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4课时 找规律
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7单元 找规律
第4课时 找规律(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能运用所学习的各种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下面两串珠子。
师:仔细观察这两串珠子,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呢?先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生1:第(1)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1颗白珠子、1颗黑子、1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2:第(2)串珠子是按1颗黑珠子、2颗白珠子、1颗黑珠子、一年级下册教案
2颗白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过的找规律的知识解决有关穿珠子的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例5,观察、理解题意。小红按规律穿了一串手链,但掉了2颗珠子,掉的是哪两颗珠子?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这串手链上有黄色和蓝色两种珠子。
生2: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又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穿起来的。
生3:这串手链掉了2颗珠子。师:题目问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掉的是哪2颗珠子? 2.引导探究解答方法。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这串手链掉的是哪2颗珠子呢?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交流、汇报。
生1:先要知道这串手链一共有多少颗珠子。
生2:先要找出这串手链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确定掉的是哪两颗
一年级下册教案
珠子。
师:有道理!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找出这串手链中珠子的排列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一下。汇报、交流。
小结:小红穿珠子的规律是2个黄珠子、1个蓝珠子,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重复排列的。
师:请大家按照这个规律排一排,看看掉的2颗珠子是什么珠子。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掉的是哪两颗珠子?并说明理由。
生1: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因为现在手链的右边最后一颗蓝珠子后面只有一颗黄珠子,应该有2颗黄珠子。所以掉的第1颗是黄珠子。
生2:掉的第2颗是蓝珠子。因为两颗黄珠子后面就是蓝珠子。师:有道理!小红穿手链掉的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3.引导检验。
师:刚才我们通过讨论,找出了掉的两颗珠子是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这个答案正不正确呢?可以怎样检查一下?
生:把掉的两颗珠子补上去,看符不符合小红穿的规律。师:这个办法很好!下面请大家在手链上画出掉的2颗珠子,再找规律试试看。学生动手画珠子,找规律。
师:谁来说说,补上掉的1颗黄珠子和1颗蓝珠子后,符合小红
一年级下册教案
穿的规律吗?
生:符合规律。
师:好,我们一起来验证。
出示:
师生齐读:2黄1蓝、2黄1蓝、2黄1蓝„„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88页“做一做”。(1)让学生找出手链珠子排列的规律。(2)按规律找出掉的是哪3颗珠子。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让学生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补上缺的珠子,从而判断需要2颗什么样的珠子。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找规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篇:《找规律》教学设计(第2课时)
《找规律》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洪志秋(初稿)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课件呈现学生课外收集的利用重复形成规律美的图片。
2.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3.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在新课开始前的对学生收集图片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简单梳理与复习,并且通过教师语言的激励,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求。】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把这几组图形也像这样的摆放出来吗?或者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动态演示与教师的引导,利用图形与数的结合,注重图形与数列的一一对应,让学生在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能初步抽象出等差数列的一般规律。】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课件呈现例3第(1)小题下面的四组图形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5)简单介绍等差数列:像这样,每相邻两个数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都一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发现图形与数列的规律,并且通过比较、概括,发现这两组规律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排列规律有了全面的认识。】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等差数列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层层过渡与递进,学生已经完全能借助方法的迁移,顺利地通过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研究过渡到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完整的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二)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
1.小组合作,发现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2.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3.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设计意图:因为例4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初步理解要在变化中找到不变量,体会所学规律背后的共同规律。】
三、利用所学,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P89练习二十的第3、7题。
(二)提高练习:练习二十第6、8、10题
(三)变式练习:练习二十第5、11、12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对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一)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师小结:
1.规律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但背后体现的规律可能是同一个。
2.找规律就是要找到这些图形、数列与数组背后隐藏着的“不变”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同时通过教师的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理解找规律的本质,初步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第三篇:3.11二年级作文第4课时(找春天)
二年级作文教学第4课时(3.11)
训练主题:找春天
一、导入: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你观察过春天吗?春天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同去春游。
二、图片欣赏
教师: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清晨,我走出家门,去寻找春天。小区里:小草(你找到了吗?春姑娘躲在哪里?)公园里:桃树、梨树、杏树 小河边:柳树
三、例文欣赏
找春天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清晨,我走出家门,去寻找春天。我来到小区,哦,我找到了!春姑娘躲在草芽上,小草偷偷地钻出了尖尖的脑袋,嫩嫩的、绿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软绵绵的绿地毯。
我来到公园,哦,我找到了,春姑娘躲在花丛中,瞧!桃花红得像火,杏花粉得似霞,梨花白得赛雪,花里还带着一丝丝甜味呢!
我来到小河边,哦,我找到了!春姑娘躲在柳枝上,她给柳枝带上了许许多多的发夹,小小的,绿绿的,美丽极了。一阵微风吹来,柳枝就得意地跳起了舞。
哦,我找到了春天,它在草芽上捉迷藏,它在花丛中笑,它在柳枝上荡秋千。
四、写作提纲
1、开头:找春天,2、中间:
小区里:小草
公园里:桃树、梨树、杏树 小河边:柳树
3、结尾:找到了春天
五、学生习作 开头: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清晨,我去寻找春天。
2、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来到我们的身边,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好不热闹。
结尾:
1、哦,我找到了春天,它在草芽上捉迷藏,它在花丛中笑,它在柳枝上荡秋千。
2、沙沙沙、沙沙沙……春姑娘弹起琴来,好像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第四篇:找规律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找规律
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
第59页例1和“试一试”练习十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
观察这三幅图,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宣传卡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出示教材例1的场景图)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在小组里说一说。全班交流三种物体排列的规律时,让学生一边指图一边说。
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2.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1)画图的策略:
教师提问:你一共画了多少个“圆”?(2)例举的策略:
教师提问:其他同学明白这种想法的意思吗?(3)计算的策略:把每2盆花看作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是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是蓝花呢?强调: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
3.比较反思:对于这几种方法,你有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四、独立尝试,逐步优化解题方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第15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1)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
(3)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2.出示“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进行解答。
五、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小组自由练习
3、先圈一圈,再算一算:
4、课本62页第2、3题。
六、数学活动,深化认识
七、小组讨论思考
元旦要到了,同学们准备用26个灯笼来布置教室。如果按2红1黄的规律排列,应该准备几个红灯笼,几个黄灯笼? 课外拓展练习附:板书设计
找规律
第五篇:《找规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一、用心地找
个人以为,从教材的编排角度入手,找规律所强调的是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水平的体现,也就是说找规律的侧重点在于找,而所找规律的难度根据学习材料的不同也随之不同,分析教材之后认为本学期的找规律是在四年级“一一间隔”的基础之上学习的。
(一)找物体的排列规律
本段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学生的找反馈出教师的教,由于学习者对事物感知的程度是从部分到整体,所以在呈现情境图的是不是分屏出现而是整体出现,运用了“有意注意”的心理学原理,分为两个步骤完成。
一是让学生观察小鹿的设计方案和大象的设计方案,找到了“整齐”的一组,通过学生陈述理由的方式引出今天所学习的课题,二是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得到“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二)说物体的排列规律
1、杂乱的规律——体现自我建构
物体排列的规律找到了,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盆花的排列规律,学生用“一组蓝花一组红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语言显然是不准确的,于是老师的用“然后呢”来引导,最终的得到一个很长的句子:“一盆蓝花一盆红花,就像这样排列下去”。
在这里,老师满以为学生会套用这样的句式去模仿,杯具的是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的思路去进行,仍旧按照自己的语言去说,但是意思表达的是清楚的,而作为执教者,我并没有刻意去纠正学生的数学语言,就这样盆花、彩灯、彩旗的规律找到了。
2、有序的规律——体现教学相长
这样的流程在当时看来还算比较流畅,但是在问题“这些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提出来之后,整个班级陷入了无尽的冷场,学生的思维陷入了混乱,反思我的教学行为,如果在前半场将“几个为一组”这样的语言通过其他的方式出来课堂会流畅很多。但是我觉得,学生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
但是作为青年教师,火候不到位的是没有利用好学生讨论的机会,将必要的提醒给学生提示,导致整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使得整个课堂没深度,一言蔽之,造成问题有深度课堂没有深度的原因是在预设和生成衔接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疏漏。
教学相长没有体现,反而适得其反,这是没有临场经验造成的。
二、合适地用
(一)算法的优化
规律找到了,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很自然的问题,通过解决盆花、彩旗、彩灯的规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建立两个知识模块:一是在解决一次重复规律的时候有画、算的规律;二是在算法的优化上用算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其实渗透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也就是说在解决依次重复规律的时候需要用到算,算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形式,但是对于不同的题型,如文字类型的就需要用“画”来做铺垫,在课后同事交流的时候提到了这点,我表示接受。
但是我想保留的是,对书本中出现的规律,用画的方法确实比用算的方法要繁杂,至于完全用文字出现的题目,“画”则是一种策略,而并非方法,这两个概念是需要理清的。个人以为,画是为算做准备的,这两者在问题解决的时候是属于“上下位关系”而并非“平行关系”,再者在解决如“△○△△○△△△○……,第28个图形是什么?”的时候,用画的方法比较合理。
总之,在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算法优化并且找到最方便算办法的问题,这是本段教学设计的本质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教案的组成部分,个人以为也是比较完整的,一家之言。
(二)去经验主义
回到找规律的本质问题上去,每几个为一组,后面都是这样排列,但是在刚刚开始接受本段内容的时候,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见到第一组数据排列的,直接用算法解决,不考虑后面的排列怎样。
因此采用额方式是将“组”分段呈现,有连续变为间断,如在出示棋子一题的时候,先出示三个棋子,后直接呈现问题,学生很容易直接按照三个一组去解决,实际上具体是什么规律单独看第一组是不行的,需要看是不是有两个重复的排列,这其实是“依次重复”规律的深度解读。
给一个反面典型,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经验主义”是多么不合理,去经验主义的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再多次出现有思考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