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的评课稿
红星小学:赵玲霞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在这一节课上,苟老师通过学生课前诵读古诗引入课题、了解诗题、初读古诗、深研古诗、拓展链接其他送别诗,由浅入深,层层展开,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体味诗境,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以下几个亮点让我感受颇深:
一、通过直观画面,想象诗意
新课标明确指出“读诗句,想画面,是古诗文学习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在学习一二两句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 欣赏着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觉呢?”让学让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将零散的事物组织成一幅完整、隽永的图画,引导学生走入诗中,走入画中,提高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注重朗读,方法多样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著名诗人,哲学家朱熹也曾说过:“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堂课,苟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划节奏读,引读,出示辅助画面感受着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三、抓住重点,入境入情
抓住重点景物“柳”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心情,然后以抓住环境“雨后”感悟“伤心”,抓住“更”体会依依不舍。补充“安西”和“渭城”的图片资料,体会作者的担心。这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诗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理。让学生在潜心涵咏中真切地体悟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情谊,以及好朋友此去安西的无奈。
教无定法,教学,是我们一边教,一边学,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不断探究的课堂。除了收获以外,我个人有以下几点不成熟的认识:
1、教师的语言应该精简准确,有些口头禅要引起注意。如“是不是呀?”“是这样的吗?”这些语言没有针对性,显得有些啰嗦。
2、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能因为赶时间而忽略了这一点。如:一学生说“友谊的情感”这个短语,这样的表达是不对的,教师应及时纠正。
3、生字教学在中年级段也是不能忽视的,如果分析字词时适当地对课文中的两个生字的书写进行指导,让学生简单的书空,这样,我们语文课的书写训练也得到了落实。2015、11、6
第二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东丰县二龙中心校
提艳丽
2013年11月8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四年二班教师梁宏程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梁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梁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第三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6年04月20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王云青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王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第四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沙洋县马良小学的老师——刘婷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地烟凉,不诉离殇之《送元二使安西》。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说教学流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一组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的文章。这组文章的主旨力在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中年段义务教育的要求,我认为古诗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探索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接受情感的熏陶或思维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这首诗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技能目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意,在读中明;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只有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才能够在接受情感熏陶的同时,品味诗歌丰富的语言,于是我把想象意境,体会诗句情意作为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以上目标具体落实在以下教学流程中。“释题-读诗-解诗意-悟诗情—唱诗—拓诗”
(一)释题,知背景
古诗所涵盖的内容很广,加之古诗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存在年代的距离,所以教学古诗前师生共同交流诗人的简介、创作的背景资料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更好地走进诗中的情感世界。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写一个“别”字,让学生组词,在学生组的“送别、离别”的词语中,让学生畅谈当时的心情,继而引出音乐《送别》。在哀伤的音乐声中引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此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通过组词说心情、音乐渲染将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拉进文本,接着我会让学生读诗题。从读中悟事,明白是谁送谁,要送到哪里去。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就学生的回答顺势了解“王维”的相关资料、“王维”与“元二”的关系,以及“元二”所要出使的地方。
(二)初读,悟诗境
语言的品味,必须伴随着大量的诵读、细细的品读。古诗词的诵读,有别于一般课文的朗读。在这个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把“读”放在首位,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环节我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学路建议一来完成读。
弄清楚诗歌的正确读音之后再教给学生“平长仄短吟古诗”的方法熟读古诗,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在平仄的音律中,预留下情感的密码。
(三)细读,解诗意
在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我会出示学路建议二,让学生在学路建议二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汇报完成这一任务。
(四)精读,悟诗情
多情自古伤别离,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让学生读诗找出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古诗后得出:
(1)、元二的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2)、“故人”就是是好朋友。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
此时我自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引导学生品悟“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我首先出示含酒的诗句,给学生的思维以导向。“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知己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伤感的酒,无奈的酒,祝福的酒。然后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体会到了诗句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学生每复读一次,感情也随之澎湃。
2、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这个环节我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找出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了些景物,使得离别的愁绪更浓?学生答出(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2)柳,表示挽留之意。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我又采取了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我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了解了两地的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我还通过灯片让学生感受两地的地域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由此,我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的这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也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真挚的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环节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唱诗,表诗情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引领学生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因此,情到深处,我将告诉学生王维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1200年前朋友之间的普通送别,却饱含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意味深远而独树一帜,当时被谱曲传唱。《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阳关曲》。当读不足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时候,就可以轻轻地唱起来,然后,播放《阳关三叠》,与学生一起唱诗,使学生再一次领悟诗情,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感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无穷魅力。
(六)拓诗,情缠绵
前几个环节,通过情景创设、角色体验、拓展想象,带动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通过感情诵读、师生共唱千古名曲,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于是在这一环节我进行了送别情未了的延伸:
1、将高适的《别董大》与《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比较,告诉学生我国的古诗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继续积累类似送别诗以带动送别情。
2、口语交际:除了饮酒,他们彼此之间还会说些什么?
3、小练笔:试着把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力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思维的实际操作行为。设计本环节使学生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也在精神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说板书
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雨
柳 ○情 客舍 酒
故人
这样,抓住诗中关键词:雨、柳、客舍、酒、故人,中间一个情字,学生一目了然,最后,雨、柳、客舍、酒、故人一一擦去,黑板上只留一个“情”字,点明本诗的中心。
第五篇:送元二使安西 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不少知心朋友吧。现在,大家即将毕业了你们可能要分开了,你的心情怎么样? 指名回答。
预设:很伤心,舍不得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同学们积累真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这是一首古诗,诵读是学古诗最古老,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这18字的宝典。
1.解诗题,知作者。2.抓字眼,明诗意。3.多诵读,悟诗情。
师:今天,让我们根据这个学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送:送别
元二:元二,名元常。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 使:出使
安西:在新疆库车附近追问:元二去安西干什么呀
生:奉了皇上的旨意去完成任务的。
补充: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需要大批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家卫国,元二正是担负这样的使命出使安西。
师: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小结:一个小小的标题把人物,地点,事件传达得一清二楚。所以像我们这样细细琢磨诗题对把握诗的主题是有帮助的。出示金钥匙,齐读金钥匙。
过渡: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咱们一起来读课题,注意停顿(2)强调题目读法,指导读课题。(3)简介作者
师:谁来介绍下诗人王维
这是老师给王维制作的一张小名片,看,资料通过整理分类是不是更清晰明了呢?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过渡: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读的时候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谁来试试?
注意多音字 :朝 舍
更 尽 预设: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朝应该读作 zhao 什么意思?舍应该读作she 那么客舍是什么意思?(旅店)
师:哇,预习很充分,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读得特别准确。谁再来读,指名读
评价:你们是在读诗,但是是用现代的方法来读。
师: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怎么读?在你们的书本上画出朗读的节奏。
2、古人写诗都会遵循一个规律——平仄规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呢?现在的一、二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现在的三、四声就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遇到平声字,咱们要把字读得长一点,遇到仄声呢?要读短一点。这个规律又叫做平长仄短的规律。老师用蓝色表示平声,红色表示仄声。大家自己练练怎么读。(板书):平长仄短的规律 齐读两遍 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评价: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还不够长,再来试试,这回有诗人的感觉了。掌声送给她,好吗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来!我们换一种读法,我和你们合作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过渡:我们发现古诗就这么几个字,可是意义却非常丰富。接下来,如果我们展开想象,深入到诗里面去,也许同学们会有更多的发现。哪2句写出了当时的环境。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2句诗中涉及一些景物,请你圈出来。(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板书:雨后渭城(2)想象:
前面我们提过王维作品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读读这两句,你脑海里浮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仿佛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还有吗,大胆说出来。出示句式: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
预设:看到绿绿的垂柳和青青的客舍清新的空气在客栈送别 师:想着你脑中的画面读一读。评价:你读出了诗歌的味道
评价:这雨下得淅淅沥沥,再慢点好吗
评价:这柳树真青翠,再试试
(3)师:这么美丽的景色,这么清新的景物,我们不能让它只停留在文字上,要用我们的声音传递出来,一起读。4.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听你们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飘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雨和柳两样景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
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悲伤)师:愁的感觉。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指名读 出示小资料: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咱们中国的古人每逢写柳写雨的时候都是为了突出不舍之情。
(二)体会送别情。
1、诗中有这么两句直接抒发诗人的离别之情的,读一读 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圈出来。(更尽)追问:为什么一杯喝完再来一杯。预设:舍不得。
师:你们知道从渭城到安西多远吗?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公里。
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你感受到什么?预设:远。
师:不仅仅是远。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是什么地方?在今甘肃省敦煌县。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课件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师:可见这是一条怎样的路?预设:很难走的路,很崎岖,很危险
创设情境,出示图片,配乐引读:瞧,这便是阳关以西。它大漠茫茫,黄沙漫天,土地贫瘠,人烟稀少。
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担忧、关心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 出示:王维举起酒杯,()地对元二说:“()。”
预设:元二啊,你一路上一定要小心身体啊。元兄啊,我真想和你一起走啊。评价:这是一杯关心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友谊的酒,你来读 这是一杯祝福的酒,你来读
这酒充满了依依不舍之情。你来读:
引读:想到一路上千里迢迢,长路漫漫,王维端着酒杯,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读。出了阳关,再也喝不到满是深情厚谊的酒了。再读三、四句。
六、欣赏《阳关三叠》,诵读古诗
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首诗道出了天下离人共有的心情——依依惜别。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师:这首诗不久就被乐师谱成曲,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让我们和着这经典的乐曲,一起读全诗。
师:王维的诗不仅打动了乐师,也打动了我们。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试着一起背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也会想起这首千古绝唱。齐读课题
七、作业设计 1背:背诵古诗
2积累:找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板书:写 雨后渭城 之 景
抒 依依惜别 之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