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2014年9月18日
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理念,通过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以运动项目为依托、学生兴趣为引领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自主锻炼的新局面。
二、组织机构
为推进学校体育专项化的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小组。
三、基本状况分析
1、学校概况
东营市胜利第@@中学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是山东省篮球传统体育学校。学校有四个年级部,32个班级,学生总人数1482人。
2、学校运动场馆
学校现有标准田径场一个、足球场一个、篮球场地6个、排球场地1个、室外乒乓球台12个,基本能满足学生在进行体育专业化教学改革中要求。
3、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6人,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中青的组合为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四、改革预期目标
1、构建全新的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以兴趣培养为导向的体育专项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2、推进“一校一球队、一级一专项、一人一技能”活动计划。使学生“锻炼成为一名业余体育专业者”,了解体育与健身基本理论常识,懂得两个项目的竞赛组织与规则,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和健身意识。
3.形成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利用改革契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体育课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大课间(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阳光体育活动方案,按规定开展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形成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自主锻炼的新局面。
五、时间安排
1、制定方案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学校根据上级通知精神,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2015年7月):学校将根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并在试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学校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形成市教育局实施方案,为持续推进体育专项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具体措施
1、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关于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的与任务。
2、确定学校体育专项化教学项目。
我校是山东省篮球体育传统学校,结合体育教师专业和特长,考虑学校体育场馆和设施,对学生进行感兴趣项目的问卷调查和统计。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进行确定各年级开展专项化教学的项目。
初步拟定:
六年级:武术、足球、乒乓球; 七年级:武术、足球、乒乓球; 八年级:篮球、排球、足球。
3、确定班级体育专项化项目。
根据学校确定的体育项目和学生选项,每年级以4个教学班为一个“教学单位”,打破传统的班级界限,重新组建“体育专项班”,把报同一个项目的同学集中在一起,以“体育专项班”为教学单元开展体育专项化教学。学校根据专项特点对“体育专项班”的人数进行适当控制,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4、根据体育专项化课程设置组织开展教学改革。
调整各年级的课程表,将每个教学单位两节传统体育课统一合并为一节大课用于体育专项化教学。在同一“教学单位”中,组织各“体育专项班”同时授课。每学年学生专修一门运动技能,制定专门的评价机制,年终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他体育课时间仍按照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授课。
5、由学校牵头成立各体育专项教学改革小组,每月一次召开全体教改组成员工作例会,对本月的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施情况进行研讨,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6、由教学改革小组统一研究制订学校各体育专项化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相关的教学评价和等级评定方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的体育专项化教学。
第二篇: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汇报
新中高级中学自1998年搬迁至原平路400号新址,成为上海市一所新型的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50亩,其中体育场馆占地1万多平方米,学校建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和标准足球场,校内有篮球场、网球馆、游泳池、体育馆等体育场地设施,现有27个班级,体育专职教师8名。2010年起,为了解决学生运动量不足,充分发挥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效用,更好地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在校长刘爱国的带领下,我校整合了原有的选项课及师生同练课程,开设了每周一节90分钟大选项课程。2012年初市教委提出高中专项化改革方案,我校被选为第一批参与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的学校。从参加市教委第一次会议开始,我校就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在刘爱国校长的大力支持、徐阿根导师悉心指导下,我们认真学习体育专项化改革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学校实施该项工作的方案,确定在2013年2月至六月,高一9个班级,学生332人参与试运行改革;计划在高一年级以4-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位,人数设定在150-180左右,开设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5个选择项目,5-6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25-30人左右,每周进行一次80分钟专项化教学;到目前为止,我校已经在全校实行体育专项化教学,每周安排两次80分钟课程,一次活动课程,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对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认识
1、体育专项化教学是学校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为学生终身奠基,让学生终身怀念”是我校长期以来践行的办学理念,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关注生命教育,品德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育专项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设定的教学条件下,专注于一至二项运动项目,进行深入地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带来的快乐,能够利用该运动项目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两者之间都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努力探索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体育专项化能满足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
在专项化改革中提升全体学生的健身意识,专项化教学以培养学生运动项目兴趣、发展运动技能为主要手段,重视对学生的长期影响;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良好的运动健身理念,对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任教专项化教学的教师,必须重新定位个人的业务水平,为满足专项化教学而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提高运动、理论知识水平,从而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3、以体育专项化推进学校办学育人整体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责任。拓展体育课堂教学的外延,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功能,才能真正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专项化改革无疑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大好时机,让我们审视学校体育教育整体发展的构建,尝试通过体育专项化改革带来新的校园体育格局,进而推进学校办学育人的整体工作。
二、我校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1、引导学生正确选好项目
新中高级中学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试点工作,在我校教导处、总务处等各部门积极配合,以高一年级试点为例:确定高一9个班级,学生332人参与试运行改革;计划在高一年级以4-5个班为一个教学单位,每个单位人数设定在150-180左右,开设5个选择项目,5-6个教学班进行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控制在25-30人左右。上学期期末在高一年级进行了学生喜爱项目调查,统计如下:
表1 新中高一年级学生第一、第二选项统计
项目 篮球 排球 乒乓球 足球 羽毛球 网球 健美操 武术
志愿一 56 12
志愿二 60 14
开学初根据上学期学生调查问卷的专项选择,安排了我校专项化课程的专项项目和专项课程的教师,为专项课程的开设做好准备。
表2 新中高级中学试点项目和教师配置上课班级人数
项目
篮球
羽毛球 网球 乒乓球 健美操
1~5班 22+22人 32人
30人 34人
30人
6~9班
30人
34人
30人 30人
30人
教师安排 贯军、周春华 殷永志 沈良 万铮铭 徐瑛
注:项目选择以学生填报志愿为准,83%学生满足第一志愿,6%学生满足第二志愿
通过表
1、表2的数据显示,我校预设项目为8项,实际开设的专项数目为5项,排球、足球、武术由于学生选择的人数比较少最后没有开设。在高一原有9个教学班中,重组了11个专项教学班。本次试点由于只涉及高一年级,参与专项化教学的教师6人,全部由本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2、激励教师提高专项教学能力
体育专项化教学相比常规的体育教学,更加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视项目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锻炼价值;更加重视技能掌握,关注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一到两个项目。作为任课教师,在专家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对教材的加工能力。强调技能学习,提高动作规范性。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辅导有效性,便于更好地进行体育专项化教学。
3、优化专项化教学管理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面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会同教学处、总务处,共同为专项化改革提供帮助:教学处全面调整了学校课时安排,最终将课时固定在每天上午、下午的最后两节课;总务处积极配合改建体育场地,增配教学设备,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对于增加的体育总课时,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改革工作;体育教研组制定计划,及时讨论收集专项化教学的实践经验,定期开展学习,以实际行动来推进课改的进行。
三、近年来我校实施专项化改革的成果
(一)学生体质、兴趣、运动技能的变化
我校实行专项化教学以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变化:
1、学生学习态度积极,练习参与度增强。由于项目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爱好的项目,学生学习都比较认真自觉。
2、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对掌握技术、战术的需求也比较高,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积极主动,求知欲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3、学生学习专项的心理和情感上有了比较大的转变,主动学习的学生常常围着教师询问技战术知识,了解运动生理知识,在出现较大运动强度和运动量时,学生并没有出现力不从心的消极情绪,反而情绪很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合作意识逐步体现。
4、学生在专项化教学中,专项技术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学生对专项技术高度关注,使得在学练中保持热情,技术动作掌握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教师能力、教研活动、课程建设的提升
1、教师能力的提升:体育专项化试点以来,承担教学的教师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在专家的指导下,及时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教学也更加具备专业性:以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中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对运动项目了解不深,现在的专项化教学更加注重的是“一专”,教师根据自己专项的选择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更加需要专业知识来支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增强。如任教乒乓球的万铮铭、杨礼瑛老师,主动查阅相关运动理论知识,自费购买乒乓运动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练习,提升专项教学能力。
2、教研活动的提升:教研组的研讨活动,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针对专项化课程进行分析探讨,从教学原则的确定,运动项目技术的分析,课的结构等方面进行逐项的研究,鼓励大家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最后统一认识,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再进行反馈改进。在一次次的认识讨论、思路碰撞中,教研活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让教师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3、专项化教学课程建立:建立在项目技术动作形成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生年龄特征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兴趣爱好形成的基础之上。
(1)教材的选择与分布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从运动项目基本技术,到技术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完整战术配合,形成学习知识技能的递进性;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结合上海市专项化教材大纲,设计我校的专项化校本教材。
(2)教学结构:(80分钟教学时间的分配)
我们把专项化课程教学分为四个教学部分:准备及一般身体素质练习、技能教学、运动体验、专项身体素质及放松小结。
准备及一般身体素质练习
主要以强度小,密度大的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在技能教学前完成身体预热,并针对技能教学内容,选用相关的练习方法手段,使学生的身体处于活跃状态。
技能教学
从基本技术教学入手,在练习中多采用组合练习,来完成技能的学习;注重练习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强调战术意识的养成。
运动体验
根据学生运动兴趣的形成规律,在教学中适当安排项目比赛,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战练习,发现自身相对存在的弱点,从而促进学生在基本技术学练中更加投入。
专项身体素质及放松小结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技能学习与运用的保障;及时的课堂小结,让学生了解教师对本次课的看法与评价,同伴间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密切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
(三)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场地改建和社团发展
我们在学生组织宣传:从伤害二期课改以来高中体育教学发生的变化,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体育运动,分析说明了专项化教学设定的教育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项目,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强烈的兴趣,能够运用该项目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对专项化教学形式下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完成身体练习的同时,认真学练运动技能,掌握相应的科学运动知识,培养组织、参与、欣赏该项目运动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最终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同时,在全校师生中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普及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在全校形成良好的试点环境,为顺利开展专项化教学做好铺垫。经过全校的努力,我校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师生人数稳步增加,形成了以体育教师公开课展示、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校园运动会、校际间球类项目邀请赛为内容的学校体育节;学生篮球社团、羽毛球社团、健美操社团、足球社团纷纷成立并定期定场地进行活动,自主联系兄弟学校进行比赛交流。毕业的学生自发组织校友队回访比赛来了,韩国部学生足球队邀赛来了,西藏学生篮球队邀请校篮球队切磋来了„„丰富的活动让校园充满了活力。外校的学生走进新中的校园,看到新建的网球馆、健身房,改建的风雨篮球场、灯光足球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目光。许多初中的学生表示,就冲着新中的校园体育氛围、专项化课程和良好的体育设施,今后一定报考新中。
四、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推进体育专项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高中学校体育教育的作用:
1、对高中学生体育锻炼需求的思考
现今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有着自主的认识能力,能明确表达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他们渴望有自主的活动时间、空间,渴望拥有优良的运动技能,渴望有展示自身运动能力的平台;相对于不喜欢在教师安排下进行枯燥的练习,其实他们更加愿意获得教师的帮助,认同他们的运动能力与兴趣,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专项化教学模式,无疑在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需求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促进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方面,效果明显。但学生对于其他运动项目,了解较少,是否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尚未定论。
2、对体育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思考
承担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重新去学习提高某一项运动项目技术的系统教学技能,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来提高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可以这样说,专项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发展是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帮助教师业务的提升,需要一个系统的培养平台,靠自身的摸索是不够的。
3、进一步深化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关注学生体质发展、技能提高、兴趣培养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品德的修养。我们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就要关注学生道德意识、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在专项化教学中利用项目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新课题。
第三篇: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体育教学是实施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听了石院长关于“发扬传统、颠覆习惯”的发展思路讲话后,我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结合我院“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培养新型、技术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和专业特点及定位,体育教学必须要改革,其工作的改革思路是,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主线,本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通过体育课、体育俱乐部、课余锻炼,运动竞赛和训练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锻炼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我们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适的人才,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我院现有的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条件,努力实现“三个自主”教学(即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精神,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体现“教育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全开发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氛围,深化体育课教学改革。
二、课程性质
1、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课程。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能参加小型群体性的运动竞赛。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课程设置
体育必修课:依据学校培养任务和体育课程的大纲设定,我院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04学时的体育课程。(每学期13周26学时)
体育必修课程分以下三类:
1、基础体育课(26课时/13周): 一年级上学期为基础体育课,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由教务处和军体部统一安排体育课时间,这一点主要基于新生入校起始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都没有处于较佳状态,有必要通过科学的调节和调整,使他们能逐渐的适应体育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活的需要,再者客观原因实施网上选课和成绩录入都存在着一定难度。
2、1+1体育俱乐部课程(26课时/13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此课,让学生逐步适应即将开始的俱乐部教学机制。
3、体育俱乐部课程(52课时/26周):二年级上、下学期为体育俱乐部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等特点,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上课
五、课程结构
1、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的自由度。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扩大体育的知识面。
4、对部分身体异常、特型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指导康复、保健为主的适应性体育课程。
六、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一)体育基础课主要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学期开设)
1、恢复性体育练习、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
2、主要运动项目介绍①田径②球类③身体素质练习;
3、体育理论: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1+1体育俱乐部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学期)
1、各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理论知识;专项身体素质。
2、各专项运动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
3、体育基础理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体卫生、运动环境卫生及运动与营养;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及生理现象的预防与处理;体育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就医前的简易处理。
(三)体育俱乐部课程开设项目:(二年级上、下学期)
1、篮球(初、高级)
2、排球(初、高级)
3、足球(初、高级)
4、乒乓球(初、高级)
5、健美操(初、高级)
6、武术(初、高级)
7、健身健美(男)
8、形体健身(女)
9、自卫防身
10、跆 拳 道
11、运动健康
12、毽 球
13、羽 毛 球
14、保健课
(四)其它事项
第1和第3学期冬季体育课将采取长跑和滑雪两个季节性项目的教学,由院军事体育部根椐实际情况决定上课项目,大约用时4周。(根据气候条件决定)
七、教学管理
(一)第一学期基础体育课按行政班级授课。
(二)第二学期采用1+1体育俱乐部课程形式,就是将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拆成一节传统模式教学、另一节以课外俱乐部形式完成。具体方法为:以两周为一个单位,一周的体育课按传统的分班模式进行教学,另外一周的课时分散到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
(三)凡在第二学期体育教学考核中获得75分(含75分/成绩)以上的学生可以在第三、四学期选择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即自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上课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教师。本俱乐部教学时间均安排在由周一至周五06:00-07:30、16:30-18:00和周六(全天)进行。
(四)凡在第二学期体育教学考核或74分(含74分/成绩)以下的学生,重新组成体育保健俱乐部进行教学,完成第三、四学期的教学任务。
(五)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专项俱乐部课程,所选时间不得与其它课程发生冲突。
(六)学生选课在学校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上进行,具体事项请关注教务处网站。所有专项俱乐部体育班人数在35-45人,少于40人原则上不开班,最多限定45人,一经选定,将不再做变动。
(七)学生选专项俱乐部体育课后需按学校教学管理规定准时上课,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一学期无故缺课达3次及以上者,不予评定本学期体育总成绩,到教务处办理重修体育课手续。
(八)个别病残学生凭医院证明到军体部办理上保健课手续。
(九)教学考核
根据基础体育课和各专项俱乐部教学特点,制定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任课教师进行学期中的阶段性考核和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核。
体育必修课考核内容包括:
1、一年级上学期基础体育课考核内容:
男生:50米(30%)1000米(30%)俯卧撑(30%)
女生:50米(30%)800米(30%)仰卧起坐(30%)
平时:(10%)。
2、一年级下学期1+1体育俱乐部课程考核内容:专项考核和达标测试统一进行,平时(10%)、专项部分(50%)、达标测试(40%)。
3、二年级上、下学期体育俱乐部体育课考核内容:
专项运动技术(50%)平时(30%)男1000米、女800米测试(20%)
(必测项目)。
4、二年级体育保健课考核内容:按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进行。
(十)其它事项
1、学生在所选专项俱乐部规定的时间学习与训练,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课,须经任课教师同意和军体部主任批准。
2、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课程成绩,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3、学生取得体育课程全部成绩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学生成绩以百分制进行登记,学生(3-4学期)成绩以合格和不合格评定。
4、如各系(院)在实习专用周与体育课程发生冲突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开学初由各系(院)按照实习(实训)安排情况上报军事体育部备案,以保证这类学生在实习(实训)以外合适的时间参加体育俱乐部课程学习,由体育教师负责考勤。
八、本方案从2009年9月开始实行。
第四篇: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落实《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参照南安市确定实施“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我校学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以聚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重点,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逐渐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二、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率先推行“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积极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特色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推动学校管理精细化、教育科研校本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1、构建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以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教改实验切实解决传统教学中轻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充满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富有活力的教学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准确把握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思路和实验途径,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班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实验教师认真领会有效教学的精神实质,吃透实验各环节的操作要领,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改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推出一批教学水平能体现新课程特点,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教学骨干,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深化校本教研,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以“改进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为突破口,把“先学后教、提高学习能力”有效教学与我校校本教研制度结合起来,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研组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形式,研究和解决有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效率,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以有效教学
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机制,真正让校本教研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4、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施“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将以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为契机,有针对性的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改革管理制度,建立一套适应“有效教学”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精细管理,提高管理效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以管理改革促质量提升,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三、实施范围
(1)学校年级:二年级、三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四、实施原则
1、理论实践相结合原则:将研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在教学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
2、互助学习原则: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教学研究活动为平台,组织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互相听课、评课、平等研讨的氛围,构建互动的研究方式,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共识。
3、自我评价反思原则:教师个体通过集体备课、教后感、听后感等形式,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总结问题,找出方法,提高能力。
五、实施策略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保障有效教学行动各项内容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有效教学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管理、组织、规划和推进。
我校学校“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 王校长
副组长: 阚副校长
成员:
(二)加强学习,强化培训。
1、学习理论,更新观念。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加强校内外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交流、开展有效教学理论读书、观看教改先进学校经验光碟、组织外出观摩学习等活动,提高广大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集中分析排查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效低效教学行为”,帮助实验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激发实验积极投身教改的热情。
2、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二、三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率先推行,进行探索实践,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骨干带动”等方式,在全校逐步推开,全面推广。
3、搭建平台,宣传交流。邀请市进修学校教研室专家来我校进行业务培训、现场培训指导,同时派实验教师到外校观摩学习或者请相关实验校教师到我校上指导课;对实验目的、要求、措施、意义等方面进行宣传,鼓励教师进行交流研讨,并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邀请各级领导、学生家长代表深入课堂观摩,体会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认真总结,强化反馈。鼓励实验教师积累研究经验,及时总结阶段成果,撰写教育科研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叙事等。做好各期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能力对比分析,注意实验文字、图片或音像等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做到专人管理,分类归档。进一步加强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实行学校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月查制度、期评制度,完善《教师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健全实验评价机制,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实施情况纳入教师评价体系。
(三)立足实际,解决问题。
1、示范引领,解决教师转型问题 发挥有效教学推导员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利用专题研讨活动、观摩评议活动、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师的转型。利用同科共备的备课方法,发挥教师间优势互补作用,完成优质教案与优质课件,达到资源共享。
2、拟定项目,解决学习方法问题
(1)有效问题的生成研究:以课前预习研究为内容采用“引导—点拨—自主创新”的研究模式展开研究。
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教师引扶。教师指导学生设置预习内容为主;第二阶段:重点点拨。这一阶段逐步体现学生预习内容设置主体作用,教师只要纠偏改差、重点点拨即可。第三阶段:自主创新。最终实现学生独立预设预习内容的目标。此研究课题从三个层面入手:①预习内容的研究。包括预习题目、内容、题量的合理科学设置等;②预习方法的研究。包括学生读、写、画、说等不同方法的选择应用;③预习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多种途径,评价预习题目设置的有效性,总结提高。
(2)有效问题的解决研究:以解决预设生成问题的方法训练为主,通过说、写、画、问、评等多种形式,利用“小组合作——个体展示——集体深化”的研究模式进行。学生自备课堂练习本一个,根据实际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训练的侧重点。如: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的指导,学生表达的措词用句训练、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3)有效训练的拓展研究:“问题训练单”内容是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学生所困惑的共同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进行精心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和编排,训练时间、训练量、训练难度要根据学生能力适当把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时间及时“投放”给学生,每个小组在“学科小组长”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尽量提高准确率和合格率。
通过以上专题项目训练,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有效教学的角色转换需要,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四)加强指导,优化策略
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要求实验教师认真设计导学案,认真研究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研究学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教学方向,真正做到“勤于课前”,力争使导学案充分体现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
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学会为宗旨,以学生会学为目标”的理念,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鲜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努力实现“先学后教,问题评价”。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要精心筛选,分层布置,容量适中,形式灵活,符合学生实际,及时反馈不同类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把课内外辅导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
六、实施步骤
1、目标是建立若干个“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教学改革学科试点班级,并进行实质性研究与探索,初步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案例。
2、目标是深入研究与探索、认真总结与改进,形成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特征的高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一)为实践研究探索阶段(2011年7月—2013年6月)
1、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制定课改实施方案。
2、通过各类形式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前期舆论导向和理论基础。
3、组织全校师生学习与讨论,调查与分析,并结合已正在开展的各项教学活动,查找
现有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无效低效教学行为,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观。
4、开设有效教学实验,确立实践——反馈——实践——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对探索出的已有经验和成果积极认真地进行总结、整合,并通过实验班科任教师上课改达标课,对承担有效教学实验课的个人进行有效评价,从各科中选出课改效果显著的教师上观摩课和示范课,把在课改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升华、整合,通过教研组评课讨论,最终形成有效教学的校本模式。
(二)为实践研究总结提升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
1、进行阶段性总结,完成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统计写出实验报告。总结已有经验,反思存在问题,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有效教学模式,形成完善的有效教学管理体系,推动有效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
2、进行课题研究相关展示活动。
3、开设教师论坛,让广大教师畅所欲言,促进教师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学习、提升业务水平。通过教师间的交流,探讨解决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成果,并继续推动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七、实验要求
1、全体教师要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加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要将有效教学理论的学习贯穿于实验全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推动改革。
2、各实验教师要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精细工作、创新工作、注重实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切忌走形式、图热闹、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做法,以免贻误学生,给学校实验工作造成阻碍和影响。
3、各班级要加强对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每周组织召开小组长会和学科组长会议,了解学情、指导小组活动。各科任老师要利用课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适应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4、各教研组结合周教研“中心发言人”制度的落实,抓好实验教学的听课、指导、研讨等工作,每周组织听课至少一节,教研活动时间要认真研讨,把有效教学作为教研组的重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5、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有效教学”研讨会,解决问题,交流经验。通过实践,使参与老师基本达到对有效教学模式熟练驾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校学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实
施
方
案
2011.秋
第五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健身 体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等,正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高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1.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这些将与健康体育一起,成为高校体育的三大支柱,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体育项目简单化和运动项目综合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改变以及现代大学体育教学需求的变化,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把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简化,可以把几个体育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4.保持或更新原有的竞技体育内容。在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又满足了大学生对竞技体育的需求。
四、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体。这样的专业分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终身体育都有重要意义。
健康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它不仅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目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技术,为他们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仍能坚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直到贯穿其生命的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以适应未
来社会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