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校东小学 刘生海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想学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和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做过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占8.4%。小学生有许多兴趣、爱好,他们喜欢踢足球,喜欢下棋,喜欢唱歌跳舞,喜欢看课外书报,喜欢看电视……可就是不喜欢读书。究其原因,课业负担过重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教师们想方设法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增加作业的数量和提高作业的难度,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查缺补漏”;白天需要起早摸黑背课文,晚上还要夜以继日写作文……学生承受着学习的重负,失去了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学习其他知识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的头脑早已被课业的重负压昏了,早已厌倦了这样的读书方式,还有什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呢?教师可以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入手,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有适当的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有益的活动,感到学习不像做苦力一样难于承受,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激发出来。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时机,利用“四个抓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1.抓好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常用的简单、实际的方法。教师简单的几句话、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个演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吸引过来,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很快地入情入境。如教学《在沙漠中心》一课时,教师可以以“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老师以这一紧张、惊险的描述引入新课,激起学生探求结果的兴趣。同学仔细地阅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讨论,很快弄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了学习任务。2.抓好恰当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每讲授一篇课文,都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真相的迫切愿望,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一节课中,教师不仅在课的开始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而且还应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中,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主动参与学习。3.抓好教学演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不丰富等原因,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是无法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这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进程。这个时候,应利用教学演示,通过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事物的特点、形象、发展变化等,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4.抓好实践操作
学生是好奇、好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积极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愿学
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之后,就会有一股动力驱使他努力去参与,直至自己得到满足为止。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活动的兴趣,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词语接龙、成语游戏、写字比赛、猜谜语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好学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教师应在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鼓励。并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会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永正说:“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的需要。”对于农村学校的孩子来说,由于教学设备简陋,见不多,识不广,个别学生也存在着厌学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探究语文的浓厚兴趣。
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为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情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字兼美的名篇佳作。在充满活力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蓄着的内涵和诗意,去品味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积累妙语佳句,接受人文熏陶,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环节。
二、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一个情趣盎然的氛围
语文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盍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三、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习作水平
“渎有字书,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把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之中,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书——开阔视野。教师要善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习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在习作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季节的变化,每到一个季节,就带学生到学校四周体验不同季节的特点。在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为学生习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在春天,让学生体验春的气息,欣赏那金黄的油菜花、火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学习小蜜蜂辛勤劳作、无私奉献的品质。在生活中,让学生回家亲身参加劳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并记下自己的劳动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兴趣,并将知识迁移运用
为了让学生搞清楚积累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运用。我决定把学生带到操场中、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社会生活中去,用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积累的语文知识去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第三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布时间: 2014-3-4 9:58:09
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的确,不喜欢音乐的学生大有人在。对此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座谈,从中了解和发现他的兴趣点。比如有的学生说喜欢看动画片,我就播放动画片给他们看,正当看得入神时我关掉了所有的声音,只留画面,他们感到很沮丧,看着我说“为什么?”我问“缺少了什么”,回答“说话和音乐声”这时我向他们解释了音乐的作用和学习音乐的重要性。从此他们对音乐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改观。其他还有说喜欢跳绳的,我就从节奏入手;有喜欢画画的,我就对他们进行音画欣赏......。总之,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对症下药,会有收效。
第五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1、培养观察能力,产生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