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案设计doc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政史组:吴哲
〖教学理念〗
1、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2、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3、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4、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5、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同桌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出的巨大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那个时期战乱不断,诸侯争霸,竞相改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思想文化空前繁荣,与此同时科技领域、艺术领域也是大放异彩,辉煌灿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来了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工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为人类服务,变害为
利,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讲述李冰的故事,在故事中落实知识点:
修建原因、修建过程、工程结构、运作原理、伟大意义。
2、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美德的认识,从而学习、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过渡:
如果说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的创造力,那么,编钟的神奇更像是在诉说先民的智慧之声。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子目的学习:
二、神奇的智慧之声——编钟。
提问:你知道钟在古代有什么用途呢?接下来让同学在编钟深沉优美的音乐声中自主学习第二子目。了解铜钟的用途、演奏特点,编钟的构成、艺术魅力和意义。之后趁热打铁,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非凡成就——都江堰与编钟。这些成就是祖先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创造力的表现。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古代文明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的未来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创造。
第二篇: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课程标准〗
以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教学理念〗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
依据《标准》提出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提倡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和别具一格。
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比较。
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杩槎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
难点 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方法〗
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亮点
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
辩论:都江堰与长城哪一工程更伟大。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做都江堰等模型。〖教学设计〗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主体工程概况
2.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维修
4.都江堰的作用
教学中采用:第一,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查找资料和制做都江堰等模型; 第二,上课时学生各小组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第三,在学生介绍时老师适时补充、点评。
讨论:都江堰与长城哪一个工程更伟大。(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神奇的编钟(让学生发表意见)
1.什么是铜钟,什么是编钟
2.编钟神奇在哪里
三、小结并让学生互评模型
评价内容: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造型美观与否,手工制作精细与否。
学以致用
给市长发一封信或打个市长电话12345(从都江堰工程引发的对邕江防洪的想法)。
〖板书设计〗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主体工程概况
2.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维修
4.都江堰的作用
二、神奇的编钟
1.什么是铜钟,什么是编钟
2.编钟神奇在哪里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由今忆古:电脑出现2001年6~7月南宁邕江洪水的几组画面)
老师:从今年的邕江水位创历史高位要求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略。
老师:由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导入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老师:请同学们看几组画面,(电脑出示)大家还记得画面发生的事情吗?
学生:略。
老师:你们知道吗,1968年8月8日,南宁邕江水位是76.39米,比今年的77.4米还低,但那时的南宁城区全部被淹!因为当时没有修建邕江大堤!而今年的邕江水位最高达77.4米,但滔滔的洪水却被挡在城门之外!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中央人民政府、区、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军民团结、各地支援修建邕江大堤!
老师:回想那段难忘的日子,我感慨万千,是啊!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出标题――解读都江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从第一个内容开始依次进行。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
第一组主讲人:我们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代表我们组将本组查找、了解到的内容跟大家交流。
(注: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拿模型或指图讲)
第二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
主讲人边讲边比划:①指着图讲,按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河堰来讲
②实物A模型B大竹笼
第三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维修的这方面内容。
①维修原则6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②指图或用实物讲(杩槎模型)
③实物:杩槎+木条+竹席+粘土
第四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
内容包括:①作用:灌溉、泄洪、天府之国②智慧、创造
③维修④环保⑤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
老师注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
关于主体工程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2.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都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都江堰古名叫“湔堰”,因境内有湔水汇入岷江而得名。蜀汉时湔堰属都安县,因此又叫“都安堰”,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4.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
时间: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500多年)
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
5.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6.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关于修建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由于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
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旱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3.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关于维修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引言。
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湮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如: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其奥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
2.维修的原则。
深淘滩,低作堰。
3.是如何维修的?
(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举两得。(好聪明!)
(2)宝瓶口的沙不能淘得过深也不能太浅。
(3)每年维修时,要砌好分水鱼嘴――因这里易被江水冲损。
4.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筑。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首先在鱼嘴西侧用一种称为“杩槎”的截流装置,将外江水截流,使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围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这时再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床,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作堰”。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过上安定的生活。
关于作用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
2.25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
3.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的工程,真伟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4.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小结各组的发言
老师:同学们查找了解到的内容很丰富也相当完整,真不错!老师将同学们的介绍进行小结。(电脑出示:修前――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全景等图)
评价各组表现
原则:内容、科学、全面、表达、合作、风度。
辩论
老师: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江泽民、李鹏对都江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电脑出示江泽民、李鹏的评价)
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
请同学们议论一下,并推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注意:回答的同学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略)
老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大家激烈的讨论,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和长城上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请大家欣赏音乐。(出音乐――《金楚雄风》)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出编钟及题目)
神奇的编钟
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编钟与古代的编钟所发出声音对比,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
学生:
(1)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太神奇了!
(2)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
(3)编钟到底是怎么做的?
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呢?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2)神奇的编钟;
(3)雄伟的长城;
(4)能工巧匠鲁班。
从以上这些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先民的高度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民族,这种品质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互评模型
老师:同学们手很巧,动手做了都江堰与编钟的模型,现在我们来评价一下,谁做的模型最好。
标准:科学、合理、外型美观、手工制作。
学以致用
给市长发一封信或给市长打个电话12345(从都江堰工程引发的对邕江防洪的想法)。
〖教学点评〗
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完整过程,是《标准》的目标之一。但是,这一过程并非是教师强行灌输、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建构,生成新知识、新认识的过程。该课正是体现了这个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本课由今忆古,把学生身边的邕江洪灾与两千年前的岷江水患相联系,让学生感知古今水害的一脉相承,激发其探究和解决“水患”问题的热情,并生发出以李冰精神抓好邕江防洪建设、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历史教学的至高境界。
2.本课把活动课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对突破常规课讲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让学生课前查阅收集资料,课上合作交流辩论,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予以补充、提示的“配角”。从学生自制的模型的提出“都江堰社会价值巨大,比万里长城更伟大”的看法来看,应该说,都江堰、编钟等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已经被“装”进了孩子们的心中,并将伴随他们走进社会,去造福人类。
第三篇: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设计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 赵良兴
一、教材分析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课的主题: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都江堰也编钟都体现了先民的智慧也创造。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本课的重点: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本课的难点:了解都江堰的结构与动作,引发学生对宝贵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七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文化史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缺乏感性认识,但对一切事物有一定的兴趣,借助于这点,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并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聪明和创造的典范。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把握识别历史舆图的基本技能,进步空间想像力。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进步阅读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进步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留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聪明,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熟悉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进步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设计教学方法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背景的历史教学创新设计研究;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等方法
五、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的准备工作:积极认真的备课,包括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编写导学案等
其他的准备工作:搜集、准备必要的资料、资源;制作必备的课件 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准备工作:启发学生制作都江堰模型以提高学生准备工作的投入程度;激励学生做好课件以提高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深度。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预习导学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54-55页“造福千秋的都江堰”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①、建造者:都江堰是 时期秦国太守 父子建造 ②、建造地点:
③、构造:都江堰由“ ”“ ”“ ”等部分组成
④、功能: 和
⑤、影响:它代表了我国当时 的先进水平,是古代 的智慧结晶。(2)神奇的编钟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56页“神奇的编钟”一目的内容,回答2-3题: ⑥、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古代常把几件铜钟组合成一套,它们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称为。
⑦、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是在 出土,编钟出土的意义是:它表明,两千年前我国的 已达到很高不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教材-----有目的地“读”、带着问题“读”。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时要预先设计好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智力水平又要关注到问题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尽量做到有“层次性、梯度性和探究性”,为学生的自学发挥“导”的功能。
2、学生展示与教师指导
小组展示介绍本组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以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同时利用学生课后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竞赛);突出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介绍分水鱼嘴进三丈,退三丈都不行,元明时曾铸造铁牛重达100多吨还是被冲走了;飞沙堰调节水的作用和清沙作用以及名称的由来;宝瓶口的进一步的滤沙过程;看图找出编钟的神奇之处(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启发疏导,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的梳理方法应突出在“启发”这两个字上,以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循循善诱,使抽象性的理论通过内化形成感性的知识,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3、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根据右图,动手画“都江堰示意图”并对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进行演示和讲解。
(2)都江堰能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多媒体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加强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探究、拓展、延伸,不仅能有效地巩固知识体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充分运用知识结构中的情感价值观因素,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4、课堂检测
(1)兴田中学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一道题是“我国闻名世界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通济渠 D.永济渠(2)都江堰位于今天的()
A.广东省 B.广西省 C.四川省 D.陕西省(3)都江堰的作用是()
A.防洪排水 B.防洪蓄水 C.防洪灌溉 D. 蓄水防旱(4)“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这句话赞美的是()A.李白
B.李耳
C.李斯
D.李冰
(5)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所以在教师为学生“解惑”后,对知识进行固化,让学生动手练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固化知识点,还能在训练中培养创新的火花。从另一个角度讲,历史课在课堂中完成必要的练习,尽量不留课后作业,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六、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授课前通过细致的思考,发现这节课有多种课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怎样才能突破陈规,有所创意?经过思索,决定采用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讲解的方式,同时进行小组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形式,愿意表现自己,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又启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精神。为加深学生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显示的巨大创造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认识都江堰的价值,本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设立探讨主题“保护都江堰”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从而使这节课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第四篇:初一历史教案: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案设计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学校:大连市第十五中学 姓名:陈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能陈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修建的时间和位置以及编钟出土的地点,以加强时空感。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在水利工程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李冰父子,是中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的典范。
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及作用,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由课文内容及提供的资料,了解编钟的由来和音区的构成,提高阅读观察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学会自主学习;运用学习小组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体会,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通过制作都江堰、编钟及修堰的竹笼等模型以及互评活动,使学生既锻炼动手能力,又提高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都江堰与长城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比较,逐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评价事物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知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显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高度的智慧,感受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从而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提高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了解今天大江截流的方法借鉴了李冰在江中作堰的方法,也从李冰的工程维修制度中受到启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作用和编钟的构成。难点: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
教学方法:活动法,启发法,谈话法。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要求学生做都江堰等模型。教学设计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主体工程概况
2、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维修
4、都江堰的作用
讨论:都江堰与长城哪一个工程更伟大。(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二、神奇的编钟(让学生发表意见)
1、什么是铜钟,什么是编钟
2、编钟神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主体工程概况
2、都江堰主体工程的修建
3、都江堰的维修
4、都江堰的作用
二、神奇的编钟
1、什么是铜钟,什么是编钟
2、编钟神奇在哪里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中国的江河很多,自然条件各异,自古以来洪水一直困扰着人类。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面对洪水的肆虐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两千多年前四川人民是如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来战胜水灾的!(出标题——解读都江堰)讲授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请同学们分组将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从第一个内容开始依次进行。先请第一组推选你们组的代表来介绍。
第一组主讲人:我们组主要是查找都江堰主体工程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代表我们组将本组查找、了解到的内容跟大家交流。
(注:有一人主讲,其他人可补充,拿模型或指图讲)第二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是如何修建的这方面内容。主讲人选讲边比划:(1)指着图讲,按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河堰来讲(2)实物 A模型 B大竹笼
第三组引言:我们组维修的这方面内容。(1)维修原则6字诀:深淘滩,低作堰(2)指图或用实物讲(杩槎模型)(3)实物:杩槎(macha)+木条+竹席+粘土 第四组引言:我们组主要查找都江堰工程的作用 内容包括:(1)作用:灌溉、泄洪、天府之国(2)智慧、创造(3)维修
(4)环保(5)今天的启示(大江截流)老师注意听并适时补充、讲解、引导。关于主体工程
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什么叫“堰”——挡水低坝。
2、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因为修郡江堰前岷江是一条害河,岷江中游地区东旱西涝,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所以要修这个水利工程。
3、为什么叫都江堰?
名称由来:古代一些灌溉工程,常以渠首修筑的堰来命名。都江堰古名叫“
堰”,因境内有
水江入岷江而得名。蜀汉时
堰属都安县,因此又叫“都安堰”,都江堰这个名称是南宋以后才有的。堰所在的县名先后叫导江县、灌洲、灌县,1988年灌县改建制为市,以堰名为都江堰市。
4、都江堰修建时间、所处位置、修建主持人、名称的由来。时间:战国时期(约前256—前251年,即距今2200多年)位置:岷江中游,今都江堰市 修建主持人:李冰父子
5、主体工程及各自作用:第一步,宝瓶口——引水工程;第二步,分水鱼嘴——分 水工程;第三步,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
6、主体工程设计的巧妙。
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调节两江流量和防洪排沙的作用,既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需要,又防止和减轻了洪灾的威胁,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壮举和一大奇观。
关于修建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为什么要修宝瓶口,遇到什么问题,是如何克服的?
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2、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怎样在江中修坚固的堰堤,为什么分水鱼嘴要有弯度?
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室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请大家设想,分水鱼嘴修成什么形状好呢?教师提示:设想鱼嘴两边如果修成直的,会是什么情况;如果修成弯的,有一定弧度,又会怎么样?——减缓水流速度、使江水流向宝瓶口)都江堰工程修到这,西涝东早的问题已解决,工程似乎可以完工了,但为何还要修飞沙堰?
3、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堰的高度有讲究吗?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关于维修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引言。
两千多年来,随着时光流逝,中国乃至世界上许多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有的澳没于黄沙,有的早已废弃。如: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古老灌渠早已变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道也早已荒废,唯有都江堰历久不衰,永葆青春,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农田达上千万亩。这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什么原因使都江堰历久不衰?其奥秘何在?(除了合理的位置、科学巧妙的设计和牢固的修建这些因素外,还与长期的维修是分不开的!)
2、维修的原则。深淘滩,低作堰。
3、是如何维修的?
(1)用淘河床挖出的砂石培高、加固堤岸,一举两得。(好聪明!)(2)宝瓶口的沙不能淘得过深也不能太浅。
(3)每年维修时,要砌好分水鱼嘴——因这里易被江水冲损。
4、维修都江堰的具体做法。
为了充分发挥都江堰的功效,保障都江堰工程的质量,李冰还建立了维修制度。每年进行维修,以除掉江中淤积的泥沙,对工程的薄弱环节和损坏部分进行修筑。时间选择在每年的10月底霜降时节进行维修,因为这时岷江的流水量最小,最容易控制。李冰就抓住这一时期,组织民工进行抢修。首先在鱼嘴西侧用一种称为“杩槎”的截流装置,将外江水截流,使江水全部注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和外江各灌溉渠道里淤积的泥沙。“杩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截流装置,是由三根大木桩用竹索绑成的三脚架,中设平台,平台上用竹笼装卵石压稳。把适当数量的“杩槎”横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横、竖木头,国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就可以挡住水流,不致渗漏。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维修完毕。这时再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床,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维修工程。在维修过程中,李冰还总结了维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淘滩,低做堰”。意思是说在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以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保证在玉垒山东岸的成都平原不出现洪水灾难,使人民免除水患,边上安定的生活。
关于作用老师准备如下资料,适时拾缺补漏:
1、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造福了当地的人民。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至今可灌溉土地千万亩,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史最久的水利工程。所以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在2000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古代文化遗产”名录。
3、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局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当时条件那么艰苦,而人们还能造出规模这么大、效益这么好的工程,真伟大!此外,都江堰水利工程重在疏导,体现了古代先民战胜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的能力。我们充分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4、从都江堰化水害为水利,我们应该明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不去保护,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尽自己的一分力,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去保护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造福。小结各组的发言
老师:同学们查找了解到的内容很丰富也相当完整,真不错!老师将同学们的介绍进行小结。(电脑出示:修前——宝瓶口——分水鱼嘴——飞沙堰——全景等图)评价各组表现
原则:内容、科学、全面、表达、合作、风度。辩论
老师:由于都江堰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巧妙,不仅使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且受到世
界各国人民赞赏,许多外宾参观了都江堰后情不自禁地说:都江堰是中华民族勤奋智慧的象征,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这样伟大的水利工程,不愧为文明古国!江泽民、李鹏对都江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电脑出示江泽民、李鹏的评价)秦国及后来的秦朝有三大工程:都江堰、长城、灵渠。我们知道,长城也是很伟大的,那么,都江堰与长城相比到底哪个更伟大? 请同学们议论一下,并推选出代表来发言。
请注意:回答的同学要求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略)老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老师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老师认为都江堰伟大,长城也很伟大,所以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大家激烈的讨论,说明了两者各有千秋,两者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更说明了我国先民的高度智慧和杰出的创造力!
我国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除了在都江堰和长城上体现出来外,在音乐方面也可充分地体现出来。请大家欣赏音乐。(出音乐——《金楚雄风》)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出编钟及题目)
二、神奇的编钟
老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做的编钟与古代的编钟研发出声音对比,考虑为什么说战国的编钟是神奇的编钟,它神奇在哪? 学生:
(1)一个铜钟奏出两种不同的乐音,太神奇了!
(2)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挖掘出后仍音域宽广,音色优美!(3)编钟到底是怎么做的?
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呢?(1)造福千秋的都江堰;(2)神奇的编钟;(3)雄伟的长城;(4)能工巧匠鲁班。
从以上这些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先民的高度智慧与巨大的创造力,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充满智慧的民族,这种品质一定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第五篇: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设计 教案[最终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都江堰修建的日期、位置,知道都江堰的主持修建者是李冰父子。依据示意图,说出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读图与识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空间想像力。
②知道编钟的由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律,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收集有关都江堰和编钟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增强对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的感性认识。
②多媒体演示都江堰的运作,增强学生对水利工程学的兴趣和对先民智慧的认识。③开展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敲击演奏的活动,认识到任何事物打破常规后都会有新的发现,增强探索、发掘、研究的兴趣,培养开放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知道先秦时期我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了解祖国文明的源远流长,激发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②认识都江堰的社会价值,理解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强化环保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大型编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勇气和对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了解都江堰的结构和运作;引发学生对宝贵的历史财富的认同感和由衷的自豪感。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都江堰
教学过程 导入:
(图片、时事导入法)展示一幅都江堰全景图,并结合“
5、12”汶川大地震有关情况导入新课。汶川地震造成都江堰大量房屋倒塌,千疮百孔,可建于2000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考验,屹立不倒,缔造出一个水利工程不倒的神话。我们的先民拥有如此的智慧与创造力,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下他们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讲授新课: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天府之国”是成都平原的美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气候温和。发源于岷山南麓的岷江流经平原,四季绿水长流不息,孕育这里的丰富矿产。但古代岷江却是一条给人类带来水患的河流。(多媒体录像展示)岷江奔腾流泻,进入成都平原,江水陡落平川,流速顿减,泥沙沉积,河道淤塞,平原西南地区常常泛滥成灾,而东北却因玉垒山的阻隔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造成干旱。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先民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修筑了至今2000多年仍然屹立不倒的都江堰,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出示问题:
①都江堰的修建者?修建时间?位置在哪? ②都江堰的三个主体部分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略。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为了排涝防旱,当时的统治者决定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岷江流域中游,由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综合性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在江中修筑的“分水鱼嘴”,是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引水工程,而飞沙堰是溢流排沙工程。
(都江堰的修缮,古人经验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稍作解释,加深理解都江堰的运作和结构)
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和小体字部分,在由学生讨论: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①防洪、灌溉并举。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②工程的修建重在疏导,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③修建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和管水的方法,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④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神奇的编钟 教师出示铜钟图片
提问:①铜钟的用途是什么?是怎么演奏的?
②什么是编钟?编钟的神奇性体现在那里? 教师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
提问①曾侯乙编钟的名称由来和出土地点。②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说明了什么问题?
编钟的出土,表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教师播放编钟音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小结:至今人们还能用它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由于音域宽广,在音乐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编钟这一古老乐器,仍在音乐王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中华民族的非凡成就——都江堰与编钟。这些成就是祖先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智慧的积累,创造力的表现。他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这些古代文明永远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和自豪,也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要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创造。
课后习题
1.组织修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人是()A.鲧
B.大禹
C.李冰父子
D.秦始皇 2.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
A.布达拉宫
B.都江堰
C.莫高窟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4.都江堰的功能主要是
()
A.能防止长江的洪涝灾害
B.能防止黄河的洪涝灾害 C.既能防洪、又有蓄水灌溉功能
D.只能蓄水,不能防洪
5.如果我们来到位于岷江流域的都江堰,在进行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用来灌溉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的水源都要经过 引入支流。()A.分水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外江 6.请根据右图判断这是我国古代的哪一种乐器
()
A.萧
B.编磬
C.鼓
D.编钟
7.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A青城山B都江堰C郑国渠D编钟
8.“天府之国”是在今天的()A广东B四川C湖南D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