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
摘要: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这门课程严格来说是在初中的时候,初中历史是日后学生时代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新鲜的课程会感到很好奇从而产生兴趣,但由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小问题,不能充分唤起开学时学生对历史的那一份兴趣,直接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提不上来。就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关键词:
初中历史;导入式;教学策略
导入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把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导入,它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从而具有坚持学习的动力,在改进教学策略的另一方面,把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与巩固。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导入式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比如:欣赏歌曲导入、轶闻趣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上,老师所使用的导入式教学不尽相同。据研究表明,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笔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课教学为切入点,对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实行导入式教学的必要性 1.稳定学生的心情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经过十分钟的下课休息时间,有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把心思放在课间休息所进行的活动上,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每次上课时学生都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这样的状况就说明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学习状态并不是非常好。而历史老师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集中学生注意力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综合能力,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恰当的导入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被老师的课堂导入所吸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够集中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全部兴趣与好奇心。3.老师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导入式教学法对明确教学目标而言有着不可言明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可以通过PPT等课件的展示,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欣赏PPT的同时,能够知道并且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还可以有目的地跟随老师的脚步,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加强对历史课上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导入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目的性,不再是无头苍蝇乱撞般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
二、导入式教学策略
适合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式教学方法数不胜数,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现在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故事导入法,就是在讲故事的情况下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导入,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故事导入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内容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飞速提高。所以,老师在进行故事导入的时候,必须切合实际,充分了解学生的喜爱,因地制宜,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老师在进行《辛亥革命》该课的教学活动时,利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详细介绍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生平事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对课堂内容听得也就越认真,课堂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2.歌曲导入法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歌曲导入法,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情感,在课间给学生放一段和本节课有联系的歌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在开始《三国鼎立》的讲授前,给学生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题曲,来完成本节课的导入过程,学生听到此歌的同时不免会联想到三国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情节。在进行想象的同时,加重了学生对本届历史课的期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游戏导入法
除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之外,游戏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奇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灵活运用游戏导入式教学,以游戏为诱因,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大幅度增长,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三大改造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前对三大改造之类的词语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团队来玩你画我猜的游戏,每个团队猜到一个词汇就能收获一分,而其他团队的成员也能够进行抢答,游戏结束后进行最终统计。以这样巧妙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从上文可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进行教学内容的导入,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死气沉沉,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给予他们认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综合素质水平。
第二篇:初中历史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导入
吕梁市交口县回龙中学赵新变 魏书生老师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历史课堂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识,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历史课,就必定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教师必须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精心设计导入,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这是最常见的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可是一些老师仍在重复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老模式,毫无新意。因此在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例如在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要围绕“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史实进行导入,可以先问学生“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再问“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最后问“那又是哪次战争和哪个条约使中国完
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这样,通过一个个的问题,既让学生复习了前三课的内容,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是由“开始—加深—完全”这样的层次逐步形成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
所以,复习导入法不再是教师忽略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简单的继续下一课的内容,而应该先整理好课时之间的内在联系,循序渐进,从而做到真正的温故知新。
二、图片导入,直观形象
历史本身具有过去性,很难真正的再现,而图片比较直观、形象,所以在历史课堂中运用恰当合适的图片进行导入,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案例也很多。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下册《辽、宋、西夏、金并立》时,可以引用电视剧《天龙八部》中一些人物的图片资料,如:乔峰、段誉、虚竹、西夏公主的图片。问:“他们是谁?生活在哪个时期?是哪个民族?”学生会答出他们分别是契丹、大理、宋朝和西夏的。然后教师简单地讲解契丹是当时的辽,大理是当时的西夏,而宋是北宋,那么这些政权是如何建立的?”很自然的导入,会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也可以进一步挖掘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我们可以用美国的国旗进行导入,该国国旗由13个条和50颗星星组成。13个条代表美国独立前13个殖民地,一颗星代表一个州,50颗星代表现在美国的50个州。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200多年前,它确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美国是怎样走上独立道路的?华盛顿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第12课《美国的诞生》,很自然的就引出了课题。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图片融入到多媒体课件里边进行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设置悬念,引生入胜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历史课堂中导入时,设置悬念,给学生留一些疑问,用老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如讲五四运动时,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 每年的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五四青年节”,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呢?学生着急的翻开课本自己找答案,举手回答是“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何以值得人们这样纪念?它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课。或者用另外的一个问题:“为什么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鸣礼炮时,有礼炮54门,齐鸣28响?”这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的斗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纪念五四运动呢?五四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以此导入新课——《五四爱国运动》。设置悬念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被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使他们
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的兴趣。
四、诗词朗诵,激情导入
我们经常说“文史不分家”,而且初中生可以掌握的诗词也很多了,所以在历史课堂的导入中,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名家的诗词,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语文基础知识,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讲述丝绸之路时,我们可以朗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简单讲解后指出丝绸之路不只吸引古人,直到今天,她仍然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胜地,由此而然地进入新课。再如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不妨豪迈地朗诵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但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所深深感染。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国诗词的精炼、生动、优美,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另外,历史课堂中的导入还有很多:如故事(典故)导入式、创设情境式、音乐导入式、谜语导入式、顺口溜导入式、角色扮演导入式、时事导入式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掌握学生的特点,巧妙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但切记导语定要有针对性,关联性,启发性,要短而精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节精彩有趣的课堂中收获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使学生
愿学,善学,乐学。
第三篇: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例谈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的方法 东庄一中
陈金利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导入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导入不当,学生一开始就会感觉这节课上着没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教师讲课的情绪也会比较低落,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一定不佳。因此,成功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金钥匙。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的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导入,使学生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下面我对常用的、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的选择要求是新旧课之间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在“温故”的基础上深化到“知新”、融通到“变化”。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 》一课时,教师先复习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知识,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在学生回答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基础之上,继续提问“如何改革开放”,怎样改革?又怎样开放呢?这样的导入方式,既温习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悬念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教学活动与学生心境达成一致,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2、历史故事导入法
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是新课导人的方法之一。尤其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很强,课前导入介绍有悬念的历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伐无道 诛暴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首先讲秦始皇“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的封建帝国,然后设置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秦朝都城的市场上却出现了如此的奇怪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成为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接着讲述秦朝的统治残暴无情,建阿房宫、筑骊山墓、修长城,赋税、徭役、兵役十分沉重,刑法严酷,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这种设置悬念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疑问,使他们有兴趣学习和理解下面的内容。
同时,在今天的历史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几乎涵盖了所有。只要在教学中随意择优一讲,学生自然会知道以下的故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从讲林则徐的故事开始,学生自然就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知识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歌曲导入法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最活泼的年龄段,他们对歌曲特别喜爱。所以在课堂之前以与本堂知识有关的歌曲来导入,可谓是既新颖又易接受的好方式。比如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歌》是最好不过的导入法。在讲到《巴黎公社》一文时,引导学生听或者唱《国际歌》是贴切到家的做法。讲《抗美援朝》时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一上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4、用名诗词或名言名句导入法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了不少的古诗文、名言、名句及作者。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导入学习情境是十分自然的。在讲到《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先以王昌龄的《出塞》来引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的龙城飞将是谁呢?从而引出汉与匈奴的关系。
在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教师可以先出示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可以用李白的诗歌导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
5、以纪念日或节日导入
在近年的中考中,将现实生活中的纪念日或节日作为引子,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而在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导入教学过程也是很好的。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用“禁毒日”导入,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此纪念日的意义。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日子,用它作为导入的引子,也别有新意。如中国历史上,用5月4日引入对“五四运动”的学习;用7月1日引入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8月1日引入对南昌起义的描述;用10月1日引入对“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学习。世界史上,用7月4日美国国庆日,引入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用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引入学习《法国大革命》。
6、成语导入法
历史教科书上,有许多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用在教学导入中,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字字铿锵,寓意深刻。如围魏救赵、道路以目、卧薪尝胆、揭竿而起、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破釜沉舟、闻鸡起舞、击楫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车上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
7、用实事导入
历史课讲的是过去的事,有些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但今天社会上发生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如当今印巴矛盾、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等等。如果我们教师了解了这些热点问题,用这些热点来引入课堂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比如我们在讲《动荡的中东地区》时,电视上的“新闻联播”就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学生会探究“动荡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等等。讲冷战时,结合当今的“利比亚”局势,北约军队对利比亚的空中打击,这样,看得见的事实更能增加知识、激发兴趣、增强探究的欲望。
8、利用现有的综合媒体,截获多媒体信息导入课堂
这种方法其实与讲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我觉得应该还是分开为好。这种导入法比讲故事更具体、生动。我在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提前给学生提供了电视剧《孙中山》的几个要点剧情让学生去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背景、革命原因、经过、结果都能基本理解。事先担心教学内容完不成,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顺利。如果具备多媒体教室,这样的课就更不在话下了。
当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就能给学生以足够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
《教育学》期刊2012年4月刊推荐稿件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初探
郭贤锋
摘要: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身心条件等等因素制约,不同学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教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能否展示她诱人的风采,能否开拓出远大的前程,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关键词:教学方法 历史课堂 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
教学是一种受多因素制约的极其复杂的工作,要了解,初中阶段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和拔高;
想抓好这项工作,必须运用相对合理且卓有成效的方
2、本学科不像其它学科,具有很强的循序渐进法。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工作者乃至大教育家都对这性,必须掌握前一阶段牢固的基础知识;
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探讨,并总结出许多宝贵
3、本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较少逻辑思维,要求的经验,也汲取过许多深刻的教训,形成了一些由基记忆的多;
本教训活动系列按照特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具有
4、本学科多为文字叙述,便于自学,学生只要更高综合程度的教学活动系列,即“教学方法”。借助工具书就可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总要受一定社会历根据这些特点,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过程中,可
史条件、指导思想、教师个人能力素质、所教学生身采取“布题、答题、讲解、小结”四步教学方法,简心条件等等因素制约,不同学科,所运用的教学方法称“四步法”。
也不尽相同。而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现以《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的教学为例,简述教学方法更处在改革变化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以“四步法”教学过程。
下的两个方面:
1、布题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上课后,首先导入新课:“太平天国前期轰轰烈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综烈,曾占领了半个中国,但后来却失败了,其失败原
合素质,不应是“高分低能”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何在?本课我们将具体学习。”同时板书课题《太应注重其各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平天国后期的斗争》。接着出示思考题,要求学生默分析、概括、综合、理解、联想、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读课文,围绕思考题进行思考,并用铅笔在课文中划使其不仅具有优秀的成绩,而且还要具备驾驭生活、出答案。
挑战社会的本领。思考题一:
2、有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转变到注重学生
一、填空
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1)、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为发生了尖
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的被动锐的斗争,被杀,被处死,被
局面,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把“要迫离开。
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学生自学努力不断提高的(2)、太平天国一时出现的危机局面,前提下,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相互配提拔、等一批将领,稳定了合、相互促进、和谐统一,教学效果也将得到不断提的局势。
高。(3)、年,的湘军包围了天京的针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这门学科有其相应的特西大门在这场会战中太平军有多
点: 少人壮烈牺牲,1、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被俘就义。
二、简答(1)、列举太平军抗击中外反动军队的事例。(2)、列举1862年春曾国藩指挥的三路军队。(3)、简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2、答题
这时教师可点名回答问题,同时用彩色粉笔把学生的答案填在“空”中。在回答填空题时,教师可同时进行下一步,点评,即把讲评适当穿插在答案中。
3、讲评
教师可针对填空题前两小题进行讲述,并在黑板上板书: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内部分裂,互相残杀。接着克引导学生对表述上面意思的重点段落进行齐读,进一步加深印象。当学生回答完两个列举题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中外反动军队的扼杀:华尔的“洋枪对”、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时教师问;那么,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们一般可争相回答。于是教师完善板书: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内因)【生活腐化,脱离群众,内部分裂,互相残杀】,中外反动军队的扼杀(外因),【华尔的“洋枪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水到渠成。
在教师讲述的过程中,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答题进行评价外,对课文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他内容也要强调指出,以增强课文内容的有机联系。
4、小结
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在必要时教师作总结。此后教师可用一定的时间向学生简介洪仁玕和他的《资政新篇》,所剩时间要求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可见,上述“布题、答题、讲评、小结”四步不是严格区分开来的,而是互相穿插、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互相利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授课是如何灵活把握,当好向导。
当然,这只是在最普通的场景下的教学设计,如果有条件采用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参与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种直观欣赏的氛围,赢得更良好的效果,那另当别论。
上述的“四步法”自认为有以下一些优点: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出示什么思考题,正确评价学生答题、补充、讲述、强调、提示课文内容,简洁概括的板书设计,教师课后作小结以及指导学生分析理解、科学记忆等,都必须充分展示教师的指导才能,都是在教师有准备有计划的情况下实施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默读课文,自我思考答题,对答案进行小议,举手答题,朗读课文以及概括小结等,均由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3、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
学生魔都是第一次了解;小议是第二次了解;答题是,其他人旁听是第三次了解;教师讲评是第四次了解;学生朗读是第五次了解;学生、教师小结是第六次了解;课后练习是第七次了解。在一堂课中,学生对课文进行过如此多的接触,必然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如果课前学生进行预习,效果更佳。
4、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课程安排,历史课一般必须一课时完成一课书的教学,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大容量的任务,并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求教师泛讲所绝不能及的。
5、培养了学生用脑用手的良好习惯。
任务下达之后,所有同学都在认真思考,准备答题,这给个别懒惰的后劲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压力,不得不自己去读课文,找答案,哪怕当时有些答案未能找准,但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说明他自己在动脑筋,想问题。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汹涌澎湃,教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开放,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推陈出新。教学方法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能否展示她诱人的风采,能否开拓出远大的前程,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第五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实际中要注意避免以往传统模式下运用方法时的弊端,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种方法的效用,以为某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到哪里都会灵”;或是僵硬地照搬和套用某一种方法,而不去考虑学生、教材等具体情况;或是只注重方法运用时暂时的、表面的效果,而忽略学生的心理活动反应,等等。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们特别强调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历史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
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备课三步曲: 第一步,使自己懂; 第二步:使学生懂; 第三步:使学生学得容易、有趣。重要经验:(1)多上公开课,压力变动力,推动自己成功;(2)认真备课,常教常新。
经验一:上课前,充分准备,课本、教案倒背如流;上课时不看教案。
经验二: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如果不能选择和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会导致事倍功半,效果差一)百年来学者、教师的探索何炳松:使过去能够“活现”。“活现”的方法,归纳起来(1)充分利用本地的各种历史遗迹等;(2)充分利用历史图画、图表等;(3)教师的生动讲述;(4)启发式的而非注入式的教学。
经验三:语言生动幽默,教态亲切,富有情感。
1、讲述法
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的一种教学方法。
历史教师首先是讲述历史的人,优秀的历史教师是优秀的历史讲述者
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而比较完整的讲授。
叙述的基本特征:
有头有尾;语言清晰;有起有伏
注意点:
(1)紧扣教材内容;
(2)详略得当,不平铺直叙;
(3)富有情感。
2讲解法
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
一些历史概念、术语、资料等的解释。
3谈话法
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
谈话法,可以分:
A、记忆性问题——哪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B、理解性问题——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什么进步?
C、假想性问题——假使你是当时的人,你会怎样做?
D、评价性问题——这个资料的价值何在?如何评价李鸿章?谈话法运用: 第一,提出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侧重于对问题的探究。
第三,提问要适量。
教学方法归纳。
……1)这些方法是最基本的、常见的方法。
(2)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一不要单纯用某一种方法;二运用时要适时,恰到好处。有的方法,如角色扮演,还需要适量,不必要求达到专业表演水平,等等。
具体运用什么方法,一看教材内容;二看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