第一篇:初中散文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初中散文教学课例研修报告
【主
题】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散文
实效性
《散步》《那树》
【研修目的】通过简要介绍《散步》和《那树》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表现,找到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散文的方法,帮助语文老师寻找散文教学的“敲门砖”。【正
文】
一 研究主题及内容
1.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宣恩县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李家河的召开,让宣恩县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借着这股东风,掀起了“课内比教学”的高潮,为了让此次活动更深入,更有以利于指导教师们的常规教学,为此,选定了初中很有代表性的两篇散文作为研修的课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那树》。
执教教师分别为,向露执教《散步》,田雪萍执教《那树》。2.选择这两篇散文作为研修课例的理由是: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表达——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的大主题。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这篇散文所涉及到的读书方法和散文文体特征都是散文教学的典范。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
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这篇散文所涉及到的“人”“树”“动物”的生存状态,吸引了学生对于自身较为深入的思考,对于自我的行为也会引发反思。因此,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透过文字表面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二 课例教学方案的预设
(一)《散步》一文采用了预习加展示的课型,没有按照自读课文的课型设计,而是依据教研组预定的方案,采用的是“1+1”课堂模式进行的。
教学流程如下: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给妈妈洗脚公益广告导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爱”这种情感的理解。
2.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①从题目开始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文本。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3.挑读课文,赏析语言。
①学生自由挑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文中人物性格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朗读文章最后一句,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朗读毕淑敏的散文《孝心无价》来总结全文。课堂教学精彩回放:
第一个亮点:快速抢答,老师设计了5个小问题“散步的人有哪些?在哪个季节散步?散步的地点在哪里?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五个小问题迅速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了文本中,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这个环节表现的很积极。学生胆子也很大,因为问题没有难度,学生不会有答题时的思维障碍。老师很漂亮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基本任务。第二个亮点:挑读课文。这个环节符合学生的阅读差异,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此环节,老师用的是“从文中,读出了一个(人)”.于是学生积极回答“一个慈爱亲切的奶奶,一个贤惠温柔的母亲,一个孝敬善良的我,一个聪明乖巧的儿子”。此时,老师又提问了“如果你有一束鲜花,你此时会送给谁?为什么呢?”让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宽。第三个亮点:“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环节时,为了提高实效性,老师要求学生从“景物描写”的句子入手。让学生头脑中有“生命”的大概念。从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尊老爱幼,承担责任”。
第四个亮点:写作指导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是很成功的得到了体现。首先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了本文的写法“以小见大”,然后,老师安排了语文活动 “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对称?”学生马上动手在文中圈点勾画,很快地找到了如“*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于是老师恰当地进行点拨:指出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第五个亮点:走出文本,谈论亲情。这个环节是课文的拓展延伸。此时有个学生就谈到了他本人的亲身亲历,因为不小心体育课的时候,他摔骨折了手臂,他妈妈在医院陪护的故事。说的很详细,也很动情。还有学生谈到了,父母在外打工,对于父母的想念之情。有的学生用诗歌表达了对母亲的爱,有的学生用歌曲表达对父母的爱。最后全班齐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此时,课堂内的所有学生都沉浸在美文里,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于是其他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唱起来了,有的学生还满面泪水。此时,让整个课堂中,不仅仅是语文课的美,更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课上带来的“人情美”,人类最高尚的情感写真。
整个课堂上,老师很好地把握的教学的节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最值得称道的是语言品析,紧紧地抓住了学生想要宣泄内心情感的时机和急于表达的欲望。师生互动很自然,每一个环节的转换都水到渠成。课文点拨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每个学生的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整个课堂的点拨都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学环节不拖沓不生硬。
(二)《那树》的教学预设
教学程序依然按照教读课文设计。采用“1+1”课堂模式进行。
此篇课文一共讲授了三遍。分别在平行班中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研究。整个教学安排了五个语文活动:
独立预习环节,课文语言品析环节,写作技巧指导环节,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改写的环节。
下面就重点介绍第三次的课堂互动情况(907班课堂实录)。
独立预习课分作三个任务进行: 1.听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按照:树“绿着生”,树“绿着死”把课文分作两个部分。3.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那是一棵
的树,因为课文第 段中这样说
“ ”。
第二课时展示课。针对预习任务,学生自由展示。
第一个任务,学生很容易的就完成了。对于字词的掌握,学生做得很好。第二个任务,根据提示“绿着生”“绿着死”,学生完成了课文结构的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和近期的大树——“绿着生”。第二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绿着死”。
教师适当点拨: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第三个任务,采用的是“开火车”和“风水轮流转”的方式,在小组内展示。通过结构的分析,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
老师提问 “文章向我们介绍这样的一棵树,是怎样写的?”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美。学生总结了“那是一棵坚固的树;那是一棵外形奇特的树;那是一棵奉献于人类的树;那是一棵富有忍耐力的树;那是一棵被人类残忍杀害的树;那是一棵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的树……”抓住了“树”的形象,为下一步品析语言打下了基础。
“除了树,还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学生迅速进入阅读状态。找到了“人类”“蚂蚁”。从而得出了,人类与蚂蚁相比,人类没有蚂蚁有情有义,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张钦概括出 “一个伟大生命悲壮的一生”。由此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主题: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
适时提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感受了那树的命运,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 的真情感言环节。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格言,不要求太长,但是一定要有特色。这个环节学生中,学生表现得很激愤,情绪在这个环节得到了恰当的宣泄。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所表达的内容也很深刻,写出了犹如“停下你高举的屠刀,否则你会成为地球上最寂寞的人。”“树,我为我们人类犯下的罪行向你鞠躬道歉。”“人类不该残忍的伤害地球上的其他种族,应该和谐相处”等。
抓住学生情绪进入到第四个环节。“为什么能够这样如此打动人心,所描述的对象让我们如此感动呢?”
学生通过对“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等语句的再次朗诵和品味,明确作者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最有代表性的是对人类的称呼,比如屠杀,刽子手等等,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同时作者还把真挚感情放进动人心弦的细腻描写之中,在物的身上寄予人的情感——托物寓意。
学生明白了托物寓意的含义,自然转入到最后一个环节:“采用第一人称,以树的口吻来改写课文”,这个环节是安排到课外完成的。
通过对作文的批阅,发现有的学生把全文中的那树改成了“我”,通篇改写没有能突出重点。好的作文是进行了恰当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感受,把自己放入到那情景中去,进行细腻地描写。
三,课例研修中的经验与教训
《散步》一课的教学总体上是很完美的一节课。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
老师的点拨,以及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恰当的点评都是很有效的。唯一不足的是,课堂中环节的过渡性语言显得不是很简洁。
《那树》的教学设计通过多次修改,最后一次教学设计的环节很精练,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点拨也很准确。最成功的就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不足的地方就是环节过渡语言不是很简洁,在点评学生的时候喜欢重复学生的答案,让教学时间浪费了。
由此得出,散文的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散文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对文本语言的仔细品味,这是散文教学的基础。根基不牢,大厦不稳。品析语言的时候,要恰当地进行点拨,包括修辞,情感,写法等,同时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就是“读”,有个性化的诵读,也有集体的朗读,找到代表性的语句,通过读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读”功不到,“品”就是空谈。语言品味既要以人为本,又要讲究语文的特色。要知道语文课姓“语”——听得懂,想得到,说得准,读得美,写得妙。
2.课堂流程的切换要恰当,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住学生当时的情绪,逐渐推进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不可死板,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小环节。
3.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的激情很重要,可以说老师的激情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由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4.语文老师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表述要精练,教学环节过渡的语言也要精心预设,好的过渡语言会马上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5.奇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会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要达到这个新颖,奇特,科学的精巧设计,老师需要下苦功夫。因此备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先读通,读懂
文本,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悟。要是老师自己都没有“读”,学生怎么也学不会“阅读”。
6.散文的文体知识是老师的必备工具,是带领学生进行阅读长跑的车辆。老师心中有“货”,学生才能有所“获”。
附录: 1.《散步》课件 2.《那树》课件
3.学生(张心怡)改写的作文《生如夏花》
第二篇: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本节教材教材选取了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的两个气候要素作为学习气候的切入点。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判读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的学习将对后面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研究问题:影响全球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利用教科书中全球气温分布图及一些著名的诗句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地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地理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一)、课标要求
⒈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⒉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规律;
3、学生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气温资料分析某地气温特点;
4、学生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
2、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体会感悟气温差异以及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感受地理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能力;
(三)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深刻理解并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等温线图的判读;
3、判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
(五)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六)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实验:将同样分量的水和沙子盛在同样质地的容器里,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感受气温的变化差异。
2、教具:温度计;当地夏季景观图;当地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世界地形图;坐标纸;地球仪;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或挂图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看图描述世界气温空间分布的三条规律。
【承转】前面我们通过读图分析了世界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世界气温时间分布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设疑思考】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当地气温一日变化规律和一年的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一日之中,一般最高温出现在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之中,本地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板书】世界气温的时间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承转】本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也反映了世界绝大部分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下面我们就用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来探究世界气温分布的时间规律。
【课件展示】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或黑板展示挂图)【小组活动】讨论完成p63页活动题并交流┄┄┄┄┄┄┄┄┄┄┄┄┄┄┄(约12分钟)(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交流活动1题,板书结论)【板书结论】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简要指导】(利用地球仪)由于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来回移动,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南半球最低;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北半球最低。
【承转】1月和7月海陆气温一样吗?
(学生读图得出规律交流,教师板书归纳)
【板书结论】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下水和沙子的实验,得出结论:水与沙子的热力差异,然后再结合夏天游泳的凉快,引导理解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课件展示列表】教师简要指导
海洋 陆地 导致结果
1月 放热慢,降温慢
放热快,降温快 陆地低海洋高 7月 吸热慢,升温慢 吸热快,升温快 陆地高海洋低
【点评说明】这里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比较困难,为了突破难点,事先布置了科学小实验,先使学生通过水与沙子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认识不同事物热力性质不同,再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同时,课下实验也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承转】我们除了通过等温线图来了解各地气温,我们还可以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来了解某地每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
【课件展示】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约5分钟)【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该地最高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2、该地最低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3、年温度差为多少?
4、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气温曲线应为什么形状?
【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一是找极值及最高温和最低温;二是看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分析气温变化总结气温特点。
【承转】了解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气温情况。【学生活动】┄┄┄┄┄┄┄┄┄┄┄┄┄┄┄(约15分钟)
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查找宁夏的年平均气温;(0℃到10℃)
2、在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0℃到-20℃)
3、在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到30℃)
【承转】那么宁夏每个月的气温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数据】宁夏月平均气温资料表(单位:℃)
【教师指导绘图】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组数据绘制一幅宁夏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 【课件展示步骤】(注意联系学生学习折线图的已有经验)
1、绘出横坐标轴,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能太长太短)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能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刻度)
3、画出4、7、10月与横坐标轴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标的垂线;
4、将表中各月气温数据用点表示出来;
5、将各点平滑的连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让线经过每个点的中央)【教师引导分析】
由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宁夏的气温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课堂测评】┄┄┄┄┄┄┄┄┄┄┄┄┄┄┄(约3分钟)
1、气温变化曲线图上,曲线弯曲度大,则说明:()a、气温年温差大 b、气温年温差小
2、澳大利亚大陆,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出现在:()a、2月和8月 b、1月和7月 c、7月和1月
3、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的气温高 b、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较平原气温高
c、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d、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的气温高(测评题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当堂测评或留作作业)
【设计说明】此处的设计由世界走进家乡,通过家乡的气温数据,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初步分析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选择语言描述气候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阅读降水量逐月图奠定基础。一方面使学生能简单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能力的实用性。【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一、气温
概念:大气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地区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 3:同纬度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时间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点评】:
程玲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了地理课中地图的重要性,教学始终围绕读图进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始终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课的实用性。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注重联系家乡的地理情况进行教学,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不足之处:
1、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他们能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2、时间没有把握好;有待对知识点的落实。
总而言之,加强地理课堂中的练习,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扎实基础,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地理课例研修报告心得体会
自贡二十三中 程玲
我是研修网自贡国培地理二班的学员。为期两个月的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参加国培远程学习的日子,有些许艰辛,但是更多的还是收获。在网校上,专家们讲的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这些优秀的经验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我从这次国培中受益良多,下面就自己的心得体会简单谈一谈。
一、学习内容:
从2010年11月10日到2011年1月10日完成,学习共计两个阶段,即学思阶段和知行阶段。每一个模块学习情况具体如下: 模块一:课改热点、难点问题讲座研讨(48学时)
1080 模块二:【初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
1080
分钟分钟 模块三:【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与课例分析 【知行阶段】在岗实践指导课
二、学习态度:
1080 1080
分钟 分钟
每天除教学工作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国培学习中,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在电脑前收看视频材料,做好学习笔记,有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时自己谈一谈培训学习感受、教学思考、在课程页面发起话题、课程留言、参与班级沙龙讨论和参加学科组讨论等等。最后认真完成每个模块的作业,并进行学后反思。
三、学习收获:
1、这次国培给我们地处农村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学习的平台。无论是关于专题的讲解还是对初中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的评价,讲的最多的是老师怎么教,教什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好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说明了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这样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地理知识的储备才能为教学过程的完成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2、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与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比较,在二者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及时改正,争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多向专家和一线讲课的老师学习。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3、平时应该积极参加、多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例研修活动等,积极与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究,多向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寻找灵感,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4、积极探求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在课标的要求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多与后进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他们的转化。
总之,我认为这次国培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在讲课专家的指点下,我们得以及时的改正这些错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使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而尽绵薄之力。我很幸运有机会参加这次国培,它让我们农村教师与专家团队有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给我们一线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第三篇: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课例研修报告
★邓宇香
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园丁工程的学员,在这次研修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语文S“电话留言”。
一、研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百花园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积少成多”,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所以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期中期末检测中“口语交际”部分几乎很难过关,可想而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二、研修的方法与过程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
是第一轮上课,导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一)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1、由于是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肆无忌惮,我没有在上课前强调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只注重强调“说”,忽略了“听”和“评”;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3、创设的四个非常好的情境给学生,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
5是不能乱打的。
导师们还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2、因为上课开始引导比较到位,我自己本身很投入,所以学生也自然投入。第二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我非常惊喜的是:我在巡堂时,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向我提问,甚至主动让我参与其中,一反以往老师引导学生乖乖照办的常态,学生的主体性上升到主动性,而老师的主导性变成了学生主动的需求,作为老师,岂不快哉?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5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电话的漫画,还有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三、研修的总结和体会
这一次研修,我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收获颇丰。今后我要让我的教学和研修融为一体,成为我平时的工作常态。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在主动参与研修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发展的趋势。
2012/3/15
2012年恭城瑶族自治县青年教师 园丁工程学员基地学校研修
课
例
研
报
告
学员:邓宇香
研修时间:2012.3.12-2012.3.16 研修地点:县城中心小学
研修主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
第四篇:课例研修报告
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第三届数学课例研究研修日志
课例研修的战场,教师、学生每个人都是无畏的战士,谁制定战略,谁提供子弹,谁负责射击,谁收拾最后的战场,所有的角色都在这次严肃、认真的战争中一一登场,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本应该的双赢的战局,我在庆幸自己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有些些迷茫。
(一)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是老师,教育是有规律可以探寻,将真实课例的每一个环节曝光,再进行彻底的研修,可以将我们教书的盲点和缺点扫除和修正,那么我就可以在前进中更加强大!所以即使我迷茫了,我可以就地而起,反抗我自己旧的教育模式,反抗我自己不合理的设计,通过课例研究等这一类的方式逐步达成我的目标。
(二)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看到的高中学生,还是比较低调的,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所以对于任何的场面,他们都是淡然的适应着;也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被“监视”被“调查”,所以还是很配合我们对他们课堂作品的研究;但是当我最后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还是隐隐感觉到他们某些人的迷茫。
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优化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结构、设计、知识达标都更加的高效!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受益人是谁?是不是应该教师和学生双赢,我们当然应该很用心的解决我们教师层面的问题,我们优化了课堂,学生可以直接受益,那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课例研修的过程中,为什么只能是老师努力的改变,教案不妥我们改,观察角度不对我们换,上课模式不好我们再来,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班级,然后一大群老师继续前测、中间观察、后测、总结、探究。我们教师该做的,我们会很认真的去做好!那这个双赢的局面的主动权为什么必须只能掌控在老师手上?学生可以参与吗?---他们可能会说:我们自己的学习模式,我们自己可以设计量化成表格进行自查吗?我们也可以自己分组研修啊!学生甚至可以反抗吗?他们可能会说:课例研究,老师们在改进,我们也可以改啊,用同一个班来研修,我们把第一轮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我们做作业的方式是否太单一了?我们是不是每次真正在讨论?这个题目需要我们讨论吗?然后下来讨论之后改进了,再给老师协作上一次,看看我们改进的效果,对课例研究的影响情况。学生或许会反抗:老师们,课例研究为什么我们只是过客?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也参与研修的机会?
所以课例研修,我们现在处于的阶段,还是教师修,教师改!少了学生的主体。当然,我们会认为学生在上课时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该也不能分心完成其他的,有道理,但是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包括研究的主体之后,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发生更加有趣的化学反应!
第五篇: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朵基完小研修小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口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口算教学所占的课时时间有一定的程度,足以说明口算教学的重要性。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口算题,口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口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口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那些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事了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口算能力普遍较差,是数学成绩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完小的所有班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致力于口算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借课例研修的东风,确立本主题,旨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探求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口算训练、优化口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例研修的过程与方法1第一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一次备课教案,讨论记录,观课表设计)。第一次课之前,我完小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们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们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后大家对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少,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们发现数口算教学,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口算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口算教学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口算设计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口算练习的设计,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2第二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二次备课修改教案,说课讨论记录,观课表修改)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们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些对于例题有关的口算练习,使其掌握的跟牢固,再让学生动手拆实物图,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点,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轻松愉悦的口算氛围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表面积的概念,此环节我们首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那些,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表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计算表面积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计算每一个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算出六个面的表面积总和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含义与合作学习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测量水池让学生独立完成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附件;第二次教案设计)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研修结果陈述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口算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口算”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长方体
表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口算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计算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如烟囱,水池,布衣柜,教室等;使每个计算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长方体有六个面的物体,还有哪些图形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学生想到了水沟等,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们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