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

时间:2019-05-15 05:4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

第一篇: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四、教学用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秦观,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共称为“苏门四学士”。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2、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宋苏轼:“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3、秦观在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一诗中曾追叙祖先, 自叙为将门之后: “我宗本江南, 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 不仕但潜德。” 他年轻时向往杜牧的 “强志盛气” , 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抱负, 希望来日能驰骋疆场, 为收复失地效力。但是他后天的生活环境和经历, 特别是中年以后不断升级的政治迫害促使他愈加淡薄功名, 厌倦官场, 更多地在风尘中寻求人生的乐趣, 性格也愈趋于感伤脆弱, 以致于秦观中年之后, 有感于壮志难酬, 慨然有归隐之意, 因追慕汉代的马少游, 改本字太虚为少游。

4、写作背景

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

四、诵读这首词

1、诵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

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展开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五、鉴赏这首词

(一)上阕赏析

1、词上片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词的上阕中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虚:楼台、津渡、桃源 实:孤馆、杜鹃、斜阳 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因情造景(借景抒情)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得是眼前实景,还是意想之景?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这是作 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下二句言词人闭居孤馆,那么只有在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这三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二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思考:雾、月、楼台、津渡、桃源分别象征什么?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楼台”——高大,崇高。象征高远的理想。

“津渡”——是登船上路的码头。象征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起点。

“楼台”喻心中的理想与希望,“津渡”喻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桃源”比喻心中乐土和理想追求。千古关情,异代同心,“桃源”是秦观苦苦追寻、久久探望的理想。

3、“失”、“迷” 二字好在哪里?

——使动用法,使„„失(迷),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烘托了作者凄迷、失落的情绪,同时为下句“桃源望断无寻处”作铺垫。

4、“断”字作用如何?

——描摹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对前途渺茫的失望痛苦的心情。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

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绝望悲苦之情毕现。

此三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对仗,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

1、选择了哪些意象?作用如何?

——通过孤馆、杜鹃、斜阳等意象渲染环境的凄清。

“杜鹃声”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春暮,另一是假借其声暗喻“不如归去”。这一意象暗含了归乡之情。“斜阳暮”不止是说一日之暮,还有春暮的意思,尤其是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杜鹃声”、“斜阳暮”二意象表现了人生无限凄凉的况味。【杜鹃意象】——子规、杜宇、布谷

传说: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等书记载,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政爱民贤德的帝王。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后世便说杜鹃鸟是望帝的魂魄所化,他在暮春的声声悲啼,仿佛是在说“不如归去”,似乎对那故国难以忘怀。

(一)借杜鹃抒怀乡之情。

(二)借杜鹃表送别之意。

(三)借杜鹃以怀人。

(四)借杜鹃以伤春。

(五)用杜鹃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

(六)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

(七)征人未归之意:杜鹃啼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2、“孤”字的作用如何?

——既写出了旅馆的地处偏僻,更突出了词人贬谪客居他乡的孤独愁苦之状。

3、王国维认为“闭”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闭”字含义丰富,门虽设但长关,词人身处“孤馆”不与人来往,想要把引起他无限愁思的“春寒”“杜鹃声”“斜阳暮”阻挡在外。

锁住了孤寂的心灵,却锁不住外界的侵扰,“闭”写出了孤馆内凝聚的冷寂气氛,衬托了作者郁闷的心境。

——a.包围 驿馆被春寒包围 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两句是如何从正面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的?

——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 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 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 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 穷的愁绪,让人弥觉其不可堪也。

• “莫道不销魂,一失一迷一望断!孤馆春寒今又是,杜鹃斜阳正伤心。”

• • • • • • • • • 沦落天涯,春寒料峭,独处客馆,往事纷纷,不寒而栗。一个羁旅之身,所居寂寞孤馆,所感料峭春寒,所听杜鹃啼血,所见日暮残阳,贬所凄清冷漠,词人愁云惨淡。此情此景,少游只能以“可堪”道之。

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

上阕小结: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贬谪郴州所望茫茫和居所环境的寂寞凄冷,景中含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

(二)下阕赏析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1、“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

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

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

【链接】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2、诗人有何“恨”?

——a.亲友的寄赠,增加了离恨;

b.联想到事业和前程在无休止的党争漩涡中渐渐地被淹没,便无限怨恨。

3、请简要分析“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的用法,并试写出学过的此类用法的诗词。

——“砌”字有“堆叠”之意。写出书信仿佛变成砖石,层层垒积,成为“无重数”的恨墙,沉重坚实又无法消解,是词人内心最深沉的痛苦。

“砌”字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理解】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二、郴江本该在郴山,为什么要远远的流到潇湘去。

三、“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四、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幸自”和“为谁”两个词,表现出那山山水水仿佛都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是借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是作者郁闷心情曲折委婉的发泄。

——郴江流向了潇湘,本是自然现象,而词人却说“幸自绕郴山”,这是他的主观愿望,就像词人自己,他本希望仕途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现实却是自己被贬郴州,理想迷失。

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下阕小结:下片以抒情为主,化用典故,情中带景,写少游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词人最终无法穿越“雾失”“月迷”„„

(三)总结:

1、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2、情感思想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心情。全词上片

,描写

,极力渲染一份

的氛围;下片以

为主,抒写了

的心境。

3、情感总结:

a.接二连三的迁谪偏远之恨 b.沦落天涯的萧索孤寂之感 c.游子的羁旅怀乡之思

d.一个失意者的凄苦哀怨和对政治的不满 e.前途莫测的彷徨之情

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在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六、再次诵读这首词

七、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附板书: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第二篇:《踏莎行》教案

《踏莎行》教案

一、导入:

在北宋的词人中,秦观原是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一位作者,冯煦在其《宋六十一名家例言》中云:“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所以他的此种,往往能写出一种极为纤细幽微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秦观写的《踏莎行》,一起来领略秦观的诗歌魅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有关作品。

2、分析本词的意境,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学习引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三、问题组: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四、小组讨论交流

五、结果交流,课堂展示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句中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迁贬在外的。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这句话中中哪些是象征性的景物?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当如何理解?

“砌”字: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欣赏,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六、规律点拨

意境(境界)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

七、课堂小结

第三篇:踏莎行秦观教案

踏莎行 秦观 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政途不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今属湖南),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2)以诗言志: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苦楚,千般哀怨,满怀惆怅、悲愤交加,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

四、诵读这首词

1、诵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

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展开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五、鉴赏这首词

理解象征手法及其原因

(1)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楼台:心中向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杜鹃:表示春暮;暗含归乡之意。

斜阳: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原因:符合其贬谪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品味词语的妙处(1)“失”“迷”两个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3)一个“闭”字用得妙,它有怎样含义,请指出? 明确:

a.包围 驿馆被春寒包围 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我们把“斜阳”换成“夕阳”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斜阳”是引起愁的事物,而“夕阳”是中性词,不带情感

(5)既然有人寄梅,又有人送书信,为什么还有恨?“砌”字用在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能排遣作者心中的郁闷。“砌”为“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讨论句子的含义

(1)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 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2)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含义。

文中有两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这首词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教师解读:

“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 “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 “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如柳永《八声甘州》“何事苦淹留”的发问)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六、教师小结:

《踏莎行·雾失楼台》是秦观的代表作,据说苏轼特别喜欢词中的“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曾把它书写在随身携带的折扇上。当苏轼惊闻秦观逝世的噩耗,他失声痛哭,在折扇上挥笔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题跋。

七、再次诵读这首词

八、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附板书: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第四篇:欧阳修 踏莎行 公开课教案

踏莎行 教案 欧阳修

一、导语: 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立身以立学为先 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二、学习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六一居士】的来历: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四、词牌介绍:

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属于小令(58字以内)。(59-90,中调,91以上长调)

五、相关评论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王世贞《艺苑巵言》:“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此淡语之有情者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

卓人月《词统》:“芳草更在斜阳外” “行人更在春山外”两句,不厌百回读。

六、同类词作: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七、总体把握:

1、学生朗读全词,体会这首词的题材内容。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选写候馆、溪桥交待了地点,选写残梅细柳交代了时令。“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春天的和暖。

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于是作者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距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来越远。生动形象地表现行人的悲伤之情。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化虚为实。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以乐景写哀情,托物兴怀。

下片是行人想象思念的女子的情状:肝肠寸断,粉泪洗面。不要倚在高高的阑干上,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行文上层层深入。

2、进一步探讨: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两方面来写相思之愁。但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闺人为主呢?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分析鉴赏本词

一、赏析: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早春远行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2、上片手法分析:词上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写春色之美,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折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3、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二、我们回头再看欧阳修列举的几个意象。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会了。

古人写梅的诗词:

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 陆游《客舍对梅》:“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尤袤《梅花》:“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2、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古人写柳的诗词: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最早的源头)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3、自从《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

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是一例。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合。

二、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先请同学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离别的愁绪随着行人越走越远而越无穷无尽就像连绵不断的春水一样。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小结: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三、总结发言: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

5、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请学生说说下片写的什么内容)遥想,推想,联想,想象。游子感到离愁无穷无尽时,想到了楼 上孤单的思妇,她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必然会伤心流泪,但也只能登楼远眺,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头又被春山挡住了视线,让她牵肠挂肚的人呢,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6、理解此词上、下片分写行者和居者,分析下片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居者的离愁。上片写行者,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这是实写。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情感更进一层。词人想象居家的爱人登楼远眺,这已是进了一层;而词人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这样高楼倚栏,因为这样只会更添离愁,又进了一层。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行文上层层深入,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有如剥蕉,使抒情更为深挚。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7、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成更进一层的写法。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的愁苦。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8、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唐宋词选释》),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刘学楷)

9、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10、比较阅读

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ē(远,迟)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木筏)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

第五篇:踏莎行诗歌集锦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2踏莎行(三部韵)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3踏莎行(三部韵)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4踏莎行(四部韵)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5踏莎行(四部韵)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下载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踏莎行 郴州旅舍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篇一:踏莎行初春阅读答案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注】①徐灿......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五篇)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晏殊《破阵子》 欧阳修《踏莎行》

    晏殊《破阵子》 欧阳修《踏莎行》教学案 主备人:薛胡 审核人:罗旭东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晏殊词所运用的白描手法。 2、体会《踏莎行》中所表现的天涯游子的离愁......

    《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踏莎行①张孝祥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

    27.清平乐 踏莎行[5篇材料]

    清平乐·春归何处 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进士,授叶县尉。......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案.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踏莎行》《蝶恋花》教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诗词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能对诗歌中的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2、了解北宋早期婉约的词......

    小学教师国庆60周年诗词征文:踏莎行

    造福一方的现代乡贤六十华诞,细数英雄,孙陈薛杨顾李张。带领群众创伟业,造福一方美名扬。 碱地粮仓,荒山果香,水库成串五业旺。丰衣足食奔小康,科学发展更辉煌。(建国六十年,领导群......

    踏莎行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释⑴候馆:迎宾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