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象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四 年 级 科 学
教 案
(上册)
香坊小学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这一活动载体,使学生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我们将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使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有的放矢。
在设计和编写本单元教材时,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着力凸显“计划与组织”的指导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体会计划与组织的意义,讲究训练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教材首先设计了“合作方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准备、实施和反思的过程,体验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考察计划展示会”这一活动着力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帮助学生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充分展开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考察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并用小组讨论的场景图和记录讨论结果的例子展开这一教学过程;第二是分组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并组织“考察计划展示会”,教材里呈现了四个不同内容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考察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等问题,讨论与总结,同时教材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形式展开指导和训练;第三是在学生明确“计划与组织”的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定完整的考察计划,并评出最佳考察计划,促进他们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考察前,我们要„„
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怎样进行(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考察计划展示会
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 吃得好吗
一、教材设计说明
《吃得好吗》是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综合探究活动第一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作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见表2-1)凸显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我们吃什么》一课,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食物中的营养》则侧重指导和训练学生“观察和实验前怎样做好准备工作”,教材里引导学生围绕“怎样作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展开讨论,并用表格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竖栏里用“材料准备建议”的形式进行适当地指导。后面两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分工、准备活动材料等计划与组织工作,使探究能力的培养逐步深化,体现出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见图2-1)
本单元的编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安全健康的人文关怀。学生对“吃”是熟悉的,体验是丰富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科学饮食、营养搭配全面合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学生并不多。同时,社会上儿童食品种类丰富、花样繁多、色彩艳丽,其中有不少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和营养要求的,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选取这一话题,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饮食状况。四个活动标题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引领儿童逐步探究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以活动为载体是本套教材的鲜明特点,本单元围绕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我们精心设计了多个儿童乐于参与的“做中学”活动,比如给食物分类、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的实验、研究食物的消化实验、观察与思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评选健康小专家等,这些活动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计划与组织主探究能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形式。为此,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注意扶放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和经历过程。
为激发儿童探究科学的兴趣,保护其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教材的编写力求富有童趣,呈现方式新颖活泼。本单元有形式多样的引入活动,寓教于乐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食性”童话故事,认识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的连环画故事)。另外,本单元教材注意适应城乡差别,比如活动设计、材料选择、食物结构等都注意兼顾城乡差别并具有时代特色。我们吃什么
《我们吃什么》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标题,也可以看成本单元的引入活动。“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这一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给这些食物分类”的教学活动,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隐藏的科学问题,从而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伏笔。要点
给我们的食物分类,并作好分类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目标
(3)初步训练学生分成小组、推选组长、小组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4)学习给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了解食物的基本种类。(5)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单元页上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探、究、奇、妙四位学生席地而座,面前摆着面包、饮料、火腿、水果等食品,他们正在边野餐边思考一些关于吃的话题。旁边的大树上一只嘴馋的小猴子倒挂在树上。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能够达到激思引趣、导入新课的作用。本课教学开始,教师可以用拉家常的口吻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定各不相同,而这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2、分类活动。
我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旨在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话题,为以后几课的教学埋下探究的种子。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分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同时能够锻炼孩子分组、推选组长、成员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此页教材的竖栏还重点对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适当的引导。分类活动是一个“一箭多雕”的教学活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展开。
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首先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竖栏里的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接下来,让学生给食物进行分类,并随时填写“食物分类表”。汇报交流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不要强求统一答案,也没有统一答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食物中的营养
要点
作好实验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重点是实验准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也是重要环节。目标
(1)强化分组、分工等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作好实验准备。(2)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常规教育。怎样进行
1、提问与猜想。
上节课,我们已经引导学生给食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萌生了好多问题,本节课将开始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从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食物中哪些营养?”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始,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实验与总结。
这是一个“双击”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来源,还要重点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的主探究能力。为此,在实验研究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呢?”展开讨论,为了有效落实“二级目标”,强化训练,教材还提供了“准备材料建议”。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成分,设计力图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材只在“材料超市”里提供了一些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其他材料,怎样实验则由学生说了算。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不要代替学生实验,不要立刻释疑,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必须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研究材料,自己耐心地观察、自己分析和思考。
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3、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调查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是上节课的延续,也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究竟什么时候教学,怎样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条件而定。如果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深入研究的条件,完全可以把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和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单独设立课时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指导。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探究活动还肩负着强化计划与组织能力培养的任务,教师要着力引导和训练。一次奇妙的旅行
要点
放开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计划与组织;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怎样进行
本课由引入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实验、总结四个渐进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引入活动
认识人体的消化过程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由于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是一个暗箱问题,不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和研究,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大大降低了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本教材大胆探索精心设计了引入活动,奇奇、机器人、和小豆子三个孩子喜欢的卡通,将与学生一起对话,一起探索。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卡通人物的漫画,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第二层次: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学生带着兴趣观察阅读“他俩在奇奇肚子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消化器官模型,充分发挥其直观作用,教师同时讲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指导学生指出自己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层次:淀粉的消化实验
如果能亲眼看见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学生肯定会十分兴奋。为了达到眼见为真的效果,教材选取了经典的淀粉的消化实验,这是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容易得到,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和准备材料,这是落实“二级目标”的重要契机。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接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由于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搞清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倒入试管的淀粉液要少量,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而且两支试管要同样多;在2号试管里加进的唾液不能太少,1号试管要加进与唾液同样多的清水;两支试管要同时放入温水中;过几分钟后,向试管里滴相同滴数的碘液(两三滴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实验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机会,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第四层次:总结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己总结“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能够发挥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祝你胃口好
要点
通过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评选“健康小专家”。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怎样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过程,这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打下基础。本课涉及以下教学环节:
1、引入活动 让学生观察漫画讨论:他们的吃法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好的吃法,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问题。
2、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小组观察与讨论,“从这个食物结构金字塔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教学这一环节,教师的责任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自己去领悟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教师不要直接讲解,不要硬性灌输。
3、评选“健康小专家”
学以致用是本单元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参与性、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我们创设了评选“健康小专家”的活动情境。活动采取闯关的形式,分为四关。
第一关:让学生如实填写“饮食调查清单”,分组交流,根据填写情况和身体情况推选出健康组长。这儿也是一个训练计划与组织能力的时机,填写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分组、怎样填表、怎样推选组长等。
第二关:分组围绕“饮食与健康”的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再从中取出适合小组研究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这儿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契机,比如强化选择问题的能力,巩固计划与组织能力,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也要把握好,引导好。第三关:为自己家设计一份食谱,并配上广告。本活动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体现出对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理解。教材中的几个样张,只是为儿童提供形式上的例子,就由学生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饮食特点去自主创造吧。
第四关:举办“饮食与健康”研讨会。展出“问题银行”存折和设计的食谱,组织选择问题的研究汇报活动,并评选“健康小专家”。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前面的汇报交流和评比总结,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比如展出的地点和形式,汇报交流活动的顺序和形式,评选办法等。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三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从学生常见的动物——鱼作为切入点,围绕“探访鱼儿”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活动标题。(见表3-1)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二级目标,在每个“做中学”活动中都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鱼儿的家》活动在开始阶段,教师精心引导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小组讨论商议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由于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又是室外活动,为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对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方面进行了提示;《鱼儿生活得好吗》在进行信息发布会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统整发现内容,这一课重点训练的是汇报与交流时的“计划与组织”;《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在观察实验之前和设计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方案中,教材明显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器材、弄清操作步骤;《鱼儿的奥秘》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教材引导儿童先确定研究问题,再商议怎样研究,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巩固应用环节明确提出“打扑克”游戏活动,并注意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见图3-1)
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式,尽可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利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本学期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要项是“计划与组织”,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重点进行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等教育。(见表3-1)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四个活动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强调“做中学”就是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去体验惊异、发问、探索、实验、归纳、推理等科学实践的过程。比如,《鱼儿的家》这一活动,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出下面几个活动。《鱼儿生活得好吗》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怎样保护水资源等问题有较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去讨论。怎样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到小河里?是学生考察后产生的很自然的问题,《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了解水域污染的一些防治措施,知道沉淀、过滤和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污染了的水是可以通过净化加以利用的。最后引导他们设计宣传方案。《鱼儿的奥秘》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活动,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鱼儿的家
要点
考察活动前的计划与组织环节;填写考察活动记录表。目标
(6)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7)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8)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怎样进行
本活动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也可以看成这一单元的引入活动。因此,它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活动。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活动主题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单元“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计划与组织”项目中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教学时要有侧重地训练。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活动的机会是不多的,必须精心组织和指导。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考察前教师要周密选定考察地点、路线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合作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考察记录表和笔、玻璃瓶若干、塑料袋、盆、放大镜、自制的网罗、照相机等。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
作好考察记录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汇报和研讨的根据,也是培养孩子尊重事实、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好方式。教师要先指导他们怎样填写,各组要指定学生填写。在下节课的教学前,可以搞一个展示会,以激励孩子填写活动记录的积极性。
本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发展批判思维和激励以后的学习活动有积极作用,教师们也要认真组织。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小河里面有什么?”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对科学学习兴趣。鱼儿生活得好吗
要点
汇报前小组成员一起商议怎样在班里展示和交流;认识水污染的危害。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怎样进行
本活动主题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汇报交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第一环节是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活动。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要点
做好净化水的实验之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会做水的净化实验。目标(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2)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3)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怎样进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大量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将引起水域的污染;被污染的水对鱼危害严重,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体健康,最终殃及人类自己的生存。教材首先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才能还鱼儿美丽的家;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做好沉淀和过滤这两个试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精心指导,让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清点实验器材,明确活动规则后再动手实验。
1、关于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关于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鱼儿的秘密
要点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与组织,商议活动规则。目标
(1)继续培养“计划与组织”里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目标。
(2)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3)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怎样进行
本活动可以从组织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录像开始。然后通过对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的研究,认识这些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繁殖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知道其他鱼也有这些特征,从而归纳、概括、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并根据鱼的共同特征判断生活在水中的一些动物是不是属于鱼类,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
2、看完录象后,本课用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入课题,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关系到“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后面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组织教学活动。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他们想研究什么鱼就取什么鱼,想研究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在学生分组观察时,应允许学生走偏,其实鱼的秘密决不只书上那几条,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生的伙伴。应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研究,适当时可作启发、指导和点拔。“用手去抓水中游动的鲫鱼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鱼总是不停的喝水?”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去深入研究,让学生玩个够。就某个小组而言,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1~2个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学生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秘密就越多,在汇报交流时,就会越生动、具体,收集的事实也就越丰富。
在归纳鱼的共同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它的外形、运动、繁殖等方面进行归纳,教师不要和盘托出。然后,再由此联想其他的鱼是否也有这些特征,最后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
5、概念形成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掌握了,为此,教材最后安排了“打扑克”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儿童通过经历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巩固和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说明了游戏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商议游戏规则,只要学生愿意,课后还可以继续玩这个游戏。教学时,关键要抓住“为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一. 教材设计说明 《小小赛车会》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教材通过玩具汽车比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设计活动方案(“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的“计划与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关运动、速度、方位、能量转换等知识。小汽车几乎是每个孩子从小就钟爱的玩具。即使由于条件限制而没有玩过玩具车的孩子也对小汽车满怀憧憬。大多数孩子们手头拥有的旧玩具车以及他们对小汽车天生的热爱是我们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玩具车为题材设计了《小小赛车会》这一综合活动单元。本单元由《玩具汽车大比拼》、《动力从哪儿来》、《无处不在的运动》三个主题活动组成。(见表4—1)
要使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能有效达成,我们必须把探讨和设计活动方案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教材先通过观看方程车大赛来激发学生开展一次玩具车大赛的欲望,接着便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自己的“小小赛车会”。为了能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但又不至于束缚他们的思路,教材通过汽车卡通形象的对话来提示学生分别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讨论自己的活动打算。从内容角度说,玩具车比赛大体上可以从比速度或比距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是引导他们探讨运动、速度、位置等科学知识的极佳时机。因此教材安排了“谁的车儿跑得快”和“谁的车儿跑得远”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比赛实践中测量小车运动情况,以此引导他们“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同时还引导他们“定性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学会通过其他物体来确定某些物体的位置”。(见图4—1)热热闹闹的汽车大赛,你胜我负的比赛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探究欲望。比如,为什么我的车儿跑不快;为什么我的车跑不远?因此,教材紧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了第二课——《动力从哪儿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研究玩具车的内部动力装置,直接观察这些装置的构成和工作方式,认识动力的不同来源。同时还将由此向现实生活延伸,通过“调查”或“讨论”了解生活实际车辆的动力来源,让他们能对各种能量和能源建立初步的认识,了解人们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初步感知能量是可以转化的。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还与其内部的传动装置等因素有关,教材还以选择活动的方式设计了“齿轮的秘密”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齿轮的奥秘。研究玩具车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小车不断运动的过程。教材抓住这个机遇,设计了第三课《无处不在的运动》。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出发,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去发现一个运动的大世界。学生将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试图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图示、动作模拟、语言描述等)从方向、快慢、位置变化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补充阅读《车的由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总之,本单元以学生的玩具为研究题材,以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构建专题探究活动单元,把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的养成贯穿在具体真实的活动之中,高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力主创造没有教育痕迹的科学教育境界,使学生在舒展的,自由的情境中获得发展。玩具汽车大比拼
要点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考虑开展一项活动的始末,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试一试。目标
(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能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
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
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
(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动力从哪来
要点
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目标
(1)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怎样进行 第一课时
(1)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2)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3)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5)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随机渗透能量转换和守衡的思想。本环节也可安排到下一课时或一周后完成。第二课时(研究齿轮)(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b. *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无处不在的运动
要点
不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专业术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怎样进行
(1)提出研究主题(2)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3)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4)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次训练“计划与组织”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相对前面的几个环节要求更高一些。必须要引导他们在提出活动思路时要做到比较周全和切实可行。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去研究,准备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观察哪些物体等等。(5)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6)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
第五单元 动物家族 教材设计说明
《动物家族》是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动物大转盘》、《与小白兔交朋友》、《我们的动物朋友》三组紧密相联的主题性探究活动组成。(见表5-1)
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通过三年级的探究性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无脊椎动物(《有趣的动物》里的昆虫,《蚯蚓小导游》中的蚯蚓)、鱼类(《探访鱼儿》)、两栖和爬行动物(《有趣的动物》)的零散知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动物家族》把学生引导到探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学习中来。
鸟类是整个动物世界中唯一体表长着羽毛、能翱翔蓝天、体温恒定的动物。哺乳动物胎生,并且以乳汁喂养幼儿,感觉器官发达,尤其表现在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两类动物又都是动物王国中的大类群,前者已知8600余种,遍布全世界;后者大约有4000种,包括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球,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是万物中最高级的生灵。
面对如此众多的鸟儿和哺乳动物,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动物的生活呢?教材以一个大活动“猜谜语”统领整个单元,有机地连结各个探究性活动,达成本单元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
教材的设计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动物大转盘》和《与小白兔交朋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修改计划→实施计划→完善计划
《我们的动物朋友》——游戏激趣,搭桥引线→总结讨论,探索规律→观察讨论,归纳总结
《动物家族》单元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首先,制定研究计划。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入,小组讨论:我是怎样猜中的?提出小组要探究的问题。计划与组织:制定我们的研究计划,分为四个连续的过程。其次,实施研究计划。通过一个小组的典型案例探究过程,观察、实验、探究与记录融为一体,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研究计划,完成一个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与总结,即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与交流,观察之后的汇报、交流与讨论,完成知识目标,强化能力培养,用一个拓展活动进一步检验小组研究计划的水平。
1动物大转盘
【要点】
小组合作,学会制定研究计划。【目标】
(1)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怎样进行】
(1)猜谜语活动。这是一个统领本单元的活动。组织好这个活动有多种方法:
一是用“大转盘”的形式。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大转盘,可以是纸板,也可以是木板,能转动,最好设计上一个指针。按照教材上的排列,将写好动物谜语的纸张贴在上面。每一个位置可贴上3种以上动物的谜语。谜底动物仅限于常见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活动开始,每个小组一位同学上前转动转盘,指针最靠近哪一个谜语,就猜哪一个。已经猜出的谜语及时取下来。直到把所有谜语全部猜出。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猜中一个谜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可以赠送猜中谜语的活动页,也可以用加分的方法。
二是采用抢答的形式。教师准备好谜语,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猜谜活动,教师每读完成一条谜语,各组抢答,每答对一个,小组加分。(2)讨论我们是怎样猜测中的?这是对猜谜活动的分解和进一步深化,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实际上,这也是猜谜活动的延伸。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发展。
(3)制定研究计划。因为是一个“扶”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做好四个步骤:即,明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计划;开展示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交流、修改研究计划。
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的“四部曲”,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能力培养的新阶段,是一个“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这个教学活动对材料的要求不高,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就行了。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一个个案,学生通过猜谜活动,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比如,研究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材料的选定等。与小白兔交朋友
【要点】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宝宝的特征,概括出同类动物的一些特征。【目标】
小组的同学愿意合作与交流;珍爱生命,体验美,欣赏美;通过课余时间研究动物,学会写观察记录,并能概括出所研究的动物的一些特征;通过研究过程,进一步完善小组研究计划。【怎样进行】
计划是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差。这一活动的目标,就是各个小组通过实施计划,找出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计划。
(1)实施研究计划。《与小白兔交朋友》,通过与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交朋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边观察边探究的过程。实际上,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对课外研究的汇报与交流,即小组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的片段交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动物宝宝的形态。要求各组整理《小科学家记录本》,在宏观上汇报观察的结果。各组研究的动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动物母与子的形态上的相似性和渐变性。
②动物宝宝身上的毛。对这一研究片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动物的身体表面有毛吗?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身上的毛一样吗?
③动物宝宝吃什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与动物交朋友的过程中,很容易做到的,就是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哺养自己研究的小动物。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整理,自然就会得出“动物宝宝吃什么?”的结论。
(2)总结所研究的动物的特征。概括好研究过程的三个片段,即可基本上总结出一种动物的特征。如家兔的特征:胎生、哺乳(兔宝宝长得什么样)、身体表面有毛(兔宝宝身上的毛)。
(3)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这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编写研究计划、交流研究计划基础上的又一次完善,是达成探究目标的根本所在。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知道了怎样研究小动物,了解了在计划指导下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升华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知道每个小组的研究情况,但有一点必须要把握好,即你们的研究计划合理吗?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在研究过程中要突出什么?第二,重点环节是什么?第三,应该重点记录的是什么?
3.我们的动物朋友
【要点】
归纳、总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目标】
(1)培养合作意识;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2)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怎样进行】
(1)游戏。《动物家族大聚会》这个游戏有6条规则。教材P66下面有活动提示图,对照规则和活动图,有各个小组课余探究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能组织做好这个游戏。如果组织得好,15分钟就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游戏。
(2)观察与讨论-对游戏的升华和提炼,以此过渡到后面要探究的内容。我们做游戏时,学会了确定某一种动物的特征,这些动物与已经总结出的家兔的特点有什么异同?层层深入,把P67页最下面的答案交给学生,即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引导学生观看常见哺乳动物的图片,扩展哺乳动物的范围。(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教材上呈现有图片和文字。简短的文字给出了鸟类的两个共同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画面上有鸟卵和小鸟,引发学生的经验思维,回忆起“用卵繁殖”。最后是一个拓展活动:制定保护动物计划,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作为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同学们对于计划与组织已有了较多的认识――能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做出书面计划,知道事先周密的计划对于活动的重要意义,合理的组织分工能够最大程度是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保证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独立做出计划的难度加大了,没有了伙伴的帮助、协作,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提醒,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符合要求的书面计划是一个能力的跨越,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中设计了两处训练二级目标的活动――研究饮料瓶的材料性质以及饮料瓶对环境的危害。这两个活动均是学生感兴趣、也是可以实施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做出书面计划之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计划内容。(见图6-1)
书面计划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同学们应该掌握了,但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是可行性,因为此时学生是在没有更多支持的情况下独立探究,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均相对缺乏,如果不考虑到这些要素,计划的可操作性便要大打折扣。
本单元的教材按“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课堂到社会”的结构来安排。(见表6-1)
《饮料瓶的知识》由观察开始,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各种各样的饮料瓶,虽然同学们对它们天天接触,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所谓熟视无睹。所以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会发现对熟悉的饮料瓶并不了解,饮料瓶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呢。让他们把问题填入问题银行,然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取出”部分问题,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接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研究饮料瓶的其他用途。拓展活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利用空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培养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饮料瓶的材料》这一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训练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首先让学生给饮料瓶分类,分类标准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按材料来分,则大致可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四类,“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制订研究计划,注意格式的完整与表述的简洁相统一。然后,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超市中选择实验工具与材料,实施自己的计划。
《饮料瓶与环境》继续强化对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训练,同时,使学生能够关心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双重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自助餐”是“巧用废饮料瓶”,告诉同学们一些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的方法,同学们还应该通过讨论、思考,在教材呈现的几种方法之外想出更好更多更实用的用途来。饮料瓶的知识
【要点】
了解饮料瓶的构成、材料的性质 【目标】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2)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怎样进行】(1)观察与提问
布置同学们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实验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并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事物或现象做解释,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扔饮料瓶的。”等等,再对全班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知识水平。
对于另一些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同学们存入问题银行,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2)头脑风暴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要注意的是: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不要否定同学们的每一个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任意想像,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理想效果。(3)拓展活动
用废旧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饮料瓶的价值、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饮料瓶的材质、颜色、硬度、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考虑,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做出实用、有趣的作品或实验。
(4)补充阅读
很多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来盛酒或调味品,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回家告诉家长,采取措施避免没必要的伤害。
2饮料瓶的材料
【要点】
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会制订书面的个人研究计划。(2)能设计实验,验证研究计划。(3)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性。【怎样进行】(1)分类
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饮料瓶分类,复习巩固分类的能力,要能说出分类的不同标准。
然后引导学生按饮料瓶的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金属、纸、塑料和玻璃四类。(2)思考
“制造饮料瓶的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自己的观点在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支持,做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此时,教师可安排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要明确指出:这次是独立研究一个问题,在制订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的优势,计划的可行性要强。可先确定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独立研究的,再思考研究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并简明地写出研究步骤。然后请同学们将计划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3)实验与研究
教师准备的材料超市包括磁铁、木块、酒精灯、热水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尽量多地提供材料的品种对于实验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同学们在材料超市里取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开展研究活动。(4)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可在一张大纸上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全班的成果,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系统地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5)拓展活动
让学生举例,说说不同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的是它的哪一种性质,巩固所学知识。、饮料瓶与环境
【要点】
继续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能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并实验计划。(2)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怎样进行】(1)阅读与讨论
教师可以先通过投影、幻灯、挂图等形式展示有关饮料瓶对环境污染的图片、文章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乱扔饮料瓶对动物、植物、土壤、水体、人类生活等的巨大破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对深入研究乱扔饮料瓶的危害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责任感。(2)计划与组织
研究之前先做好计划工作,这次同样是个人独立研究,针对“乱扔饮料瓶,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什么危害”这一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格式、步骤与前一课相同,再次强化同学们的计划与组织的能力。(3)实施计划
计划制订好后,就要依照计划去实施,一方面检验计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完成研究目的。这个主题下的研究可能要利用课余时间,活动形式会有观察、查找资料、请教大人、实验、调查等,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完成计划的内容,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直到取得成功。(4)表达与交流
在研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明乱扔饮料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知道正确处理空饮料瓶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5)科学自助餐
知道几种巧用废饮料瓶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地废物利用的方法来。
资料:饮料瓶可退钱 德国最高法院宣布,今后消费者到商店退空饮料瓶和空易拉罐时,商家必须付给消费者一定的费用。这项法律将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消费者退每一个饮料瓶和易拉罐可以获得0.25欧元,大一点的瓶子可以获得0.50欧元,但果酒瓶和白酒瓶不能退钱。这项法律的起草人德国环境部长于尔根•特里廷说,这项法律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变消费者随手丢弃饮料瓶的不良习惯。
第七单元 招聘月球开发部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全册的第七单元,也是本册综合探究活动类型的最后一个单元。由《揭开神秘的面纱》、《多样的面孔》、《招聘部长》三个活动标题组成。本单元围绕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重点落实“要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二级目标。(见表7-1)通过前几个“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多个“做中学”活动的锻炼,已经逐步学会能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学会了准备材料,能小组协商活动规则,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制订出书面研究计划。本单元将重点指导和培养学生要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这是引导学生更加理性的反思和评价所做出的计划,进一步提升他们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因此,本单元在培养计划与组织主探究能力方面占据重要位置。教材设计和编写注重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地指导与训练。《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课是培养二级目标的重点,教材先引导学生围绕月球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研究相同问题的学生主动结合成小组,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然后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计划,对组员作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并引导学生按照大家的建议完善和修正我们的研究计划,选择最佳研究计划展开探究活动。教材用研究计划样张和卡通对话的形式对培养过程进行了指导,在竖栏内对怎样评估与选择进行了适当引导,这都是为了细化培养的过程。《多样的面孔》和《招聘部长》都设计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对月球坚持进行长时间地观察与研究,强化制订研究计划和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过程能力的培养。(见图7-1)
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明代万户造箭的悲壮实践,中国人对神秘太空的好奇和探索从不曾止息。对于好奇心强的儿童来讲,月球无疑是一块充满想象、渴望探究的神秘天地。所以,围绕月球设计的研究问题是他们乐于探究的。本单元的编写以招聘月球开发部长为情境主线,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主动地参与多个“做中学”活动。单元页是一个“招聘启事”,并设计了“我们去报名”的引入活动,为了积极应聘,就要亲近月球,了解关于月球的知识,了解航天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来设计月球开发方案。教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形式生成了两个活动标题,《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课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重点训练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制订书面研究计划,和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的探究能力。接下来是探探小组所研究的成果,引领学生了解月球表面是怎样的,了解人类探索宇宙、揭开月球秘密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史教育。为什么月球会有圆缺的变化是小学生很好奇的问题,《多样的面孔》是究究小组选择这个问题所进行的探究过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推想出月相的成因。《招聘部长》是通过知识竞答、设计月球开发方案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给招聘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样设计既顺应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课与课之间紧密联系,突显了小组学习和整体探究。揭开神秘的面纱
要点
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择;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了解月球表面的基本情况。目标
(1)训练和培养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并对做出的计划进行评估与选
第二篇: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为“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考察前,我们要……》和《考察计划展示会》两个活动标题组成。“计划与组织”是本学期探究能力的训练要项,本单元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这一活动载体,使学生了解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这是本单元探究能力培养的“二级目标”。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我们将计划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内容进一步具体化、系统化,使教材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能有的放矢。
在设计和编写本单元教材时,我们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探究能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规律,着力凸显“计划与组织”的指导过程,注重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体会计划与组织的意义,讲究训练的渐进性和系统性。教材首先设计了“合作方块”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准备、实施和反思的过程,体验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然后通过“考察计划展示会”这一活动着力指导学生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帮助学生体验计划与组织的过程与方法。为了充分展开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考察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并用小组讨论的场景图和记录讨论结果的例子展开这一教学过程;第二是分组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并组织“考察计划展示会”,教材里呈现了四个不同内容的例子,组织学生围绕“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我们应该怎样做好考察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等问题,讨论与总结,同时教材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形式展开指导和训练;第三是在学生明确“计划与组织”的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制定完整的考察计划,并评出最佳考察计划,促进他们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考察前,我们要……
要点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目标
(1)
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
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2)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3)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考察计划展示会
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目标
(1)
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
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怎样进行
(1)考察计划展示会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2)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
吃得好吗
一、教材设计说明
《吃得好吗》是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也是综合探究活动第一单元,“二级目标”是“能组成小组,作好观察、实验的准备”。本单元围绕“吃”的话题设计了《我们吃什么》、《食物中的营养》、《一次奇妙的旅行》、《祝你胃口好》四个步步深入的活动内容。(见表2-1)
凸显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要重点指导和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的计划与组织能力。《我们吃什么》一课,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食物中的营养》则侧重指导和训练学生“观察和实验前怎样做好准备工作”,教材里引导学生围绕“怎样作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展开讨论,并用表格的形式实施教学,在竖栏里用“材料准备建议”的形式进行适当地指导。后面两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分工、准备活动材料等计划与组织工作,使探究能力的培养逐步深化,体现出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见图2-1)
本单元的编写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安全健康的人文关怀。学生对“吃”是熟悉的,体验是丰富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科学饮食、营养搭配全面合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学生并不多。同时,社会上儿童食品种类丰富、花样繁多、色彩艳丽,其中有不少是不符合国家食品卫生和营养要求的,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成长。选取这一话题,就是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关注学生的饮食状况。四个活动标题联系紧密、步步深入,引领儿童逐步探究我们吃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我们吃下去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以活动为载体是本套教材的鲜明特点,本单元围绕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我们精心设计了多个儿童乐于参与的“做中学”活动,比如给食物分类、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研究食物中的营养的实验、研究食物的消化实验、观察与思考食物结构金字塔、评选健康小专家等,这些活动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计划与组织主探究能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形式。为此,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注意扶放结合,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参与活动和经历过程。
为激发儿童探究科学的兴趣,保护其对自然、对科学的好奇心,教材的编写力求富有童趣,呈现方式新颖活泼。本单元有形式多样的引入活动,寓教于乐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食性”童话故事,认识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的连环画故事)。另外,本单元教材注意适应城乡差别,比如活动设计、材料选择、食物结构等都注意兼顾城乡差别并具有时代特色。
我们吃什么
《我们吃什么》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标题,也可以看成本单元的引入活动。“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这一问题,贴近儿童的生活;“给这些食物分类”的教学活动,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发现其中隐藏的科学问题,从而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打下伏笔。
要点
给我们的食物分类,并作好分类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
目标
(3)
初步训练学生分成小组、推选组长、小组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
(4)
学习给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了解食物的基本种类。
(5)
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怎样进行
、引入活动。
单元页上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探、究、奇、妙四位学生席地而座,面前摆着面包、饮料、火腿、水果等食品,他们正在边野餐边思考一些关于吃的话题。旁边的大树上一只嘴馋的小猴子倒挂在树上。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能够达到激思引趣、导入新课的作用。
本课教学开始,教师可以用拉家常的口吻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定各不相同,而这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2、分类活动。
我们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给这些食物分类,旨在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话题,为以后几课的教学埋下探究的种子。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参与分类,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同时能够锻炼孩子分组、推选组长、成员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此页教材的竖栏还重点对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适当的引导。分类活动是一个“一箭多雕”的教学活动,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展开。
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首先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竖栏里的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
接下来,让学生给食物进行分类,并随时填写“食物分类表”。汇报交流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不要强求统一答案,也没有统一答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食物中的营养
要点
作好实验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重点是实验准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也是重要环节。
目标
(1)强化分组、分工等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作好实验准备。
(2)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常规教育。
怎样进行
、提问与猜想。
上节课,我们已经引导学生给食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萌生了好多问题,本节课将开始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从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食物中哪些营养?”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始,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实验与总结。
这是一个“双击”的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还要重点训练学生“能组成小组,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的主探究能力。为此,在实验研究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呢?”展开讨论,为了有效落实“二级目标”,强化训练,教材还提供了“准备材料建议”。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成分,设计力图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材只在“材料超市”里提供了一些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其他材料,怎样实验则由学生说了算。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不要代替学生实验,不要立刻释疑,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必须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研究材料,自己耐心地观察、自己分析和思考。
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
3、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调查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是上节课的延续,也是本课的拓展活动。究竟什么时候教学,怎样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条件而定。如果学生比较感兴趣,又有深入研究的条件,完全可以把调查食品里的添加剂和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单独设立课时展开教学,教师可以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指导。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探究活动还肩负着强化计划与组织能力培养的任务,教师要着力引导和训练。
一次奇妙的旅行
要点
放开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的计划与组织;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怎样进行
本课由引入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实验、总结四个渐进层次构成。
第一层次:引入活动
认识人体的消化过程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深化。由于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是一个暗箱问题,不便于学生直接观察和研究,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大大降低了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本教材大胆探索精心设计了引入活动,奇奇、机器人、和小豆子三个孩子喜欢的卡通,将与学生一起对话,一起探索。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卡通人物的漫画,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
第二层次: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学生带着兴趣观察阅读“他俩在奇奇肚子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消化器官模型,充分发挥其直观作用,教师同时讲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指导学生指出自己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层次:淀粉的消化实验
如果能亲眼看见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学生肯定会十分兴奋。为了达到眼见为真的效果,教材选取了经典的淀粉的消化实验,这是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容易得到,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实验前,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和准备材料,这是落实“二级目标”的重要契机。计划与组织工作做好了,接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由于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搞清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倒入试管的淀粉液要少量,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而且两支试管要同样多;在2号试管里加进的唾液不能太少,1号试管要加进与唾液同样多的清水;两支试管要同时放入温水中;过几分钟后,向试管里滴相同滴数的碘液(两三滴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实验现象的发现和解释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进行,这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良好机会,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第四层次:总结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己总结“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能够发挥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祝你胃口好
要点
通过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评选“健康小专家”。
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怎样进行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了解了人体的消化过程,这为指导学生科学合理搭配食物,培养他们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打下基础。本课涉及以下教学环节:
、引入活动
让学生观察漫画讨论:他们的吃法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好的吃法,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问题。
2、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小组观察与讨论,“从这个食物结构金字塔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教学这一环节,教师的责任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自己去领悟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教师不要直接讲解,不要硬性灌输。
3、评选“健康小专家”
学以致用是本单元的重要特点,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参与性、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我们创设了评选“健康小专家”的活动情境。活动采取闯关的形式,分为四关。
第一关:让学生如实填写“饮食调查清单”,分组交流,根据填写情况和身体情况推选出健康组长。这儿也是一个训练计划与组织能力的时机,填写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分组、怎样填表、怎样推选组长等。
第二关:分组围绕“饮食与健康”的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再从中取出适合小组研究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这儿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契机,比如强化选择问题的能力,巩固计划与组织能力,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教师也要把握好,引导好。
第三关:为自己家设计一份食谱,并配上广告。本活动能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能体现出对科学合理搭配食物的理解。教材中的几个样张,只是为儿童提供形式上的例子,就由学生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和饮食特点去自主创造吧。
第四关:举办“饮食与健康”研讨会。展出“问题银行”存折和设计的食谱,组织选择问题的研究汇报活动,并评选“健康小专家”。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前面的汇报交流和评比总结,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好。比如展出的地点和形式,汇报交流活动的顺序和形式,评选办法等。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一、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四年级上学期的第三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从学生常见的动物——鱼作为切入点,围绕“探访鱼儿”这一综合探究活动,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活动标题。(见表3-1)
本单元重点培养学生“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能力,这是本单元的二级目标,在每个“做中学”活动中都有详细的安排和要求。《鱼儿的家》活动在开始阶段,教师精心引导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小组讨论商议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由于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又是室外活动,为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教材中对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活动规则方面进行了提示;《鱼儿生活得好吗》在进行信息发布会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先分组交流,统整发现内容,这一课重点训练的是汇报与交流时的“计划与组织”;《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在观察实验之前和设计宣传保护水资源的活动方案中,教材明显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准备器材、弄清操作步骤;《鱼儿的奥秘》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教材引导儿童先确定研究问题,再商议怎样研究,需要哪些材料,以及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巩固应用环节明确提出“打扑克”游戏活动,并注意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确定游戏规则。(见图3-1)
教材在编排上打破了传统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模式,尽可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关联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境更贴近于真实生活,利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使教学活动能够整合科学教育的多个目标。本学期科学探究过程能力要项是“计划与组织”,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重点进行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等教育。(见表3-1)
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是本套教材的重要特点。本单元四个活动内容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力图体现观察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创设条件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强调“做中学”就是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去体验惊异、发问、探索、实验、归纳、推理等科学实践的过程。比如,《鱼儿的家》这一活动,编排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出下面几个活动。《鱼儿生活得好吗》对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水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怎样保护水资源等问题有较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去讨论。怎样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到小河里?是学生考察后产生的很自然的问题,《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活动,了解水域污染的一些防治措施,知道沉淀、过滤和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污染了的水是可以通过净化加以利用的。最后引导他们设计宣传方案。《鱼儿的奥秘》强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研讨交流活动,自己归纳概括出结论或规律,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
鱼儿的家
要点
考察活动前的计划与组织环节;填写考察活动记录表。
目标
(6)
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7)
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
(8)
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
怎样进行
本活动是这一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也可以看成这一单元的引入活动。因此,它的教学直接影响以后的教学活动。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活动主题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作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单元“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计划与组织”项目中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教学时要有侧重地训练。学生参加校外考察活动的机会是不多的,必须精心组织和指导。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考察前教师要周密选定考察地点、路线等,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合作教育。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考察记录表和笔、玻璃瓶若干、塑料袋、盆、放大镜、自制的网罗、照相机等。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
作好考察记录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汇报和研讨的根据,也是培养孩子尊重事实、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好方式。教师要先指导他们怎样填写,各组要指定学生填写。在下节课的教学前,可以搞一个展示会,以激励孩子填写活动记录的积极性。
本活动的最后环节是安排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对发展批判思维和激励以后的学习活动有积极作用,教师们也要认真组织。
教材开始的连环画是创设问题情境,先让学生猜想“小河里面有什么?”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对科学学习兴趣。
鱼儿生活得好吗
要点
汇报前小组成员一起商议怎样在班里展示和交流;认识水污染的危害。
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
(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怎样进行
本活动主题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汇报交流考察过程中的收获。
第一环节是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活动。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要点
做好净化水的实验之前的计划与组织工作,会做水的净化实验。
目标
(1)
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
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
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
怎样进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废弃物将越来越多,大量的废弃物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域中,将引起水域的污染;被污染的水对鱼危害严重,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工农业生产与人体健康,最终殃及人类自己的生存。
教材首先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才能还鱼儿美丽的家;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做好沉淀和过滤这两个试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精心指导,让学生分好实验小组,清点实验器材,明确活动规则后再动手实验。、关于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关于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鱼儿的秘密
要点
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鱼类的共同特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与组织,商议活动规则。
目标
(1)
继续培养“计划与组织”里的“能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的目标。
(2)
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3)
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
怎样进行
本活动可以从组织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录像开始。然后通过对鲫鱼、鲤鱼等常见鱼的研究,认识这些鱼的外形、运动、呼吸及繁殖方面的特征,通过比较知道其他鱼也有这些特征,从而归纳、概括、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并根据鱼的共同特征判断生活在水中的一些动物是不是属于鱼类,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演绎推理能力。、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
2、看完录象后,本课用两个人物的对话引入课题,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这一教学环节既关系到“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后面自主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老师们一定要认真组织教学活动。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他们想研究什么鱼就取什么鱼,想研究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想怎么研究就怎么研究,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在学生分组观察时,应允许学生走偏,其实鱼的秘密决不只书上那几条,而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调控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生的伙伴。应深入到小组中和学生一起研究,适当时可作启发、指导和点拔。“用手去抓水中游动的鲫鱼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鱼总是不停的喝水?”等等。要注意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去深入研究,让学生玩个够。就某个小组而言,不要求面面俱到,可以就1~2个问题进行重点的研究。学生研究得越深入,发现的秘密就越多,在汇报交流时,就会越生动、具体,收集的事实也就越丰富。
在归纳鱼的共同特征时,要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它的外形、运动、繁殖等方面进行归纳,教师不要和盘托出。然后,再由此联想其他的鱼是否也有这些特征,最后推想出鱼的共同特征。
5、概念形成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掌握了,为此,教材最后安排了“打扑克”游戏活动,旨在引导儿童通过经历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巩固和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说明了游戏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商议游戏规则,只要学生愿意,课后还可以继续玩这个游戏。教学时,关键要抓住“为什么?”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一.
教材设计说明
《小小赛车会》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教材通过玩具汽车比赛等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初步设计活动方案(“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的“计划与组织”能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关运动、速度、方位、能量转换等知识。
小汽车几乎是每个孩子从小就钟爱的玩具。即使由于条件限制而没有玩过玩具车的孩子也对小汽车满怀憧憬。大多数孩子们手头拥有的旧玩具车以及他们对小汽车天生的热爱是我们科学教育不可多得的资源。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玩具车为题材设计了《小小赛车会》这一综合活动单元。本单元由《玩具汽车大比拼》、《动力从哪儿来》、《无处不在的运动》三个主题活动组成。(见表4—1)
要使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能有效达成,我们必须把探讨和设计活动方案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为了做到这一点,教材先通过观看方程车大赛来激发学生开展一次玩具车大赛的欲望,接着便组织学生讨论和设计自己的“小小赛车会”。为了能对学生能有所启发,但又不至于束缚他们的思路,教材通过汽车卡通形象的对话来提示学生分别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讨论自己的活动打算。从内容角度说,玩具车比赛大体上可以从比速度或比距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这是引导他们探讨运动、速度、位置等科学知识的极佳时机。因此教材安排了“谁的车儿跑得快”和“谁的车儿跑得远”两个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比赛实践中测量小车运动情况,以此引导他们“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同时还引导他们“定性的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学会通过其他物体来确定某些物体的位置”。(见图4—1)
热热闹闹的汽车大赛,你胜我负的比赛结果,必然会激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和探究欲望。比如,为什么我的车儿跑不快;为什么我的车跑不远?因此,教材紧扣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设计了第二课——《动力从哪儿来》。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研究玩具车的内部动力装置,直接观察这些装置的构成和工作方式,认识动力的不同。同时还将由此向现实生活延伸,通过“调查”或“讨论”了解生活实际车辆的动力,让他们能对各种能量和能源建立初步的认识,了解人们对这些能源的利用,初步感知能量是可以转化的。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还与其内部的传动装置等因素有关,教材还以选择活动的方式设计了“齿轮的秘密”的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齿轮的奥秘。
研究玩具车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察小车不断运动的过程。教材抓住这个机遇,设计了第三课《无处不在的运动》。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出发,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去发现一个运动的大世界。学生将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试图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图示、动作模拟、语言描述等)从方向、快慢、位置变化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补充阅读《车的由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知识,激发他们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总之,本单元以学生的玩具为研究题材,以大型主题活动为载体,构建专题探究活动单元,把能力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达成、情感态度的养成贯穿在具体真实的活动之中,高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力主创造没有教育痕迹的科学教育境界,使学生在舒展的,自由的情境中获得发展。
玩具汽车大比拼
要点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考虑开展一项活动的始末,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去试一试。
目标
(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
(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能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怎样进行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
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
(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
(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
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
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
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
(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
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
动力在哪里
要点
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自己去研究和发现,引导他们把视线向更广阔的真实生活拓展。
目标
(1)能根据问题实际设想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能简单说出活动的大体思路。
(2)研究不同的动力,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
(3)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
怎样进行
第一课时
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
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
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
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
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
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能源)。随机渗透能量转换和守衡的思想。
本环节也可安排到下一课时或一周后完成。
第二课时
(研究齿轮)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
(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
(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
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
b.
*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
(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无处不在的运动
要点
不必要求学生掌握科学专业术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个丰富多彩的运动世界。
目标
(1)
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
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
怎样进行
(1)
提出研究主题
(2)
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
(3)
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4)
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这是本单元最后一次训练“计划与组织”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相对前面的几个环节要求更高一些。必须要引导他们在提出活动思路时要做到比较周全和切实可行。让学生说说准备怎样去研究,准备在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观察哪些物体等等。
(5)
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
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
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6)
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
第五单元
动物家族
教材设计说明
《动物家族》是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由《动物大转盘》、《与小白兔交朋友》、《我们的动物朋友》三组紧密相联的主题性探究活动组成。(见表5-1)
在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学生通过三年级的探究性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无脊椎动物(《有趣的动物》里的昆虫,《蚯蚓小导游》中的蚯蚓)、鱼类(《探访鱼儿》)、两栖和爬行动物(《有趣的动物》)的零散知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动物家族》把学生引导到探究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学习中来。
鸟类是整个动物世界中唯一体表长着羽毛、能翱翔蓝天、体温恒定的动物。哺乳动物胎生,并且以乳汁喂养幼儿,感觉器官发达,尤其表现在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听觉。两类动物又都是动物王国中的大类群,前者已知8600余种,遍布全世界;后者大约有4000种,包括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杂食动物,分布广泛,遍及全球,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人类也是哺乳动物,是万物中最高级的生灵。
面对如此众多的鸟儿和哺乳动物,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动物的生活呢?教材以一个大活动“猜谜语”统领整个单元,有机地连结各个探究性活动,达成本单元教材所要实现的目标。用图表概括如下:
提出研究问题
实施研究计划
教材的设计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下,在三个不同的主题探究活动中,设计了两条主线:
《动物大转盘》和《与小白兔交朋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修改计划→实施计划→完善计划
《我们的动物朋友》——游戏激趣,搭桥引线→总结讨论,探索规律
观察讨论,归纳总结
《动物家族》单元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过程。首先,制定研究计划。通过猜谜语活动引入,小组讨论:我是怎样猜中的?提出小组要探究的问题。计划与组织:制定我们的研究计划,分为四个连续的过程。其次,实施研究计划。通过一个小组的典型案例探究过程,观察、实验、探究与记录融为一体,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研究计划,完成一个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与总结,即对探究过程的回顾与交流,观察之后的汇报、交流与讨论,完成知识目标,强化能力培养,用一个拓展活动进一步检验小组研究计划的水平。
动物大转盘
【要点】
小组合作,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目标】
(1)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2)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制定研究计划。
【怎样进行】
(1)猜谜语活动。这是一个统领本单元的活动。组织好这个活动有多种方法:
一是用“大转盘”的形式。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个大转盘,可以是纸板,也可以是木板,能转动,最好设计上一个指针。按照教材上的排列,将写好动物谜语的纸张贴在上面。每一个位置可贴上3种以上动物的谜语。谜底动物仅限于常见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活动开始,每个小组一位同学上前转动转盘,指针最靠近哪一个谜语,就猜哪一个。已经猜出的谜语及时取下来。直到把所有谜语全部猜出。
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每猜中一个谜语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可以赠送猜中谜语的活动页,也可以用加分的方法。
二是采用抢答的形式。教师准备好谜语,以主持人的角色组织猜谜活动,教师每读完成一条谜语,各组抢答,每答对一个,小组加分。
(2)讨论我们是怎样猜测中的?这是对猜谜活动的分解和进一步深化,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提问的空间。实际上,这也是猜谜活动的延伸。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教师设计的思路发展。
(3)制定研究计划。因为是一个“扶”的过程,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做好四个步骤:即,明确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计划;开展示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交流、修改研究计划。
制订书面研究计划的“四部曲”,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一个能力培养的新阶段,是一个“扶”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学过程要环环紧扣。这个教学活动对材料的要求不高,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就行了。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一个个案,学生通过猜谜活动,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研究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引导:比如,研究内容的选择,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材料的选定等。
与小白兔交朋友
【要点】
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宝宝的特征,概括出同类动物的一些特征。
【目标】
小组的同学愿意合作与交流;珍爱生命,体验美,欣赏美;通过课余时间研究动物,学会写观察记录,并能概括出所研究的动物的一些特征;通过研究过程,进一步完善小组研究计划。
【怎样进行】
计划是工作或行动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差。这一活动的目标,就是各个小组通过实施计划,找出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计划。
(1)实施研究计划。《与小白兔交朋友》,通过与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交朋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边观察边探究的过程。实际上,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对课外研究的汇报与交流,即小组实施研究计划过程中的片段交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①动物宝宝的形态。要求各组整理《小科学家记录本》,在宏观上汇报观察的结果。各组研究的动物种类虽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动物母与子的形态上的相似性和渐变性。
②动物宝宝身上的毛。对这一研究片段的表达与交流,要求“表达”出两层意思:一是动物的身体表面有毛吗?二是鸟类与哺乳动物身上的毛一样吗?
③动物宝宝吃什么?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在与动物交朋友的过程中,很容易做到的,就是用各种不同的食物哺养自己研究的小动物。对这个过程进行记录与整理,自然就会得出“动物宝宝吃什么?”的结论。
(2)总结所研究的动物的特征。概括好研究过程的三个片段,即可基本上总结出一种动物的特征。如家兔的特征:胎生、哺乳(兔宝宝长得什么样)、身体表面有毛(兔宝宝身上的毛)。
(3)修改完善研究计划。这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编写研究计划、交流研究计划基础上的又一次完善,是达成探究目标的根本所在。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知道了怎样研究小动物,了解了在计划指导下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升华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知道每个小组的研究情况,但有一点必须要把握好,即你们的研究计划合理吗?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在研究过程中要突出什么?第二,重点环节是什么?第三,应该重点记录的是什么?
3.我们的动物朋友
【要点】
归纳、总结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
【目标】
(1)培养合作意识;爱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2)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怎样进行】
(1)游戏。《动物家族大聚会》这个游戏有6条规则。教材P66下面有活动提示图,对照规则和活动图,有各个小组课余探究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能组织做好这个游戏。
如果组织得好,15分钟就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游戏。
(2)观察与讨论-对游戏的升华和提炼,以此过渡到后面要探究的内容。我们做游戏时,学会了确定某一种动物的特征,这些动物与已经总结出的家兔的特点有什么异同?层层深入,把P67页最下面的答案交给学生,即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
引导学生观看常见哺乳动物的图片,扩展哺乳动物的范围。
(3)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教材上呈现有图片和文字。简短的文字给出了鸟类的两个共同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画面上有鸟卵和小鸟,引发学生的经验思维,回忆起“用卵繁殖”。
最后是一个拓展活动:制定保护动物计划,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发展性课堂评价学生用语
●老师,我想试一试。
●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吗?
●我不太赞同你的观点,我认为……
●……同学,我可以给你补充一下吗?
●这个问题我还没想好,谁能帮我一下?
●谢谢你的合作!
●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老师,我不太赞同您的观点。
●这是我们小组共同研究的结果。
●这是我查到的一些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我在课外书中看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教材这种说法不太合适。
第六单元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作为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同学们对于计划与组织已有了较多的认识――能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做出书面计划,知道事先周密的计划对于活动的重要意义,合理的组织分工能够最大程度是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保证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独立做出计划的难度加大了,没有了伙伴的帮助、协作,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提醒,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符合要求的书面计划是一个能力的跨越,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中设计了两处训练二级目标的活动――研究饮料瓶的材料性质以及饮料瓶对环境的危害。这两个活动均是学生感兴趣、也是可以实施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做出书面计划之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计划内容。(见图6-1)
书面计划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同学们应该掌握了,但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是可行性,因为此时学生是在没有更多支持的情况下独立探究,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均相对缺乏,如果不考虑到这些要素,计划的可操作性便要大打折扣。
本单元的教材按“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课堂到社会”的结构来安排。(见表6-1)
《饮料瓶的知识》由观察开始,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各种各样的饮料瓶,虽然同学们对它们天天接触,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所谓熟视无睹。所以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会发现对熟悉的饮料瓶并不了解,饮料瓶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呢。让他们把问题填入问题银行,然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取出”部分问题,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接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研究饮料瓶的其他用途。拓展活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利用空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培养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
《饮料瓶的材料》这一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训练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首先让学生给饮料瓶分类,分类标准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按材料来分,则大致可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四类,“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制订研究计划,注意格式的完整与表述的简洁相统一。然后,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超市中选择实验工具与材料,实施自己的计划。
《饮料瓶与环境》继续强化对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训练,同时,使学生能够关心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双重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自助餐”是“巧用废饮料瓶”,告诉同学们一些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的方法,同学们还应该通过讨论、思考,在教材呈现的几种方法之外想出更好更多更实用的用途来。
饮料瓶的知识
【要点】
了解饮料瓶的构成、材料的性质
【目标】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
(2)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
【怎样进行】
(1)观察与提问
布置同学们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实验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并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事物或现象做解释,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扔饮料瓶的。”等等,再对全班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知识水平。
对于另一些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同学们存入问题银行,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
(2)头脑风暴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要注意的是: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不要否定同学们的每一个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任意想像,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理想效果。
(3)拓展活动
用废旧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饮料瓶的价值、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饮料瓶的材质、颜色、硬度、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考虑,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做出实用、有趣的作品或实验。
(4)补充阅读
很多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来盛酒或调味品,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回家告诉家长,采取措施避免没必要的伤害。
饮料瓶的材料
【要点】
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
会制订书面的个人研究计划。
(2)
能设计实验,验证研究计划。
(3)
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性。
【怎样进行】
(1)分类
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饮料瓶分类,复习巩固分类的能力,要能说出分类的不同标准。
然后引导学生按饮料瓶的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金属、纸、塑料和玻璃四类。
(2)思考
“制造饮料瓶的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
第三篇: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我们的考察计划》
1、外出选择活动地点时要注意安全,最好与老师和大人一起去
2、计划工作包括活动内容的计划和活动过程的计划。
3、组织工作包括对人员的组织和活动过程的组织。
4、认真做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单元:《吃得好吗》
1、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于种类繁多的事物,可以用分类的方法研究它们。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2、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或保持食品的颜色、味道、形态等而在食品中添加的东西。
3、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有:色素、香精、糖精、防腐剂、膨化剂等。
4、实验前一定要清点器材。实验结束后要自觉整理实验桌和器材。
5、用燃烧的方法可以分辨出蛋白质。
6、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
7、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也是合成人体蛋白的重要原料
8、超量使用人工合成添加剂,可导致过敏、畸形、癌变。
9、在口腔里食物被牙齿嚼烂,其中一些淀粉被消化掉。
10、肝脏能分泌胆汁、脾脏分泌胰岛素流到小肠,帮助小肠完成消化吸收任务。
11、胃里有胃液,能杀死一些病菌,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
12、碘加入淀粉变蓝色。可以用加碘液的方法判定有没有淀粉
13、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
第三单元:《探访鱼儿》
1、实地考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活动时,要准备充分,遵守规则,互相尊重,团结合作。
2、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的绝大部分是海水,人类需要的淡水,只占地球上水总量的百分之三。
3、水静止一段时间后,其中的一部分不溶解杂质会沉到水底,这就是沉淀.在水中加入明矾或其它混凝剂,可以加快杂质的沉淀。
4、净化污水的常用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
5、经过沉淀和过滤后的水,还要进行消毒.这样才能杀死水中的 细菌。煮沸是常用的既简便有可靠的消毒方法.6、鱼的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游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生活在水中。
7、根据鱼类科学家统计,现在世界上的鱼类有20000余种,其中淡水鱼有8000余种,海水鱼有12000余种。
8、美国鱼类科学家苛亨设计了鱼类名录调查表,花费了7年的时间。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1、测量距离的时候应该用皮尺,用秒表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可以判定小车快慢的是速度。
2、我们一般可以参照一个固定的物体,来确定某物体具体方位。
3、一般车辆动力来源是油或者电,还有发动机。
3、小车内那种边缘布满小齿的轮子叫齿轮。
6.齿轮的作用:传递力的作用、改变传动方向、改变传动速度、改变传动力的大小。第五单元《动物家族》
一.填空题.1、做好一件事情会涉及到许多环节,要处理好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就要有一个计划。
2、科学研究有许多方法,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3、要想研究动物,获得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的方法是观察。
4、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能分辨颜色,主要靠是嗅觉和听觉。
5、鸟在空中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物体的形状和距离。
6、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7、身体表面有羽毛,用翅膀飞翔,用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鸟类。
第六单元 《饮料瓶的知识》
1、反复使用饮料瓶不应该超过半年,否则对人的健康会有影响。
2、饮料瓶在空气中会受到氧气紫外线的作用而老化。
3、饮料瓶的有毒物质可以使人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导致贫血。
4、重生产塑料瓶的主要原料之一是聚乙烯的塑料。
5、塑料瓶不易分解,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乱扔饮料瓶对环境、人类都有危害,空饮料瓶可以回收利用。
第七单元《探索月球》
1、月相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农历一个月。
2、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的。
3、农历每月初一是新月,十五的月相是满月。每月初七的月相是上弦月,二十二是下弦月。
4、月球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5、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圆缺不同的样子叫月相。
6、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7、月球上没有风,没有空气。月球上白天温度最高可达120℃以上,晚上最低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8、我们看到的月球上的阴影是月球表面上最大的平原,称为月海。
9、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10、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有6次12人登上月球,1969年7月16日,载着3名宇航员的美国“阿波罗11”第一次登上月球。11、1959年,苏联向月球发射了无人驾驶的火箭。12、400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是凸凹不平的
13、地球的引力是月球的6倍。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1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不停地自转,并围绕地球公转。
第八单元《走南极》
1、南极点附近的全年,只有“一天一夜”。“白天”就是整个夏季,温暖、明亮;“夜晚”就是整个冬季,寒冷、阴暗。2、1910年6月6日,挪威人阿蒙森和他的朋友向南极出发了。是第一个到达南极。3、1910年6月1日,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向南极出发。4、1911年1月斯科特和阿蒙森到达南极。为了纪念英国和挪威的探险队员,人们在南极点建立了斯科特---阿蒙森南极站.5、南极点附近的气温在零下30℃,冬季是连续4个月,气温在零下60℃。6、1995年两级科学家位梦华曾9次到达南北极,第一次进入北极中心,把五星红旗插到了北极点。
问答题
一、考察活动前我们应该准备什么?
答:
1、商议考察活动的内容。
2、明确考察活动的目的。
3、选择考察活动的地点和路线。
4、推选组长,做好分工。
5、准备好活动需要的东西。
二、怎样评选最佳的考察计划?考察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答:评选最佳的考察计划
1、考察的主题和目的是否明确。
2、计划与组织是否全面具体。
3、能否根据计划与组织的项目和讨论设计成一个表格。
察时要注意的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活动。
2、遵守活动时间,不单独行动。
3、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三、计划工作与组织工作的具体内容?
答:计划工作包括活动内容的计划和活动过程的计划。比如活动的目的、步骤、需要的材料,时间安排,地点的确定等。
组织工作包括对人员的组织和活动过程的组织。比如组员的分工、材料的准备、节目的排练、出发返回和吃饭的时间、商议活动规则等。
四、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
答:
1、在口腔里,食物被牙齿嚼烂,并与唾液混合,其中一些淀粉被消化掉。
2、食物进入胃里,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揉搓食物,使稀烂的食物进入小肠。
3、在小肠里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岛素流到小肠,帮助小肠消化食物中的全部营养。养料通过小肠壁上的绒毛里的血管传到全身各处。
4、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后排出体外。
五、绿色食品的三个标准?
答:
1、产品的原料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2、原料作物的生长过程及水、肥、土条件必须符合一定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并接受农业部环境检测中心监督。
3、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包装、储存运输过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要求。
六、水是怎样被污染的?
答:水的污染有两种,一是自然污染,二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的污染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有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厂污水和未经处理的而排放生活污水。
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水资源?
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须的重要资源资源。地球上的水虽然多,但绝大部分是海水,人类需要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3%,而且主要分布在寒冷地区,变成冰山、冰川。我国更是一个缺水国家。
八、怎样防止水的污染?
答:不向小河里倒垃圾,工厂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的水不向小河里排放我们共同保护水资源。
九、制定计划可以按照哪些步骤进行?
答:
1、明确研究的内容。
2、选择研究的方法。
3、确定研究思路、编写书面研究计划。
4、召开展示会,交流研究计划。
实验题
一、淀粉是怎样消化掉的?
材料:试管
滴管
淀粉液
碘液
唾液
1、分别向两支试管里加入少量的稀淀粉液,向2号试管里加入唾液,向1号试管里加入同样多的清水。
2、过几分钟后,分别再往两支试管里滴上几滴碘液,观察试管里液体的变化。结果:1号试管里的液体变成蓝色。2号试管里的液体不变色。唾液能消化淀粉。
二、齿轮
1、右图中的齿轮是哪些车的组成部分?在转动大轮时,你会看到什么情况?
答:是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等的组成部分。在大轮转动时小轮也会跟着转动。
2、这个实验说明了说明?齿轮能够传递动力
3、齿轮有哪些作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齿轮?
答:传递力的作用、改变传动方向、改变传动速度、改变传动力的大小。生活中还有辗面机、钟表的内部、汽车的内部都用到齿轮。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第三单元 探访鱼儿 1 鱼儿的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2引导学生小组商议,明确活动规则,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3)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见解。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猜想和记录“小河里面有什么?”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真正地进行实地考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为此,开始活动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考察目的,使他们知道考察什么,怎样考察。考察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临其境,去体验和自行发现鱼的家——自然水域中存在的鲜活问题,自己从内心深处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自然地引出下面要研究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考察
首先指导学生组建考察小组,考察小组一般4~6人,明确分工,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活动的具体方法。
活动规则必须让学生清楚,出发前可以向学生提出或让学生讨论提出下面的要求:外出考察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工具能帮助你考察;采集的样品要随时装起来,要爱惜它们;
把你的发现及时认真记录下来,这是我们继续研究的根据;时刻注意:保护那里的环境等。2 鱼儿生活得好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交流与汇报前的计划与组织能力。(2)了解水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教学过程:
一、第一环节
探究过程能力要项“计划与组织”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小组商议:准备向全班汇报什么内容,集体交流时要注意哪些事项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第二环节 围绕“探访鱼的家时,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一问题,让每一组同学充分地说,要说真话。重点引导学生围绕下面内容展开:水域污染问题;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水里的生物,特别是鱼的生活环境等。在水污染这个内容里,要组织学生讨论:“鱼儿生活得好吗?水是怎样被污染的?”从而使学生深入地认识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水是有限的资源后,为了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内容,使孩子的内心受到更强烈地震撼。“水被污染后会产生哪些危害?”这一发散性问题,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孩子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3 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通过做净化水的实验,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比如水污染防治的问题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漫画情境使学生产生“我们能不能把污水变干净了再排放呢”的想法。
二、讲述
如何把污染的水变清澈。方法有哪些?
----沉淀、过滤和消毒是水的净化的常用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改进净化水的工艺。
1、做沉淀试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考察水域时所采集的水样,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杯水跟取来时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可以重新取水样,当堂实验,由于静置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沉淀和过滤试验交叉进行。认识了沉淀现象后,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以加深理解。
2、做过滤实验:传统的过滤实验,实验器材比较难准备,特别是农村小学准备起来更难。且实验操作复杂,学生较难操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本课实验材料却十分易得,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教材中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提示。当然,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仍可以采取传统的过滤实验方法。在实验和阅读的基础上,学生讨论归纳出沉淀、过滤、消毒是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根据不同的净化要求,可以采取不同的净化方法。
三、净化污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河的变迁”图片分析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净化污水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渗透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4 鱼儿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动物——鱼类,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培养和发展学习科学的兴趣,积极提出问题,乐于探究。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存入银行
1、课前学生收集有关鱼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活鱼放养在鱼缸里让学生观察,以激发学生学习鱼的兴趣,积累感性认识,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2、看p36-37图后,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其生活经验,开始时让学生“由鱼能联想到什么?”教师要组织好这一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漫淡有关鱼的趣事,或者展示“鱼”的一些图片引入活动。
3、围绕探究过程能力培养要项的重点培养内容,接下来组织小组商议确定研究方向、探究思路、需要材料和活动规则。教材中对此做出提示,但教师不要局限书本上的提示内容。
4、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活动,这比要求各组的学生一定按统一的程序,先观察什么,再研究什么“一二一齐步走”要好。
二、了解鱼的特征 鱼的共同特征是:
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在水中生活。
根据鱼的共同特征这一概念去判断,哪些动物是鱼,哪些动物不是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认识鱼的家族
阅读教材40页,了解庞大的鱼类家族。
第四单元 小小赛车会 1 玩具汽车大比拼 教学目标:(1)能在小组或班级集体努力中由分散到统一的共同设想活动的大体思路,并能比较清晰地表达。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学习正确与他人交流。
(3)通过实践,使学生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精彩五分钟
组织学生观看方程车比赛的精彩片段,激发学生自己组织比赛的兴趣。对于没有条件的学校本环节可以省略或用其他方法替代。(2)计划与组织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组织班级“小小赛车会”。
可以提示学生从比赛内容、方法、场地等因素去考虑,要求他们说出比赛活动的大体思路。如:可以比速度(固定路程比时间或固定时间比路程)、能跑的距离或时间(动力的持久性和行驶性能)„„
在分散自由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一些想法中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展开具体的讨论,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说说活动怎么搞。如围绕“谁的车儿跑得快”等活动,要引导他们具体说说即将开展的活动细节。教师要参与讨论,提醒他们从更多的角度考虑得更周全一些,同时提出一些可能发生的困难或活动设计的欠缺,让学生想得更可行一些。比如在比速度时要考虑到有的小车可能跑不到终点就会停下来,这时就可以在赛道上多设几条计时线等。
教师在其中要注意把握活动方案要有利于研究内容(知识点,详见框架表“科学知识”部分)的落实。
(3)活动:谁的车儿跑得快 a.准备
组织准备:组织学生分组分工,落实组内工作人员,如组长、计时员、记录员、号令员、协调员(负责纪律协调)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计时员对秒表的使用。进一步熟悉活动方法和规则。准备场地:选择平整的校园内道路、操场或平地作为比赛场地,按比赛规则设置跑道、起点、终点„„ b.活动
比赛活动建议由小组同学自己组织完成。教师可以在各组巡回指导。对学生比赛的规范要求不要太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c.总结与交流
这是引导学生研究和发现的关键环节。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引导他们计算自己小车的速度,绘画自己的小车的行驶情况简图,让他们先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研究和发现(包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互评等手段,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图表或图形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引用一个小组的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分析。(4)谁的车儿跑得远
本活动可以参照上述“谁的车儿跑得快”的组织方法。活动中要让学生比较具体的说说自己的小车所停的位置。2 动力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研究不同的动力来源,初步认识常见的各种能源,渗透能量转化的思想。(2)了解齿轮传动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以及关注科学、关注生活的科学情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比赛,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比赛中的一些细节,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车跑得快,有的车跑得慢? 建议先让学生发散性地提问,再有目的地进行引导。(2)选择问题,讨论怎样去研究
为什么这些玩具车行驶的状态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研究打算。(3)动手研究小汽车的内部结构
让学生从材料超市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或工具。引导学生拆卸小车,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每小组最好拥有两只以上不同类型的玩具车)
交流观察所得。如各种小车的动力装置不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动力来源,如电池、发条等。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不要求学生说出专业术语,只要能表达一定的意思即可。
(4)引导拓展,布置课后拓展活动(调查)引导学生先谈谈自己的活动打算和思路。
学生到具体调查的车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准,不要受教材束缚。(5)汇报与交流
汇报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动力来源(能源)。第二课时(研究齿轮)
(1)提出研究主题
带领学生初步认识各式齿轮,提出研究主题。(2)讨论研究方案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齿轮的作用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有耐心,引导他们反复观察车模中的齿轮装置并适当加以点拨。如可以提示他们从研究齿轮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可以把做与说结合起来,让他们边动手边试边,探讨出可行的研究思路。(3)实验研究
引导学生按上示意图装置齿轮组,观察三只齿轮转动的方向,并记录。齿轮1 齿轮2 齿轮3
顺时针
逆时针 实验总结:
a.
齿轮的转动速度
用大、小齿轮组成齿轮组,观察大小齿轮的转速。b.特殊齿轮组改变运动方式 运动拐弯(蜗形齿轮)、转动变平动(齿轨)„„
以上各项研究不要求每个学生或小组把每个项目都完成,可以分组自由研究。(4)交流与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并试图总结。如:齿轮组在传动过程中,能改变运动的速度、改变运动方向和方式„„ 3 无处不在的运动 教学目标:
(1)能设计比较可行的探究活动,能简单描述自己活动的大体思路。
(2)认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善于总结,体验到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主题
(2)观察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
引导学生再玩小汽车,观察小车的运动,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车及小车内部运动,用自己的理解描述这些运动方式的区别,如车轮在转动、车身沿直线的运动、车内的小人来回反复的运动„„
有时为了讲起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涉及到一些常见的学生能理解的专业术语,但不要作为教学目标去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3)引导拓展,观察某一用品的运动
小车的运动是那样多样丰富,生活中的运动更是精彩纷繁。因此,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才是本课的核心所在。
(4)布置课后研究任务,讨论活动思路
怎样去研究呢?这正是本单元也是本课要强化的训练要点。因此我们要把设计研究思路的机会留给学生。
(5)学生分组研究
建议能让学生走进生活去完成观察和研究的任务。
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一些器物拿到教室里供学生观察和研究。提示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注意观察物体的运动特征。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6)交流与总结
要求学生能从位置、方向、快慢等方面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采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如语言描述、图示、动作模拟、模型演示等等。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第一单元 我们的考察计划 1 考察前,我们要„„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二)关于“合作方块”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教学过程: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三)制定考察活动计划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2 考察计划展示会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自己比较、自己讨论、自己总结,使他们能够初步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悟出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2)训练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合作精神。教学过程:
(一)活动 考察计划展示会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评选最佳考察计划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第二单元 吃的好吗 1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3)初步训练学生分成小组、推选组长、小组分工等计划与组织的能力。(4)学习给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了解食物的基本种类。(5)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单元页上呈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探、究、奇、妙四位学生席地而座,面前摆着面包、饮料、火腿、水果等食品,他们正在边野餐边思考一些关于吃的话题,教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大象出版社》。旁边的大树上一只嘴馋的小猴子倒挂在树上。教学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能够达到激思引趣、导入新课的作用。
本课教学开始,教师可以用拉家常的口吻引入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平时我们都吃些什么?”实话实说,畅所欲言。由于学生家庭生活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一问题的答案一定各不相同,而这恰是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分类活动。
在给食物进行分类之前,首先进行分组能力的训练,通过协商和讨论引导学生自行分组,并概括出分成小组、推选组长、作好分工的方法。教材设计通过卡通讨论的场面和竖栏里的分组建议对学生进行了细致地指导,拓展活动还将继续强化这一能力培养。
接下来,让学生给食物进行分类,并随时填写“食物分类表”p9中。汇报交流时,要让他们充分表达,不要强求统一答案,也没有统一答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认识到“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2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强化分组、分工等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作好实验准备。
(2)通过研究食物中的营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认识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实验常规教育。教学过程:
一、提问与猜想。
上节课,我们已经引导学生给食物进行了分类,同时萌生了好多问题,本节课将开始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教学从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为什么要吃食物?食物中哪些营养?”进行猜想与假设开始,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二、实验与总结。
在实验研究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围绕“怎样做好观察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呢?”展开讨论,为了有效落实“二级目标”,强化训练,教材还提供了“准备材料建议”。
“食物中有哪些营养”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教材选取了比较适合儿童探究发现的蛋白质和淀粉这两种营养成分,设计力图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材只在“材料超市”里提供了一些学生常见的食物和其他材料,怎样实验则由学生说了算。教学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不要代替学生实验,不要立刻释疑,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必须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己选取研究材料,自己耐心地观察、自己分析和思考。在归纳总结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里所含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和食物来源。
三、拓展活动 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
针对学生调查的一些食品中含有的添加剂对人体是否有影响,哪些没有影响?哪些有影响?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研究。
并把研究结果记下来。3 一次奇妙的旅行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准备,培养计划与组织能力。(2)了解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过程。
(3)通过阅读漫画故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本课由引入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淀粉的消化实验、总结四个渐进层次构成。第一层次:引入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卡通人物的漫画,吸引儿童主动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和消化过程。第二层次: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
学生带着兴趣观察阅读“他俩在奇奇肚子里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初步了解人体的消化过程。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消化器官模型,充分发挥其直观作用,教师同时讲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指导学生指出自己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第三层次:淀粉的消化实验
如果能亲眼看见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学生肯定会十分兴奋。为了达到眼见为真的效果,教材选取了经典的淀粉的消化实验,这是因为本实验现象明显,材料容易得到,操作方法比较简单,接着指导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由于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搞清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倒入试管的淀粉液要少量,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而且两支试管要同样多;在2号试管里加进的唾液不能太少,1号试管要加进与唾液同样多的清水;两支试管要同时放入温水中;过几分钟后,向试管里滴相同滴数的碘液(两三滴即可)。第四层次:总结
最后,启发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己总结“我们是怎样消化和吸收营养的?”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认识,能够发挥学生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祝你胃口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分析“食物结构金字塔”,了解怎样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
(2)通过参与评选“健康小专家”活动,锻炼学生计划与组织能力和科学合理搭配营养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让学生观察漫画p18讨论:他们的吃法好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好的吃法,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关注怎样合理搭配食物这一问题。
二、观察食物结构金字塔
出示食物结构金字塔,让学生小组观察与讨论,“从这个食物结构金字塔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观察、思考、讨论,甚至是争论,自己去领悟怎样科学合理搭配食物,教师不要直接讲解,不要硬性灌输。
人体需要各种营养成分,可是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因此,我们要做到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消化器官。
三、评选“健康小专家”
活动采取闯关的形式,分为四关。
第一关:让学生如实填写“饮食调查清单”,分组交流,根据填写情况和身体情况推选出健康组长。
第二关:分组围绕“饮食与健康”的内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存入“问题银行”。第三关:为自己家设计一份食谱,并配上广告。
第四关:举办“饮食与健康”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