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方法及运用探析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示范演示法、提问法、合作学习指导法、游戏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美术教学 方法 运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什么是教学方法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语言、行为、手段、程序、技巧的总和。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讲述法
讲述是一种通过口头语言传达信息的教学方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润滑剂”,没有讲述,其它方法也很难有效地实施。在全部的教学方法中,讲述是最常用的方法,它除了用以描述事实,解释概念、原理和法则之外,在其他的教学方法中也用以营造情境、渲染气氛、指派任务、介绍方法等。理想的讲述应该是:1.准确、清晰,具有逻辑性;2.幽默、流畅、生动,具有感染力。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收放自如;4.叙述、比喻、论述结合;5.多用具体例子;6.运用图表、图像、视频等辅助方式。
二、讨论法
讨论是在一种情景中,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互相启迪,分享信息和思想,探究和解决某个问题的活动。讨论的目的可以是:1.复述和复习;2.反思和测查观点、看法、论点和事件;3.解决问题;4.提高口头交流技能。讨论的主要特征是平等性和互动性,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变化,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者,而是参与者、推动者、调控者、观察者和记录者,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关系,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思想者,都有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权力。在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尽可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发表意见和看法。
三、示范与演示法
示范是教师或示范者实际操作工具和材料,显示完成一项工作和制作一件东西的过程和方法。示范在技法的运用和材料的处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技能活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五年级教材中有《有表情的手》一课,这一课是一堂有趣的手的写生课。写生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手的造型把握却有相当大的困难。绘画中有“画树难画柳,画人难画手”的传统说法。为了让学生画好手,示范演示就变得极其必要。在整个演示中,我一步步细致入微地示范讲解。从整体到局部、到细节再到整体的写生步骤,从勾勒大体轮廓运用的直线到细节勾画用流畅的曲线,从握笔的直握横握的不同线条的处理,到手的手纹、阴影的处理,都要在绘画示范中一一陈述,教学效果显著。
四、提问法
例如在《图形联想》导入时,我精心设计好问题:老师带来三位小朋友,它们是谁?(出示图形)圆形、三角形和方形。别小看了这貌不惊人的朋友,它们都具有七十二变的本领,你看,圆形变呀变,变成了太阳、扇子、气球、小朋友的脸。小朋友们来想一想:圆形还会变什么?生:圆形会变猫头鹰、小鸡、甲虫、猪……。师:看圆形这么能变,这三角形与方形也不示弱,小朋友们,你能先帮它们来变一变吗?三角形能变成什么?方形呢?问题一下去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已经悄然进入课堂情境,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通过这样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学会举一反三的图像联想。
五、合作学习指导法
例如在我上美术课《我造的车》时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分工合作,看谁制作出造型新颖别致、功能奇特的车,并开展一次汽车展销会,让其他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车,并进行投票,到最后看谁设计出的汽车最受欢迎。这样,小组之间就有了竞争意识,都想自己组内的作品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作品。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合作起来也认真了。最后,学生的作品都非常成功。
六、游戏法
学生个人之间或小组之间为完成一项学习活动所开展的竞赛游戏活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因素,通过各种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游戏使儿童的“视、听、做”以及思维和语言结合起来,这样构成既主动又富于创造性的活动过程,又有利于促进儿童想象、情感、思维的发展,并能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才能和审美观。例如《我是一只小小鸟》这一课,它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内容的课型。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道具,把教室前方布置成鸟的乐园,自己戴上头饰扮成鸟妈妈。游戏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绘画、剪贴等方法做一些小的饰品,把自己打扮成小鸟到乐园里参加“选美比赛”。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歌声中,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主题游戏进行,获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不是单一的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贯穿于课堂。因为一些教学方法既可以用于接受式学习,也可用于探究式学习,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情境、信息资源、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练习活动、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精心策划和设计,努力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第二篇: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美术课中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它集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性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思维,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把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作激情倾刻间变成形象的画面,使美术课更为生动活泼且学有成效。
现据笔者平时的教学经验,谈谈多媒体在美术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形象直观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美术
在美术课中,多媒体教学课件不光以它的直观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而让学生在进行绘画创作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物,笔下生花。
如教学学生缺乏兴趣、缺少认识的《京剧脸谱》一课伊始,请学生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并认真观察包公脸部化妆特点。而后,课件出示京剧脸谱中主要应用的净、丑两个行当的色彩和谱式的特点及其图例,引导学生在观察理解和比较认识中掌握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看似简单的举措,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京剧脸谱的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京剧艺术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京剧脸谱的欣赏能力。
又如教学《能干的工程车》时,视频欣赏工地施工场景。让学生观察、认识各种工程车,了解它们不同的造型特点和功能用途。此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对各种工程车的认识,因而在动手制作工程车时就会得心应手。
二、生动有趣的画面,激发学生美术想像
爱因斯坦说:“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像力不可能有创造。”在美术课中忽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则是美术教学的一大缺憾。怎样激励学生发挥想像,大胆创作,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呢?毋须质疑,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想像能力。
《乌龟下山坡》是一节想像绘画课,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形态的可爱的乌龟图片,激发学生绘画兴趣。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情景,讲故事。即教师边讲故事边播放画面。[师: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碧绿的山坡上,开着各种美丽的小花,有两只小乌龟约好到山坡上去玩,在那里它们遇到了一只小刺猬。(画面一)不久,小刺猬要回家了,于是告别两只小乌龟,就缩成一团滚下坡去,小乌龟看见可吃惊了。(画面二)两只小乌龟想:我们可不可以像刺猬一样呢?(画面三)]生动活泼的卡通动画片吸引学生入境入情。然后师生讨论故事结尾:小乌龟是怎样下坡的?引导学生试想几种结尾。在这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大胆。
三、丰富多彩的展现,培养学生创造美术
艺术家奥班恩指出:“创造等于艺术的论断,应该成为所有致力于建立某种艺术观念的基础。”显然创造性已被看作是艺术的一种最高追求。艺术教育本身即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而现代美术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就是说,不但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动画、色彩、音响相结合的特点进行教学,既能给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又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积极地进行创作。
如教学《小小手》一课,为了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想像,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大量不同手形添画而成的手形画作品。通过让学生欣赏手形画,使他们明白:一双小手可以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手形,而不同的手形又可以添画成动物、植物、人物等手形画。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开放、快乐的想像手形变化与添画过程中创造出一幅较有创意的手形想像画。
四、大量信息的整合与演示,指导学生欣赏美术
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教师大量的口头讲解,但往往是教者口若悬河,听者腾云驾雾。而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CD―ROM),如在你欣赏经典著作时,鼠标点击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再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例如:对毕加索《格尔尼卡》的欣赏。屏幕展示作品,并质疑学生看画的感受。接着点击有关毕加索生平资料和作品创作背景给学生提供认识,随后教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解释作品。以此来引导他们体验、思考、鉴别。从而提高其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有如下优越性: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解决了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等问题,扩展知识面,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进而创造美。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精彩的故事情节,悦耳优美的音乐,适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德江县青龙镇第一小学 田小萍
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首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都要现代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目动化、增强艺术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是指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作品中的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从其再现的现实生活看,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事物发展中的“情节”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美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美术课堂教学目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存在美术教学“专业化”的倾向,造成“只重视技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只见技法,不见思想”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特别是在欣赏课中,学生在纯洁、高尚内容的感召下,会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展示以上的情景。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现出来,再配上古代戏曲音乐。中国古代雕塑造型含蓄、以意传神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就一览无遗了,这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外,在利用信息课件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发挥想象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雕塑的真实感,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有利于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良好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投入积极韵情绪,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是流动的,他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音乐家因画作曲,美术家因曲作画的事例举不胜举。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情感性,情感具有感染性。相对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范宽的中国画作品《溪山行旅图》,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以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作品那种巍峨、崇高的意境,随着音乐《高山流水》的节奏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时而悠远、时而高昂的旋律变化无穷。再加上教师语言描述的作品那种意境,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所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真理、体会到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之,随着现代教学设施逐步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会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时必须做到“适时、适当、适度”,真正做到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欣赏方法
美术教学中欣赏方法
在美术欣赏课中有些老师过多的追求快往往就是一讲到底,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很投入认真,而学生却不在其中。这样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欣赏活动是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为避免出现以上情况要采取一些策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1.运用网络媒体语言资源激发美术欣赏的兴趣。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第十二册第一课《明与暗》透视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同时老师可以带实物进入课堂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立方体等。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在实习期间我进入小学了解了小学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都采用做课件ppt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实习老师李凌霄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我设计的自行车》一课中就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带来了有关自行车的动画片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集中了,大家的眼睛都在观赏视频,而且他的这一做法受到实习学校美术指导老师的赞赏,作为老师在准备视频的时候要注意在学生的角度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才好。我在实习教学中也在课堂中给学生带去了我自己用废旧用品做的自行车模型学生很是惊讶然后我就对他们说这是老师平时社会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做的,像这样的废旧材料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把他们变废为宝,这样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我也对这一课进行课外拓展.作为美术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上网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多看多搜集最终总会有他们喜欢的图片,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2.在课堂展示欣小学美术课堂上范画欣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美术技法的渗透.例如小学六年级《水墨画动物》,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范画的欣赏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美术技法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和认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图形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为新知的教学及后面学生作业做好铺垫。和我在一起实习的陈真老师在课堂上就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他在教学过程中先带领学生认识笔墨,墨分五色逐一在黑板上示范然后学生在进行练习。他在教学生学习画公鸡的时候,先画鸡头然后是身子等一步一步画的很细致而且栩栩如生,学生在欣赏教师做范画的同时学生对公鸡也基本了解了。当然老师在做范画欣赏时需要老师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老师要胜学生一筹才可以。3小学美术课堂中单纯的美术作品欣赏
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的读画几分钟,然后让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初步印象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画,可以从线条、色彩给人的情绪上细细品味。如:在欣赏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梵高的《夜间露天咖啡馆》时,老师只要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画,让学生自己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4.结合地方特色开阔美术欣赏的眼界,如在学习第六册《家乡的桥和塔》时可以根据我们所处的地方特色,走出教室欣赏我们身边的桥的形态,通过多角度的欣赏不同的桥,开阔学生的眼界,尤其是现在社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可以是在校园内如第五册第六课,《校园里的花》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去亲身观察,也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校园,当然一定要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
第五篇:浅谈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
浅谈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及方法
佗城镇亨渡小学:彭运
在漫长的绘画史中,人们借助解剖学,物理学的色谱规律等知识,已经把绘画中的写实性发展得淋漓尽致。随后,人们又发现自己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人类原本的情感和意识,于是绘画中出现了现代派。现代派画家不 满足于对客观的写实性描绘,扬弃纯写实性,追求直觉和潜意识活动,把人的内心的情感、情绪通过外在的形 象、符号,用不同于前人、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进行描画和表现。儿童由于不受现实经验的约束,也未形成固定 的思维模式,他们在绘画中常常画出与人们主观认识相反的形象,恰好与现代派绘画的表现手法有着相似之处,发人深醒,令人喜爱。但他们的这种表现通常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自生自灭,原因是受到了客观世界的异化,潜意识的萌动渐渐地消失了。另一种则受到外界对绘画作品像不像标准的指责,自我受到挫伤,渐渐地重新 受到客观物象的束缚,原有的主观感受也荡然无存了。这是非常遗憾的。
实际上儿童的这种自我表现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它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可 贵的自信力将为儿童的心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他们在竞争的社会中得以生存。美术教学中引入表现性美术 教学思想便可帮助儿童发展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情绪,投入美术活动,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儿童在 绘画活动中以客观物体为引体,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并不断将其补充扩大,从而达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发展儿 童自我意识和培育完善健全人格的目标。
一 传统美术教学与表现性美术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写实性的绘画造型能力。以专业美术人员的造型能力为目标进行的课程设计,对观察 和表现都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比例、透视、体积、明暗、构图、质感、色彩等造型艺术的基本 知识,还要做到能准确真实地描绘观察对象。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职业美术教育无可非议,它对造型能力的要求 也是美术教育中必须要考虑的。但如果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儿童美术教育上,则往往达不到预 期的结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难度,是理解力还不强的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难以达到的。它容易把儿童已 有的艺术直觉,潜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压制下去,使儿童的艺术思维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儿童美术教育看作是针对全体儿童的基础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美术人员,而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的艺术性思维和最基本的美术造型能力。表现性美术教 学较好 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一宗旨。其原则是借助客观形象,强调主观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摆脱了单纯传 授造型技能的教学模式和强调写实性的写生教学,它在教学中提倡发挥儿童的艺术直觉,在写生作业中,它要 求学生不仅仅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联想到与观察对象相关联的其它事物及自己与观察对象之间的某种 联系并把它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它鼓励学生在观察与表现中不拘泥于客观事物本身,学生可不受客观限制将观 察视点扩展,进行超现实的表现。学生在创作式的写生作业中学习基本的造型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学生的艺术冲动,培养了审美能力。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他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从而使儿童审 美意识和审美水平得以发展。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确立了自信心,这些活动中没有失败者,每个孩子都能在活动 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艺术感受。表现性美术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素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具备了这些品质的学生,无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得益于这种美术教育。
二 表现性美术教学的实践
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思想,扩大参照框架,以便使儿童自 己的经验内容变得更精确复杂。要做到这点只有向儿童提供更多和仔细观察的机会和用于标示和改善监别力的 必要词汇,并能用发展新观念和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他们。而只用一种机械的方式指导他们画画是达不到目的 的。”这是罗恩菲德在美术教学中提出的一个革命性观念。它把激发更多的创作思想作为教学目标,把发展新 观念和观察能力做为教学目的,它表明用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是达不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探求多种不同的美术教学形式,笔者对中低年级美术课中的写生课作了新的尝试,引导学生按表现性美术 教学的要求,观察对象,表现对象。
1.以特征为主线的观察和表现
传统写生课的观察,要求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等客观属性。是一种以客观性为标准的被动的观察方 式。其结果是在观察阶段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而对描绘对象特征的变形夸张,则在绘画艺术中比比皆是。这种对事物主体特征的概括把握及在这一基础上对其进行的变形夸张等艺术加工,是艺术审美心理中重要素 质之一。在美术教材第六册写生“仙人掌”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对原教材的教法做了新的尝试和改动。引 导学生在观察仙人掌基本形态的基础上,继续观察它的特征——主茎上交错生出许多茎片,茎片上有一组一组 向外放射生长的小刺。然后要求学生不拘泥现有的植 物形象,充分运用仙人掌的特征,在画面构图上对仙人掌 的形象进行任意组合。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构成组合。有的强调仙人掌生长的茂密拥挤,有 的突出刺的尖利,有的把一盆花扩展成多盆花,有的则把盆栽的侧人掌“移植”到原始沙漠环境中。全班40个 学生的画面形态各异,特征鲜明。这种教学思路是:只要求学生掌握对象的基本特征,不做其它方面的具体要 求,留给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表现契机,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直觉感受,任意组合植物生长的状态,置换植物 的生长环境。这样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手法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 生在观察中的主动性,学生不仅观察了解物体本身,还要意识到与它关联的其它物体与环境,从而延伸了学生 的视觉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2.联想性观察与表现
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就是通过艺术形象引起观赏者种种审美联想。绘画者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产生种种联 想,并通过他的作品把这种联想与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出来。儿童天真无邪的天性与好奇心,使他们在绘画时 更容易产生各种联想。联想性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物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逐渐忘掉物象的自然属性,联 想它的情感或它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再进行艺术上的加工与发挥。
在“不同姿势的手”这一课上,笔者改变了过去仅引导学生观察手指、掌骨、手腕等解剖部位的做法。而 是先用手做了几个不同的姿态让学生联想其代表的情感含义。攥拳头表示愤怒或力量,兰花指表示放松和优美 ;挑大姆指表示赞许。还通过做手影游戏,引导学生联想手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使学生的思维表现得非常活 跃,他们根据不同的手形,通过与其它事物的联想,将手表现为和平鸽,老鹰,大树,蛇群等。赋予手以艺术 生命。正如杨丽萍的舞蹈,舞蹈者用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孔雀、大树,表现水与火。人体的各种姿态,通过观 赏者的审美联想转化为其它形象的艺术再现。
什么样的观察将决定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建立在纯客观的基础上,就把学生引 入一个以客观为尺度的现实世界,表现的结果将比较单一。如果要求学生的观察是带有主观联想性的,我们就 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起学生发散性思维活动,使学生运用变形的手法完成对描绘对 象的超额观表现。达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超脱常规的成习,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 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摘自尹少淳先生语)的效果。使学生的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觉能力得到 进一步培养,绘画的表现形式进一步丰富,内心的情感表现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3.超现实性观察与表现
这种观察与表现要求学生不满足于客观提供的条件,还要根据现有的条件将观察范围再扩大,再补充。比 如“画眼睛”一课,可让学生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观察别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由哪些形组成的。然后再 观察在瞳孔中看见了什么。进而联想眼睛看风景,看动物等时,瞳孔上会留下什么形象。经过这样的引导,学 生的作业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的眼睛里装着满天的乌云,有的眼睛里装着洁净的冬天,有的眼睛装着美 丽的花朵。还有一名学生画出了眼睛中自己的形象及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大眼睛小世 界的特殊关系。超现实性观察用已有的形象作为框架,然后替换其中一部分,再加入还未发生或在异地已经发 生的情景作为补充和夸张。作为眼睛的本体这时已经演变为一个具有引体和联想功能的特殊画框,恰似古代园 林隔墙上的透窗,为学生的自由联想提供了新的空间。用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的话来说就是扩大经验范围,在新的经验范围内加进已有的旧的经验,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不陌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把静态的形象 变为动态的形态。把未来的和将要发生的意念变成现实。使思维跨越时间、空间达到超越现实的神奇意境。这 种表现性的写生教学即有一定的写生意义又有大量的创作性活动。是以客观为引体,以主观为主导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参与化为学习的积极性。”(杨景芝)把学生游戏的天性迁移到绘画活动中。
4.不同视角的观察与表现
由于人们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规律,易对周围的物象感到平淡乏味。换个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事物,可激 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乐趣,笔者设计了“餐具中的我”一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反射物里观察自己。如从墨镜里 看景物,看自己,小小的眼镜装着大世界。学生会发现改变自然界某些事物的比例后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奇 特。从不锈钢的勺、叉、锅盖的表面看自己和周围景物的映象时,由于这些器皿表面凹凸不同,于是映象中人 的某一部分被拉长、扩大和分离,学生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形象被改变了,他们开心地笑,尽情地画,生动地 记录了那一不寻常的时刻。这一课使他们认识到通常的视角看到的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看物象,看世界还有 更多的视角。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观看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则好似用三棱镜观看阳光,会分化出七彩颜色,使 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觉。寻找不同视角观察物象,特别是从那些非常规的角度去观察,就会获得新的感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既掌握物体的常见形态,又知道物体在特殊环境中的形态,不断地扩大认知范围,积累经验,使心智与美术能力同步成长。
5.构成式的观察与表现
平面构成是现代美术的产物,它有意打破物象的自然秩序,按绘画者主观审美意识进行重叠组合,具有超 然的装饰趣味。在这一思想指导上笔者改革了人物头像写生这一课。画人物头像较难,人的面部是学生最熟悉 的同时也是最难画的。学生的观察易停留在局部,难以把握人物头像的整体和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改画完整头像为部分头像,让学生从不同形状的镜子里画自己脸的上半部、下半部、左半部、右半部。然后 利用构成的方法把镜子和镜中的形象重叠排列在一起造成好似误入镜子商店,使画面中从镜子里到镜子外都流 动着自我的影子。画面效果奇特有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的写生,减弱了对形体整体把握的难度,把学生的 表现能力转移到对局部形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表现,强调的是构图上的形式美和思维上的超前,技巧的难度相对 降低了,易于学生表现。其结果是构成的组合美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构成式的表 现与电影画面叠映与镜头切换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如有的连环画在单页画面上叠映了许多相关画面来表 现同时发生的多个事件的表现手法。构成式的表现信息量大,加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可不受时空限制,任意组合画面,但又要遵循形式美的构图法则。
6.拟人化的观察与表现
儿童喜欢童话故事,喜欢看动画片。他们喜欢让静止的画面都有生命,都会动,会与他们玩耍。他们的思 维常处于一种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之间。这种状态正是艺术表现的最佳状态。把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人写生教 学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并将这种想象力转化为艺术表现。在写生茶壶、茶杯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 形状,观察比较和进行形状组合外,笔者还引导他们看茶具像什么,联想它们与人和动物等其它物体相似之处,思维的缺口被打开后,学生的创作思维异常的活跃,他们热情地将茶壶把变形为一条叉腰的胳膊,把壶嘴变 形为伸出的另一条胳膊,壶盖也成了小帽子。还有的学生把茶壶变形成大象茶壶。茶壶会自动向水杯里倒水,水珠四溅,童真童趣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启发引导,在画工具的写生课上上,学生便大胆地改变了物体的正 常比例关系,钳子变成了一个硕大的拱桥,汽车从钳下通过。建造工程中的大桥没有一个工人,锤子、钳子、锣丝刀自动操作,塑造了一个奇异的童话世界。这种拟人画法在写生教学中的引入犹如发酵粉,使学生想象的 细胞迅速膨胀,使他们有意识地把不同形状的物体连在一起,创造出崭新的形象。拟人化的观察与写生改变了 过去画什么看什么想什么的单一模式。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看到的虽然是静态的物体,但要联想到它的拟 人的动态表现及与人的关系,并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7.美术欣赏中的观察与表现
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提高培养人们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生中开展美 术欣赏活动,不能照搬成人美术欣赏的模式,必须依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使 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时,把自己的情感情趣加入进去,与作品、作者、与自己的同伴交流,通过作品,引起 联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对作品评头论足,使自己成为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角。
(1)参与性的美术欣赏
学生欣赏一幅作品时,要求他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还要看它有什么不足,需要怎样改动和完善。例:第四册教材第三页上的欣赏作品“破纪录”一画,画面上表现的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即将跳过三米高度的 一瞬间,画面中远处的小观众睁大眼睛,屏住呼吸,紧张观看着跳高运动员的动作。欣赏这幅画时,学生们表 示喜欢看人物的动态,当谈到画中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时,有的同学提出运动员跳高高度表现得不突出,应 该在身后加云彩表示他跳得特别高。还有的同学说远处小观众表情都一样,“要是我害怕时就用双手捂着脸从 手指缝里看”。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经历感受带进作品欣赏过程中。有了这样的引导欣赏,许 多学生对名家名画也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改进意见,无形中增强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艺术感受。
参与性欣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性感受,让他们以其亲身感受和经历来体会理解作品,在补充完善作品的同 时,完善自己的情感表现,达到与作品交流的境界,避免了以往欣赏课中的被动接受他人情感,而自己则完全 是局外人的欣赏模式。教师在参与性欣赏活动中要注重鼓励学生了解作品,并敢于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让 学生了解美术中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和欠缺之分。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大加赞扬。对有欠缺的想法提出 补充和修改意见。对一时提不出什么意见的学生也不要轻意否定。留给学生课外思考的余地,这样有助于维护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由我感受导入的美术欣赏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有一些学生不爱发言。原因是当他们看到欣赏主体形象后,产生了思维 定势,对欣赏主体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理解。使进一步的赏析思维活动受到阻滞。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看作品后谈感受的作品欣赏模式,一开始先不让学生看原作品而仅把作品题目告诉学生,让 他们讨论该怎样表现这一题目。以第六册第二页“大街上真热闹”为例,这部作品以过街天桥为主体,画面表 现了天桥拥挤的人群,天桥下川流不息的汽车。课上先让学生依照题目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从不同视角描述 自己表现这一主题时的构图。有的同学描述三层立交桥 互相交错,行驶着不同的车辆的热闹情景;有的描述从 司机驾驶室里看汽车排队,看行人通过机动车间空隙过马路的拥护场面。待学生的想法基本成形后,再让学生 翻开书看要欣赏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比较什么地方值得自己学习,什么地方自己的想法比原作品要好。这样那 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加入到欣赏活动中来。
表现性要素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也是一种积极活跃的因素。它既能联结欣赏者与作者的情感,又能调动 和发展学生的情感情趣。它使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从静坐观看的被动模式中解脱出来,使欣赏课变得生动 活泼,使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体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活动。
在表现性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接受了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自信心理的暗示,使他们敢于 对名家的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识到艺术作品中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作者的笔下是结果,在欣赏者的 眼中则还可以发展。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接纳他人意见和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品德和学习态度。这也是罗恩菲 德倡导的统整观念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
以上的教学实践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在传统和写生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按照新的 思路做的一些教学上的尝试。希望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一些具体的开拓工作。通过表现性美术教学工作我有 以下几点体会:
(1)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十分确定,目标的含义包括思维和技法两个内容。用最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去激 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生内容感到既新鲜又不太陌生。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全体教学对象的文化 背景。如他们喜欢看的书,电视节目,喜欢玩的游戏,喜欢幻想的事物等。以感受、情感、表现欲为先导,给 予学生更多的思路,为他们提供更宽更广的思维空间。
(2)在辅导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路和构想,对他们的错误想法,也要想办法巧妙地化误为正,不要轻意地 否定学生的构思,尽可能地发现其中可贵的闪光点,然后加以扩大,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让他们全面 了解自己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将应怎样展开和整理画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再现、完善自己的表现欲。
(3)教会学生使用点、线、面、色完整地表达形象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分析画面 上的主次、节奏。疏密、秩序、对比、和谐等艺术规律,帮助他们用一定的技法建立画面的整体关系,把美术 知识要素与自己的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有所创新。
三 表现性美术教学和素质教育
表现性美术教学十分有益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注 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 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表现性美术教学不以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充分显示 和发挥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会不同于它人、不同于己的新的思维方法。学生在课堂内的体验,经过 教师的启发,扩展延至课堂外。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中,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 积极,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还会分化、扩大和发展。使学生希望表现的原望得以实现,善于表现的才能得以 施展。
表现性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各种物象进行转换夸张。从而创作出新的形象。扩大了学生的经验 世界,扩充和完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培养了他们的自主能力。使他们在绘画中不仅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更 是亲身经历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审美活动。
表现性美术教学引导学生从各种角度去观察物象,将自己的情感和关注渗透到对静态世界和动态世界的观 察中去。它一反以往以机械的、纯客观的态度来观察表现对象的模式。加强了人与物交流,易于培养学生对生 活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建立起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
我国美术教育比起其它学科教育要年轻的多。美术教学很难对学生的表现做出量化的标准。但它涉及面很 广,涉及到造型技能技巧、审美意识、儿童心理发育,甚至包含一些哲学上的观念与认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 潜在影响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尤其是表现性美术教学观念,它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以美术学科自身内容为 中心的教学观念。它包涵了美术学科中基本造型要素,美感训练等诸多内容。通过美术的形式从另一层面,另 一视角,让学生来观察世界,描绘世界。同时在这一活动中使学生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它将使教师更尊重儿 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摒弃揠苗助长的实用主义观念。尊重儿童已有的经验世界。不断在帮助他们充实和 扩大儿童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否定他们或用成人的经验取代他们的经验。尊重儿童自主意识。尽可能地留给他 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这种教育将不仅给儿童用艺术手段表现大千世界,表现他们内心世界的能力,同时 也通过这一独特的艺术教育活动促进了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