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

时间:2019-05-15 05:0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

第一篇: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

天狮学院对外汉语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1104 课程类别:专业课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适用对象

本课程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之一,适用于大学本科层次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及贡献、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基本的文学批评能力,从而获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要的现当代文学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时数、学分数

本课程为3学分,总课时为48学时。

二、教学环节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学和必要的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以及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把握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能力。

作业除有选择地布置课后思考题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设计部分练习题,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要点,同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要求学生查阅参考资料,完成书面作业,提高学生分析、评论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思考创新能力。

考试拟采取两段式:平常作业练习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60%。学期结束时,两者按比例折合相加之和即为每位学生当学期之学习成绩。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刘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中国现代文学,陈国恩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朱栋霖,张富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朱栋霖,龙泉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导读,张志忠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1学时)

一、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发展时期:“五四”时期文学;“左联”时期文学;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十七年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近十年来的文学;当代文学的重要特色

二、教学要求

掌握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2学时)

一、教学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晚清文学的繁荣;西方文学的译介;《新青年》与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文白之争——新文学与旧文学较量的开端;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尝试集》——现代白话诗开山之作;“新青年”和“新潮”——两大初期白话小说作家群;《一只马蜂》——初期白话剧本的代表作;现代散文的发生与发展

二、教学要求

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兴起的背景;掌握“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掌握新文学初期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第三章 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6学时)

一、教学内容

鲁迅文学创作的根本追求;思想和艺术成就;创新价值;现实题材的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女性主题的《伤逝》、《祝福》、《离婚》;历史题材的小说《故事新编》;抒情叙事散文《野草》、《朝花夕拾》;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浩瀚的杂文创作

二 教学要求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发展历程,认识鲁迅小说、散文和杂文创作的文学价值。

掌握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以及《野草》和《朝花夕拾》所体现的两种散文风格,掌握鲁迅杂文的思想性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 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2学时)

一、教学内容

郭沫若早期文学创作实践及文学理论;《女神》的时代精神及浪漫主义特色;《凤凰涅槃》的英雄主义基调和传奇色彩;郭沫若的历史剧、历史观和史剧理论;《屈原》的现实主题和独有魅力

二、教学要求

了解郭沫若“球形天才”的文学创作实践,掌握《女神》和《凤凰涅槃》的时代精神及浪漫主义特色,掌握郭沫若历史剧理论以及《屈原》的现实主题意义。

第五章 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4学时)

一、教学内容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冰心、叶绍钧、朱自清、许地山、王统照等人的文学创作;创造社: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的文学创作;新月社: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贡献;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歌;语丝社: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周作人对“美文”的理论倡导与创作实践

二、教学要求

了解四大文学社团成立及文学创作实践活动;掌握四大文学社团的主张及其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掌握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和贡献;理解周作人对“美文”的倡导和创作,理解朱自清的散文美学以及冰心的“冰心体”。

第六章 革命文学的兴起与30年代文学思潮(1学时)

一、教学内容

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左翼作家群的创作;“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海派”的文学创作

二、教学要求

了解30年代中国文学思想多元并存的格局,文学创作多种派别对峙而又互补的所形成的面貌特征;了解左联的成立以及左翼革命文学的崛起,掌握左翼革命文学创作实绩,左翼革命诗歌和左翼青年作家的小说创作;了解京派的纯文学立场,掌握京派文学的文学特征,以及京派文学家的文学活动;了解海派文学的产生背景及文学特征,海派与京派在文学上的对立。

第七章 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8学时)一 教学内容

茅盾及《子夜》;巴金及《家》;老舍及《骆驼祥子》;沈从文及《边城》;李劼人及《死水微澜》 二 教学要求

了解茅盾的文学创作历程,掌握以《子夜》为代表的茅盾的中长篇小说创作,茅盾对民族工商业题材的表现,及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了解巴金的创作历程,掌握以《激流三部曲》、《寒夜》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以及前后期的创作风格。了解老舍的小说创作,掌握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价值。了解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掌握李劼人“大河小说”的艺术特点。第八章 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3学时)一 教学内容

曹禺及《日出》、《雷雨》;夏衍、田汉、洪深的戏剧创作

二 教学要求

了解现实主义剧作在三十年代的繁荣发展,掌握曹禺的话剧创作及其在现代话剧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深远意义,以及洪深、夏衍等人的剧作。

第九章 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李金发及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二 教学要求

了解30年代中国新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潮流多元并存的兴旺局面;掌握现代派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特点,以及现代派主 6 要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掌握艾青诗歌的风格。

第十章 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1.5学时)第十一章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一 教学内容

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

二 教学要求

了解40年代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掌握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与特点;掌握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内容和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了解解放区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文学民族化、大众化方向,掌握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丁玲的土改小说,以及民族叙事诗和民族歌剧。

第十二章 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6学时)一 教学内容

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钱钟书与《围城》;张爱玲与《传奇》、《流言》;《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七月”派的小说、诗歌创作;冯至、穆旦等人的文学创作

二 教学要求

了解40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掌握“孤岛”文学的创作实践,掌握《围城》的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张爱玲的小说、散文创作的艺术价值,掌握陈白尘的《升官图》的讽刺意义,“七月”派的文学主张、文学创作,掌握冯至“十四行诗”和“九叶”诗派 7 的诗歌创作。

第十三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1学时)一 教学内容

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三里湾》、《创业史》、《艳阳天》等;其他题材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百炼成钢》、《李自成》(第一卷);十七年的短篇小说,孙犁《山地回忆》、茹志鹃《百合花》、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概况,掌握关于“合作化”、“成长史”、“战争”以及百花时代的小说写作。第十四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1学时)第十五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一 教学内容

闻捷、李瑛、李季的抒情叙事诗;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邵燕祥《到远方去》、张志民《死不着》、蔡其矫《南曲》、流沙河《草木篇》杨朔《茶花赋》、秦牧《社稷坛抒情》、刘白羽《长江三日》、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邓拓杂文集《燕山夜话》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掌握艾青、李季、闻捷、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写作内容与风格。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与报告文学的基本概况,掌握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的散文主体和风格及其评价。第十六章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1.5学时)

第十七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状况 一 教学内容

老舍《茶馆》;郭沫若《武则天》、《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文化专制主义”引发艺术凋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地下诗歌”;“归来者诗歌”;“白洋淀诗群”;“贵州诗人群”;样板戏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戏剧写作的基本状况,掌握革命传统戏剧、老舍话剧以及历史剧创作高潮时代表作品。

了解文革时期文学形成的基本概况,掌握文革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文革时期文学实践的基本概况,掌握文革文学的分裂特征,即公开的样板写作和潜在的地下写作。

第十八章 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开放性发展(1学时)一 教学内容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文化小说; 军事小说; 历史小说;先锋小说; 二 教学要求

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概况,掌握关于“伤痕”“反思”、“军事”等领域的小说写作。第十九章 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形态(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现实主义诗歌:“归来的诗人群”;“朦胧诗”的兴盛;“后朦胧诗”的崛起 二 教学要求

了解本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掌握艾青、朦胧诗、新生代以及海子等其他主要代表诗人的诗歌写作内容与风格。

第二十章 新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老作家散文创作:巴金《随想录》;冰心《谈生命》;孙犁《黄鹂——病期琐事》;杨绛《下放记别》;中青年散文作家群:贾平凹《月迹》;史铁生《我的地坛》;周涛《巩乃斯的马》;女性作家群: 张洁《拣麦穗》;唐敏《女孩子的花》;叶梦《羞女山》;文化散文的兴盛:唐弢《<书海夜航>二集序》;季羡林《法门寺》;黄永玉《太阳下的风景》;余秋雨《文化苦旅》;杂文与报告文学

二 教学要求

了解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多样化格局;掌握老作家群,中青年作家群及女性作家群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戏剧的多方面探索(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和发展:苏叔阳、沙叶新、崔德志、白峰溪等人的现实主义戏剧;戏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西方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引入,风行一时的“小剧场运动”;新式戏剧的高品格追寻:西方现代技巧与中国传统“写意”的融合,《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棋人》

二 教学要求

了解新时期现实主义戏剧的复苏和发展,掌握这一时期代表作家的戏剧创作,掌握新时期话剧形式的革新与探索。第二十二章近十年来文学发展的新动向(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状态;现实主义思潮的大量涌现;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陈忠实《白鹿原》;张炜《九月寓言》;王蒙“季节系列”;王安忆《长恨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王朔《看上去很美》、王少波《黄金时代》、韩少功《马桥词典》、莫言《檀香刑》

二 教学要求

了解文学发展的多元化状态,了解现实主义作家陈忠实、余华、王蒙等人的文学创作,了解女性作家及女性主义作品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创作,以及这一时期现代主义代表作家作品。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台港澳文学(1.5学时)一 教学内容

台湾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家陈映真、白先勇、纪弦、余光中、三毛等;港澳文学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家侣伦、刘以鬯、金庸、亦舒、李碧华等;

二 教学要求

了解20世纪台港澳文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台港澳代表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

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执 笔 人 苏雯婷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为汉语言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能够独立分析评述研究现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掘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其它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该门课程是一门核心课程,也是汉语言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大学专科层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了解其间部分重要作家创作概况,熟悉并掌握他们的代表作的思想及艺术特色;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独立地阅读、赏析和评价当代各类文学作品。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作品以及相关资料,掌握一定的知识并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文学史、作家论、作品论三者的结合。文学作品是文学史存在的基础,因此,在课堂讲授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讲授某一阶段的文学史之前布置文学作品阅读书目,增加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感性认识。

2、在阅读作品的感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达到了解和掌握重要作家作品的主要特点的和对文学史的理性把握目的。

3、理论联系实际,引导鼓动学生把前沿理论应用于文学鉴赏。

三、课程的相关课程及其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的相关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外国文学。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中外文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现当代文学》打好基础。

学好本课程,也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这些后续相关课程包括:古代汉语,文学概论,美学等专业课程。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理论教学学时为68学时。

绪 论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和两者的性质区别;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掌握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和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现代当文学的性质和创作方法。教学内容: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与创作方法;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

四、主要作家队伍及其作品简介。习题:

1、简要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依据是什么?

第一章 “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1917——1927)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及其产生的必然性;识记鲁迅、郭沫若及该时期其他作家的主要作品;理解和掌握《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掌握《女神》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了解新格律诗对新诗发展的贡献;掌握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鲁迅、郭沫若及该时期其他作家的主要作品。教学难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并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鲁迅(上)

1、生平与思想道路

2、《呐喊》与《彷徨》

3、《野草》与《朝花夕拾》

三、郭沫若

1、生平与美学主张

2、《女神》

四、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1、新诗的尝试与成长

2、小说的创新与进展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

(1927——1937)

教学时数:16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左联”时期文艺思想斗争的特点;掌握鲁迅后期的创作概况;了解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和曹禺的创作概况;

3、从《星空》到《恢复》

理解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和曹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能分析其作品的主题、内容(包括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包括形象塑造、组织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学重点: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和曹禺的创作概况;这一时期相关作家的主要作品分析。

教学难点:《子夜》、《家》、《骆驼祥子》、《边城》和《雷雨》的思想和艺术特色;鲁迅前后期杂文比较。

教学内容:

一、概述

1、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成立

2、尖锐复杂的文艺思想斗争

二、鲁迅(下)

1、鲁迅的杂文创作

2、《故事新编》

三、茅盾

1、生平和文艺思想

2、《蚀》与《虹》

3、《子夜》

4、其他短篇小说创作

四、巴金、老舍、沈从文

1、巴金和《家》

2、老舍和《骆驼祥子》

3、沈从文和《边城》

五、曹禺

1、生平简介与创作概况

2、《雷雨》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点

3、《日出》与《原野》

六、30年代文学的长足发展

1、小说创作的欣喜收获

2、诗歌发展的多样化 3、30年代的散文创作

4、戏剧文学的发展成长

第三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1937——1949)

教学时数:14学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协”的重大贡献;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及意义;掌握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的贡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理解《白毛女》的贡献和意义。

教学重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及意义;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对现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难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1、文学运动

2、文艺斗争

三、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民族的呼声与战斗的鼓舞

2、健康活跃的戏剧

3、小说创作的热潮

4、散文的演变与复兴

四、新文艺的兴起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内容及意义

2、赵树理的小说创作

3、丁玲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暴风骤雨》及其他小说创作

5、其它创作

第四章 建国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

(1949——1976)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社团流派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情况;识记有关基本知识;理解作品思想和艺术特色,能分析某一作品的主题、内容(包括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包括形象塑造、组织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学重点: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的分析。教学难点:作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1、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和军事题材小说

2、梁斌的英雄化史诗《红旗谱》和革命斗争历史小说

3、杨沫的《青春之歌》和罗光斌、杨益言的《红岩》

三、“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1、艾青与李瑛的诗

2、郭小川与贺敬之

3、毛泽东诗词

四、“十七年”的散文和戏剧

1、散文的“复兴”

2、杂文的命运

3、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4、老舍话剧《龙须沟》、《茶馆》

第五章 新时期的文学(1976——1984)

教学时数:10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新时期文学的崭新面貌的主要表现;识记有关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新时期的小说的分类和各类型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和艺术特色;掌握朦胧诗的代表作家及其相关作品;掌握报告文学在题材方面的开拓。

教学重点:新时期的小说的分类和各类型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和艺术特色;朦胧诗的代表作家及其相关作品。

教学难点:新时期的小说的分类和各类型小说的特点及其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一、概述

二、新时期的小说

1、伤痕、反思、改革小说

2、寻根小说

3、新潮小说

4、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小说

5、新写实主义小说

三、新时期的诗歌、报告文学和话剧

1、朦胧诗

2、朦胧诗后新生代诗歌

3、报告文学的发展

4、《丹心谱》和《陈毅市长》

第六章 台港文学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台湾文学的发展阶段和香港文学的基本特色;掌 7 握白先勇、余光中和三毛的创作。

教学重点:台湾文学的发展阶段;白先勇、余光中和三毛的作品分析。

教学难点:白先勇、余光中、三毛创作的基本特色。教学内容:

一、台湾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轮廓;

二、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

五、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采用闭卷形式考核,考试时间为2小时。考核内容重在考核学生基本概念、作品意义掌握、作品分析等。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由党秀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为2006年版。

选用的参考书主要有:《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附习题: 第一章习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新文化统一战线同哪些复古主义派别进行过斗争?

3、《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4、简要分析阿Q悲剧的意义。

5、泛神论思想对郭沫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是什么?

6、《女神》在思想上、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什么?怎样评论它在新诗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作习题:

1、“两个口号”论争的性质是什么?其重要收获有哪些?

2、为什么鲁迅后期的伟大业绩主要表现在大量的杂文创作上?

3、《子夜》的主题是什么?

4、吴荪甫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典型?试予以简要分析。

5、简要说明《家》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6、《雷雨》的艺术魅力在哪里?怎样评价它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习题:

1、简要说明“文协”的主要贡献。

2、试从《手推车》与《老马》两诗比较分析中,说明艾青与臧克家艺术风格的特色。

3、简要说明华威先生形象的意义。

4、《白毛女》和《王贵与李香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5、《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6、《荷花淀》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举例说明。

7、试述《围城》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第四章习题:

1、第一次文代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2、《红旗谱》是怎样反映中国农民革命的历史进程的?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说朱老忠的形象具有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鲜明特色?

3、刘世吾形象分析。

4、举例说明郭小川在新诗体裁与形式上的创新。

5、闻捷抒情诗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6、杨朔、刘白羽、秦牧散文艺术风格比较。第五章习题:

1、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予以说明。

2、《徐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结构的比较。

3、怎样理解《光的赞歌》是“诗体哲学”?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4、以《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说明舒婷在当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新的探索和追求?

习题:

1、简要说明台湾乡土文学的特征。

2、理解白先勇、余光中、三毛创作的基本特色。

第三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2.英文名称: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58学时 学 分:4学分

三、开课学期

第1、2学期

四、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五、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掌握其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现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道路,理解他们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受到积极的思想熏陶。

六、适用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第一节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概述(2学时)(1)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2)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发展时期:五四文学(1917——1927)、30年代文学文学(1927——1937)、40年代文学(1937——1949)。

(4)五四文学发展概况。

(5)3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6)40年代文学发展概况。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三大发展时期的文学发展概况。

第二节 鲁迅与《狂人日记》(2学时)(1)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2)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解读《狂人日记》:创作背景、对“狂人”的几种不同的认识、“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狂人日记》艺术特色

本节教学重点: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狂人日记》中 “狂人”形象分析;《狂人日记》的主题。

第三节 《阿Q正传》解读(2学时)(1)改造民族灵魂的代表作(2)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

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落后农民的典型;生存困境与“精神胜利法”等。

(3)艺术特点

以喜剧风格表现悲剧内容;出色的讽刺艺术;创新的传记体小说。本节教学重点:不同时代对阿Q形象的不同认识。第四节 郭沫若与《女神》(2学时)(1)郭沫若生平、思想概述

简介生活经历;受泛神论影响;文学成就。(2)《女神》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反帝反封建精神;大胆叛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我抒情形象;破旧创新,追求光明;崇敬劳动人民,讴歌十月革命;赞美自然、科学文明。

(3)《女神》的重要意义和局限(4)《凤凰涅槃》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艺术特色:革命浪漫主义之花;泛神论色彩;新颖的自由体诗。本节教学重点:《女神》的思想内容;《凤凰涅槃》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郁达夫与《沉沦》(2课时)(1)作家及创作概况

(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3)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4)《沉沦》解读:作品产生的背景、《沉沦》文本梗概、主人公形象分析、如何认识《沉沦》的意义与价值

本节教学重点:《沉沦》中主人公形象分析;《沉沦》的意义与价值。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及新月派诗歌(2学时)(1)关于新月诗派(2)闻一多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死水》解析

讲析诗歌内容:以一沟死水象征旧中国社会,表现诗人不满现实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复杂思想感情。

“三美”论的全面体现。(3)徐志摩的诗 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再别康桥》解析

讲析诗歌:即景抒情,诗人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情眷恋、赞美,也流露出理想不能实现的愁绪。

艺术特色:一首新格律诗,均齐而又有规律地变化的诗行;善于描绘动态美;想象丰富,比喻恰切,意境优美;富有音乐美。

本节教学重点:“三美”论;《再别康桥》的艺术特色。第七节 茅盾与《子夜》(2学时)(1)生平和创作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3)《子夜》的思想内容

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辅以吴荪甫与工人、农民、中小资本家等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景式地再现了社会全貌。

吴荪甫的悲剧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命运,表明当时的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子夜》中吴荪甫形象

吴荪甫是三十年代初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典型,其二重性的复杂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

(5)《子夜》的艺术特色

“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体现茅盾创作的理性色彩;多线索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人物的塑造;景物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社会剖析小说”。第八节 巴金建国前的创作(2学时)(1)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2)《灭亡》和《爱情三部曲》(3)《激流三部曲》 觉新、觉慧的形象分析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

本节教学重点:觉新、觉慧形象分析。第九节 老舍与《骆驼祥子》(2学时)(1)老舍生平和创作概述(2)《骆驼祥子》解读

主题: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反映了旧中国城市贫民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制度的罪恶,否定了个人奋斗的道路。

祥子形象分析:祥子是旧中国人力车夫的典型,他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

虎妞形象分析:虎妞是一个矛盾性的悲剧人物。

艺术特色:结构单纯严谨;丰富生动的心理描写;富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语言朴实、生动、俗而能雅。

本节教学重点:《骆驼祥子》的主题分析;虎妞形象分析。第十节 曹禺的话剧创作(2学时)(1)生平、创作及历史地位(2)《雷雨》解读

文学史地位、主题、内涵、人物关系、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等。(3)《日出》解读

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题思想、各色人物形象、《日出》的不足等。本节教学重点:《雷雨》的文学史地位;蘩漪形象认识。第十一讲 沈从文与《边城》(2学时)(1)沈从文生平和创作概述(2)《边城》思想内容

小说以川湘边境为背景,以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湘西的社会人生风貌和自然风光。这不是20世纪初湘西生活的如实再现,也非作家心造的幻影。作家表现人性美、人情美,是想让民族美德在现实中发扬。

(3)艺术特色

写实与梦幻、象征结合,创造诗的意境;以抒情笔调描绘山光水色、风俗人情,富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语言简练、明净、古朴而活泼。

(4)翠翠形象讨论

本节教学重点:《边城》的艺术特色;翠翠形象分析。第十二节 赵树理、孙犁(2学时)赵树理:

(1)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2)变革中农民形象的塑造(3)评书体小说形式(4)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 孙犁:

(1)孙犁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

(2)孙犁作品的特点:清新而细腻的艺术风格。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的诗意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善于写在艰难奋斗中寻找诗意、创造幸福的人性美,从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环境中乐观、健康、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本节教学重点: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学色彩;孙犁作品中的人情美、人性美。

第十三节 张爱玲(2学时)(1)张爱玲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2)关于“张爱玲热”的现象(3)张爱玲作品与影视剧(4)《传奇》评析(5)《金锁记》解读 文本梗概。

曹七巧形象:曹七巧是黄金枷锁囚禁的奴隶,也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传人,一个被金钱腐蚀后丧失人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妇女。

艺术特色:细腻深刻的两性心理描写;融合中西小说技法,兼具情节小说、性格小说之长;蕴涵丰厚的新奇意象。

(6)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原因;曹七巧形象认识;张爱玲作品中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及其原因。

第十四讲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概况(3学时)

介绍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注重整体把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2)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概念和性质概念(3)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及其发展概况(4)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中国当代文学的特征。第十五节 茹志鹃的《百合花》(2学时)(1)茹志鹃简介

(2)文本人物分析:“我”、小通讯员、新媳妇(3)情节结构分析:护送、借被、献身、献被

(4)主题意蕴:军民鱼水情;人情美、人性美;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5)艺术特色:细节描写(留馒头、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小通讯员肩头撕破的布片等);侧面描写(回避的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环境描写(意境美:竹林、诗情画意的描写)

本节教学重点:《百合花》的主题意蕴;《百合花》中的细节描写。第十六节 张洁——“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2学时)(1)张洁简介 “用生命去创作的人” “视文字为生命的人”

(2)作品简介:《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3)“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

本节教学重点:理解张洁作品从“爱情信仰的建立”到“爱情神话的解构”。第十七节 路遥的诗意(3学时)(1)路遥其人及创作概述

“用生命写作的人”

“从土里出生的人”

(2)《平凡的世界》:文本梗概、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平凡的世界》中的两类爱情、女性形象分析

(3)《人生》:高加林的人生经历、高加林形象分析、《人生》中的爱情悲剧、高加林与孙少平比较分析、《人生》的主题意蕴

(4)路遥小说的特征:对人生的执着,对他所热爱故乡的钟情,以及对他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自信,这一切构成路遥小说的基本特征。

本节教学重点:《人生》中高加林形象分析;路遥小说的特征。第十八节 汪曾祺及其创作(2学时)(1)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承前启后(2)汪曾祺美好的童年记忆及其文学创作

(3)《受戒》解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意蕴、故事情节、环境 本节教学重点:汪曾祺的文学史地位;《受戒》的主题意蕴。第十九节 余华及其《许三观卖血记》(2学时)(1)先锋小说的发展概况(2)余华的人生经历(3)余华创作简介以创作内容(4)《许三观卖血记》解读:

文本梗概;情节线索(许三观的十一次卖血经历);许三观形象探讨(中国传统男人的代表);主题意蕴(人性的寓言、父爱的伟大、含泪的微笑);艺术特色(个性化的语言、重复叙事、非理性与荒诞幽默的喜剧模式)

本节教学重点:许三观形象探讨;《许三观卖血记》的主题意蕴。第二十节 莫言与《红高粱》(2学时)(1)回忆概述以往战争题材小说、新历史小说

(2)莫言其人:生不逢时、饥饿的童年和少年、求学的艰辛、大学梦的破灭、作家梦想、参军之路、进入军艺圆大学之梦。

(3)《红高粱家族》的创作动机(4)《红高粱》故事梗概

(5)《红高粱》在与以往战争题材小说的不同(6)人物形象分析:“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7)《红高粱》的创新之处

本节教学重点:“我奶奶”与“我爷爷”形象分析;《红高粱》的创新之处。第二十一节 寻根小说与《白鹿原》(2学时)(1)寻根小说发展概况

(2)陈忠实简介:艰苦的童年、错失上大学的遗憾(3)《白鹿原》问世的背景(4)《白鹿原》文本梗概

(5)《白鹿原》的文化因素:宗法观念、生殖繁衍、权势、谶兆预言(6)文本人物形象分析:白嘉轩(新样式的地主形象、儒家传统伦理文化的执行者和牺牲者);田小娥(宗法制度的牺牲者和反叛者形象);白灵(白鹿精魂的形象)。

(7)《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以虚构的话语来讲述历史,强调野史,主题多元;神话意识;语言特殊,大气磅礡。

(8)《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本节教学重点:《白鹿原》的文化因素;白嘉轩形象分析;《白鹿原》对《百年孤独》创作手法的借鉴。

第二十二节 王安忆与《长恨歌》(2学时)(1)概述女性文学的发展(2)王安忆生平和小说创作概述(3)关于“三恋”的解读(4)《长恨歌》的故事梗概

(5)《长恨歌》中人物形象分析,着重分析上海女性形象(6)《长恨歌》的主题——怀旧情调(7)《长恨歌》的文化内涵

(8)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本节教学重点:《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文化内涵;张爱玲对王安忆的影响和王安忆对张爱玲的发展。

第二十三节 池莉、方方与新写实小说(2学时)(1)关于新写实小说(2)池莉生平简介

(3)池莉的创作特点:“汉味”都市书写——武汉;不凡的俗人、常人、原生态生活书写。

(4)方方简介及主要创作

(5)解读《风景》:文本梗概;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创作的特点等。本节教学重点:池莉的创作特点;《风景》中对七哥生存哲学的认识。第二十四节 史铁生《我与地坛》(2学时)(1)关于“文化散文”(2)史铁生生平和创作概述(3)解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史铁生心路历程的展现,体会更深层次的母爱。本节教学重点:对“文化散文”的认识;《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第二十五节 余秋雨《文化苦旅》(2学时)(1)生平及思想

(2)散文创作的特点:记游体、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3)《文化苦旅》散文集的整体认识与解读 本节教学重点:关于“文化良知”的探讨。

第二十六节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致橡树》(2学时)(1)关于“朦胧诗”(2)舒婷生平和诗歌创作概述

生平简介、诗歌理论、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3)《致橡树》解读 讲析诗歌内容 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 本节教学重点: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致橡树》中女性独立的爱情观念。第二十七节 觉醒的宣言《回答》(2学时)(1)北岛及其诗歌的风格

(2)解读《回答》:内容分析、写作特点。(3)延伸阅读:北岛诗歌《宣告》、《迷途》等。

本节教学重点:《回答》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回答》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思想内涵。第二十八节 当代戏剧的发展(2学时)

(1)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50年代受到重视、“革命样板戏”、新时期话剧。(2)高行健与话剧创作:创作发展概况、创作手法等。(3)解读《绝对信号》、《野人》、《车站》等话剧作品。本节教学重点:当代戏剧的发展概况;高行健话剧创作特点。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推荐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教程》,袁桂娥、秦方奇、张鸿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主要学习参考资料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袁桂娥、秦方奇、刘进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9月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4)《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第四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现代部分)

总学时数:105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引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与文化背景 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变革

近代文学变革中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

第三节 文学创作的业绩

该时期出现的“南社”诗歌团体;“戏剧改良”;“新文体”的散文;“政治小说”;翻译的外国小说;民初各种言情通俗小说等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6课时)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思潮流派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第三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8课时)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概述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第二节 《呐喊》、《彷徨》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第三节 《故事新编》

鲁迅历史小说的独特性;《故事新编》的主要思想内容;《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6课时)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 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叶绍钧 “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散文集《空山灵雨》;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冰心的“爱的哲学”;“问题小说”和短篇小说《超人》。

第三节 郁达夫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6课时)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 郭沫若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

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4课时)

第一节 20年代话剧创作概况

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第二节 田汉

对早期话剧的重要贡献;南国戏剧运动;《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主要话剧创作;田汉话剧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

第六章 2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

五四时期的杂感文;“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小品散文;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等。

第二节 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等散文创作;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冰心、朱自清

冰心的《寄小读者》等;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散文创作的艺术特点。

第四节 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的创作背景;《野草》的思想意义;《野草》的艺术成就;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3课时)

第一节 左翼文学运动与思潮

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左联”的成立及其左翼文艺运动;左翼文学思潮的功过评述。

第二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承传;西方文艺思想的吸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等作家的文学主张;人文主义文学思潮之评价。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

(一)(5课时)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小说流派和创作现象概况;小说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社会分析小说;讽刺小说;现代派小说等。

第二节 丁玲、张天翼、艾芜、吴组缃、萧红

丁玲的小说创作道路;《莎菲女士日记》人物形象分析;丁玲的“新小说”;丁玲的后期小说创作;张天翼小说创作概况;《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及其张天翼讽刺小说艺术特色;艾芜的《南行记》等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等皖南农村小说;“东北作家群”及其萧红的小说成就。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渊源;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的小说创作;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艺术成就与不足。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二)(6课时)

第一节 老舍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抗战前的执教和写作;《猫城记》、《离婚》等作品;抗战以后到建国时期的创作;《月芽集》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火葬》、话剧作品等。

第二节 《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的主题思想;祥子、虎妞等人物形象分析;祥子悲剧命运的思想意义;《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四世同堂》在民族抗战中的文化反思主题;人物塑造的特点;《四世同堂》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三)(6课时)

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茅盾早期的 “为人生” 文学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的文学创作;30年代的左翼文艺活动;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感等作品。

第二节 《蚀》、《子夜》

《蚀》三部曲及茅盾早期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茅盾代表作《子夜》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吴荪甫人物形象的塑造;《子夜》的艺术成就;茅盾的其他长篇小说和《春蚕》、《林家铺子》等短篇小说。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四)(6课时)

第一节 巴金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巴金早期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与《灭亡》等小说;1928年回国以后的小说创作;抗战时期的小说创作;散文等创作情况。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寒夜》

《激流三部曲》的主题思想;觉新、觉民觉慧、高老太爷等人物形象;抗战时期长篇小说《寒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巴金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五)(6课时)

第一节 沈从文创作概述

沈从文的创作道路;《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等都市小说的创作特点;湘西小说表现的“人生形式”;田园抒情小说的风格;沈从文小说的文体追求。

第二节 《边城》

《边城》对“人性美”、人情美表现;翠翠形象塑造;《边城》的历史评价和审美评价。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左翼诗人的政治抒情诗;殷夫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创作;现代派诗歌群体和流派形成及其创作。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藏克家

戴望舒的《雨巷》和其早期诗歌创作;戴望舒现代主义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戴望舒后期诗歌创作诗风的转变;卞之琳的《三秋草》、《鱼目集》等诗歌的现代主义特点;藏克家的《烙印》、《泥土的歌》等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6课时)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等现实主义剧作;抗战初期的“好一计鞭子”等街头剧、历史剧等。

第二节 曹禺与《雷雨》、《日出》、《北京人》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贡献;代表作《雷雨》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周朴园、繁漪等人物形象分析;《日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陈白露形象分析;《北京人》的思想主题;曹禺话剧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十五章 30年代散文(4课时)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小品散文的多元发展;杂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报告文学等。

第二节 鲁迅杂文

鲁迅前后期杂文思想内容的异同;鲁迅杂文政论性与诗化的结合;鲁迅杂文形象性等特点;鲁迅杂文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林语堂

30年代小品散文的代表;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特点;林语堂小品散文的得失评价。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课时)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思潮

抗战初期“文协”的成立和“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上海“孤岛文学”和“鲁迅风”杂文及戏剧运动;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战国策派”和“与抗战无关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神” 和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文学论争等。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1942年”文艺整风“与毛泽东《延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的历史意义;关于“文艺为工农兵”的文艺方向;第一次“文代会”。

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

(一)(4课时)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国统区、沦陷区小说创作的几种类型;丘东平《第七连》等抗战题材的小说;以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和《淘金记》、《还乡记》等长篇小说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和世情小说;萧红的《呼兰合传》等文化分析小说;路翎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等人生、人性探索小说。

第二节 《围城》

钱钟书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蕴;方鸿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讽刺性叙述模式和新“儒林外史”的艺术风格;《围城》的艺术成就。

第三节 张爱玲等的小说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集《传奇》、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价值;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都市传奇小说。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二)(2课时)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现代通俗小说发展概况;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等;代表作家徐枕亚、包天笑、范烟桥、周瘦鹃等。

第二节 张恨水

现代通俗小说史上的集大成作家;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张恨水通俗小说的创作特点。

第十九章 40年代小说

(三)(5课时)

第一节 解放区小说概述

《新儿女英雄传》等抗战题材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反映“土地改革”的小说;其他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赵树理、孙犁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化艺术追求;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的独特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4课时)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述

朗诵诗;田间的《给战斗者》等长诗;胡风与“七月诗派”诗歌;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等政治讽刺诗;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解放区的长篇叙事诗创作。

第二节 艾青

《大堰河》、《向太阳》、《火把》等诗歌创作概述;艾青诗歌“土地”与“太阳”主题意象;艾青诗歌“忧郁”情感基调和审美艺术风格;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三节 九叶诗派

辛笛、穆旦等九叶诗人的创作;九叶诗派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吸收和发展;九叶诗派诗歌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成就。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戏剧(5课时)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现实题材的话剧创作;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陈白尘《升官图》等讽刺喜剧创作;《白毛女》等解放区新歌剧创作。

第二节 郭沫若历史剧

以《屈原》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六个历史剧;郭沫若剧作思想主题;“屈原”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第三节 夏衍

代表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剧作的内容;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夏衍对现代话剧创作的贡献。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当代部分)

课程编号:0110108

总学时数:80 课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给中文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应使同学全面了解1949年至今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与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重要的作家作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基本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的和美学的角度认识和评价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对于重要的作家,应能全面了解其创作概况及文学史地位;对于重要作品,应能对其思想艺术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应能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作出归纳与总结。

二、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 1949—1976年间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 50、6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三次文代会的召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反右”斗争及文艺政策的调整;“左”倾思潮的升级及对文学事业造成的损害。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艺思潮

“四人帮”的《纪要》及“文艺黑线专政论”、“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三突出”等原则的规定;八个“样板戏”及《虹南作战史》;主流文学之外的两类文学: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等;“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秋歌》等和“天安门诗歌”。第二章 50、60年代小说(4课时)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50、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历史题材小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等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反映现实的小说包括农村题材的《登记》、干预现实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以及表现人情的《红豆》等;十七年小说的成就和缺失。

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

柳青的生平和创作;《创业史》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梁斌的生平和创作;《红旗谱》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杨沫的生平和创作;《青春之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局限。

第三节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等小说

“双百方针”对小说的影响;《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成就及引起的争论;《在悬崖上》、《红豆》等小说的基本特点及争议;“中间人物”论。

第三章 60、70年代的台湾小说(3课时)

第一节 台湾小说概述

《现代文学》杂志与现代派小说的兴起;白先勇、欧阳子等“现代文学”作家群。乡土文学的复苏与发展;钟肇政、陈映真、黄春明等的小说创作。“军中文艺”的演变与军中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节 白先勇、陈若曦

白先勇的生平及创作。《台北人》、《孽子》等小说的创作特色;陈若曦的生平及创作;陈若曦小说的创作特色。第三节 陈映真、黄春明

陈映真的生平及创作;《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小说的创作特色。黄春明的生平及创作;《儿子的大玩偶》、《锣》等小说的创作特色。第四章 60、70年代的香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 香港文学概述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实验小说家”刘以鬯等的小说创作;通俗文学的崛起及武侠、言情、历史、科幻小说的创作。

第二节 刘以鬯

刘以鬯的生平及创作;“实验小说”;《酒徒》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第五章 台港通俗小说(3课时)

第一节 金庸

金庸的生平与创作;“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三节 琼瑶、古龙、高阳

琼瑶的生平与创作;“言情小说”;《窗外》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古龙的生平与创作;《陆小凤》等武侠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高阳的生平与创作;“历史小说”;《红顶商人》等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六章 50、60年代的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 新诗概述 郭小川

建国初期中国诗坛的诗人构成;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主要成就及问题;“大跃进民歌”;“政治抒情诗”;郭小川的生平与创作;《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新辞赋体”;“楼梯体诗歌”。

第二节 戏剧概述 《茶馆》等

“戏曲改革”;话剧的发展变化及历史剧热潮;当代歌剧的发展;《茶馆》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和创作成就。田汉、郭沫若、曹禺等人的历史剧创作。第三节 散文概述 杨朔

“十七年”散文的前后分期、各个阶段不同特色;“十七年”散文的成就和教训;杨朔的生平和创作;杨朔散文三阶段的代表作及特点;杨朔散文的艺术成就和不足。第七章 本时期台港新诗、戏剧、散文(4课时)

第一节 余光中 洛夫 杨牧 郑愁予

余光中的生平与创作;诗歌、散文方面的成就;艺术上的“多妻主义”。洛夫生平与创作;洛夫对现代诗歌艺术的探索。杨牧生平与创作;杨牧叙事诗和史诗的创作。郑愁予的生平与创作;郑愁予现代诗的创作特点。

第二节 姚一苇 马森

姚一苇的生平与创作;姚一苇现代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姚一苇在戏剧表现上的特点。马森的创作;马森的舞台剧创作试验。

第三节 梁实秋 琦君 张晓风

梁实秋的生平与创作;梁实秋学者型散文的内蕴与艺术特色。琦君的创作与生平;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张晓风的创作与生平;张晓风散文的艺术风格。

第八章 1976—1989年间的文学思潮(6课时)

第一节 新时期之初的文艺复苏

对于《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撤销;“黑八论”与“二为方向”;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工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与卢新华的《伤痕》对反动血统论的批判和对“四人帮”设置的思想禁区的冲击。

第二节 八十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讨论;对“现实主义”的探讨;关于现实主义的争鸣;围绕“朦胧诗”的讨论;围绕“探索性戏剧”的争鸣;“主体性问题”;“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第三节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学思潮

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寻根文学”;“实验文学”;“新写实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九章 80年代的小说(8课时)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主要作家、作品,每一思潮所呈现的总体艺术特色。

第二节 王蒙 刘心武 陆文夫

王蒙的生平与创作;王蒙新时期创作在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春之声》;《活动便人形》的艺术特色;“季节系列”。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新时期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班主任》对极左路线的批判。陆文夫的生平与创作;陆文夫的“小巷人物志”系列小说的总体特点;《围墙》与“糖醋现实主义”。

第三节 张洁 谌容 张贤亮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对于爱情的思考、该作品的艺术特色。谌容《人到中年》的思想艺术成就。张贤亮的生平与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习惯死亡》和《我的菩提树》。

第四节 汪曾祺 贾平凹

汪曾祺生平与创作;汪曾祺小说的民族文化意蕴;《受戒》等小说的艺术成就。贾平凹的生平与创作历程;《腊月·正月》;《浮躁》;《废都》等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五节 莫言 马原等

莫言与军事题材小说的创作;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马原的生平与创作;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十章 80年代台港小说(3课时)

第一节 李昂 黄凡 张大春

李昂的生平与创作;李昂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黄凡的创作与生平;黄凡的政治小说及其艺术特色。张大春的生平与创作;张大春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 西西

西西的生平与创作;西西对现代小说类型的探索;《我城》的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 80年代新诗(3课时)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新时期诗歌创作队伍的构成;新时期诗歌多元化美学形态的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归来的诗 人”;“朦胧诗”诗群;“新生代”诗群;女性主义诗人。第二节 艾青

艾青在建国后的创作历程与主要作品;艾青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光的赞歌》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的思想艺术成就。第三节 “朦胧诗”

“朦胧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的创作与艺术特色。

第十二章 80年代戏剧(3课时)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概述

八十年代戏剧创作概况;《小井胡同》、《天下第一楼》等现实主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魔方》、《屋外有热流》、《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桑树坪纪事》等现代主义戏剧的艺术探索。

第二节 沙叶新 高行健

沙叶新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约会》的喜剧艺术;《寻找男子汉》等戏剧的思想艺术成就。高行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绝对信号》的思想艺术特点;《车站》与《野人》的艺术探索与成就。

第十三章 8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概述

80年代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老作家、中青年作家、女作家;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第二节 《随想录》

《随想录》是巴金的晚年之作;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泛化的题材;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

第三节 报告文学(3课时)

80年代报告文学具有真实快捷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优势;80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和总体特征;表现视角的转变;它的两个基本阶段;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及陈祖芬。80年代后期的“报告文学热”。

第十四章 80年代台港戏剧散文(3课时)

第一节 赖声川

赖声川戏剧的思想艺术方面的总体特色;《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等剧目在结构形式上的实验性。

第二节 梁锡华 董桥等

梁锡华的创作历程;梁锡华的散文分类;知识容量问题;《漫画蜗牛》的艺术特色。董桥的创作历程;董桥散文的艺术特色。文体方面的实验。

第十五章 90年代文学思潮(4课时)

第一节 全球化语境与90年代文学转型

全球化语境及对“西方”认识的发展;现代主义思潮的勃兴;文学的市场化及消费文化的兴盛。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与探索中的新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域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及后现代文化氛围;诗歌与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第三节 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化思潮

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90年代文学的社会压力;创作与理论的共生共荣状态和我国文艺理论探索与世界文艺思潮深入的一体化态势。.第四节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90年代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女性写作在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穿越80年代的女作家;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私语化”写作。

第十六章 90年代小说(6课时)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王朔热”的兴起;新写实小说的发展与变化;“新历史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的问题与局限;“新生代”小说作家的不同类型;女性主义小说家的创作;长篇小说的又一次繁盛;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和勃兴。

第二节 池莉 刘震云

池莉的创作历程;《烦恼人生》的思想艺术特色;池莉对俗世生活的关切与认同;90年代的调整。刘震云的创作历程;《一地鸡毛》、《单位》、《官场》等新写实小说与“故乡系列”等新历史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节 张承志 张炜 史铁生 韩少功

张承志的创作历程;《心灵史》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张炜的创作历程;《古船》、《九月 寓言》等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史铁生的生平与创作历程;《务虚笔记》的思想艺术特色。韩少功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爸爸爸》、《马桥词典》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四节 王安忆 陈染

王安忆的生平及创作历程;《长恨歌》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王按忆小说艺术的演变轨迹与“女性意识”。陈染的创作历程;《私人生活》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五节 陈忠实 唐皓明

陈忠实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白鹿原》的思想艺术特色;90年代的历史小说热。唐皓明的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

第六节 余华

余华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一九八六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余华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七章 90年代新诗(4课时)

第一节 90年代新诗概述

90年代新诗在多种向度上探寻生存与发展的可能;外在生存环境的艰难;诗人队伍广泛分流;多元并举的诗歌格局;诗歌的历史意识;诗歌文体的创新;对于人的本质与生存环境的关注;诗歌探索存在误区;诗歌潮流;现状反思与路向寻找。

第二节 “他们”诗派

“他们诗派”的成员及诗歌主张;韩东的“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于坚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主要诗人

“知识分子写作”;海子;西川;王家新;“非非主义”;周伦佑;“女性主义诗歌”;翟永明;“老生代诗歌”;郑敏;牛汉;李瑛。

第十八章 90年代散文(3课时)

第一节 90年代散文概述

“散文热”的兴起及及主要原因;文化转型对90年代散文文化的影响;经典散文的重复出版;90年代散文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余秋雨

余秋雨的生平与创作道路。“文化散文”;《文化苦旅》及余秋雨散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九章 90年代港台文学(4课时)

第一节 90年代台湾文学

90年代台湾文学多元并存的基本格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文学的消费性格;“情色小说”的兴起;平路的《行道天涯》。后设小说与结构主义的密切关系。黄凡的《系统的多重关系》。

第二节 90年代香港文学

90年代香港文学的总体状况与特征;“报章散文”。90年代香港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五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1917至200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基 本特征、作家的生平史实、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情感特征、艺术特征、作家作品的群体风貌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关联,使学生具体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三)开课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二、先修课程: 无先修课程

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教学方法:

老师讲授和学生自读相结合,强调学生自我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中国现代 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考核方式:

考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学时:112学时。现代文学史64学时,当代文学史48学时。

(二)教学内容: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2学时)

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

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

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思考题:

1、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产生原因、使命。

2、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3、掌握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4学时)

重点难点:“五四”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文学社团的蜂起。

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

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思考题:

1、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五四时期文学社团有哪些? 3、20年代的文学论争。

4、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5、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6学时)

重点难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自叙传小说。1、20 年代小说概况。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问题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2、乡土小说出现的背景、艺术价值。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3、浪漫抒情的小说流派与创造社、浅草沉钟社及弥洒社概况。

4、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代表作家及艺术上的独特性。

5、叶绍钧简介及小说创作的先驱地位。叶绍钧小说的表现对象。简述叶绍钧的代表作品《倪焕之》及艺术成就。

6、许地山简介及其小说的异域特征。许地山代表作品《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出的宗教意识。

7、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概况、引起的反响及大致分期。郁达夫小说中“零余人”的塑造、颓废气息的表现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性”描写及其在20 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20 年代“自我小说”流派的形成。思考题:

1、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2、乡土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3、问题小说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4、简述叶绍钧的代表作品《倪焕之》及艺术成就。

5、许地山简介及其小说的异域特征。许地山代表作品《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出的宗教意识。

6、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概况、引起的反响及大致分期。

7、郁达夫小说中“零余人”的塑造、颓废气息的表现及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8、如何看待郁达夫小说中“性”描写及其在20 年代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9、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6学时)

重点难点: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1、简述鲁迅的生平,注意几个时间段(1898、1902、1909、1912、1918、1927、1936)。

2、鲁迅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初期进化论思想、初步接受阶级论、终身张扬个性主义及对“国民性”终其一生的关注和思考。

3、鲁迅创作的概况。数种文体的奠基者:小说、杂文、散文诗。

4、《狂人日记》、《阿Q正传》概述。

5、《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五四文学主题的总纲性体现。《狂人日记》表面故事情节的写实与作品内在意义表达之间的关系,是鲁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体现,简述这种体现几乎是鲁迅全部小说创作的基本内核。狂人艺术形象的塑造,其现实性和象征性具体的表现方面。

6、《阿Q正传》的文学史意义。《阿Q正传》形象的长期争论(梳理性介绍)。阿Q形象分析,在故事情节的介绍中具体列举作为中国人性格中的各种劣根性。从对阿Q各种劣根性中的入骨刻画中看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阿Q形象的深远历史意义,整个20 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是阿Q性格中劣根性的去除化过程。《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

7、《呐喊》、《彷徨》各自的创作背景及各自的总体特色。

8、从《呐喊》、《彷徨》对农民、妇女及知识分子形象描写的侧重,看鲁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揭示这三类人物各自代表的现实意义。略述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的各自作品系列。

9、从传统及外来因素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及鲁迅的创造性转化看《呐喊》、《彷徨》作为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高峰的理由。

(1)《故事新编》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异质性,浓重的浪漫色彩和戏谑手法。

(2)《奔月》《铸剑》“背叛”与“复仇”主题。《非攻》《理水》“脊梁”与“蛀虫”对比。《采薇》《出关》《起死》的社会批判。

(3)《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关于“油滑”说的争论与得失。思考题:

1、《狂人日记》的历史地位。

2、《阿Q正传》的文学史意义。

3、阿Q形象分析。

4、《呐喊》、《彷徨》各自的创作背景及各自的总体特色。

5、从《呐喊》、《彷徨》对农民、妇女及知识分子形象描写的侧重,看鲁迅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

6、《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第四章 20 年代新诗(6)

重点难点:郭沫若《女神》,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1、20年代新诗概述。20 年代新诗发展的几个阶段。

2、胡适对白话诗的贡献和《尝试集》。白话诗的先驱诗人刘半农、沈尹默。

3、郭沫若《女神》的浪漫诗风。郭沫若诗歌创作道路。《女神》在新诗史上的地位。《女神》体现的五四时代精神。《女神》的艺术特色。

4、新月派及其代表诗人。象征派及其代表诗人。湖畔诗社及代表作家。冯至的诗歌创作。

5、徐志摩对爱、自由和美为基本内核的人生理想的追求。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及抒情诗表现出的艺术造诣。闻一多作为诗人对新月派意义。闻一多诗歌的基本内容。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对新月派形成的意义。

思考题:

1、胡适对白话诗的贡献。

2、新月派及其代表诗人。

3、象征派及其代表诗人。

4、湖畔诗社及代表作家。

5、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及抒情诗表现出的艺术造诣。

6、闻一多诗歌的基本内容。闻一多诗歌理论主张及其对新月派形成的意义。

7、《女神》的时代意义。

8、《女神》的艺术特点。

第五章 20年代戏剧(2学时)

重点难点:田汉话剧创作。1、20年代戏剧概况及春柳社、文明戏、幕表剧的概念。

2、田汉戏剧创作概况。田汉戏剧新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田汉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因素及《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20年代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考题:

20年代田汉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第六章 20年代散文(自学)1、20年代散文概况。20年代散文的特色、成就及代表作家俞平伯、朱自清、冰心。

2、周作人20年代散文的创作概况。周作人散文创作的两种风格。周作人的“美文”理论。

3、鲁迅对散文诗文体的贡献。《野草》创作背景。《野草》表现的基本内容及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重点难点:三十年代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流之间的对峙与相互渗透。

1、人文主义文学思潮概况。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艺思想。梁实秋的人性观。

2、左翼革命文学思潮概况。左翼革命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不足之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及左联的主要文学活动。

思考题:

1、左联的成立。

2、左联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思想及代表作家。

3、京派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4、海派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第八章 30 年代小说

(一)(4学时)

重点难点:三十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新感觉派小说。1、30年代小说繁荣的原因。2、30 年代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30 年代小说的基本流派概况。

3、萧红、沙汀、艾芜、吴组缃、李佶人小说创作简况。

4、丁玲小说创作概况。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的20年代丁玲小说创作。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及代表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刘呐欧、穆时英、叶灵凤的创作概况。施蛰存的代表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中表现出的精神分析特色。新感觉派小说的总体特色。

思考题:

1、新感觉派小说的概念。

2、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代表作品。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二)(4学时)

重点难点:《子夜》的艺术成就。

1、茅盾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倡导及文学主张。茅盾与《小说月报》。茅盾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的问题。茅盾长篇小说创作的意义。

3、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4、《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思考题:

1、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和《林家铺子》的思想内容。

2、《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长篇小说创作上的地位。

3、如何理解《子夜》写作的背景及“主题先行”?

4、吴荪甫、赵伯韬等人物形象分析。

5、《子夜》的“网状结构”及艺术特色。

第十章 30 年代小说

(三)(4学时)

重点难点:老舍的《骆驼祥子》。

1、老舍小说创作的分期及长、中及短篇小说代表作品。老舍小说中“幽默”风格的演化。老舍小说表现的国民性思考主题。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骆驼祥子》地域风格的表现及开创意义。

思考题:

1、老舍的作品怎样表现出“市民世界”中的文化批判?

2、《骆驼祥子》在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3、祥子与虎妞的人物形象分析及悲剧原因。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四)(4学时)

重点难点:巴金《家》的杰出成就。

1、五四运动对巴金的影响。巴金小说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简述。

2、巴金小说对“家”的主题的关注。

3、《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激流三部曲》众多人物塑造的成功。《家》中觉慧人物形象分析,觉新身上表现的复杂性。

4、《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思考题:

1、如何理解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2、《激流三部曲》的内容及表现出的反封建思想。

3、《家》中觉慧形象分析。

4、《家》中觉新形象分析。

5、《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贡献。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五)(4学时)

重点难点:沈从文的《边城》

1、“京派”“海派”概念及相互间的论争。

2、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3、沈从文小说的两类题材:城市与知识阶级,乡村与抹布阶级,两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

4、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及其从人性而非政治角度表现社会人生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性。

5、《边城》抒情化描写中表现出的人情美及人性美主题。《边城》中“爱”与“美”化身的翠翠的形象。《边城》的艺术特色。

思考题:

1、沈从文湘西背景对其小说创作的意义。

2、沈从文独特的文学理想如何从人性而非政治角度表现社会人生?

3、《边城》如何在抒情化描写中表现出人情美及人性美主题?

4、《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5、《边城》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2学时)

重点难点:戴望舒的诗歌 1、30年代时代环境对新诗创作的影响。

2、中国诗歌会及其代表作家。艾青、田间、臧克家的诗歌创作。现代派诗歌及其代表作家。

3、戴望舒诗歌艺术风格的演化和现代派特征的体现。

4、卞之琳诗歌的分期及代表作品。卞之琳诗歌的艺术特征。思考题:

1、中国诗歌会及其代表作家。

2、戴望舒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4学时)

重点难点:曹禺的《雷雨》、《日出》。1、30年代戏剧概况。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及国防戏剧的概念。

2、洪深的戏剧创作简况。李健吾的戏剧理论及创作简况。

3、曹禺的“戏剧缘”及创作简况。

4、从《雷雨》的内容描写看其思想内涵的表现。《雷雨》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蘩漪形象分析。《雷雨》结构上的独特性及贡献。

6、《日出》现实主义因素的加强。陈白露及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

7、从《北京人》《原野》看曹禺戏剧艺术的追求。思考题:

1、简述30年代戏剧概况。

2、《雷雨》的思想内容。

3、《雷雨》结构上的独特性。

4、蘩漪形象分析。

5、陈白露及其他人物形象分析。

6、《北京人》、《原野》的艺术特点。

第十五章 30 年代散文(自学)1、30年代散文概况及杂文、小品文及报告文学的繁荣。

2、鲁迅杂文的分期及各个时期杂文表现的基本内容。鲁迅杂文的特色。

3、林语堂幽默小品文闲适与灵性特点的体现。幽默小品文对30年代散文创作的贡献及在文学史上的争论。

4、何其芳30年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十六章 4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1、40年代文学的三大格局。国统区文学的分期及表现重点。沦陷区文学创作简况。

2、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对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意义。

第十七章 40年代小说

(一)(4学时)

重点难点:钱钟书的《围城》 1、40年代小说概况。国统区、“孤岛”和沦陷区小说的分类。

2、钱钟书创作概述。从《围城》的基本内容看其新“儒林外史”的风格。《围城》中主要人物分析。《围城》杰出的语言和修辞艺术。

思考题:

1、简述40年代小说的概况。

2、《围城》中主要人物分析。

3、《围城》的艺术特点。

第十八章 四十年代小说

(二)(自学)

1、近现代通俗小说产生、发展简述。近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概况。

2、新文学作家对通俗小说的“讨伐”。

3、张恨水创作概况。张恨水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简述。

4、张恨水通俗小说创作艺术。

第十九章 40年代小说

(三)(自学)

1、解放区小说概况。

2、赵树理小说创作简述及代表作品分析。赵树理小说创作在思想、文体及艺术上的特征。

3、孙犁小说及其代表的荷花淀派在艺术上的追求。

第二十章 40年代新诗(4学时)

重点难点:七月诗派及九叶诗派创作。1、40年代新诗创作概况。

2、七月诗派及九叶诗派创作概况及代表诗人。

3、艾青诗歌创作简述、诗歌理论主张及在新诗史上的地位。从艾青代表诗作看其诗歌的艺术特征。

4、九叶诗派对西方现代诗歌艺术的追求。思考题:

1、七月诗派及九叶诗派的概念及代表作家。

2、艾青的诗歌理论主张。

3、艾青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二十一章 40年代戏剧散文(自学)1、40年代戏剧概况及代表作家。

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概况。从《屈原》看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点。3、40年代散文概况及代表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97)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4学时)

重点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斗争,“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新时期文艺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情况。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及开文艺运动批判先河的教训。

3、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俞平伯研究《红楼梦》概况。批判过程及教训。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概况。胡风事件经过。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

6、文艺界的反右斗争。反右斗争经过和教训。文艺政策的调整。调整的经过和内容。“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基本情况概述。7、1966年5月到1976年文学基本经过。《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内容。“样板戏”概况。“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创作理论。“文革”中的另类文学。

思考题:

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第一次文代会的历史意义突出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3、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是什么?

4、概述双百方针给文学园地带来的收获。

5、改革文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6、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文学界的批判和斗争运动主要有哪几次?它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有什么影响?

第二章50、60年代小说(8学时)

重点难点:赵树理、孙犁、干预生活小说现象、茹志娟、周立波、柳青、杨沫、梁斌等作家即代表作品 1、50、60年代小说概况。50年代、60年代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的基本创作情况,成绩和缺失。

2、柳青的创作概况,《创业史》基本内容,四条情节线索,主要人物:梁生宝和梁山老汉。小说特点: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3、《红旗谱》的基本内容,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主要人物形象:朱老忠和严志和。

4、杨沫《青春之歌》的基本内容,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林道静形象分析。

5、李准创作,主要作品《李双双小传》。李准小说中的两类人物。茹志鹃创作概况及创作艺术特点。

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等小说。

思考题:

1、简析《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2、分析并比较《红旗谱》中朱老忠、严志和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3、简述《红岩》的艺术特色。

4、以《百合花》为例,简析茹志娟小说的思想艺术风格。

5、《创业史》梁生宝和梁山老汉形象分析。

6、《创业史》的艺术特点。

7、从《青春之歌》看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

8、林道静形象分析。9、50、60年代小说概况。

第三章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5学时)

重点难点: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歌创作。老舍的戏剧《茶馆》。1、50、60年代诗歌概况:诗人队伍、诗歌运动、主要诗作情况。

2、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内容和创作特色。

3、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点。《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闻捷诗歌。《天山牧歌》和《复仇的火焰》。4、50、60年代戏剧概况。当代两次戏曲改革的基本情况。当代话剧的新变情况。当代歌剧的发展概况。

5、《茶馆》的艺术构思特色:“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人像展览式”方法构思全剧,“坐标式”结构,“单纯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

6、田汉历史剧创作概况。《关汉卿》的主题:“为民请命”。主要人物:关汉卿和朱帘秀,情节结构特色。《文成公主》的主题。《谢瑶环》的改编及其成就。7、50、60年代散文概况,50、60年代散文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通讯报告时期和散文时期,各个时期的创作特色。

8、杨朔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特点。刘白羽散文艺术特色。思考题:

1、简述50、60年代创作中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2、郭小川和贺敬之都擅长于抒写反映时代生活主流的诗歌题材,但又有不 同,他们的不同在何处?

3、《茶馆》的艺术构思特色?

4、简述50、60年代戏剧创作的情况。

第四章

1977—1989文学思潮(3学时)

重点难点: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文学上人道主义意识的复活与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1、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文艺复苏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第四次文代会。

2、新时期文学复苏期的文艺争论情况: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辩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3、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对现实主义问题、现代派文学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等。4、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论争情况:“方法年”、“观念年”、文学主体性讨论、“文化寻根”思潮、“重写文学史”讨论。

思考题:

1、第四次文代会的精神及对新时期文艺的影响。

2、新时期文学复苏期的文艺争论情况。3、80年代前后期文学思潮的论争。

第五章

80年代小说(10学时)

重点难点: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小说定义、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意识流小说、“社会问题”小说、哲理反思小说、文化小说定义及代表作家、代表作品。1、80年代小说概况。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小说起止时间、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反映的时代氛围精神。

2、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及先锋小说概况。3、80年代文学的文化思潮背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西方现代哲学。

4、王蒙“意识流”小说系列,《春之声》、《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的创作技巧。《活动变人形》的艺术创新。

5、谌容的“社会问题”小说,《人到中年》、《真真假假》《褪色的信》等。

6、张贤亮的哲理反思小说系列,《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7、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受戒》、《大淖纪事》。贾平凹的文化心态小说,《腊月·正月》、《浮躁》、《废都》。

8、莫言的现代派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马原的先锋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思考题:

1、伤痕小说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纪实文学、寻根小说定义、现代派小说、新写实小说、意识流小说、“社会问题”小说、哲理反思小说、文化小说的定义。

2、《乔厂长上任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3、简析《许茂和特的女儿们》的人物形象塑造。

4、简述《芙蓉镇》创作特色。

3、简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创作特色。

4、作为知青小说,阿城的《棋王》有哪些独到之处?

5、简述《人到中年》在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6、《陈奂生上城》的思想艺术与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7、莫言的《红高粱》有什么独到之处?

8、简述“伤痕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9、为什么说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表现?

10、改革文学可划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分析二者的不同表现。

11、简述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艺术特征。

12、王蒙的小说《春之声》的创作上有什么特色?

13、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现代派小说的发展。

14、论述20世纪80年代初“寻根文学”产生的时代原因及其价值取向。

15、试论张炜的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第六章

80年代诗歌(1学时)

重点难点:“归来”诗人,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艾青、舒婷、顾城、梁小斌等。1、80年代诗歌概况。“归来”诗人群的创作特色,反思主题。艾青的诗作。

2、朦胧诗的崛起和论争,现代主义诗歌特色。

3、“新边塞诗”(或“西部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强调的个体感性生命体验。

4、朦胧诗概念,与传统诗歌不同的美学特征,主要代表诗人,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5、舒婷的自我情感诗,全新的抒情形象,《致橡树》、《神女峰》、《致大海》。“童话诗人”顾城,独特的生命体验,《一代人》、《远与近》、《永别了,墓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杨炼的现代史诗,《大雁塔》、《诺日朗》。

思考题:

1、“归来”诗人群的定义。

2、朦胧诗的定义。

3、艾青在当代新时期的诗歌创作特色。

4、舒婷诗的艺术特征。

5、顾城被誉为“童话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独特之处?

6、北岛诗的艺术特征。

第七章

80年代戏剧(1学时)

重点难点:现实主义戏剧及创作,戏剧探索的基本情况,高行健戏剧的特点。1、80年代戏剧概况。80年代戏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现实主义戏剧阶段、探索戏剧和小剧场运动。

2、现实主义戏剧:1977—1979年,《枫叶红了的时候》,《曙光》,《于无声处》,《丹心谱》,《报春花》等。

3、探索戏剧基本情况: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基本情况。探索戏剧的两个阶段和两种类型。《狗儿爷涅磐》、《桑树坪纪事》。小剧场运动。

4、高行健的探索戏剧理论,《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高行健的戏剧实践。《绝对信号》,拓展戏剧舞台时空。《车站》,荒诞性。《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彼岸》,无中心多层次的戏剧系统。

思考题:

1、现主义戏剧的定义。

2、高行健戏剧的特点。

第八章

80年代散文(自学)1、80年代散文概况。80年代散文特色与价值,首先表现为在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问体精神,其次表现为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

2、《随想录》的基本情况和特色: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文体价值,题材特点。3、80年代报告文学概述。

4、徐迟报告文学的特征是题材的科技化。《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生命之树常绿》。理由报告文学的显著特征,作品小说化。《扬眉剑出鞘》、《中年颂》、《倾斜的足球场》。陈祖芬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知识分子题材系列,另一个是经济改革题材系列。前者有《祖国高于一切》、《中国牌知识分子》、《人生的抉择》;后者有《挑战与机会》。

第九章

90年代文学思潮(2学时)

重点难点: 90年代文学走向,90年代文学的模式。1、90年代文学转型的社会背景。后现代主义的流行与探索中的各种新思想发展。

2、关于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及讨论的背景。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与思想界多元性的表现。3、80、90年代文学的差异。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思考题:

1、九十年代文学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怎样理解九十年代文学的六大模式?

第十章

90年代小说(6学时)

重点难点:新写实小说特征,新历史小说在当代的演变,女余华、格非、苏童性写作概况,转型期先锋小说概况,文化道德小说。刘震云、陈忠实、王安忆、张承志、张炜的代表作。1、90年代小说概况

2、新写实小说特征与刘震云,池莉,方方的创作。

3、新历史小说在当代的演变。陈忠实《白鹿原》表现出的历史新视角。

4、女性写作概况。王安忆各个时期的创作简述记代表作品。陈染、林白的私语化写作。

5、转型期先锋小说概况。余华、格非、苏童小说的叙写侧重及各自先锋性的表现。

6、文化道德小说的含义。张承志、张炜小说表现出的文化守成与道德追求。思考题:

1、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2、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新历史小说?

4、陈忠实《白鹿原》是如何表现出历史新视角?

5、什么是私语化写作?

6、王安忆小说的内容及特点。

7、余华、格非、苏童小说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8、文化道德小说的含义。

9、张承志、张炜小说表现出的文化守成与道德追求。

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概况(自学)1、90年代诗歌的艰难处境和诗人队伍分流。

2、诗歌创作概述:李瑛,张新泉,韩作荣的诗歌。

第十二章

90年代散文概况(自学)1、90年代的“散文热”。

2、以余秋雨为代表的“文化散文”概况,余秋雨散文创作概况及代表作品。

3、汪曾祺,张中行的散文创作。

五、参考书

1、《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册,朱栋霖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3、《中国现代文学史》,卜召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下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史晴琳2014修订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当代文学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2、1928年后,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高涨,并成为文学发......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填空;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确定了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总方......

    现当代文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

    现当代文学

    伤痕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十年**给人们心灵带来的创伤,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 1928年1月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社团:太阳社和创造社(P147)  真正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基,开一代诗风的是郭沫若《女神》。  闻一多提出的白话新诗的理论主张可概括为:......

    现当代文学

    一、 童稚视野里折射出的绮丽梦幻 儿童的视野是单纯与天真的,《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

    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主要内容:本课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及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经验及教训,系统分析和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各个发展......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伤痕文学:指文革结束后产生的揭露文革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的文学作品。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文学的代表:1、卢新华的《伤痕》、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