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师智慧的等待中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380字
在教师智慧的等待中实现数学教学的高效率 摘要:数学课堂上的等待饱含着智慧,数学教师要通过给学生提问后等待,学生犯错后等待,学生合作前等待,学生反馈中等待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进步。关键词:等待、高效、思考、体悟、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亲历学生经历、实践、探究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畅谈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但不能控制学生,要追求课堂创新,追求课堂高效。教师要善于等待,把握机会,掌握火候,用智慧去唤醒学生,创造学生的智慧。教师要在自然的等待过程中,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一、提问后等待,促学生思考。
教师要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提出问题后,就紧接着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往往还没等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教师只是用很多解释和引导,让学生理解,教师并没有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热闹的课堂安静下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思考问题。
定心能够生成智慧,安静能够容纳百川。教师要让学生拥有静心思考的习惯。所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就急于求成地让学生回答问题,那么思考的时间就非常少,也就缺少独立发现和表达观点的空间,就会形成思考的惰性,就会懒惰而影响判断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等待中培养学习习惯,锻炼数学思维,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二、犯错后等待,让学生体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犯错,学生在不断纠正错误中,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正确走向完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静心对待,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不能挖苦学生,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让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和过程,倾听学生的叙述,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不断追问学生,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不要帮学生修改错误,而是更正学生的错误,不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探究体验的状况下,教师要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内在的机理告诉学生,让学生形成模糊的,透彻的,淡忘的知识。通过让学生停顿,让学生等待,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实践去感悟更加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深刻领会。
为了让学生能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小棒,让学生选择任意的组合来搭建三角形。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更加喜悦地拼搭。学生就能够发现问题,善于怀疑,积极探究,学生也会发现数学学习的内在和本质规律,然后去否定和原来的错误。这样,学生所收获的知识和能力比教师原来所预想的要有价值的多,要好得多。学生也会领悟得更加深刻,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更加高效。
三、合作前等待,让学生说得透彻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数学学习方式之一,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给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到课堂中来。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形成小组讨论,并形成讨论的结果。教师要追求合作有效的数学学习小组的学习效果,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教师要学会冷静地等待,让学生形成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会学得更加透彻,说得更加明晰,听得更加通透。这样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才会发挥真正的效果。
数学教师呈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流程清楚,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数学学习模式,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挥群体的智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结论,给学生独立思考和静静沉思的空间,学生的思考就能从表象走向深刻,从肤浅走向深沉,从讨论中学会思考,学会辨证。如果数学课堂,学生是倾听者和附和者,学生时间长了会坐享其成,会人云亦云,会走向懒惰和依赖。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原来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要学会构建新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来构建心理素质,形成物质准备,奠定思维模式,形成独特见解。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让学生学会等待,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沉思,让学生有话可说,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在这样的等待过后,才会有针锋相对,才会有正面交锋,才会有柳暗花明,才会有豁然开朗。
四、反馈中等待,让学生智慧迸发。练习对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磨练技巧;还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心理、智力、情感的发展。数学教师有时候为了控制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预设范围内活动,当学生说出预想中的答案后,就到下一题,甚至不给学生举手发言的时间,将学生智慧的小花都扼杀在教师的制止中。其实,在练习和反馈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等待,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信任和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竞相开放。数学教师要善于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信任,给学生期待,多经历一些等待的过程,在等待中,让学生进步,让学生成长,让学生来共同创造数学课堂的精彩,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竞相开放智慧的花朵。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学会等待,善于耐心的等待。在等待中,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经历和成长的体会,让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深深的考虑,让学生增加和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产生探讨和思索的体验,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用心对待自己的数学学习,教师也要期待也要等待学生在数学学习课堂上的每一次精彩的表现。学会等待,让数学课堂学习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贺桂英
课堂教学中的等待效应
新华教育研究 2009年第6期
第二篇:数学教学智慧
数学教学智慧2010-06-26 16:44:36|分类: 读书摘录|字号 订阅
《论语·为政》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意思是说:首先观察一个人因何去做一件事,然后观察他如何去做这件事。再观察他做此事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如此观察,一个人是好是坏能向何处去藏匿呢?!它的本意是告诉人们如何鉴别一个人的好坏,考察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但是,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
视其所以——怎么样
托兰斯指出,要在承认儿童具有开发的巨大创造潜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新的机会,让儿童能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培养、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去探索、争鸣和发明创造,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观其所由——为什么这样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他从原有经验出发,在低水平支撑下建立,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逐步建构起自身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心智。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认识过程都是阶梯式发展的,也可能是跳跃式的,因为有很多东西在人们的经验中早就有了,关键是如何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使新知与经验获得联系,一旦联系成功,新知的获得便水到渠成。
察其所安——他喜欢怎么做
数学家喜欢或者希望把什么都归结为数学关系,总是思考着:在表象千丝万缕的背后有着什么联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数量关系式表达。笛卡尔正是出于想把任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的想法才发明了解析几何。这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辩证的认识过程。
这种对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行为就是一种数学式的思维,这种数学思维是受到数学化观念思想的影响的。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化思想、观念、方法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可以处理的但又对原来的问题有用的数学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时还须对问题作出解释和讨论。如何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它比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难。
事实上,无论是“视其所以”,还是“观其所知,察其所安”,其核心只有一个,便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具有智慧,就不能只是在某一个课例、某一节课中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知,察其所安”;只有在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去贯彻、执行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学水平才会日渐提高,我们的教学智慧才能日益提升。
第三篇:教师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读书报告
拜读了刘晓明、李向东主编的《教师教学智慧》一书,我感触颇深。在对于本书的阅读过程当中,我一度是感到相当困惑的,以至于在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中,我一口气囫囵吞枣般地看完了以后,云里雾里的,对于书中的内容,竟是一点儿感觉和想法也没有。无法,为了完成读书报告我只能再去阅读一遍,这才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读了《教师教学智慧》这一本书,我明白了教师职业发展一般要经历新手、熟手和专家三大阶段。像我们已经经历了新手、熟手阶段,正由熟手教师逐渐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成为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所谓的专家型教师,就是指那些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丰富和组织化的专业知识,能高效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和创造力的老师。专家型教师会更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更重视因材施教,因为一个好的老师不在于教什么,也不在于教的知识有多么好,而在于他能在孩子的心中燃起求知的“火种”,因此专家型教师会对学生的需要更敏感,更能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能时刻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采用灵活而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顺利到达教学目标。如何能够像专家型教师一样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课本对解决问题方法进行了解析,下面我谈谈我对课本的简单理解。
一、专家型教师应具备充分理解教材能力
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典范性和育人有效性等特点。要想搞好教学,首先要理解吃透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是教师保证自己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其二要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对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要认真阅读,细心分析,深钻细研,逐字逐句的推敲、研究,钻研理解教材是为了明确本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的重难点,要使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等。本课教材与其他课时在内容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学生最难理解与掌握的问题是什么,突破难点的关键是什么,各个例题、练习题、习题的作用是什么。
二、专家型教师应具备驾驭教材能力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载体。高品位的教学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所以,在驾驭教材的时候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准备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因素,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有针对性的教学,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扩宽知识点,充实教学内容。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利用当地文化活动激活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加入时代的信息。
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取教学工具。使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
4.恰当处理教学内容。在安排教学的顺序时,应当结合时事和学生具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教材在某些方面上说是死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教法的灵活去激活教材。为此,我们创造性的处理教材显得至关重要。知识在教材中存在方式是静态的、封闭的。教材处理恰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相应的也决定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以质疑改进的眼光研究教科书,设计组合教科书。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具备灵活机智地驾驭教材能力的教师。
三、专家型教师应具备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在信息已经扑面而来的今天,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如何,可以说将直接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成正比。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方法多样化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举多得。而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中,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靠性。我们还应学会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技术,从而实现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化,才能早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四、专家型教师计划应有条理性
教学计划是培养人才、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坚持“三个面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五、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效提问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有效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六、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有效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使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催化剂,它们的使用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策略本身没有好坏高低之分,使用得当就会有效,使用不当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接触一个新的教学策略时,要仔细的研究其有效使用时的各种环境,包括教师的特质、学生特点、针对的教学内容等,并与自己的教学环境进行比较,如果相差不多可以使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不要轻易说放弃,而要认真反思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对其进行改进后再进行教学,只有不断地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将它们放大运用。
七、专家型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熟手型教师则比较注重观察,如:抛视、速视、统视。这样,学生的情况尽收眼底,此时,结合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幽默诙谐的方法授课,就能创设轻松的教学气氛,就能让学生愿意和我们配合,积极参与。从而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以科学性、针对性、庄重性和教育性显示自己的本质特征。教师幽默能化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能冰释学生的忧愁与烦恼,能解除教师、学生尴尬的境地。是营造轻松和谐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读完这一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我要从熟手型教师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只要坚定信念,坚持在教学中学习成长,我定能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加强数学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智慧
文/李雨姣
【摘 要】教学反思是总结教学当中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并优化教学方法。教学中既要反思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勤于写教学反思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师;学生;成长;财富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它是一个教育者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自我超越的过程。反思成功之处。每一位教师在专题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闪光点。教学反思时要注意吸取这些经验,并不断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反思失败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疏漏失误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常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教学起点过低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确定改进措施,以便在以后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教师教学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或会在潜意识中对话语的表达有着很强的先念,学生往往受其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师生对话的平等性;或怕打乱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节奏,不敢放手让学生多元解读,不能接受学生的“误读”,而“委婉”地限制学生的主体性,压缩学生的话语权;或为了多元解读而“多元解读”,不能“纠正”学生的“误读”,过分放纵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之余,我们要对自己反思,如果能多与学生交流,师生感情会更融洽,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一种很大的帮助。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谈话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多问多观察学生。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爱心,比如,当天气冷了,及时问问学生冷吗?加衣服了吗?这样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努力。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会影响着学生,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经之路,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鼓励学生结合所解问题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观念的转变。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主体,而且要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被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比较流行的话题。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的方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堂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问问自己:“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教师的每一节新课都会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教师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自己的教学会日趋完美。
写教学反思,可以真实地记下自己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一点点真切的感受,就能保留下珍贵的材料。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30年的教学笔记,那就会成为教育专家。”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写教学反思,这样日积月累下来,那可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啊,面对这宝贵的财富,谁都会涌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受。
要迎接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做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心得体会,可为写教育教学论文提供最直接的灵感和素材。教师作为教育研究者,要有一个良好的积累资料的习惯,这样,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就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可以催生出教研成果。
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其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和重组,才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先进的教学观念和个人化教育哲学。
总之,教学反思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观念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更是极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会写教学反思,勤于写教学反思,总结发扬教学的成功经验,改正弥补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五篇: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摘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发现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实践证明,在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浓、效率高。没有疑问很难诱发和激起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热情就谈不上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质疑问难,他们的学习始终充满了疑问,是“问号式”学习,而有的学生只是听教师讲,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
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
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为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
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
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