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5: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浅谈数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澄华中心小学 林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合作,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坚持理性精神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把课程改革看成既是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更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下面谈一谈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角色,让师生的关系朋友化,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现代理性主义教育导致的恰恰是非理性,而非理性主义教育又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以教育的启蒙为条件。

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再也不单单是站在高高的台上向学生灌输知识,一副“老夫子”像,而是应该从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谈生活、谈孩子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谈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谈话,对学生来说最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最能打动学生,最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被关注的,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我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以无拘无束的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学会积极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允许学生用自然、朴素、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己,使教学活动充满着师生激情,涌动着灵感。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导。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好,在校园生活中你只要能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好兄弟”,那么你所要求的包括一些“呆板”的课堂

常规,一些烦琐的作业等等,即使再苦再累的学习生活,学生都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美差”。我想如果能做到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因此,一直以来我总是用这句话指导我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和鸿沟,课堂上学生敢于向我质疑问难、敢于和同伴合作交流,敢于心无城俯地指出我偶尔出现的错误。总之,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刻刻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做一个耐心引导者;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做一个真诚的合作者;了解学生,调控学生,做一个精心的组织者。

二、创设情境,让数学知识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现代教育的霸权式的宰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需要的工具人。教育为了这种塑造,任意地剥夺人的自由和贬抑人的自尊,否认人的权利,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和身体,这种教育其实完全消除了个人的理性精神。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要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必须克服数学知识的抽象、枯燥和难于理解。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让数学知识“动”起来。例如“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地购物活动,就像计算机的学习离不开上机操作一样。在该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多处创设良好的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现实生活的商品买卖实践活动中,既激起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的知识,又渗透了集体观念,培养了学生集体生活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低年级的学生由于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范围小。因此,我借助小学生热崇的游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熟练地掌握退位减的技能。设计练习时我是这样穿插的:星期天,小猴子做了一些数学题,小猴子因为贪吃好玩,知道自己做错了很多道题,它听说我们205班的同学都聪明好学,今天特地来请教请教大家。(课件显示小猴子做的退位减题目)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谁是小猴子最好的老师,好吗?话音一下,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能说会道,整节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争先恐后的竟答中,在寓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充满乐趣、生机的游戏情境中结束。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让新知变成有源之水,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在传统的理性观念中,理性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普遍性,在理性主体化的过

程中,理性成为人作为主体的普遍特性,成为一种脱离具体的历史处境和社会背景的抽象的、先验的特性。理性成为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纯粹的、不变的、毋庸置疑的东西,这样的理性意味着个人在历史性的生存中获得的个人人格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普遍性的掩盖之下,理性变成了获得普遍知识原理和道德命令的认识能力。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这是新教材的意图之一。新的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展现社会背景,使新知识变成有源之水。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如“分类”的教学,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这样的设计:新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附近商店去调查,看看商店里的东西是怎样摆放的,看谁记得准、做得好。树叶等的对称美,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后,让学生分组发挥小组的聪明才智,合作操作剪出小伙伴们想像、设计的对称图形,再让学生把各种各样对称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有:衣服、小人、房子、星星、飞机„„当全班学生愉快地欣赏自己的作品,欣赏小伙伴的作品时,我再用“你们真棒”、“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真是小小发明家”等等,真诚地夸赞学生的创作,然后再由集体评出剪得最美丽、最“对称”、作品最多的小组,奖给一个“激励星”。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操作、探索对称图形的活动中,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且让学生在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作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合作意识,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同时也达到培养了学生互相友爱,互助互进的思想感情,达到预期的情感教学目标。

总之,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并不是自然意义上生成的,人非天生地具有理性精神,理性只有在理性的实践生活和教育中获得,这就意味着理性的人只有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生成。理性作为一种精神品质的获得和发展是一个教育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理性的生成和成长必须依赖理性的启蒙,必须依赖理性在生活实践中公开运用的机会和环境。我们可能有种种的理由批评唯理性主义,但是从理性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不但无法拒绝培养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而应该以养育人的理性精神作为教育培养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指导观察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我还看见好像有无数条线”„„¨从这些学生朴素的语言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渗透了圆的定义:到定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看到“无数条线”则为理解圆的半径有无数条提供了感性材料。

二、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三、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转程还要多少天?”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3600×1/6÷4)。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

7、6/

13、4/

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

3、13/

6、9/

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与初三同学谈如何学好数学

经过二年多的初中学习,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不断丰富,学习自觉性的不断增强,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教材也随之加深拓广,老师的教学也由扶着同学们走路到逐渐放开手让同学们自己走路,这是在中学阶段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二年多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有的同学很快就适应了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进步很大;但也有的同学一下子不能适应初三阶段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自信心下降,与其他同学拉大了差距。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这种差距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还会不断加大。

为了同学们的前途和末来,我觉得同学们在学习中不能顺其自然,而应力求改变现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尽快把学习成绩赶上去。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是事半功倍的关键所在。

通过二年多的学习,想必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在学初中的有关基础知识内容时,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都能听得懂,所以要掌握一般的基础知识并不难。练习中一步到位的与新知识有关的简单题也并不难做,难的是较复杂一点的、与以前学过但自己又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题。所谓“数学学习,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就是指这一类的题目。但这并不是说,因为这样,就不要去学新知识,就学不好新知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即使你以前的知识都没学好,仍然能依据新学的这些知识去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并且从中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我这节课认真学了,听懂了,会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了。之所以碰到难一点的题我不会做,那是因为我以前的知识没学好,在某一个地方卡住了,做不下去了,只要我把以前的知识好好补一补,像现在这样把知识一点一滴地学到手,我就不信学习成绩赶不上去。

事实是,前几届有好些个同学原本数学成绩很差,到初三了才着急起来,认真地持之以恒地补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最后在中考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有的从平时考十几、二十几分到中考考出七、八十分,有的从五、六十分到中考考出一百多分。当然,除这些同学自身的努力外,还与中考题大部分题目比较容易也有一定的关系(虽然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但也要考虑到初中毕竟还是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考面临的是全体同学们,必然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中考成绩也是体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中考题里面始终都会有大量基础题。)但再容易的题目也要你能掌握有关知识的最基础的东西才行呀!如果你自暴自弃,每一节课都不认真学,连最简单的题也不会做,我看你到中考时也只有望题兴叹,后悔莫及。有不少同学中考后都有这样的感叹:早知中考数学题这么容易,我平时学习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平时测验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能真正拿个五、六十分(不是掺假的),中考拿个一百多分绝对没问题。(中考数学满分为150分)

我介绍这些情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劝那些怕数学的同学不要放弃数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难学,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学好。应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与其他同学缩小差距!

也许有的同学要问,那么怎样努力呢?您能不能介绍一点行之有效且并不难学的好方法啊?当然有,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操作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一、该记的记,该背的背,不要以为理解了就行

有的同学认为,数学不像英语、社政,要背单词、背年代、背人名、地名,数学靠的是智慧、技巧和推理。我说你只讲对了一半。数学同样也离不开记忆。试想一下,小学的加、减、乘、除运算要不是背熟了“乘法九九表”,你能顺利地进行运算吗?尽管你理解了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但你在做9×9时用九个9去相加得出81就太不合算了。而用“九九八十一”得出就方便多了。同样,是运用大家熟记的法则做出来的。同时,数学中还有大量的规定需要记忆,比如在化简二次根式时规定:“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章根号内的字母都是正数。”等等。因此,我觉得数学更像游戏,它有许多游戏规则(即数学中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谁记住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能顺利地做游戏;谁违反了这些游戏规则,谁就被判错,罚下。因此,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一定要记熟,有些最好能背诵,朗朗上口。比如大家熟悉的“乘法公式、求根公式”“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等,我看我们的同学有的背得出,有的就背不出。在这里,我向背不出的同学敲一敲警钟,如果背不出这些公式,将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麻烦,因为今后的学习将会大量地用到这些公式和数据。

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理解了的要记住,暂时不理解的也要记住,在记忆的基础上、在应用它们解决问题时再加深理解。打一个比方,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像木匠手中的斧头、锯子、墨斗、刨子等,没有这些工具,木匠是打造不出家具的;有了这些工具,再加上娴熟的手艺和智慧,就可以打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家具。同样,记不住数学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就很难解数学题。而记住了这些再配以一定的方法、技巧和敏捷的思维,就能在解数学题,甚至是解数学难题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了解几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等式:速度×时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二和初三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简单的三角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组、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为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打好基础。

所谓的“方程”思想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2、“数形结合”的思想

大千世界,“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这两个属性,就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的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结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去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象了。往往借助图象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得上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慢慢会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3、“对应”的思想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还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形式,对应一种关系,等等。比如我们在化简求值计算中,将式子中有关字母或某个整体的值,对应代入,直接算出原式的结果。又比如我们到初三综合学习了与圆有关的角,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的数量关系必须“对应”同一段弧才能成立。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题。初

二、初三我们还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对应。总之,“对应”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转化”的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成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

比如,我们学校要扩大校园,需要向某村征地。而某村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

“转化和替代”的思想,是解题的最重要的思维习惯。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三、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去年年底我去浙江教育学院开会时,杭二中吴副校长的一番话使我感触良多。他说:我是教物理的,可是经常外出,同学们物理学得好,不是我教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悟出来的。当然,吴副校长是谦虚的,但他说明了一个道理,同学们不能被动地学习,而应主动地学习。一个班里几十个学生,同一个老师教,差异那么大,这就是学习主动性问题了。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老师讲新课前,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过的已掌握的旧知识去预习新课,结合新课中的新规定去分析、理解新的学习内容。由于数学知识的无矛盾性,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永远都是有用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的,都是正确的,数学的进一步学习只是加深拓广而已。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同学为什么听老师讲新课时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或者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因为没有预习,没有带着问题学,没有将“要我学”真正变为“我要学”,力求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四、自信才能自强

在以往的历次考试中,总会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你都没有动手去做,又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呢?即使是老师,拿到一道难题,也不能立即答复你。也同样要先分析、研究,找到正确的思路后才向你讲授。不敢去做稍为复杂一点的题(不一定是难题,有些题只不过是叙述多一点),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去做题,要善于去做题。这就叫做“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包括隐含条件。然后,从“所求”看“需知”,由“已知”看“可知”,构筑“可知”和“需知”之间的桥梁,形成从“已知”到“所求”的通道,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其实,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葫芦,题目有些小小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当然,做题先从哪儿下手是一件棘手的事,不一定找得准。但是,做题一定要抓住其特殊性则绝对没错。选择一个或几个条件作为解题的突破口,看由这个条件能得出什么,得出的越多越好,然后从中选择与其它条件有关的、或与结论有关的、或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有关的,进行推理或演算。一般难题都有多种解法,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相信利用这道题的条件,加上自己学过的那些知识,一定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但不做也不行,关键是一个“度”。在一定的限度内,我还是鼓励同学们要“多做多练,因为熟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能生巧;多看多想,才能见多识广。”这样,通过强化的训练,培养自己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那么到了中考的时候,由于题目类型见得多,所以能“触类旁通,熟能生巧”,加快了速度,节省了时间,这一点在考试时间有限的中考时显得特别重要。

解数学题目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一道道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的明天!

资料来自: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目 录

提 纲.„„„„„„„„„„„„„„„„„„1 论文摘要 „„„„„„„„„„„„„„„„„„2 关 键 词 „„„„„„„„„„„„„„„„„„2 正 文 „„„„„„„„„„„„„„„„„„2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3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4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5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

六、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提 纲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因为不对已有事实与背景材料作出逻辑分析,就难以获得明晰的数学问题,没有在逻辑上对问题的预设进行思考,就难 于确定为求解问题需要搜集些什么样的材料。没有逻辑推理在思维活动中的运用,不采用它来组织有关新概念和新思想的联系,新的假设就难以建立。但是新问题的发现,新思想的提出,又主要是靠直觉思维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助于中学生视野的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及其重要的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本人在具体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的: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论文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引导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以及诱发学生数学的灵感等发面论述了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正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单一的知识传授不是教学的全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方是教学的根本,正所谓“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作用下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重 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联系,提出新见解,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方式。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思维的独特性、多向性、求异性和开放性、发展性、灵活性和简约性,它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不断否定、不断肯定、不断扩展思路,选择最佳途径的过程,也是从已有思路出发,在选择科学信息中,依靠直觉提出新的见解,科学猜想和创意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用自己创造性的“教”去诱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以一种发现问题的心态去听课,去理解教材,积极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在策略方法上,应注重指导、提示、点拨、启迪智慧、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无数科学家的成长道路已证明了这一点。而培养兴趣则是热爱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起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一)重视和尊重学生

只有教师尊重学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也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无拘无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孔子所培养的子路、颜回的经历足以体现这一思想。

(二)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的开、驰得远。把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无所顾忌,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有所发展。试想:在在一个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课堂,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有多大的发展。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的知识精编成简短的故事或一个个情景片段等,如做一些保险业务、汽车运输、有奖促销等题目,这样既贴近生活,学生也有兴趣学习。根据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引导学生思索新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从“生与熟”转化为例,当遇到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括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成“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熟”问题要寻求最佳解法时,则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变成“生”长此以往双向思索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就会增多。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学会生存》),如果教师给学生的问题过于单

一、枯燥甚或机械,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没有空间,也就窒息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下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敢于放飞学生的思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充分反映了这一思想。这里思维空间包含两个方面:

(一)时间上

这里的时间指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这一点许多老师平时都没有注意到。往往花好长时间编出一个好的题目,结果匆匆收场,不光没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反而得到了窒息,这样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空间上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空间上的跨度即要有纵深感,要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哪怕是一点点。所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这一个方面的能力,这当然不是指那些难、繁、偏、旧的题目。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培养求异思维的练习,学生能有所创新的题目。在学习圆时,我问学生: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如果上楼梯圆形车轮还有优点吗?你能帮助设计吗?作为活动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好处的。

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数学教学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平时关心、信任和爱护学生外,教师还要用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包括学习目的性在内的精神追求,渊博的知识、姻熟的教学艺术,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奥秘和展示数学知识内部那种紧密而和谐美妙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动力。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有“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问题难易应适度,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地去解决,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其次,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屡试屡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有必要的。组织一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如开展几何图形设计比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通过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创造,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好奇心便会逐渐淡漠。好奇心的淡漠是对问题的淡化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爱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善于提问,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言。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那么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1厘米、17厘米、9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1、17、9厘米,11、9、7厘米和11、17、7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7厘米、9厘米、7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柳树和松树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

探索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探索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2.7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c//d,∠1=115,⑴求∠2与∠3的度数,⑵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

1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 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c//d求证:∠1=∠2 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1=∠2,求证:c//d。变式2:已知c//d,∠1=∠2,求证:a//b。变式3:已知a//b,问∠1=∠2吗?(展开讨论)

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四)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2/

29、12/

11、96/89、16/1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29/

32、11/

12、89/96、15/16),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六、结束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不要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给他们条条框框,要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既要注重点,更要注重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为何要我们的孩子不拘一格呢?给学生一片自由天空,让学生想象插上翅膀才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都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动手解题、动手编题,即使是成题也要尽可能找出更好的解法,师生都要做到在不疑处生疑,时刻树立创新意识,让学生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肖利民 《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2月

[2]谢传健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文卫星 《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J]数学教学通讯,2004,(10)

[4]叶良军 《数学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若干方法浅议》 [J],数学月刊2000.(7)

[5]徐广华 《加强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通讯,2001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多数会尽量满足,致使现在的孩子虚荣心重、攀比心理盛、自理能力越来越差。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求人们要有节约意识。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一种传统,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是给孩子永久的财富。

关键词:勤俭节约 良好习惯 传统美德 目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案例描述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六)解决策略

(七)结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勤俭节约是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再富的豪门也要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百姓更是把勤俭节约当成了传家之宝,一种美德佳话。勤俭节约也是世界性的话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人类享受到了高品位的现代生活。但是,由于无节制的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人类也面临着新的危机: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纷纷向人类发出警报。面对整个星球的资源恐慌,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口诛笔伐浪费现象,把节约提到了拯救人类生存家园的重要日程。

近年来,随着我乡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大多数小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每天上学、放学及平时,我们学校门口的一些小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小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零花钱可是动足了脑筋。同时消费品市场上针对小学生一族而设计的各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丰富多彩起来。

最严重的是小学生对这些“来之过易”的学习、生活用品并不珍惜,频繁换新,随手就扔,随便就丢的现象非常严重。每天中午,学生吃剩的零食、饭菜更是随处可见。看到这些现象无不让人想起古人脍炙人口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学校的公物更是不爱护,甚至随意破坏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如何唤起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已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如何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一课题。

二、研究目的

1、了解我校对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现状认识,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系列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2、使我校小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思想意识,培养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力求改变我校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的那种枯燥的、呆板的、以教师说教为主、强制型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构建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勤俭节约的方法,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4、通过活动,促使大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节约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合作。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课题的理论价值:

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教育,在培养公民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校小学教师对于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教育的科学教育观、有效性,培养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一套有特色,科学性与操作性强,实效明显,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构在农村小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教育理论体系。

课题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将努力渗透对小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培养我乡小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促进我乡小学生的文明进步,为我乡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小学教师对小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规范教育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声望,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学校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并逐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加强我校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管理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能够秉承和发扬,使孩子们崇尚节俭,从此走向人格的完善与独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教育法规,还是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来看,本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案例描述 案例一浪费粮食现象:

午饭后,伙房前面的小铁车里倒满了饭菜;厕所边的垃圾池子里时常有一些孩子咬过的馒头、面包、没吃干净的水果、牛奶盒中有的还在往外流淌着牛奶、整块的方便面„„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浪费的理由是:菜少,只好剩饭;菜不合口味,饭菜一块剩;米饭太硬,难以下咽;心情不好,吃不下;堂堂男子汉,打一点点饭会被别人笑话,就是吃不完也要多打一点;从小养成的习惯,改不了。

案例二学习用品的浪费现象: 讲桌上经常有孩子捡到的钢笔、中性笔、橡皮、自动铅、尺子等。向孩子询问是谁丢的,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认领;学生草稿纸浪费、作业本用之浪费。

案例三浪费水电的现象:

大白天教室里亮着电灯没人管;有一些顽皮的同学,在自来水的龙头下边互相用水大打水仗,水花四溅,十分开心,不知不觉之间,干净的地面弄湿了,过往的同学被吓得躲躲闪闪,大量的水也浪费了。

五、不节约习惯成因

不节约现象,每天都在校园内发生,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和风气,已经影响到校园内,校园里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现象比比皆是:讲节约会被认为是“土”,或是“抠门”。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除了在部分中学教材中有简单的水资源内容外,还没有一份教育中小孩子节约用水的专门教材,我们的教材还在停留在对孩子进行着“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教育,其实,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当少,关于节约方面的教育教师只能流于口头的说教,因为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相当重,有时只能在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大队部决定以这次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符合少先队员生理、心理特点的,队员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队员们的节约意识和节约习:

2.现在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情况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变得比较宽裕。家长都给了子女各个方面以最大的满足,新奇的玩具,名牌的衣服,高档的文具,充足的零花钱。就算是家庭条件一般的家长,也宁肯自己少用点,自己拘谨点也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不应该再让孩子过自己童年时代的那种艰苦的生活,因此许多家长尽量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不愁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手大脚,毫不珍惜。由此,孩子的一些坏习惯渐渐养成:比如灯开着人走了,用完自来水,水龙头不关紧就走了„„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家长却认为这些都是生活小事,自己代替关掉就算了,殊不知这样养成了孩子浪费的坏习惯。其次,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比较看重,而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他们认为无所谓,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了,疏忽了对孩子好习惯的教育。渐渐地使孩子觉得自己享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也就出现了好吃懒做、花钱如流水、浪费水电、浪费文具、浪费饭菜、浪费生活日用品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节俭反倒成了贫穷和小气的代名词。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没有注意自己的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影响,缺少了言传身教的责任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孩子都看在眼里,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一部分不良的行为和习惯是相似的。

六、解决策略

针对上面因素,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小孩子的节约习惯?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现在孩子追求名牌、追求享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的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不仅引起人们对当前青少年精神追求的忧虑,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消费价值观念的反思。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确立正确的消费伦理导向,应该成为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学校德育要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的职责,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树立珍惜资源和财富的现代意识。世界上的任何资源都是人类社会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也是社会发展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必然要求。世界上的任何财富,都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珍惜这种创造的成果,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的爱护,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尊重。在对待财务的态度上,让孩子明白,节俭并不是吝啬,浪费也不能体现真正的慷慨;另一方面,要运用道德手段引导孩子选择合乎时代和国情要求的消费行为,培养孩子“合理消费,俭而有度”的消费心理,消除节约是“抠门儿、小气”的错误意识,坚决反对攀比、炫耀性消费。学校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改变不良消费行为,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成为校园普遍的价值取向。

2.帮助孩子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1)给孩子宣讲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树立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从他们的内心深处入手,改变孩子错误的思想观念,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我做起。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的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缕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它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的果实。显然加强小孩子的节俭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任何一种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

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通过讲解古今中外节俭节约的故事,让他们明白“细水可以长流,节俭也是财富”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身边一些勤俭节约的小事,可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地讲解其中的道理,使孩子明白,节衣缩食可为家庭减轻负担,节水节电可为国家节约能量,通过长期的节俭活动,真正堵住身边流失的财富。因此,有意识的选一些感人故事,并把它带入课堂,充分利用班队会活动进行宣讲,让孩子在心中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精打细算的习惯。

2)从多种正反案例的对比中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

从地球的资源危机到人类的过度消费、从父母的辛勤工作到一部分孩子的好逸恶劳、从同学中的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到好吃懒做、浪费严重,在多种案例的对比中是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俭节约的重要——勤俭节约不仅是为自己节约对我们来说显得微不足道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父母、他人、国家、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片关爱、一点美德。

3.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平时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小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这样的小事做起的。比如:第一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对家里、他人、集体的财物都要爱护。节约每一粒米,吃饭时不乱倒饭菜;节约每一度电,人走灯关;节约每一滴水,洗手后要关紧水龙头,洗衣水、淋浴水可用来冲厕所等;节约每一张纸,不要乱扔白纸,用过的纸反面可以写草稿等;爱惜书本,不乱撕书本,;爱护桌椅、门窗、教学仪器和体育设备等。第二要求孩子在打扮上不要过分,不要追求新奇时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三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随便向家长要钱。平时不挑食,不经常买零食吃,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教师一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就会内化成固定的好习惯。

4.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行为,可通过各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家长会上从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入手,从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吃苦精神、理财能力与孩子中普遍存在的自理能力差、吃苦精神差、花钱大手大脚、被过分溺爱等情况进行分析,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创造财富,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提倡家长有计划地给孩子零用钱,少领孩子到高档消费场所,鼓励孩子把钱用到有意义的地方等,不要助长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消费心里。引导家长要关心和过问孩子零花钱的支出情况,教他们学会理财,即使家庭富裕,也不能肆意挥霍,让孩子养成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

七、结论

1.现在在我们这个班级里,乱撕作业本的现象没有了,从对于学习用品的使用和保管来看,节约使用的习惯好了很多,就连孩子们用的草稿纸,他们也想出了好多可以节约的好办法,先用铅笔打草稿,再用圆珠笔或钢笔,两面使用,写字时把字写得小一些,最后把草稿纸交到劳动委员那里,作为废品回收;垃圾箱里面再也看不见吃不完的馒头、面包、喝不完的牛奶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走水停了。

2.家长会上好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在家里不再挑食了,买新衣服时再也不挑三拣四了,知道淘过米的水用来洗菜,洗完菜的水用来浇花、冲马桶了,时时处处都讲究节约了,浪费的现象减少了许多,他们在节约的同时还不忘提醒家人和邻居注意节约,孩子们还在社区里争做节约的宣传员,动员所有的人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总之,勤俭节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小孩子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活动,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犹如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画最美丽的图画,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伴随他一生。让孩子在家庭、学校的教育引领下,养成一个又一个的节约好习惯,并且使这些好习惯能影响他自己、影响到家庭以至于整个社会,好习惯伴随孩子走过一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人生,让我们携起手来,争做勤俭节约小卫士!让勤俭节约的习惯伴随我们成长,让勤俭节约的传统永驻你我心间!

第五篇: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内容摘要:摘 要: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现代 理性主义 教育 导致的恰恰是非理性,而非理性主义教育又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以教育的启蒙为条件。

摘 要: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人的自我负责精神和自我治理能力。理性的人具有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洞察力和明智地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现代 理性主义 教育 导致的恰恰是非理性,而非理性主义教育又彻底放逐和否定了理性精神。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重塑理性精神,必须以教育的启蒙为条件。

一、教育的强制与理性精神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霸权式的宰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目的,强制性地把人塑造成为某种被需要的工具人。教育为了这种塑造,任意地剥夺人的自由和贬抑人的自尊,否认人的权利,任意处置人的心智和身体,这种教育其实完全消除了个人的理性精神。

教育的强烈的塑造心态是在狂妄的理性主义对人性的设计之下的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对人性的理性设计 自然 会导向对人性的塑造,这其实是按照某种意志的推论对人性进行的设计和制造。在这种塑造中,教育把人客体化,进行各种否认个体自由意志的修剪,以强制的方式进行归顺的训练,随时在监督、改造和型塑之下,剥夺个人的自主性,把人生产为一个完全适应型的人,一个只是将其行为合理化到适应外在的权力所必需的程度的人。

在这种教育强制中,教育成为一种巨大的监护、督察、修正、压制个人的力量,并且这一力量是具有绝对权威的、无微不至的。它通过各种规训技术使人处于一种被规定的 发展 之中,达到事先设定好的目标。由于教育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选择,个体不得不服从教育预定的发展框架。这样的教育不可能营造一种精神表现的活跃情境,不可能创造理性精神得到发展的机会。教育的强制主义和蒙昧主义造成的结果是在个人身上和社会中理性精神的缺失。

理性精神的缺失表现在: 1.个人的他治状态。个人对自己生活道路何去何从的问题的决断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性的权威的影响基础上的,而不是自己思考之后选择的主张。个人不用思考、不要反思,不能公开地利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去选择。个人受制于或者相信外在的控制、误导、诱使、压制、强迫,或者受制于自己的非理性的信念、偏见、欲望、预设等。个人认命、趋附和屈服外在的强制和奴役。

2.道德狂热和 政治 狂热。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没有任何的理性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和意识,狂热地献身于某种目的。这容易导致道德狂热和政治狂热。所有人都被感召在一种失去理性的运动中。狂热必然地导致暴戾。德国法西斯时期的人民的狂热与 中国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道德的狂热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3.盲从和迷信。教育强制向人们灌输着一种所有人必须服从的统一目标,在对人的心智的钳制中,在奖惩的诱使中,个人对外在的权威,对教育所布道的教条,产生一种非理性的盲从和迷信。在面对价值冲突和观念冲突中,个人失去自主精神,缺乏理性的判断力。在教育的包裹中,个人形成一种精神的无助感,他不能自由地思索和判断,不能通过表达、抗辩、讨论、协商、妥协、说理、拒绝等方式争取自己的权利,仅仅成为他者利用的工具。4.蒙昧和偏执。教育强制要实现的是对人的心智的宰制,这表现为对人的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限制,因为塑造形成的思想和意识的锁链会使人们有意地成为工具。缺乏思想的人们是容易驾御的。因此,教育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类知识,而排斥那些培养人的理性精神的知识,因此,知识的自由交流和充分开放是不可能的,价值的现实展现对人们是封闭的,个人被包裹在一种被设定好的界限内,每个人处于一种不能充分知情和信息封闭的状态,也就是说个人处于一种被蒙昧之中。在这种心智的宰制中,人们容易形成一种偏执和霸气,形成一种排斥异见、打击异端的心态,不是通过理性而是通过思想的暴力解决冲突和争论,不会形成一种尊重和宽容的社会交往。

5.逆反和虚无。在教育强制的严格的控制中,可能会形成一种非理性的反抗心态,这就是表现出对任何社会规范的嘲弄和逆反,对任何价值存在采取一种疏离和虚无的态度。个人采取怀疑一切的无主义的态度。人们放弃追求理性精神、追求优秀品质的精神动力,个人失去了评判生活的价值准则。

6.暴力。教育对人的权利的僭越阻碍了受教育者的合理性意愿和自主的发展,这种具有暴力性的强制教育,会使受教育者不再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理性,不再相信通过理智的精神和方法能够解决冲突和问题,而是倾向于通过暴力而解决争端和冲突,以非理性的对抗方式激化冲突。这是一种轻视理智的、缺乏自由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后果。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个人无法形成理性的精神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无法学会公开和公正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解决他们面临的个人和社会的问题,或者诉诸暴力:如强制、威胁等,或者迎合和趋附于暴力。因此,在缺乏理性启蒙的社会里,理性的错位和教育的强制只能带来人的非理性状态。这对于社会和个人而言,就会缺乏个人和公共的理性精神,就会缺乏理性的、约束的实践目的。这对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理性精神不仅是一个社会走向自由、公正和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个人自由地形成个人的生活目的、承担责任、形成道德自律的关键。

二、重新认识理性精神

重塑理性精神可能吗?重塑什么样的理性精神?这些是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实践生活已经“去价值”的时代,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在传统的理性观念中,理性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普遍性,在理性主体化的过程中,理性成为人作为主体的普遍特性,成为一种脱离具体的 历史 处境和社会背景的抽象的、先验的特性。理性成为一种绝对的、无条件的、纯粹的、不变的、毋庸置疑的东西,这样的理性意味着个人在历史性的生存中获得的个人人格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普遍性的掩盖之下,理性变成了获得普遍知识原理和道德命令的认识能力。理性在人的具体的实践生活中的目的导向作用渐渐被遗忘了。

理性被遗忘,是理性面临的真正危机。“启蒙运动用理性来反对神话和迷信,到头来却反对主观理性自身所寄寓的那些像自由和和平、最终意义上的人的平等、人的神性和正义等‘自然的’概念,最终反对主体和理性概念本身,这是理性真正的危机。”理性的危机是否通过放弃理性而得到解决?放弃理性可能意味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可能需要的是重新提出理性的问题。

理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涉及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理性在人类生活的传统和个人生活的实践中的根基是无法动摇的。因为,理性在实践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性的指导,给我们赋予一种思考生活及其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对生活实践的目的获得反思和瞻视。可以说,理性是人的实践生活的基本构成。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理性而解决理性的危机,通过理性而解决理性的错位。

理性是在人的生活中生成的一种基本的精神,它不是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局限性的、无约束性的绝对本质。既然理性是在人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理性就是在人的具体的生活境域中表现的,这意味着理性一方面伴随着人的生活,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理性具有生活的价值:为生活提供一种具体的指导,提供一种约束性的目的。在具体的生活中生成的理性,关系到生活的正当性的决断和选择,使生活的目的和追求成为个人对自身的一种承诺和价值的担当。

理性关系到生活目的和生活价值的决断和追求,表现了一个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和历史中的人的自我负责的精神和对生活的自我治理的能力,表现了一种对生活的实践反思态度。我们依赖它反思我们的知识、思想、行动、制度等,因此,理性是指导我们的实践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智慧。

理性使生活中的人能够向往并坚持生活的目的,使生活的目的成为一种人对自身的生命的承诺,使人能够在共同生活中进行正义的价值的选择和智慧的行动。理性精神表现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中的卓越品质,没有这种品质,生活就可能无法判断自身的善,可能就会失去价值信念的支撑,就会导致个人自私的放纵,就会迷恋于狂热和盲从。生活将没有价值的导引,一切仅仅是在市场上的快感满足的竞争,这其实意味着人的生活的精神理想的失去,也就意味着人的进取精神的丧失,像苏格拉底那样“检视”的生活既不再可能,又不再成为需要了,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成为不可检视的了。

如果我们对未来生活真正有美好希望的话,势必从重新确立检视生活的理性开始。理性历来是生活的理性,是一种与美好生活相关的追求卓越、优秀、高尚、追求善、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没有这种精神品质,我们的知识和道德就会失去价值定位的根基,我们就会陷于精神混乱和迷茫。

柏拉图说过,人在生活中必须问善的问题,这种询问使生活成为人的生活,使人成为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人必须区分和选择正确的生活。理性对生活的审视(检视)意味着对生活的一种照看和治理。生活作为一种精神有目的的创造就是在这种照看和治理中实现的。理性作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检视而追求美好价值的精神力量,是过理性的生活必需的品质,是形成生活的智慧的品质,最终意义上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的品质。

三、具有理性精神的人的形象

理性是一种精神品质,理性的品质不仅使人的价值存在指向美好生活的理想,形成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理解,而且它表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和公共生活的治理,在这种治理中,表现出个人的精神的完整性和存在的伦理性,表现出一种理性的人格。

教育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就是在造就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在理性的生活中实现优秀品质的人。一个理性的人是追求可能生活的意义和理想的人,并且把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实现与基于美好生活的普遍价值联系起来,与自己生活在其中的传统和社群联系起来,并且平等地尊重他人的生活理想。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尊重他人的选择的自由的基础上,追求一种共同生活的福祉。他把个人生活的福祉与他人的生活福祉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他不仅对自己也对他人的生活具有一种价值的承当,对社群的公共生活有着伦理的责任。

一个理性的人具有一种追求卓越和优秀的精神动力,他具有一种对善的渴望,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上不断超越的进取心。基于人性的不完美,他深知个人的人格和社会的现实永远不可能实现完美,他也不设计虚幻的完美的乌托邦和“圣人”似的人格,但他确信,通过理性精神,他能够意识到个人有限的自由空间,能够找出阻碍我们生活福祉的问题,能够反省生活中的过失。他在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更加明智,更加公正。他确信,通过努力,我们可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得以改善,他理解自己行动的价值理由,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做到审慎。一个理性的人是具有自主性的人。他把个人的自由看作是法治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他把生活意义和生活方式、公共生活的价值实现、伦理生活的准则看作是在社群中自我确定的,而不是由外在力量强制和一致化的。自由意味着对个人生活的价值关联和公共生活的伦理性的治理和关照,因此,自由对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而言意味着承担责任和义务。自由因而是一种道德性的实践。同时,一个理性的人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个人自由的侵犯,他不依附于外在的奴役性力量,不丧失人格和出卖自己灵魂,更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强制他人,践踏他人的人格,排挤、歧视、干预他人。他平等地与他人交往,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人格依附。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主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完整的人格。他意识到个人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因此,他不接受屈辱,他不凌辱他人。他把尊重人格尊严看作是自由的组成部分。

下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精选5篇]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本质的、间接的反映。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活动,会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在......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

    数学教学中的猜想,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在小学数学中的猜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体会 实验小学 张桂芳 “顺应天性”的核心,是顺应人类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用相应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合集)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这是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摘 要:数学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不培养好,学习数学就是很难很吃力的。本文从四个方面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目前,我市正在实施课程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教学课堂, 这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