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篇一: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探索、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概率”概念枯燥抽象,学生似懂非懂;抛币试验简单无趣,道理似易实难;教学活动,单调乏味;思辩之美,无从体会——“随机事件的概率”对许多高中教师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抛币试验是取是舍?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是否必要?再三权衡,笔者认为,抛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另外,关于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笔者则一笔带过——因为频率估计概率,重在其思想方法,而非具体操练,而且对具体估计值的处理,没有确信的统一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随机现象有趣的一面,纠正生活中一些错误常识,更客观的看待一些“偶然”情况;能使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教学环节中,亲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过程;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性,并感受利用统计方法处理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随机性是表象,规律性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模拟抛掷骰子试验,赌徒分金币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篇二: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及说课稿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梁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要求:“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并指出:“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要求“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本节课“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研究事件的分类,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定义及统计算法。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作为“概率统计”这个学习领域中的第一节课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以初中概率学为基础,又为选修2-3重新进行了知识建构,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含义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结合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着统计规律性,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4)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概率的定义与性质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石,其中也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因此,我确定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2、教学重点:①事件的分类;②概率的统计定义;③概率的性质.3、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发生所呈现的规律性.4、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为教学辅助.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联有一定的认识,有阅读、观察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能力。但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相对较弱,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掘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稳定性;正确理解概率的定义。
难点: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由于概念比较抽象,突破难点的重要途径是注重它们的实际意义,通过实例、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五、学法与教学用具: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结果可定性地分为三类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指导学生做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发发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及确定其大小的方法;
2、教学用具:硬币,幻灯片,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过程
篇三: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反思
李代友
案例的背景: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
课题: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案设计说明】 1.作为高中数学必修内容的最后一个部份,本章在整个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概率,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获得今日社会的广泛应用、概率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通常识的今天,对它进行初步学习更是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获得概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思考方法,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为到高中三年级以及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索为主线,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与合作者。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而本课的设计主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探究能力方面作一尝试。
教案及其分析: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数学第二册(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随机事件的概率》
【知识与技能】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过程能力与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 2.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其发生呈现规律性
3.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
教学重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概念及其概率
能力练习:以实验沟通频率与概率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在概率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实验思想及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严谨性。
【教学模式】探究讨论式
【探究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名数学家=10个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曾经宣布: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10个师的兵力.这句话有一个非同寻常的来历.
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一般有着较明显的内在规律,因此比较容易掌握它.而随机现象,由于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它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二).探索研究: 1.随机事件
(出示投影)下列哪些是随机事件?
(1)导体通电时发热;
(2)某人射击一次,中靶;(3)抛一石块,下落;
(4)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5)抛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6)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 时,冰融化.
由一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可让学生再分别举一些例子.
[目的在于让学生认清、分清几种事件的区别] 篇四:9上25.1《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历经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归纳出三种事件的各自的本质属性,并抽象成数学概念.概念也让学生来完成,把课堂尽量多地还给学生,以此来体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原理念.体验从事物的表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及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现象.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探索和研究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从发现问题、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到归纳总结,很多环节都是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自主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加强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2.不足之处
生活中事件包含丰富的随机性以及随机中有规律性的辨证思想.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看,初中阶段只是辨证思维的萌芽,还很不成熟.在具体内容的处理上,没有过分注意体现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今后的教学中应更有效地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创
篇五: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教学案例分析及教学反思
------重庆市巴南区大江中学 唐君奇
教学案例的背景
1、教材:人们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高二(下)第十章第六节 2、2009年我校举行青年教师汇报课实例。
3、教学背景:本章在高中数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广泛,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概率的一些基本知识,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思考方法,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为到高中三年级以及进一步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打好必要的基础。
4、教学主体思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探索为主线,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相互独立事件的定义,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的计算 2能力目标:会计算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概率思维,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学重点: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辨别相互独立事件
教学方法:分析引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随机事件,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的定义。
2、随机事件,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的计算方法。(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二:新课引入
1、小明能买到火车票与小强能买到火车票这两件事之间有没有相互影响?
2、如果要他们两个都买到火车票才能去旅游,问他们能去的概率是多少?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非常多,而我们需要去估计一些事件的发生可能性,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我们一点要出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总结出规律,反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看教科书5分钟。
(老师提问)定义:1相互独立事件: 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
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交相互独立事件。
2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乘积,即p(a*b)=p(a)*p(b)。3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则事件a与b相互独立,事件a与b相互独立,事件a与b相互独立。
学生说此题解题思路。
此题解析:设事件a 小明能买到火车票
事件b小强能买到火车票 故事件a b为相互独立事件
而两个要同时买到火车票为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即:
p(a*b)=p(a)*p(b)=0.7*0.8=0.56 所以他们两个能去旅游的概率为0.56 三:例题讲解
例
1、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
三个臭皮匠中的老大能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概率是0.5,老二能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概率是0.6,老三能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概率是0.4,而诸葛亮能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的概率是0.8,问三个臭皮匠与诸葛亮能解出此题的概率那个大?
解:设事件 a老大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
b老二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
c老三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
d诸葛亮独立解出一道数学题
故事件abcd是相互独立事件。
p=1-p(a?b?c)=1-0.5*0.4*0.6=0.88 p(d)=0.8 所以p>p(d),故三个臭皮匠比诸葛亮解出此题的概率大。
老师总结:单看三个臭皮匠中的任一个都没有诸葛亮的解题能力大,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的话就力量大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从而引出学生德育教育内容,这样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练习:1北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水中,若要两人都正常发挥才能拿金牌,甲正常发挥的概率是0.95,乙正常发挥的概率是0.91,假设她们之间正常发挥相互没有影响。问她们能拿金牌的概率是多少,两人不能拿金牌的概率又是多少?
2小王、小张、小唐从墨西哥回来,他们三人分别感染甲型h1ni病毒的概率分别为0.6,0.7,0.4,假设他们三人感染病毒相互没有影响。
(1)他们三人中有一人被感染的概率是多少?
(2)他们三人中至少有一人被感人的概率是多少?(3)他们三人同时被感染的概率是多少?
3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出实例写到黑板上,其余学生讨论完成。
四:教学总结
1、知识点,易错点。(主体由学生完成,老师补充)
2、预习独立重复实验。
案例分析及反思
一:知识理解
1、什么是相互独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有什么特点,一点要与前面所讲的互斥
事件区别。还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给出,由学生填写,这样知识点更清晰。
2、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表示什么意思,a*b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a+b有什么
不同,怎么去运用此公式解决问题。
3、解题过程中,要明确事件中的“至少有一个发生”,“至多有一个发生”,“恰
有一个发生”,“都发生”,“不都发生”等词语的意义。
4、解决概率问题要先建立概率模型,互斥事件用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用乘
法公式,同时还要结合排列、组合有关知识求解。
5、一节课的内容不在于多,知识点最好是要单一,这对我们学校基础的学生很
重要,关键是要学生充分掌握理解和过手问题。
二:情感应用
1、概率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会常常遇此类问题,教学
过程中应加强这方面的强调。
2、由于概率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我们应用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己想学的状态中去学习会效果加倍,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非常有用,能广泛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们在讲解例题中应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体现,并能很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就把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3、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不要以为你讲一道题讲得有多好,学生
就学得有多好,我们要明白不是我们讲够没有,而是学生通过大脑掌握没有,过手没有。你调查会发现大多数学生会说我听懂了的也,就是做不起题个,这样的原因就是老师讲多了,学生没有真正通过大脑自己去理解,这样的教学就像看电影一样的,怎么会有深刻的记忆嘛?所以我们应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一般这样控制比较好,一节课45分钟。老师讲解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学生25分钟。老师应从分相信学生,这样效果会更好。
4、学生主体学习可以采用:学生相互提问讨论式。学生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
很长,他们之间没有什么隔阂,更容易相互之间交流。很多学生他都不敢问老师问题,而明明他有不懂的问题。当然这有很多因素,老师的性格转变是一方面,但建立起学生间的相互学习机制会效果会更好。
5、学生作业的处理方式:我认为学生之间相互检查是最好的方式,但老师在过
程中要抽查,抽查比例为20﹪左右为宜。具体操作方式为老师把学生按成绩分组,每组选取两个成绩好而且负责的学生负责检查其余学生的作业,并且规定错了的要再次到组长处检查,最后由每个组长把此次作业错得多的总结交与老师以备讲解强化,而老师每次随机抽查完成情况和组长的监督情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帮助,大大提高做家庭作业的效果,使成绩差的会请教成绩好的,而成绩好的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把知识点都过了几遍,会掌握很多易错点,这样知识点会掌握得更好。而老师会从烦躁的批改作业中解脱出来,并且通过组长的总结会从学生的眼光去看易错点,这样对学生的掌握会更全面,此方式非常有效果,但还是要注意组长的选择,作业的监督,易错点的讲解等,我已经实践了一年半效果非常突出。
第二篇: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探索、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怀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概率”概念枯燥抽象,学生似懂非懂;抛币试验简单无趣,道理似易实难;教学活动,单调乏味;思辩之美,无从体会——“随机事件的概率”对许多高中教师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抛币试验是取是舍?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是否必要?再三权衡,笔者认为,抛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另外,关于频率估计概率的题型训练,笔者则一笔带过——因为频率估计概率,重在其思想方法,而非具体操练,而且对具体估计值的处理,没有确信的统一方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随机现象有趣的一面,纠正生活中一些错误常识,更客观的看待一些“偶然”情况;能使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教学环节中,亲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过程;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性,并感受利用统计方法处理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随机性是表象,规律性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当然,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模拟抛掷骰子试验,赌徒分金币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创设情境,引导经历概念和模型构建的过程.概率涉及到很多的新概念和模型,要使这些新概念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概念和模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生成概念、提炼模型,发现计算的法则,教师且不可因教学时间紧而淡化概念、模型构建的过程否则,学生因获得孤立的概念、模型,无法在纷繁的问题情景中去辨认,从而导致解题思想僵化.构建知识网络,引导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能否准确迅速地运用概念和模型解题,主要取决于他们对概念和各模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否真正把握,我们平时说“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即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否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新概念、新模型和已有的概念和模型进行对照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引导感悟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概率问题求解的关键是寻找它的模型,只要模型一找到,问题便迎刃而解而概率模型的提取往往需要经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等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因题设条件理解不准,某个概念认识不清而误入歧途因此,在概率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充分展示建模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从问题的情境中感悟出模型提取的思维机制,获取模型选取的经验,久而久之,感受多了,经验丰富了,建模也就容易了,解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篇:《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说明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市第**中学 ***
一、教学内容的本质、地位与作用
《随机事件的概率》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入门课,也是学习后续知识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事件,而概率正是研究不确定事件的一门学科.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采用了模块化、螺旋上升的方式.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的概念,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一章刚刚学习了统计内容,了解了频数、频率等概念,因此本节课是对已学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同时,本节课对于后面学习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以及选修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等内容又是一个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本节课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为人们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就内容的人文价值上来看:研究概率涉及了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现象,理解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2)让学生经历抛掷硬币试验的过程,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抛硬币试验,学生获取数据,归纳总结试验结果,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同时让学生明确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掌握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3)让学生亲历试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总结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强化辨证思维,通过数学史渗透,培育学生刻苦严谨的科学精神;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抛掷硬币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明确其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三、教学问题诊断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并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概率已经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同时学生思维比较灵活,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好的实验基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随机事件的概率.
1.频率是随机的,试验前并不能确定,频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繁程度,通过分组试验,每一组所做的80次试验中得到的频率不尽相同,而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常数,与试验无关.
2.概率反映的是大量重复试验下频率的稳定性,学生常会错误理解抛两次硬币一定是一正一反.
3.出现个别频率偏离概率较大的情形是很正常的,这是随机现象的特性.在概率的教学中,对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可以采用试验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随机事件的概率能否为0和1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试验来解决.
通过对随机事件概率的学习,学生充分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掌握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四、教法特点及预期效果分析
(1)教法特点
抛硬币试验是本节课的精华,唯有亲历随机过程,体会其随机性与规律性,才能真正理解概率概念,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频率稳定于概率的过程.课堂教学中不好处理的就是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如何呈现出大量重复试验下频率的稳定性,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flash动画,快速、准确的计算各组的频率,绘制出频率折线图,并能方便快速的画出累积的频率折线图.另外通过动态的演示,观察大量重复试验下的频率呈现出的规律性,让教学更直观、更生动.(2)预期效果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随机现象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大量纷繁杂乱的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着必然的规律,而概率就是这种偶然中的一种必然;能使学生在紧张而活泼的教学环节中,亲历随机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过程;能使学生初步理解随机性,并感受利用统计方法处理随机性中的规律性——随机性是表象,规律性才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第四篇: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随机现象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从而使我们可以运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研究随机现象;本节课正是引导学生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诸如自动控制、通讯技术、军事、气象、水文、地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运用,使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和体会数学的奇异美和应用美.二.学情分析
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并不感到陌生,关键是引导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概率”这个重点、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以及如何有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概念。三.教学设计思路
对于“随机事件的概率”,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随机事件的定义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归思想;
(3)情感与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是现实生活的需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
随机事件的概率概念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幻灯片1)请同学们思考下列所述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观察思考、感知对象??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活动)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
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得出,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定数量的船(为100艘)编队规模越小,编次就越多(为每次20艘,就要有5个编次),编次越多,与敌人相遇的概率就越大.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舰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
2、(出示幻灯片2)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应用概念判断,加强理解学生活动)
3、请同学们再分别举出一些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动手写,然后投影)
二、观察探索: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做抛掷硬币的实验,观察正面朝上事件的规律性。
历史上曾有人作过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试验,结果如下(出示幻灯片3)抛掷次数(n)正面向上次数(m)频率(m/n)2048 1061 0.5181 4040 2048 0.5069 12000 6019 0.5016 24000 12012 0.5005 30000 14984 0.4996 72088 36124 0.5011
我们可以看到,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出现正面的频率值m/n是稳定的,接近于常数0.5,在它附近摆动.(出示幻灯片4)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频率m/n总接近于某个常数,在它的附近摆动,这时就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教师强调:对于概率的定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2)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3)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4)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5)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因此0≤p(a)≤1;
2、例题分析:(出示幻灯片5)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优等品数 40 92 192 285 478 954 优等品频率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再给出答案,比较后加以肯定)四:总结提炼:
1、随机事件的概念,2、随机事件的概率,3、概率的性质:0≤p(a)≤1(由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出示幻灯片6)
六、板书设计
随机事件与概率
随机事件概念: 必然事件概念: 不可能事件概念: 概率概念: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抛掷硬币的实验,获得正面向上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具体的方法应用图表以及多媒体等工具,逐步认识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性;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概率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既有随机性,更有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十分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我的预先设想。比如在事件的分析中,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做实验中,有做的,有记录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热闹而不混乱,回答实验结果时,大胆仔细,数据到位,在总结规律时,也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虑很敏捷,说明学生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总之,效果明显。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们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在1/2左右徘徊,有的组差距还比较大;因为时间问题,实验做的并不很仔细,对实验的分析没有想设计中那么完美等等.教完之后,很多想法。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中。
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教学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师很少板书,可能使学生对个别问题的印象不很深刻,在学生做出实验得到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过快,对学生的分析点评不很到位,总结不多,这几点没有达到事先的教学设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需要以后教学中改进。
第五篇:《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
白月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频率的意义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在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的基础上,能辨析生活中的随机现象,澄清生活中对概率的一些错误认识,并通过做大量重复试验,用频率对某些随机事件的概率进行估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探究,运用“掷硬币”随机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掌握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用随机的观点认识世界,使学生了解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丰富对频率与概率关系的认识,知道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 稳定于理论概率。
教学难点:运用频率估算概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辅之以其它教学法,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抛硬币活动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对数据的收集、整理、观察、分析、讨论,最后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归纳出当试验次数大很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一个常数附近。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完善学生的认知过程,使有 限的时间成为无限的空间。事先教师准备导学案、电脑、硬币等。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首先让学生重温守株待兔的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提出问题:农夫会像他预期的等到兔子吗?
[设计意图]: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应用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教师提出:守株待兔的结局: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得出结论:事件具有偶然性、随机性。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完成自主探究,从结果能够预知的角度看,能够发现事件的共同点吗?
学生总结,发现事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S随机事件。[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初中概率的定义,为探究新课作好铺垫。举例说明同一事件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结果,分类也不相同。
[设计意图]:强调事件的结果是相应于一定条件而言的。因此,要弄清某一事件,必须明确何为事件发生的条件,何为在此条件下产生的结果。例1.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1)同性电荷,相互排斥。
(2)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零度时,冰融化。
(3)从分别标有1,2,3,4,5,6的6张号签中任取一张,得到4号签。(4)常温下,石头一天风化。(5)木柴燃烧,产生能量。(6)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二、合作探索(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1、做数学试验,观察频率是否体现出规律性
做如下试验:从一定高度按相同方式让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自由下落,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观察正面朝上的频率。
试验要求:学生六人一组,两两配合,一人掷硬币,一人做好记录,每组试验10次,注意试验条件要求:从一定高度按相同方式下落。◆试验步骤:
答:实际上,从长期实践中,人们观察到,对于一般的随机事件,在做大量重复试验时,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一个事件出现的频率,总在一个固定的常数附近摆动,显示出一定的稳定性。(再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说明问题)讨论:0.5 的意义引出概率的概念。
揭示新知
归纳: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m/n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P 教师指出这是从统计的角度给出了概率的定义,也是探求概率的一种新方法,列举法仅限于试验结果有限个和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事件求概率,而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列举法求概率的随机事件,而且对于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的一些随机事件,我们也可以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讨论:事件A的概率P(A)的范围,频率与概率有何区别和联系? 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重点、难点)
⑴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稳定在概率附近。⑵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
⑶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讨论探究、例题演练——深化概率认识,巩固所学知识。例2.某射手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结果如下表所示。
(1)填写表中击中靶心的频率;
(2)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辨析,进一步揭示概率的内涵──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大量重复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试验中反映出来.反过来,试验次数太少时,有时不能合理估计概率.误区警示:因频率与概率的概念混肴而致错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3.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对于课堂小结我既设置了总结性内容,又设置了开放性的问题,期望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分层作业
1.课本113页练习1,2,3.2.选做题:导学案的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在布置作业环节中,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符合自身实践的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