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
一、【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2、品味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从几个方面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感悟地下森林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4、作者在文中插入了不少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通过作者对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地下森林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顽强忍耐的可贵,领悟到坚守信念,坚守未来光明的重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体味字句,感受地下森林成长的艰难历程。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qing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
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面对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作品简介】1.作者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时代背景
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张抗抗沐浴过灿烂的阳光,遭遇过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国生活舞台中的一个角色。然而张抗抗能成为一个作家,达到思想与艺术的辉煌,却有着大背景下属于她自己的生动故事。七十年代末,她写出《地下森林断想》,坦坦荡荡地泄露爱与憎,表现与天地山林融洽无间的情致。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我们都做了详细的预习,大家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令你最感动的是哪部分内容?原因是什么?
明确: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这段文字。作者凭其想象叙写了地下森林是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崛起的。
原因:大自然生命的伟大力量就是在这艰辛的历程中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感动我们,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一起回顾地下森林艰辛的历程,感受生命的最强音。
2、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部分录音,感受一下地下森林的成长,并学会用关键词短语描述地下森林成长的历程。
(三)精读赏析
1、朗读“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叫做地下森林”。思考:(1)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用关键词、短语描述)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 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
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白桦、青杨、黄菠萝)
小结:就这样,幽谷里的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险恶的环境,艰难的成长都没有阻挡地下森林脚步,这正展示地下森林神奇伟大的生命力。从中我们发现了地下森林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格。
2、请大家用 “我发现“
”展现了地下森林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示例:①我发现:“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展现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无闻的精神。
②我发现“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展现了地下森林具有沉着谦逊的品格,它与世无争,默默无闻。
③我发现:“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它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展现了地下森林不因灾难而吓倒的不屈的品格。“灾难”有时也是“美好”的信使。
小结:地下森林的品格
坚韧顽强、沉着谦逊、乐观豪迈、无私奉献
3、正如作者说的“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地下森林何尝不是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请大家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看看作者仅仅说的是地下森林吗?作者还指什么?
这里的种子不仅是指地下森林的种子,还指代那些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坚韧顽强的一类人。
(四)、拓展延伸
1、我们现在可以像作者一样深情地说“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启迪,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你的启迪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示例:①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钱学森是参加“两弹一星”的设计者之一,在设计之中,他们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们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强意志,“两弹一星”才能实验成功。
②无论遇到任何险境都不能放弃努力,胜利往往出现于坚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气,2 鼓足力量,尽力拼搏,又有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呢?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他去写下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
③人生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叶圣陶老人的遗嘱,全文不过130个字,然而却写了三次,他竟然在第三次修改中写到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院。短短遗嘱,数年而成,两次增补,发人深思。
④坚强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张海迪,她从胸部以下全部瘫痪,然而她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2、学完本文,大家一定发现在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品味。请大家以“我喜欢‘
’因为‘
’。
示例①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因为它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②我喜欢“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因为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③我喜欢“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因为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④我喜欢“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 因为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五)、课堂小结:
欣赏着张抗抗优美的语言,想像着眼前这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感慨万千,他不媚俗,阳光不给他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他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同学们,你们即将踏上人生的征途,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你们启程之际,老师衷心祝福你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的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
【板书设计】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二.教材分析
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文章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触,以强烈的感情打动了读者。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
三.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难点
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五.教学准备(布置预习题)1.搜集作者资料。2.给生字词语注音释义。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看到过地下森林吗?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地下森林断想》,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
(二)检查预习
作者简介(出示课件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出示课件3)
瘠薄 愤懑 孱弱 孱头 浩瀚无垠 万籁俱寂 沉湎 词语积累。(出示课件4)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愤懑:气愤,抑郁不平。孱弱:软弱无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万籁俱寂:形容非常寂静。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三)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标画出段落序号,大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章大致内容后,画出文章段落。
师:有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初读的感受并分享一下你对段落的划分?请积极发言。(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段)
第二部分(3~20段)
第三部分(21~27段)
(四)课文品析
品析第一部分(1~2段)
师: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词语和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本段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出示课件6)
示例: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
作者用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这三个词来描绘森林,既简练又形象突出了地下森林繁密茂盛的特点。后面两个比喻句把森林比喻为“绿色的海”“坚固的墙”,很形象生动的展现了森林的动态美、静态美、颜色美、形状美等。
师:第一部分还有一些优美的句子,请仿照老师的示例,说出你的理解。生:略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涵咏品味,背诵仿写。师: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出示课件7)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目的是由一般森林写到地下森林。师:作者用第几人称称呼地下森林?为什么?(出示课件7)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师:找出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并概括地下森林的特点。(出示课件7)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阴森 黑暗 顽强
师: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什么情感?为什么?(出示课件8)
惊讶与感叹。惊讶“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感叹大自然“不公平”;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却“沉默寡言、与世无争”;感叹遭受了 “不幸”,却“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师:第二自然段最后连用几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出示课件8)表达自己思考与疑问?自然引出下文对其由来的描写与记叙。
师生共同总结:第一部分描写了地下森林阴森、黑暗、不幸、顽强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其的惊讶与感叹。(出示课件8)
品析第二部分(3~20段)师: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词语和句子。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本段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
示例: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作者采用 “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 “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个整齐的主谓句结合,如同流水奔泻而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使人犹如亲眼所见一般。(出示课件9)
师: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里面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请仿照老师的示例,说出你的理解。
生:略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涵咏品味,背诵仿写。师:作者笔下的地下森林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出示课件10)
经历了从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到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到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的艰辛历程。
师:在这个艰辛过程中它的遭遇如何?(出示课件10)
有不公也有帮助。
遭受的不公: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
得到的帮助: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
师: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其用意是什么?(出示课件11)
映衬地下森林虽遭遇艰辛但坚强不屈,显示了生命力的神奇伟大。师生共同总结:第二部分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历史,突出其艰辛顽强的特点。
品析第三部分(21~27段)师:同学们齐读第三部分,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词语和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本段中的哪些句子? 请说出好在哪里和为什么。
示例1: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艳阳”以人的生命,如“欢乐地跳跃”“打扮”“喜爱”“慷慨”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地下森林历经磨难艰辛之后所收获的喜悦和馈赠。(出示课件12)
示例2: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黑暗”代指环境的恶劣,“种子”喻指顽强勇敢坚持不懈的人;无论环境多么的恶劣,“种子”依然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本句言简义丰,哲理深厚,含蕴无穷。(出示课件13)
师:这一部分有很多描写形象生动或者饱含哲理的句子,请仿照老师的示例,说出你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课下将它们摘抄到笔记本上,涵咏品味,背诵仿写,学以致用。师:请大家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出示课件14)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等。师: 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出示课件15)
本来这些描写可以移置文章开头,展示作者目击地下森林之后的强烈深刻的第一印象,也成为读者阅读本文的第一印象,但是作者似乎有意暂且不表,留待文尾展示出来,想来是要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师:倒数第二段中“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课件16)
不怕命运不公平,只要努力,只要忍耐,终究能获得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
师生共同总结: 第三部分描写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景仰之情,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出示课件16)
描写手法分析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仔细体会分析作者描写地下森林用了哪些手法。(出示课件16)
正面 侧面 实写 虚写(想象)远近高低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拟人比喻 排比等。
以读促析
师:请同学们跳读精彩段落,体会作者描写手法的匠心独运。
(五)随堂检测
1、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出示课件17)A.幽深 峻岭 隐姓埋名 沉默寡言 B.罕见 悬崖 山崩地裂 依然如故 C.脾气 沉湎 万籁俱寂 遮天蔽日 D.漫长 娇艳 岩浆横溢 五采缤纷 答案:D(“采”应改为“彩”)
2、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错误的一项()(出示课件18)
A.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B.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C.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出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D.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出示课件19)(答案:D项中的“地下”上应加引号。)3、2003年5月21日,中国登山队员再次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一壮举给全国人民 5 以巨大的鼓舞。请仿照下面例句,再写出一个赞扬他们的句子。答案:你们的精神是那样的不屈和崇高。
(六)拓展延伸
问题:“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用一句恰当的格言警局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沧海横流,天地翻覆,方显英雄本色。司马迁 史铁生 霍金 海伦凯勒(出示课件20)
(七)课堂小结(出示课件21)
(八)布置作业(出示课件22)
(九).板书设计
探寻(惊讶)坚忍顽强 想象(虚写)地下森林 想象(艰辛)品格 沉着谦逊 手法 反衬
感悟(人生启迪)乐观豪迈 拟人
无私奉献
咏物 咏人
(十).教学反思
1.从感悟重点词句入手,注重语言锤炼;
2.从分析手法入手,分析景物特点,切入写作训练,举一反三,注重实践。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 新人教版1
地下森林断想
【学习目标】
1.了解张抗抗其人及其作品,积累生字词。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重点)3.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难点)4.体会本文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当代女作家。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她收入“世界名人录”。
2.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沉湎(miǎn)
堰塞湖(yàn)
孱弱(chán)...愤懑(mèn)浩瀚无垠(hàn)..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3.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明确: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的奇迹,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地下森林形成的过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三、合作探究(一)品味语言的精美
从文中选出你所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示例: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都用得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
教师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二)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明确: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
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体会到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
(三)体会主旨情感
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揭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显得亲近,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热爱、关切、同情,对读者更有感染力。
四、板书设计 地下森
林断想特点——奇特——惊讶、惊奇 形成——艰辛——神奇、伟大 状貌——壮观——自豪、敬仰坚忍顽强 沉着谦逊 乐观奉献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品味语言是这节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主题有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不足之处:把讲解重心都放在了语言及写作手法上面,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分析没有下多大工夫,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吃透文章的主旨。
第四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那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那 树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培养独立识字,理解文字能力。
2、揣摩课文精妙,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语感。
3、有感情朗读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积累本文名句佳言;借鉴本文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5、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重点】: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教学设想]
1、扫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检查巩固。
2、通过读、议、特别是通过品读、诵读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揣摩精妙的语言。
3、通过“片断练习”学习,借鉴本文寓深情于叙述、描写中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那树,老态却坚韧顽强,它是大自然中的强者,经历沧桑依然茂盛繁密;那树,只愿奉献不求索取,它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然而,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夺走了它的生命。这一切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感慨和思考?
(设计意图: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调动学生思维、情绪,引起学生兴趣。)
二、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你知道王鼎钧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明确:王鼎钧,1927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台湾当代散文家,现旅居美国。主要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小说有《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
【背景资料】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进一步工商化!经济 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 主义的影响加深!一批作家开始打破)五四*后形成 的朱自清式的散文格局!而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工业文明血 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 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因而王鼎钧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倒坍(tān)引颈受戮(lù)
踝骨(huái)紊乱(wěn)默契(qì)周到如砥(dǐ)(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引颈受戮:伸着脖子等死。周到如砥:原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本文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感受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的乐趣,引导学生强化自学能力,在比学中不断进步。)
三、听读课文,总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在整体上感知课文,说一说你听了课文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提炼信息的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速读课文,缕析结构。
提示(注意整体把握,注意过渡的语言标志。)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本文层次的? 明确(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为顺序,写早期、近期、现代的大树。层次间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但是”,“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立学习,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中内部结构的逻辑特点。)
五、分段朗读,解析课文。
1、早期那树,近期那树,现代那树,分别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其特质吗?
2、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
明确(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遥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竟“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更重要的是,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它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不忘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出一种无私的爱心。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却遭遇悲惨的命运,倒在人类的利斧之下。)
3、说一说,议一议,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怎样截然相反的态度,你又是怎样看的?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议、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课文宗旨,培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并在自主或合作的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六、美点扫读,相互交流。
自由选择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要求要诵得响,读得细,品得深,并且同桌相互交流,相互品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放,再品全文。
1、有表情朗读课文,要求情感不要过于强烈、奔放,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2、你觉得作者对那树的描述,是要表达什么呢?你同意作者的思想倾向吗?为什么?
3、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人类停止发展吗?你从你所了解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纳入自己的知识视野中,在一个较广阔的层面上来审视课文,并使所学得到延伸,逐步培养学生质疑,思辩的能力。)
二、精读美读,品位妙语。
1、你认为本文那些语句写得妙,妙在那里,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并简要评析。说明(同一个语段,可有不同学生谈个人的理解。)
2、重点引导,赏析下列语句。(1)“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明确(比喻新奇,形象感,动感极强,生动地描写出大树树冠的形状。给人深刻的诗意。)(2)“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跃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明确(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细雨滋润大树的情态。作者以诗话的语言,新奇的比喻,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独特的感受,真可谓神来之笔。)
2(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明确:“咬”形象地写出了人类的残忍,“嚼碎”、“白森森的骨粉”不仅写残忍,也写出了恐怖。“呻吟”表示了树的痛苦。拟人手法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现了一副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令人惨不忍睹。作者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幽愤之情。
3、在找一些其它句子,与同学一起品读、分析。
4、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生动、老练、简洁,大量使用修辞格、诗化语言;表达上以叙述、描写为主,在不动声色中表情达意。
(设计意图:在教师示范、点拨,学生自个品味、揣摩、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欣赏分析语言的能力,后为它的学以致用打好基础。)
三、课堂延展,实战演练。
1、积累本文名句,制作读书卡片。
2、以一棵树的口吻,写你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倒下的感受,你最想对人类说的话,进行片段练习。
3、以“关爱自然,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说明(2、3可以选其一,同时请注意借鉴本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内容,将课堂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环境恶劣平和 人 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早期那树 自然之树 安详 应 造福人类 庇护人类 与
自 大树与外界矛盾 无私奉献 然
那近期那树 临死之树 和 树 大树内心矛盾 忍辱负重 谐
共
被宣判死刑 悲哀 存
现时那树 悲壮之树 幽怨 挽救蚁国 愤恨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在明晰层次,突出重点上,突现文章主旨。)【板书设计】
第五篇:河南省永城市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1《地下森林断想》阅读练习2 新人教版
《地下森林断想》阅读练习2
一、知识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序跋bá 秾丽nóng 啜泣cuò 累赘zhuì B.扉页fēi 长髯rán 稚嫩zhì 吐露lù C.妥当 tuǒ 阴霾lí 攀附 fù 说教shuō D.蹩脚biē 憔悴qiáo cuì 向隅而泣yú 糟粕zāo 2.根据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A.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B.一株衰老不材的橡树微微啜泣。
C.那是个阴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
D.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3.根据词义,在后面的括号内写词语。
A.用一种有孔的器具,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B.学识浅陋,见闻不广。()C.个人对着墙角哭。()D.搜寻奇异的东西。()
4.下面句子的空白处,应填入的一组汉字是()
___然他已经丧失了明___是非的能力,那么__使跟他争____得面红耳赤,恐怕无济于事。A.即 辩 既 辨 B.既 辩 即 辨 C.既 辨 即 辩 D.即 辨 既 辩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A,《 》。B。; “ ”。C,;《 》 ? D。,“ ” ?
6.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对称句。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童年就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曲,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童年就是________________。7.分析材料,说说你的发现和感想。
①日本动画片《狐狸的故事》里有组耐人寻味的镜头:狐狸父母将断奶不久的小狐狸赶出了温暖舒适的洞穴。惊慌失措的小狐狸恋着父母使劲地要往回跑,但饱经沧桑的老狐狸却无情地厮打驱赶着,不让其回“安乐窝”。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小狐狸最终无可奈何地走 向了潜伏着危险,却又能任其施展才华的大千世界。
②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中写到:“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
③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是宝贝,在孩子的生活中只充当保姆的角色,后来小孩到了大学还不会剥鸡蛋壳;而有的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小孩,任由他们胡作非为,结果使孩子走上了犯罪道路。谈谈你读后的感悟:
二、阅读理解
1.①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②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 若是在晌午呢,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什么?
(1)“惟一心愿”(2)“简洁纯真的心愿”
2.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序,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2.我们都穿起了厚厚的棉衣,而有些树木落光了叶子!你看吧,这就是冬天了!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之间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都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缘由呢?树木仿佛都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有时候只是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只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可以让一棵柳树更加婀娜。江南二月,哪一棵树上没有黄鹂的歌声和舞蹈?树上有花,鸟儿也会落上去,锦上添花,不是重复是更多的美丽。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木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曲的花朵……
我们在欣赏的同时是否要向一只鸟学习呢?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我的脸红得像春日的桃花。1.在作
2.第三段写了冬天得人单调.寂寥.缺少生机等感受。联系上下文看,这样写什么作用? 者心目中,树上的鸟儿是一种怎样的花朵?
3.作者认为“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对此你有何看法?
4.文章结尾写道:“我在观看一树的小鸟的同时,多少有些惭愧。”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心理?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
5.作者写树上的鸟,许多语句十分耐人寻味。请从文中选一句,加以赏析。句子: 赏析:
3.阅读《家》的“跋”第一部分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前所说的话:“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吧。”一直到我写了《家》,我的“积愤”,我对于一个不合理制度的“积愤”才有机会吐露出来。所以我在一九三七年写的一篇“ 代序”里大胆地说:“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1.“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如何理解“逼”这个词的含义?
2.结合“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这句话,谈谈巴金写作《家》的动机。
3.作者把自己的三部小说称为“激流”三部曲,课文中也多次提到“激流”,请问,“激流”到底有什么含义?
4.根据本文的特点,简要说说“跋”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作文
1.纽约公共图书馆前馆长,卡?耐基金会总裁瓦顿曾说起他的童年:他出身贫寒,6岁丧母,祖母在伊朗北部山区把他带大,她曾告诉小瓦顿:“孩子,有两点你一定要记住:第一是出身,这一点你无法改变;第二是你的人格,而这一点则任你控制,你可以失去你的健康与你的财富,但永远不要失去你的人格,你的人格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请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