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在教学中我有三点困惑,望领导能帮我解惑。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我发现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感兴趣于副科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学校里每学期都有几个活动,时常我们班里就剩5、6个人。课堂上我们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把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呢?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呢?
二、关于“小组合作”的困惑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但我在教学中发现,每次我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讨论问题或者交流想法的时候,我们班总是有几个学习成绩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边学习成绩差的,学习成绩差的呢也不主动参与交流活动,就那样干坐着,也不知道别人交流的时候他有没有听进去。这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依然没有进步的机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
三、关于“给学困生课后辅导”的困惑
我们班有十来个学困生,在课堂上,其他同学做完题并改完了,但是这几个人总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务量也大,为了教学进度我们也不能一直等着他们。我在每学期初,就制定了给他们课后辅导的计划,但常常完不成任务。有时由于我工作没做完,但更多是因为我“抓”不到他们。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但巧的很,这些学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饭的同学,他们只有等到学校开门才能进校,而那时已经要上课了。还有这些学困生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数学学的不好,语文、英语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师排着队都要找他补作业。有时看他们补一天也补不完。而这些孩子们即使有课余时间他们也不会主动找老师补习,真有“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如何提高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呢?
四、数学课本54页习题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每年用的冰大约能融化成8万立方米的水,它们相当于多少个长50m,宽25m,高1.2m的游泳池的储水量? 80000÷(50×25×1.2)=80000÷1500 =53.33„„
结果是应该四舍五入得53呢,还是应该想成要把这些水都要存储到游泳池里而进1得54呢?我个人认为本题按四舍五入处理就可以,但鼎尖教案上给出的答案是54。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得到改变,课堂洋溢着学生成长的气息,课堂更活了,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每堂课更具有挑战性了。
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又露了许多问题。我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与思考进行了梳理、总结。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下面几点。
一、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课前引入是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汇报收集回来的数据:我家长()米,宽()米,面积是()平方米。几位学生汇报后(都是整米数),教师问:“你是怎样算出你们家的面积的?(用1平方米去量)”。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种方法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点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之中,能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确比以往的教学迈进了一步。但如果说安排了这样的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那么,我认为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在教学中,教师究竟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这个“度”?何为“合适的度”也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觉得难以确定对待教材中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与之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二、随堂遇到的问题
一年级上册有一道题目给出了八种事物,三顶不同形状的帽子,一双袜子,一支铅笔,苹果、香蕉、梨子各一个,要求把同类的圈起来。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启发、鼓励,结果小朋友们遍地开花,答案各有不同而又各持己见:多数把帽子圈在一起,苹果、香蕉、梨子圈在一起,教者给予了肯定;有的把帽子、袜子圈在一起,因为都是身上穿戴的,教者也给予了肯定;有的把苹果、梨和一顶圆帽子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圆的,教者也不能否认;有的把香蕉和铅笔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长形的,教者更不能否认,而且还表扬了一番„„
这样的结果让同仁们喜忧参半,陷入了深思:喜的是这堂课已经达到了目的,小朋友们都能从不同方面对事物进行分类,而且思维发散、活跃。困惑的是,教参中对于这道练习题的说明是“巩固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也就是说答案是唯一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把帽子圈在一起和把水果圈在一起”这个答案比较合理。可是你能够指责教者在课堂上对学生众多的答案表示认可和赞扬的做法吗?毕竟赏识、表扬是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可是如果说答案是唯一的,那么这种做法就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廉价”的表扬,甚至会误导学生以为自己的答案真的很好而沾沾自喜,习以为常,听不进不同意见。还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不再深究。
三、教学模式的困惑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自主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已是司空见惯,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是否这样就体现了新理念,转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学观念?
如:某位教师在讲三年级上册《加法》的例一时,是这样处理的:①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进位加法,然后再小组交流,最后再班级汇报。②出示例一,学生读题。③学生合作完成例一,并交流意见。④探究总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⑤练习。
那么这堂课的设计是否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呢?是否还有更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四、现实中,数学何时才能真正与生活结合呢?
为了迎接课改大潮,一线教师们的确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但是„„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一张单元测验试卷,上面大致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组织学生郊游,一共有420人。已知大客车能乘53人,小客车能乘14人,问如何乘车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有位学生是这样解答的:用大客车5辆[53×5=265(人)],剩下的人乘11辆小客车[420-265=155(人),155÷14=11(辆)„„1(人)],还多1人没有座位了,就挤一挤吧。说得头头是道,表述的理由清清楚楚,可是得到的是一个大“╳”。为什么呢?结合生活实际,这样做不行吗?难道多1人就不能挤一挤吗?什么叫“比较合适” ?能把理由说清楚、说明白,难道还不行吗?再看正确答案,原来是:420÷53=7(辆)„„49(人),49÷14=3(辆)„„7(人),应该乘7辆大客车,4辆小客车。嗨!原来数学中所说的“合适”是理想境界中的“合适”,即“尽可能多的用大客车,并且要保证每人都有一个座位坐,才叫合适”。这非生活中的“合适”,即“每人都上车,不要太挤就是合适”。此“合适”非彼“合适”也。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正确答案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我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顺流、有逆流、有急流、有暗礁„„只有大伙儿齐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战,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甚至是“碰壁”„„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迎来新课改的全面丰收!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却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一、课堂教学课时紧张的困惑
在素质教育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但是面对难度较大的中考,我们还要像以前一样在短时间内学完初三的课程,仅限于完成课本内容,课时非常紧张,学生的年龄决定了自制力仍然差,再有家长的娇惯或者没有时间管孩子,导致在家学习效果并不好,没有自学机会,很多内容需要课上巩固,短时高效落实的并不好。
二.课本内容肤浅与考试难度不相称的困惑
数学课本的内容从例题到练习题,题量不多也比较简单,但是无论平时的段考还是期末考试,特别是最后的中考,试题难度都远远超过课本知识,这样让老师不得不补充大量的习题,但是素质教育下时间又得不到保障,时间短做的题量少而考试又不曾降低难度,让老师们纵有万般技能却也得不到施展的困惑。
三、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因为班额较大,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特别一部分学生在初一初二没打好基础,到了初三面对进度快,难度加深,只有一片茫然,对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导致教室内拥挤,增加了这类学生交流的机会,甚至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和部分同事的感慨。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不一定正确,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们的指点和建议。
学应用较为突出或关键的事件及思考
于七年级学生而言,使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是不容易的,在使用白板的拖拽、隐藏等功能后,使得学生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共同方法和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利用白板中的工具模板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大大增强了课效果,也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
观全课,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大大发挥教师“教”的创造性与学生“学”的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指明了方向。
用白板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
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易从教师的口头讲解中理解角的比较的探索过程;使用了smartnotebook10.0软件后,可以通过实际操作直观且生现在学生面前,且在具体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时,也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其观察总结的能力,让学生乐于合作探讨,快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来。
较之传统黑板教学,白板教学时若当前板面已书写满了,可以新建页面再书写,之前书写的内容会自动临时保存,这样便于课堂上的。
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如何再次使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学习环境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认知学习策略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实现所有黑板上的功能,能够任意书写、画图,使得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快速直观的解决,同时,还可以变换字体图像的颜色、准确和实用;还可以更新存储,积累教学资源,有助于科技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他建议
对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两点小小的建议,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mart notebook10.0中的工具模板具有很好的便捷性和实际操作性,但输入数据时较为麻烦,而针对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在具体问题中入一些专业的特殊符号时,会出现无法方便输入的问题,希望能够很好的予以解决;
在白板屏幕上展示操作时,与学生的交流度就会相对下降,如有配套的远程蓝牙控制工具,将更有利于提高人机交互及课堂上的师生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新课改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暂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都有很大改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在实际教学中,想放手让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真正实行开放性教学,不是那么容易。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让老师在老师设定的圈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小组讨论,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对于老师的问题,没有多少学生认真去讨论,去研究。让学生汇报时,有些小组根本没能说出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对班主任工作的若干困惑和思考
一、怎样正确处理德育与学习的关系
升学的压力、竞争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充斥着现在的学习生活。来自绝大多数家长、老师的殷切希望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他们不断地灌输给学生“学习第一”的思想。难免地,学生中出现“高分低能,自私,生活自理能力差,与同学相处有困难,课外知识面狭窄”等诸多负面影响。问问一些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大多数都答不上来。
“学习”占压倒性的情况还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道德标准与是非的问题。舆论导向和社会环境是个问题,但作为班主任,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到底该怎么把握好德育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因材施教”的困难
我想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否有按照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发展环境,指导并帮助他们的个性发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教师精力的有限,现在的班主任一般都身兼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也在五十个以上。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恐怕光有爱心是不够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有些“浮躁”而急功近利,如果班级管得太平,违纪现象少,就会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和学生谈心、聊天,设计未来?
三、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某个班级的各项学生会、寝室的分数都很高,那么其班主任肯定是工作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学生的。可是所有的“调皮”真的必须被压制和管教吗?纪律严明的集体中,是否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想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呢?一个很清洁的教室中的每个学生是否都有较强的劳动观念呢?
其实有很多指标恐怕不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但凡班主任亲临现场,他定是责任感强,但井井有条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学生能否自主管理?班主任是否有信心让学生自主管理?
四、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心”教育的同时,我们教师自己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是否做到了?是不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是这样说,轮到自己时又是另一个标准?这样的教育是否有些底气不足,口是心非?
我们在忙碌、尽职尽责的同时,还究竟有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得失?还究竟有没有时间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被这个略带“急功近利”色彩的世界所诱惑而迷失了自我?究竟该把什么带给我们的学生,毕竟中学时代对他们今后成长的影响举足轻重?
以上列举了本人管理班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跟着大潮流走的时候,要坚持自己的一点个性并非是件易事,我只是希望我的学生们树立起无愧于良心的道德判断标准,今后的人生之路,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