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

时间:2019-05-15 05: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

第一篇: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高考中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选自《隋书》)(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用此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贺钦,字克恭。钦少颖敏,取《近思录》读之,有省。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既别,肖其像事之。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环跪钦里门。钦曰:‚吾固知有是也。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众散去,乱遂定。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良民何畏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3题

(1)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

剖析“载”字译为“记载”,未尝不可,但最好结合语境活译为“写明”。该句译文最大的问题在于句式;因句式误译,该译文在上下文中无法讲通。可能对“何资”这类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缺乏语感,可能对“用”这个本该作名词却译作介词的字理解不够,导致句式特点未译出。【破解之道】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趁热打铁】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岳飞诉冤

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诚,人神共鉴。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走出句式翻译中的常见误区 【边练边悟】

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

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

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009·浙江)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问题:未译出原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改正:别人拥有的(字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3、母归,但见女(指养女叶限)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天津)误译:后母回来后,只见叶限抱着庭中的树睡觉,并不为之担心。问题:未译出原句“亦不之虑”宾语前置的特点。

改正:后母回来,只见女儿(叶限)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史记·刺客列传》)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5、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安徽)误译: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问题:原句“非”是个否定判断句的标志,“是”是代词“这”。否定判断句特征未译出 改正: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误译:(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统一天下,这是从未有过的。

问题:“未之有也”是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是代词,须译出实义。否则,无法 体现句式特征。

改正:(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误译:军队打败了土地割去了,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问题:“兵挫地削”是个意念被动句,译文未译出。改正:军队被打败土地被割去,丢失国家的六个州郡。

8、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误译:你们把廉将军与秦王比一比,看一看吗?

问题:原句省略了一个“威”字,且“孰与”是固定结构,译文未体现出这两点。改正: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

9、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误译: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落个灭族的下场,不是应该吗?

问题:原句在句式上有两个特征:“夷灭宗族”是个意念被动句;“不亦„„乎”是个固 定句式,表示较委婉的反问语气。该句译时在这两方面未做到准确到位。改正: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10、(仲长统)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2007·上海)误译:(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游历求学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之间,跟交往的朋友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问题:原文既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又是一个省略句。在“学”后省略“于”,在“与”后省略“之”。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特点。

改正:(仲长统)二十多岁的时候,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二、临场翻译最需关注并落实到位的四类特殊句式(一)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强化这两类句式的意识。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 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刘向《说苑·尊贤》)(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太史公曰: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人名)者,可谓近之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若仓公者,可谓近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种类较多,用法复杂。除常见的类型外,特别要关注易忽略、易错的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句,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做结构助词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城中皆不之觉。(《李愬雪夜入蔡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张衡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疑问句中“以”的宾语常前置,需引起注意。【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位词、代词“自”作宾语时常常前置,需引起注意。【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人不暇自哀。(《阿房宫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2013·广东)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1)„„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2)(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1)此夫子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1、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找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按定语后置句来译: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这一方法。

(1)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句,就是数词或数量短语作定语,有时置于中心词之后,中心词与定语之间无标志。

【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一下。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余乘。(《触龙说赵太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熊)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大纲全国)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相对较冷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位置相对灵活的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用“于”字引领的介宾短语通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把它提前,放在动词之前。但它用法较灵活,有时也有例外。做下列题目加以体悟。【边练边悟】

(1)下列句子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清史稿·陶澍传》)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要仔细区分用“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

当“以”字引领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时一般要提前,但要仔细区分“以”字是作介词还是作目的连词,作目的连词则不能提前。【边练边悟】翻译下列句子加以体悟。

(1)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陶澍)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2012·广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亡友邢涣思讳群。涣思于京口事王并州。同舍以为智,不以为颛;并州以为贤,不以为僭侵;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卢丞相商镇京口,涣思复以大理评事应府命。今吏部侍郎孔温业自中书舍人以重名为御史中丞,某以补阙为贺客,孔吏部曰:‚中丞得以御史为重轻,补阙宜以所知相告。‛某以涣思言,中丞曰:‚我不素知,愿闻其为人。‛某具以京口所见对。后旬日,诏下为监察御史。会昌五年,涣思由户部员外郎出为处州。时某守黄州,岁满转池州,与京师人事离阔,四五年矣,闻涣思出,大喜曰:‚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涣思罢处州,授歙州,某自池转睦,歙州相去直西东三百里,问来人曰:‚邢君何以为治?‛曰:‚急于束缚黠夷。冗事弊政,不以久远,必务尽根本。‛某曰:‚邢君去缙云日,稚老泣送于路,用此术也。‛复问:‚闲日何为?‛曰:‚时饮酒高歌极欢。‛某曰:‚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1)游客贤不肖,不能私谕议以一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涣思果不容于会昌中,不辱吾御史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邢君不喜酒,今时饮酒且歌,是不以用繁虑而不快于守郡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旧唐书·列传四十八》)(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选自《孟子·梁惠王下》)(1)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而求出公子,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节选自《列女传》,有删改)注 墐(jìn):通“殣”,掩埋。

(1)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之。”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吏呼一何怒!《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可译为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推测)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3、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②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勾践灭吴》

(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可译为 “等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第二篇: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导入:

从近几年中考看,翻译句子往往考查特殊句式,能够清楚的辨析句子的特殊句式,就等于抓住了句子大的方向,敏锐的发现这些特殊句式,并把它们翻译好,翻译的通顺流畅,这样才不会在翻译中丢失相应的分数。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一下文言特殊句式中的其中一种句式。

(问:文言中主要有哪几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

二、课前温习: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礼记》

4、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伤仲永》。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爱莲说》

7、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8、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核舟记》

9、是谓大同。《礼记》

10、天下为公。《礼记》

1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12、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观潮》

1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1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6、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17、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18、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19、吾闻二世少子也。《陈涉世家》

20、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1、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22、此教我先威众耳。《陈涉世家》

23、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2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2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2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7、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28、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9、“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此城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2、宋所谓无雉鸡鳆鱼者也。《公输》

3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5、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6、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7、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知识归纳

1、什么是判断句式?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部分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例句: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部分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例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例句: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比较少见。例句: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8)用“耳”“耶”“欤”“乎”等语气助词帮助判断。例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三、牛刀小试:指出课前温习中1—10的特殊句形式。

四、课后练习:指出课前温习中11-39的特殊句形式。

五、巩固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2、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水则资舟。B、唯求则非邦与?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3、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A、是进亦忧,退亦忧。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兰是女郎。

六、连线中考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2013宁波)2013杭州)

第三篇: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生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学生版)

教学目标:

理解并熟记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时间:2课时

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层级为B级。

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

二、命题规律

近年来,这一考点的考查类型有两类,一类是理解文言词语涉及词类活用;一类是翻译文言句子涉及特殊句式用法。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单独命制选择题或隐含在文言文主观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2005年浙江、重庆、北京单独设题考查,2006年的北京、浙江、广东单独设题考查。设题的方式有: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和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

三、修改下列句式翻译失误之处

在高考文言阅读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可以说每年都是一个热点。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句式把握的考查。但不少考生在此知识点的失分率比其他知识点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分辨不清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例】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07安徽卷)误译为:是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

2.忽视省略成分

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才能使语意完全。

【例】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3.不解宾语前置

【例】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辽宁卷)误译: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4.不解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湖南卷)

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5.不解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主语被动的句式主要用介词“被”来表示。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很少用“被”字表示。【例】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饮。(07浙江卷)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一辈子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6.不解状语后置

【例】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误译: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煮粥给饥民吃它的下面。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四、知识清单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益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能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 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五)固定句式

1、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3、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4、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 法)《劝学》〈荀子〉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

8、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9、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

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1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12.以为、以„„为„„ 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13.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14.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5.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6.“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17.“„„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18.“不亦„„乎?”可译为:“不也„„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19.“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20.“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21.“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固定句式按表达语气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四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训练

一、判断下列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如鸣佩环。()

3、何以战?()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时人莫之许也。()

8、问女何所思。()

9、会宾客大宴。()

10.何苦而不平?()

11、宋何罪之有?()

12.多歧路,今安在?()

13、祭以尉首。(以尉首祭)()

14.咨臣以当世之事()

15、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16.信义著于四海。()

17.屠惧,投以骨。()

18蒙辞以军中多务。()19.易之以百金。()

20有时朝发(于)白帝。()2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2.胡不见我于王。()

23.受地于先王。()

24醒能述以文者。()

2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9.尝贻余核舟一。()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2、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陈涉乃立为王。()

7、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神弗福也。()

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此为何若人?()

3、中轩敞着为舱。()

4、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5、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樯倾楫催()

2.蒙辞以军中多务()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7.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徐喷以烟()

9.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10.()微斯人,吾谁与归?()11.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2.()尝贻余核舟一()1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14.此诚不可与争锋()15.中轩敞者为舱()

16.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17.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9.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0.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2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2.客从外来,与坐谈()

2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6.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7.屠惧,投以骨()

2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9.夫战,勇气也()

3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31.且焉置土石?()

3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3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4.胡不见我于王?()35.王之蔽甚矣()

36.帝感其诚。()3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8.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9.吴儿善泅者数百()

40.盖简桃核修狹者为之()4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43.忌不自信()

4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45.时人莫之许也()

46.甚矣,汝之不惠()

4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8.孔子曰:何陋之有?()

49.公与之乗,战于长勺()50..环滁皆山也()

51..臣本布衣()

5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3.山峦为晴雪所洗()54.鱼,我所欲也()

55.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5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7.百里奚举于市()

58.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5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60.贤能为之用()6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练习: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句式与“此正午牡丹也”相同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C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D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

2、下列语句,句式与“市木材于陕西”相同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下列语句,句式与“差矣,汝之言”相同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请战》)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D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 “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

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2、刘备,天下枭雄。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鸿门宴》)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孔雀东南飞》 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荆轲刺秦王》)

(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鸿门宴》)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

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

三、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

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

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

1、沛公军(于)霸上

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太不聪明了!

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1、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2、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3、忌不自信。(自信是信自的倒装)《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

介词宾语提前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译: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为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多数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

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形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

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于/以+介宾短语)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2、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4、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下载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翻译》学案(学生版)(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东升学校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差别很大。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文言句式包......

    文言文《琵琶行》特殊句式

    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在文义上互文见义,相互应和、补充。并非只有主人下马,也不是只有客人在船上,而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到了船上。惟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 如何引导......

    教案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孙国瑞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主讲教师:涂洁 北京八十中语文高级教师 主要考点梳理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基本类型: 1、判断句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