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春江上(教案)
《富春江上》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故都的秋》,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同时还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那么作者的那种向往、眷恋之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五幅秋景图(院中所见,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秋凉,枣树奇观),紧扣故都秋景“清”“静”“悲凉”的特点,每样景色都体现着故都秋的这些特点。而且每幅美美的画面都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那种孤独、忧伤、寂寞、冷静、还有淡淡的悲凉。
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就拿写景抒情散文来说,“形”——景,“神”——情,讲究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柳——留(折柳送别)
明月——思念
日落、江河、大海——壮阔
今天我们就尾随作家季羡林一起去游一游富春江
《富春江上》
1、解题
有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景古来有名。杭州西湖、雷峰夕照、烟霞三洞、三潭印月、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 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 流入东海。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 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钱江涌潮最大, 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 声如雷鸣, 排山倒海, 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 历经2000余年, 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唐代韦庄说:“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富春江(浙江富阳)是指钱塘江中游河段,上游自梅城开始,下至萧山闻家堰止,流贯桐庐、富阳两县,河段长达110公里,是钱塘江的主要航道。自古以来,富春江江水碧透,两岸峰岭锦秀,沿江名胜古迹棋布。它上通千岛湖和安徽黄山风景区,下接美丽的杭州西湖,分上下两段,从梅城到桐庐为上段,称桐江;从桐庐经富阳到闻家堰为下段,通常就称富春江。江两岸青山夹峙,峭壁峥嵘,中嵌碧流,风光幽深秀丽,这就是著名的七里峡谷,素有“小三峡”之称。在支流胥溪注入处,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别庙”等古迹。
元代诗人李桓也称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2、作者介绍(简单了解)
见教参P149
明确体裁:散文
过渡:李桓对杭州美景富春江的赞誉是否言过其实,或者说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竟能使诗人如此折服呢?季羡林笔下的富春江又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浏览或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任务: 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找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文眼)
2、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任务:
①本文也是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且有明显的游踪。请找出能表明作者行踪的相关语句,并由此概括出作者的动向。
明确:
“我们坐在一艘游艇上”
——
乘船畅游富春江
放舟江上(乘船畅游)(第2-6段)
“我们舍舟登陆,爬上了有名的鹳山”
——
登楼观赏富春江
“舍舟登陆”(第7-10段)
②第2-10这些个段落是不是纯粹游览写景呢?
明确:
季羡林赏景的两个观察点:按照游踪顺序来写,先是在游艇上赏江,然后登鹳山赏景,边写景边联想古今,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
过渡:下面我们来具体看课文,随季羡林去游一游富春江,看看富春江的美景。
三、分析课文
参考资料:
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
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是他的法号。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幼年孤苦零仃,1903年后留学日本,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苏曼殊是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春江第一楼
沿鹳山西麓拾级而上,迎面有几仗高的平台临江屹立。台中的百年古樟,枝叶繁茂,宛如一把巨伞遮掩住整座平台,凡游客都爱在这里小憩和眺望。平台右侧即为“春江第一楼”。晴日登楼凭栏观赏江景,但见碧野清江,重峦叠翠,白帆点点,极富诗情画意。
春江第一楼原有三层。清朝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后改为两层,上塑雷神,下共佛龛,由清代名宦周凯的后裔周宝善书写匾额。现在的楼阁是1964年改建的,结构更为精巧雅致,室内设置各种盆景、花卉。楼前正中所悬的“春江第一楼”匾额,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手笔。楼后有一题为“太液池”的石窟,洞中一泓碧水,清澈见底,山泉徐溢,叮咚有声;金鱼逐尾嬉戏,逗人喜爱。
严子陵钓台
位于桐庐县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风景点。
清文学家严懋功言:“自古名胜以钓台命名繁多:陕西宝鸡县渭河南岸之周吕尚钓台;山东濮州之庄周钓台;江苏淮安汉韩信钓台;福建闽县之东越王王馀善钓台;湖北武昌县江滨之吴孙权钓台……吕尚、韩信、任昉三钓台较为著称,然均不及桐庐富春山严子陵钓台。”严子陵钓台在全国10多处“钓台”古迹中名列第一位,闻名于世。
乘船经过富春江上风光最美丽的一段--七里泷,可见富春山麓,沿江高阁连亘、粉墙黛瓦、飞檐翅角,一片古朴的建筑,这就是严子陵钓台。
严子陵钓台是东汉古迹之一。因东汉高士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之官位,来此地隐居垂钓而闻名古今。历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苏轼、陆游、李清照、朱熹、康有为、郁达夫、张大千、陈毅、郭沫若、巴金等来过钓台,并留下不少诗文佳作。据统计从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诗人、文学家来过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诗文。1949年4月,毛泽东同志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就是用严子陵隐居垂钓富春江畔这件事,劝柳亚子先生留在北京参加建国工作。
正如李白诗中描绘的“钓台碧云中,邈于苍山对”,钓台共有两处,右边称为东台,左边称为西台,所以这风景点又有个名字叫“双台垂钓”,两台各高近70米,有蹬道可上。东台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为南宋谢翱哭祭文天祥处,还有严先生祠、客星亭、清风轩、静庐等景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赏析
这首诗在意境上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诗题点明是乘舟停宿桐庐江的时候,怀念扬州(即广陵)友人之作。桐庐江为钱塘江流经桐庐县一带的别称。“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诗人何以在宿桐庐江时有这样的感受呢?“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建德当时为桐庐邻县,这里即指桐庐江流境。维扬,扬州的古称。按照诗人的诉说,一方面是因为此地不是自己的故乡,“虽信美而非吾士”,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怀念扬州的老朋友。这种思乡怀友的情绪,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相当强烈,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夜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向大海,带给在大海西头的扬州旧友。
这种凄恻的感情,如果说只是为了思乡和怀友,恐怕是不够的。孟浩然出游吴越,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这种漫游,就不免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的情绪。然而在诗中,诗人只淡淡地把“愁”说成是怀友之愁,而没有往更深处去揭示。这可以看作孟浩然写诗“淡”的地方。孟浩然作诗,原是“遇思入咏”,不习惯于攻苦着力的。然而,这样淡一点着笔,对于这首诗却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对于他的老朋友,只要点到这个地步,朋友自会了解。另一方面,如果真把那种求仕失败的心情,说得过于刻露,反而会带来尘俗乃至寒伧的气息,破坏诗所给人的清远的印象。
除了感情的表达值得我们注意以外,诗人在用笔上也有轻而淡的一面。全诗读起来只有开头两句“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中的“愁”、“急”二字给人以经营锤炼的感觉,其余即不见有这样的痕迹。特别是后半抒情,更象是脱口而出,跟朋友谈心。但即使是开头的经营,看来也不是追求强刺激,而是为了让后面发展得更自然一些,减少文字上的用力。因为这首诗,根据诗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写不好可能使上下分离,前面是“宿”,下面是“寄”,前后容易失去自然的过渡和联系。而如果在开头不顾及后面,单靠后面来弥补这种联系,肯定会分外显得吃力。现在头一句着一个“愁”字,便为下面作了张本。第二句写沧江夜流,着一“急”字,就暗含“客心悲未央”的感情,并给传泪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根据。同时,从环境写起,写到第四句,出现了“月照一孤舟”,这舟上作客的诗人所面临的环境既然是那样孤寂和清峭,从而生出“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的想法便非常自然了。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后面用笔的轻和淡,跟开头稍稍用了一点力气,是有关系的。没有开头这点代价,后面说不定就要失去浑成和自然。
孟浩然写诗,“遇思入咏”,是在真正有所感时才下笔的。诗兴到时,他也不屑于去深深挖掘,只是用淡淡的笔调把它表现出来。那种不过分冲动的感情,和浑然而就的淡淡诗笔,正好吻合,韵味弥长。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一特色。吴均
(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西北)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寒微,学以致才,其文颇得世人称诵。仕途不畅,曾撰《齐春秋》,忠于史实,被梁武帝焚书罢官。不久,奉诏修《通史》,起三皇讫齐代,未成而卒。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赠王桂阳》、《咏慈姥矶石上松》、《行路难》、《宝剑》等为其代表作品。他的写景散文《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艺术成就较高,为历代传诵的写景名篇,“文体清拔有古气”,对当时文坛有很大的冲击。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另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隋书·经籍志》载有集二十卷,皆佚。明人辑有《吴朝清集》。《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有传。
与宋元思书(传世名篇)
【题解】
此篇为散文,本文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信,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文笔流畅,隽永清丽。宋元思,另说为朱元思。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二篇:《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范仲淹南来北往艰辛危险波涛汹涌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大波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10、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江上渔者》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江上渔者》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江上渔者》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江上渔者》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江上渔者》教案6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的
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介作者
(二)理解全诗
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
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习背诵
(三)巩固练习
1. 听写本课生字词
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 )_________________
( )鲈鱼美_______________
( )**里_______________
《江上渔者》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里
(打鱼人)
《江上渔者》教案8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
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
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
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
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
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第三篇: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带读词语。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 大诗人范仲淹为此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诗,今天我们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感悟诗文
1、简介范仲淹,师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同桌之间读一读。
3、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
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7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归纳小结: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生字涛、汹、君,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4、生练写。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鲜美)
渔民生活
艰辛危险
江中:一叶舟 出没 **里
(打鱼人)
江上渔者教案2
古诗二首
教学目的:
1. 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 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并会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1. 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 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2课时
一. 教学目的
1. 深入理解《江上渔者》诗意,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3. 学会根据诗句意思,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
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简介作者
(二)理解全诗
1. 揭示诗题初识诗意
2. 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1)忆上首古诗学习方法
(2)用上面学法导学前两句,想想“往来人”多指什么人?
(3)自学后两句,想想“舟”上“出没**里”的人,多指什么人
3. 熟读全诗,体会感情
(1)读全诗想象,两种不同的人都在做什么?都是什么景象?
(2)感情朗读这首诗,认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练习背诵
(三)巩固练习
1. 听写本课生字词
2. 补充下面诗句,并写出所填字的意思
江上( )_________________
( )鲈鱼美_______________
( )**里_______________
江上渔者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哪位小朋友能把它读好?(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你可读得真好。但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
学生:江上打鱼的人。(教师引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理解:渔者——以打鱼为生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打鱼为生的人。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现在谁来说说作者在酒楼里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这其实就是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多媒体出示)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客人很多,鲈鱼味道鲜美
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学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学生齐读)
3、“吃水不忘挖井人”,同样“吃鱼不忘打鱼人”。你们读了这首古诗以后,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学生交流: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出示诗句)
看到了小船。教师:这是一艘怎样的船?(一艘小船;一艘像一片树叶一样的小船。)
看到了汹涌的波涛。教师:“波涛汹涌”和“一片树叶”,一个是多么的可怕,力大无比,一个是多么的柔弱,轻飘飘。这是多么的——
看到了渔民的船,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教师:“卷”和“打”这两个词用得真好,我从“卷”和“打”两个动词体会到小船随时都有被浪打沉的危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捕鱼人随时都可能船毁人亡,渔民为了捕鱼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的性命。
哪位小朋友来通过朗读告诉我们自己看到的。学生朗读三、四两句。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吃、住的艰难;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每次打鱼到回归,要经历很长的时间;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打鱼人随时会遭强风雷暴的袭击;看着这滚滚波涛,想到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有可能翻沉……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实江上渔者也很辛苦,真是“谁知盘中鱼,条条皆辛苦。”呀!让我们齐读三、四两句。
4、写话: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一位正在品尝美味鲈鱼的人,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那些在汹涌的波涛中捕鱼的人说。请同学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学生写,交流。
5、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面对着这汹涌的波涛,面对着在波涛中捕鱼的人,我们有很多话要说,……那就让我们把这些话化成背诵吧!一起来背诵古诗《江上渔者》。
学生:读
《江上渔者》说课
《江上渔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范仲淹。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20个字),却描写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江上往来的客人欢快地品尝鲈鱼的画面和江里渔者冒着风浪捕鱼的场景),反映了劳动者的艰辛,体现了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同情。整首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这首古诗的阅读教学中,为了能引导学生去感受古诗中所蕴涵的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以诵读古诗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欣赏古诗的美。具体来说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朗读中理解诗意
在出示古诗以后,我通过三步的朗读,第一步,将古诗读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练习;第二步,试着读出古诗的味道;第三步,整体感知,让学生说说读了古诗以后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古诗的内容,感知古诗的意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忽略了古诗教学中的解释,不采用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的教学方法,只要让学生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通过说画面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
二、启发想象悟诗情
“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黑格尔)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想象再现情境。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在学生理解往来的客人爱吃鲈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说说客人们会怎么说,让学生感受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为体会捕鱼的艰辛奠定基础。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这两句诗的教学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通过给画面上添画小舟,让学生直面诗句,与诗文“真心接触”,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第二步,让学生想象江上渔者在风浪中捕鱼可能遇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感受渔者捕鱼的艰辛。
三、组合、写话,提升
在学生感受渔者捕鱼艰辛的`基础上,通过与《悯农》的组合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任何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话,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写的话其实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展现。
江上渔者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小鱼都游到江里来了,它们身上还背着词语朋友呢!谁来读!(指名读,后齐读).
称赞 范仲淹 南来北往 艰辛 危险 波涛汹涌 酒楼
2.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大诗人范仲淹曾写下《江上渔者》这首诗,谁还记得,试着背诵。(课件:《江上渔者》)我们一起来读读。
3.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打开书52页,我们来继续学习《10.江上渔者》。
4.看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拿出小手来书空。
二、读诗解意。
1、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
谁会读这首诗。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教师引导性的评价:你可真了不起,第一次就能把诗句读正确。你也很了不起,读得很有感情,但老师这里还要提醒一下出没这个词语的读音。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帮助听听,如果同学有读错的地方,请帮助指出来,如果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他,好吗!)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齐读。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
注释: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浪。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
(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4、齐读古诗。
三、.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老师想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它的同学仔细听,看他们是不是字音读的正确,句子读的流利了。
2.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把范仲淹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画下来。听到的用横线、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3.指导着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这一句。
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些什么?(从肉嫩味鲜这个词知道了鲈鱼的味道太美了。从南来北往知道了客人很多。)
那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酒楼里坐满了客人,他们都不停地称赞鲜美的鲈鱼。)指名读句子,读出人们对鲈鱼的喜爱。
4、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不住地称赞鲈鱼的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上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里的句子: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
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江面上出现了怎样的情景?(江面上风浪很大,一只渔船在风浪里起伏。)从哪里知道风浪很大?(从波涛汹涌这个词知道的。)师画简笔画大波浪。
师:江面上风急浪高,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一浪追着一浪,一浪赶着一浪,一浪比一浪高。相机认读体会词卡:波涛汹涌。
师出示一只渔船做动作。师范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被卷上浪尖,师边做动作边引读一会儿学生接着读又被打入浪谷。此时,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何感受?(危险、害怕、紧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指名两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只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这时,师在哀怨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
全班合着音乐齐读这两句话。
5、那么,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也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范仲淹又是怎么想得呢?
指名学生回答。(范仲淹想,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从这句话里你又知道了什么?(渔民捕鱼是多么辛苦和危险啊!)师:艰辛就是指的辛苦、艰苦。想象渔民如何艰辛,如何危险。指名说。
范仲淹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渔民,所以他想到引读人们只知道鲈鱼好吃,不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指导读好这一句。
6、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江上渔者》。
7、那么,同样到酒楼里吃鱼的客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有这种感受呢?(因为范仲淹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心怀天下,同情劳动人民,同情人民的疾苦,所以他因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感情,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四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老师范写这四个字。
4、生练字。并提醒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一笔压着竖中线写。
板书设计:
10、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
江上渔者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写8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没”。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诗的经历。发现诗是由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帮助理解诗意。 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三点水旁)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也就是打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生答(打渔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打渔的人)。
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打渔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范仲淹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自由读课文。 师:生字大家都预习了,再读读,读完后,同桌互查生字读音。 师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字读得好,词会读吗?指名读重点词 语。
2、师:请生默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 你们知道的可真多,那对于文中提到的大诗人——范仲淹你们
了解多少呢?师随机介绍范仲淹。
三、再读课文,谈谈感受
1、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述:范仲淹喜欢到各地去游览,一天,他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饮酒一边欣赏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范仲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将有关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反馈,师随机出示相应的句子。谁再来读读这句话?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觉得酒楼里的人很多。我是从南来北往这个词体会到的。师随机理解“南来北往”。我们都是酒楼里的客人,客人们,你们都来自哪里呀?又要到哪去呀?像这样来自不同的地方,又又要去到不同的地方,我们便称之为“南来北往”,指导读词。再指名读此句。
生(2):我觉得鲈鱼很好吃。我是从不住的称赞体会到的。师随机指导:客人们都会怎样称赞呢?指名生反馈。再指名读此句。
3、就在客人们在不住的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味美。(板书:客人)这时范仲淹又看到了谁呢?指名生答(板书:渔者),他看见渔者在江面上怎样打渔呢?谁来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生反馈,师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4、师:怎样的波涛被称作汹涌呀?生述,师画简笔画,指导读词“波涛汹涌”。
5、师:在这汹涌的波涛中有一片树叶随风起伏,(出示“一叶小舟”图片)这是一片树叶吗?那作者为什么称他为一片树叶呢?(生体会:汹涌的波涛力大无穷,小舟轻飘飘,又渺小)指导读好词句。
6、师:小舟是怎样随风起伏的呢?指名生上台边听师述边在简笔画上演示“一会儿一会儿”师随机问:这是(浪尖),在浪尖上的小船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上,船尾朝下,很危险,有翻船的可能。这是(浪谷)怎么到浪谷的?生演示(打入)。在浪谷的小船又是怎样的?生演示师述:船头朝下,船尾朝上,更危险,更有翻船的可能。谁来读读这句话?请你一定要把渔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汹涌的波涛中作斗争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指导读好这句。
7、既然打鲈鱼这么危险,渔民们为什么还要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打渔呢?体会生活艰辛。
8、江边是不住的称赞鲈鱼肉嫩味鲜的客人们,江面上是正在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渔者,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到了什么?指名答。大诗人范仲淹和你们想的一样,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吧!指名读,师引读:范仲淹想——
9、诗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写的,于是范仲淹情不自禁的拿起笔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师出示古诗,配乐朗读全诗。短短几句诗就将范仲淹所看到的情景展现在大家面前,大家也想读读吗?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生结合上文谈谈听后的感受,再谈感受的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但爱”,“出没”的意思,并知道“君”指谁。指导读诗。
10、让我们像他们这样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生配乐齐读古诗。能背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生字
你认为生字中哪个字最难写,指名生答。 观察这个字怎么记?怎么写才好看?关键笔画的位置。师范写,生仿写。
板书设计:
客人 文中相应的句子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渔者 文中相应的句子
君看一叶舟 简笔画 出没**里
成功之处:
重难点突破较为成功。我用最生动,直观的方法教会学生理解何为浪尖,何为浪谷,然后,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体会一下,你站在船上,一会被卷上浪尖,一会被打入浪谷是何种感受。由于选择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突破了重难点,所以到文章的最后,要理解渔民捕鱼的艰辛就水到渠成了。另外,在学完整篇课文后,再来学古诗,这一教学理念经过教学实践后,我发现的确很适合文包诗这样的课文。因为,学生对整篇课文了解后,也就是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再回过头来学诗,只用文诗对照就能逐句理解诗意了。
不足之处:
1、三年级的孩子在语文课堂上,必须保证5——10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这点很重要,哪怕课文没有理解,哪怕文章没有读出感情,只要时间到了,就得停下教授课文,进行识字写字的教学。而在我的这节课上,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2、句子是表达一个意思的最小单位,在读书的过程中,不能把一句话给分开,进行分角色来读。这样,对学生在理解句意上会造成一些影响。 既然知道症结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台阶。 自己选一个字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江上渔者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培养学生读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唐朝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师出示“鱼”)谁来读读这个字(指名读),大家都知道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鱼。(加上“氵”)这个字谁认识?(指名读)这两个字意思一样吗?师解释“渔”。(捕鱼)那渔者就是--指名答(捕鱼的人),那江上渔者就是--生答(江上捕鱼的人)。今天我们就跟随宋朝的大诗人范仲淹一起去看看江上捕鱼的人。(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工于诗、词、散文。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鲈(lú)”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诗句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渔者:捕鱼的人。
但:只是。
爱:喜欢。
鲈鱼:鱼的一种。体侧扁,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背部和背鳍有黑斑,口大,下颌突出。
君:你。
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出没:忽隐忽现。
**:波浪。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师范读,看图读诗,想想:古诗中写了哪些人?
2.交流反馈。(捕鱼的人--“渔者”;吃鱼的人--“江上往来人”)
3.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学习前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上描绘了在江边的酒楼里,人们举着筷子,品尝着鲜美的鲈鱼,欢快地谈笑着。
师:同学们,你们看,每天在江边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非常爱吃鱼,特别是味道鲜美的鲈鱼。看着图,想一想,这些人们在吃鱼的时候,会怎么说?(鲈鱼的味道太鲜美了,太好吃了……)
这些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只知道赞美鲈鱼味道的鲜美。那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2.学习后两句。
出示图片:画面为渔人驾驶着一叶小舟,在风急浪高的江面上穿行。
师读诗句,引导:吃鱼的人们不知道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你们看看图,听老师读读诗,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捕鱼人的船是一条小舟。这条小舟在波涛翻滚的江面上,就像什么?
(一片飘荡在江面上的小树叶;一片随时都会被风浪卷走的小木片……)
出示句子:你们看啊,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一只小渔船像一片小树叶,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底。
引导学生读一读句子,发表感叹:渔人们的生活真xxxxxxxx!
(可以填上:真危险啊;真辛苦啊;真不容易啊;真艰难啊)
教师小结:这就是那些吃鱼的人所不知道,所没有看见渔人们的生活。渔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换来生活的美味,我们应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诵读和背诵诗歌。
六、拓展延伸。
师:面对艰辛的渔民,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出示《悯农》,随之吟诵),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随之吟诵)。我们可以学着发挥想象,根据这首诗编写小故事,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情境,更好地理解本诗。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南来北往
但爱鲈鱼美。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波涛汹涌
出没**里。谋生艰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
江上渔者教案7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略
江上渔者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吃鱼者) (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出没**里
(打鱼人)
江上渔者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第四篇:江上渔者教案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做到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2.能借助古诗读懂诗句意思。背诵并默写古诗。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道理。、课时: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打渔人的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渔者”是什么意思?“江上渔者”呢?
二、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2.交流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
在天下的老百姓遭受忧患之前要有忧患,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范仲淹忧国忧民,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三、整体感知
范仲淹这么关心百姓疾苦,关心渔民,他为什么会关心渔民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了解一下。
自学提示: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出古诗节奏。1.自由读,指名读,多种形式读。2.多音字“没”。
3.这首诗写了一道美味的菜。鲈鱼的介绍。4.学习生字“君”,并指导书写。5.有节奏地读。
四、学习古诗
1.我会学:借助课文注释,说一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2.学习前两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但:只,仅仅。
①(出示图片)说说作者在酒楼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酒楼里的课文,从四面八方慕名来到这里,为的是什么?鲈鱼的味道如何? ③
在江边上来来往往的客人一边品尝着鲈鱼,一边称赞道:“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正是因为鲈鱼的美味,所以大家才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品尝鲈鱼,请读: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4.学习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过渡:当客人们吃得津津有味,小声讲大声笑时,诗人范仲淹却突然站了起来,双手放在背后,望着波涛汹涌的江面,一脸严肃,若有所思地吟诵: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①(出示图片)范仲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 在汹涌波涛中令人堪忧的像树叶一样的小船,范仲淹看到了,他还希望谁看到?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君:你,对别人的尊称。君的字形演变。
③ 范仲淹看到渔船被波浪翻滚着,岌岌可危,他想提醒: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④ 诗人看到渔船,想到了渔船上顶着风浪的渔民,他深情地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⑤ 渔人们的生活真____________啊?(学生交流)
五、我会写
面对艰辛的渔民,不由让老师想到了艰辛的农民,还想起了艰辛的养蚕人。出示《蚕妇》。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鱼不忘_______,吃饭不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会背。
七、我会唱。
八、作业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家长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鲈鱼
美味
渔人
艰辛
《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湛河区实验小学
张小红
第五篇:江上渔者 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知道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知道文学创作的实质是要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体验诗人创作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者、宋”等8个字,会认“范、仲”等8个字,学习多音字“没”。
2.正确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图画导入,激起共鸣。
1.多媒体出示图画(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一叶扁舟起伏)。学生观察图画,说说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只在风浪中捕鱼的小船,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生议)
3.宋朝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种情景也有许多感触。他把自己的感受通过一首诗表达了出来,这就是——《江上渔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诗人写的这首诗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己读课文,勾画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四人小组合作识字,互相检查读生字的情况。
4.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5.学生练习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6.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者、宋、酒、南”,学生观察。
重点指导:
“酒”注意第九笔是什么?。
2.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味、鲜、危、险、舟”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
学习过程:
一、复习质疑。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3.质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4.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再读读课文吧!
二、读懂文章内容,朗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的哪些内容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2.学生边读边勾画有关句子。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风浪起伏。一会儿被打入浪尖,一会儿被卷入浪谷。人们都知道,这些渔民是多么艰辛,捕鱼是多么危险啊!”
4.由此范仲淹想到什么,你想到什么?
5.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吟诵古诗《江上渔者》。
6.练习背诵古诗。
三、从课文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1.渔民捕鱼的艰辛和危险。
2.诗人对捕鱼的人的同情。
四、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客、涛、汹、君”,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重点指导:“涛”的笔顺
3.学生练习描红,写字,教师个别辅导。
4.作业练习。
(一)抄写背诵古诗,用书中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在仿写一个比喻句。
(三)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一会儿……一会儿……
一边……一边……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会认8个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3、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和反复诵读文中古诗,让学生在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哲理美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范仲淹创作古诗《江上渔者》的经历,体会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感,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CAI课件,舒缓音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游戏识字。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全班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词和会认字词。
2、同座互相认读课后生字,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3、全班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宝宝,认读生字。
2、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2、通过学习课文和诵读古诗,了解渔民劳动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诗人创作古诗的经历。发现诗是因景生情、因事有感而创作的,也能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还知道鲈鱼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但是古时候的渔民只能在江河里才能捕捞到。
2、今天我们将跟随着大诗人——范仲淹,继续了解“江上渔者”的劳动艰辛,一起感受这首诗创作的过程。
3、齐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自主体验,感悟诗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师: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勾画有关句子。)
2、请大家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指名学生读出自己勾画的句子: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
3、(出示课文中图片)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4、指导读“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这一句。想象酒楼里品尝鲈鱼的客人在称赞鲈鱼时会说些什么?(可以鼓励学生朗读或表演,体会“坐满”“不住地称赞”等词语。)
5、刚才大家读的这句话,老师数了数,有26个字,但你们瞧,作者范仲淹却只用了一句很简单的句子就描绘出当时的情景。(出示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谁想读?(引导学生读这句诗)
6、你们觉得这句写得怎么样呢?到底好在哪里?
(1)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2)你从诗中读懂什么了?(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指导学生说说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
去?体会“南来北往”这个词,从而理解“往来人”的意思。)
(3)让回答、体会得好的学生读诗句,还可以有针对性地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7、鲈鱼是非常好吃的,这些客人大老远地来吃鲈鱼,还“不住地”称赞鲈鱼的味道鲜美。这时,范仲淹站起身来.向江面望去。他看见了什么?(指名学生读课文这一句.相机运用评价和合作指导读出捕鱼危险的情景。)
8、江面上风浪这么大,如果不小心就有可能出危险。引导学生说出可能造成船毁人亡的后果,引导他们体会渔民的艰辛和危险。
9、可是这些人只知道鲈鱼的味道鲜美,却不知道捕鱼的辛苦和危险。
10、请大家再读读课文,你从哪儿知道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把描写的句子好好读读。
11、指名学生反馈。“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渔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读得好,(出示课件: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像树叶一样柔弱的小船被浪推着摇晃的情景)想想看,一片树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哪里还看得见,谁知道会被江水冲到什么地方去。
12、再请学生读这一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评价学生:在江上捕鱼真危险啊,老师听出你很同情那些渔民。还可以由同学来评价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可以给小伙伴提意见。
13、出示诗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1)点击“君”,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君而不用“你”?然后再现画面,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想想你们看到的情景.和前面听到客人的称赞比较一下,你会有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自读自悟)
(2)分四人小组充分地谈自己的观感,然后全班反馈。
14、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15、你们都是很有同情心的好孩子。大诗人范仲淹看到这样的情景也和你们一样,对渔民产生了同情,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江上渔者》。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
16、师生一起满怀情感诵读全诗。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大家的课文读得这么有情感,字也一定写得很美,让我们一起来写字吧。
2、出示要求会写的田字格中的8个字:用学过的记字方法,自己试着记一记。
3、把自己不会写的字在小组提出来.如果都会记就交流一下记字方法,用自己的好方法帮助不会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好的识字方法,如:比较识字(酒一渔、宋一客);自编儿歌;字形想象等。
4、教师挑选几个重点字在全班交流。
5、教师范写要注意的关键字。
6、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1、这一课的字,大家写得很好,让我们再一次回顾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经历吧,再读课文。
2、范仲淹写的这首诗和我们学的其他许多文章一样,不仅文字优美,而且很有思想。其实我们班也有很多小作家,只要你们注意积累好词好句,学会像范仲淹那样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加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你也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3、出示课件: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简要介绍: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也是一篇描写优美的美文,令人百读不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板书设计
江上:往来人 但爱 鲈鱼美
(吃鱼者)(鲜美)
渔民生活
苦难艰辛
江中:一叶舟 出没 **里
(打鱼人)
教学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求教学应“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儿童学习古诗文,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我国的古诗文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儿童通过学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上得到美的体验。使其终生受益。本文的教学正是让孩子们通过这个小故事,来理解古诗含义,了解写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并积淀一定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