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
教师招聘考试题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共17分)
1、大教学论
1、杨贤江写的《 》,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的本质是()
2、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
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
4、“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班级授课制 京师同文馆 6、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7、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8、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10、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
13、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4、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各类(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之中。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列四项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6分)
16、“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由()首先提出的:⑴《论语》 ⑵《孟子》 ⑶《学记》 ⑷《劝学篇》
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⑴《大教学论》 ⑵《论演说家的教育》 ⑶《普通教育学》 ⑷《我的教育信条》
1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提出的:⑴赞科夫 ⑵巴班斯基 ⑶苏霍姆林斯基 ⑷凯洛夫
19、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⑴和谐教育思想 ⑵教学过程最优化 ⑶教学发展观 ⑷全面发展观
20、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⑴痒
⑵序 ⑶校 ⑷学 16.③ 17.① 18.② 19.① 20.① 21.① 22.① 23.③ 24.① 25④ 26.① 27③ 28①
21、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⑴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⑵讲述、讲解、报告、讲演 ⑶讲读、讲演、讲评、讲述 ⑷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⑴教育的性质 ⑵教育的方法 ⑶教育的效益 ⑷教育的规模
2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⑴做人教育 ⑵职业教育 ⑶基础教育 ⑷专业教育
2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⑷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5、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⑴积极作用 ⑵影响作用 ⑶制约作用 ⑷导向作用
26、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 ⑴主导作用 ⑵主动作用 ⑶领导作用 ⑷能动作用
27、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⑵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⑶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8、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⑵主体价值 ⑶创造价值 ⑷教育价值
三、简答题(共32分)
29、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分)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分)
30、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6分)0、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分)(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3分)。
3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分)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2、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
33、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6分)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2分)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以下各点各1分)(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论述题(34、36两题任选一题,35题必做,共25分)
34、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11分)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35、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14分)
(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2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争论(3分):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3分)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6分)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6、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11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5.(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A.0 ̄2岁
B.2 ̄7岁
C.7 ̄11岁
D.11 ̄15岁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 ̄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4、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二、填空
A.男优于女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C.女优于男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5、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6、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创始者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加涅
D.苛勒
7、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8、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9、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10、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学习策略中的一种——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认知计划(计划策略)、监视计划执行(监视策略)和:()
A.调节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实施策略
D.价值性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15、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16、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7、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8、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B.合作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
D.平等的人际关系
19、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20、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
B.教学测验
C.教学评估
D.教学检查
二、填空题:
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__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
2、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________有意义_____的接受学习。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____编码________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__认知结构___________。
5、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认知_______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6、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___趋向接近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远离或回避某一目标。
7、学生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这是技能的_正__________迁移。
8、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__自我监控___________。
9、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一种__感性____________概括。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到考试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为了学习不被遗忘,在学习后要____及时_______复习。
1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Ω眉し⒀模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撸摺? 积极主动性
12、“记忆术”很多,比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一种_编歌诀____________的记忆术。
13、问题解决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____________、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14、当你熟悉塑料袋装东西的功能后,就很不容易想到或发现它在急情况下可以当“小便袋”使用。这种心理现象叫做___功能附着__________。
15、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_____有社会价值_______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16、中学生的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可以做到言行一致,具有___自律________性。
17、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______心理状态与过程________。
18、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___寻求与发展_________。
19、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称职者的成长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_______关注学生阶段_____。
20、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___赋予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4、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2、何谓心理发展?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间记忆的时间各是多少?
4、试比较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不同之处(填写在下表空白处)。
活动对象 动作的执行 动作的结构
操作技能 具有客观性 具有外显性
心智技能 具有简缩性
5、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只有1个小题,满分10分。
试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示:人有5种基本需要,将它由低级到高级顺序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并着重分析一下最高层次的需要。)
1、B
2、D
3、C
4、B
5、A
6、C
7、D
8、C
9、D
10、C
11、B
12、A
13、C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二、填空
1、心理变化
2、有意义
3、编码
4、认知结构
5、认知
6、趋向或接近
7、正
8、自我监控
9、感性
10、及时
11、积极性与主动性
12、编歌诀
13、发现问题
14、功能固着
15、有社会价值
16、自律
17、心理状态与过程
18、寻求与发展
19、关注学生阶段 20、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名词解释
四、简答题
1、(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于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包括四方面的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3、(1)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 ̄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3)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4、(1)具有展开性。(2)具有观念性。(3)具有内潜性。
5、(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五、论述题
(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即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出现的是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在上述这些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量层次。
(2)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是什么。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答案:A.世界上最早的一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占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分离和对立的特点。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C.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答案:C.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牛。格塞尔是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答案:D.格塞尔的“同卯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教育不能超越人的q三理成熟的基础。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答案:B.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了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答案:B.教学大纲是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答案:A.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问题。
1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动方式
答案:B.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答案:C.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品德评价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答案:B.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榜样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答案:D.“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答案:B.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A.活动课时制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答案:B.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分组教学。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技能课
D.综合课
答案:D.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综合课,它适用于比较容易的课程。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
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
答案:C.教育目的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答案:C.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属于隐性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作用。
A.基础)。
B.关键
C.导向和动力
D.物质基础
答案:C.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而遗传才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17世纪,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B.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C.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A.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C.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B.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答案:B.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_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B.华生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其上述观点认为儿童的成长发展只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遗传等其他因素无关,故属于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8、“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案:A.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9、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A.教师和学生
B.教师和教科书
C.学生和教科书
D.教学内容和手段
答案:A.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10、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
B.环境
C.学校教育
D.家庭教育
答案:C.学校教育在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1、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
A.明确的共同目标
B.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共同的生活准则
D.一定的组织结构
答案:A.明确的共同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12、“视其所以,观其所南,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这句话反映了德育的疏导性原则。
13、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
。)
答案:C.班级教学制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地培养学生。
14、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答案:A.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15、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A.殷周时期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A.我国最早的小学出现于殷周时代。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答案:B.《论语》中最早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此语最早由孔子提出。
17、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
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
D.思维能力
答案:A.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感知能力不够成熟,感知具有笼统性,精确性比较差。
18、学生的个别差异给教师劳动造成了()。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答案:B.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老师在进行教学是必须要有创造性,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19、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答案:D.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机体的某一部分受损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0、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榜样示范法
答案:A.小学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的教育。
A.内涵式
B.广泛
C.狭义
D.广义
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D.杜威
3.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的是()。
A.文化
B.教育
C.学校
D.知识
4.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机制 C.教育政策 D.教育目的5.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 C.高等教育 D.成人教育
6.对九年义务教育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系统的基础 B.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
C.我国早就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D.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7.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8.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感到做到奉献就是一种幸福,而不觉得是“牺牲”。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A.政治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9.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A.正面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班主任能力的核心是()。
A.组织管理能力
B.良好的心理品质
C.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D.敏锐的观察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人的素质
4.“言传身教”
5.专业素养
6.教师资格制度
7.基础
8.以教学为主
9.讲义式 提纲式
1.教育最基本的一个社会属性是_____永恒性____。
2.指导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1992年我国颁布实施的_____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____。
3.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___人的素质______。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手段是___言传身教______。
5.一名教师是否能够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__专业素养_______。
6.在教师的聘用上,我国目前实行的是___教师资格制度______。
7.基础性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__基础_______能力培养的课程。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_教学为主_______、全面安排”的原则。
9.常见的教案有__讲义式 _______、___提纲式_______和综合式三种。
10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_____.生活性 开放性___和活动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有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小学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2.简述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4.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2.联系实际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一、单顶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
2.B 【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3.A 【解析】康德认为,文化是在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文化标志着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
4.D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D 【解析】略。6.C 7.B 8.D 9.D 10.A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能力和实践精神。智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创造力是指最终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成品的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可以传授体育、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观点以及其他思想观点;通过教学,还可以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答案要点】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凡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亨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4.【答案要点】
教师课外辅导学生要注意:
(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确定辅导的内容、重点,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每次辅导要有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疑难的门径。
(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
(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辅导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难、存在的问题、个人的体会等作好记录,既可使讲课有的放矢,又可积累资料、掌握规律,有预见性地搞好今后的教学工作。
5.【答案要点】
课外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从内容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品德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①对事业无私奉献;
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存在无知识的智力,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内容和手段,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掌握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智力发展为条件。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智力发展的水平。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知识不等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寡并不代表智力发展的高低,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发展他们的智力。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第三,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参与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B)。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
D.《民主主义与教育》
2.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即是我们通常所称的(C)。 A.教育现象
B.教育管理学
C.教育科学
D.教育评价学
3.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D)。 A.中国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4.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B)。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5.社会上出现专事知识传授活动的知识分子和专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场所——学校,一般地说是在(B)。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B)。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7.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8.17世纪英国的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认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是(C)。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C.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D.基因决定论的观点
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D)。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0.我国在建国后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而废除了旧学制,实行新学制,其时间是(C)。 A.1949年10月1日
B.1950年10月1日
C.1951年10月1日
11.建国以来,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 A.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B.孔子的圣贤人格理想
C.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D.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理想
12.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B)。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教师课程
13.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B)。A.教学大纲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14.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A)。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15.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比,学校教育(B)。 A.并不重要
B.是教育的主体形式
C.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D.的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1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D)。 A.传授知识
B.开发学生的智力
C.做学生的朋友
D.教书育人
1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B)。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模糊性
D.低级性
18.对我国教师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是(A)。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美国教育家杜威要反对的是(B)。 A.儿童中心论的观点
B.教师中心论的观点 C.活动中心论的观点
D.经验中心论的观点
20.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C)。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A.教学活动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
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校文化的内容有()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C.对个性的理解 D.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A.互访 B.民主评议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校外指导
3.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有()A.公共性和生产性 B.公益性和免费性 C.科学性
D.国际性 E.终身性和未来性
4.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A.作出判断评价 B.信息传递 C.控制
D.激励 E.情感交流
5.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措施有()A.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育
D.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发展
E.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6.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不聘 E.辞聘
7.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导向功能 B.强制功能 C.调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参观教学法可分为()A.可行性参观 B.准备性参观 C.现实性参观
D.并行性参观 E.总结性参观
9.班级组织机构微观建制的形式有()A.委员会制 B.直线式 C.参谋制
D.职能式 E.直线职能式
10.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有()A.改变现实、追踪效果 B.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C.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D.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E.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校
2.儿童个体发展
3.教育目的 4.德育
5.讲授法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 2.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3.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4.简述美育的任务。
5.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教师的职业素质。
2.试述决定课程的进步和发展的内部基本矛盾(基本关系)。
浙江省2002年4月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
教育学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3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D 2.B 3.B 4.A 5.C 6.C 7.B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B 19.A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ABCDE 2.ACD 3.ACDE 4.BCDE 5.ABC 6.ABCE 7.ACE 8.BDE 9.BDE 10.B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2.(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3.泰勒,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4.(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教育法
(2)部门教育法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2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教育机智
(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课程的进步和发展要受制于政治、经济因素和自身成长发展的特殊规律,其基本问题(关系):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上一页 [1] [2]
1.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称之为()。
A.自然形态的教育
B.自我教育
C.家庭教育
D.社会教育
答案:A
2.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教育学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
A.初等教育
B.普通中小学教育
C.中等教育
D.一般教育现象 答案:B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
A.《学记》
B.《大学》
C.《论语》
D.《师说》 答案:C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答案:A
5.反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是()。
A.《教育论》
B.《雄辩术原理》
C.《理想国》
D.《巨人传》 答案:C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形成于()。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封建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答案:A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答案:C
8.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奇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柏拉图 答案:B
9.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答案:C
10.“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是()的重要主张。
A.实践教育学派
B.实证教育学派
C.传统教育学派
D.实用主义教育学派 答案:D
11.周恩来称赞的“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的民主教育家是()。
A.蔡元培
B.徐特立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D
12.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社会主义教育原理且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学家是()。
A.苏霍姆林斯基
B.杨贤江
C.凯洛夫
D.赞可夫 答案:C
13.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A.巴班斯基
B.赞可夫
C.加里宁
D.凯洛夫 答案:B
14.1920年,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思想。
A.最优化教学
B.范例教学
C.发展教育
D.终身教育 答案:D
15.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的美国教育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斯金纳 答案:A
16.1901年,由立花铣三朗讲述、王国维翻译的()刊载于《教育世界》上,是一部在我国流行面广、影响力较大的日本教育著作。
A.《教育论》
B.《教育学》
C.《大教育学》
D.《教育原理》 答案:B
17.1919年,著名教育家()来华讲学,此后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开来。
A.桑代克
B.盖顿
C.杜威
D.克伯屈 答案:C
18.解放初期,在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苏联的教育学教材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冈察洛夫的《教育学》
C.巴拉诺夫的《教育学》
D.巴班斯基的《教育学》 答案:A
1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 答案:A
2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 答案:C
2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答案:B
22.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柏拉图的《理想国》
C.斯宾塞的《教育论》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答案:D
23.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答案:B
24.一般认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D.斯宾塞的《教育论》 答案:B
25.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自德国哲学家()。
A.柏拉图
B.赫尔巴特
C.康德
D.梅依曼 答案:C
26.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答案:D
27.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答案:B
28.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的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杨贤江
D.徐特立 答案:B
29.被周恩来称为“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布尔什维克”的人民教育家是()。
A.徐特立
B.蔡元培
C.杨贤江
D.陶行知 答案:D
30.倡导发现法教学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A.斯金纳
B.杜威
C.布鲁纳
D.加涅 答案:C
31.提出“范例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A.根舍因
B.布鲁纳
C.巴班斯基
D.赞科夫 答案:A
3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 答案:B
33.建国初期从前苏联译介的大量教育学教材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
A.申比寥夫等合著的《教育学》
B.斯米尔诺夫著的《教育学初级读本》
C.叶希波夫·冈察洛夫著的《教育学》
D.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答案:D
34.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梅依曼
D.洛克 答案:C
35.最早提出“行动研究”这一概念的是()。
A.梅依曼
B.拉伊
C.凯洛夫
D.勒温 答案:D
36.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答案:B
37.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研究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答案:A
38.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理论是()。
A.最优化理论
B.认知结构的理论
C.发展性教学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答案:C
1.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A.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B.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C.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E.教育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答案:BD
2.下列学科从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是()。
A.教育哲学
B.教学论
C.教育科研方法
D.学校管理学
E.外国教育史 答案:ABCDE
3.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A.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斯宾塞的《教育论》
E.卢梭的《爱弥儿》 答案:ACDE
4.50年代以前,苏联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及论著有()。
A.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B.凯洛夫《教育学》
C.克鲁普斯卡姬《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D.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
E.马卡连柯《教育诗》 答案:ABCE
5.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A.教师中心
B.活动中心
C.儿童中心
D.课堂中心
E.书本中心 答案:ADE
6.教育实验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是()。
A.有变革
B.可重复操作
C.有理论假说
D.有控制
E.全面科学 答案:ABCD
7.下列教育研究方法中属于调查法的是()。
A.观察
B.测验
C.问卷
D.查阅资料
E.谈话 答案:ABCDE
8.与实验法相比,调查法的优势在于它具有更大的()。
A.计划性
B.实用性
C.客观性
D.科学性
E.广泛性 答案:BE
9.文献法就是对需要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行的文献的科研方法,下列属于文献的是()。
A.会议记录
B.期刊
C.录音
D.评述
E.文摘 答案:ABCDE
10.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教育
D.社会教育
E.自然形态的教育 答案:ABCDE
11.调查法的具体方式有()。
A.查阅文献资料
B.测验
C.观察
D.问卷
E.谈话 答案:ABCDE
12.《论语》中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有()。
A.教学相长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E.长善救失 答案:BCD
13.下列教育思想中属于赫尔巴特提出的有()。
A.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论
B.实科教育思想
C.教育性教学
D.自然主义教育
E.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答案:AC
14.杜威实用主义所提倡的主要教育观点有()。
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生活
C.儿童为中心
D.课堂为中心
E.从做中学 答案:ABCE
15.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A.陶行知
第二篇:教师招聘试题_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定稿)
公共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在下列每题的空白处填上正确的字词,每空1分,共17分)
1、杨贤江写的《 大教学论 》,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五经)、(四书)。
4、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由夸美纽斯正式提出并推行的,1862年我国在(京师同文馆)首先执行了这个制度。6、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中国最早实行的近代学制。
7、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8、义务教育,也叫(强制教育),是由国家用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强制实行的国民基础教育。
9、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10、教学手段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11、现场教学和个别指导是中小学教学的(辅助形式)。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核)四个环节组成。
13、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14、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中小学各类(课程计划)和各科课程标准、教科书之中。
15、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选择题(下列四项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6分)
16、“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是由(③)首先提出的:⑴《论语》 ⑵《孟子》 ⑶《学记》
⑷《劝学篇》
17、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①):⑴《大教学论》 ⑵《论演说家的教育》 ⑶《普通教育学》 ⑷《我的教育信条》
18、“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②)提出的:⑴赞科夫 ⑵巴班斯基 ⑶苏霍姆林斯基 ⑷凯洛夫
19、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①):⑴和谐教育思想 ⑵教学过程最优化 ⑶教学发展观 ⑷全面发展观
20、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机构是(①):⑴痒 ⑵序 ⑶校 ⑷学
21、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包括(①)⑴讲述、讲解、讲读、讲演⑵讲述、讲解、报告、讲演⑶讲读、讲演、讲评、讲述⑷讲述、讲解、讲评、报告
2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①):⑴教育的性质 ⑵教育的方法 ⑶教育的效益 ⑷教育的规模
2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③):⑴做人教育 ⑵职业教育 ⑶基础教育 ⑷专业教育
24、中小学的“双基”教学是指(①):⑴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⑶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⑷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5、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④):⑴积极作用 ⑵影响作用 ⑶制约作用 ⑷导向作用
26、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①): ⑴主导作用 ⑵主动作用 ⑶领导作用 ⑷能动作用
27、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是(③): 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⑵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和领导核心 ⑶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28、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①): 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⑵主体价值 ⑶创造价值 ⑷教育价值
三、简答题(共32分)
29、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6分)
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分);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2分);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分)30、简述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6分)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分)(2).教育还可以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3分)
3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8分)
答:(以下各点各2分)(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2、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6分)
答:(以下各点各1分)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
33、什么是教学?教学的任务是什么?(6分)
答: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积极主动地学习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陶冶品德、形成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人的活动。(2分)普通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一般包括如下几项:(以下各点各1分)(1)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要完成的首要任务,通常称为“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增加学生的体力。
34、学习教育学有何意义?(11分)
答案要点: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既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起点,也是我们做一个教师的最终追求。(1)有利于提高我们对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的认识,热爱教育工作。(2)有利于掌握教育规律,增强教学能力。(3)有助于提高我们高尚的师德修养,自觉为人师表。(4)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其它各门教育学科。
35、为什么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14分)
答案要点:(1)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涵义(2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选择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倾向。(2)关于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争论(3分):个体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科学地解决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a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初期旧式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下,工人“体力和智力的统一、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发展学说。(3分)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矛盾,实际上是社会历史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一种体现。(6分)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因此,总的来说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②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③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36、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11分)
答案要点:(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C)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B)A.教育经济学 B.教育学 C.心理学 D.学校管理学 3.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B)A.社会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上层建筑 D.科学技术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5.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D)A.讲授课和练习课 B.讲授课和复习课 C.讲授课和实验课 D.单一课和综合课
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D.巩固性教学原则
7.教师的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A)A.言行一致 B.衣着整洁 C.举止端庄 D.谈吐文雅
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D)A.政治立场和观点的教育 B.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 C.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D.品德的教育
9.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D)A指导自我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B)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C.师生共同参与的 D.学生自愿选择的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D)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D)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的特征 D.生 理和心理的特征
13.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是(B)A.壬寅学制 B.癸卯学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最早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专著是教育家赫尔巴特撰写的《普通教育学 》。15.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教会 教育和 骑士 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16.教师备课要求写出三种计划,这三种计划是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 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 计划。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 和 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基础)之间的矛盾。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三大类,即群众性活动、小组 活动和 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任务和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0.班主任应如何组织培养班集体?(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21.我国中小学德育应遵循哪些德育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2.试论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能脱离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凭空发展智力。(2)智力的发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条件和工具;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3)知识多少和智力水平高低不一定成正比。我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自觉地发展学生智力。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仿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年。A.1879 B.1897 C.1789 D.1798 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A.冯特 B.詹姆斯 C.华生 D.魏太默
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b)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测验法 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b)意识状态。A.可控制的 B.自动化的 C.白日梦状态 D.不自觉的 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b)失眠。A.假性 B.情景性 C.失律性 D.功能性 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A.视知觉 B.听知觉 C.视、听知觉 D.视、感知觉
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c)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 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 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D.差异觉察能力 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a)毫微米。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0.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保持(c)秒钟。A.5 B.20—30 C.60 D.120 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d)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2.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b)A.较低智力 B.中等智力 C.较高智力 D.非凡智力 13.有机体活动的动力是(c)A.动机 B.诱因 C.需要 D.目标
14.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a)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15.脾气急躁、行为勇敢有力的人属于(a)气质。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助人为乐、廉洁奉公,反映性格的(c)特征。A.理智 B.情绪 C.意志 D.态度 17.美感属于(a)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都不是
18.人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面的特征属于(b)特征。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19.狼孩现象主要是由(b)因素造成的。A.先天 B.后天 C.遗传 D.狼奶 20.青少年期一般指(b)岁。A.6—12 B.12—18 C.6—18 D.10—20 1.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ae)A.静止 B.紊乱 C.感觉麻痹 D.解除抑制 E.轻松 3.皮肤觉通常包括(bce)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ae)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abc)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8.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A.成就 B.包容 C.情感 D.支配 E.生存 9.影响压力的因素有(abd)A.心情 B.经验 C.准备状态 D.认知 E.家庭
10.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ce)A.由上到下 B.由内到外 C.由轻到重 D.由脚到头 E.由简单到复杂 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历年试题
1.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A.2-3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2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A] 2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 A] 23.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 A] 2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 D] 2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 C] 26.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D.弗洛伊德[ A] 27.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A] 28.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B.命题学习C.原理学习D.推理学习
29.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斯金纳 D.威廉•冯特[ B] 30.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被称作()A.操作技能 B.技巧C.操作能力 D.能力 [A ] 3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 A.智力技能 B.知识迁移C.智力 D.思维程序 [A ] 3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A] 33.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 B.资源管理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B] 3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 B.学习自觉性 C.元认知策略 D.自我意识 [C ] 35.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 A.新的理解 B.不同的见解 C.认知策略 D.类比或表象等 [D] 36.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B] 37.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刺激情境 B.即定疑问 C.思维状态 D.思维起点 [A] 38.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 B.思维品质 C.思维程序 D.能力或特性 [D] 39.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 A.思维程序 B.调查研究 C.验证假设 D.论证假设 [C] 40.一个人的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是()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D] 41.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D] 42.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D] 4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D] 4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A.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A] 45.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B] 46.态度的情感成份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 A.态度的核心成分 B.动力性成份 C.非智力成分 D.内化了的成份 [A] 47.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 A.行为方式 B.意向或意图 C.行为习惯 D.语言或行为 [B] 48.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A.社会适应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A] 49.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浑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 B.应有的责任能力 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 D.道德精神面貌 [A] 50.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B] 51.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 B.痛苦不安 C.感到惴惴不安 D.感到极端焦虑 [D] 52.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C] 53.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也属于心理障碍 [C] 54.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A.思维品质 B.学习内容 C.学习结果 D.知识技能 [C] 55.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 A.若干等级 B.五个等级 C.三个等级 D.四个等级 [B] 56.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 C 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D] 57.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 A.各种智力活动 B.各种子目标C.各种课堂行为 D.教学阶段 [B] 58.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 A.信息加工 B.学习活动 C.复杂记忆 D.理解 [D] 59.有些课题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D.合作学习策略 [A] 60.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境是一种人为设计的问题情境,它与现实问题情境 A.有所不同 B.相类似 C.有一定联系 D.没有必然联系 [B] 61.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 A教师的主导教学 B独立完成作业 C家庭作业 D个别课堂练习[A] 62.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C] 63.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A.有影响 B.没有影响 C.几乎没有影响 D.有实质性影响 [A] 64.在教学程序中,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 A.教学程序 B.教学过程 C.教学事项 D.教学方法 [C] 65.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 A.迷失方向 B.错用方法 C.措手不及 D.产生焦虑 [A] 66.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A.维持动机作用 B.促进和维持功能 C.思想教育作用 D.培养纪律功能 [B] 67.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教学有 A.一定的帮助 B.较弱的影响 C.间接的影响 D.直接的影响 [D] 68.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 A.可用因素 B.微弱因素 C.重要因素 D.利弊兼有的因素 [C] 69.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 A.目的和内容 B.共同语言 C.深厚友谊 D.约束力量 [A] 70.集体则是群体发展的 A.最终结果 B.中间环节 C.目标 D.最高阶段 [D] 71.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B.小集团意义 C.依赖兴趣的作用 D.没有政治意义 [A] 7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 A.极大的影响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A] 73.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A.集体观念 B.从众 C.服从大局 D.集体凝聚 [B] 74.从众现象的发生,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一是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 A.是权威意见 B.将有助于他 C.旁观者的意见 D.是客观的意见 [A] 75.课堂气氛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发生 A.连锁性感染 B.互相监督 C.互相帮助 D.遵守纪律 [A] 76.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B.和口头的规范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D.不成文的被动规范 [A] 77.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A.方向和范围 B.方向 C.范围 D.纪律约束 [A] 78.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和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B] 79.人际排斥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 A.行动对抗 B.不团结、不信任 C.拉帮结伙 D.互相为难 [A] 80.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A.主要因素 B.辅助因素 C.外部互动因素 D.环境因素 [A] 81.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C] 82.人际交往过程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才有可能实现,其主要交往工具是语言符号系统和 A.暗示影响系统 B.非语言符号系统 C.文字符号系统 D.情感感染 [B] 8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 A.感情关系 B.心理距离 C.友谊关系 D.互助关系[B] 8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 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D] 85.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 A.人际关系 B.对立统一关系 C.心理互动过程 D.人与人的矛盾 [A] 86.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 A.必要条件 B.辅助条件 C.重要表现 D.主要过程 [A] 87.竞争指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过对手的适度竞争,不但不会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
A.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B.养成竞争意识 C.导致教师管理公正 D.促进团结协作 [A] 88.竞争有可能会使一部分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容易忽视活动的 A.积极价值 B.创造性功能 C.内在价值和创造性 D.真正目的 [C] 89.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 A.监控与管理 B.准则与控制 C.限制性影响 D.限制与规范 [B] 90.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 A.课堂情境 B.课堂结构 C.课堂形势 D.课堂教学 [B] 91.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 A.课堂约定 B.课堂行为准则 C.课堂纪律 D.课堂行为[B] 92.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 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 [D] 9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教室的布置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学生的学习方式 D.学生座位的分配 [D] 94.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 B.教学内容设计 C.教学方法的实施 D.教学方法的选择 [A] 95.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采用适当的惩罚 A.也是不行的 B.也是违法的 C.也是不必要的 D.是必要的 [D] 96.编制课程表时,尽量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 A.随机安排 B.分类安排 C.集中安排 D.交错安排[D] 97.长时间地集中学习同一学科或同一类学科,使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接受同一种刺激,会导致 A.兴趣形成 B.自发复习C.过度学习D.疲劳和厌烦 [D] 98.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D] 99.班级里学习成绩差生和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优秀学生
A.也全都有问题行为 B.没有问题行为 C.只有问题行为萌芽 D.也有问题行为[D] 100.有的心理学家把表现为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等行为学生的行为称作 A.冲动型问题行为 B.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C.多动型问题行为 D.自律障碍行为 [B] 101.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A.作出分析 B.作出判断 C.进行评估 D.作出决策 [D] 102.测量首先要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 A.一种量值 B.一种题型 C.某种题型 D.多种题型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新修订)学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三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A)。A、2006.9.1 B、2007.1.1 C、2007.9.1
2、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B)的建设。A、城市学校 B、薄弱学校 C、农村学校
3、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B)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不收学费、杂费
C、不收书本费、杂费
4、义务教育法规定,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社会组织,应当经(C)批准。A、地市级人民政府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5、凡年满(B)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A、5,6 B、6,7 C、7,8
6、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C)。A、开除 B、批评教育 C、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7、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C),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A、年龄差异 B、性格差异 C、个体差异
8、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C)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A、体罚 B、体罚、变相体罚 C、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
9、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B)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等课外活动。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为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提供便利。A、兴趣小组 B、课外活动 C、自习
10、发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重大事件,妨碍义务教育实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负有领导责任的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应当(A)。A、引咎辞职 B、受到党纪处罚 C、追究行政责任
11、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C)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A、填鸭式 B、题海式 C、启发式
12、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A),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A、寄宿制学校 B、全日制学校 C、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
13、(B)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A、初中 B、普通学校 C、小学
14、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B)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A、可以 B、不得 C、应当
1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C)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A、违纪 B、违法 C、严重不良行为
16、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C)予以保障。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1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B)。A、制度保障 B、安全保障 C、经费保障
18、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C)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19、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C)的平均工资水平。A、工人 B、医生 C、公务员
20、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C)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A、低于 B、不低于 C、高于
二、填空题。
1、我国实行的是()教育制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共有()章()条。
2、()年()月()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学校应当把()放在首位,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5、学校的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制定、调整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应当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6、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7、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8、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9、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等方式谋取利益。
10、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
1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
12、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
13、()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
14、国家建立()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标准、()标准和()标准、()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8、素质教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商品,服务;
10、学费、杂费;
11、辍学;
12、为人师表,教师资格;
15、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分为()职务、()职务和()职务。
13、各级人民政府;
14、义务教育经费,教职工编制,工资,学校建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
15、初级,中级,高级;
16、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17、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18、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
19、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2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1、九年义务,八,六十三;
2、2006,6,29,十;
3、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4、德育,德育;
5、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教学;
6、公益性,户籍所在地;
7、国籍,性别,民族,种族,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8、素质教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9、商品,服务;
10、学费、杂费;
11、辍学;
12、为人师表,教师资格;
13、各级人民政府;
14、义务教育经费,教职工编制,工资,学校建设,学生人均公用经费;
15、初级,中级,高级;
16、规定标准;
17、领导,统筹规划实施,为主管理;
18、教育督导;
19、安全,应急;20、地方人民政府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在征得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对不听话的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2、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罚款等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责任。()
3、现有一名13周岁的男孩,为中国籍新加坡人,不享有义务教育规定的权力和义务。()
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必须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5、如果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1、×;
2、×;
3、×
4、×;
5、×;
6、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7、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但可以收杂费。()
8、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可以不进行义务教育。()
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公办学校性质。()
10、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6、×;
7、×;
8、×;
9、×;
10、√;
11、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
12、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
13、国家不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14、未经审定的教科书,可以出版、选用。()
15、义务教育经费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义务教育;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学校非法收取或者摊派费用。()
11、√;
12、√;
13、×;
14、×;
15、√;
16、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规定。()
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定人员应当参与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18、宁宁今年小学毕业了,他可以到商店当售货员。()
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20、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承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
16、×;
17、×;
18、×;
19、×;20、×。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分析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
分析题一(附解析)
作者:文亮教招 来源:教师网 时间:2011-03-13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
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的,接着分班座谈.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拳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我以为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往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喝“独角戏”到教师,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列,成为永远的“缺席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自己孩子,想办法和孩子交朋友,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空间.案例4 :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竟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困惑。问题:你对当前家庭教育中这种“超前教育”现象的看法如何?
答:一方面,有超前“基础”的孩子并不是全部,这就必然因学生基础差异太大,而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超前教育”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孩子满怀憧憬地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涯时,却发现学校里上课教的东西早已烂熟于心,便很容易对学校生活产生倦怠心理.上课不听讲自然是家常便饭.因此“超前教育”要因人而异.“超前教育”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超前要三思而后行的.案例5 :在一次小学语文课上,陈老师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颐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课文第四自然段第四句话中的“滑”字,应改成“划船”的‘划’。‘游过’。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提问,似乎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错了?”“也许是作者错了。”有位同学提议:“老师,我们写封信去问问《颐和园》的作者吧!”
分析:
(1)请运用已经学过的教育理论,提出自己处理教学过程中意外问题的看法。
(2)请针对上述案例,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作法。
答:陈老师的作法是:第一、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2分);第二,针对同学的质疑,陈老师提出了三个思考题:一是昆明湖静得怎样?绿得怎样?二是昆明湖美吗?美在哪里?三是让同学们思考用“滑还是用‘划’字好?(2分)第三、简要解释”教学机智“的概念。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能冷静对待,巧妙地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法或手段,解决突发事件或事故的一种灵活的处理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式(6分)
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
分析题二(附解析)
作者:文亮教招 来源:文亮教师招聘 时间:2011-03-13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
案例6 :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取权呢?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代理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思考:1、让学生“代理班主任”说明了于老师:A、信任学生B、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C、减轻老师的负担D、以上各项 2、请运用所学过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课论,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作出理论分析。
答:第一、让学生“代现班主任”工作,说明于老师既信任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4分)
第二、班主任培养班干部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其
一、大胆使用。班上的主题班言、各种文化体育活、春游、社会调整等工作都是学生锻炼的大好机会,应该让班干部自己去策划、组织和安排,使班干部在活动中不断增长才干。其二,热情支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使他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有成绩,要给予肯定、表彰;工作有困难,要帮他们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出了贫子,要主动为他们承担责任,为他们撑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6分)
案例7:王老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爱钻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这时,学生的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同时,这个学生又站起来顶撞撞老师说:“这样样的老师教学水平太差,不配当我们的老师!”
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的错误有几点
2、请分析学生的错误
答:1)王老师的错误有两点:一是作为一个科任教师,有责任管理班级上的教学秩序,而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班主任。因为管理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3分);二是王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之心。王老师不应该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来批评学生,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这违反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的基本义务,违反了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4分)
分析题(2)学生的错误在于一是在课堂上不应该不举手就发言,违反了课堂纪律。(1分)二是当王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不应顶撞王老师,缺少对教师的尊重(2分)。案例8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思考:(1)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答:(1)从王老师的地位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1分);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1分)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1分)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1分)。从学生地位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1分);二是缺乏尊重老师的爱心(1分)。(2)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2分);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跟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切忌在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2分)案例9 :班班主任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能努力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而学习成绩差的就是不努力不刻苦学习的学生。因此,他经常把考试成绩差,作业出错多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他希望通过对差生的严加管教,使全班的学习成绩拉齐。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想法能否变成现实?
答:这一实例说明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理论,同时还要有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这位班主任老师有良好的愿望并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它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教育理论已告诉我们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因素。虽然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因素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但是切不可无视生物因素中起至关重要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作用。因此,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学生成绩差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尽管付出很大代价,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这就很可能是由于遗传素质或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原因造成的,强求这类学生也达不到和其他优等生的一样水平,这不仅是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且搞不好还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甚至心理障碍。使这些学生本来经过适当的教育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不应有的干扰,甚至是负效应。因为这种认识和做法违背了教育科学,忽视了遗传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过于强调教育的单一作用。这就如同体育老师要求全班学生100米跑的速度都能达到全校冠军水平一样,有的学生再刻苦训练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说有进步的话,也是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个别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有不分什么情况,强求一律的做法。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题教育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一、新课程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4、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5、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6、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7、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8、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9、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10、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1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13.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
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
14.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5.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
16.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17、下列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C)A、教材 B教室 C、教师 D、计算机网络
18.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 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
19.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0.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
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2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22.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23.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 B.错答案:B
24.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论断。A.对 B.错答案:A
25.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A对 B.错答案:B
26.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A.对 B.错 答案:B
2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A.对 B.错答案:A
28、一般来说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C)
A.教学计划和教科书 B.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D.教科书和教案
29对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理论的是(C)
A.心理学 B.伦理学 C.哲学 D.教学论
二、教学
1、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A)
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 D.课外辅导
3、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5.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 C.课堂教学
7、“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D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8.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9.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 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
10、“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C
11、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CD 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
1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 B.备课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4.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15、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BC)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
16.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A.对 B.错答案:A
17.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A.对 B.错 答案:A
18.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A.对 B.错答案:A
19.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A.对 B.错 答案:B
三、教师
1、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
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
2.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A.教书 B.育人 C.教书育人
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4.教师向学生叙述 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C)
A.讲读法 B.讲解法 C.讲述法 D讲演法
5、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C)。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6.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综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7.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
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C.职业道德素养 D.多年教学经验
8.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
A.绝对评价 B.绝对性评价 C.非正式评价 D.正式评价
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
A.复杂性、创造性 B.主体性、示范性 C.长期性、间接性
10.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A.对 B.错答案:A
1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A.对 B.错答案:B
12.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A.对 B.错答案:B
四、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构成表象;(3)理解教材,构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
5.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感知教材、构成表象 B.理解教材、构成概念 C.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
6.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是现实的过程。
A.心理过程 B.信息过程 C.认识过程
7、教育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C
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9、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
1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的评价报告属于(D)
A.绝对性评价 B.绝对评价C.非正式评价 D.正式评级啊
五、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
A.必修 3 3 B.必修 1 1 C.选修 3 3 D.选修 3 4
2.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是:A.整体性B.实践性C.预定性D.开放性
3.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下列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科学B体育与健康C.历史与社会D综合实践活动
六、智力
1.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答案A A.对 B.错
2.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
3.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A.对 B.错 答案:A
4.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
A.信度 B.效度 C.智商 D.常模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5.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
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象力 C.思维力
7.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A.创造能力 B.抽象概括能力 C.观察力
七、注意
1.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A.对 B.错 答案:B
2、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3、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八、学生
1、生发展是掂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
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5、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级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6、对学生的知、情、意 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
7、《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
(A)为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ABCD
8、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为此,(A)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B)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C)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D)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ABCD
9、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 巴班斯基 赞可夫 加里宁 凯洛夫
10、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B)
A.布鲁纳 B.罗杰斯 C.沙塔诺夫 D.瓦根舍因
11、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2、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
13、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1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 C.被动地位
15、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
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B.精深的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16、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7、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九、教师
1、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虚拟直观
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老师申诉
4、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
A.连续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6、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A.主体性 B.创造性 C.示范法
7、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
8、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
10、国家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要功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符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样的要求一种(A)A.绝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1、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12、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13、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 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1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15、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十、班主任
1、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2、.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
4.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___领导者和________。
5、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6.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7.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D)
A.搞好教学工作 B.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C.做好教学工作 D.组织建设成员的全面发展
8、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9、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D)
A.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B.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 C.搞好教学工作 D.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12、.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13、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14、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掂量班集体是否构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两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2、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 1986年7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
8、《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已满18周岁的公民(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已满16周岁的公民
9、《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①爱祖国 ②爱人民 ③爱家乡 ④爱劳动 ⑤爱科学 ⑥爱社会主义(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 D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A)刑罚处罚(B)行政处分(C)党内纪律处分(D)罚款处理 B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8周岁。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 未满18周岁的公民。
十二、教育学
1、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A.狄尔泰 B.杜威 C.鲍尔斯 D.阿普尔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B)
A.教育规律 B.教育问题 C.教育现象 D.教育事实
3、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_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
4、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B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5、的作者是(A)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6.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
A 康德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林克
7、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8、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
10、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十三、教育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赞可夫
2、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3、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A.主体性教学 B.尝试教学 C.反思教学
4、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7、“教育即生长” 提出者是(A)A.杜威 B.洛克 C.华生 D.皮亚杰
8、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
A.教育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原则 D.课程设置
教育心理学填空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1.1)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体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1)4,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5,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6,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份.7,自我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8,自我体验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9,自我监控属于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追求等.10,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11,我国心理学家一般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行为规范学习三类.(3.1)12,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它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3,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之分.14,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15,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原有知识.16,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17,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4.1)18,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9,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0,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6.1).21,如果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22,关于遗忘产生原因的解释有许多学说,比如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和动机说等.23,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 以便突出本质特征.24,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加工;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
忆,指从长时记忆贮存中提取的正在使用的知识信息.25,遗忘曲线研究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负加速趋势.26,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7.1)27,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8.1)29,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30,交互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用来帮助学习成绩差生阅读领会.31,交互式教学旨在教会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和预测.32,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9.1)33,人们一般倾向于根据问题是否界定清晰而分为两类,即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34,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35,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36,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3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0.1)38,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或改变的.39,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40,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41,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
致的行为.42,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43,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11.1)4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
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45,习惯上,人们用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分别指称严重程度由低到高的几类心理健康问题.4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4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4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 方式所构成
49,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12.1)50,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51,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52,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的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53,对所学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54,知识领会过程中的转换,即指用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55,教师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56,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参观法,实习作业等.57,教师的教学策略可以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个别化教学等.58,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59,行为目标的陈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行为标准.60,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61,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62,任务分析必须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63,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64,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65,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6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67,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主张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合作学习概念或原理.68,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_人际关系_,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13,1)69,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是教师,学生和_课堂情境_.70,课堂管理_始终制约_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71,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_持久地_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72,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创设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_学习环境_,激励学生潜能的
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73,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_群体规范_,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74,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_定型的期望_.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75,所谓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_共同活动_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76,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_固定的编制_,责任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77,班级,小组,少先队,团支部等都属于_正式群体_.78,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联合群体_和集体等三个阶段.79,集体则是群体发展_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80,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_约定俗称_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制约.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8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_软情境_,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82,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_,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83,一种课堂气氛形成后,往往能够维持_相当长_的一段时间,而且不同的课堂活动也会被同样的课堂气氛所 笼罩.84,由于教师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_期望_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便成为影响
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85,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_投射_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
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86,处罚学生的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能采用讽刺挖苦,体罚和_剥夺学习权利_等手段.87,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88,只有当教师_焦虑适中_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
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89,人们往往相信_大多数人_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他.90,个人可能为了避免他人的_非议或排斥_,避免受孤立,因而发生从众现象.91,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_消极的_和对抗的三种类型.9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_恬静与活跃_,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93,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_心不在焉_,反应迟钝为特征.94,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_失控的气愤_,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95,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_传递信息_,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96,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现象,它以_认知协调_,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征.97,学生座位的分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_人际交往_.98,也有的心理学家把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性问题_,性格问题行为,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类
99,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_价值
判断_的过程.(14.1)100,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_描述并分析_资料,形成价值
判断以及做出决定等步骤.101,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_行为与结果_确
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102,测验是测量一个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_量化描述_人们心理特征.103,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的评价则常常采用_非测验性_的评价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 谈话等.104,教师自编测验的主观题包括论文题,_问题解决_题.105,教师自编测验的客观题包括_选择题_,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等.106,评分必须以一定的比较标准为依据,评分的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和_相对标准_两种.107,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5.1)108,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_诊断学生_学习困难的能力,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109,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他们的_思维的条理性_,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教育心理学填空题
1、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和指导实践活动。
4、注意的功能为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
5、根据注意的产生和保持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6、有意注意 是主动的、自觉的注意,是注意的各哦机形式。
7、德国心理学家为解释知觉的整体现象曾经归纳出多种原则,其中主要有接近性、相似性、闭合性和连接性等原则。
8、记忆的种类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9、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环节组成。
10、识记的是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
11、根据思维所凭借的对象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3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思考途径,探索各种可能结论思维。
14、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以及具体化、系统化等环节。
15、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6、意志是受意识的支配和调节,经过克服困难及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7、需要、动机和兴趣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即个体动力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他成分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8、兴趣的品质包括: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和
兴趣的效能性。
19、智力的核心内容是(抽象思维能力)
20、人在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言语能力诸方面都会表现出类型差异。
21、根据个体的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占据的优势情况,把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型和一致型。22、1990年情感智力概念被正式提出。
23、实现教育目的自觉性与坚韧性是教师的一致特征。
24、态度形成一般要经过“顺从到认同再到内化”三个阶段。
25、态度的转变过程一般为“解冻--变化--凝固”三个阶段。
26、教师威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权利另一个是人格影响即教师本人履行职责的努力和成效。
27、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
28、学习需要以个体的一定成熟为其物质基础和自然前提。
29、经验和施展证明,成熟受用尽废退的自然 法则所支配。
30、学习必须适应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
31、审题要求学生在理解题意的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的影响。
32、技能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联系,使活动方式能够极少需要意识控制,能顺利、完善地进行时才形成。
33、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34、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
35、学习策略主要有元认知识和体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学习方法三个要素构成。
36、元认知在学习策略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指导、调节着学习者的认识过程。
37、监控学习进程,实际上就是根据确定的学习计划,检查评估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符程度的过程。
38、通常情况下,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学科学习直接相关的专用型的学习方法;一类是通用性较强的通用型学习方法。
39、知觉策略是指知觉过程中,在元认知活动作用下,家感觉通道,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知觉对象有机构合起来的一种机制。
40、概念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寻找事物或现象分类的依据。
41、规则的发展学习是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4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即算法和启发式。
43、一般说来预习有读、划、批、写、思、做等步骤。
44、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依赖与整个社会的存在。
45、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通过个体反映了社会道德,它依赖和制约于个体。
46、一般认为,品德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几种心理成分,即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构成。
47、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
48、道德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
49、研究表明,学生道德信念的发展要经历一段较长时间,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道德信念,只有道德信念的某些因素: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初步的道德信念。
50、从少年期开始,比较自觉的、稳定的道德信念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51、人对自己行为的评定叫做自我评估。
52、一个人的道德评价水平同他所掌握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的成熟和智慧也有关。
53、儿童的活动主要是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
54、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55七岁时儿童所掌握词汇的数量大约为三岁时的4倍。
56、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兴趣、害怕、快乐、依恋。
57、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58、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
59、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60、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61、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生活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
62、道德情感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自尊感、友谊感、荣誉感、信任感、事业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感、革命人道主义感等。其中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的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是标志品德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他们在人的整个道德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
63、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64、与儿童相比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同样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但其交往关系与性质都与幼儿存在完全不同的特点。
65、抽象思维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的。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二年级是中学生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66、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
67、(自我意识的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原因。
68、(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程)是第二原因。
69、(独立意志)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原因。
70、作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就总体情况而言,其重心应该是心理素质教育。
71、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成功。
72、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正常的、健康的成长发展。
73、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
74、心理教育又是学校教育中的背景教育。
75、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帮助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潜能开发。
76、学校辅导内容为学习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
77、心理辅导的途径: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团组辅导、学科渗透、家庭辅导。
78、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成四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79、心理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包括:诱导式、自我分析模式、主体参与模式。
80、心理教育课的整个环节包括:确定主题、课前准备、上课。
81、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全体、和谐、互动特征。
8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必须抓好课前设计环节,课堂组织环节,师生交往环节。
83、对学生的心理偏差为偏爱、偏信。
84、班主任教育权威体现的是权利和威信的有机统一。
85、可以将班集体氛围归结为:人际、学习、教育、教师、群体、文化氛围等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 洛克 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纪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论语》中。
3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3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有意大利(维多里诺)、法国的蒙田和(拉伯雷)等。
35、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36、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
37、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3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3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4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41、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
4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教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社会生产力。
43、一定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4、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45、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文化属性,即传递和深化文化与(构成文化本体)。
46、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学校文化。
4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48、一定社会条件下,制约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49、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但教育又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征。
50、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5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52、学校教育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53、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
54、学校精神文化可分为如下四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55、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56、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基因复制。
57、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外铄论观点。
58、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6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6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物质前提。
62、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年龄特征。6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
64、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内发论的观点。65、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面:(一是生理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
66、人的心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67、关于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主要存在着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等不同的解释。68、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的实践活动由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69、19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70、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71、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的发展经历了从前世俗水平到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72、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培养目标。73、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75、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在:1957年。7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创新精神。
77、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在能力方面表现为:创造美。
78、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9、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就是(教育目的)。8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81、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82、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83、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认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8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85、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无差别原则。86、学生所享有的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指的是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7、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不包括:服务者角色。88、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旨在保障青少年、儿童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颁布于:1989年。89、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90、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91、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具有个人的爱好、兴趣、追求,有个人的(独立意志)。
9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和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93、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种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94、作为权利主体,学生所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人身权和(受教育权)。95、教师职业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专门)职业。
96、一名教师是否能较好地履行教师角色,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97、教师所需具备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9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对教师概念作了明确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教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9、在教师的聘用上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制度)。100、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与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0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0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10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10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10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10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10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111、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课程。
112、从课程任务的角度,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113、从课程制定者角度,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类型。114、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一般称为(教育目的)。
115、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和对学科的研究)。116、从狭义上理解,制定某个学程的具体过程是(课程设计)。
117、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是(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18、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四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和灵活性)。119、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20、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其提出者是:孔子。121、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22、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是:赫尔巴特。
12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间接性。124、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洛克。白板说
12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126、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127、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要求在教学法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28、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巩固性原则。12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130、《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哪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循序渐进原则。131、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132、《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原则。
13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谈话法。134、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活动称为(教学)。135、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6、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37、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来说明教学过程。
13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139、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140、实质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141、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14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143、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叫(教学原则)。144、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14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讲授法)。146、考试的核心环节是:命题。
147、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测验的:效度。
148、如果高水平学生在测验项目上能得高分,而低水平学生只能得低分,那就说明下列哪种质量指标高:区分度。
149、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夸美纽斯。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年代是1862年 15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克伯屈。
151、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班级授课。
152、柏克赫斯特创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
15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教学组织形式。154、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教学策略。155、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156、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57、备课的内容包括:(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计划。)158、常见的教案有(讲义式、提纲式和综合式)三种。
159、根据教学任务可将课的类型划分为(单一课、综合课)两类。
16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课的结构)。161、综合课由(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部分组成。
162、考试的方式有(口试和笔试)两种。
163、考试命题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164、学业成绩的评定可以彩(记分和评语)两种形式。
165、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
166、等级制记分法包括(文字等级记分法和数字等级记分法)。
167、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集体上课。16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169、外部分组包括(能力分组和兴趣分组)两种。
170、外部分组是指打破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改由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来编班。171、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172、教学策略按构成因素可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性)。173、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17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175、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疏导原则。176、从德育的角度来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177、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178、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179、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80、“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81、马卡连柯提出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82、狭义的学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183、学校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与世界性)等特点。184、德育内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构成。18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的统一过程。
186、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187、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88、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189、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190、为达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德育方法)。191、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192、说服法包括运用(语言)进行说服的方式和运用(事实)进行说服的方式。193、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194、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熏陶)等。
195、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处分和操行评定)等能力构成。196、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197、“润物细无声”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19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99、在德育认知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问题中做(两难问题)。200、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201、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202、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是对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
203、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班级。
204、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05、在19世纪初期出现“导生制”的国家是:英国。
206、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支影响集体,这样的管理模式称为班级:平行管理。
207、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目标管理。208、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人。
209、班集体在育人方面突出价值的实现是通过:集体教育。
2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
21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12、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
213、在19世纪初斯,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这对班级组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14、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15、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班级平行管理)。
217、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班级民主管理)。
218、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目标管理方式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219、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班主任)。
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B)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D)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D)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C)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C)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D)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B)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D)“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B)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A)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D)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B)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B)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A)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B)
依法治校是指学校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为依据,完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纪律,使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3.《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 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5.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营业性歌舞厅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应当设置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标志.6.《刑法》是规范有关 犯罪 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包括自习),中学不超过 8 小时,小学不超过 6 小时.8.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9.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10.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11.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
13.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 受教育权 ,不得随意开除学生.14.《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5.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期间,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1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17.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 , 惩罚为辅的原则.1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 2004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19.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0.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并加以保障的人们所应当或可以享有的一种利益.二,选择题(分单项选择和多向选择,共30分)(一)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计10分)1.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它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C)A,优益性 B,单方性 C,强制性 D,执行性 2.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B)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3.对民办学校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的是(D)A,校长 B,教职工代表大会 C,学校工会 D,学校董事会
4.王某担任某县高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A)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5.有的学校在学生手册中规定:“禁止男女生之间互访宿舍.”此规定从法学的角度看,也可以解释为:“男女生不得无故进入异性宿舍.”这一解释属于(A)A,目的解释 B,文法解释 C,历史解释
6.“学校应当于每年的教师节组织教师宣誓活动.”这是(D)的规定.A,《教育法》 B,《山东省实施〈教师法〉办法》 C,《教师法》 D,《青岛市实施〈教师法〉若干规定》
7.依据我国相关法律,下列有可能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是(C)A,某教育局局长 B,某市市长 C,某市公安局 D,某乡镇党委书记 8.《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B)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1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B)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1.法律责任的类型有(ABCD)A,民事法律责任 B,行政法律责任 C,刑事法律责任 D,违宪责任 2.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ABCD)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 B,民事诉讼 C,仲裁 D,教师申诉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ABC)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学校可以解聘教师的情形有(BCD)A,不能团结同事,其他教师不愿与之共事的 B,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C,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年级的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 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
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
D,体育课教师在课堂上为纠正某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令其反复练习4次 7.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有(ABCD)A,权力和自由的广泛性 B,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 C,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D,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8.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设定包括(AB)A,法定监护 B,指定监护 C,委托监护 D,代理监护 9.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ABCD)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D)
A.《爱弥儿》B.《人的教育》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2.“教学与发展”理论的倡导者是(A)A.赞科夫 B.皮亚杰 C.布鲁纳 D.根舍因 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D.社会活动
4.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B A.国家 B.地方 C.学校 D.家长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D.检查评定成绩 8.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C)
A.成立了班委会B.开展了班级工作 C.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10.课外校外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实施范围是(D)
A.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之中B.在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之中
C.在学校之外D.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之外
二.境空题
11.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现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现象和认识现象。
1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1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壬寅学制;正式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被称为癸卯学制。14.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1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6.直视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语言直观。17.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18.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9.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2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基本特性?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①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2.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
23.我国中小学德育应完成哪几个方面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四、论述题
24.在我国建国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作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作法进行评述。
①这一作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③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④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⑤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25、如何正确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育者,是“先受教育的”。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揭示了教学工作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即学生所闻的“道”,所授的“业”和所解的“惑”,是通过教师来解决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他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他在教学过程中决定着教什么和如何教,决定着按什么方向和目标组织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他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启发者和指导者,能正确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启发学生不断进行思索,促使学生由“需要教”向会自学、能自学转化,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依赖于教师的教,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只有借助于教师的教导与帮助,才能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迅速提高身心发展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客体或对象,他们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自身的本领与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教师教得无论怎样好,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终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的。从教学目的、方向、内容、方法等方面看,教师永远起主导作用;但从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行动,则是一个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六、论述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明确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在于坚持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时刻注意教什么,怎样教,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掌握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关键在于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刻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本身的内在要求。一堂课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多方面的,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一项一项的单独地去完成,而是综合地解决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能,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以及增强体质等任务。
二、教学内容要正确
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来实现的。目的明确之后,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正确地传授教学内容。为此,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每一个科学概念、原理、法则、公式和规律;要从教材的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上下功夫,了解教材每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前
后各部分的因果联系及其发展序列;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深入研究和掌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既能讲清科学概念和规律,又能掌握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规律,并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适当
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对这堂课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积极时,就要善于提出有趣味的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教师在讲到全课关键性问题时,就通过一定方式引起全班同学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要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预计到学生不易理解,就要采取一种通俗化的讲解法,辅以生动活泼的直观教学,使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时就要尽可能通过谈话法或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互相讨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锻炼他们的独立自学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一节课绝不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上经常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时准备好运用哪些教学方法,要根据当时课堂教学进展的情况,机智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使方法能适应当时教学的需要。并且要把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起到各种教学方法特有的作用。
四、课堂组织要严密紧凑
上课是在特定的时间(上课时间内)、空间(教室或操场等)、人员(教师和学生)及教学设备(课桌椅、黑板、讲台、教具)等条件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只有教师把这些因素都充分考虑好,使这些条件得以有效地利用,才能在以较少的时间、精力、人力和物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说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要通过对各种条件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教师,上课绝不是单纯讲授知识,重要一环要把课堂活动组织好。
良好的课堂组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课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组织要严密,使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例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相互配合得好,学生学习时就能把一名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经验教训,使大家都能受益;还要研究在什么条件下,教师直接讲授;在什么条件下,教师不讲,利用物质条件(教具,现代教学手段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直接观察,启发独立思考;在什么条件下,学生共同讨论研究。总之,不要使课堂教学活动只是教师的活动或只是少数几个学生的活动,而是要使全班学生都活跃起来,都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效益。
其次,要善于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得当。能够一环扣一环地进行,使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打好基础,前后接应,相互衔接,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这是通过组织教学活动程序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师生作用要充分发挥
构成一堂好课,要具备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有能动作用。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师生对教学活动都具有积极性。比如,教师对学生是否有热情,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工作情绪;学生是否爱学,是否有学习兴趣,求知欲是否强烈。只有师生双方都有积极性,才能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出来。其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调动。如课程讲得生动活泼,教学方法又具有吸引力等,都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起重要作用。然而教师的学生观,即能否正确地对待学生的优缺点,能否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则是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是决定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
教师不但要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还要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仅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学活动的能动的参加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问题、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探求问题和独立动手动脑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①道德认识 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 ④道德行为
一、选择题
1.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C)。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E.《论语》
2.(B)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0。
A.1985 B.1986 C.1988D.1993 E,1997 3.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到:(ABCDE),„„
A.中小学教育 B,社会教育C.成人教育 D.家庭教育 E.高等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BC)。
A.机会 B.规模 C.性质D.速度E.理念
5.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括(ACD)。A.知 B。思 C.行 D。情E.做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C)。
A.传授知识B 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E.学会做人 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DE)。
A,复式教学 B.个别教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 E.分组教学
二、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2.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功能。
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5.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要探索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刺激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6.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7.任何知识都来自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桥梁。8.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
9.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是加强基础、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现
10.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
11.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的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3.德育内容:德育内容是指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教师的劳动价值。要点:(1)发展价值;(2)文化价值;(3)政治价值;(4)经济价值。2.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要点:(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综合化;(3)课程形式多样化;(4)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5)重视个别差异。
3.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什么
要点:(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5)教学条件。
五、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试论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要点: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内容和专业设置;(4)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2)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3)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联系实际,试论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
要点:(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的,相互统一的;(4)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偏向。
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 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C)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A)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D)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C)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B)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C)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D)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18.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B)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D)
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 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B)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B)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C)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C)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B)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B)
A.原始社会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2)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
A.遗传 B.环境C.教育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C)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D)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D.主动性
7.教材包括(D)A.教科书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C)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C)
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D)
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4)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1)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2)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3)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五篇: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教育学)
2009年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9年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心理学)
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52、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
55、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5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
57、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58、需要的种类:(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59、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60、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诱因。
6l、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
62、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又称持久性)、效能性。
63、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5、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66、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
68、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
69、生物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这些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
70、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7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74、思维的种类:(1)根据凭借物与思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75、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76、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77、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发是从其它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79、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
80、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反之为负迁移。
81、理解是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
82、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83、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
84、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
86、记忆的分类:(”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9、联想的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的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
90、良好的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的知识,是提取的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能练习到中期,会出现成绩进步的暂停顿现象。
94、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知识、技能达到迁移程度,能“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96、超常儿童: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
97、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感是与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恐惧;情绪按强度的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99、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
100、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101、性格是一个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形成得早,表现在先;而性格形成得晚,表现在后。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10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其它标准还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标准、“未来新人类”标准。
103、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弗洛依德;行为矫正法——华生;人本主义y:f法——罗杰斯;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
104、青少年异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2009年教师职称评定考试题
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
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
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 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7、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 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8、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11、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 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自*F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19、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20、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l、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22、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23、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24、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问答题: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 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方法各是什么?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8、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9、简述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1)自我实现。(2)需要层次理论: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自尊需要⑤自
我实现的需要。
1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12、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1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1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15、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16、注意有哪些品质特征?它可以分为哪几类?
注意的品质特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17、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18.怎样帮助学生降低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是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如果面临重要的考试,而学习者又不是十分有把握,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和担忧。
(2)考试焦虑有一个最佳值,处于这个值时,考试效果最好,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学习受到抑制,最常见的问题是过度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矫正可通过以下方法。
① 自信训练。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摆正考试的位置,不要把考试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②进行放松训练或系统聪敏等,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③考试焦虑还可用想像系统脱敏法降低。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
(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
(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2.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3.什么是注意?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或对象的指向性与集中性。
良好注意品质的培养:
①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②要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
③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④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24.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自然特征:包括社会刻板现象和晕轮效应
(2)社会特征:人们能说明其在正式社会结构中明确位置的信息,确定其社会角色,然后再从他的社会角色来预言其行为,确定其对于我们的意义,确定我们行为的适当性。
(3)心理特征:我们是依据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别人进行归类,并据此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方向。
25.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非常重要;
②在情感、行为、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弱化了;
③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
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
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四、历年
一、判断题:
()
1、目前正在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六课程改革。
()
2、我国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四级课程管理。
()
3、“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
()
4、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
5、我国新“课程标准”在课程价值取向上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
6、意识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
()
7、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迁移。
()
8、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提示心理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
9、研究性学习是优秀学生从事的科技类活动课程。
二、选择题:
1、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
(1)创造能力
(2)创新精神
(3)道德素质
(4)实践能力
A.(1)(2)
B.(2)(4)
C.(1)(3)
D.(3)(4)
2、我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D.启发性原则
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我国——教育家提倡并恪守的信条。()
A.叶圣陶
B.徐特立
C.鲁迅 D.陶行知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B.社交与尊重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D.
自我实现需要
5、学生解答问题时,能做到“一题多解”,说明
能力较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09年中小学教师应聘、调动考试教育教学理论试卷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为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C 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 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
B、自主学习
C、合作学习
D、探究学习
E、机械学习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向”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
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三个维度去考虑。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
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
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
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无法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智慧,怎能不让人愕然、困惑?
C博士的愕然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不满,是对传统评价制度的困惑,也是对教学现状的担忧„„②首先,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才能发挥自主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反思与探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掌握自身的专业发展命运。注重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使教师职业成为不是可以随便替代的职业。
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1
案例一“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是一种转化学习困难生效果比较好的教学策略。
(1)请你分析这种教学策略的四个要素是分别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哪些特点的?(例如:“低起点”——以适应他们相对低水平的认知基础)
(2)这种策略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1)低起点——以适应他们相对低水平的认知基础
小步子——知识空白点多,学习效率不高
多活动——上课注意集中时间短,好动
快反馈——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稳定
(2)内在机制: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
案例二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一个课题组曾经多次分组让学生分别做很多奥赛题,甲组学生做对一题马上奖励一样东西,乙组的老师是这样说,如果大家都能够坚持把这些做完,你就是最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小时以后,老师宣布休息,甲组所有的学生全部走出去了,而乙组绝大多数学生出去马上回来继续做题。经过多年的实验,结果乙组的学生成就最大。请问:
以上研究能得出什么结论?
该结论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示?
结论:奖励(物质的)与激励(精神的)的效果是不同的,尤其在长时效果上,激励的语言更能保持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启示:(略)
案例三 在一次单元考试时,王老师发现张平同学正一边晃动桌椅,一边用手够着前排的同学。为了制止他的违规行为,王老师大声呵道:“这是考试,不要太随便,”谁知张平竟毫不在乎地说:“我愿意,你管得着吗?”听到这话王老师顿时火冒三仗,考虑到全班同学正在考试,就耐着性子没有理睬他。谁知张平变本加厉,竟一把抢过前排同学的试卷抄起来。这回王老师不能不管了,他快步走到张平同学面前要呀交出试卷,没想到张平不但不交,反而把试卷揉成一团踩到了脚下。这时王老师再也压不住火了,他一把将张平从座位上拽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狠地训斥了一顿。这下可激怒了张平同学,他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拎着书包愤然而去。
1、在师生冲突中,是谁影响着冲突的发展方向?
2、如何才能避免师生冲突的升级?
3、为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老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提高自己的修养?
答:
1、是老师。
2、教师要控制自己,不能对这类学生存有偏见
3、加强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学生观,学会控制自己的的情绪和行为,提高教育智慧等。
案例四 一项研究表明,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上,学生的言语交流行为主要以回答问题为主,占到93.8%,另外几种是,提问占2.7%,表示异议的占1.7%,其它类占1.8%。请问:
1、用以上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
2、要促使学生达到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你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
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太理想,表现为情绪不高涨,思维不活跃,主动参与不够,进取心不强,大都是按步就班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占93.8%),学习的主动参与率低(提问题仅占2.7%),独立性更差(表示异议的仅占1.7%)。
关键措施是创设自由、民主、宽松的课堂教育氛围。具体而言,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头脑、心理,让学生对学习具有一定选择权,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愿想、愿说。
案例五 一位同学回忆说:“ 四年级的一天,我和我的朋友躲进洗手间,把灯关掉,看夜光橡皮球,被王老师逮个正着。于是她罚我抄写几页词典。”请问:王老师这样做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会让学生把使用词典与惩罚联系起来,以后就不愿使用词典。大量抄写容易导致学生厌恶写字。
案例六 教学手记两则
1、今天的课我想复习一下学过的拼音,然后再听写一下。我说:现在大家当小老师给翁老师听写好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来了,纷纷举手想当小老师,而且还变着法儿给我出难题。他们说一个,我在黑板上写一个,我趁机把听写的方法透露给学生,如:学生说yǚr;A
yǖ,我边写边说:yǚ是整体认读,我得先写出yu,再听是第几声写上声调帽子。我还故意把一些学生 易错的音节写错,如把dǎ qì写成bǎ pì,大家一拼哈哈大笑。“小老师们”可仔细了,把我的错误一一给揪出来。
只是换了一种角色,学生的积极性来了,这节课的复习效果特好。
2、这是一节语文课《蚂蚁和蝈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投入地读,积极地想,体会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在教学的最后一个五一节,孩子们一部分扮成小蚂蚁,一部分扮成蝈蝈,随着老师的朗读,表演冬天里的蚂蚁和蝈蝈有什么不同。老师的课文朗读完了,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有几个演蝈蝈的小朋友,竟然躺在地上不肯起来。课后,老师回到办公室,一们学生走到她跟前说:“老师,这个戏还没演完呢!”“演完了,你是一个出色的小演员!”老师刮了刮他的小鼻子。“没有,我最后演小蝈蝈晕倒在地上,是希望小蚂蚁来帮助我。可是你却叫我爬起来。”他涨红了脸。下午,孩子的妈妈告诉老师,他回家后很难过,因为他演的小蝈蝈又冷又饿都晕倒了,可没人来帮助他。
家长、学生的话引起了老师的反思:孩子躺在地上久久不起,是盼望老师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呵护心中的一种美好情感,这是多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可是老师却视而未见,这说明老师心里还少了一些东西——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1、“手记1”体现了哪些教育新理念?
2、“手记2”中老师还缺哪些新理念?
1)师生平等,以生为本,课堂应成为儿童的乐园
2)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为学服务,不是学为教服务,老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着眼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的有机整合与和谐发展。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2 案例
1、新来的赵兰老师刚跨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戴眼镜、留双辫的人头像,上面写着“赵兰遗像”四个大字。赵老师面带笑容对黑板上的画像欣赏了一下,转脸扫视全班,平静地说:“画得很像我,字也写得比较端正。可是多写了一个字。谁能说出来多了个什么字?”此时,全班除王小虎低头外,都注视着黑板。王小虎邻座刘俊用胳膊捅了小虎两下。
“刘俊,你能说出来吗?”赵老师看了一下座次表,点名提问。
“多„„多了一个‘遗’字”。
刘俊站起来结巴了一下,大声回答。
“为什么呢?”赵老师微笑地点头赞许,几乎全班同学都凝视着赵老师,只有王小虎仍然低着头。
赵兰调转身擦黑板,接着写了两道昨天学过的题目,点名板演,其中有王小虎。王小虎面红耳赤,神情紧张,站在黑板前面只字未写。赵老师轻声地对他说:“下去,好好看别人是怎么做的”。
下课前,赵老师说:“开学好几天了,班里的黑板报还是空空的,我建议学习委员刘俊和王小虎两个同学利用课余活动时间负责编起来。我特别希望王小虎能发挥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并且一定要首先把基础学科学好。”
第二天,赵老师走进教室,看见班级黑板报已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王小虎走到赵老师面前,递给她一张纸,一鞠躬,下去了。赵老师一看,纸上开头三个大字“检讨书”。随即将纸叠好,笑着说:“王小虎是个好同学,知错就改,有决心,有行动,我们相信他会有更大的进步。”
在评析赵兰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的基础上,谈谈对你自己的启发。
“面带笑容”(宽容)
“可是多写了一个字”(机智幽默地化解难堪),“欣赏画像”(赏识学生、即使是对犯过错的学生也看到其优秀的一面)
“王小虎是一个好同学„„”(学生已认识到错误时,及时鼓励)
点王小虎板演时,是同时叫几个同学一起板演,以减轻他的心理压力,同时又能达到惩诫的目的(促其好好学习)
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轻意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即使教师本人受到学生的恶意挑战,学生必竟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宽容有时比惩罚更有力量。
学生犯过错的时候,往往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善于抓住机会坚持正面教育,这是很高超的教育艺术(如赵兰老师机智地把“坏事”变成“好事”,发挥王小虎绘画特长,为班级出黑板报)。
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是一种最有效的重陶(赵兰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的教育过 程,让全班同学都真切地感受到了。)
案例
2、希望的“台阶”
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一篇题为《一块手帕》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便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评讲。
“这篇文章是抄来的!”程老师刚读完这篇作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大声地说。他的话音刚落,全班哗然,大家议论纷纷,目光齐刷刷地扫向那个抄袭的同学,她满脸绯红地低下了头。
面对这突然的变故,程老师停顿了一下,转过话头问大家:“同学们,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
“好是好,可是„„”
“我问的是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管其他。”
“太好了。”
“那就请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好在哪里,请发言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说。”
结果,有8位同学发言,大家高度评价了这篇文章。程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这样好的文章我以前读得不多,可能同学们读得也不多,以后多给同学们推荐一些优秀的文章,在班上宣读,你们以为如何?”
“太好了。”
“那么,对今天第一个给我们推荐优秀文章的同学大家说应该怎么办?”
“谢谢!”
“非常感谢!”
此时,同学们对老师的用意已心领神会。
“从今天开始,每周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全班同学轮流推荐。可以拿原文来读,也可写到自己的作文本上,不过别忘记注明作者和出处。”同学们会心地笑了,那个抄袭作文的同学也舒心地笑了。
在评析程翔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的基础上,谈谈对你自己的启发。
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不轻意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而是机智地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抄袭”引向“推荐”,给了那个同学希望的“台阶”,让她体面地“下台”。允许学生犯错误,并且善于抓住机会循循善诱,坚持正面教育,这是很高超的教育艺术。
同时,教师这种对学生充满爱的教育过程,让全班同学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教师自身的高尚人格对学生更是一种最有效的熏陶。
案例
3、以下是一位老师在论文中举的一个案例:
男生蓝冬,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演讲、表演、写作却很优秀。若只讲学习成绩,他不会引起老师的重视,但对班主任而言,却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他把团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为班级获得县级“红旗团支部”的荣誉称号,还当选为县团代表,并在县团代会的晚会上表演才艺,获得热烈掌声。临近高中毕业,蓝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放弃了高考,到了一家人本公司。不到一年时间,个子矮小的他就当了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请问:
1.这位老师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是哪个概念?偏差在哪?
2.这个案例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什么启示?
1.学习成绩。仅理解为学科知识书面考试成绩,而没有把演讲、表演等技能组织、领导等能力包括在学习成绩之内。
2.可从学生观、人才观、评价观等方面来谈如:小为算不算优秀学生?虽然连考大学也放弃了,但他仍然是一位优秀学生。不能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不能只看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因个性特点而异,成材不只是考上大学一条路等。
案例
3、上初中时,王老师教我们社会课。上课时,我总是捣蛋,搞恶作剧,被“誉”为班级小丑。新学期伊始,我暗下决心,新老师教我,我一定会改头换面,好好表现。我兴奋地期待着第一节课的来临,不料陈老师一进班就问:“某某在哪里?”我举起手,她上下打量了我一番,带着一种似乎看透我的语气说:“我听说了你的一切情况,你坐下。”她边说边不屑地用手挥了挥。就在那一刻,我数天来的美好心愿顷刻间化为乌有。我清楚地知道:完了,这就是我所谓的新的开始。请简述本案例给你的启示。
老师对学生持有负面期望或不必要的偏见,会严重挫伤试图改变自己的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在任何时候都要给学生机会,特别是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信任、关注、赞扬和鼓励。
案例
4、课间,初一
(三)班两位同学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王老师劝他俩进教室,一个学生很快进去了,另一个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王老师知道这位同学脾气有些犟,且有些吃亏,硬拖他进教室反而会闹僵,于是他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同学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走进教室,他把小黑板放在讲台旁,迟疑着还不愿回座位上去。王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两位同学吵了架,但是有一位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还帮助老师把小黑板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解决。”这位同学听老师这么一说,就回到了自己座 位上去,比较安心地上课。请简要分析王老师的教育艺术。
放下架子,平等对待学生,以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请学生帮忙拿小黑板)
爱护、尊重学生,以情感人(亲切地说)
注意平时了解学生,善于观察,注意调查,因材施教(该生脾气犟,且有些吃亏,不能硬拖)
灵活机智,应变能力强(设计拿黑板,引生进教室;学生迟疑不肯回座位时,马上当众表扬——巧用表扬)
案例
5、学完《称象》一课,老师布置完课堂练习,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懂,可以提吗?”老师说:“可以。”这位男生站起来说:“书上写,曹冲才7岁,对怎样称出大象有多重,那些大臣都没办法,曹冲却想出来了,他真那么聪明吗?我有点不信。”
老师笑了,说:“噢,可那是书上写的,你应该相信。”
这位男生:“我„„我还是不大信。那些大臣,能连一个小孩都不如吗?他们真得那么笨吗?”
老师说:“书上写的就指称象这件事,懂了吗?”
这位男生:“老师,我还不大懂。大臣这么笨,曹冲的爸爸让他们当大臣,说明他爸爸也挺笨,怎么能生这么聪明的儿子呢?”
老师听了,有点沉不住气了,说:“学习这课书,你就记住曹冲非常聪明就可以了,你提的这些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要学的!这回你明白了吗?坐下,写作业吧。”
这位男生只好坐下了,可他根本无心去写作业,拿起笔在那幅称象的插图上狠狠地画了一个大圆圈,合上书,眼睛望着窗外出神„„
请分析以上教学片段中老师的教学行为及其后果。
(1)用“书上写的”回敬学生质疑。“唯书”。
(2)用“不是这篇课文要学的”警告学生不要想到教材之外,死抠教材。
(3)用命令学生“坐下”结束学生质疑,宣判质疑不受欢迎。
学生的质疑表明学生具有可贵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表明学生可贵的独立思考品质,这些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但这位老师却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质疑,不仅没有肯定、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不仅没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反而是挫伤、束缚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质疑常常是课堂中一种有效教育资源,老师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但这位老师的行为却丧失了一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契机。这是一种典型的用教材教、用教案教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行为。
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3 案例、这是《威尼斯的小艇》(浙教版)的一个教学片断。当时教师正在指导学生背诵,一学生突然发问。
生:老师,我觉得把“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句话改为“行动轻快灵活,仿佛一条水蛇”更好。
师:为什么?
生:这样好读,上口,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水蛇更恰当一些。
师:你们觉得怎样?(反问其他同学)
(学生小声议论,有几个想举手,但终未能举起)
师:我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这位同学的修改很有意义。
生:(纷纷举手,有个别忍不住鼓掌)对,我也觉得有道理,只是不敢说。
师:这位同学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想法,其实你们也可以学着他的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敢不敢试一试?
生:齐(敢)!
几分钟后,一份份《威尼斯的小艇》修改稿出来了。虽然改得不一定都好,但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是极为可贵的。如:
原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改后: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蔚蓝天幕中的新月。
问:该教例反映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什么现象?你能从该教师身上借鉴到什么?(不需要从语文学科角度分析)
如何处理生成性的课程资源。
(1)、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机会;
(2)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借以创设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学生中树立敢于向教材质疑、向权 威挑战的榜样。
(3)、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并能判别这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以及娴熟地加以利用。
(4)要将个别学生的亮点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要仅仅停留在对个别学生的鼓励肯定上,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案例、三年级开设了科学课,我作为科学老师认识了小为。第一次上课,我就发现小为是个“另类”。课堂上,其他同学的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我,而他却斜靠在椅子上,手插在裤兜里,眼光迷离,不知在想什么,和其他同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我走过去问他:小为,你怎么这么坐着?他旁边的女生赶忙小声告诉我:“我们班主任说他的脊柱都弯了。”在我的提醒下,小为象征性地往上蹭了蹭,坐姿并没有多大改观。因为不太了解他的情况,又怕耽误进度,我就开始讲课了。第一次上科学课,我开始了内容导入,目的是唤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同时,我给同学们布置了准备自己成长记录袋的任务„„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可是小为却和他后方的男孩说起话来,我提醒了他俩。那个男孩立刻坐好了。我赶紧表扬了他。没想到小为却毫无顾忌地大喊一声:“老师,他在装相!”一个孩子,怎么心态这么复杂、这么目中无人。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请问:
1.从案例看,小为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这是否可以认为小为学习态度是不好的?
2.这节课,小为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老师的这种印象 合理吗?为什么?
3.结合案例试分析小为可能是个怎样的学生?
1.不能认为小为的学习态度就是不好的,上课不认真听讲就是学习态度不好是一种误解。
2.初次接触一个学生就对他下结论,这是很危险的。需天天、时时关注,逐步深入,才能了解学生.3.不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同学不尊重,课堂学习行为习惯不好等,但也许很聪明,课都听懂了,并很有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要跟同学交流(与后方的男孩说话。老师并没去了解他们说什么);也许是个非常实事求是的学生(才会说“他在装相”)
------------------
案例、以下是课堂中的两个镜头
镜头一:王老师正在讲解两栖动物特点,并出示了一只活的乌龟。学生们看见乌龟,个个都伸长脖子朝讲台上看,但他们都很守纪律地端坐在座位上,并继续听老师讲解。这时,有一位男同学慢慢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乌龟,同时伸出双手模仿着乌龟的四肢做划水的动作„„同学们看见了,发出了一片嘻笑声„„
镜头二:刚刚学过溶解度计算,陈老师接下来安排了两道练习题,进行巩固。陈老师发现几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还没动手做,于是他想惩诫一下他们。他点了其中一个叫王华的同学到黑板上做。王华成绩不太好,生性又怕羞。他慢慢来到黑板前,想了半天,也做不了,他低下头„„直到同学们都完成了那两道题,老师才叫他回座位上去。
请问:
1、对“镜头一”中这位男同学的行为,你如何评价?
2、试分析“镜头二”中王华同学当时的心理状态?
3、“镜头二”中的陈老师能否达到惩诫的目的?作简要分析。
1、不能只看行为违反了课堂常规就轻意否定、批评、指责这种行为。从心理上分析,这位学生之所以表现出这种举动,是由于他观察事物很专注、很投入(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主动参与性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反常行为。对这种学习品质应该予以肯定.2、单独叫他一人上去板演,做不出,又不及时让他回去,多数情况下会产生羞辱和怨恨。觉得自己的愚蠢都暴露在同学面前,但不一定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怨恨老师把自己叫到台上来。
3、有些情况下,这种惩诫方式会改变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行为,但对一些害羞、敏感的学生,会起反作用,导致失败感增强,自信心降低,愈加害怕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同时也会对教师产生对抗情绪。
16、学生W曾经是班级里比较落后的学生,常与同学发生吵闹和争斗,纪律也较差。有一段时间他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为了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教师(L)找他谈了两次。下面是访谈节录。
L:你现在做起来觉得哪些有困难?
W:(很快地反应)不和同学吵架。因为我有时候也有些克制不住。
W:现在我们4人小组都是很好的同学,他们都来帮我,我觉得很开心。我觉得我在他们帮助下有进步了。/
L:小组同学平时跟你友好吗?
W;友好的。有一次我们家没人,韩XX(注:同桌)就叫我到他家做作业。有次,我不小心踩他一脚,我说对不起,韩XX说没关系。
L:你觉得他这个人怎么样?
W:很好。
L:好在哪里?
W:愿意帮助人。
L:把你分过去和他们一组,你高兴吗?
W:高兴,因为沈XX是我们班里最好的一个同学。(注:沈XX是现在小组里的一名成员。)
L:你现在喜欢在小朋友面前表现出什么样子来?"
W:就是我最好的样子。
L:什么是最好的样子?
W:就是让大家高兴的样子。比如说上课守纪律。
问:从以上谈话中,你能分析出学生W进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从该生身上反映出,后进生有一个较普遍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同伴关系的转变是学生W进步的关键。
(1)他感受到了小组同学的友谊,(2)小组里有一名出色的学生,他为能够与出色同学结伴而高兴。
(后进生在感受到被同伴群体接纳,并且与群体之中的成员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时,这种关系对其中的个体具有向上的推动力量。)
希望与出色同伴结伴,并被同伴接纳。
好的同伴关系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要注意改善后进生的同伴关系并发挥好这种关系的教育作用。
------------------
案例、以下是“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学生系列探究活动的活动内容:(1)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究什么地点尘埃污染严重?(2)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3)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4)让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请你对学生在以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给予评价。要求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列出评价要点。(例如:“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
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
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
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案例、教学片段1:小学二年级数学课老师问:20克是多重呢?学生回答:不知道。老师说:相当于20个硬币。(此前老师刚刚让学生称过一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教学片段2:初中科学课望着银幕上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民居,学生怎么也猜不出,它的屋顶为什么是尖斗状的。老师提示道: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学生异口同声:为了排水!
请你对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教”予以评析。
学生的知识是老师直接“给”的,没有经过真正的“引导”,并由此让学生思考、体验以至建构。搜集信息、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学生答对(猜对)答案(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就心满意足了。
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4 案例、我成功地考入重点高中,成为一名新生。我想将来成为一名作家,认为自己能实现理想。初中时,老师不断鼓励我,所以我很有信心。我交给王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我写的第一篇作文,等待着他的表扬。作文发放下来,我迫不急待地翻到最后一页,期待着老师的高度评价。红笔只简单地写着:“是你自己写的吗?”
请问:以上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掌握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信任,甚至藐视学生,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堵塞学生的思维,破灭学生的理想。同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老师会产生情感距离,会造成对该老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障碍。
案例、那是在初三毕业班的时候,因为是重点班,老师并不教我们如何理解、分析及解题。每隔一节课,老师就发给我们一张试卷,让我们带回家做,第二天再交给她。在这个班上,我和小惠学习很吃力,做测验总有困难,成绩也不好。老师每隔一天就会反馈测试情况,并会这样说:“小惠,这回你不是考得最差”或者“小惠,有人考得比你还差”。不仅我和小惠听到这些,全班同学都明白她说话的意思„„最后半个学期我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并考上了重点高中,小惠还留在原来的班级,她上了职高。请问:
该老师有哪些不当的教学行为?
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对重点班学生期望过高,没有履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基本职责,导致部分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帮助,学业跟不上;
教法不当,采用题海战术、频繁测试,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焦虑过度,厌倦学习;
评价方式不当,当着全班学生面,讽刺、挖苦考得不好的学生易导致学生导憎恨老师和学校生活,并直接影响学习成绩(如小惠)
案例、教学片段一:
师: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可是牧童大喊画错了,为什么呢?
学生拿起课本朗读第五段。
师(穿插点评):希望同学们自己读,能够给老师带来满意的答案。
学生基本读完这段。
师:谁来读给我听听?
一学生举手。.师:哦,你来读给我听!
教学片段二:
师:秋天来了,谷穗为什么弯起来?
生1:因为谷穗很重。
生2:因为谷穗很懒。
师(有些焦急):有不同意见吗?
生3:因为谷穗抬不起头。
师(更加焦急):还有谁会说?
生4:因为谷穗成熟了。
师(两眼发光,声调上扬):你真聪明!表扬他!
请对以上两个片段中的教师行为(语言)作简要点评。
1.两位老师的行为(语言)都是有问题的。片段一中,教师角色定位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脑中装的是自己,而不是学生。案例中学生的朗读、回答都是为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服务的。如“给老师带来满意的答案”、“读给我听”等。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片段二中,老师以标准答案为中心,前三位学生的回答不是挺生动有趣吗,老师却听而不闻,脑子里关注的只是标准答案“谷穗成熟了”。
2.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缺乏成就体验。
案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老人知道这只骆驼它有哪些特征?你是怎样知道的?”并要求进行小组讨论。
于是,同学们分组围坐起来开始讨论。
当老师宣布讨论结束,要求各组汇报时,教室里出现了片刻沉默。然后便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有一位同学发言:“我们小组认为这只骆驼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左脚有点瘸,第二个是这只骆 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此时,同组的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他还少了一个,我认为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缺了一颗牙齿。”
请问:以上教学片段中的合作学习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
1.依教师需要才合作。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自我强烈的需要时,合作学习更有价值。
2.合作不充分,时间不够或者小组成员各行其是。要有一定时间量,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通过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提高。
3.汇报交流是老师要求的。良好的合作学习,学生会有一种主动将学习收获向同伴展示和交流的强烈愿望,不应该出现“教室里出现了片刻沉默”才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4.老师提的问题并不适合合作学习(涉及学科知识,可不做要求)
案例、小其,男,11岁,小学4年级学生,是我新接的班组中的一员。散漫、冲动、好斗,言行极具攻击性,接班前就久闻他的大名,他是年级组乃至学校出了名的。成绩门门红灯高挂,调皮捣蛋得出奇。老师见他头疼,同学见他害怕。上课破坏纪律,下课欺侮同学。2年级时,在原来的班级呆不下去了,换了一个班级,听说这是本校历史上前所未有的。@Amx
第一次走进这个4年级教室上课,拥挤的教室里,东南角的最后一排,一个男孩站在椅子上手舞足蹈。他胖胖的,脸儿黑黑的,小眼睛,朝天鼻子,翘嘴巴,长得并不可爱。见我走进教室,他迟疑了一下,坐了下去。
我走到他的课桌前,看到他的课桌周围明显地空出了一段距离。在这样拥挤的教室里,这一段空间显得很刺眼。直觉告诉我,他就是小其。
下课后,我留心观察他。他不跟自己的同伴说话、玩耍,只是盲目地自顾自地在楼道里窜上跳下,一会儿把低年级同学的球抢过来扔掉,一会儿把女同学正在跳的橡皮筋拉得有十来米长,然后又快跑几步坐下来,像溜冰一样在走道的地砖上往前溜一段,站起来往前跑时又故意用肩去撞对面过来的同学。那同学说了一句,他回头就给人一拳,一边嘴里骂骂咧咧。
听同学说,像今天这样还算好的。他还经常拿泥鳅、蚯蚓、蟑螂等到学校来吓唬同学,常常动不动就打人。同学见他都害怕,没有人愿意理睬他。
这是一位典型的问题行为学生。
请问,采取哪些教育措施才能较有效地矫正他的问题行为?
(1)了解原因
(2)关注、接近
(3)信任、尊重、爱护
(4)运用班集体力量
(5)家长配合
(6)各科课任教师配合,帮助树立学习信心 09年各类教师理论考试教学案例5 案例、某学校在数学教学中,将尝试学习与掌握学习相结合,并通过研究形成了“以尝试学习为中心环节”的新的掌握学习模式。该实验选取同一年级数学基础相当的甲、乙、丙三个班,并从中各选取基础相当的28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甲班和乙班为实验组,丙班为控制组。甲班完全按新模式教学,即教学中同时包含“尝试”与“掌握”两个要素;乙班只按“掌握”要素的要求进行教学;控制组则按照以往的一般方法教学,即两个因子都不采用。实验结果如以下三表所示。
表一
各班学习成绩、能力测验成绩和后续学习成绩比较
班级
实验因子
第一学期学习成绩
能力测验成绩
第二学期学习成绩
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
甲班
尝试、掌握
85.53
58.72
67.31
87.71
乙班
掌握
94.08
42.00
52.31
79.19
丙班
传统教法
68.48
43.45
45.21
58.559
表二
甲班与乙班的差异比较
实验因子
第一学期学习成绩
能力测验成绩
第二学期学习成绩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
第二学期学习成绩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
掌握
25.60
-1.45
7.1020.64
请问:
1.该实验设计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设计?
2.三个班,执教老师如何安排比较合理?
3.从表一中一、二学期学习成绩对比看,两个实验班,除甲班稍有提高外,乙班是明显下降,这是否说明该新的掌握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什么?
4.从表二和表三能得出什么结论?
1.等组对比.2.最理想是一位老师教,考虑数学学科课时量较大,可安排两位水平相当的老师教,其中一位得同时教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组数据不能说明这个问题。要以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与控制班(对比班)比较来说明,从表中可以看出,两个实验班的两个学期的成绩与控制班相比,差异显著。说明该新的掌握学习模式的教学效果是理想的。
4.①“掌握”因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效果显著,但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教材能力方面则效果不明显。当介入“尝试”因素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明显提高。因此,可以认为②“尝试”因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十分有效,而“掌握”因素则是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③单一的“掌握”法或“尝试”法教学都有不足之处,两者结合后形成新的教法(“以尝试学习为中心环节”的掌握学习模式)效果比较理想。
案例、你认为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准是
比较项目
A
B
C
D
1.基础知识扎实
29.4
2.课堂秩序井然
15.2
9.8
3.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充分交流
69.4
79.6
83.6 88.9
4.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60.9
50.8
48.8
5.组织合理,方法灵活多样
32.4
29.8
38.3
53.7
6.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
68.6
63.4
56.7
61.4
7.教师讲授系统、准确
12.5
18.2
22.5
8.课堂气氛和谐、民主
39.4
39.9
38.3
19.5
注:按年龄段,分为4类。A、25岁以下(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B、26-35岁(青年教师)C、36-45岁(中年教师)D、45岁以上(老教师)
请你对以上结果加以分析
1、四类教师都最为关注的标准是哪几条?这说明老师们都建立了哪种基本的教育观念?
2、老教师的观念中有个很矛盾的地方,是在哪一个方面?
3、新教师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要加以引导,这个误区是什么?
1.是3、4、6三条。以学生为主体
2.他们把第3条标准(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充分交流)放在第一位,却把第8条标准(课堂气氛和谐、民主)列为最后。其实,第8条是第3条不可缺少的条件。9
3.不注意教师讲授系统、准确。
尝试
-8.55
16.72
15.00
8.52
表三
乙班与丙班的差异比较
实验因子
第一学期学习成绩
能力测验成绩 09年教师职称考试《教育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1 《教育学》模拟试卷《教育学》模拟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l、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在历史上有几种观点:、教育的生源起源说、、。
3、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4、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6、1 9 0 2年通过的“ ”学制、基本参照美国的学制,通常又称“ ”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7、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
9、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长会、。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 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 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下列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特征的是()
A.系统性 B.制度性 C.无阶级性 D.等级性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A、练习法 B、实验法 C、试验法 D、实习法
5、与一般身体锻炼相比,学校体育更具有()
A. 随意性 B.娱乐性 C.自觉性 D.系统性
6、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 B.卢梭 C.赞科夫 D.福禄倍尔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 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班斯基 C、布鲁纳 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A 领导地位 B 启发指导地位 C 顾问地位 D 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 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一、填空
1、教育问题
2、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源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的劳动的起源说
3、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4、上课
5、遗传;环境;教育
6、壬戌;六、三、三
7、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8、孔子;苏格拉底
9、学生发展
10、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
二、不定项选择
l B 2 C 3 B 4 D 5 D 6 A 7 B 8 D 9 C 1O B
三、判断并改错
1、错 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 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 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正确。
《教育学》试卷(第二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 5分)
l、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 阶段、阶段和 阶段。
2、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 实现的。
3、发现学习模式是 提出的。
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和。
5、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 出现。
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
7、1 9 0 2年通过了“ 学制”,它基本是参照 的学制制订的,通常又称“ ”新学制,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8、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9、好的测验都应当符合一定的要求,通常用、、、和 等指标衡量测验的质量。
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 的骨干作用和抓好 的转化工作。
1l、学校咨询与辅导一般可分为、、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
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每题1分,共1 0分)
1、教育目的指明了受教育者的()。
A 发展方向 B 发展阶段 C 发展结果 D 发展进程
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B 教学工作 C 校外活动 D 教师的培养工作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稳定性和可变性 C 发展的不均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A 教育目的 B 生产力发展水平C 儿童的年龄特征 D 教师实际水平
5、在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本能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说 B.神话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6、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A 《论语》 B 《理想国》 C 《学记》 D 《大教学论》
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
A 热爱学生 B 为人师表 C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D 团结互助
8、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 备课 B 排课表 C 批改作业 D 教研活动
9、课的类型是根据()来确定的。
A 教学目的 B 课的具体任务 C 学科特点 D 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 电化教学 B 复式教学 C 课堂教学 D 现场教学
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 0分)
1、动物能哺育幼仔,因此在高等动物之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2、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3、形成技能、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
4、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
5、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己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一、填空
1、萌芽、创立、发展
2、教学活动
3、布鲁纳
4、遗传、环境、教育
5、奴隶社会初期
6、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7、壬戌、美国、“六三.三”
8、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9、实用性 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10、优秀生、差生
11、缺陷矫正 早期干预
二、不定项选择1 AC 2 B 3ABCD 4ABCD 5A 6 C 7 C 8A 9AB 1 0 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动物能哺育幼仔,是动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
2、正确。
3、错。形成技能、技巧是运用知识的中心环节。
4、错。集体形成的条件是:①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②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③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④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
5、错。读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自学法。《教育学》试卷(第三套)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 5分)
1、学校美育的内容主要有、、、和。
2、咨询的主要方法有:1);2);3)。
3、旧中国首次制订现代学制是 年,称为 学制。
4、课程结构最常见的结构形态有、和。
5、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和。
6、儿童从出生到青年期有三次身心发展的高峰,第一次是,第二次,第三次。
7、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
8、备好课是对每个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一个检验,因此教师备课必须做好、和 等三方面的工作。
9、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 问题。是教育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和。
10、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
二、不定项选择(每题1分,共1 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 赫尔巴特 B 夸美纽斯 C 凯洛夫 D 苏霍姆林斯基
2、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
A 备课 B 排课表 C 批改作业 D 教研活动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特殊认识过程 C 发展不均衡性D 个别差异性
4、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
A 谈话法 B 复习课 C 单一课 D 综合课
5、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中外教育家分别是
A 孔子苏格拉底 B 孔子亚里斯多德 C 孟子柏拉图 D朱喜苏格拉底
6、“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 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 布鲁纳 C 巴班斯基 D 赞可夫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A 共同的奋斗目标 B 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8、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A 审美教育 B 五讲四美教育 C 美好生活教育 D 美好思想教育
9、“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是 说的。
A 周恩来 B 毛泽东 C 蔡元培 D 王国维
10、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三、判断并改错(每题2分,共1 0分)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一、填空题
1、自然美育、社会美育、艺术美育、教育美育
2、侧重调整情感的方法;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3、1 9 0
2、壬寅
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5、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6、出生的第一年、六、七岁、青春期(1 4、5岁)
7、核心、纽带、具体执行者
8、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9、核心、出发点、归宿
10、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
二、不定项选择 l B 2 C 3AD 4 CD 5A 6 C 7A 8A 9 B i O C
三、判断并改错
1、错。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错。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正确。
4、错。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错。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 “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