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时间:2019-05-13 17:4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

初中语文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请你用楷体把下面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初中学生要学会书写楷体字。学生在练字的时候比较注意运用楷书的方法书写,但平时写字时很少用楷体来书写,本题就是帮助大家逐步养成用楷体书写的习惯。

答案:略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怀民亦未寝(). 解析:解释词语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句子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1)高兴的样子(2)想到 ……的人(3)一同、共同(4)睡觉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他是一位文学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散文风格独具,与其父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同列“___________八大家”之中,世称“三苏”。其词开一代豪放派词风,你读过他的词有___________。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居“苏米黄蔡”四大家之列,“米黄蔡”三人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本题正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提示,填出应该记忆的内容,对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有准确的认识。同时设计了与中国文化常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答案:东坡居士 宋 苏洵 苏辙 唐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米芾 黄庭坚 蔡襄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选出下列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A项中的停顿应放在连词与动宾短语之间,为“遂/至承天寺”;B项正确答案是“相与/步于中庭”,停顿放在主谓之间;C项正确停顿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示“少”了什么,动宾之间。掌握好停顿是帮助大家理解、掌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答案:D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对虚词的解释。对虚词的理解,可以使大家顺畅地朗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层次,确切地理解文意。

参考答案:(1)于是(2)在

(3)表示推测(4)只 我

3.作者起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作者一同夜游的是___________,文中记叙了他俩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

解析:本题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参考答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张怀民 寺中散步,共赏月景

4.“月色入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解析:表面看是要求翻译句子,实际是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所用的写法。这里的“入户”是作者赋予了月光以人的情感,尽力表现月光的美好,就像是懂得人的心理。

参考答案:月光从窗户进入房间 拟人 快乐时光

课堂小幽默一则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正在做《月亮的心愿》的课堂练习。在“读一读,想一想”一题中:

鱼儿爱大海,鱼儿有一个蓝色的心愿。

鸟儿爱树林,鸟儿有一个绿色的心愿。

蜜蜂爱花朵,蜜蜂有一个红色的心愿。

小朋友爱月亮,小朋友有一个银色的心愿。

你有什么心愿,是什么颜色的?

某生:我的心愿是当大老板。

师:你的心愿很远大,那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是黑色的。

师想: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知道老板是攒黑心钱的?

但老师还是好奇地问:为什么?

生:因为大老板总是穿黑衣服的。

老师惊讶无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中“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找结果,体会作者交代叙事写景的缘由。有了这个“念”才有了夜游,才见了美丽的景色。这也是作者借景抒情的原因。

参考答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解析:文中没有直接写月,但月又无处不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月光”和“月色”的区别。“月色入户”并没有写出光,而且题干中强调的是运用“描写”的语句,凭借这两点,才能够正确回答本题。

参考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两句?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有了“欣然”,比较容易找到,但第二个句子要结合文学常识,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才能够找到。

参考答案:(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解析:本题是强调整体感知的,所以答题中涉及的情感要求完整、全面。

参考答案:表达的心境是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自嘲自慰,有赏月的欣喜等。

5.文章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解析:本题的设计与上一题非常相近,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根据题干回答问题的习惯。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文章结尾”,而不是全文。

参考答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

②③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

④⑤⑥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⑦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①辋(wǎnɡ)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nǎnɡ)者:从前。③仄(zè)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ɡǎo):水边的高地。⑥雊(ɡòu):雉鸡叫。⑦傥(tǎnɡ):同“倘”,假使,如果。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1)当待春中()..(2)白鸥矫翼()..(3)斯之不远().(4)从我游乎(). 解析:试着运用课内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文章。

参考答案:(1)春天里(2)强壮的羽翼(3)这样的时间(4)跟随

用心

爱心

专心 3 7.翻译下列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解析:巩固直译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参考答案:(1)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处忽隐忽现。(2)村落那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8.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解析:要结合课内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了解,来体会本诗的含意。

参考答案: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深层探究

9.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含意?

解析:通过这一问题加深对课文主题及写作目的的探究和理解。

参考答案: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赏月的“闲人”罢了。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中考链接

10.(四川资阳中考)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巧妙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由此,我们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到的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请写出来。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准确,若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该题均不得分。

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用心

爱心

专心 4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三篇:22、记承天寺夜游

22、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给他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

1、学生朗读

2、听录音朗读,比较不足在哪里。再齐读

3、读懂了吗?请针对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提问。

4、你能从文中读出苏轼当时的心境吗?(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三、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月景:说到乐,人们想到的是“吃、喝、玩、乐”,(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衷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分析。月,竹柏影。(3)翻译。(4)齐读,并背诵这句话。

四、“闲”的深究

1、发感慨: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翻译。

(3)竹柏、月只是一个象征——美景的象征。(4)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2、闲人为何意?

(1)闲人:闲情逸致的人。(齐读、背诵这句话。)(2)再次齐读,应读出感情:乐、悠闲。

(3)闲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在文章中有无告诉我们?

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4)常人有何杂念?(追名逐利)

五、总结: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

(2)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的感情微妙复杂,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更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6)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布置作业:

1、月的诗句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乐 寻友赏月

志同道合

月、竹柏影——美景 闲——闲情雅致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呢?只是很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张怀民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语文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