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

时间:2019-05-15 05:0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

第一篇: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

第二十六章 行政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 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

一、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

行政诉讼参加人是因起诉或者应诉而参加行政诉讼活动的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共同诉讼人以及他们的诉讼代理人。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

(一)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二)与行政案件有直接或间接的利害关系

(三)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拘束

第二节 行政诉讼原告

一、行政诉讼原告的含义及其资格条件

行政诉讼的原告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利害关系人。原告资格的构成要件可以概括为:

1、原告被定位于行政相对人。

2、原告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政相对人。

3、原告必须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相对人。

二、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转移

(一)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可以提起诉讼

(二)有权提起诉讼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提起诉讼

三、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认定

(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其相邻权或者公平竞争权的

(二)与被诉的行政复议决定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或者在复议程序中被追加为第三人的

(三)要求行政主管机关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责任的

(四)与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

(五)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其他情形

1、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人的原告资格

2、联营、合资、合作方的原告资格

3、非国有企业的原告资格

4、合伙或其他非法人组织的原告资格

5、股份制企业的原告资格

四、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行政机关能否具有原告资格

(二)检察机关能否具有原告资格,以原告身份提起行政诉讼

(三)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第三节 行政诉讼被告

一、行政诉讼被告的含义及其条件 被告是指原告起诉其具体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并经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条件:

1.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授权组织,既不是国家,也不是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2、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和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

3、被告必须是有人起诉并且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主体。

二、行政诉讼被告的一般情形 《行政诉讼法》第25条: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二)经行政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三)由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该组织是被告。

(四)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例如,公安机关委托乡人民政府作出的治安行政处罚,被处罚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被告是公安机关,而不是乡人民政府。

(五)行政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在行政机构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由新设立的行政机关取代被撤销的行政机关,有可能是被撤销机关并入另一个行政机关,那么新设立的行政机关或接受合并的行政机关就是被告。

三、行政诉讼被告的认定

(一)经批准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的确定

(二)行政复议机关不作为情形下的被告的确定

(三)行政机关组建机构的被告确定

(四)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的被告确定

(五)行政机关与非行政机关共同署名的情形下的被告确定

(六)行政机关被撤销情形下的被告确定

第一,撤销后职权转移给其他行政机关,其他行政机关继续行使该项职权;

第二,撤销后,并入其他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合并后成立一新的机关,原行政职权由所并入机关或新成立的机关行使;

第三,撤销后分立为几个行政机关,原职权由其中一个或几个继续行使。

但不管哪种情形,被告都是由继续行使被撤销机关职权的行政机关,如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机关,则由作出撤销决定的行政机关作被告。

(七)机关越权情形下的被告确定

四、行政诉讼被告适格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复议机关预期不作为时被告资格的确定

(二)被告资格的转移

(三)特殊的被告资格:村(居)委会和公立学校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人的概念

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双方或一方为两人以上,因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样的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成立的条件包括:

1、当事人双方至少有一方为两人以上。

2、须有相互独立的诉讼存在。

3、各个诉之间或诉讼标的是同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同一类具体行政行为。

4、各个诉均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同一个人民法院管辖。

5、在法律程序上,人民法院进行合并审理。

二、行政诉讼共同诉讼的种类

(一)必要的共同诉讼

(二)普通的共同诉讼

第五节 行政诉讼第三人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参加诉讼的个人或者组织。其特征有:

(一)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一般是原、被告之外的行政相对人

(二)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

(三)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必须是在诉讼开始之后和审结之前

(四)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有两种:主动申请或由法院通知参加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一)类似于原告地位的第三人

1、行政处罚案件中的被处罚人或者受害人。

2、在房地产、矿产、森林等行政确权案件中的被确权人或其他主张权利的人。

3、行政许可案件中的被许可人或许可争议人。

4、行政裁决案中一方不服裁决向法院起诉的。

5、行政行为影响的未起诉的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类似于被告地位的第三人

1、具体行政行为是被告与该行政主体的共同行为。

2、行政主体与其他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或组织联合署名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被诉时,不具行政主体资格的个人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3、两个作出相互矛盾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一个被诉,另一个可以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第六节 行政诉讼代理人

一、行政诉讼代理人的概念

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替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其特征:

(一)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诉讼活动的人。

(二)诉讼代理人必须在代理权限范围内活动,由此产生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的种类

(一)法定代理人

(二)委托代理人

三、行政诉讼委托代理中的律师代理

(一)律师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

(二)被告代理律师的调查取证权

(三)律师能否提前介入,参与诉前行政纠纷的处理 本章思考题

1、行政诉讼当事人的特征是什么?

2、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条件有哪些?

3、行政诉讼被告的条件有哪些?

4、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有哪些?

5、试论述公立学校的行政诉讼被告资格。

第二十七章 行政诉讼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一)概念

第一种观点:事实与材料说

第二种观点:材料与手段说

以上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

(1)证据究竟是一种材料(事实),还是一种手段。

(2)行政诉讼证据的范围究竟只是那种能够正确反映案件事实的真实材料,还是包括了当事人主观愿望上用来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材料。

(二)行政诉讼证据与其他诉讼证据的区别

第一,举证责任的分担不同。

第二,证明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第三,证明对象不同。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三)本证与反证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五)定案证据与非定案证据

(六)法定证据与非法定证据

三、行政诉讼法定证据的种类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第二节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

一、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性质和构成

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由法律预先设定的由有关当事人承担提供证据并用以证明自己行为正确性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的责任。

完整的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由证据提出责任或推进责任(程序责任)以及说服责任(实体责任)两部分构成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其理论和实践依据是:

(一)由被告方负举证责任,有利于保护原告一方的诉权。

(二)由被告方负举证责任,有利于充分发挥行政主体的举证优势

(三)由被告方负举证责任,有利于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三、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范围

(一)被告的举证范围不仅限于事实根据,还包括行政主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及行政规范依据

(二)被告只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

(三)被告负举证责任不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

四、举证时限

(一)被告的举证时限

(二)原告或者第三人的举证时限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规则

一、提供证据的规则

(一)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

(二)行政诉讼当事人有向人民法院主动、及时提供证据的权利和义务

(三)在诉讼过程中,专门性问题应当由法定的或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

(四)各类证据的提供规则

二、调取证据的规则

(一)法院的取证规则

(二)当事人的取证规则

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1)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

(2)作为被告的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同样不能作为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根据。

(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事实根据。

(4)在诉讼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时,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

2、原告或第三人的取证问题

3、当事人取证的申请及其审查

三、出庭作证规则

(一)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都有出庭作证的义务

(二)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

(三)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人民法院许可

(四)原告或者第三人要求相关执法人员出庭作证

(五)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出事证明其身份的证件

(六)证人应当陈述其亲历的具体事实

四、质证规则

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证据。未经庭审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五、认证规则

(一)审查证据

审查证据的来源、形式、取得的方法、证据之间的关系、内容等

(二)认定证据

1、人民法院不能作为定案根据采用的证据

(1)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的证据。

(2)被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

(3)未经法庭出示和质证的证据。

(4)复议机关在复议过程中收集和补充的证据。

(5)被告在二审过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审过程中没有提交的证据。

2、对证据证明效力的认定

3、可以直接认定的证据

4、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5、能当庭认证的,应当当庭认证。不能当庭认证的,应当在合议庭合议时认定。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概述

证明标准是为了实现法定证明任务,法律规定在每一个案件中诉讼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

二、行政诉讼证明标准的设定

现行法律未规定证明标准问题。在如何设定上,应考虑以下因素:

(一)法律程序的价值取向

(二)举证责任的差异,因推进责任和说服责任的不同而不同

(三)行真敢见的性质和影响及对当事人权益影响的大小程度 具体来说

(一)以明显优势证明标准为原则

(二)以优势证明标准和要个证明标准为补充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证据保全

一、证据保全的条件

(一)必须存在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证据的情况

(二)采取保全措施的证据必须与案件有一定的关联性

(三)提请证据保全的期限

二、证据保全的启动方式

(一)由诉讼参加人申请,向人民法院提起

(二)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采取

三、证据保全的方法

四、诉前证据保全 本章思考题

1、行政诉讼证据有哪些分类?

2、行政诉讼调取证据的规则是什么?

3、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4、行政诉讼证据保全的条件是什么?

5、试论述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

第二十八章 行政诉讼程序

第一节 诉与诉权

一、诉的概念

行政诉讼理论中的“诉”,是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的特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请求法院予以司法保护的制度。行政诉讼中的诉具有三个要素:

(一)当事人

(二)诉讼标的

(三)诉讼理由

二、诉的种类

(一)确认之诉

(二)撤销之诉

(三)变更之诉

(四)赔偿之诉

(五)履行之诉

三、诉的合并和分离

诉的合并是基于各个诉的主体或内容上的联系,人民法院依职权或经当事人申请后决定,依法将几个诉合并在一起审理的诉讼形式。是人民法院决定共同诉讼的理论依据。

诉的分离是人民法院在受理后,对原告提出的几个诉单独审理,或者对已经合并的几个诉再重新分离而单独审理的诉讼形式。

四、诉权

(一)诉权的概念

行政诉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保护其合法权益和提供法律救济的权利。

(二)诉权的种类

1、被害者诉权

2、利害关系者诉权

3、民众诉权 第二节 起诉和受理

一、起诉

(一)起诉的概念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给予司法补救的诉讼行为。其起诉条件包括:

1、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示和事实根据

4、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起诉的方式和形式

二、法院对起诉的审查

(一)相应案件是否属于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二)是否遵循了法律关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关系的规定

(三)是否符合法律对起诉期限的规定

(四)是否重复诉讼

三、人民法院的受理

行政诉讼的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起诉行为进行审查后,认为起诉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在法定期限内予以立案;或者认为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决定不予受理的行为。

四、起诉与受理的法律意义

(一)行政诉讼案件的成立

(二)原、被告取得相应的诉讼地位

(三)起诉受理后,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处于争议状态,不能取得最终的法律效力

(四)起诉受理后,非依法定条件和程序,不能随意中止或终结诉讼,原告也不得擅自撤回起诉

(五)诉讼时效中断,审理期限开始计算 第三节 行政诉讼一审程序

一、审理前的准备

(一)立案后向被告送达起诉副本,并告知被告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答辩状

(二)审判组织

(三)审查诉讼材料

(四)调查收集证据

(五)确认、变更和追加当事人

(六)确定开庭的地点、时间并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

二、开庭审理

(一)开庭审理的形式:一般应公开审理,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者,可不公开审理

(二)开庭审理的程序

1、庭审准备

2、庭审:预备阶段、法庭调查阶段、法庭辩论、评议阶段、宣判阶段

三、共同诉讼、撤诉、缺席审判、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一)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的意义、条件及共同诉讼的几种情形

(二)撤诉 撤诉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三)缺席审判 缺席审判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四)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

第四节 行政诉讼二审程序 一、二审程序的概念

二、上诉的提起与对上诉的受理

(一)上诉的概念和条件

1、上诉人符合法律规定

2、上诉对象符合法律规定

3、上诉的时间和方式符合法律规定

4、上诉还必须根据法律的规定,预交诉讼费用。

(二)上诉的受理

1、上诉受理后,即标志着案件进入第二审程序

2、上诉受理后,直至宣布判决之前,当事人可以申请撤回上诉

3、上诉受理后,在第二审程序中,行政机关不得改变其原具体行政行为 三、二审的审理

(一)审判组织

(二)审理方式

(三)审查对象

(四)审理期限

第五节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一、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

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是指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检察机关的抗诉或法院自己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进行再审的程序。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提起的主体(原审法院、原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最高检察院和地方检察院)和条件

三、再审程序

(一)裁定中止原裁判的执行

(二)再审审判程序

第六节 行政诉讼的诉讼中止、诉讼终结与期间、送达

一、诉讼中止

(一)概念

(二)条件

1、作为原告的自然死亡,需要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需要参加诉讼的。

2、作为原告的自然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能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原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件,不能参加诉讼的。

5、被告行政机关被撤销

6、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

7、人民法院在审查行政案件过程中,发现案件的审判须以相关依据

8、被处罚人的行为构成犯罪

9、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二、诉讼终结

(一)概念

(二)条件

1、原告申诉撤诉

2、原告自然死亡

3、作为原告的自然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

4、原告的法人或其组织终止

三、期间与期日

(一)期间:法定期间和指定期间

(二)期日

四、送达

(一)送达的概念

(二)方式

1、依条约规定的送达

2、外交途径送达

3、委托使领馆送达

4、委托代理人送达

5、向代表机构送达

6、邮寄送达

7、公告送达

(三)送达回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诉的合并与分离?

2、诉讼中止的条件有哪些?

3、诉讼终结的条件有哪些?

4、什么是行政诉讼审判监督程序?

5、行政诉讼送达的方式有哪些?

第二十九章 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

一、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过程中具体运用法律规则作出裁判的活动。

(二)特点

1、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性质具有监督性

3、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4、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5、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效力具有终局性

二、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 联系与区别

三、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立法与实践

第二节 行政审判法律适用的规范

一、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含义及其意义

(一)含义

是指人民法院在解决行政争议时,判断所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法律标准和尺度

(二)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行政法的立法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实施监督,切实保证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

3、有利于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促使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在法律依据上的进一步协调

二、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地方性法规

(五)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三、行政审判中参照规章

(一)含义

(二)规则

四、行政诉讼适用的其他规范

(一)司法解释

(二)国际条约及其他国际法规范

(三)除法规、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三节 审判规范之间的冲突及处理

一、行政审判中的行政法律规范冲突

(一)层级冲突

(二)同级冲突

(三)新旧冲突与种属冲突

(四)地域冲突

(五)人际冲突

(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

二、法院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

(一)层级冲突,上位法优先

(二)同级冲突,由有权机关决定或裁决

(三)新旧冲突,新法优先

(四)种属冲突,特别法优先

(五)地域冲突,以属地为原则

(六)国际条约的位阶和适用

本章思考题

1、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含义及特点是什么?

2、行政诉讼选择适用规范的规则是什么?

3、行政审判法律依据的范围是什么?

4、试论述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与行政行为的法律适用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十章 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与决定

一节 行政诉讼判决概述

一、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

(一)概念

行政诉讼判决,是指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定,以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作出的权威性处理。

(二)内涵

1、行政判决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司法判断和处理

2、行政判决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意思表示,是国家司法意志的体现

3、行政判决是对行政争议的处理结论

二、行政判决的种类

(一)维持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确认判决、撤销判决、强制履行判决和变更判决

(二)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

(三)对席判决和缺席判决

(四)肯定判决、否定判决与部分肯定判决部分否定判决

(五)生效判决与未生效判决

(六)一审判决与二审判决

(七)终审判决与非终审判决

三、行政判决的效力

(一)维持判决的效力

(二)撤销判决的效力

(三)变更判决的效力

(四)履行判决的效力

四、行政判决书的制作 第二节 行政判决的适用条件 一、一审判决的适用条件

(一)维持判决的适用条件

1、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

2、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3、符合法定程序

(二)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的适用条件

1、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的

2、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的

3、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的

4、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示的情形

(三)确认判决的适用条件

1、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或者有效

2、确认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但不具有可撤销性

(四)撤销判决的适用条件

1、主要证据不足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3、违反法定程序

4、超越职权

5、滥用职权

(五)变更判决的适用条件

(六)履行判决的适用条件 二、二审判决的适用条件

(一)维持原判适用的条件

(二)改判适用的条件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裁定

一、行政诉讼裁定的概念及特征

(一)概念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解决本案的程序问题所作出的对诉讼参与人发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意思表示。

(二)特点

1、裁定是人民法院解决程序问题的审判行为,是对程序问题作出的判定

2、裁定在诉讼的任何阶段都可以作出

3、由于裁定所解决的是程序问题,因而其法律依据是程序性规范

4、裁定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二、裁定的种类及适用条件

(一)依裁定作出的形式:口头裁定和书面裁定

(二)依裁定的内容:

1、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裁定

2、管辖异议裁定

3、中止或终结诉讼裁定

4、移送或指定管辖裁定

5、诉讼期间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或者驳回停止执行的申请的裁定

6、财产保全的裁定

7、先予执行的裁定

8、准许或不准许撤诉的裁定

9、补正裁判文书笔误的裁定

10、中止或者终结执行的裁定

11、提审、指令再审或者发回重审的裁定

12、准许或者不准许执行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定

三、行政裁定的形式

四、行政裁定的效力

第四节 行政诉讼的决定

一、行政诉讼决定的概念

(一)概念

行政诉讼的决定是人民法院为了保证行政诉讼的顺利进行,对诉讼中发生的某些特殊事项所作的司法意思表示。

(二)特点

1、就决定所解决的问题而言,它解决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

2、就决定的功能而言,它旨在保证案件的正常审理和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或者为案件审理和正常的诉讼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

3、就决定的效力而言,决定不是对案件的审判行为,不能依上诉程序提起上诉,当事人对决定不服,只能申请复议

二、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一)有关回避事项的决定

(二)对妨害行政诉讼行为采取强制措施的决定

(三)有关诉讼期限事项的决定

(四)审判委员会对已生效的行政裁判认为应当再审的决定

(五)审判委员会对重大、疑难行政案件的处理决定

(六)有关执行程序事项的决定

三、行政诉讼决定的形式 本章思考题

1、行政诉讼判决的概念和内涵是什么?

2、一审判决的种类及其适用条件?

3、行政诉讼裁定的种类及其适应条件?

4、行政诉讼决定的种类及其适应范围?

第三十一章 涉外行政诉讼

第一节 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

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原告或者第三人为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依法向我国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作为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并作出裁判的诉讼。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特征

(一)涉外行政诉讼是解决涉外行政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

(二)提起诉讼的原告应当是外国人、无国籍人或外国组织

(三)涉外行政诉讼争议的标的是中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四)涉外行政诉讼解决的行政争议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五)涉外行政诉讼必须依照中国法律进行

第二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一)基于国际法的规定

(二)基于宪法的规定

二、对等原则

(一)这一原则只适用于外国对我国公民或组织的行政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情况下,它不适用于权利的赋予

(二)所谓诉讼权利的限制,是指我国公民在该国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低于该国公民的普遍标准

(三)对等原则并未赋予我国人民法院首先限制该国公民和组织诉讼权利,相反,从立法宗旨上来说,我国立法是不允许这样做的

三、适用国际条约的原则

四、使用中国通用语言文字的原则

五、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必须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第三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

一、法律

(一)《行政诉讼法》

(二)《民事诉讼法》中适用于行政诉讼部分的规范

(三)其他法律规范

二、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

三、国际条约和惯例

(一)国际条约

(二)国际惯例

第四节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

一、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概念

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适用是指在涉外行政诉讼适用法律过程中,当不同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及其他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如何选择适用法律规范。

二、涉外行政诉讼法律规范适用的原则

(一)条约优先

(二)特别规定优先

第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参与人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原告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被告

三、涉外行政诉讼第三人

四、涉外行政诉讼的代理人

第六节 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期日和送达

一、涉外行政诉讼的期间和期日

(一)期间

(二)期日

二、涉外行政诉讼的送达

(一)涉外行政诉讼送达的方式

(二)送达回证 本章思考题

1、涉外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涉外行政诉讼的法律渊源有哪些?

3、试论述涉外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三十二章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第一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同时附带审理与行政案件相关联的民事案件,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特征

(一)民事诉讼请求与行政诉讼所指向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相关联

(二)附带民事诉讼能否成立取决于行政诉讼能否成立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不同于行政诉讼中原告同时提起的赔偿诉讼

(四)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范围比行政诉讼原告范围广泛

(五)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不一定是行政诉讼的被告

(六)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与民事争议有利害关系的人

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意义

(一)节省当事人的诉讼费用和时间,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成本

(三)有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有序

四、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种类

(一)行政诉讼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相同的诉讼

(二)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原告不同、被告也不同的诉讼

五、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条件和范围

(一)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具备的条件

(二)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第二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一、原告

二、被告

三、第三人

第三节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与裁判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一)起诉与受理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审理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

(一)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法院可裁定驳回民事诉讼,也可裁定准许民事调解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可一并裁判

(三)对主诉行政诉讼部分先行裁判 本章思考题

1、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2、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意义是什么?

3、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裁判方式有哪几种?

第三十三章 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

第一节 概述

一、行政赔偿的概念

行政赔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特征:

(一)侵权行为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

(二)是对行政过程中的国家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所予的赔偿

(三)请求人是其合法权益受到轻轻行为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

(四)责任主体是国家,但行政赔偿业务机关为致害的行政机关

二、行政赔偿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

(二)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

(三)行政赔偿与行政诉讼

(四)行政赔偿与司法赔偿

第二节 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外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国家赔偿责任的否定阶段——国家无责任时期

(二)国家赔偿责任有限制肯定阶段——国家责任的初步确立时期

(三)国家赔偿责任的全面肯定阶段——国家责任时期

二、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

一、民事责任还是国家责任之争

(一)国家赔偿责任归属于民事责任

(二)国家赔偿归属于国家责任

二、代位责任与国家自己责任之争

(一)代位责任说

(二)自己责任说

(三)合并责任说

(四)中间责任说

(五)折中说

第四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理论基础的不同学说

(一)主权在民说

(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思想

(三)法律拟制说

(四)公平负担平等学说

(五)国家危险责任说

(六)社会保险说

二、我国建立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理论依据 第五节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归责原则

二、过错加违法或不法归责原则

三、无过错归责原则(危险责任原则)

四、违法归责原则

第六节 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侵权行为主体

国家侵权行为的主体有严格的限制,只有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组织、个人在法律授权或者接受国家机关委托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主体,一般公民、法人不能成为国家侵权的主体。

二、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

(一)致害行为必须是执行职务的行为

(二)该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

三、损害事实

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包括两层内容:一是,只有当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产生了相应的损害结果,才可能产生行政赔偿责任。其次,受损害的利益必须是法律保护的该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如果该项利益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法利益,即使遭受违法行政行为的侵害,也不产生行政赔偿责任。

四、因果关系

行政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确定行政赔偿责任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连结责任主体与损害事实的纽带。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即使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损害的事实,国家也不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对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进行判断,既是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公民合法权益被侵犯而能够得到赔偿补救的范围。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行政赔偿,其特征是什么?

2、行政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区别是什么?

3、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4、试论述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第三十四章 行政赔偿范围

第一节 行政赔偿范围概述

一、行政赔偿范围的含义

行政赔偿范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家对行政活动中哪些损害相对人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第二,国家赔偿行政相对人因违法行政而受到的哪些损害。意义:

(一)行政赔偿范围决定了一个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宽窄,确定对公民救济程度的大小

(二)对相对人来说,行政赔偿范围决定其行政赔偿请求权的范围

(三)对法院来说,行政赔偿范围是解决行政赔偿纠纷案件的权力界限

二、行政赔偿范围的制约因素

(一)对公民权利的重视程度

(二)对公共行政范围的界定

(三)政治体制的制约

(四)国家赔偿理论的制约

(五)国家财力的影响

三、行政赔偿范围的确定方式和设定标准

(一)确定方式:判例方式、成文法方式和混合方式

(二)设定标准:行为标准和损害标准

第二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

一、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

(一)人身自由权损害赔偿

1、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二)生命健康权损害赔偿

1、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2、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3、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二、对侵害财产权的损害赔偿

(一)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

(二)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

(四)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三、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己的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四、几类行为的可赔偿性辨析

(一)国家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三)自由裁量行为

(四)对公务员的管理行为

(五)复议终局行为

(六)怠于履行职责

(七)行政合同行为

(八)侵犯其他权利的行为

(九)共有公共设施

第三节 行政赔偿的侵权损害范围

一、物质损害

我国行政赔偿以赔偿直接损失为主,原则上不赔偿间接损失

二、精神损害

《国家赔偿法》没有全面肯定精神损害赔偿,仅规定了残疾人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

第三十五章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的概念

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违法行政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含义: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恒定为相对人一方,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不能成为请求人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是因违法行政行为损害其合法权益并造成实际损失的人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必须是以自己的名义请求赔偿的人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资格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必须是行政相对人

(二)行政赔偿请求人必须是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实际损害得人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必须是其所受损害与违法行政行为有相当因果关系的人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的范围

(一)公民

(二)法人

(三)其他组织

四、几种特殊情况

(一)第三人

(二)怠于履行职责的受害人

(三)混合受害人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概念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接受行政赔偿请求,参加行政赔偿诉讼,履行赔偿义务的机关。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设定原则

(一)职权主义原则

(二)行政主体原则

(三)便民原则

三、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范围

(一)行政机关

1、单个行政机关致害时的赔偿义务机关

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共同致害时的赔偿义务机关

3、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致害时的赔偿义务机关

4、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时的赔偿义务机关

5、经行政复议的赔偿义务机关

(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三)几类特殊情况

5、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

6、内部机构和临时机构

7、批准机关 第三节 行政赔偿费用

一、我国的行政赔偿费用制度 关于行政赔偿的费用,按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二、不足

(一)来源得不到保证

(二)赔偿金的支付存在弊端

三、改革

第三十六章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第一节 行政赔偿方式

一、行政赔偿方式概述

是指国家承担行政赔偿责任的具体形式

二、支付赔偿金

又称金钱赔偿,是赔偿义务机关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金额,补偿受害人所受损失的方式

三、返还财产

又称返还原物,是指赔偿义务机关将违法取得的财产返还受害人的赔偿方式

四、恢复原状

是指赔偿义务机关对受害人受损害的财产进行修复,使之恢复到受损害前的形状和性能的赔偿方式

第二节 行政赔偿标准

一、行政赔偿标准概述

(一)惩罚性标准

(二)补偿性标准

(三)抚慰性标准

二、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

(一)侵犯人身自由权的计算标准

(二)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计算标准

1、身体伤害赔偿

2、残疾损害赔偿

3、死亡损害赔偿

三、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

(一)对违法取得的财物予以返还。

(二)应该返还的财产损害的,予以恢复原状。

(三)不能返还财产或财产损害不能恢复原状的,支付赔偿金。

(四)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标准。

(五)对财产权造成其它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与赔偿。第三节 行政赔偿标准有关问题探讨

一、行政赔偿标准的选择

二、精神损害的赔偿标准

三、人身权损害的赔偿标准

(一)人身自由权

(二)身体健康权

四、财产权损害的赔偿标准

五、其它权利损害的赔偿标准

第三十七章 行政赔偿程序

第一节 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一、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要件

(一)请求人必须具有行政赔偿请求权

(二)必须由明确的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行政赔偿请求

(四)所提出的行政赔偿请求必须在法律规定的应该赔偿的范围之内

二、行政赔偿的请求方式

(一)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二)申请书的内容

1、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

2、如行政赔偿请求人为法人或其它组织时,申请书应载明他们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

3、具体的行政赔偿要求

4、要求行政赔偿的理由和事实依据

5、赔偿义务机关

6、申请的年、月、日

三、单独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及先行程序 四、一并(附带)行政赔偿请求

五、申请人可以提出数项赔偿请求 第二节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

(一)赔偿义务机关处理申请的期限

(二)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赔偿的内容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诉讼

一、行政赔偿诉讼的提起

行政赔偿案件通过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后,赔偿请求人可以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也可以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一并提起

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具有请求资格: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赔偿请求和受损害的事实根据;

4、加害行为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该行为已被确认为违法;

5、赔偿义务机关已先行处理或超过法定期限不予处理;

6、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赔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7、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期限。

二、行政赔偿诉讼的受理

三、行政赔偿诉讼的管辖

四、行政赔偿诉讼当事人

五、行政赔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

六、执行和期间 第四节 行政追偿程序

一、行政追偿概述

行政追偿,又称行政求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二、行政追偿的性质和形式

(一)追偿制度的性质

(二)追偿的形式

三、行政追偿条件

(一)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向受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支付了赔偿金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对加害行为有故意或重大过失

四、行政追偿的范围和标准

(一)以行政机关支付的赔偿金额或其他相关费用为限

(二)赔偿义务机关因自己身过错支付过金的赔偿金时,超额部发无权追偿(三)追偿数额要考虑过错程序(四)可以协商

五、行政追偿人和被追偿人

(一)行政追偿人

追偿人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引起赔偿的,该工作人员所在的行政机关为追偿人

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导致侵权赔偿的,该组织是追偿人

3、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行政机关为追偿人

(二)被追偿人

被追偿人是实施造成受害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职权行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共同实施加害行为导致国家赔偿时,相应行为人均为被追偿人

2、经合议的事项造成损害赔偿时,所有参加合议的人均为被追偿人,但对最终形成的决议表示反对的人除外

3、法律、法规直接授权组织的工作人员实施加害行为的,该行为人为被追偿人;直接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职权的组织的成员实施加害行为,造成侵权损害赔偿的,该受委托的组织为被追偿人

第二篇:林忠东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二、行政复议的特征

(一)行政性

(二)程序性

(三)救济性

(四)被动性

(五)监督性

1、复议监督:层次、被动、间接、事后

2、监审监督:平行、主动、直接、事前

第二节具体监督

内部

1、一般监督

2、专门行政监督:审计、行政监察

3、权力机关

4、检察机关外部

1、审判机关

2、社团

3、社会舆论

4、公民个人

一、行政复议范围概述

(一)行政复议范围的概念

所谓行政复议范围,又称复议机关受案范围,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受理行政争议案件范围,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复议申请,由行政复议机关受理并解决行政争议的权限范围。

四)被告负举证责任原则

1、含义 :是指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负有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责任,如果不能举证,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2、内容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不仅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根据,而且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之上,还须用这些“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论证或说明自己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对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有争议的,也由被告负举证责任。(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被告都承担举证责任,身份起诉时候起诉被告不作为时,提出申请的事实)

四、不可诉的行政行为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抽象行政行为

(三)内部行政行为

(四)行政机关的最终裁决行为

另外,司法解释补充规定不予受理的行政诉讼事项见《若干解释》第一条第二款

第三篇:2018中国政法大学考研 —— 法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研经验谈

2018中国政法大学考研 ——

法大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考研经验谈

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复习总谈

对于这部分知识点,我的建议是大家把重点放在行政法即可。而且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部分试题历年重复性很高,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重点看一下历年真题。行政法部分,重点也在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主体,行政许可,行政复议部分。期末试卷中的大题貌似对于行政法挺有帮助的。不妨参考。

二、专业指导经验-学习方法: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www.xiexiebang.com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www.xiexiebang.com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三、专业课全年复习规划

1.基础复习阶段

着重基础知识的系统理解和梳理。该阶段要保持踏实认真的态度,深入研修。建议复习专业课时可以交叉进行,一天可以看两门专业课或更多。可交替进行,减少疲劳,提高效率。

该阶段可以认真听听辅导班的课,仔细看书,做好笔记,增进对专业课知识的理解。

2.强化提高阶段

该阶段要对照真题进行复习,深入分析考点,对重难点进行反复的研究。在这个阶段的复习中,需要把在基础复习中看过的书的内容进行整合,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该阶段要大量地做练习,并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找出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检验自己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并且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www.xiexiebang.com

要反复地看书,消化考点。通过强化阶段的学习,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完全掌握了各个知识点,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该阶段要背诵和记忆相关概念和理论。

3.冲刺阶段

找出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效率最高,也就是脑力活动的最佳时间段,把重点的。难度大的任务尽量安排在这一时间去做。由于考试时间是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上午专业一,下午专业二,所以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根据考试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复习时间。同时要在后期进行模拟考试,主要练习自己的答题速度,因为专业课考试看似题目不多,但是需要写在答题纸上的字数要求有很多,大部分考生都反应考试时间不够或相对比较紧张,因而平时一定要加快自己的答题速度。在冲刺阶段,最好要总结所有重点知识点,查漏补缺,回归教材。温习专业课笔记和历年真题,做专业课模拟试题。调整心态,保持状态,积极应考。

高硕教育新祥旭考研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12年司考大纲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十﹑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法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法律规范的特征,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等级效力,行政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区别,行政法各基本原则的内涵。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法理论和基本原则分析判断行政法相关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

行政行政法

第二节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行政法法律渊源的种类

第三节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 合理行政 程序正当 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 权责统一

第二章 行政组织与公务员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组织法、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公务员的概念。

理解: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国务院行政机构的种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与编制,派出机关与派出机构的区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与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的区别,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基本管理制度。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组织法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机构的性质、行政职权的合法性和公务员的行政纪律责任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组织法概述

行政组织法的概念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概述 国务院机构的种类

第三节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和职权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

第四节 实施行政职能的非政府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第五节 公务员

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义务 对公务员的基本管理制度

第三章 抽象行政行为

基本要求:

了解: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概念。

理解:行政规则冲突的解决,行政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程序、监督机制。

熟悉并能够运用: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规则合法性问题种行政规则与上位法的冲突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抽象行政行为概述

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规则的适用

第二节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的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第三节 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国务院部门规章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监督程序 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和命令的制定机关、制定权限、制定程序和监督程序

第四章 具体行政行为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具体行政行为及其成立、效力和一般合法要件的概念。

理解:具体行政行为区别于抽象行政行为的标准,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取得和丧失的条件,无效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可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熟悉并能够运用: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和制度分析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条件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具体行政行为的定义和构成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和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

第三节 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事实证据确凿 正确适用法律、法规 符合法定程序 不得超越职权 不得滥用职权

第五章 行政许可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许可及其设定、实施、监督和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许可的特征,行政许可制度的各基本原则,设定行政许可与市场调节、个体自主、社会自律的关系,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普通许可实施程序与特别许可实施程序的区别,行政许可的费用制度,行政许可被授予人的法定公判义务。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许可授予过程和监督检查过程中的行政行为合法性问题,以及行政许可诉讼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许可概述

行政许可的概念 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的设定原则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和形式 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

第三节 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

法定行政机关 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行使集中许可权的行政机关 受理与办理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第四节 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

申请与受理程序 审查与决定程序 期限 听证程序 变更与延续程序 特别程序

第五节 行政许可的费用

禁止收费原则 法定收费例外

第六节 监督检查

对行政许可机构的监督检查 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 被许可人的法定义务 对行政许可的撤销和注销

第七节 行政许可诉讼

行政许可案件的受案范围 被告 法院对行政许可案件的审理 判决 行政许可中的赔偿和补偿及诉讼问题

第六章 行政处罚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处罚的设定、实施、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处罚制度的基本宗旨,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委托,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行政处罚决定程序和实施程序规则,治安处罚的适用和处罚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处罚理论和制度分析解决行政机关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合法性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处罚概述

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行政处罚的种类 行政处罚的设定

第三节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管辖与适用

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行政处罚的管辖 行政处罚的适用

第四节 行政处罚的程序

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

第五节 治安管理处罚

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处罚程序 执法监督

第七章 行政强制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的设定、程序及相关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的种类、设定、实施程序。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强制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解决行政强制权行使的合法性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强制概述

行政强制的界定 行政强制的性质、意义和立法 行政强制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

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和设定 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和设定 设定的论证和评价

第三节 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

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主体 一般程序要求 特别程序要求

第四节 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权限 一般程序及要求 特别程序及要求 中止执行、终结执行和执行和解

第五节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适用条件 行政机关提出申请 法院的受理、审理和裁定

第八章 行政合同与行政给付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合同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行政合同的种类和订立方式,行政给付的意义。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合同原理判断是否为行政合同及其合法性。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合同

行政合同的概念 行政合同的种类 行政合同的订立和效力 行政合同的履行

第二节 行政给付

行政给付的概念 物质和资金帮助

第九章 行政程序与政府信息公开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程序、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理解:行政程序的意义,听证制度、说明理由、行政案卷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听证程序合法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分析判断行政机关有关政府信息公开决定的合法性。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行政程序的概念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听证制度 说明理由制度 行政案卷制度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概念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

第十章 行政复议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复议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行政复议机关的概念。

理解:行政复议的功能,行政复议的范围,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与被申请人,行政复议机关的确定,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行政复议的决定类型,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熟悉并能够运用:分析解决行政机关在受理和作出复议决定中的程序合法性问题。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行政复议范围

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行政相关人的合法权益 侵权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定)行政复议的排除事项(行政机关的人事处理 对民事纠纷的处理)

第三节 行政复议参加人和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申请人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行政复议第三人 行政复议机关

第四节 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行政复议的申请时间和方式 对行政复议申请的审查和处理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复议期间的执行力

第五节 行政复议的审理、决定和执行

行政复议的审理(审查方式 举证责任 查阅材料 证据收集 撤回申请 原具体行政行为的改变、行政复议中的和解和调解)行政复议的决定(对行政规定和行政依据争议的审查和处理 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 行政复议指导和监督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行政争议的概念和行政诉讼的特征,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

理解: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之间的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熟悉并能够运用:行政争议的特点和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争议 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关系

第二节 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行政诉讼法的效力范围(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对人的效力 对事的效力)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 第三节 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行政审判权原则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 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意义)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使用民族语言文字原则 当事人有权辩论原则 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合议原则 回避原则 公开审判原则 两审终审原则)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第十二章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基本要求:

了解:受案范围的概念与确立方式。

理解:人民法院应予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类型和不予受理的案件类型。

熟悉并能够运用: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及其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概述

受案范围的概念 受案范围的确立方式 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行为标准 权利标准)

第二节 应予受理的案件

行政处罚案件 行政强制措施案件 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 行政许可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 抚恤金案件 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案件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案件 侵犯公民公平竞争权案件 国际贸易行政案件 反倾销行政案件 反补贴行政案件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案件

第三节 不予受理的案件

国家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 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 行政机关的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 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 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案件

第五篇: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期末作业

1.结合实际,论述行政诉讼的理论基础

(1)法治理论。与人权理论并行、且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充分保障人权提供规范性原则的是法治理论。法治是一个其内涵在历史上不断衍变的概念,而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学者,对法治具体内涵的概括也有差异。但是,古希腊先贤亚里斯多德所提法治的两个基本要素,还是得到普遍的认同:

(2)人权理论。人权,虽然是一个舶来于西方世界的概念,但这丝毫不影响人权保障作为人类各种制度普遍追求的理想所具有的吸引力。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实曾经对早期自诩弘扬人权的资本主义制度如何导致人的异化进行过批评,可其目标也是希望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3)权力分立与制衡,并不是为了分工而分工、为了制衡而制衡,其实际上是人权保障、法治实现的前提之一。可以设想,在行政法层面上,没有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没有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机关实施法律的情况,又何以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尽可能少地侵犯个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何以保证受到违法行政侵权的个人和组织获得充分的救济。我国宪法在规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机关的权限时,实际上就隐含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理念。行政诉讼制度则是将此理念进一步具体化,这也可以从行政诉讼法第1条所谓“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之立法宗旨窥知。

2.请你评价一下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处理行政争议的范围,它又称为人民法院主管范围。就人民法院而言,它是指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就行政机关而言,它是指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将受到人民法院的监督;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言,它是指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现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规定的不足:

第一,受案标准不适当。受案标准是行政诉讼案件能否被受理的判断依据。受案标准决定着受案范围,不同的受案标准划定的受案范围是不同的。一个较高 的受案标准对应的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受案范围,相反一个较为宽泛的受案标准对应的就是一个相对宽广的受案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3项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因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服提起的诉讼。《解释》第4条对此解释为,“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是指行政机关做出的涉及该行政机关公务员权利义务的决定。”《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将内部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丧失了司法救济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做的弊端也很明显。

第二,立法体例混乱。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体例问题学界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列举式,列举式又分为肯定列举式和否定列举式。肯定列举式是从立法上采用正面肯定方式明确列举行政相对人可以提起诉讼的案件范围,否定列举式是从反面排除行政相对人不可以提起诉讼的案件范围。列举式的优点在于使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明确,用以指导审判实践的实用性非常强。然而由于成文法固有的不周延性,也使得列举式的缺点非常明显,即该方式不能穷尽所有可诉行政行为和不可诉行政行为。

第三,可诉行政行为范围过窄。我国《行政诉讼法》未对“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定义,而《若干解释》也没有对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属于可诉行政行为予以明确。人民法院只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所提起的行政诉讼,一般情况下对具体行政行为以外的其他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法院不予受理,在现代社会,受教育权、政治权利、劳动权和文化权等对公民而言与人身权、财产权同等重要,离开这些权利,公民的生存与全面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3.请你写一篇关于本班本次模拟法庭的心得体会

进入大学这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们专业陆相继学习了《政治学》、《法学概论》、《法理原学》、《宪法》、《经济法》﹑《民法总论学》﹑《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婚姻法》,我们对法学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法学的基础理论素养也已基本形成,但是距离法律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是理论与实际脱节。为了更深入的学习法学这一专业,做到法学理论与法学实践相结合,上两个星期,我们09级思想政治教育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了一次法学知识大演练:举办模拟法庭。这也算是我们进入大学两年多来,学习法律知识的一次大总结。这次模拟法庭,我们以北京科技大学拒发田勇毕业证一

案作为案例,我们运用这近三年来学过的有关知识具体的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认真做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为使得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保证法庭审保证法庭审理的庄严神圣,在正式饰演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演练。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模拟法庭实践得很好,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

本次模拟法庭取得了巨大的收益,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通过本次庭审实践,我初步掌握了审案的大致过程,对法律法规的应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充分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自己两年多来学习法律知识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实地检验。这对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汲取法律知识时,要从法理入手,从应用着眼,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成为只了解相关法条的辞典式的知法者。在自己学习历程中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我将在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中挥洒辛勤的汗水,为校园明天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我相信校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下载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政法行政诉讼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诉讼法

    三、选择题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B、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 A、主体变更 B、客体变更 D、内容变更 3、我国行......

    行政诉讼法

    1、行政诉讼与复议的程序衔接关系: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的,当事人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不服可以上诉。法律规定可先申请复议的,当事人可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在......

    行政诉讼法

    1、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是指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

    行政诉讼法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 作者:李彩莲[摘要]在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不可诉性,这就使得抽象行政行为的实施得不到有效的司法监督。随着经济的发展,违法实施抽象行政行为的问题也......

    中国五大政法大学排名

    中国五大政法大学排名1.就业排名 第一名: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第二名: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政法学院)第三名:华东政法学院 第四名:中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2.按照综合实力:......

    中国梦政法演讲稿

    看不见的力量在风中传递 月落日出,冬去春来,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改变的是历史,不变的是笑看世间的那道清风。随着这云展云舒的清风,去推开那封尘已久厚重的石门。 看春秋战国......

    行政诉讼法作业

    四川登协是否有处罚权 2009357770078 胡菲 一. 案例引出 被网友称为“2009年户外第一悬案”的四川驴友出行失踪报警后自己安全回归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网友赐名此事件为“穿......

    行政诉讼法--题目

    行政诉讼法 一、是非题(正确的选择A,错误的请选择B)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