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

时间:2019-05-15 05:1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

第一篇: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

第一章 声现象

学习目标要求: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2.记住温度为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会利用回声测距。

3.知道人耳区分开两个相同声音的时间间隔是

4.知道音调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5.知道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及人耳距发声体的距离有关。

6.知道音色是分辨不同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有关。

7.了解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8.了解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噪声是指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9.了解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等级及划分情况。

10.了解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和实际操作的具体方法;通过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中考基本要求:

1.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

3.常识性了解乐音三要素;常识性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中考常考内容:

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条件;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

2.辨别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3.噪声的概念;声音的等级划分及减少噪声的三条途径。

知识要点精析:

1.回声及回声测距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公式2.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各种发声体有各自的振动频率,但能引起人耳感觉的频率范围是

。发声体振动快慢不同,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就不同,即音调不同。振

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大小。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且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振幅越小,响度就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也就越小。

(3)音色:又称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正是因为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才能区别不同的人讲话的声音或者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等。

3.人耳能听到声音的条件

(1)有振动着的发声体;(2)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能够接受声音的耳朵。

4.噪声的等级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0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弱声。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5.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声器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民区的噪声。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或者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

6.噪声的危害和增强自我环保意识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所以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机器的轰鸣声、材料的锯割、冲压、切削声、机动车的鸣叫声、飞机的起落声都是噪声的来源,而且大声说笑、唱歌,或开大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的音量也都会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成为噪声的来源;甚至优美动听的音乐在不适宜的场合(例如在课堂或会议室)出现,也会对他们的正常学习或工作有所干扰,同样也是噪声。

噪声的来源如此广泛,几乎时时刻刻都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危害和影响,因此噪声污染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一起,被称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增强环保意识,不要使自己的行为成为噪声的来源。

典型例题透析:

例1.利用回声可以测得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30米/秒,若发出声音信号后,经过6秒钟收到回声,求此处海洋的深度。

解析:从题目中可知,声音发出到达海底所用的时间为:为:,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

由速度公式可得,答:此处海洋的深度为4590米。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就一定不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A选项正确,因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物体不振动,就不能发生。B选项错误,物体的振动而发声,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传播声音的介质,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才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即使物体振动,我们也不能听到声音,例如:物体在真空中振动,我们就不能听到声音,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因此应选A、C。

例3.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现的现象是()

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但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这样在铁管的一端听到从铁管和空气中先后不同的声音,先听到的是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所以应选C。

例4.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声的人的距离至少是()

A、10米

B、34米

C、17米

D、68米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

例5.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管的另一端能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铸铁管的长度为931米,两次听到的响声相隔

解析:能够在铸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说明声音在空气中和铸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所以能够听到两次响声,设铸铁管的长度为,两次的相隔时间度为,则:,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在铸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且,声音在铸铁管的传播速秒,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则声音在铸铁管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vt=340米/秒

秒以上,那么

秒以上,人就可以把回声与原声分辨出来,那么障碍物到发

0.05秒=17米。应选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代入数据得:

解得:

答:声音在铸铁管中的传播速度为3908米/秒.例6.男同学一般总是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同学的低。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与女同学的相比()

A、较底

B、较高

C、一样

D、时高时低

解析:音调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男女同学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声带的薄厚和宽窄不同,通常男同学的声带厚且宽,振动频率低,而女同学的声带一般都比较薄且窄,所以振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男同学的声带的振动频率低,发出的声音也就比女同学所发出的声音低。应选A。

例7.在剧场里,我们是怎样听到演员所发出的声音的?

解析:演员在台上边说话或唱歌时,他的声带发生振动,使他周围的空气随之发生了振动,声音是靠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使耳朵里的鼓膜发生了振动,引起听觉,于是,我们就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声音。

例8.把耳朵贴在长铁轨的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铁轨,可以听到两次响声,第一次响声是由铁轨传来的,第二次响声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已知空气和铁传播声音的速度分别为声相隔的时间是多少秒?

解析: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铁中传播的速度小,所以在相同的路程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比在铁中所用的时间长,它们的时间差就是,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时间为,在和,铁轨的长为,求两次响铁中传播所用的时间为,利用速度公式的变形求解,答:听到两次响声间隔的时间为。

例9.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零分贝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叫听觉下限,那么较理想的安静的环境,声音的等级应该是()

A、50~70分贝

B、30~40分贝

C、90分贝左右

D、150分贝左右

解析:正常情况下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就会干扰人们的正常谈话,如果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和引起神精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而引起鼓膜的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所以较理想的声音的等级应该为30~40分贝。应选B。

本讲巩固练习:

1.由远处驶来一列火车,若从钢轨传过来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秒,则火车离此人有多远?(温度为

2.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海水、铁管、空气

B、铁管、海水、空气

C、空气、铁管、海水

D、铁管、空气、海水

3.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时,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米/秒)。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秒?(设当时气温为)

4.某人对着高墙喊话,听到的回声比原声晚

5.在月球上,宇航员之间是怎样交谈的?

本讲练习答案:

1.728米。

秒,则墙到此人的距离是多少米?(设气温为).解析: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声音在钢轨的传播速度,所以从钢轨传来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秒,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所用的时间为,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速度为,所用的时间为,火车与人的距离为,又已知,所以

2.选B。,解得:。

解析:固体、液体、空气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但是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的大小却是不同的,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大,一般来说金属又比液体传播声音的速度大。

3.秒。

时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比光速小得多(光速为

解析:声音在气温为),实际上计时员是看到放枪时所冒出的烟开始计时的,如果听到声音才开始计时,肯定有误差,时间要晚.已知路程为

4.255米。

解析:在,所以。

秒内声音是一去一回,通过的路程是人到墙距离的2倍,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设声音传播经过的路程为,则,人到墙的距离为,根据公式的变形,有

5.答:因为月球上是没有空气的,而声音又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对面讲话彼此是听不到的,但无线电波在真空中是可以传播的,因此在月球上,宇航员们是靠无线电波进行交谈的。

第二篇:声现象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初步学习: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噪声的危害、来源和防治.

人耳听不见的声音──超声波、次声波 2.过程和方法 ● 经历活动:

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传播介质、传播快慢)的活动 对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进行探究 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各种声音带给你的不同感受(宁静?欢乐?振奋?烦躁?)

体会声音世界的奇特和多彩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各种声音的特征及应用

2、难点:音调与音色的应用,声知识的拓展

3、学习方法: 认真实验、认真观察、认真探究

三.知识疏理

(一)课本知识疏理

1. 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振动

声音传播的条件:必须有介质。固、液、气均可,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纵波的形式)

声音传播的速度:在空气中340m/s、水中1500m/s、钢铁中5200m/s 2. 乐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源的振幅和人耳距声源的远近。

人耳刚能听到的响度为0dB、理想声音环境的响度不高于50dB、影响人学习和工作的噪声超过70 dB、损伤人听力的响度超过90 dB。

(2)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人嘴能说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于声源的结构。

买碗时轻碰听好坏,是根据音色不同。(结构改变较大)

买西瓜轻拍听生熟,是根据音调不同。(松紧发生改变)3.噪声:狭义上说是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波形无规则。

广义上说是一切影响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休息的声音。

减小噪声的方法主要是:消声、吸声、隔声。4.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易集中。应用:测距、测速,清洗、焊接,成像、碎石。5.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能绕过物体传播,传播距离远。

应用:预报地震、预报台风、监测核爆炸。

注意点:伤人。

(二)课外知识疏理

1.双耳效应:两只耳朵更能确定声音产生的方位和距离,有给声源定位的作用,听声

音更具立体声。

2.回声:原声经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必须大于0.1s人耳

才能区分,要听到回声,人耳距声源至少17m。

3.发声体越紧、越细、越短,振动所发出的音调越高。如吹笛子、吹酒瓶等。

4.声音的反射:声波像平面镜反射太阳光那样,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5.(从阅读和习题中自己补充)

六.难点讲解

[例 1]“声音的高低”到底指什么? [分析]: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例2]声音的三要素.

[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指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它们用来描述人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受.因为响度、音调和音色可以在主观上用来描述任何复杂的声音,故又称为声音三要素.

响度,它表示的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声波振幅的大小. 音调也称音高,客观上音调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基频的高低,频率高则音调高,反之则低。

音色人耳也可以分辨出这不同声音靠音色。[例3]超声波是怎样清洗精密零件的? 精密零件浸没在清洗液中,清洗液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一会儿受压变密,一会儿受拉变疏.在受拉变疏时清洗液会发生碎裂,碎裂时会产生许多小空泡,这种小空泡立即又会崩溃,而崩溃时会产生很强的微冲击波,这种现象叫“空化现象”.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很高,小空泡便急速地生而灭、灭而生.由此产生的冲击波就像是许许多多无形的“小刷子”很起劲地刷洗着精密零件的每个角落.

例题讲解

1.甲用铁锤打击一下铁管的一端,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铁管上能听到两次击管声,这是因为()A.一个是原声,另一个是回声 B.入耳的错觉

C.声音沿铁管传播快,先听到;沿空气传播慢,后听到 D.人的双耳效应

2.闭上眼睛我们也可以辨别熟人的说话声音,这是根据人的声带振动时,有不同的()A.音色 B.振幅 C.频率 D.响度

3.声音是一种波,在下列的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总是在看到白烟的同时按下计时器 C.巨大的雷声响过,我们发现活动的窗户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必须通过无线电来通话

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声源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B.各种乐器都是声源 C.正在发动的摩托车是声源 D.公路边的高音嗽叭是声源 2.声音既可以在固体物质中传播,也可以在液体或气体物质中传播,那么声音在它们当中传播速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气体、固体、液体 D.一样快 3.下列环境中不能传声的是()A.在海洋深处 B.在月球上 C.在旷野中 D.在封闭的房内 4.在一般情况下,房间内说话比室外听得更清楚,其原因是()A.房间内能听到回声 B.房间内没有嘈杂声 C.房间内原声和回声混合 D.以上原因都对 5.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会上的钢琴声 B.节日的焰火鞭炮声 C.邻居装修房屋的电锯声 D.爽朗的笑声

6.将敲响的锣面用手一按,响声几乎立即消失了,这是因为()A.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了 B.锣面停止了振动 C.锣的振动频率变低了 D.锣的响度变小了

7.某人在下雨天看到闪电后2秒钟,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的云层离人大约()A.680米 D.6×107米 C.1360米 D.1.2x108米

二、填空

8.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吉他弦被弹拨发声时,用手按压住琴弦,声音就会消失,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9.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______体、_____体和______体能传声,在_____中不能传声。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也能够传声。

10.女高音和男低音的主要不同之处是________。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的声音的_______不同。

1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范围通常在_______Hz到_______Hz之间。频率高于听力上限的叫________,频率低于听力下限的叫_______。

三、实验

14.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小的泡沫塑料颗粒再用该喇叭播音,想一想,你能得到哪些与声音有关的物理结论,试举两例。

五、计算题

15.一艘船,停在海面上利用声音的反射向海底垂直发射声音,经测量,从发射到接受到回声,所用时间为10秒,求海底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米/秒)

第三篇:声现象教案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声现象

【教学目标】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形式。【基础知识】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C、液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

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而言,有v固>v液>v气。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A、声源在振动发声

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C、听觉器官完好:

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人听不到这种声。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

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频率和振幅有什么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5、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6、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知识点释疑】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不表示声音就消失。因为当振动停止时,原来的声音还会继续传播下去。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也都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物理学里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固、液、气体既是声源,又是传声介质)

(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固体中最快,液体其次,气体中最慢。

2、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三要素)

(1)响度: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如:响鼓还需重锤敲)

同时要注意,响度还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系。

(2)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如:用硬纸片划梳子)

(音乐舞台上,乐手们对弦乐器的定弦,实际就是在调节音调)(3)音色:声音的品质。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决定。2015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讲义

邢贞成

3、噪声: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如:上课时,外面有人大声的听音乐,这时的音乐就是噪声)控制噪声的三条途径:

(1)控制噪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2)阻断噪声传播。(主要是隔声、吸声和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戴护耳器等)

4、超声波与次声波

(1)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主要的特征有:定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呐);能成像(B超)等。(2)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预测海啸、台风)

第四篇:声现象 教案

仟叶北京路分校

第三讲 声现象

秋季班初二物理培优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传播。2.知道声音的特性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3.知道噪声的控制以及会用其解释声现象。4.知道声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能从生活中观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思维能力:理解声音的特性,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声音的几点特性,并且能解释其原因.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举例说明声音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2.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3.让同学通过解题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学会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难点: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声音特性的决定因素 3.噪声控制的三种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引入新课

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让学生自己感受,抖动纸张,波动直尺,说话时候喉咙的振动,引发学生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生源。

2.声音的传播

提问: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呢?

为什么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相互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推理: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空气中可以传播。(1)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些物质叫做介质。

(2)人们感知声音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耳朵传入大脑,一种是骨传声。

举例:贝多芬、咀嚼声、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不一样 3.声音的能量

(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这个波叫声波。

(2)声音具有能量,通过声波向四周传播,声源提供了这个能量。4.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

(2)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牢记!思考: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时,传播的快慢会是怎样的呢?

几种物质的声速(m/s)

仟叶北京路分校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快,在液体中传播又比在气体中快。

即:V空气< V液体< V固体 5.回声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如果不到0.1s,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音乐厅中常使用这种原理使演奏效果更好。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例一:要能区别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例二: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求海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新课引入

播放音乐青藏高原,学生思考为什么高音部分有人唱不上去。提问:大点声就可以唱上去了吗?我们所说的唱不上去是指什么?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越粗、越低沉,音调越低;声音越细、越尖,音调越高。(2)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 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

发声体振动快,声音的频率就高,音调也就高,振动慢,声音的频率就低,音调也就低。

*黑板上画出波形图解释什么叫频率。

(3)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举例说明:如蝴蝶翅膀的声音我们听不到,但是可以听到蜜蜂的声音。

例1 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如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仟叶北京路分校

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解题思路: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就不同。(4)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它们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举例:海豚、蝙蝠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医学上的“B超”就是一种超声波。地震和海啸会产生次声波,通过仪器可监测到这些次声,大象和鲸也是通过次声进行联络的。2.响度

体验:用不同的力敲桌面,体会声音响度的不同.(1)概念: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人耳接收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

(2)决定因素:物理学中用振幅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举例:敲鼓的时候,重击鼓面凹幅大,轻击鼓声小,鼓面凹幅小。例一:千百年来,不论是在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还是在艺术表演的舞台上,都离不开鼓。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鼓。鼓,能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奋勇前进!你认为图中的鼓手们要提高击鼓声音的响度,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A.用更大的力击鼓,使鼓面振动振幅大些 B.改变频率高一些的鼓来敲击

C.离击鼓处远一些,听到的声音就会强些 D.击鼓击得快些

3.音色

音色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练习:

1.“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些,后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有关。3.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 _____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_________的缘故。4.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仟叶北京路分校

D.音调高,响度小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都不会改变 6.手机拜年是时下最“闪亮”的拜年方式,小强大年三十就收到了一个同学的祝福电话,他一听就知道是小伟打过来的,他感觉音量比较小,调节了一下音量大小,声音更加清晰了,这其中先后涉及的声音的特征是()

A.音调和响度 B.音色和响度 C.音色和音调 D.音调和音色 【生活小常识】

1.往暖水瓶里灌开水,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判断水是

否装满了。

2.夏日里人们买西瓜,总要捧起来拍两下听听声音

就可以分辨出瓜的生熟、好坏

3.运动会上,同学们用力敲鼓就会产生很大的响声 4.在野外说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嘴

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利用

(一)引入新课

雷声预示着大雨将至,听诊器可以诊断疾病,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从宜昌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1.新课教学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提问:(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

(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

(3)“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①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电子元件 ②利用超声波击碎病人结石 例题: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得。.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 ,这种方法叫。科学家运用这个原理发明了。.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超声波来相互联络 B.海豚和大象都是利用次声波来相互联络 C.海豚用的超声波,大象用的次声波

仟叶北京路分校

D.海豚用的次声波,大象用的超声波

4.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的是()A.超声波 B.次声波 C.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引入新课

由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源引出噪声污染。

(二)新课教学 1.噪声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环境保护角度上讲,但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音。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来表示,符号是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0dB,比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2)噪声的危害

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城其他疾病(头疼、高血压等)3.噪声控制

控制噪声从三个方面着手:

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如消音器,禁止鸣笛标准)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种树,隔音板)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入耳处减弱(如耳塞)例题: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 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 凡是 的声音,都属噪声.2.人们以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分贝。

3.下列声音中属于噪声的是.a.晨读时的朗读声

b.城市里汽车发动机的运转声 c.自习课时的喧哗声

d.剧场里京剧表演的锣鼓声 e.装修房子时电钻声

4.下列做法不利于控制噪声的是()A.在学校附近建造发动机修理厂 B.市区严禁燃放鞭炮 C.强声源旁设置隔音板

D.医院周围不准交通车鸣笛

仟叶北京路分校

5.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种草植树 C.戴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禁止鸣喇叭

6.从环保角度看,下列声音属于噪声的是()A.晚上休息时,从迪斯科舞厅传来的音乐声 B.做家务时,窗外传入的“雨打芭蕉”声 C.登山时,小溪传来的潺潺水声 D.湖面传来的一阵阵歌声

7.为了保证睡眠和休息,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A.0dB B.30~40dB C.50~70dB D.90dB以上

四、作业

完成校本教材,声现象剩余题目。

五、板书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介质

三、声音的特性:音调—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材质、种类

四、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能量

五、噪声的控制:声源处减弱、入耳处减弱、传播过程减弱

六、课后反思

第五篇:直击中考:读后感写作技巧 (3000字)

直击中考:读后感写作技巧

知识要点:

1、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

2、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

3、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考试说明: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思想上有时会受到启迪,懂得了某个道理;感情上有时会受到触动,产生某种联想??懂得的道理,产生的想法,统称为读后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加以阐述,便是读后感。

读后感写作方法

(1)吃透原文有感而发

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对原文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另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就这两个条件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为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如果对原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准确,那就无感可写或者感而不当了。

要想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在动笔之前,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阅读原文,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并搞清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一看这些层次和段落是怎样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的。

当然,考生临场作文,时间紧迫,是很难对原文进行过细地分析的。不过,作为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上述要点是必须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发,也才能写得比较顺手。有的考生写作水平本来不差,但不去仔细地阅读原文,还没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就匆匆忙忙动笔写作,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2)抓注重点精心立意

近几年中考作文平分标准都提出了“立意新颖”的要求。就一篇议论文来说,“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论点的确立。而“新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新鲜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内容要深刻,有独到之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抓注重点,生发开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谋篇,固然算紧扣了原文;而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未尝不算紧扣了原文。事实上,我们常见的许多写得好的读后感,并不是篇篇都紧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必须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写好。如果对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无知,那么,对文章的各个侧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读后感来。

(3)联系实际议而不空

凡是写过一些读后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有深刻的感触,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过程。

许多考生在联系实际方面是能做得很好。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感想,读来亲切生动。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写的读后感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政治口号、誓言之类,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于联系哪些实际,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大体说来,无非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主观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二是联系客观的实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只要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联想哪方面的实际都是可以的。

(4)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是议论和说明。不过,它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一些具体事例,所以又常常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读后感的写法是这样的:从读了某一篇文章谈起,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而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这是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往往是叙议相间,两相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在这里,议是叙的纲领和统帅,而叙是议的根据和佐证。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坚持以议为主的原则。我们在联系实际、引用事实的时候,要始终不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

“四字诀”技巧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写一篇读后感。

唐黎是河南省1996年高考女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她家很穷,正为上大学那数千元费用发愁。有一厂家上门允诺,只要她在电视上说一句是喝了该厂的口服液才使头脑敏捷,就可得到一万元的广告费,可是唐黎拒绝了。她说:“俺家穷,从来没喝过那健脑的口服液。如果我贪钱说瞎话,今后我在社会上怎么做人呢?”

思路点拨:

这是一篇根据材料写读后感的作文题。写作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感点。读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读后感”的感点往往是多样性的,既可以就原作的主旨发表感想,也可以从某一个侧面发表感想,甚至就其中的某一句话谈感想。如抓住上述材料的主旨可确立“要舍利取义”、“要实事求是”一类的感点;从另一个侧面则可确立“要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做人要诚实”、“虚假广告做不得”等感点;抓住唐黎说的一句话则可确立“莫为金钱说瞎话”的感点。

2、阐述感点。“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在论证过程中要生发联想;可以联想到上下数前年,纵横数万里;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通过横向的旁征博引来阐发观点。例如由“唐黎做人诚实”可以联想到:汉朝季布一诺千金;彭德怀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也敢于说真话,为民请命。

3、选择论据。可以选用我国古代的优秀思想言论,如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这类名言,作理论论据,论证“要拒绝金钱的诱惑”这一类感点;也可以列举当今社会上少数人被金钱牵着鼻子走的若干典型事例,作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要拒绝金钱的诱惑”这一感点。

练习二:写一篇读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课之后的感想,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正确,中心突出,扣住两篇课文,联系实际,有叙有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

这个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读后感,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的是,要读两篇文章而后写感想。

1、既然有两篇文章,必然有不同之处,但两篇连读,又一定有共同点,这就是这篇读后感要写的内容。

2、《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都是同学们熟悉的,每篇之中的主题都很深刻,所以考生一定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异中之同,由此引发感想。

3、根据题目的要求,感想不能只限于对文章的感想,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写出这篇文章在现实社会能给你什么启迪,也就是说既要扣住两篇课文,又要联系实际,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考生在动笔前,一定要先把握住这一要点,同时,要把题后要求切实贯彻到作文之中。

下载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现象教案——直击中考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中考专题--声现象

    2011年中考《声现象》试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11杭锦旗)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 )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B.图像和声音同时消失 C.可以听到声音,但看不到......

    物理声现象教案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过程: 1、声音的......

    《声现象》复习教案

    《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声音是什么第一章声现象(复习) 、声音是由于发声体的__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

    直击中考英语七大写作问题

    直击中考英语七大写作问题 ⊙ 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侯孟中学 张 锋 写作是一项能够充分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也是中考中失分较多的一题。不少考生在练习英语写作......

    2011中考物理《声现象》试题

    2011年中考《声现象》试题汇编 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 宋晓楼 一、选择题 1.(2011杭锦旗)若把正在收看的电视机放在真空玻璃罩内,我们会发现( D ) A.图像和声音一样正常 B.......

    直击英语写作

    直击英语写作儋州市第一中学 林慧英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

    《直击宿州市中考现场》采访手记专题

    《直击中考现场》采访手记 沈李君 ‚一家清真馆里,六个女孩围坐在桌子旁,各自点了一份盖浇饭,焦急的等待中……‛ 上午接到任务,十点半从学校出发,打算赶在考生第一门考完后,直击......

    引言及声现象教案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引 言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有趣物理现象; 2.知道物理实验中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4.能对某一物理现象按常规步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