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地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摘要:现代地理教学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关系密切。厘清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对于丰富地理教学内涵、实现地理教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教学;社会参与;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地理学科把人类生存空间整体作为主体教学内容,其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是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属于基本活动经验的范畴。二者与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素养关系密切。因此,厘清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素养,对于丰富地理教学内涵、实现地理教学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地协调观与责任担当意识
地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环境演化的不可逆性规律。所谓“中和在我,天人无间”,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地理教学在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强化学生的国际理解。1.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参与环保、传承文化、地理决策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容时,从平衡功能入手,正确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理解保护藏羚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面对城市化问题,实现“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望,需要全体公众的共同参与。学习“旅游地理”时,通过学习泰山、黄山、庐山国家公园、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武夷山等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公民要参与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地理决策十分重要。学习“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及振兴”时,学生认识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老化、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机构调整、开发新的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引进新技术、中外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后,成功进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时,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河南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等为学习案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地理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地理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国情认同、文化认同、发展道路认同等方面。国情认同方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了解北京留民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在“人口与环境”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多但又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问题,理解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帮助学生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认同方面,地理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016年末,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受到世人的瞩目。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对于“二十四节气”耳熟能详,并且仍旧根据节气规律指导和安排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道路认同方面,地理教学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挖掘具有时代性的发展特色,彰显中国发展的力量,如“嫦娥二号”奔月、“蛟龙”潜入深海、“天河一号”引领世界计算速度、一带一路、北斗系统、量子通信等骄人的发展成绩,让学生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拥有民族自豪感,为祖国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从小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爱国情怀和宏伟抱负。3.强化学生的国际理解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不断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各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如“全球气候变暖”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养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产业转移”教学中,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解国际上产业转移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变化、还有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不断强化学生的国际理解。“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学中,通过探讨亚马孙热带雨林在全球生态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热带雨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周边国家的责任,更是全人类的责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写道,“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兴趣的学科,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强化学生的国际理解,是地理教育的神圣使命。
二、地理实践力与创新能力
地理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明确要求。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方面明确提出“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参与实践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参与实践的乐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升地理实践力。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地理实践力的养成场所主要在户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科学的环境观和发展观。同时,学生通过具体的研学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增强自主与创新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如合肥市包河区区本课程“森林课堂”研学活动,主要以区内河流、湖泊、森林、农田、街区为载体,将课堂学习延伸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之中,在亲身观察、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参与实践的热情。2.促使学生实践中提升能力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究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品质,同时还要能够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地理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动手能力培养方面,选择一些学生可实际操作的实验或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如学习“热力环流”原理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孔明灯放飞的画面,再鼓励学生自己放飞孔明灯,探究冷热不均而导致的大气运动。观察判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将一些抽象的地理原理通过实验或实践活动进行展示,如学习“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立竿测影”实验来量算当地的太阳高度角和地理坐标,并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实践出真知,地图、图表的绘制;地球仪的观察与使用;天象、气象、水文、地震、环保等方面的简单测报仪器使用;地形模型的制作等活动都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3.鼓励学生实践中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创新学习环境和学习手段,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元素,能创造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单调乏味的弊端,使学生的乐学落到实处。利用虚拟网络技术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如Google地图,它是一款虚拟地球软件,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信息显示功能,被大量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如在Google地图上选择“长江流域”,点击左边窗口中的“EarthCityLights”选项,就变成该区域夜景图,城市灯光直观显示出长江流域城市分布“东多西少”的特点,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广阔、雨热同期、土壤肥沃、环境人口容量大,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因此灯光分布密集,城市较多。“人口的迁移”教学中,可以借鉴“百度人口迁移大数据”网页进行授课,进入主页以后,可以看到有关人口迁徙的图片。在图中,用若干个光点来表示搜集到的春运迁徙数据,光线强弱代表人口迁徙的数量,光线越亮,人口迁徙的数量越大。春运现象真实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务输出大省一般经济较为落后,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较大,光线较亮。利用百度人口迁移数据,形象直观地描述了当今中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和区域特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不断创新。地理信息技术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等,这些技术应用领域包括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等。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对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有着重大意义,人地协调观是“社会参与”素养的内在表现,在地理观念中提升;地理实践力是“社会参与”的外在表现,在地理实践中创新。地理教学应从“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的高度出发,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台湾十二年民国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5(4).[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7):290.作者:洪成旗 沈兰兰 单位:安徽省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二中学
第二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多方位转变观念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桃山镇中心校 孙立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今天我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从课堂教学抓起”的一点看法。
一、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土壤
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学校要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分层培训(实现年青年教师“做中学”,转岗教师“做中思”骨干教师“做中创”),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转变教育观念,达成“三转变”,即从“应试教育”向提升“核心素养”转变;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从管、灌、压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转变。让教师真真正正转变成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真正正做到让核心素养立足课堂。
二、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一,选择与确定各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点。
第二,结合课程的特色,深入细化学科层面的核心素养要点内涵,形成从基本要点到主要表现,再到要点与表现相结合这样一脉络,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
第三,将核心素养学科要点与学科学习建立联系,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推进启发式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课程改革以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课堂上仍然存在教师把控过多、缺少学生质疑问难等问题。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认为应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
首先,我们要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直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这些课堂上的教学多数仍以教师讲授、提问和学生被动回答为主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以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多数是“对不对”“是不是”的判断性问题和“是什么”的陈述性问题;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性问题和“你是怎么看的”评价性问题比较少。这些判断性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不利于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接纳和利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实施启发式教学,设计有思维梯度和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要学会有效地接纳和利用。
如教师在课前设计新颖有趣的导语,如:即兴表演,观看录相,启发式谈话等。其次再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能够提出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能够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想象问题。同时,教师适时与学生共讨论、分析、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会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们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的互动。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其次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各学科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将本学科的核心知识、结构化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教给学生,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形成本学科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各学科要展开合作,围绕跨学科的内容和项目,开展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还可以走出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真实的情景,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
四、以“五个一”为载体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教学对核心素养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科外活动的教育价值。本学期我校将聚焦6大核心素养,以“五个一”为载体(即一副好口才、一手好书法、一个好身体、一身好习惯、一项好才艺),培养学生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同仁们,我想信只要我们转变、只要我们坚持,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再上新
台阶。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第三篇:抓好德育工作?提升学生素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抓好德育工作 提升学生素养
作者:周金
来源:《职业·中旬》2014年第08期
摘 要:本文从技工学校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现状入手,着重阐述了技工院校教育中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实施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技工学校 道德教育 大德育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的培养,而在培养技术工人方面,技工院校具有明显的优势。古话说得好:“立德才能立人。”为了使学校的发展合乎社会发展的节拍,培养出更多、更好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在抓好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的同时,要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技校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中考的落榜生,所以相对来说,技校学生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学习能力欠缺,学习自觉性不高;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低,哥们义气重,违纪违法率较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1.家庭原因
(1)家庭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养成了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不热爱劳动、好吃懒做等坏毛病。
(2)一些来自于单亲、离异、孤残、农民进城务工等家庭的学生,大部分存在性格孤僻、偏执、自卑等心理问题。
(3)双职工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往往请保姆或长辈在家带孩子,养成了孩子自负、好高骛远的性格特征。2.学校原因
(1)由于普高不断扩招,技校的生源越来越紧张,使原本就不好的生源质量不断降低,问题学生增多。
(2)近年来,技校老师在集体荣誉、责任感使命感上有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师德有待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社会原因
(1)网络影响。网络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快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充斥其间的色情、暴力等内容,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学生防不胜防、无法抵挡。学生早恋和暴力现象逐年增多。
(2)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来不及消化或者是不愿消化我们传播的经典传统文化。
(3)整个社会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导致形成育分比育德重要,德育在应试教育面前可有可无的错误观念。
二、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任重道远 1.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震撼和充实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自然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面对养成不良素质的学生,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我们一定要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2.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劳动者要求的提高,现代企业不仅要求员工有较好的技能、健康的身心,更要求自己的员工有积极向上、与人合作、爱岗敬业的美好品德。
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教师本着一颗博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用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模范,在抓好学生的文化知识及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更应在德育的实施上花费更多的力气。
三、技工院校德育教育须建立大德育教育体系 1.建立校风、教风、学风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
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长期努力所形成的行为风气。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来考察一所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标志、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建筑布局、道路环境、校园美化等因素都直接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建设。如笔者学校一入大门就能看到躬行亭、信息楼上的校训、师德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约以及博士帽式的教学主大楼,教学楼里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布置等无时无刻不让全体师生员工体会到道德的教化。
教风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一所学校要由上而下形成一个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多层次体系,他们包括党政团领导、中层干部、普通教师、班主任老师、学生干部等。同时要不断提高这些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最终建设成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德育管理队伍。笔者学校的新老教师结对制、班主任导师制都为新老师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生源的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学风。散漫的学风不仅让社会诟病,更直接影响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不得松懈。笔者学校通过宣传营造氛围、课堂纪律检查、学生评价办法的改革等途径建设良好的学风。
校风、教风和学风,相辅相成。一个具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学校,才可能是一所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2.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大德育体系
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大德育教育体系,学校首先必须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同时整合社会资源,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取得联系,使德育不仅仅落实在学校,更延伸到社会,辐射到家庭中去,从而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教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3.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切实推进大德育教育顺利进行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中职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些都从国家层面给我们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同时职业学校要建立强有力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制定德育工作规划,明确德育工作考核目标,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改进考核机制,将德育目标及完成情况纳入对本部门的考核,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技工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大德育体系的有效途径 1.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同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和表现良莠不齐。所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作为学校层面教育必须抢先占领道德制高点,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新生入学军训开始,就要狠抓学生道德教育不放松。学校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反复强调学校行为规范。在加强正面引导同时,也可以提供反面教材。如可以通过道德大讲堂、观看法制教育片、到福利院帮助鳏寡老人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会亲情和助人为乐的愉悦。
其次,对学生当以鼓励为主。我们的学生还年少,可塑性还很强。这中间出现弯路、挫折和坎坷很自然也很正常。学校和教师平时要多些正面教育引导,对他们进行励志教育,如看看励志电影,听听励志故事,出一些相关的黑板报等等。要开展国学教育,了解二十四孝,要让学生重温经典,感受传统美德,使道德教育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学生的心房,让他们感受人性的伟大和光荣。
再次,对违纪学生要及时教育。既要让他们感受到犯错的负面影响,但又不能让他们觉得从此就走入了深渊,没有回头路。要给学生留有余地,使他们有改正的机会。对学生批评要一码归一码,不能搞秋后算账。要利用学生闪光点,做好就要表扬,不好就批评。道德教育应该有理、有利、有节,让学生心服口服。
第四,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理论课还是技能课,我们都要时刻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最后,要做好交流。学生情况相似,不同老师教育方法不一样,个人心得体会也不同。做好的谈谈成功喜悦,没做好的说说失败痛苦,发泄发泄。这对老师对学生都很有好处,也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2.从师德抓起,实施德育教育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深厚的文化素养,还应具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都很高,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老师,首先必须三令五申,让教师在学校里明确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组织老师加强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其次,要对教师违反师德行为零容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旦发生绝不护短,绝不姑息。对出现问题的教师要先私下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要有挥刀斩马谡的气魄,该处罚的处罚,该开除的开除。再次,对那些思想表现好的老师必须表扬奖励。在教师大会上表扬,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晋升职称和荣誉称号的机会,让他们在会上做典型发言,给其他老师当好示范。还有学校要为老师提供知识更新的平台,让教师跟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最后,要及时做好总结。通过不断总结来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实师德教育内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师德教育长抓不懈,因此保持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德育教育更加卓有成效。
总之,德育教育事关重大。它不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更能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成绩优秀的阳光少年。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实推进道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伟.把德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1.[2]余如玉.关注学生生命发展促进学生道德成长[J].教学月刊,2011(2).(作者为金华市技师学院院长兼书记)
第四篇: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组成
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
(1)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2)地理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种尺度的划分都会破坏地理素养的整体结构。但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笔者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3)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4)地理素养构成要素论其重要性并不处于同一层面之中,它们在构筑地理素养过程中的职能也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地理科学素养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笔者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把地理科学素养的构成划分为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五个组成部分。
1.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指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术语、地理概念、地理现象、地理空间分布、地理过程、地理因果关系、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科学史等内容。总体来说,地理科学知识涵盖了以下几个问题的内容:“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
2.地理科学能力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地理科学能力既应该包括一般科学能力,也应该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科学能力。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能力目标确定为培养五项核心地理技能:(1)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2)收集地理问题的技能;(3)整理地理问题的技能;(4)分析地理问题的技能;(5)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虽然这五项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基本吻合,但应该说突出反映了一般科学能力,并没有真正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尽管地理思维、想象、观察等能力的培养要求已蕴涵在五项核心技能当中,但仍不利于突出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重点。我们试图依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到的地理学的几个核心问题,对应给出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相应能力:(1)空间定位能力;(2)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能力;(3)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4)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能力;(5)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能力。
3.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科学方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4.地理科学品质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其中地理科学精神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对学生从事地理科学认识活动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力图让学生领悟与感受地理学家在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精神。地理科学精神是指在地理科学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的约束科学家行为的价值规范或准则,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尊重实践,不固守传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遵守科学的职业道德等。归纳起来,地理科学精神包括地理科学研究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合作精神、批判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地理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对地理科学现象和本质作出的反应,它具有理智、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内容。地理科学意识是正确认识地理科学价值、合理运用地理科学技术的关键,因此是地理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地理科学素养的上述组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联系,构成了地理科学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科学能力属于智力因素,而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属于非智力因素。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科学能力发展、地理科学方法运用、地理科学品质养成的载体,地理科学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地理科学能力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地理科学意识的桥梁和纽带。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地理科学技能的培养“解放思想”、导引方向。
(二)地理人文素养
地理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两个部分。人文地理知识主要包括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相关内容。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是指有关“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人口道德”意识、“资源道德”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地理美等内容。
(三)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1]。需要指出的是,地理技术素养的专业性很强,对于不同阶段的学习者要求的广度与深度应有所不同。
1.地理技术知识
地理技术知识是地理技术素养的基础,也是养成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学在工程技术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拓宽地理学应用领域的同时,也给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地理技术知识主要包括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防治技术;景观生态设计;不同区域尺度多维要素的规划技术;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预测、防治技术;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等等。
2.地理技术能力
地理技术能力是地理技术素养的核心,是对地理技术知识的深化与应用。图3地理技术素养的构成地理技术能力主要包括:(1)运用3S技术进行地理信息处理的能力;(2)运用区域规划知识进行城乡规划、旅游规划的能力;(3)对水土流失、沙尘暴、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防治的能力;(4)对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进行预测与防治的能力;(5)利用地理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理课件的能力;(6)正确选择并运用地理技术的能力。
3.地理技术观点
地理技术观点是地理技术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包括:(1)知晓地理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2)明晰地理技术与地理科学、社会的关系。编辑本段
二、地理素养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特点在于:具有广泛的研究范围、丰富的研究方法、综合性的研究内容,因此,从开始它便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赢得了广泛的生存空间。受地理学科性质的影响,地理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归纳起来,地理素养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多方面的基本特点。
(一)地理素养具有综合性
综合性是地理素养的显著特点。第一,地理素养在内容上是综合的。地理素养不仅涉及了位置、地形、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内容,而且包括人口、聚落、工农业等人文地理的内容,还包括了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密切关联的综合性内容。第二,地理素养在构成要素上具有综合性。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中地理知识是养成地理素养的基本前提、地理能力能够促进地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地理方法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引导地理素养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地理素养的综合性,以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地理素养具有空间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地理素养的研究范围具有三维的特点。地理素养中不仅包含空间分布、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知识,而且包含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空间辨别力、空间想象力、空间观点等地理能力和观点要素。因此说,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三)地理素养具有动态性
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发展性,地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虽然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地理素养培养的终点。二是过程性,地理素养与地理素质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素养更侧重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等养成的过程,其次才是获取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等的结果。这说明地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动态过程。
(四)地理素养具有终身性
地理素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对个体的终身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长效性,能够长期对个体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地理素养具有一定的有用性,地理素养中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国家意识、全球意识、地理美感等对个体的终身发展有用。因此说,地理素养具有终身性。
(五)地理素养具有现实性
地理素养对个体的生活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地理素养中不仅包含地理与民居、地理与服饰、地理与交通、地理与饮食、地理与旅游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包含了野外实践、实地考察等方面的内容,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性。因此,在中学地理素养教育中要加强地理素养的培养,以加强个体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六)地理素养具有实践性
野外实践和实地考察是养成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活动,个体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界的和谐、感受各种生态问题,从而获得大量丰富的真实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进而加深个体对自然界的理解、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问题的感悟。因此说,地理素养来源于实践,又付诸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综上所述,地理素养是一个集成概念,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此,地理素养的养成要综合考虑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第五篇:浅谈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浅谈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青县一中 李红城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地理教育目的看,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变为“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注重专业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加之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地理教师在如何挖掘教材、拓展新知识、开发课程资源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课程对地理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那些内容?以及如何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 地理教师 专业素养
一、新课程下地理教师应有的专业素养 1.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初高中地理的全部教材。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科学发展迅速,分支学科日益增多,地理教师应尽可能涉猎更多的学科知识,如、地理美学、地理心理学、地理统计学等等,以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研究地理和讲授地理。这样,才能居高临下,从多角度分析与处理教材。2.学习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就是生命,如何科学合理并且十分有效的将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地理教师而言也是一项必备的素养,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与教育理论对照,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升华。
3.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能力
地理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应该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向学生进行生动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地理教育的责任。地理学科本身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在国情国策教育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地理教师应首先具有这方面的品德修养因此应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教育艺术。并将知识、思想、行为三者有机结合。4.其他知识
地理教学内容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品德素质。例如,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塑造地表形态与外力,板块的张裂与碰撞,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资源的开发与限制,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等等,都体现了对立统一关系。再如,流星的坠落、四季的更替、潮汐的形成、地震的产生、日食月食、雷鸣闪电、山崩海啸、海市蜃楼、血雨腥风、慧木相撞、宇宙黑洞等自然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社会上流行的“闰月之年有大灾”、“彗星出现预示国家有难”、“十字连星警示世界末日来临”等谣言,都是不符合科学的主观臆造。地理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这方面的内容,以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引导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地理教师应了解物理、化学、历史等知识。为了教好学生,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扩大知识面。如广泛的艺术情趣和爱好、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鉴赏、古文和古诗词的功力等。
二、新课程下提高地理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 1.要树立大阅读观,不断拓宽学科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更是一位教育者。”地理不仅与历史密不可分,与政治、语文、艺术、科技等也有着极大的联系。例如,《工业区位选择中》中“工业区位因素”这一内容,就与科技、历史、政治分割不开。广博的综合文化素养是地理教师从教的前提。同时,我们地理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也会引发学生的钦佩和尊敬,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作为我们地理老师必须树立大阅读观,不断拓宽学科视野。平日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坚持看新闻联播,知晓天下事;读教育报刊,研究教育教学和新课改,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读专业刊物,学习专业知识,厚积薄发广博摄取。不仅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专著刊物,还要博览群书,丰富内涵。在读书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让学习,为我们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保驾。
2.要躬身教学实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杜威说过:走出教室一点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针对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学僵化封闭的模式,大胆拓宽地理教学的渠道,从形式到内容都要为学生搭建成长的新舞台,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为此,我们地理教师要摒弃同学科教师之间及不同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陋习,积极参加研讨会、报告会等各种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和合作,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改变知识结构。如我们地理教师经常听听政治、历史、计算机教师的课,如网络管理、通用技术等,看看理科的探究实验室,了解一些专业知识,同样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3.要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华东师大叶谰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使自己不断完善提高。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上,还要让学生带着课本上所学的理论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所学在活动中得到实际的应用。总之,地理专业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苦的工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柳菊兴:《新课程教学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2]吴文妹:浅谈如何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素质
[3]郑建:新课程与地理教师素养。贵州省教育学院地理系。[4]赵会勤: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沙溪镇溪角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