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中点2016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方法要点:
基本的教法是读读讲讲,将疏通文意和诵读练习结合起来进行,读一段讲一段,争取使学生在课上成诵或基本成诵。要点如下:
1.着重解释实词,将实词视为理解句意的基点。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词义,还要使他们懂得一些解词的方法,要渗进一点训诂常识。大部分语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只讲个别难句,而且只述其大意,不作“对号入座”式的硬译,也不搞烦琐的语法分析。
2.讲文章的理路。除划分结构层次而外,还要讲讲大小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探究作者行文的用心,以促进学生的领悟,加快记诵的速度。
3.学生的诵读练习必须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要用领读方式使学生感知文句的抑扬顿挫,要指导学生利用虚词辨析文句的语气,要善于发现学生记诵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方法。
4.在整个教读过程中贯彻“动之以情”的原则。教师应作表情朗读,在其他教学环节中也应尽可能地引发学生在感情上跟作者共鸣。动情,也是促进学生领悟的一个重要因素。
5.抓紧预习。除试读课文、看注释而外,还要让学生动动手,把生僻词语划出来或摘抄若干词、语、句。教学设想:
拟用三课时(共135分钟)教读,大致分配如下: 诵读练习(包括教师范读和领读)用70分钟; 教师讲解和启发提问(包括学生作答)用50分钟; 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用15分钟。教学过程:
一 关于整体感知。这是诵读练习的准备,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愿望。步骤如下:
1.导入本课。让学生背诵小学时读过的柳宗元的短诗《江雪》。启发学生了解:“千山”两句写环境的冷峭;“孤舟”两句写渔翁的孤高性格。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期写的,是《捕蛇者说》的同期作。(板书课题)
2.简述柳宗元被贬经过。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任用王叔文、王伾推行新政,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仅七个月,保守派就迫使顺宗退位,拥立他的长子李纯(即唐宪宗)为帝。王叔文被杀,王伾在贬所病死。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其实是处于被看管地位,毫无权力可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正是他这个时期政治环境的写照。
提问:(1)课文中有两处明显地反映了作者政治上无权的状况,请找出来。(“余将告于莅事者„„则何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从这两句话你看出了什么?(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依然关心人民疾苦,敢于为民请命,这正是“寒江独钓”的精神。)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注意这一点。3.教师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4.提示体裁特点和全篇要旨。先跟旧课文(《马说》《黄生借书说》)作比较,使学生了解:“说”这种议论体裁跟纯议论文不同,形式多样而写法灵活;这篇“说”尤其特殊,大部分是叙事,只有末段是议论,但叙事是为议论张本,故末段为全文核心。
提问:(1)末段中哪一句是作者立论的根据?(“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2)此话出处注释已说过,现在请看它的原文(见“附录”),说说课文里有哪些话是受了它的启发?(“吾祖死于是„„几死者数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二 诵读第一段
1.齐读一遍后解释下列词语:
①[御]蛇已咬人,就不是拿棍子来抵挡的事了,而是要找药来治,“御”当引申为治愈。“无御之者”即无药可救,必死无疑。上文说草木“尽死”,这里换一个说法,避免重复。
②[腊]原作“昔()”,“月”旁是后来加的。“昔”的上部是肉的纹理,下部是“日”,意思是将肉放在太阳下面晒干。
③[已]尽止。在本句中有病根尽除义,故得引申为治愈。
④[其二]即两条蛇,这是古人的习惯说法。(不宜作语法分析,说成“蛇之二”,学生更难懂。)
⑤[租入]这是古代特殊用语。入,入官仓。租入,应向政府缴纳的租税,简言之,就是租税。
2.齐读一遍归纳段意并划分层次(先说蛇;次说捕蛇)。3.领读和诵读指导(同步进行)。
前一层用说明语气读。第一大句:首句提挈全段,须读得平缓;“黑质”句说蛇的外形特征,可稍重;以下分说蛇对草木和人的危害,这是本句重点,应读得更重些。句中“而”“以”,都表示并列关系,宜轻轻带过。第二大句:因前句说“害”,此句转而说“利”(有治恶疾功能),故用“然”开头,“然”要重读,且有延长音;“腊之”和“以为”之间有极短停顿。“已”也要重读,以下分举疾名,用平调读。这两大句要读出对比色调。
后一层用叙事语气读。“其始”,有提顿语气,以下三小句宜缓缓读来,至“捕之者”作一顿;“当其租入”要重读(这是要害),读后宜作稍长停顿(有设置悬念作用);然后用出乎意外的语调读“永之人”一句──蛇有剧毒,人们本当畏葸不前,而结果竟是“争奔走焉”!此中有作者无穷感慨。“争”要重读。
4.学生练习背诵,至少读三遍,能背出一大半即可。
5.提问:这段文字无论说明或记叙,都很平实,但作者用意很深,说说你的体会。(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内容、写法都可涉及,主要之点是已含“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之意)
三 诵读第二、三段
这两段跟第四段合为本文主体部分,原不可分,因篇幅过长,姑作两部分教读。1.齐读(分两组,各读一段)后解释词语:
①[专其利]与今语“专利”。专,独占、独得。
②[嗣]“”表义,“司”表声。本义是诸侯继位,“口”象征国土,“”即“册”,像史官所读文件。引申为继承。
③[戚]本义是斧(如“舜舞干戚而有苗平”)。引申为促迫(通“蹙”)。再引申为忧(如“休戚与共”),本句即用此义。又,由“促迫”还可引申出相近、相亲之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④[莅事]到官视(管理)事。莅,临、到。2.领读和诵读指导
这两段写作者和蒋氏的对话,文字不多而波澜横生,要使学生感知这一点,须将重点放在感情分析上并兼及理路。
“专其利三世矣”不是艳羡之辞,它承上文“争奔走”一语而来,是背面敷粉的写法──蒋氏能“专其利”,则可知其他捕蛇者必死于蛇无疑。其中蕴含着作者巨大的隐痛。“矣”,要用深沉的调子读。又,“三世”伏下句祖、父、身三代人命运,要读得清晰。
蒋氏答语表明,所谓“利”是三代人用生命换来的,哀痛极深,要读得低沉。“矣”,有“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之叹。又,此句伏下段“与„„居者”诸句,理路分明。
作者的劝慰之辞要读得平缓。他有解民于倒悬之志,而又无权实现,这种矛盾心情表现在“悲”“且”二字之中,“悲”要重读,“且”可轻读,且有余声。“乎”,猜测语气,轻读。“更若役,复若赋”二语引出下文蒋氏自陈心曲,要读得清晰而又缓慢。“则如何”,用征询对方意见的语调读。又,“悲”伏结尾“愈悲”。
3.学生诵读练习(至少三遍)。
[说明]以上三段课本只要求熟读,教师不作背诵检查,但可以提倡学生自查或互查。四 诵读第四段
1.齐读一遍后解释下列词、语、句:
①[则吾斯役„„,未若„„之甚也]“则”,这里可以视为“则吾语汝(那我就告诉你吧)”的省文。“未若„„之甚”,不如„„那样严重。全句意思是,恢复缴租的不幸远远超过了捕蛇。
②[向„„,则„„]这种句式用来表示对过去的事情作假定。③[顿踣]顿,以头叩地。踣,即“仆”,向前仆地。
④[往往]古义是“处处”。《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
⑤[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不少老师认为此句有语病,因户口逐年减少,许多人与蒋氏为邻不足12年。其实作者意思是12年来户口减少了十分之五六。读文言文有时不可死抠字面意思,要善于会意。
⑥[隳突]“隳”是后起字,原作“墮()”,毁城之义,引申为破坏。突,从“穴”“犬”,本义是狗从穴中突然跑出,引申为奔突。此语十分形象地刻画了悍吏骚扰村民的情形。
⑦[弛]本义是“弓解弦”,与“张”相对。引申为松弛、轻松。
⑧[齿]“止”是声符,下像口中牙齿排列形状。牛马等每年长一齿,“齿”得引申为年龄。“以尽吾齿”中的“齿”,再引申为天年。
2.启发学生了解本段理路:这是蒋氏对作者“更役”“复赋”这一建议所作的答复。纲领是“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这一句,意即役不可更,赋不可复。以下分两层说明理由:前一层概述60年来乡邻在重赋压迫下的悲惨遭遇,说明复赋的结果必将是“非死则徙”,而捕蛇还可以“独存”;后一层叙述悍吏来乡骚扰的情形,说明复赋则居“不得宁”,而捕蛇则安。结末重申不敢怨恨此役之意。
3.领读和诵读指导
本段共269字,背诵练习宜分层进行,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大戚”回应上文“貌若甚戚”,可见蒋氏畏赋有甚于蛇,应重读。“哀而生之”一句形式上是询问,实际是恳求,“乎”当用升调读。“则吾斯役”两句统摄全段,要慢读,用哀告语气,有字字血泪之意,“复吾赋”三字要重读。读后应作稍长停顿。
前一层:“向吾”一句为本层提挈语,也要慢读。“病矣”之“矣”,含无穷感慨,当有余音;“六十岁矣”之“矣”,表陈述语气,可轻读。以下两大句极言赋敛之毒,为本层主意所在,前一大句当用描摹语调读,脑子里要有哀鸿遍野的“视象”,有沉痛感;后一大句回应上文“专其利三世”,说60年来村中人口锐减的情况,可用平调读,但要有世事沧桑之感。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下句,并突出“死”“徙”二字;“耳”要轻读,有余声,表限制语气,犹言只有这两种出路,别无选择,更为沉痛。末句“而吾以捕蛇独存”,内容与上文有对比色调,但所表达的却是蒋氏“存者且偷生”的感情,要读得委婉些。
后一层:第一、二两大句皆当用描摹语调读,要有对比色调:前句紧迫,后句从容。“谨食之”以下两大句系补叙,用平调读。然后转入解释,故用“盖”字领出:“盖”犹今语“其实”;“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回应开头“岁赋其二”,要读得清晰;“熙熙而乐”不是真乐,要读出聊以自慰之情;“岂若”一句要读得声泪俱下,“旦旦有是”要重读,“哉”有强烈感叹意味,读后有稍长停顿。
“今虽”以下三小句是本段结束语,哀而不伤,但“迫偷生”之情味更浓;“安敢毒”一句回应上文作者之问,宜读得轻缓,使有余韵。
4.学生练习背诵.5.教师补充介绍文中所说“六十岁”期间全国征税的基本情况(详见人教社教学参考书所附史实)。
6.检查背诵。五 诵读第五段
本段应着重指导诵读。“愈悲”,回应第三段“悲之”,读时须有浓烈感情。“苛政”一句,回应第二段蒋氏语,“也”有深沉感叹意味。以下“疑之”要轻读,“犹信”要重读,如此方能跌宕生姿。“孰知”一句点明主旨,读时须有悲愤感情。末句当用委婉语调读。学生读三、四遍后,即可检查背诵。
六 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略)。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教案
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选自义务教育语文版九年级课文,这篇课文是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司马时写的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理念:
平时文言文教学比较烦索,字、词、句、篇等都要一一落实,学生学得比较枯燥,教师教得也比较乏味。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我反复思考,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结论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教学思路: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改变以往教师逐字逐句讲授的方法,变为让学生提问、教师检查双边互动的模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改变以往逐段讲授式或逐题提问式,变为以一点提挈全文,学生讨论式。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文章的朗读和及时巩固。
学习目的: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a、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b、“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拔、朗读;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简介 1.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思考
1.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第二部分,第2至4段;第三部分,第5段。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1层(“永州之野产异蛇”至“无御之者”):写蛇的产地、外形特征和剧烈的毒性。第2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至“杀三虫”):写蛇的医学功用。
第3层(“其始”至“永之人争奔走焉”):交代出永州人争捕异蛇的原因。这一部分是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
这里,读者不禁会问,毒蛇既有剧毒,一旦咬了人,人就会丧命,为什么仅仅因为它可以顶租税,人们就甘愿冒着死亡危险,争先恐后去捕捉它呢?这就暗示出田租赋税比毒蛇更可怕这一事实。这一部分着力去写毒蛇之毒,也正是为了衬托下文所要写的田租赋税之苦。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1层(第2段):交代蒋氏三代人所受的毒蛇之害。这一段开头写蒋氏三世专享捕蛇的好处,接着用则字一转,交代蒋氏三代身受捕蛇之害,说明不纳税之利是用三代人的生命换取来的。捕蛇并不是什么专利,而是送死。既然如此,那么放弃这种苦差好不好呢?
第2层(第3段):这是个过渡段,写作者出于怜悯、同情之心,想为蒋氏解除捕蛇的痛苦。通过这一段,把文章的内容由写毒蛇的毒害过渡到写赋敛的毒害上去,使文章再生波澜,由此而引出蒋氏对赋敛之毒的血泪控诉。
第3层(第4段):这是文章的中心部分,是蒋氏对作者提出的“若毒之乎”这一问题的长篇答话。在这一段答话中,蒋氏把捕蛇和纳税两件事作了具体而充分的对比,控诉了苛税重赋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这一段又可分为六小层:
第⑴小层(“蒋氏大戚”至“则久已病矣”):通过蒋氏之口,说出赋税之不幸更甚于捕蛇之不幸。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蒋氏听到作者要“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时,才“大戚”,“汪然出涕”。那么交租纳税,到底不幸到什么程度呢?
第⑵小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至“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写出六十年来,乡邻们倾家荡产,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尸横遍野的悲惨遭遇,是文中“乡邻之生日蹙”的具体写照。
第⑶小层(“曩与吾祖居者”至“而吾以捕蛇独存”):进一步对农村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的悲惨状况,作了极概括的历史回顾。“而吾以捕蛇独存”一句由“而”字一转,说明捕蛇虽苦虽险,但除此之外,更无生路。
第⑷小层(“悍吏之来吾乡”至“虽鸡狗不得宁焉”):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官吏催租逼税的凶暴面目,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⑸小层(“吾徇徇而起”至“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写捕蛇人,因冒死捕蛇而换来的暂时的安定生活。
第⑹小层(“今虽死乎此”至“又安敢毒耶”):照应第三段,回答了作者向他提出的“若毒之乎”的问题,答案是不敢以捕蛇为苦。
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1层(“余闻而愈悲”至“今以蒋氏观之,犹信”):这一层由“疑乎是”到“犹信”的转折,更增强了赋敛之毒比毒蛇更毒这一主题的表现力。
第2层(“呜呼”至“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即“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说明了写作目的,即“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四.生字正音记形。
啮(niâ)人 腊(xī)之 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 嗣(sì)为之 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 顿踣(bó)
死者相藉(jiâ)曩(nǎng)隳(huī)突 恂(xún)恂而起 其缶(fǒu)谨食(sì)之 熙(xī)熙而乐
以俟(sì)夫(fú)
五、课文分析
1、解释。
2、翻译。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六、写作特点总结
一.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 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板书设计: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役”之幸 “赋”之不幸(捕蛇者)(乡 邻)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尔 驰然而卧,熙熙而乐 哗然而骇 后 死 先 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练习,加深理解。习题: 一.阅读选择题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去”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1)何为不去也(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1)(2)(3)(4)B、(1)(3)(4)C、(2)(3)(4)D、(3)(4)
2.选出对下面一句话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A.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B.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C.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D.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3.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
A.<甲>文主旨在于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
<乙>文的主旨是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
B.<甲>文重在说明《捕蛇者说》一文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知道民间疾苦; <乙>文记叙孔子过泰山侧的见闻,重在表明孔子及弟子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C.<甲>文写作者对“苛政猛于虎”的说法由“疑”而“信”,从而点明赋敛比毒蛇还毒的主旨; <乙>则通过一妇人家中的不幸遭遇的记叙,表现:“苛政猛于虎”的中心。
D.<甲>文写作者听蒋氏诉说后始而生“悲”,继而生“疑”,终而乃“信”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感慨; <乙>文是在记叙妇人诉说之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得出“苛出猛于虎也”的结论。二.阅读答题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1)君将哀而生之乎:生:(2)而乡邻之生日蹙:生:(3)殚其地之出: 殚:(4)犯寒暑: 犯: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为”与“向吾不为斯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D.不足为外人道也。
3.下列各句的加点的“而”与“号呼而转徙”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4.翻译:
(2)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5.此段文字出自《 》,这篇文章选自《 》,作者是:
三.阅读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1)当其租入 当:____(2)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嗣:____(3)吾祖死于是 是:________(4)故为之说。为: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义:
病:_______________ 俟: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_____________ 4.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若毒之乎
B.太医以王命聚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D.又安敢毒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翻译“君将哀而生之乎”为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最能反映蒋氏内心沉痛之情,打动作者的是哪一句?
课后反思:
第三篇:湖南省耒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捕蛇者说学案
23.《捕蛇者说》导学案
教师寄语:但求日积月累,收获于细微;不要左顾右盼,专注于自我。【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1、学习和掌握文言词语。
2、“说”的体裁特点。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资料链接】 简介文体和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和现在的杂文、杂感的性质相似,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学习过程】
一、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腊()饵()瘘()嗣()莅()蹙()....... 踣()藉()隳()恂()缶()弛()俟()....... 挛()几()死者数()徙()....2..本文选自________是作者被贬到_______所写。作者 ______,字_______,_____ 代著名的______家、________家,河东人,人称 _______,他的集子就叫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粗体字的字(词类活用)
得而腊之以为饵。腊:
殚其地之出。出:
竭其庐之入。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有:
哀而生之乎。生:
乡邻之生日蹙。日:
4、一词多义
赋①岁赋其二()②复若赋()
病①则入已病矣()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毒①若毒之乎()②毒蛇()
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谨食之()若①若毒之乎()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已①可以已大风()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于①苛政猛于虎也()②积于今六十岁矣()③吾父死于是()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而”字从词性上看都是连词,但从意义和作用上看,则可以分为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修饰等。
黑质而白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君将哀而生之乎()而乡邻之生日蹙()而吾以捕蛇独存()吾恂恂而起()其余,则熙熙而乐()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课文
1.听读课文朗读。要求:边听边把自己读音和停顿有误的地方做好标记。2.自主读课文。学生放声读,要朗读顺畅,停顿正确。3.小组读,适机点拨加点字的读音。
募有能捕之者。募()几死者数矣。几()曩与吾祖居者。曩()...隳突乎南北。隳().4.正确读出下列的句子。
永 之 人 争 奔走 焉。而 乡邻 之 生 日 蹙。叫嚣 乎 东 西,隳 突 南北。
(二)疏通文意
1.全文可划分几部分?(小组讨论)
2.自译课文:学习小组长合作对照注释串讲,其他人指出认为不妥之处,做好标记,并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把争论点作为问题在班上交流)
3.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引导共同讨论解决,形成一致认识。4.指明分别展示各自的译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5.共同译读全文。
(三)归纳积累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
1.于 余将告于莅事者()2.其 当其租入()
积于今六十岁矣()视其缶()
吾祖死于是()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苛政猛于虎()专其利三世矣()3.若 貌若甚戚()4.已 可以已大风
()
更若役()则久已病矣
()5.悲 余悲之
()6.毒 若毒之乎
()余闻而愈悲
()孰知赋敛之毒„„()
7.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8.而 黑质而白章
()
言之
()而乡邻之生日蹙
()
余悲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弛然而卧
()
三、小结整理。
四、达标检测。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B.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从前。D.蒋氏大戚(qī)戚:悲伤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苛政猛于虎也()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①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8.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1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②放心地躺下(睡着)。()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⑥房屋整齐美观。()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11.封建社会的蒋氏在重税的压迫下痛不欲生,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下农民的喜悦之情。
五、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23.《捕蛇者说》导学案(编号:015第2课时)教师寄语:但求日积月累,收获于细微;不要左顾右盼,专注于自我。九年级(上)执笔:刘志开 审核: 课型:新授课 执行时间:16.9.班级 组名 姓名 评分 小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手法。
2、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学习难点】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学习反馈。
1.“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______,跟现在的_____大体近似。形式上则表现为__________,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
2.指名复述课文或背诵课文。
二、合作展示。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4、文章作者运用手法,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死与生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结果是“ ”,“ ”。而蒋氏“ ”。
(2)危与安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被悍吏惊扰得“ ”。而蒋氏只要“ ”,便可“ ”;只要“ ”,便可“ ”。
(3)常危与暂危的对比:乡邻因要缴纳赋税,在冒死亡问题上是“ ”。而蒋氏则“ ”,其余则“ ”。
(4)先死与后死的对比;蒋氏说:“今虽死乎此,”。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哪句话揭示了主题。
6、《捕蛇者说》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反映了柳宗元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7、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有何感想?(提示:可从蒋氏、作者、朝廷、观人风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感想)
三、拓展深化。
1、【学生浏览课文,‚朗读第1段,讨论或独立思考后回答】
1本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 ○
2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 ○
③第1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
2、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
(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
3、第4段中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蒋氏答话?作者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4、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
5、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小结整理。
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的“利”与乡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相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瘘()疠()当()其租入 嗣()为之 曩()几()死者数()矣 莅()事者 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 顿踣()死者相藉()隳()突 恂()恂而起 谨食()熙()熙而乐 以俟()夫()
2、阅读
(甲)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 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比较下面一组句子中加点的“去”字,选出意思相同的一组()(1)何为不去也(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A、(1)(2)(3)(4)B、(1)(3)(4)C、(2)(3)(4)D、(3)(4)2.选出对划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B.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C.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D.谁不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不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3.选出分析正确全面的一项()
A.(甲)文主旨在于揭露赋敛之毒甚于毒蛇的残酷现实;(乙)文的主旨是反映孔子告诫弟子要行仁政而不能施行暴政。
B.(甲)文重在说明《捕蛇者说》一文的目的是希望统治者能知道民间疾苦;(乙)文记叙孔子过泰山侧的见闻,重在表明孔子及弟子对劳苦人民的同情。
C.(甲)文写作者对“苛政猛于虎”的说法由“疑”而“信”,从而点明赋敛比毒蛇还毒的主旨;(乙)则通过一妇人家中的不幸遭遇的记叙,表现:“苛政猛于虎”的中心。
D.(甲)文写作者听蒋氏诉说后始而生“悲”,继而生“疑”,终而乃“信”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其感慨;(乙)文是在记叙妇人诉说之后,以画龙点睛之笔,得出“苛出猛于虎也”的结论。
3、中考点击
(1)根据提示或要求写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捕蛇者说》的“吾尝疑乎是”一句中“是”字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有误的一句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D、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B、河曲智叟亡(wáng)以应。C、复立楚国之社稷(jī)。
D、更(gè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六、反思。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捕蛇者说教案 苏教版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教学目标
了解“说”的特点。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掌握本文言字词句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说”的体裁特点; 难点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2、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
3、加强诵读、背诵练习。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读
投影
白居易《买花》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帷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读了白诗,我们已初步感知到唐中期后人民赋税之重、生活之苦难。今天让我们学习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具体了解一下古代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
初读
朗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出示投影)
1、作家
柳宗元
字
,山西人,世称
,又称
,唐代著名文学家,“
”之一。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我们学过其中的2、文体
“说”
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捕蛇者说》说明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道理。“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3、字词
啮()
腊()
饵()
瘘()嗣()
徙()
踣()
藉()
隳()
恂()缶()
弛()
俟()
孪()几()死者数()
莅()蹙()
4、了解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毒蛇之毒和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第二部分,叙述蒋氏一家及乡邻们的遭遇。第三部分,点明全篇主旨。
三、品读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段意概括。第1段 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第2段 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第3段 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探究
1、该节主要有哪两种表达方式?。
2、写毒蛇的“异”主要表现在,等 三个方面?
3、写“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的句子是
。4、文中“争” 这句在全文中作用?
5、从文段中作者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态度如何? 表达出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关心和同情。
6、该节表现捕蛇人血泪控诉的纲的句子是
?写乡邻被苛税逼的倾家荡产的句子
?
7、你是怎样理解文段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的?
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利的背后隐藏着无限的痛苦和悲伤。
五、作业
整理并复习知识点、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品读
1、第4段 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
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着讥刺,含着怨愤。
2、第5段 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探究
1、文中写蒋氏的自述,始终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试加以归纳。
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的“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 ”相对比;以他的“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和乡邻的“先死”说明捕蛇的不幸。
2、文中的“苛政“指什么?《捕蛇者说》中引用孔子的话,其中“苛政”又指什么?柳宗元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话?
残酷的统治;苛重的赋税;是为了 以此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3、如果你是“观人风者”,看到《捕蛇者说》后会有何感想?(可从蒋氏、作者、朝廷、观人风者等任选一个角度作答)
四、巩固
1、《捕蛇者说》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他的字是子厚,世称 柳河东,又称柳柳州。与、、、、、、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通过记述蒋氏祖孙三代的遭遇,发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感慨。
10、“旦旦有是”中“是”指代的内容是
?
11、与“安敢毒焉?相照应的句子是
12、出自该节的两个成语是
,.
13、蒋氏悲痛的哭诉中,表明全段落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14、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惨是充满同情的,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从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来?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也是作者写作目的)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熙熙而乐”。用自己的话说说,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苛政猛于虎也!(或者: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四、总结
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庐之入”。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整理知识
2、通过合理想象,承接第④段内容续写百字左右的故事。板书
板书“毒”对比衬托贯穿全文非死则徙尔吾以捕蛇独存鸡狗不得宁焉吾则弛然而卧则熙熙而乐乡邻旦旦有是一岁犯死者二我后死众乡邻先死蛇赋敛毒毒赋敛之毒甚于蛇题旨 教后记
第五篇:《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等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2.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3.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2.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曾经繁盛但已经衰落的唐朝,此时,我们面对一个这样的景况: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缴税方式:用捕捉的毒蛇抵税,捕蛇要冒生命危险,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你会作怎样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就具体地叙述了永州人民的选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
1、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20岁起步入仕途,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较有成就的是《永州八记》。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2、了解作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章显其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3、了解写作背景:文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这里说到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战争频繁,造成全国人口锐减,而朝廷为了维持大量的花费却大量增加各种税收,造成人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三、预习交流,朗读全文
1、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PPT投影):
啮(niâ)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3)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永州之野/产异蛇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学生分段朗读,同伴评价
四、小组合作,理解阅读
(一)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第1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
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
3、既然题目叫“捕蛇者说”即说一说有关捕蛇人的事作者有没有开头就指明这个捕蛇人是谁,他是怎么捕蛇的?那作者从什么写起的?
4、第1节从哪几方面写了蛇的“异”?
5、为什么文章开篇就描写蛇之“毒”呢?
6、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争”字的表达效果。
(二)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第2、3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
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在学生回答的过程当中穿插重难点字词句的讲解。
3、第2、3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4、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段解:
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之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强烈反差。“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
第3段: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苦诉。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的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指名口译第一段重点词句。
二、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齐读4节,蒋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
三、疏通文意
学生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展开互译,有疑问的地方借助工具书或交流解决,待质疑。教师巡视答疑,重点词句重点讲解,指导学生掌握。
四、问题讨论,各抒己见
1、你认为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提示:蛇的毒性之大,致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比却又是“大幸”了。
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蒋氏和乡邻们两组,比较他们的生活状况。可以形成表格。
蒋氏 乡邻们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号呼„„十室九空
生活状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不得宁焉 危险次数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2、作者用“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有何深刻含义?(这句话不只是对蒋氏作介绍,更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
3、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当中,蒋氏的心情反常而复杂,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捕蛇随时有生命危险,但与交赋税相比,这个危险却又小得多了,因此蒋氏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交赋税)
4、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疏通研读第五段
1、指导学生口译第5段,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分析下列句子在本段中的作用。①余闻而愈悲。②苛政猛于虎。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总结回顾课文内容,形成完整的板书。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
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
2、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3、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4)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3、语言精练,极富文彩。
对偶句的精彩(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4、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刘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