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时间:2019-05-14 02:1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

第I卷(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两大著名的石窟是:

①龙门石窟 ②敦煌莫高窟③云冈石窟 ④麦积山石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A.鲜卑、匈奴、大月氏、羌、氐 B.匈奴、鲜卑、羯、氐、羌 C.乌孙、鲜卑、匈奴、羯、羌D.匈奴、大月氏、乌孙、鲜卑、氐 3.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是: A.刘徽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4.“三顾茅庐”故事中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5.和右边的历史短剧台词(片段)相关联的是

A.商鞅变法B.蒙恬出击匈奴C.张骞出使西域D.北魏孝文帝改革

6.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D.南方人口增多 7.东汉末年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马陵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

8.我们要加大对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力度,这是因为 A.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壁画和大量佛经.文书 B.里面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它的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D.大部分洞窟是南北朝时期开凿的,年代久远

9.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你认为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应该是表述为: A.2世纪初B.2世纪末C.3世纪初D.3世纪末 10.“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道诏书是哪位统治者颁发: A.秦始皇B.汉武帝C.曹操D.北魏孝文帝

11.下列关于魏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A.江南土地肥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B.江南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C.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与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1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北魏政权

②学习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政策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③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④为北魏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至咸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13.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呼韩邪单于 B.北魏孝文帝 C.辽太祖阿保机 D.金太祖阿骨打 14.下图为三国鼎立示意图,哪个数字所示的地区是吴国

A.① B.② C.③ D.④ 15.有一位科学家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这位科学家是

A.张衡

B.沈括

C.蔡伦

D.祖冲之 16.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A.迁都洛 B.改用汉姓

C.该穿汉服

D.学说汉语 17.《资治遥鉴》说曹操统治北方能“化乱为治”,而《三国演义》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A.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B.历史小说与史书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C.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 D.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

第II卷(非选择题)

1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

(2)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改革是什么?改革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写出孝文帝改革的(三项)措施和作用

(4)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与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请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19.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影响,两者可媲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力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方面下重手。——摘自《“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树根),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之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为了解决三个“低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判断,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成功处理好“最大问题”具有哪些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中的 “魏主”是哪个皇帝?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3)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语言?

(4)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

21.请认真观察下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在什么时候形成南迁浪潮?

(3)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4)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22.读下图回答

(1)请写出图1中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

A B C D(2)请写出图2中字母所代表的政权名称。E F

(3)图1中A国与赵国之间在战国末期发生的空前激烈的战役是?(4)奠定图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5)结束图

1、图2政权并立局面的分别是哪两个王朝?这两个王朝有很多共同点,请说出其中一点。

23.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9次离京调研考察,改革均被提及。纵观历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代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依次写出三则史料反映的我国古代史上的三次政治改革。

(2)第一次的改革有何影响?

(3)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材料中的哪一句话能够反映出此次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4)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第三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24.思想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人物在《世界百位名人录》中名列前十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从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孔子的“爱心”、韩非的“冷眼”各体现在什么地方。作为教育家,孔子非常有教育主张,你能说出两点吗?

(2)图二历史人物是生活在东汉时期的谁?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这一重大贡献有何意义?

(3)图三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数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什么?你认为以上历史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D

6.C

7.C

8.A

9.C 10.D

11.D

12.A

13.B

14.C

15.D

16.D

17.C 18.

(1)管仲、(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汉化措施: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促进了民族融合、(4)符合题意即可。19.(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推行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2)迁都洛阳,讲汉语。

(3)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4)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等(20.

(1)孝文帝 洛阳

(2)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3)鲜卑语 汉语

(4)促进了民族融合等。

21.(1)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2)西晋后期。

(3)长江中下游地区。

(4)北方人南迁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2.

(1)秦、楚、齐、燕

(2)蜀、吴

(3)长平之战

(4)赤壁之战

(5)秦朝、西晋 都是统一的朝代(统一时间都不长)23.

(1)管仲改革 ;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2)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

(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4)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姻等,说出四点即可。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24.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等;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教育学生要有老

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知新。

(2)蔡伦;贡献:改进造纸术。意义: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3)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

勇于创新、乐于向他人求教、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和研究等。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小结学案教案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复习目标:

1.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2.掌握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及意义。4.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石器的科技与文化措施。

二、重难点

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民族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三、回顾梳理:

(一)三国鼎立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_______大战,袁绍大败,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______大战 曹操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定都________;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都城________;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________。

(二)西晋的兴亡:266年西晋建立,建立者_______,定都_______,280年灭掉吴国,统一全国。“八王之乱”耗尽国力,内迁各族起兵反晋,316年西晋灭亡。317年,皇族_______建立东晋,定都________。

(三)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_______年,东晋在_______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__________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___,进行改革,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促进了__________。

(六)承上启下的南北朝文化

1、南朝_________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 “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这比国外早了近1000 年,其代表作________在唐朝时用作课本。

2、北朝的 ___________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代表作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 篆书、隶书 转化到楷书,草书和 行书 也逐渐流行。

4、东晋的___________,集书法之大成,代表作___________有 “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他被后人称为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__________ 最为出色,代表作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魏晋南北朝时,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______的_____石窟和河南______的_____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四、典型引路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对应练习

1、曹操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A.消灭袁绍的势力 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南下统一全国 D.废掉汉献帝

2、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3、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A.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4、“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A魏国

B 蜀国

C 吴国

D 西晋5、2009年6月1日,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抵达南京,拜谒中山陵。南京在三国、东晋时,分别称作()

A 建业、夷洲 B 建业、建康 C 咸阳、建康

D 咸阳、夷洲

6、下列关于淝水之战结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淝水之战后前期统治瓦解

B 东晋趁势统一了南北

C 东晋在南方去的暂时稳定

D 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

7、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从西晋开始到北魏建立,内迁各族中,曾经统一了黄河流域的有()

①匈奴

鲜卑

③ 氐

④ 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自孝文帝以来,北魏黄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如孝武帝、孝明帝等,其原因可以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那一条找到()

A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B 改穿汉服

C 改姓汉姓 D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9、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 B.表广大人民的的利益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D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10、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科技方面的描述错误的是()

A祖冲之在数学、天文、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B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C贾思勰的《齐民要素》对后世影响巨大

D上述三人均生活在南北朝时期

1.(12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3分)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3分)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3分)

七、归纳提升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小结综合检测新人教版课件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最新历史正剧《英雄曹操》于2013年正式热播,该剧首次为曹操翻案,塑造了一个英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2.下边的示意图反映的战役发生在()

A.200年

B.208年

C.220年

D.222年

3.下列哪些是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结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公元220-589年的中国历史,被史学家通称为“魏晋南北朝”,这其中的“魏”是指(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5.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都城在建业的政权,国号是()A.魏

B.蜀

C.吴

D.汉)1

6.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再次统一创造了条件

7.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统一全国的政权是()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8.下图描绘了我国古代一次著名战役的情景,在这场战役中出现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以下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A.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是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A.管仲改革

C.戊戌变法

B.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10.在学校举行的一次“历史故事会”中,一位同学介绍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的内容。他的下列介绍与史实不符合的是()A.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B.颁布均田令 C.改为汉族的姓

D.农民不再承担徭役和兵役 11.商鞅和北魏孝文帝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们变法和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C.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D.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观察下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移民南迁后,主要集中在()

A.岭南一带

C.长江中下游一带

B.四川一带 D.东南沿海地区

13.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而早在东晋、南朝时,我国南北方经济就出现了互相交流的局面,这时南方人可以吃到的北方粮食品种是()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白菜

14.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北方人慕名到当时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旅游观光。他去的城市是()A.洛阳 B.杭州

C.建康

D.汴梁

15.无论是在“吴蜀时期”还是在“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都得以开发,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 B.江南土地肥沃 C.南方统治者施行仁政

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16.“天气新晴,是夜必霜。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桃花落在尘土里,打麦打在泥浆里;桃花落在 泥浆里,打麦打在尘土里。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这些谚语出自的著作可能是()A.《缀术》

B.《水经注》 D.《九章算术》 C.《齐民要术》

17.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为写《史记》游历了许多地方,收集了大量资料,在这一点上,下列人物中与司马迁最相似的是()A.祖冲之 B.郦道元

C.贾思勰

D.华佗

18.李平一家利用暑假去古都洛阳旅游。在洛阳的八景之一龙门山色,他们看到断崖上有许多佛像。你知道他们浏览了什么名胜古迹吗()A.秦始皇陵兵马俑 C.龙门石窟

B.云冈石窟 D.花山壁

19.总结概括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很重要的方法。下面是一位初一同学在学了某一时期的历史后作的概括,你认为这一时期是()

A.先秦时期

C.秦汉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 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4分,共50分)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0分)(1)与“三顾茅庐”的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曹操。()(2)赤壁之战后,刘备先据荆州大部分地区,后进入益州。()(3)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匈奴。()(4)三国时发明的灌钢法是冶炼技术的一大进步。()(5)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数学方面,首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2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 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识图联想】

(1)请正确填写图一中三国的地理位置。(6分)A.;B.;C.。【应用创新】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南阳武侯祠联

材料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民歌《敕勒川》

(2)读材料一对联并结合图一,分析此对联颂扬的人物是谁。“水面偏能用火攻”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3)结合图二和材料二,说说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怎样的趋势。(2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遇见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八王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面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中国政府在2010-2015年的五年规划中提出不仅要鼓励国内地区间人口流动,还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1)假如你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北方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将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2分)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2分)(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2分)(3)自东汉末年以来的人口南迁,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4)针对近年出现的农民进城务工、劳务输出等迁徙现象,结合材料三谈谈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4分)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燕州刺史穆罴进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见,谓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魏书》卷十四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自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的“高祖”“魏主”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谁?(2分)(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高祖主张“移都”的目的是什么?(2分)他将都城移到了哪里?(2分)(3)判断材料二指的是哪次改革?(2分)材料所反映的应是改革中的哪项具体内容?(2分)(4)你如何评价这次改革?(4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袁绍,战后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故答案为B。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图结合分析能力。由图中“曹军、孙刘联军”以及标注的地名,可判定该战役是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进行的赤壁之战。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均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之前,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为了争夺地盘进行的战役,是我国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依此可知,本题选D。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魏晋南北朝”中的“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是曹丕建立,又称“曹魏”。北魏、东魏、西魏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5.【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魏国的都城是洛阳,蜀国的都城是成都,吴国的都城在建业,西汉都城是长安,东汉都城是洛阳。故本题选C。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中关键语句提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即可用排除法选择正确答案为D。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280年,西晋灭掉吴国,完成了南北的统一。曹魏和吴、蜀三国鼎立,东晋和北方一些割据政权对峙,北魏和南朝对峙。故本题选B。

8.【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辨能力。由题中图片所给信息和题中成语,可判定该战役是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进行的淝水之战。在这次战役中,东晋军队上下团结一致,战术得当,以少胜多打败了军心涣散、骄傲轻敌的前秦。前秦败退后,北方再次出现割据混战局面。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B。

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通过改革,也使鲜卑族汇入了更加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0.【解析】选D。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颁布均田令,迁都以后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人必须把洛阳看作是自己的家乡,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故答案为D。

1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我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本题选D。而A和B分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和结果,C是商鞅变法的作用,均与题意不符。

12.【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

13.【解析】选A。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小麦最初在北方种植,这一时期推广到了南方。

14.【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情况,根据教材内容可知:南朝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建康。

1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所列举的四个选项都属于江南地区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但本题需要回答的是最主要的因素,在江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当时南迁的北方农民和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

1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题干中谚语,由“打麦”“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等有效信息,判定该谚语是关于农业的。故本题选C。A、D是数学著作;B是地理学著作。

17.【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郦道元在编著《水经注》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本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故本题选B。

18.【解析】选C。本题为情境选择题,考查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从题干“洛阳”“龙门”入手,可以判断所问的名胜古迹是指龙门石窟。因此,C正确。19.【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图示中的信息“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发展”即可推断出答案,其反映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解析】选C。本题为实际应用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边境少数民族的内迁,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战争连年不断。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逐渐融合,这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适应了这种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大融合。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1)×;(2)√;(3)×;(4)×;(5)√。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魏国占据北方,蜀国在川蜀之地,吴国盘踞江东,依此可知A是魏国,B是蜀国,C是吴国。第(2)题,由“六出七擒”“一心只为酬三顾”“武侯祠”等有效信息,便可判定该人物是诸葛亮,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打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第(3)题,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二的诗歌本为鲜卑语,后鲜卑语消失,被翻译成汉语保存下来,是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1)A魏;B蜀;C吴。(2)诸葛亮;赤壁之战。(3)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回答。第(3)题可从劳动力、生产技术等方面回答人口南迁的作用。第(4)题是开放性题目,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人口流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答案:(1)江南地区。原因:躲避北方战乱。(2)南朝。

(3)人口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而且由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4)提示:现实生活中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状况下降,如何改善和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待遇、生活,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言之有理即可)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由材料一、二中“移都”“迁于河南”“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等有效信息,便知“高祖”“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改汉姓均是他改革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链接史实,便可完成对第(1)(2)(3)题的解答。第(4)题,可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归纳。答案:(1)北魏孝文帝。

(2)目的: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洛阳。(3)北魏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姓。

(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答出两点即可)9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各单元测试卷有答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选择题

1.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是()

A.《魏碑》 B.《玄秘塔碑》 C.《兰亭序》 D.《出师表》 【答案】C

【解析】【分析】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兰亭序》。

2.“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三国时期吴国的造船业发达,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故选D 3.4世纪后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 B.前秦 C.鲜卑 D.氐族 【答案】C

【解析】【分析】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晋南北朝更替的知识点。

4.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详细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他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A.《水经注》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掌握贾思勰的贡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5.哪一王朝最终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A.西晋 B.东晋 C.新朝 D.北魏 【答案】A

【解析】【分析】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汉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 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晋。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西晋统一全国。6.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中的内容,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7.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顾恺之 B.郦道元 C.王羲之 D.范缜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羲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成就的相关史实。

8.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

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 【答案】C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睿。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故选C。

【点评】本题以“王与马,共天下”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东晋建立。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的相关史实。

9.某剧团要编演一部反映南北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的话剧,这部话剧可取材于()

A.蒙恬北击匈奴 B.孝文帝改革 C.昭君出塞 D.澶渊之盟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中有明显的提示词: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友好关系。根据这些特征结合课本所学内容,可确定是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故此选择B。【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有关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10.下列不是三国时代的人物是()

A.诸葛亮 B.刘备 C.曹操 D.孙权 【答案】C

【解析】【分析】曹操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显然不是三国人物,但符合题意。

【点评】本体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三国时期是一个混乱和割据的时期,形成了以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从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时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

11.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答案】A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大地主非常奢侈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

12.《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A.匈奴语 B.汉语 C.鲜卑语 D.胡语 【答案】C

【解析】【分析】意思是“皇帝命令(诏即为皇帝所下)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因鲜卑族是位于蒙古草原上的民族,进占黄河流域的,所以自称为北)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对中原文化的向往,愿意抛弃自身民族特征并自主汉化的政策态度.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3.六朝时期,南方出现很多商业城市,吴郡的丝织业很著名,你知道吴郡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A.扬州 B.南京 C.宁波 D.苏州 【答案】D

【解析】【分析】吴郡值得今天的苏州,因此选D。【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A.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更为了接受汉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前,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和家属穿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等汉化政策,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和发展,A,B,C三项也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本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识记清楚,又要对措施中的内容要理解清楚,考察学生全面掌握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同学们对历史问题的全面掌握 和理解要靠平时的积累,对待历史问题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5.北方人口南移的主要方向分三条线路,其中,中线移民进入到今()

A.巴蜀地区 B.两广地区 C.两湖和江西 D.江浙地区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人口南迁的有主要路线是:西线进入巴蜀, 东线进入今江浙地区,中线进入两湖和江西地区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6.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东晋和西晋的统治区域相同 ②结束东晋统治的是前秦

③南朝从420年开始 ④南朝包括前秦

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分析】这是基础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历史知识储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要求我们回答的是不正确的。故选A、①②④。【点评】本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17.下图是明朝人画的“三顾茅庐”想像图,它涉及的主要人物是()

①孙权 ②刘备 ③周瑜 ④曹操 ⑤诸葛亮

A.①②③ B.③⑤ C.②⑤ D.④⑤ 【答案】C

【解析】【分析】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因此选C【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8.周杰伦的歌曲《乱舞春秋》中有一句“曹魏枭雄在,蜀汉多人才”,这一句歌词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始于哪一年()

A.200年 B.229年 C.220年 D.208年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歌曲中的曹魏指的是公元220年曹丕建立魏国,蜀汉是公元221年刘备建立的蜀国,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至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歌曲中所反映的就是三国鼎立的社会局面。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19.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同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繁荣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片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东晋和前秦对峙形势以及北魏孝文帝均处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时期。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20.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好 D.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准确理解。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ABC是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此题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关知识的准确理解。

21.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

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隋文帝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的措施。ABD三项与题干不符。故答案为C。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属于常考的知识点,学生要掌握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2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起到促进作用 B.江南人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C..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技术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答案】C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解析】【分析】从东汉到西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带动了江南农业的迅速发展。B、D也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但究其主要原因为C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23.一位生长在北方的鲜卑族青年,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此后他的人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不得穿着汉装走在洛阳的街头 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 C.不得娶汉族官吏的女儿为妻 D.在兵役册上必须注明鲜卑复姓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响应政府汉化政策迁居洛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涉及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选项ACD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因此只有选项B开始潜心钻研儒家经典著作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难度适中,考生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4.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B.南方人民大量北迁 C.北方地区经济发达 D.北方少数民族发展迅速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生应掌握好基础知识。【点评】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25.(2017•青岛)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个“流亡政府”是()

A.东汉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难度适中。

二、材料分析题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26.阅读下列材料: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 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请回答:

(1)上述材料提及中国古代哪次著名的改革?

(2)除材料的规定外,这次改革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答案】(1)北魏孝文帝改革。

(2)还涉及到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的姓氏改为汉姓,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等。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识,学生需有牢固的知识积累。【点评】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7.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的多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偏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把洛阳看成自己的家乡,该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改编自北师大版七(上)历史教材

材料二

唐朝采用了送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忽必烈即汗位之时…突破可中国空前的大一统,疆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复杂.他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建立起了以蒙古贵族为主要统治者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张传宝《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种的“他”指的是北魏哪一位政治家?它的做法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图片(如图)反映的是汉藏民族之间那一段历史佳话?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有何特点?“为了巩固对这个偌大国家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什么制度?

(4)结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答案】(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文成公主入藏.(3)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4)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体现了对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2)依据材料二中的图片,结合所学可知是文成公主藏.唐朝贞观年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赴长安请婚.唐太宗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3)从材料三中,可以直接获取到元朝疆域辽阔的信息.行省区划主要以加强中央控制为目的,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围绕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文成公主入藏.(3)疆域辽阔.行省制度.(4)各民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1)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2)本题考查文成公主入藏.(3)本日考查元朝疆域及行省制度.(4)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代民族融合等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元朝行省制的内容与影响.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启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答案】(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保护环境。

(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1)由材料“(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知《史记》反映的是:汉朝时江南经济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状况。由材料“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宋书》反映的是: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2)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较为频繁,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人口南迁。南迁的人为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经验。南方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南方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维护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4)北魏孝文帝为了更好的学习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将北魏的都城迁到了洛阳,并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采用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改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贵族服饰;学习汉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提倡与汉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贵族联姻;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孝文帝的改革,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促进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 保护环境。(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符合题意即可)【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2)本题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开发原因。(3)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变化的原因对今天的经济发展的启示。(4)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和进步意义。

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

第五篇:七上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复习教案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学设计

东平四中

夏英巧

课标链接: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复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复习过程:

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 内容

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

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

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

1.参照时间记时间。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

2.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

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江南地区开发

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 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组合作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1)历史背景:(2)改革目的:(3)主要内容:(4)历史作用:5)成功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点拨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一般要素。

2.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重温孝文帝的改革。例如:假如你就是孝文帝,你觉得如何想臣民解释改革的原因,改革中遇到阻力如何处理才能体现你改革的决心;假如你是孝文帝时代的一个鲜卑族青年,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鲜事?从而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文化成就。

按以下内容自己列表,归纳该阶段历史中的文化成就:人物,称谓,著作或者成就,地位或者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展示。教师指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记忆人物朝代。例如:顾恺之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人,是否可以设想让他们两个的字和画出现在一个作品中?

你还有什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图示、列表,文字串联等方式,梳理本单元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让这段历史顺畅流畅。

二、材料分析

四、沙场练兵,小组互评 第一关

选择题

第二关: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答: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

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3、泱泱中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2分)

(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史记》的作者是谁?它的体例是什么?(2分)

(3)请任举两例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2分)

答:(1)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2)司马迁(1分);纪传体(1分)。(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五、课堂延伸,拓展提升:

班级将举行一个关于“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专题报告会,你想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搜集资料来证明这一观点的?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同步练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