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时间:2019-05-15 05:1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第一篇: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

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2015国培学员:杨锟源

间:2015.10.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本人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让学生比划1米(出示米尺)、1分米、1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尺子里。

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环节二:

练一练第2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1:2厘米是20毫米,再数过去有7毫米,合起来是27毫米。生2:2厘米是20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5毫米,再数过去有2毫米,合起来一共是27毫米。

生3;3厘米是30毫米,30毫米减去3毫米是27毫米。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好几个学生交流是2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1毫米超过点,2毫米不到。”

师:哦,(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教师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四、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小娅的日记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同学们一齐念小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笑小明的床长才2分米。生2:我笑小明的牙刷长才1厘米。生3:我笑小明的笔记本厚4米。

……

师: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段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生2:小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学习了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变化情况解读,作为老师能感受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1、关于数学观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而不仅仅只是用掌握数学知识的来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更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

2、关于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学习变成了一个探究性的活动,这个时候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3、两基变新两基;《课标》修订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只有注重教给学生:“会思考、会体验、会表达、会运用”,才能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长度单位的米和厘米进行教学。由于课前学生已经被要求回家准备相应的准备,所以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毫米长的概念。

在课堂上,我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学生已经知道测量物体长度的毫米单位,但还没有建立一个1毫米长度的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专注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1mm长的概念。

这一课,我完全在教导他们做数学,使学生通过观察,估计,沟通,测量等活动,突破教学难度。

在本课中,我认为最令人兴奋的地方是学生在初步了解1毫米的长度,从侧面找到很多适合作为毫米单位使用的对象。例如工件的厚度,橡皮擦的长度,尺子的厚度,LCD显示器的厚度,桌子的厚度,一个区域的沉淀...熟悉的文章的例子,完全展示学生已经建立了毫米概念的单位长度。

总 例如,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学生不够准确到足以测量。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2012年秋季期)

广西省桂平市南木镇黎明小学:周洁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 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练习区——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

宽约是1()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六、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

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毫米 分米的认识

一、铺垫孕伏1.导入: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米测量长度,请同学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2.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3.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4.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层次进行铺垫,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1.认识毫米,教学例1。(1)启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20厘米多,14厘米多,不到1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长是20厘米还多7个小格;宽是14厘米还多5个小格;厚是8个小格。(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1厘米小,它的名字叫1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1厘米中间(从0到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2~3、5~6、9~10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在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交流,从而知道每一厘米长度内都有10个小格,都是10毫米。(3)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4)请同学们想一想,1厘米和10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总结归纳: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是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自己感知的,学生感到高兴。这也体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己学会知识。](5)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①老师表示1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②学生将1分硬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夹住,抽去硬币,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1毫米的长度观念。③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6)测量(分组操作并填书)做一做(66页)通过直观操作总结手势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1毫米。教师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引导、点拨,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2.认识分米。教学例2。(1)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指出10厘米的长度,出示分米卡,使学生认识1分米。说明有时候量物体的长度用分米作单位。(2)数一数1分米中有多少个1厘米?(板书)有了认识毫米的思路,认识分米,启发学生思维,自己学会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3)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利用分米卡,用手势表示,进一步认识分米。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学生分组互相用手势表示。将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时也区别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3.利用米尺,分组讨论。1米有多少分米?1米、1分米、1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总结归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板书)4.测量,做一做(67页)分米的认识思路与毫米的认识基本相同,教学过程可以简化,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两次认识,掌握4种长度单位,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巩固发展巩固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新知,并进行了反馈练习,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的综合巩固练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以提高学习质量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备注1.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2.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3.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4.练习十七 第1题。(分组练习)5.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蜡笔长6毫米。课桌高7米。粉笔长75分米。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七 第2题,填在书上。

六、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例1 例2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

反思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结合本人对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做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先是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两本书,让学生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学生在测量中遇到“测量书时应该用哪个刻度?”这个问题,从中激发了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刻度的愿望。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讨论、交流,从中总结出“1厘米=10毫米”的结论。

二、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教学分米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建立分米的概念,让学生量课桌的长和宽,我为每个小组分别准备两条18厘米和三条10厘米的纸条,分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并比较测量方法,哪种方便,通过操作活动,大家觉得课桌长度需要以10厘米为一个测量单位,“你们能给这么长的距离取个名字吗?”这就自然引入分米的教学。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关注有差异的学生去发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做数学,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小米粒、叶子等等,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认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学生始终在宽松的、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保持着丰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但我仍有遗憾。

一、对个别学生关注还是不够。当我要求学生小组量课桌时,有个别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理会旁边的同学做得怎样。改进方法:交待任务后,我要注意营造氛围,鼓励合作。做得好的小组奖励红旗,表扬懂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同学。

二、对学生引导不够。当我问学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时,有些学生争抢着说我来我来,没有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改进方法:表扬注意倾听的同学的同时提出要求,不论是老师讲还是同伴发言都要认真倾听,倾听别人的说话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有不同的意见,听完别人的意见后再补充。

下载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案例谈对课标的理解与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