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word文档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内容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 [李
第 1 页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第 2 页 1.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 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第 3 页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可以悠然赏景。
第 4 页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
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 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第 5 页
第二篇:第22课 记承天寺夜游
第22课 记承天寺夜游 【快乐积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
合称“三苏”,三人同在“
”之列。3.选出下列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苏轼还写过其他的一些关于月的诗词、散文,请你举出两例。
7.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驿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1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
,第二段属于
,第三段属于。
11.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
(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美文共享】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思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3)折处辄为潭()
(4)俯仰度数谷()2.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1)殆可熟物()(2)雪溅雷怒()3.翻译。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4.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5.《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前文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答案及点拨 快乐积累:
1(1)愉快地,高兴地(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2.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3.B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5.A.√B.×C.√ D.√ 6.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
7.(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阅读驿站:
8. 考虑、想到 ;散步、漫步
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10.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
11. 反问句。哪里的夜晚都有月,哪里的院中都会有竹柏,都可能有这样的月色。1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美文共享:
1.(1)大概(2)沿,顺(3)就(4)走过
2.(1)形容词的使动方法,使物熟(2)名词作状语,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 3.(1)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既可爱又可怕。(2)在江心划船,捧弄船桨击起的水滴,发亮似珍珠,圆月的影子沉浸的水里,洁白如宝玉。4.佛迹院、观山烧、玩江景
5.比喻。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景
人
苏轼
张怀民
情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
一、重点字词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将要)欲穷其林。(想《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 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描写月的诗词佳句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 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短文两篇》拓展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
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
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
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
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
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
,字
,号
,有“
”之称。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
、其兄
合称“三苏”。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
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
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
,再
,最后
。4.解释加黑字。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用“/”给下列句子划节奏。
(1)念 无 与 为 乐 者(2)但 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6.选择与“相与步于中庭”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何有于我哉 B.达于汉阴C.责任重于泰山 D.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7.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西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旧以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②过:访问。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卖肉者、卖酒者,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⑦
⑤
⑥
③
④①
②当时跟从苏轼贬居海南。⑥韩退之:指韩愈。⑦走海者:走到大海边上的人。这里苏轼隐指自己,当时他在海南岛,称得上走海者。9.解释加黑字。
归舍已三鼓 已再鼾矣 步西城 放杖而笑 10.翻译。
(1)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译:(2)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译: 11.填空。(1)写元
宵
节
夜
游
气
氛
热
烈的句
子是,。(2)本文的中心论题是 与。
12.“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这句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13.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有“得”。请你写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50字左右)
答: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填空:
⑪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⑫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
⑪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⑪解衣欲睡 解: ⑫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记承天寺夜游》第三套题
天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全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行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3.翻译下列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2.月光 竹柏影 比喻3.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而有雅趣的人。4.qǐn 友好亲睡觉,废寝忘食等。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第四套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记承天寺夜游》第五套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⒈解释加点词:
⑪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⑫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 ⑬相与步于中庭 于:
⑭盖竹柏影也 盖: ⒉解释加点词
⑪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②念无与为乐者 与: 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⑪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 ⑫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⑬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 ⑭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⑯“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第五套题答案:⒈⑪考虑,想到 ⑫于是 ⑬在 ④原来 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和 ⒊⑪都是闲人 ⑫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⑬月色入户 ⑭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 ⑮月下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也 藻荇交横 ⑯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⒋相与/步于中庭
参考答案:
一、2.①回复信
②交相辉映
③全、都
④早晨
消散
⑤将要
坠落
⑥(借代)鱼
⑦考虑,想到
⑧共同、一起
在⑨形容水的澄澈
⑩只是
清闲的人3.①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山中宰相 谢徵 ②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韩愈
柳宗元4.①清澈的河流现出河底
②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和鸟儿不住地啼叫
④还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山异水的人
⑤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⑥(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二、(一)5.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6.“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7.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8.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9.„„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10.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11.月色美,触景生情。12.“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13.月色皎洁。空灵。14.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6.叙事
描写
议论。参考答案:1.tuí lín qǐn xìnɡ2.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考虑,想到 睡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3.(1)书信 山水画 山水诗(2)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高兴的样子 于是 到 原来 我们 罢了5.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6.D7.(1)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8.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9.动词,击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 第二 散步 表承接 10.(1)家人关门熟睡,已经睡过第二觉了(2)放下手杖笑起来,游玩和睡觉,谁得谁失? 11.步西城 入僧舍 历小巷 民夷杂揉 屠沽纷然 得失
12.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同样也是没有确定的标准,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空漠之感及其追求解脱的心理。13.只要讲得“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