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陕西省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杜丽娜
【内容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综合教学实践,从情感、阅读、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 兴趣 情感 阅读 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强调、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中若能以趣为契机,寓教于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重情感,启发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科目的学习效果,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微笑的面容、生动有趣的讲述来感染学生,用真诚的语言鼓励学生,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二,巧设疑,诱发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互动激发的行为,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中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准确恰当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而是抛给了学生两个问题:“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后马上被吸引住,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阅读课文。经过五分钟的思考,同学们各抒已见,认识到这次飞渡之惨剧竟祸由人起,从而使学生悟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成才的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把握提问技巧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勤阅读,激发兴趣
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语文老师更应该走出文本,加大课外阅读量。因此阅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哪些片段需要精读,哪些片段只需要浏览,怎样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怎样速读等等。还应根据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或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或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有阶段性地进行汇报交流、展评,并及时的进行引导、鼓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样学生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
四、变作业,煽动兴趣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于简单机械地重复抄写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泰戈尔曾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所以语文作业要有所创新。在教学《绿色蝈蝈》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在了解蝈蝈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让学生以“蝈蝈”为谜底进行谜语创作;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在教学《木兰诗》后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布置仿写、调查访问、编写对话、表演等作业,不断变换作业方式,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煽动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在语感、表达、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多活动,发展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利用这个特点,我组织让学生在课外办语文小报、开演讲赛,进行诗歌朗诵、歇后语抢答、成语接龙、书法展评、作文竞赛、语文常识竞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找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要因地、因人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茹宗志 李军靠 《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4次印刷 时先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陕西教育》2009年第10期
邮编:725018 联系电话:*** ***
第二篇: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如果要让孩子热爱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汲取营养,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陶冶情操,就必须要为学生插上遨游书海的翅膀。作为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为此从以下五点去做: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培养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创设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教给阅读方法,挖掘阅读动力;推荐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关键词:课外阅读;搭建平台;创设环境;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课外阅读不是为了背记什么,而是为了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最终获得一种惊喜。”语文课标中也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课外阅读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首先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知识,扩大阅读量,提高写作水平,陶冶情操,推动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一、搭建亲子阅读平台,培养阅读意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最初的牙牙学语到识字、读书都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增长见识、增强本领的重要积累过程。亲子阅读,就是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一起学习,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一同进步,通过亲子共读,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条件,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因为互动双方是自己的亲人,其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决定了阅读的效果。孩子在家长面前愿意质疑,愿意互动,并敢于提问。但是,我们的父母对亲子阅读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阅读和子女教育关系的把握和理解不正确,忽视了对孩子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改变这样的认识,才能在孩子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意识。
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诱发阅读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因此,语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想尽办法来调动小学生读书的能动性。作为小学老师,还要想办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可以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介绍文章内容,以激发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好奇心。其次,要积极主动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采取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对学生的读书给予一定的关注。再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读后感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把课外读过书籍的内容“借题发挥”,发自内心地去讨论、交流,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Z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课外阅读优秀片段赏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读到优美的、感人的、精彩的句段,把它摘抄下来,然后在学校中与全班同学交流,使他们彼此产生共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舒适阅读环境,激发阅读欲望
在阅读中,如果对学生不进行指导,就不会收到实效。首先,我们从布置温馨的读书角开始,给学生创造一个小天地,摆上舒适的桌椅,让学生感受到读书也是一种享受。其次,在教室张贴一些有关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用名人激励他们读书,使孩子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再次,师生可以为班级图书角捐献图书,还可以向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让学生能时时看到新书,有更多的书与大家共享。最后,在班级中经常开展一些“读书讲故事”“读书心得汇报会”“诗歌朗诵”“优秀读书笔记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四、要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阅读,就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依靠语文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感悟到语文的美好。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在阅读中,不但要给学生定时定量,还要指导他们选择性地读书,还可以根据性别特点推荐适合他们的书。接着,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文中的好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积累下来。对于感受较深的句子或片段可以做上批注,也可以写下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最后,学生可以为自己制作一本课外阅读成长记录本,每读完一篇文章或读完一本书,可以记录在本上,记下阅读日期、篇名,这样学生自然会从课外阅读中受益匪浅。
五、推荐优质课外读物,推动阅读愿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盲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小学生选好课外读物。首先从年龄特点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加上心理特点,可以让他们看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中华歌谣100首》《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书。高年级学生容易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可以给他们推荐一些名人故事、历史故事、散文等,如《爱的教育》《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学生通过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特点,读适合自己的书,从而让他们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对书的内容易于吸收、消化。其次,还要注意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根据课内课文的单元主题,向课外延伸,推荐同一主题的课外文章,如学到以“观察和发现”为主题的单元教学时,我们就向学生推荐了《昆虫记》,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总之,课外阅读是从兴趣开始的,课外阅读又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手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但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更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宽学生课外阅读渠道,提升课外阅读能力,给学生课外阅读插上翅膀,让他们遨游在书海,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语文,陶冶情操。
编辑 张珍珍
第三篇: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铜矿二小张伶红
本课题自开展实验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大量务实的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教科研成效,进一步推进课外阅读工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课题意识,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课题如何实施,课题实验效果如何,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我们通过讲座、查阅资料、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等,让课题组教师深刻认识到:古有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今,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有识之士共同的真知灼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仅靠单纯的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针对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好奇心极强的特点,课外阅读极具重要性、紧迫性,不能忽视、不能拖延。有了明确的课题意识,教师从心底里接受了课题研究,愿意、喜欢课题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发动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倡导教师做“学习型教师”,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建立教师读书学习的“四个一”制度,即每人每天学习报刊、杂志1个小时,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读
一本书籍(有时尽量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每学期撰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通过学习,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增强了文化底蕴,说话的底气足了。教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引导: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读物推荐、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等方面也能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了。
二、创设读书氛围,共建书香校园。
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习惯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创设了读书氛围,使学生沐浴在浓浓的书香中,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书的世界。
1、提供丰富的书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学期初,老师发动学生每人拿出两本书,这样班级图书角就有60~100本书了,选择一个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图书的出借、归还登记工作,班级之间互相换书看。③鼓励同学利用零用钱买书、订阅报刊、杂志,并互相传阅。
2、保证时间。学校规定每个班级至少要抽出2个早自修、3个午自修的时间,供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放学后在家看书0.5~1小时。老师布置作业尽量做到精、巧、活,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创设读书校园文化。在教室墙壁上、图书角贴着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格言、对联、古诗名句。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等。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上出“课外阅读”主题专刊。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栏上有同学们的读书笔记、手抄报、剪帖本、优秀作文。课外时间,同学们也经常捧着书,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同学谈论着书中有趣的内容。学生置身于高雅的书香氛围中,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读书。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好的阅读方法是打开课外阅读的绿色通道,能使学生读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筛选读物。学生看了不健康的读物,对身心发展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老师要教会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课外读物。⑴阅读经典名著。如:中国四大名著、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四世同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⑵教材拓展性阅读。如学习了《狱中联欢》就读《红岩》,学习了《小英雄雨来》的节选就读《小英雄雨来》一书,学习了《飞夺泸定桥》就读《星火燎原第三集》等。⑶其他方面的阅读,如《十万个为什么》、《昆虫世界》、《鸟类奇观》、《歇后语大全》、《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华上下五千年》……
2、方法选用。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跳读法、圈点批注法、边读边想法、摘录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让学生
根据读物特点、以及阅读的需要,灵活地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能让学生充分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情操。
四、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品尝成功的愉悦。
小学生好表现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在实践中,我们让学生定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巩固阅读成果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讲。在课外阅读汇报课中,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讲故事比赛”、“好书推介会”、“主题阅读汇报会”、“读书经验交流会”等,课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活跃。它既反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又促使孩子持之以恒、深入地进行课外阅读。
2、展。在教室的一角,精心设置“手抄报园地”、“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台”。展出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剪贴本,摘录的读书笔记,写下的感想体会。学生时常抬头仰望自己的得意之作,品赏自己辛勤阅读的收获。
3、评。通过学生评、自评、家长评、老师评等综合评价推选出“采蜜能手”、“故事大王”、“小书迷”等,这些桂冠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它们犹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题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知识面拓宽了,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提升。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一如既往,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外阅读工作,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快乐成长
第四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前李朱小学王学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巨大的阅读量对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可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而言,却轻易而举。可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并能感受阅读之乐趣呢?
一. 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1. 读一读,讲一讲
坚持一月举行一次“我会讲故事”活动。在“故事会”上,要求学生把课外读到的精彩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出来,看谁讲得好,看谁讲得多。爱表现自我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课堂上赢得别人的掌声,孩子们课下就会主动下足功夫坚持阅读,并坚持读到极致。
2. 读一读,演一演
对课文中精彩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演一演。比如《将相和》一课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演之前,学生会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刻画出人物形象。无形之中,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并且会对其它人物产生兴趣,从而会对整部著作产生浓厚兴趣。
3. 读一读,赛一赛
每隔两周,我们就会展开读书竞赛,让学生把自己课外读到的精彩片段大声朗读出来,和大家分享,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深入品味语言,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 指导学生写出读书心得
学生仅仅喜欢阅读还不够,还只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要让学生的阅读更深一层,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之上写出读书心得,把读书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思想意识的进步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读写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当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并能勤于写作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总之,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光泽实验小学林遐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大。教师如果能艺术地通过多渠道发掘情感因素,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氛围——调动情感
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驱动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因素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曾经进行过比赛背诵文章精彩片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我以严肃的神情、严厉的语调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添字、漏字和感情不到位不断点评时,学生学习精神压抑,记忆能力大大降低;相反,当我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并且配以无声语言的积极暗示,学生朗诵积极性高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背诵,结果不仅记得快,而且朗诵得有滋有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学生的情感保持在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中。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改变教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我不是始终站在讲台前,而是时时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课,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有时,我还摸摸他们的头、肩,有时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有这么一条:“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生相互信任、喜爱的亲近关系。儿童的情感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往往只根据衣着打扮、外部表情来评价一个人,也常常为了很平常的鼓励而高度兴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自己的衣着言行。课前,或以微笑迎接学生入座,或以简短的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课中,以期待的目光与孩子们接触,善于掌握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我送教下乡的课堂中,一女同学十分买力地朗读了“将军愣住了„„”(《丰碑》)这一段,读得不是很理想。但我还是笑着肯定道:“看得出,你尽力了,再努力些就更好了!”她的眼神立刻告诉我:“老师,我能行!”
第三,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于永正老师说:“老师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导者,或许这样在学生眼中老师也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权威者。但是当你以朋友的关系与学生相处时,原来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甚至可能会有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例如:在《鲸》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胎生”是什么意思?正当我思考怎样回答时,我班的傅玄之脱口而出:“‘胎生’就是不是蛋孵出来的。”“你怎么这么聪明!”我情不自禁开心笑着并竖起大拇指。这个解释是多么浅显易懂,真是我始料未及的。再比如,在《丰碑》教学的质疑环节中,讲到文中为何讲牺牲的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时,陈诚同学说:“云中山很高,军需处长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可以与云中山比一比!”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潜力不可忽视,他们比我能干!
放下老师的“架子”,树起孩子的自信;让学生多问、多说,多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学习。
二、感情朗读——陶冶情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认为,感情朗读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其中多数课文适合学生朗读,尤其是某些具有强烈震撼力量的课文,更应重视美读。惟有美读才能起到以读移情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首先,语文老师自身要训练出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因为范读有多种功能:老师的正确读音使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正确的印象;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很快进入教材的情境中。教《月光曲》这课,我请班上的小钢琴演奏家弹奏《月光曲》,我在悠扬的琴声中朗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美妙的音乐中,听着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诵,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他们有的说:“我好像看见五线谱的音符在跳舞。”有的说:“我看到海浪涌得很高,把月亮冲洗得更加皎洁。”音乐的感染,动情的范读,触及了孩子的情感领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揭示的是反复自读,达到自悟的道理。古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那么,如何艺术地引导孩子们自读,以达到自悟其中意境成为关键!《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春光图。教学这首古诗,我是这么引导孩子们自读的:一.以简洁的描述和动情的吟诵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想象画面;:1.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出现诗中的画面;2.轻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3.指名朗读,静听时努力使头脑中出现画面。三.感情朗读,激活画面:1.带着脑海中的画朗诵诗歌给老师听;2.请学生以“我仿佛„„”为开头描述头脑中的动画;3.在头脑中展示着描述的一幅
幅动画再一遍遍地读诗(指名读齐读);4.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眼前仿佛就是明媚的春光,自然吟出这首诗。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反复诵读与想象,学生们在以抢答赛为形式的练习环节中发言踊跃,正确率高!在品词析句的环节中,更显出他们个性化的思维:“‘压枝低’让我仿佛看到花实在太多了!”“我喜欢‘恰恰啼’,它让我感到黄莺叫得很甜。”“‘娇’用得很好,原来它是形容小姑娘娇滴滴,用来形容黄莺,让我感到了黄莺的小巧玲珑,讨人喜爱。”整个课堂教学我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优美意境中自主学习古诗,并使情感得以陶冶。
总之,语文教学,从教师方面说,必须不止于讲解,更需要朗读,因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获得情感的升华。
三、赏识学生——美化情感
我们做学生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喜欢哪一位老师时,哪门功课就学得主动、轻松。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东西就是“看得起”。儿童人小情多,要与他们够朋友,你一定得赏识他们!
赏识讲究人情味。班上刚开始进行早会课说话训练时,大多数同学不敢上台。为了鼓励他们,我用红笔在大拇指上画了个小人,当勇敢者在台上顺利地说完话,我就树起大拇指,顿时,上面的小人便朝他(她)咪咪笑。这种新颖又有情趣的赏识方式使孩子们乐不可支,更成为他们积极发言的驱动力!鼓励孩子需要赏识,批评孩子更要讲究艺术。班上有个调皮男孩,对同学一贯没有礼貌。一次上课,有位同学回答错了,他毫不客气地大嚷:“蠢猪,这都不会!”我一听立刻不动声色地说:“请聪明猪发表意见。”机灵的他红着脸,不敢正视我望他的眼神,慢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赏识讲究平等。赏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克服权威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师赏识的语言、眼神、手势中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我采取教给方法,放手自学,汇报交流的形式。通过指导学习总理审阅稿件那一段落,教给比较词语、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两种学法自由读课文中与中心句关系密切的句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学生自学时,我边指导,边鼓励;学生汇报时,我不仅认真倾听,更以欣赏的态度或评价,或交换意见。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吝啬赏识的语言:“好极了!你的看法连我都没有想到!”“体会有自己的见解!”“你真会学习!”“你很有思想!”甚至一声“OK”;不吝啬赏识的神情:微笑、惊喜„„在赏识的氛围中,学生心灵舒展,精神放松,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总理看一句这么认真,那一叠文件有多少个一句呀!总理真辛苦!”一位学生问:“最后两个自然段意思一样,作者为什么重复写?”另一位学生回答:“何其芳实在太激动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说得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赏识,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也就越来越爱上语文课,常常在下课铃响时,听到他们喊:“怎么这么快下课?”赏识教育美化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语言训练——激活情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医术与武功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于永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师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刻苦钻研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为师者切不可包办!我总是鼓励、启发他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如:《丰碑》一课的练习环节时,我指导他们用“湿润”造句。第一个学生说:“一粒沙子吹进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笑着说:“你说的这个意思指某个物体使眼睛有泪水,能不能不用这个意思,再说一句?”话音刚落,一位女孩深情地说了这么一句:“学完《丰碑》,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了。”说得多好啊!我没有就此满足,又点拨道:“不讲眼睛里有泪水,用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说一句。”学生安静地思考着。我轻声提醒:“清晨„„”一位男孩迫不及待地举手:“清晨,露水湿润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在这样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湿润”和用它造句,更是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方法。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紧扣课文中心句,设计了拓展练习。“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作为炎黄子孙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齐呼三遍这句话。请文艺委员指挥,全体起立,齐唱《国歌》。以这个句子开头说一段话——“望着五星红旗,心中默念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我脑海中浮现出„„ ”学生李宁怿 写下这么一段话:“当我望着五星红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脑海里浮现出,在天安门广场,处处彩旗飘扬。毛主席亲自按下键,升上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来到天安门前的人,有的专注地看着,有的行军礼,有的行队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当国旗升上旗杆顶,群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又想起了在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让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健儿们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有的眼泪夺眶而出,观众席上欢呼雀跃。”
在设计练习时,我还注重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时,学完课文,我对孩子们说:“电视剧播完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片尾曲,咱们也动动脑筋给课文配上课后歌,那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让学生根据熟悉的曲调给课文编课后歌,这更是创造性的语言实践训练。孩子们写的歌词精彩纷呈:“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中国出了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邱少云„„”“伟大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他就像人民心中的金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他们时时刻刻给对方帮助,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举杯痛饮,同声歌唱,伟大的友谊地久天长。”“忘不了,您那春天般的温暖;忘不了,您那破旧的睡衣;忘不了,快乐的泼水节;忘不了,飞机遇险的时候;更忘不了,您一夜的工作„„”一些音乐爱好者还一展歌喉呢!听着学生演唱他们自己创编的歌,不仅是收获的喜悦,更让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情动而辞发”,在创造性语言实践中,学生的感情到位了,语言自然也就“活”了起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师者应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艺术地发掘情感因素,“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内容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六点要素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内驱动力、发散思维、体验成功
【正文】“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速算能力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为此练习是应用时间指标,开始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人进一步提高速度,还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几分钟内完成下面的练习、计算竞赛、抢得数、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能力,在教学口算计算方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
记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如:熟记25ⅹ4=100,125ⅹ8=1000,口算125ⅹ32时可这样算:(125ⅹ8)ⅹ(32÷8),所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培养速算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计算,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对他们的作业要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学生不仅乐于速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仅是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发散思维,使其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自我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