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宗元 《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柳宗元
一、课文
二、文本解读(参见教学录像)
三、钱梦龙《捕蛇者说》教学录像评析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了解“蓄势”的写作方法(层层对比、铺陈排比)。
3,学习课文中的词句。教学方法
读读、问问、讲讲(教师讲、学生讲)课时安排
共3课时。自读,教读,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自读情况,读讲第一段。1,检查第一段字词句。指名学生翻译课文,要求字字落实。教师提问重点字词和语句。
2,教师概括第一段内容:异:色 毒 用
问:重点强调哪一个字,为什么?
板书:捕蛇 纳税
问:为什么“争奔走焉”?“免税” 3,学生齐读第一段。4,再问“走”“焉”。
教学方法:读读、问问、讲讲。
二、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前一部分(2-3小节)1,学生齐读第2小节。2,提问重点词句:
“专其利”、“则”“却”。教师概括落实。
“几死者数矣”、“貌若甚戚者”、“若毒之乎”“毒”“赋”的词义辨析。
(二)讲读第4小节 1,“涕”词义辨析
2,教师概括:捕蛇利与害之辩,纳税更不幸。板书:六十年存亡 逼租时安危平居时忧乐 3,问:三层如何划分?学生分层。
(三)讲读第一层 1,齐读第一层
2,逐句提问重点词句
乡民之生日蹙 殚 竭 3,提问讲解:对仗与对偶
4,提问讲解:顿 触 犯 辨析注释。5,提问讲解:十无一焉 古代分数表示法
6,提问讲解:排比句的作用 增强气势
(四)讲读第二层 1,齐读第二层 2,问:“哗然而骇者” 辨析注释 3,教师总结本层大意:逼租时安危
(五)讲读第三层
教师边问边总结:平居时忧乐
(六)提问概括以上三层要点:对比的作用
三、讲读第三段
1,问:下面哪句话表明全文中心?
教师概括并板书: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2,教师讲解全文写作方法:蓄势 手劈石碑
3,师生讨论本文蓄势的过程
4,师生讨论“立意非奇” 脱胎
四、布置作业
第三节课完成练习:《立意非奇,奇于蓄势――<捕>简析》
▲教例评析
1,这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教学的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语文读写听说能力),包括理解文言文字词句的能力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同时,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思想情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2,这次教学体现了钱梦龙“三主四式”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掌控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时时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论;以训练为主线(所谓训练,即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的实践操作),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积极的阅读、思考、讨论,在语文实践运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在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四种课型(方式)中,见到的是教读课,可以想见自读课和练习课。
3,教师强调对文言文词句的学习,要字字落实,教学中十分注重字词的辨析和语句的翻译,并能考定课本注释,表现出教师丰厚的学养。
4,读读、问问、讲讲的教学方法简便易行,操作得当。特别是提问明确具体而具有启发性,十分值得学习。
5,练习设计精当,读写结合。6,教态亲切自然,毫不夸张做作。7,以今天课程改革的观念来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似乎有所不足。
四、文言文教学的要点 1,课文的字词句。包括字词的解释、语句的翻译、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古汉语的句法特点等。
2,课文的内容。包括记叙文的人和事、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全文的主旨。
3,文章的写作特点。
4,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
五、文言文的教学过程和基本环节 1,简要导入新课。
2,必要的作者介绍和背景介绍。3,诵读全文或重点段落,诵读指导。4,课文内容的解析,包括重点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段落意义的概括。
5,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包括记叙文的人和事、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概括主旨。
6,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7,布置作业。
六、教案编写和听课记录(参见前文教学实录)
第二篇:《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毒、赋、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等文言虚词的多种用法。2.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3.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用衬托、对比衬托中心的写法。
2.把握文章“赋敛毒于蛇”的主题和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回到曾经繁盛但已经衰落的唐朝,此时,我们面对一个这样的景况: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这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缴税方式:用捕捉的毒蛇抵税,捕蛇要冒生命危险,甚至有可能丧失生命。你会作怎样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的《捕蛇者说》中就具体地叙述了永州人民的选择。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板书课题、作者)
二、了解作者、作品
1、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的文学家。20岁起步入仕途,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10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7岁。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较有成就的是《永州八记》。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2、了解作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是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如《马说》说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道理;《爱莲说》说明了“莲,花之君子者也”的道理。《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章显其志”。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3、了解写作背景:文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这里说到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到唐宪宗元和初期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内,战争频繁,造成全国人口锐减,而朝廷为了维持大量的花费却大量增加各种税收,造成人民负担日益加重,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留存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
三、预习交流,朗读全文
1、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PPT投影):
啮(niâ)御(yù)得而腊(xī)之挛踠(luá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戚(qī)莅(lì)事者日蹙(cù)殚(dān)转徙(xǐ)顿踣(bó)呼嘘(xū)
曩(nǎng)悍(hàn)吏隳(huī)突恂恂(xún)而起 缶(fǒu)谨食(sì)之苛(kē)政孰(shú)知 以俟(sì)夫观人风者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2)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琅琅上口。(3)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永州之野/产异蛇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学生分段朗读,同伴评价
四、小组合作,理解阅读
(一)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第1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
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
3、既然题目叫“捕蛇者说”即说一说有关捕蛇人的事作者有没有开头就指明这个捕蛇人是谁,他是怎么捕蛇的?那作者从什么写起的?
4、第1节从哪几方面写了蛇的“异”?
5、为什么文章开篇就描写蛇之“毒”呢?
6、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争”字的表达效果。
(二)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第2、3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对照注释,圈画重点词句,同桌讨论解释翻译
2、全班交流难点词解和翻译在学生回答的过程当中穿插重难点字词句的讲解。
3、第2、3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第三段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4、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段解:
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之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强烈反差。“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自然段是下面将要说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现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
第3段:写作者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遭遇后的感情和态度,反映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更若役,复若赋”的建议,引出了下文蒋氏大段催人泪下的苦诉。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的作用。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指名口译第一段重点词句。
二、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齐读4节,蒋氏一家的遭遇如何?你对此的态度如何?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
三、疏通文意
学生同桌之间或四人小组展开互译,有疑问的地方借助工具书或交流解决,待质疑。教师巡视答疑,重点词句重点讲解,指导学生掌握。
四、问题讨论,各抒己见
1、你认为捕蛇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提示:蛇的毒性之大,致使蒋氏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而死,可见捕蛇者是“不幸”的,然而他与乡邻们比却又是“大幸”了。
适时指导学生分成蒋氏和乡邻们两组,比较他们的生活状况。可以形成表格。
蒋氏 乡邻们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号呼„„十室九空
生活状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不得宁焉 危险次数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2、作者用“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有何深刻含义?(这句话不只是对蒋氏作介绍,更是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
3、在和作者对话的过程当中,蒋氏的心情反常而复杂,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捕蛇随时有生命危险,但与交赋税相比,这个危险却又小得多了,因此蒋氏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交赋税)
4、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何作用?(对比衬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疏通研读第五段
1、指导学生口译第5段,明确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分析下列句子在本段中的作用。①余闻而愈悲。②苛政猛于虎。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六、总结回顾课文内容,形成完整的板书。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简要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能,并交代了永州之人争相捕蛇的缘由。
第二部分(2--4):通过写蒋氏自述,揭露苛捐杂税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第一层(2):概写蒋氏三世捕蛇的遭遇。第二层:(3、4):写作者的建议和蒋氏的诉说。第三部分(5):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点明题旨,并简明交代写作意图。
2、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对捕蛇者蒋氏宁愿捕蛇而不愿受苛税之苦的记述,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3、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1)以蛇之毒反衬赋敛之毒,突出赋敛对人民的毒害程度之深。
(2)以异蛇之毒与永州人竞相捕蛇进行对比,暗示了苛税之毒甚于蛇毒。(3)以乡邻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则徙、十室外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对比,说明捕蛇优于纳税,表现出赋敛之毒有甚至于蛇毒的主题思想。
(4)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3、语言精练,极富文彩。
对偶句的精彩(请学生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4、质疑之声:
柳宗元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吏却写出如此“大逆不道”之文章,有人认为他是为百姓之生活困苦而疾呼,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他被贬官后的失意所为,对朝廷之不满更多的是一种私心,你如何看待?(可结合其经历及当时社会背景来谈)
刘如君
第三篇: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宗元的文学常识及“说”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3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文章能了解文章大意
2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熟悉文章的主要的内容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说”,让学生理解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求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从背景介绍导入:唐玄宗天宝中期起,战争仍频,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沎(cǐ)叛乱等祸乱接连发生,全国税户比唐玄宗早期减少四分之三,而兵员却增加三分之一。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休无止,民不堪命。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却有一种职业可以免其赋税,到底是什么职业呢?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捕蛇者的世界。
二、揭题解题
1、“捕蛇者说”不能译成“捕蛇的人说”,因为“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议论,可以叙事,但叙事也是为了明一个道理。
2、作者简介: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三、初读课文。
1、注意字词读音及句子停顿。
2、正音
3、指名朗读,一人一段。
4、齐读
四、读懂课文
1.四人一小组,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2.集体解疑,疏通文意。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然后一人一句翻译课文,教师适当点拨。
五、总结实词虚词
(一)实词总结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写。“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
②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
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
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
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 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以
①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之。“时而献焉”。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
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重点虚词:“而”字用法
表并列关系:黑质而白章
哀而生之乎
表承接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
退而甘食
余闻而愈悲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修饰关系: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哗然而骇者
恂恂而起
弛然而卧
时而献焉
熙熙而乐
表转折关系:而吾以捕蛇独存
而乡邻之生日蹙
六、读透课文。
1、阅读分析课文第一节,思考:
①本节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异蛇的“异”? 明确: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个方面写的。②永州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其租入”,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 “争”字形象地反映了“赋敛之毒”比毒蛇还要厉害。
③永州之人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暗示租税之毒甚于蛇毒
④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毒蛇之“毒”呢?
明确:以蛇之毒衬托下文的“赋敛之毒”。
2、阅读分析课文2、3节。思考: ①第2段中蒋氏自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家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②如何看待“蒋氏者,专其利三世”?
明确:他自述中三个“死”充分说明捕蛇给他家三代带来的深重灾难。“专其利三世”,其实是受害三世。“利”字的背后,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貌若甚戚者”的神情,表现了蒋氏难以抑制的悲痛。告诉我们“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原来所谓的利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和自己九死一生换来的。③听了蒋氏的叙述之后,作者产生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悲之”、“更若役,复若赋”)④作者说想要更换他的差事,恢复他的赋役,那将氏同意吗?为什么?请大家阅读第4节,从中找出答案。
3、阅读分析第4节 ①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同意。因为蒋氏认为“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②在这句话中蒋氏把“役之不幸”和“赋之不幸”进行比较,他认为哪一个更不幸?有什么证据?
明确:蒋氏将自己和乡邻的状况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③如何比较的呢?自读课文,找出有哪些对比。明确
蒋氏
乡邻
生存状况
以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十室九空
生活情况
弛然而卧,熙熙而乐
悍吏之来吾乡,乡邻鸡犬不宁
一年危险次数
一岁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后
先 ④作者在此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4、阅读分析第5节。
齐读第五节,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闻而愈悲
明确:“愈”字突出表现了作者对蒋氏哭诉后,对苛政重赋给人民的苦难更加了解,因而对百姓的关心与同情也更为深切。
2政猛于虎。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依据,突出了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重税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的。
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明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确: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期望最统治者,能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社会弊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⑤对于作者的期望——“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进步性和局限性)
七、归纳总结:
① 题: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② ②写作特点: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突出中心。
③ 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④ 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以悍吏来吾乡催逼租税闹得鸡犬不宁的情景与蒋氏的“弛然而卧”、“熙熙而乐“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还有危险次数之对比,死亡时间之对比等。
八、课文小结:
⑤ 本节课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理解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这一中心,了解了对比、衬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并真切地体会了柳宗元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结尾“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集齐朗读课文,以加深理解。
九、布置作业。
⑥ ①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第四段,并通过合理想象,承接这一段续写百字左右的故事。(注意内容连贯,想象合理)
课后反思:
⑦ 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本以为学生接受起来会很难,但课前学生们预习工作很到位,接受的很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教得也舒心,⑧ 生学得轻松,甚至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我还没觉得时间这样快过呢!”这说明了学生也比较讨厌逐字逐句的讲授,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喜欢自由的课堂,喜欢充满辩论味的课堂。喜欢他们自己主导的课堂;这就启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每一篇文章都要深入研究、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充满诗意,使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动。
第四篇:《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niè)腊(xī)饵(ěr)瘘(lîu)嗣(sì)莅(lì)蹙(cù)徙(xǐ)踣(bï)藉(jiè)隳(huī)恂(xún)缶(fǒu)驰(chí)俟(sì)孪(luán)几(jī)死者数(shuî)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当其租入(他的)
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苛政猛于虎也(比)视其缶(那)
貌若甚戚者(好像)
已:可以已大风(治愈)更若役(你的)
则久已病矣(已经)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
毒: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 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
赋: 岁赋其二(征收)以:以啮人(连词,如果)
复若赋(赋税)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
悲: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
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余悲之(代词,指蒋氏者)
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3、则吾斯役之不幸(助词,的)
4、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5、言之(代词,代说的话)
6、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7、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8、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
2、得而腊之(连词,表承接)
3、而乡邻之生日蹙(连词,表转折)
4、号呼而转徙(连词,表承接)
5、饥渴而顿踣(连词,表承接)
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连词,承接)
7、恂恂而起(连词,表修饰)
8、弛然而卧(连词,表修饰)
(六)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产异蛇(古义:有今义:生产,出产)
2、尽死(古义:全部今义:完)
3可以已大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许可答应)
4、已大风(古义:治愈今义:已经)
5、以王命聚之(古义:征集今义:集合、会合)
6、岁赋其二(古义:每年今义:年岁)
7、汪然出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8、向吾不为斯役(古义:假使今义:方向,朝着)
9、则久已病矣(古义:困苦不堪今义:生病)
10、积于今六十岁矣(古义:年今义:年龄)
11、触风雨(古义:顶着今义:接触)
12、犯寒暑(古义:冒着今义:冒犯、违犯)
13、以尽吾齿(古义:年龄,岁月今义:牙齿)
14、今虽死乎此(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5、吾尝疑乎是(古义:这件事今义:表判断)
16、则弛然而卧(古义:躺下今义:卧倒)
17、时而献焉(古义:到时候今义:时间)
18、以为饵(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19、蒋氏大戚(古义:更加今义:与“小”相对)
(七)指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类型
1、得而腊之(名词用作动词,晾干)
2、岁赋其二(名词用作状语,每年)
3、岁赋其二(名词用作动词,征收)
4、余悲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同情)
5、而乡邻之生日蹙(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6、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生存下去)
(八)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以为饵(以之为饵)
(九)将下列倒装句写成一般语序的句子
1、余将告于莅事者(余将于莅事者告)
2、则何如(则如何)
3、叫嚣乎东西(乎东西叫嚣)
4、隳突乎南北(乎南北隳突)
三、读(读音、句读、语速、语调、语气)
1、自读课文,在句读划分上有疑的地方,请提出来,师生讨论。
2、听范读录音,对照检查。
3、个别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听评。
4、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同学评价。
5、分组读,其余组同学关上书听读,最好能达到背的效果。
6、全班齐读,能背的同学尽量背。
四、思考、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 预设:
开头强调异蛇之毒,是为了与后文的赋敛形成对比,衬托出赋敛之毒。
2、“永之人争奔走焉”在结构上、内容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预设:
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内容上,展现了永之人竞相捕蛇的情景,永之人冒着生命危险争捕毒蛇是为了免受苛政重税之苦,“争”形象地反映出赋敛之毒甚于蛇的现实。
3、“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结合蒋氏的话,分析一下这个所谓的“利”。
预设: 所谓的“利”并非真正的利益,是一种感伤,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可怜,是用祖父、父亲的生命与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反衬出了“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4、“余闻而愈悲”与前文哪句话照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余闻而愈悲”与前文的“余悲之”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在听了蒋氏哭诉,对苛政赋税给农民带来的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后,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再现了悍吏扰民,民不聊生的景象。
6、蒋氏之命运可谓悲,而他自己却认为是利,文中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两种不幸加以对比,试填下表(用原文)。
对比点 蒋氏 乡邻 结论
死与生 以捕蛇独存死者相藉、非死则徙 赋敛之毒甚是蛇者 危与安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焉
常危与暂危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先死与后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7、本文通过什么事情的记述表达了什么主题? 预设:
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繁重的赋税下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五、拓展练习
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是“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你对此有何看法? 预设: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的写作动机,作者尽管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生活,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但作为一个处于受贬谪地位的小官吏,又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只有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革除弊政。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
附板书:捕蛇者说 柳宗元
役之“利”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旦旦有是 后死先死 对比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课后反思或意见:
邹爱洪
第五篇:《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用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2 “说”的特点。3 正音、诵读。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啮(niè)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 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è)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 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紧扣课文注释)
方法:① 紧扣课文注释逐字逐句理解。
②小组讨论互相解疑。
布置作业
1理解文意。识记关键词义。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讲解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 段意概括。
3、逐层分析课文。把握中心主题,理解作者寄予文中的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之心。4衬托对比手法运用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朗读
①个人展示。读出情感。②全班同学齐读。
二、逐句理解课文。小组互问互答。教师重点强调。“
三、课文内容理解。
提问一:第1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
三、提问三: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四: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提问:第3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提问五:第四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提问六: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
提问七: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背诵“蒋氏大戚……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 作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