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共五篇)

时间:2019-05-13 18:4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_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思路解析: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创造意义的著名水利工程,是由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其影响深远,举世闻名。 答案:李冰 都江堰

2.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①二王庙 ②分水鱼嘴 ③石人水尺 ④飞沙堰 ⑤宝瓶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思路解析: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组成部分,二王庙是后人为了纪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石人水尺是用来观测内江水量的。 答案:D

3.湖北随县出土了我国战国青铜曾侯_________。这些乐器的大量出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_________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乐器,体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乙编钟 音乐文化

4.下列关于战国时编钟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是商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B.编钟是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几件铜钟的组合

C.编钟的规模一般有三件一组,十几件一组甚至几十件一组

D.有的铜钟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乐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由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的几件铜钟组成,分不同的乐音和音区。 答案:A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把内江的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的工程是() A.分水鱼嘴 B.飞沙堰 C.宝瓶口

D.二王庙

思路解析: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三部分组成,其中宝瓶口将内江之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二王庙并不是水利建筑。 答案:C

2.“天府之国”是在今天的() A.广东 B.四川

C.湖南 D.云南

思路解析: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答案:B 3.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是() A.青城山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随县编钟

思路解析:2000年,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答案:B

4.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音乐是() A.韶乐 B.钟鼓之乐 C.祭祀礼乐 D.唐乐

思路解析:铜钟是周朝贵族在祭祀、宴会等活动中使用的乐器。有一种双音钟分侧鼓音和正鼓音,唐乐很明显不是战国时流行的,祭祀礼乐是钟鼓之乐的一部分。 答案:B

5.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编钟,出土的省份是() A.湖南 B.湖北 C.陕西

D.四川

思路解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共65件,编成8组。表明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 答案:B

6.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编钟的历史年代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思路解析: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共65件,编成8组。 答案:C 

快乐时光

某学校开展了一个家庭问题讨论课。在一个教室里,教师问学生:“你们认为要消除家长与学生不和的现象,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同学大胆地站起来,对老师说:“最好的办法是:您在我的学习成绩单上全填上5分。”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 A.楚国 B.赵国

C.秦国 D.蜀国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答案:C

2.都江堰中水利工程中使江水分流的工程是() A.分水鱼嘴 B.分洪区 C.内江

D.宝瓶口 思路解析:“宝瓶口”这一人工通道,将内将之水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内江并不是都江堰的工程。 答案:A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反映的是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

思路解析:从题干中“水旱”“无荒年”可判断与农业生产有关,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 答案:B

4.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兴建的下列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 思路解析::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人称“天府之国”,改变了以前经常有水患的问题。 答案:A

5.读下列材料:

从古至今,我国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华大地上修建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工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按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江水流量,合理控制,利用自然资源,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两千多年前,李冰有这样高超的设计和施工安排,不能不令人赞叹!

请完成下列问题:

谈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思路解析:结合材料提供的线索,再根据有关都江堰的各种资料,综合分析都江堰防洪、灌溉的功能及其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

(3)具有科学性,并代表了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是一座综合型、生态型水利枢纽。

(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6.阅读下列故事:

编钟的历史

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自宋以来渐渐衰退。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打击乐器,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被称为“歌钟”。它依钟的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用木棰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当时多为3枚一组,能演奏旋律。商代编钟造型别致,钟柄部分是空心的,并与内腔相通,钟的表面有简单的兽面纹饰。近年来,在殷代大型王室墓葬妣辛墓中,又发现了有5枚一套的编钟,可构成四声音阶序列。

西周中晚期,编钟已由3枚或5枚发展为8枚一组,能发出相隔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级。当时的编钟经常用于宫廷宴会演奏,被称为“钟鼓之乐”。至春秋中晚期,又增为9枚一组或13枚一组。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了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编钟,共65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2000年2月,湖北荆州战国楚墓发掘出两套2 300年前的大型编钟,各由14件组成,青铜制造,高0.72米。

秦汉以后,在历代宫廷雅乐中所使用的编钟多呈圆形,形制上有了很大改变,且每钟只能发出一个乐音。在经历了500多年黄金时代后,它由盛兴而转为衰退。

到了隋唐时期,编钟除在“雅乐”中使用外,还用于隋“九部乐”和唐“十部乐”中的“清乐”和“西凉乐”里,很少流传民间。唐代诗人在作品中曾描绘出编钟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自宋以后,迄止清代,编钟铸造技术鲜为人知,钟乐也渐被淘汰。清代宫廷中所铸编钟,不仅其形制与传统编钟不同,其音律更是相去甚远。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因是什么?(2)从编钟的发展史中,你得到哪些感想? 思路解析:战国编钟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体现了我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发展水平,结合材料,综合分析评价编钟兴盛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1)提示: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技术的发展和周礼的盛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说明。

(2)提示:战国编钟反映了战国时代中国音乐的高水平,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演奏各音阶的乐曲,音色纯正,音域宽广,工艺铸造优美,是中外器乐的典范。它是中国当时音乐艺术高度繁荣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共同产物,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工艺铸造技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们研究战国社会变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照相术传入中国是在()

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C.19世纪40年代D.20世纪初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到了19世纪晚期,照相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答案:C 2.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________》,它揭开了中国________事业的序幕。2.解析:历史学习中要重视教材中涉及到的“最早”“第一”的内容,这往往是我们记忆的重点知识。

答案:定军山 电影

3.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有了哪些变化?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在预习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民国成立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 A.上海B.北京C.广州D.南京

解析: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答案:A 2.右图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剧照,它拍摄于()

A.1896年 B.1900年 C.1905年 D.1911年

解析: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旨在考查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史。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答案:C 3.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B.新文化运动爆发后 C.戊戌变法爆发后D.辛亥革命爆发后

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剪辫运动兴起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答案:D 4.规定废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新文化运动 C.南京临时政府D.北洋军阀政府

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这些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答案:C 5.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应是() A.长袍

B.西服 C.中山装 D.旗袍

解析:首先根据题意排除D项,因为这是女装。清末民初,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据此可知B项正确。而长袍是清朝时期的服装;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答案:B 6.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蕴意来解答。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参考答案:(1)中山装。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快乐时光

三弟危险

刘备、关羽、张飞一起去相面。相士对刘备说:“先生是白脸,心也是白的,纯净清白,好!”刘备听后很高兴。

相士又对关羽说:“将军红脸,心也是赤的,赤心为你主,好!”关羽自然也很“受用”。这时,刘备拉住黑脸的张飞说:“三弟危险,不看也罢!”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A 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

A.《定军山》B.《歌女红牡丹》C.《渔光曲》D.《难夫难妻》

解析: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定军山》。而《歌女红牡丹》是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 答案:A 3.1920年,在各大城市流行的男式服装有() ①长袍 ②西装 ③马褂 ④中山装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20年”可断定这是辛亥革命后,而长袍是辛亥革命前的服装,据此排除有①的选项,这样就排除了A、D两项;马褂是清朝的官服,故又排除B项。因此只有C项正确。 答案:C 4.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不平等的是() A.剪发辫B.易服饰C.改称呼D.禁缠足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D 6.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称呼。 答案:C 7.右图是《革命军在街头剪辫子图》,请完成:

(1)长辫是在_______入关以后强令百姓留起来的,它成为_______子民的象征,也成为_______人嘲笑的对象。(2)右图中的这一现象应发生在_______革命爆发后,当时_______通令全国男子限期剪辫。解析:此题考查了发辫的变化,解答时注意结合辫子的发展史来回答。 答案:(1)清军 清朝 外国(2)辛亥 孙中山 8.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曾无一言相告诫。”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 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性质:资产阶级政权。(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朝代:清朝。(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1898年,_______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名为_______。

解析:今天的北京大学是名牌大学之一,预习时要注意了解其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开办于1898年,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也兼具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职能,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答案:光绪帝 北京大学

2.科举制最早创立于_______朝,完善于唐朝,_______朝末年被废除。 解析:科举制最早创立于隋朝;唐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发展与改革,并确立了官学的地位;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 答案:隋 清

3.《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的出版机构是() A.人民教育出版社 B.中华书局 C.商务印书馆

D.同文馆

解析:近代中国出版业发展迅速,而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其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如《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工具书都出自商务印书馆。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设立京师大学堂是()

A.洋务运动的成果B.戊戌变法的成果 C.辛亥革命的成果D.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解析:京师大学堂设立于1898年,据此可排除A、C、D三项,因为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上都不符。

答案:B 2.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新学制是在() A.1902年B.1903年 C.1904年D.1905年

解析: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答案:C 3.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 A.京师大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总理衙门

D.北京大学

解析: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于1861年成立的专门负责处理外交、通商、海防等事务的部门。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时间不符,故也排除。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的,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A.隋朝B.唐朝 C.明朝D.清末

解析: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废除于清末,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 答案:D 5.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的近代出版机构是() A.商务印书馆 B.中华书局 C.知新书店

D.世界书局

解析:1897年成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它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故A项正确。中华书局是与商务印书馆齐名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书籍、杂志等;知新书店以经营各类图书为主;世界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出版机构,成立于1921年。 答案:A 6.识读右图,完成:

(1)右图中的《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人在_______创办的。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_______报纸。

(2)该报纸紧密结合_______,报道大量的社会_______,内容丰富,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是中国_______媒体的先驱。

解析:此题考查识图分析及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根据图片及问题中的《申报》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教材中《申报》的创办地点、内容及作用来回答。 答案:(1)上海 商业性

(2)社会生活 新闻 大众传播

快乐时光

爸爸与儿子

一个小孩问他父亲:“爸爸总是比儿子知道的多吗?” “是的。”父亲答道。“谁发明了蒸汽机?”孩子接着问。 “詹姆士·瓦特。”

“那为什么瓦特的父亲没有发明蒸汽机呢?”孩子问。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1998年,北京大学举行了一百周年校庆,它在创办之时称为() A.京师同文馆B.北京师范大学 C.京师大学堂D.福建船政学堂

解析: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故C项正确。

答案:C 2.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施到清末废止,大约经历了() A.1000多年B.1100多年C.1200多年D.1300多年

解析:隋朝建立于581年,隋朝建立后实行科举考试,而清朝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掌握这两个时间,就能推算出科举考试存在的大概时间。 答案:D 3.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 A.《万国公报》B.《申报》 C.《字林西报》D.《时务报》 解析: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申报》,最初是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它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 答案:B 4.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它最早创办于() A.北京B.上海C.天津D.广州

解析:商务印书馆最早创办于上海。上海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又属于通商口岸,使其成为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摇篮。近代史上与上海相关的事件很多,学习时注意归纳记忆。 答案:B 5.高三学生徐玉立志报考与右图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名校,她要报考的名牌大学的前身是()

A.福州船政学堂 B.长沙时务学堂 C.西湖书院

D.京师大学堂

解析: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期间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后改为北京大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申报》创刊词 请完成:

根据上述材料,想一想《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解析:此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必须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申报》的相关内容作答。不必拘泥于答案,只要意思相同即可。 参考答案:内容:国家的政治大事、风俗变迁和中外交往,还有商业、贸易和一切可惊可喜的事情等。编辑特点: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吸取经验。7.阅读下列材料:

1888年3月4日,《申报》发表文章指出:“今取士以诗赋时文„„是驱天下之人才,囿其心思才力,而置之于无用之地者也。故今之所谓士者,实游民之一也。为士者愈多,则天下愈坏。” 请完成:

(1)上述材料批评了我国的哪一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中所批评的这一制度是在何时被废除的?它的废除有什么历史意义?

解析:此题在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时间及废除的历史意义来回答。 参考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弊端:考试内容不实用;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才智;录取程序也不利于选拔才俊。

(2)1905年废除。意义:它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8.有人说大众传媒是一柄“双刃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解答时应结合大众传媒在社会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来分析。

参考答案:同意。原因:当传播的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时,大众传媒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从而“开卷有益”;当传播的内容反动消极时,大众传媒则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反而有害。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第四单元 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________ 年9月18日夜,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_________经过精心策划,炸毁沈阳东郊的一段铁路,反诬是________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击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攻占________。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不到半年,沦陷。

解析: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答案:1931 关东军 柳条湖 中国军队 北大营 沈阳 东北三省

2.经过中共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________,________ 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预示着_________新局面的到来。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接受了中共的团结抗日的主张,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答案:停止内战 联共抗日 团结抗战 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田汉 B.冼星海 C.聂耳 D.曹火星 解析:《义勇军进行曲》即国歌,它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曹火星的代表作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答案:C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1931年,驻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炮轰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制造了() 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 C.柳条湖事件D.九一八事变

解析: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发生在1937年;而八一三事变也是发生在1937年;所以首先要排除A项和B项。而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是日本借口柳条湖事件,出兵占领沈阳。由此确定答案是D项。 答案:D 2.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主要原因是() A.日本为发动侵略做了长期准备 B.东北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

D.伪满洲国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令把东北军撤到山海关内,导致日军一天之内就占领东北地区大小城市20多座,所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 答案:C 3.西安事变获得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兵谏部队C.中国共产党D.中华民族 解析: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关头,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为了“逼蒋抗日”而发动的一次兵变。它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有利于中华民族。 答案:D 4.日本关东军挑起九一八事变的地点是() A.辽宁B.吉林C.沈阳D.黑龙江

解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柳条湖事件,时间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 答案:C 5.阅读下列材料: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蒋中正。” 请完成:

(1)这份电令是蒋介石下达给谁的?

(2)电令中所说“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3)这份电令产生了什么后果?

(4)你对蒋介石的这份电令有何感想?说说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及影响。 参考答案:(1)张学良。(2)九一八事变。

(3)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4)面对日军的侵略行径,蒋介石从其阶级利益出发,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这一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了东三省的迅速沦亡,加剧了民族危机。

快乐时光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压制民众抗日活动,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寄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写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1.每年的9月18日,辽宁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这是为了让人民不要忘记哪一国耻 „„()

A.火烧圆明园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

解析:由材料中“9月18日、东北沈阳”可以判断是九一八事变。因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攻占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答案:B 2.(2010吉林中考)如果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主题出一期板报,下列素材应选择()

A.南昌起义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重庆谈判

解析:四个选项中,A、C、D三项都是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与“国耻”无关。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答案:B 3.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其根本原因是() A.日军的攻势太猛 B.东北军防守不力

C.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 D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实力

解析: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予抵抗,致使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日寇之手。

答案:C 4.(2010福建福州中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历史事件是() 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解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背景是日本侵华引起了民族矛盾加深。而南昌起义和北伐战争发生时,日本还没有发动侵华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是1949年,当时日本早已于1945年投降。 答案:C 5.西安事变后,中共主张和平解决,被派往西安调停的主要中共代表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王若飞D.王稼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辨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派周恩来去调停。 答案:B 6.西安事变发生后,如果置蒋介石于死地,在客观上只会有利于() A.中国国民党B.广大中国人民 C.中国共产党D.日本帝国主义

解析: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如果杀掉蒋介石,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答案:D 7.(2010湖北随州中考)下面是一首历史上的流行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请完成:

(1)“我”为什么从“九一八”(“那个悲惨的时候”)不得不到处流浪?(2)任举两件反映日本在东北实行残暴殖民统治的史实。

(3)该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据此谈谈你对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的认识。(要求:不展开论述,限50字以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史实。主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考查开放性思维。 参考答案:(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日军占领东北,3000万同胞从此过着亡国奴的生活。(只要说出九一八事变、日占东北两要点即可)(2)为开放性问题。如: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用刺刀维护其殖民统治,对中国居民任意捕杀;用活人做实验;成立“满洲重工业开发公司”等工矿企业,掠夺资源;抢占土地;滥发没有储备金的纸币;野蛮掠夺劳动力,等等。(任选两点说明即可)(3)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赶走侵略者、还我河山的渴望。(任说其一即可)第二小问为开放性问题,中心是历史(社会)事变与个人命运紧密相关。例如:历史(社会)事变决定个人命运,或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只要言之成理,或举例说明适当(如联系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认为要学好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5 孔乙己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第二单元 5 孔乙己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茴香()颓唐()不屑()傍晚()....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文中出现的生字的掌握情况。

答案:huí tuí xiâ bànɡ 2.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和散文集等。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鲁迅 文学 思想 革命 周树人豫才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呐喊》 《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3.根据提示填空:

(1)文中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2)文中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3)文中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文章的经典语句的理解与默写。

答案:(1)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2)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3)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阔绰(chuò)羼水(càn)活泼(pō)...B.荤素(yūn)暂时(zàn)蒲包(pú)...C.荐头(jiàn)舀水(yǎo)间或(jiàn)...D.步骤(zòu)绽开(zhàn)门槛(kǎn)...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生字进行准确辨析。A项“羼”应读“chàn”;B项“荤”应读“hūn”;D项“骤”应读“zhòu”。

答案:C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A.荤菜 颓唐 涨红 聚集 B.荐头 伤痕 格局 惋惜 C.伤疤 阔绰 附和 破绽 D.棉袄 矜持 失踪 书藉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词语的字形的把握。D项,应为“书籍”。

答案:D

用心

爱心

专心 3.读完全文,想一想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对小说中的人物要有个大致的了解。

参考答案: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账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4.你认为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小说的整体把握。

参考答案: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的情节。快乐时光

谁的代表作

现代美术大师毕加索听说法西斯德国惨无人道地炸毁了西班牙的渔村格尔尼卡,悲愤之余,创作了著名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复制品。德国军官说:“这是您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说,“是你们的代表作。”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蘸(zhàn)舀(yǎo)打折了(shã)绽出(zhàn)....B.不屑(xiâ)颓唐(tuí)阔绰(chuò)荤菜(hūn)....C.咸亨(hēnɡ)砚(yàn)附和(hâ)羼(chàn)....D.间或(jiān)无聊(liáo)惋惜(wǎn)门槛(kān)....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文章中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D项间或(jiàn)、门槛(kǎn)。

答案:D 2.(江苏通州中考模拟)下列词语填入句中空格,最恰当的一项是()(1)随着社会的发展,__________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2)分别三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__________出小学时的同桌了。(3)这里出产的毛峰久负盛名,要仔细________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生 辨认 品评 C.终身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别 品评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词语的准确认识与把握。

答案:A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准确记忆。A项,《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2 之后的一篇白话小说,不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答案:A 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地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4.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 提示:理解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1)虚荣和穷酸气,写出了他想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2)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遭人奚落时的窘相。5.根据下列句子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提示:抓住“站着喝酒”和“穿长衫”的矛盾性来分析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生活贫困,思想受科举制度毒害,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6.选段末尾的冒号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在文中出现过两次,它有什么作用?

答案:总结。与前面照应,写出了欢乐的氛围,更突出了孔乙己的悲剧。7.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写众人的哄笑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表现社会的冷漠、国民的麻木。深层探究

8.有人说,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教育毒害的结果;也有人说,孔乙己的悲剧更主要是他自身的原因,不能全怪封建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两种观点都可以说,言之成理即可。看法一:封建教育毒害了孔乙己,使他“不会营生”,成了一个“废人”,落得可悲的结局;看法二:孔乙己具有谋生的能力,他“身材很高大”,写得一手好字,但轻视劳动,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好喝懒做,偷人家的东西,这是他本人的问题。中考链接

9.(2005江苏盐城中考)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综合能力。请你参加下面的活动,并根据情境和要求答题。

盐海中学准备在初三年级学生中举行一次“三年来我最满意的作文”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参与者将自己在初中阶段写作的最满意的一篇作文当众朗诵展示。(1)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超过80字。)

(2)你班钟华同学作文很好,但他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众朗诵,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劝说他参加这次活动。(30—50字)

提示:(1)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内容要切合此次活动,并具有一定的鼓动性。(2)

用心

爱心

专心 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劝说的内容要符合同学的身份,不足规定字数的酌情扣分。答案示例:(1)同学们,在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写了许多文章,这其中一定有你的得意之作。今天,就请你用优美的朗诵,展示你的才情吧。(2)示例一:钟华,再美的珍珠,埋在土里也显示不出它的价值。你有这么好的文章,不展示出来太可惜了。你说呢?示例二:钟华,胆子大一点儿,大家都是同学。美文共欣赏嘛,读出来让大家开开眼界吧。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下载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历史北师版上册同步测控优化训练(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