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蒲柳人家(节选)【学习目标】
1.通过赏读人物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把握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鲜明的个性特征。
2.欣赏这篇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3.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
4.用普通话正确、清楚、连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人物形象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学难点:小说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拟用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题解】
1、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代表作品有《青枝绿叶》、《蛾眉》、《蒲柳人家》。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2. 【背景材料】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全篇小说共分12节,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表现了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这两节浓笔重彩描写了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烟囱 cōng 梆 bāng他 纤 qiàn夫 腌臢 ā zā 捯 dáo气 唿 hū哨
拗 niu不过 到了 liǎo儿 隐匿nì 勒 lâ令 戏谑 xuâ 荣膺yīng
断壁残垣 yuán 蓬蒿 hāo 作揖 yī 礼聘 pìn 嘬 zuō 着嘴唇
剜 wān 肉 梢shào马子
白瞪:翻白眼,表示轻蔑.厌恶。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老生儿:高龄父母所生的儿子。
到了儿:到最后,最终。
熏陶: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产生好的影响。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勒令:用命令的方式强制人做事。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荣膺:光荣地获得。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可耻。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如坐针毡:形容心声不宁
芒刺在背: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腻歪:厌恶,厌烦。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四、浏览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何满子、何大学问、奶奶一丈青大娘)
2、找出描写人物的语段,并认真阅读。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烟囱(cōng)蓬蒿(hāo)到了儿(liǎo)
B.勒令(lâ)隐匿(nì)坍塌(tān)
C.戏谑(xuâ)害臊(sào)荣膺(yīng)
D.剜肉(wǎn)礼聘(pìn)驿道(yì)
2.用短线把相对应的项连接起来。
出人头地
途中休息临时休息
打尖
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
熏陶
超出一般人
勒令
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
3.选词填空
①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__,他们只当耳旁风。(斥责 辱骂 断喝)
②一阵风__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奔下 冲下 跑出)
③何满子的爷爷,__已不可考。(姓名 名讳 大号)
答案:1.D2.略3.断喝
冲下
名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提问:
小说主要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其中线索人物是谁?你觉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二、导入
小说以讲究压韵对偶的说唱语言和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2 为我们塑造了具有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在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世态人情展现在读者面前时,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分组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1、小组学习,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板书:
何满子: 好动玩劣,聪慧灵秀;好学好问,伶俐可爱;
疼爱爷爷,有爱憎立场,有男子汉气;
何大学问: 刚正不阿,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说会道,嫉恶如仇;
一丈青大娘: 口苦心甜,宠爱孙子;身强体壮,能干泼辣;信神拜佛,思想守旧;直肠直性,爱憎分明;性格豪爽,勤劳善良;
2、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②、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作者运用了A、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B、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C、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D、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E、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③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④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四、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作为提高性学习内容)
1、选取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大声朗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指名回答)
2、讨论下面的问题:
○
1、你觉得这篇小说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 3 味性。
②、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占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占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五、课堂练习
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夜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1、选文选自小说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4、“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
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5、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六、课后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板书设计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蒲柳人家》教案及反思(新版)新人教版(新)
《蒲柳人家》
教学目标
1、记忆、理解“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认物形象,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4、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诵读,体验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音乐:彭丽媛的《父老乡亲》 背景图片:北运河风光。
一、阐释课题,走近作者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 蒲柳人家。1.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说会写些什么?
蒲柳人家指普通贫苦农家。小说会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几个普通人。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
2.你们是从哪里知道的? 注释和前言。
3.不错。能运用课文信息。让我们先看看作家情况。
生齐读: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多媒体展示)补充:1952年,刘绍棠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了小说《青枝绿叶》。次年,该小说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当时,刘绍棠也读高中。他的老师不好意思讲课,就请坐在下面的刘绍棠讲。他的文章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多媒体展示)
二、抓住文眼,以点带面
1.课文《蒲柳人家》是小说的前两节,但它相对独立完整。请同学们找出能串起全文的一句话,说说理由。
我认为是这一句: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贱扣儿。因为出现在第一部分的首尾和第二部分的结尾,友韦围绕它展开。
齐读: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多媒体展示)
2.读了这句话,请你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提几个问题。先说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a.人物的角度:
何满子是个怎样的人?爷爷何大学问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何满子、何大学问。这件事还和谁有关?也就是说,一丈青大娘是个怎样的人? 引出了另一位人物。板书:一丈青大娘。b.再看情节的角度。
何满子为什么会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
c.环境的角度呢?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什么?社会环境如何?
这件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是“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社会环境是1936年,也就是抗战前夕。还可以从42页的“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啦!”看出来。
三、解读人物,感受个性
1.我们要善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引出了一大串的问号,也找出了三个主要人物。这三个人物中,你觉得谁刻划得最有个性?一丈青大娘。
a.请同学们谈谈你所知道的一丈青。
一丈青是梁山第一美女,与好色的王矮虎结婚。后来,在征讨方腊时,为救王矮虎而亡。扈三娘外号一丈青,属地慧星。使两口日月双刀,有用绳套捉人的绝技。
一丈青是一种大蛇,长一丈余,色黑,非常吓人。这说明水浒中的一丈青武功很厉害。“天然美貌海棠花”,“玉雪肌肤,芙蓉模样”,“最英雄”功夫“十分了得”。
《水浒传》第41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二打祝家庄。(多媒体展示)那么,一丈青大娘和一丈青有哪些相似呢?我们先来看她的外貌。“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还有“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可见,她是个高大勤劳的人。“一双大脚”还可以看出她不愿裹脚,有反叛精神。
b.一个大手大脚的一丈青大娘!她和一丈青的外貌可谓天壤地别。那么,这位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看。
一丈青武艺高强,一丈青大娘能打善骂,三五个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
c.欲知详情如何,请看6、7、8小节。请同学们用批注法默读,并准备用下列句式说话: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 ”,可见。(多媒体展示)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可见,她泼辣胆大,善于骂人。
板书:泼辣
“雨打芭蕉”是很有诗意的,“鼓点”是有节奏的。可见,一丈青大娘骂人比唱歌还好听。“四六体”指骂人时词汇丰富,语气连贯。“不倒嗓门”说明她有一副骂人的好嗓子。
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种地、撑船、打鱼都是行家。她还会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红伤”,可见她心灵手巧,十分能干。
板书:能干要说一丈青大娘,北运河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她“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可见她泼辣胆大,刚正不阿,性格豪爽,武艺高强。
板书:豪爽
打人怎么还是刚还正不阿的?从“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凶狠地对待纤夫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大姑娘小媳妇,她会为别人着想。
有道理。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一丈青大娘,却怕她的小祖宗何满子。怎么个怕法?请找出句子品味。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写出了奶奶对何满子的溺爱。这些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小,更加突出奶奶对他的宠爱与重视。
板书:宠爱
等到天黑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不是煮鸡蛋,就是烙白面饼。从“只得”、“不是„„就是”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视孙如命。
这个“小祖宗儿”,是不是用粗大的嗓门叫出来?谁来读一读。宠爱,还有无奈。真是一个小祖宗啊。让奶奶爱得提心吊胆,却又那么心甘情愿。
2.了解了这位泼辣、能干、豪爽又宠爱孙子的一丈青大娘,再让我们看看另两位人物:何满子和何大学问。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解决,完成句式:
说起,那真是一个字。他。(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野”。他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何大学问一走,何满子就像野马摘了笼头;天不亮,头顶着星星,脚蹚着露水,从家里溜出去,逃开了学。板书:野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灵”。他聪慧灵秀,脑瓜儿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板书:灵。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强”。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回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板书:强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义”。他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而且,他还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为恨之入骨。师:讲得真好。既有小义,又讲大义。板书:义 说起何大学问,那真是一个字“豪”。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上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多少,也不点数儿。板书:豪
说起何满子,那真是一个字“孝”。原来爷爷坐了牢,还险些扔了命,何满子心疼起爷爷来,想进屋去把爷爷哄开心。可见,何满子是有孝心的。师:看得真仔细!板书:孝
四、着眼情感,以读带写
三大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他们的成功塑造,倾注了作家刘绍棠深厚的感情。(多媒体展示)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 为粗手粗脚的爹娘画像。学生齐读。
清代表袁枚说:“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笋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多媒体展示)
是真挚朴实的情感,造就了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下面,且让我们模仿课文的写法,描绘你身边的一位个性人物。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构思你的大作。
五、寄语生活,延伸课外
师:不错。同学们都能准确地猜出来。可见,抓住了特点,人物形象就会呼之欲出。(多媒体画面:师生在校园里的合影。上有“教师寄语”、“我爱同学,我爱生活。”)(在舒缓的轻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中,多媒体画面缓缓出现下列文字:)无论是古代,现在还是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乡土的魅力总是无穷的。愿同学们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写出更多的生活作品。
阅读小说全篇,摘抄精彩语句,收集家乡俗语。学生在音乐声中摘记。《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中篇小说的节选,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我特别喜欢这位“神童”作家。他也被誉为“文坛奇人”,他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也颇受人们的喜爱。《蒲柳人家》这篇作品还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因此在教读课文时,重点在引导学生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会语言特色。对作品中的主要艺术形象,可由人物外号出发。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艺术表现手法。对富有特色的语言运用,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精彩的语句、段落可摘抄可背诵。学习课文,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课外延伸拓展,扩大视野,深层体会小说浓郁的民族风格,为此,课前预习、引导和课后的巩固拓展就更显必要。
回想自己的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有许多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更完美的。首先,我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个方面是课堂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很大,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如我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考虑得较多的是学生会关注小说人物这一方面,但是当我听到学生的答案时相当惊讶,学生的答案涉及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我开始的设想,所以我想多出一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的问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学生通过概括人物性格锻炼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学到了写作经验,并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其次,我这节课还有以下一些地方值得改进,一是板书未设计好。俗话说,功在平时,正因为我平时未注重板书,所以临阵磨枪,怎能不乱套呢?二是语言品析不到位,人物分析不太深入。一节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有温度,还要有深度。要想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教师功底要深厚,对文本挖掘要深,师生关系要融洽等等。其实备课时,我就隐约感觉到了这一点,可当时未多深钻一下,就把它放过去了。由此可见,自己对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三是教师的语言不富有激情,还需进一步的锤炼。其实,我一直很欣赏那种能营造处灵动诗意氛围的课堂,教者轻松,学者愉悦。整节课就是一首诗,一首令人回味的诗。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语文教师若把每一节课都当成“三课”来准备,我想教者水平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第三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热爱生命(节选)》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热爱生命(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
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
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
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
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教学重点】
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如“生活的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积累。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
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生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这个来自16世纪法国的思想家的声音......(二)背景知识(充分介绍,奠定基调)
① 【作者介绍】(先看注释)
1、相隔遥远的时空,思想和感情距离我们很近,16世纪的现代人。
在时间上,他与我们相距近5个世纪;在空间上,他生活在我们亚欧大陆的另一边,法国。
作为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2、个人经历:做官辞官——闭门读书——游历各国——写成《随笔集》
他曾经当过15年的文官,后辞官回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他也喜欢出游,曾经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他一边游玩,一边留意各地的风俗人情。
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旅游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了《随笔集》,并于1580年出版。
3、作品地位: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
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4、写作特色: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充满哲理性,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② 【文体介绍】(关于随笔)
南宋的洪迈给随笔下定义言“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这是我国最早给随笔下的定义,也是最贴切的阐释了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三)学生默读第一遍,老师带领扫除生字,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生词,并深刻体会整首词的思想情绪。
【重点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 枯(燥)无味 赋(予)(躁)动不安(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A 垂暮之年:(喻)老年 垂:接近;暮:黄昏
B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C 丰盈:①(身体)丰满 体态丰盈
②富裕、丰富 衣食丰盈
D 消磨: ①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消磨岁月
②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消磨志气
3、注意读音
尽量 ①jǐn 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如:把你知道的尽量告诉大家。
②jìn 达到最大限度。如:喝了半斤酒,还没尽量。
(四)文本研读(老师示范兼学生齐读)
【第一段研读】
1、老师读完第一段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本文的课题是“热爱生命”,而作者一开篇却谈到如何“度日”,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大家觉得“生命”和“度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
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老师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小情节。
我曾经登录过这样一个网站,它可以计算出每个人今生寿命的长短,它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来为你预算:比如你有没有抽烟或酗酒的恶习、是否热爱并坚持运动、日常饮食是否规律、每天的睡眠是否充足等等。等我填完我的个人资料,通过电脑神奇的运算,计算得出我将活104岁,这说明我的生活过得还是蛮绿色的。然后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一个电子表:它把我生命剩下的80多年换算成一长串的数字,以秒为单位。当我看见电脑屏幕上的秒钟一秒秒的走动和流失,内心陡然震动!就在那时,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应该倍感珍惜我们生命里无形的每一秒钟。
3、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珍惜时间的机会,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看谁找得快!希望大家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学会找关键词。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对比?
【第一处】好日子、坏日子的不同的度日方法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好日子)
一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坏日子)
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作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去”;
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停下来细细品尝”。
作者在这里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如此阐释——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二处对比?
【第二处】“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积极、消极)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对比的作用】通过这两处对比,作者所强调的是怎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哪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一下。
蒙田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的,即使是“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他反对那种“不堪生之重压”或者“白白虚度此生”的生命态度和做法。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蒙田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第二段研读】
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第二段同学读箴言、重积累】作者在第二段就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来论证这一观点。大家再一起朗读一下这句箴言,同学们在平常课内外阅读时,可以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有意思的名人名言或优美诗词,按时翻阅最好能够背下来,以便你在写作文的时 候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拿名人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可以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第二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研读】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命,就会变成一个糊涂的人,一生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躁动不安。这是何等的可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摆脱糊涂人的圈套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三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做一个睿智之人而不是糊涂之人?
第一二段作者讨论的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然而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却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
同学们有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吗?大家害怕死亡吗?
既然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本段第一句作者却指出“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后文回答。
答: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
【哲理句子的讲解,切合学生课堂反应,重点挑选两句作详细讨论】
(哲理句子)“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的理解?
生与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哲理句子)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句话呢?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作者接着提示我们说“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大家一起在文字来找一找享受生活的具体方法?根据原文,稍加概括。
①【关心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②【无法增加生命长度、可以增加生命的分量】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也许无法去预测,就像2008年发生在我身边的汶川地震一样,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后一秒刻,他们却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之下。然而希望大家不要悲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质量。
③【抓紧、有效利用现在时间】对待时间我们要抓紧、并且有效利用。把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时 光无多就是老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哲理句子)“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课文加以阐释。
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顾城的《小花的信念》,同样是路边的石块间的小花,顾城关心到了,以此萌发了他写诗的欲望,这给他的生活增加了乐趣;而其他人路人看见同样一朵小
花,却一眼扫过、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生活中自然也就少了几分诗情画意的乐趣。老师就是想提醒大家,只有关心我们的生活,才可以真正的享受生活,乐于其中。
【通过现代诗歌来引导大家挖掘生活中的诗意,以培养大家关心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辅以结合我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感触以及快乐所得】
【自由讨论】:同学们可有什么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对生命又有怎样全新的思考?又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请思考2分钟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思想。
(六)结束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总结文意】——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所昭示的基本意义。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已,(没有了生命,生活便无从谈起)因此,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情感升华】许许多多的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在诠释着生、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比如下列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推荐汪国真《热爱生命》、杰克 伦敦《热爱生命》)这些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或许,当你正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时,这些作家、作品会启悟你引导你会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会让你发现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板书设计
】
第四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枣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枣 儿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介绍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二.时代背景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2.老人请男孩吃枣,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老人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都表现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表现出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他对儿子的亲情。
3.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关于男孩
4.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关于枣儿
6.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7.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以这首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用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生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生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所牵涉的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 3 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教师总结: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请大家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认识。
生1: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生2: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生3: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
生4:剧本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迫寻。
生5: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第五篇:【典中点】2016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那树》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那 树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词语,培养独立识字,理解文字能力。
2、揣摩课文精妙,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语感。
3、有感情朗读该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积累本文名句佳言;借鉴本文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5、结合课文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重点】:赏析文中含蓄深沉的语言及细节描写,加强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教学设想]
1、扫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独立完成,课堂检查巩固。
2、通过读、议、特别是通过品读、诵读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揣摩精妙的语言。
3、通过“片断练习”学习,借鉴本文寓深情于叙述、描写中的写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那树,老态却坚韧顽强,它是大自然中的强者,经历沧桑依然茂盛繁密;那树,只愿奉献不求索取,它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心神的安慰。然而,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而来,在强光下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夺走了它的生命。这一切将给我们留下怎样的感慨和思考?
(设计意图: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内容,调动学生思维、情绪,引起学生兴趣。)
二、课前热身,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你知道王鼎钧吗?说一说你所了解的。
明确:王鼎钧,1927年生,笔名方以直,山东人,台湾当代散文家,现旅居美国。主要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等,小说有《单身汉的体温》、《透视》等。
【背景资料】20“世纪60”年代!台湾社会进一步工商化!经济 速发展!西方文艺思潮蜂拥而至!散文界受现代 主义的影响加深!一批作家开始打破)五四*后形成 的朱自清式的散文格局!而较多地接受和吸收西方现代文学技巧!出现了不少新鲜作品"工业文明血 腥地征服了农业文明!也昭示着时代潮流对一切传 统事物的冲击是不可逆转的!因而王鼎钧创作了咏物寄意的散文名篇那树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佝偻(gōu lóu)倒坍(tān)引颈受戮(lù)
踝骨(huái)紊乱(wěn)默契(qì)周到如砥(dǐ)(2)说说下列词语意思。
引颈受戮:伸着脖子等死。周到如砥:原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本文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感受在自主合作中解决问题的乐趣,引导学生强化自学能力,在比学中不断进步。)
三、听读课文,总体感知。
听教师范读课文,初步在整体上感知课文,说一说你听了课文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提炼信息的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速读课文,缕析结构。
提示(注意整体把握,注意过渡的语言标志。)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本文层次的? 明确(文章按大树生命经历为顺序,写早期、近期、现代的大树。层次间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但是”,“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立学习,在学习课文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写作中内部结构的逻辑特点。)
五、分段朗读,解析课文。
1、早期那树,近期那树,现代那树,分别是什么样的,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其特质吗?
2、那树具有怎样的价值和品格,最后遭到怎样的命运?
明确(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遥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竟“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更重要的是,它绿化大地,荫庇百鸟,护佑人类,它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出高尚的品格;它还有预知自己命运的功能,在自己面临杀戮时,也不忘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迁徙,表现出一种无私的爱心。那树具有高尚的品格,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却遭遇悲惨的命运,倒在人类的利斧之下。)
3、说一说,议一议,对那树,作者和交通专家表现出怎样截然相反的态度,你又是怎样看的?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个人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读、议、思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课文宗旨,培养理解、分析、表达的能力,并在自主或合作的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六、美点扫读,相互交流。
自由选择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要求要诵得响,读得细,品得深,并且同桌相互交流,相互品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并使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放,再品全文。
1、有表情朗读课文,要求情感不要过于强烈、奔放,要深沉、有力度、有余味。
2、你觉得作者对那树的描述,是要表达什么呢?你同意作者的思想倾向吗?为什么?
3、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人类停止发展吗?你从你所了解的知识谈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使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纳入自己的知识视野中,在一个较广阔的层面上来审视课文,并使所学得到延伸,逐步培养学生质疑,思辩的能力。)
二、精读美读,品位妙语。
1、你认为本文那些语句写得妙,妙在那里,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并简要评析。说明(同一个语段,可有不同学生谈个人的理解。)
2、重点引导,赏析下列语句。(1)“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明确(比喻新奇,形象感,动感极强,生动地描写出大树树冠的形状。给人深刻的诗意。)(2)“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跃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明确(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细雨滋润大树的情态。作者以诗话的语言,新奇的比喻,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独特的感受,真可谓神来之笔。)
2(3)“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明确:“咬”形象地写出了人类的残忍,“嚼碎”、“白森森的骨粉”不仅写残忍,也写出了恐怖。“呻吟”表示了树的痛苦。拟人手法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再现了一副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令人惨不忍睹。作者从视觉、听觉方面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幽愤之情。
3、在找一些其它句子,与同学一起品读、分析。
4、小结语言特色。
明确:语言生动、老练、简洁,大量使用修辞格、诗化语言;表达上以叙述、描写为主,在不动声色中表情达意。
(设计意图:在教师示范、点拨,学生自个品味、揣摩、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欣赏分析语言的能力,后为它的学以致用打好基础。)
三、课堂延展,实战演练。
1、积累本文名句,制作读书卡片。
2、以一棵树的口吻,写你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倒下的感受,你最想对人类说的话,进行片段练习。
3、以“关爱自然,关爱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说明(2、3可以选其一,同时请注意借鉴本文写作技巧。)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内容,将课堂延展到课外,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让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并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四、板书设计。
环境恶劣平和 人 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早期那树 自然之树 安详 应 造福人类 庇护人类 与
自 大树与外界矛盾 无私奉献 然
那近期那树 临死之树 和 树 大树内心矛盾 忍辱负重 谐
共
被宣判死刑 悲哀 存
现时那树 悲壮之树 幽怨 挽救蚁国 愤恨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在明晰层次,突出重点上,突现文章主旨。)【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