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9》
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中班数
学活动:《认识数字9》
设计意图
数字在孩子的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也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对认识数字的兴趣很高。因此我选了有趣的“数字9”这一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认识“数字9”,理解9的实际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发幼儿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在学中乐,乐中学。活动目标
1.进一步学习不受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及排列形式的影响判断8以内的物体数量。
2.认识数字9,感知相邻两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已认识8以内的数量 2.物质准备:复习8以内数的课件、苹果树(苹果8个)、橘子树(橘子9个)、数字卡片1—9
练习卡:卡1连线(根据数字找出实物卡)卡2涂色(根据数字对方格进行涂色)卡3盖章(根据数字盖上相应数量的印章)活动过程
一、观看多媒体,复习8以内的数。
二、认识数字9,提供数量为9的物品,让幼儿感知。师:你们刚才都玩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有一个数字宝宝要与我们做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师:你们认识这个数字宝宝吗?它象什么?
师:(9可以用什么来表示?)9还可以表示数量是9的什么物体?例:9个小朋友、9块椅子等。
三、感知两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颗水果树,但是不知道它们都长了多少个水果,你们可以帮助我数一数吗?
师:请你们从树上摘下水果,并数一数有多少? 师:苹果有几个?橘子有几个?
师:哪种水果多呢?多几个?哪种水果少呢?少几个?如何使它们变成一样多?
四、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一)介绍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练习卡,有根据数字宝宝进行连线的、有根据数字宝宝进行涂颜色的,还有根据数字宝宝进行盖章的。
(二)提出要求。
1.根据拿到的练习卡进行操作。2.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安静。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你还可以完成不同的练习卡吗? 对能力较弱的幼儿:这是数字宝宝多少?
五、总结评价。
师:你做了哪种练习卡?怎么做?
活动反思
一、从活动目标方面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本次活动中拟订了三个活动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进一步感受物体大小、形状、颜色及排列形式的影响判断8以内的物体数量。第二个目标是感知数量9及8、9两数之间多1和少1的关系。第三个目标是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我觉的自己拟订的这三个目标大致能根据本班孩子的能力及年龄特点。通过教学,我认为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目标。
二、从教具使用方面
在这个活动中,我准备课件、苹果树、橘子数及练习卡等。为了帮助幼儿复习8以内的数,我让幼儿观察课件时,大部分幼儿都能被吸引,说明课件的使用是有效的。在苹果及橘子准备方面,我为了用比较立体的实物,导致上课中教具的使用不够理想,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从引导方面
第一个环节,我主要是让幼儿观看课件,以帮助幼儿复习8以内的数,为学习9打下更好的基础。在内容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第二个环节,认识数字9。这个环节中,我直接出示数字9,让幼儿观察其字形,并说说它象什么。我认为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积极地表达和想象。但是有个别幼儿掌握得不是很好,并且与数字6混淆了。如果重新设计活动的话,我会先让幼儿分组寻找相对应的数量,在认识数量的基础上引出数字9,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幼儿对数字9的印象。
第三个环节,感知8、9两数之间的关系:多1和少1。为了能让幼儿很好的理解多1和少1,我设计了摘水果的游戏。
目标中提到感知两数的关系,由于自身没有很好地掌握侧重点,所以,活动中没有引导幼儿理解它们的关系。
第四个环节,幼儿分组操作。幼儿操作练习卡的情况良好,只是我的练习卡没有很好的体现8与9的关系:添1及去1。
第五个环节,讲评。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说的比较少,几乎都是我给他们评价。
本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为了能让幼儿更好的吸取新的知识,应该让幼儿自由探索,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本身掌握教育教学的重难点也比较关键,如果教师能很好的引导,那么幼儿将能更好的接受新的知识点。点评:
1.教师对活动目标的把握较好,所制订的目标全面、具体,基本反映本班幼儿的实际。幼儿通过努力基本能达到。
2整个活动的环节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能围绕目标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能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3.教具的准备较充分,也受到幼儿的欢迎,说明老师的事前准备是充分、认真的。4.教师的反思较为全面和客观,尤其是对于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能大胆指出,值得肯定。
第二篇: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9”》后记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9”》后记
上了一节中班数学活动课《认识数字“9”》后,我对活动过程做了一番深入反思:本活动中,我认为做得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创设丰富的情境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作为教师,应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活动一开始,我设计了我们骑小车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在活泼轻松的音乐中边唱歌边做骑小车的动作自然的过度了教学,然后通过找座位,对暗号进行数字5、6、7、8的复习。
通过看动物,数动物,帮动物找水果,送水果,重点学习了数字“9”的形成,认识了数字“9”的形状,理解了数字“9”的实际意义。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也是本节活动的难点,在活动中,我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留出大量时间让幼儿充分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充分创造条件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参加探究,开展数学活动
幼儿对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图像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小动物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中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让他们的动力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面向全体,照顾个别,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机会
纲要指出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活动中,我能紧紧把握这个理念,既让能力强的幼儿充分表现,又尽量照顾到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把表现的机会尽量让给孩子,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找回自信,锻炼各种能力,使他们也能得到发展。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通过孩子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整节课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是本次活动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
首先,在提问“9”像什么时,幼儿作了各种回答,如:像倒着的“6”,勾子等等,而我却只是以“噢”等很简单的几个词应付了一下,没有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很好的总结和评价,这就造成这一提问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提升和概括幼儿对“9”的理解),而成为一种装饰和多余。
其次,让幼儿从材料盒中找9片雪花片时,没有向全班幼儿表述清楚后就让幼儿开始活动,以致幼儿找了9片的雪花片而没有说出总数,没有达到点数后说出总数的目的。
再次,幼儿为动物送水果时,应多准备一些篮子,让不同数量的水果放在相应的篮子里,这样不仅复习了以前学过的数字,幼儿也不会全都挤到前面,影响了整个教学纪律。
我想我最大的失败是把理论和实践分离了。我们知道幼儿其实有自己的很多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是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教师最大的任务是帮幼儿把这些零散的经验总结概括出来并进行提升。而我在上课一开始就犯了这方面的错误,没有把幼儿对“9”的认识经验进行总结提升,仍旧使幼儿的这一经验处于零散状态。另外,这个提问本身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却因为我语言上缺乏引导性,使它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这就说明我没有做好幼儿的引导者,违背了《新纲要》宗旨和要求。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通过自己不断的反思和改进,这些问题都会一个个被解决,并且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数学是一个探索、比较、体会和逐步理解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从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
第三篇: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眼睛看一看》
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 小班科
学活动:《眼睛看一看》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正处于对自身器官产生好奇与探索的阶段, 五官是孩子们身上重要的器官,他们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它们的存在,而眼睛又是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经常看到小班幼儿用手挖鼻孔、揉眼睛„„针对这一现象,经反复思考,我认为这是由于小班幼儿对五官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所造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主题教育---我的五官,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眼、耳、口、鼻的用途,懂得并掌握保护眼、耳、口、鼻的正确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本次活动以认识眼睛、了解眼睛的作用为出发点,注重孩子自身的体验,在体验中感知着它们的重要,逐步激发保护意识。
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大部分幼儿刚从小小班升到小班,部分幼儿为新生,而健康、安全为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第一位,因此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眼睛观察周围事物,体验眼睛的主要功能,知道要保护好眼睛。2.愿意参与活动,并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事先与幼儿玩猜物品游戏; 2.物质准备:
(1)大花片、气球、小红花、娃娃、小汽车、积木、书本等常见物品;(2)示范桌子、大块不透明的布;
(3)在教室周围环境布置些动物手偶、气球等等;(4)情景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观看的兴趣
教师:你的眼睛在哪里,用自己的手轻轻摸摸吧。请小朋友用小手捂上眼睛,说说你能看见东西吗?(不能)请你们睁开眼睛,现在能看见东西吗?(能)是用什么看见的?(眼睛)2.游戏:“眼睛看一看”:
(1)出示2件——4件物品,让幼儿看1-2分钟,然后用布盖上,让幼儿说说看到什么?
(2)出示4件物品--6件物品,让幼儿看1-2分钟,然后请幼儿闭上眼睛,老师取走1件,让幼儿说说什么不见?
3.提供情境图片,教育幼儿要保护眼睛
教师:小朋友眼睛真亮,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如果我们没有眼睛会怎么样?小朋友知道怎么保护自己的眼睛吗? 教师依据孩子的回答提供相应的情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从而知道:眼睛真有用,没有了眼睛什么也看不见,懂得保护眼睛的一些简单方法。4.幼儿分散活动:“看看周围有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眼睛真能干,现在请你用眼睛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请你仔细瞧瞧,今天教室比以前多了什么东西?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5.活动延伸:
教师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对眼睛的常识性保护方法。
在美工区中,教师指导幼儿尝试画出自己看到的物品;在语言区,教师指导幼儿看图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活动反思:
以下是针对本次活动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1)教师在活动开展中较多地关注教案,留意于各环节的开展与衔接,今后要尤其关注幼儿的实际活动过程,要注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整个活动中语言组织的语气、语调及一些肢体语言不够丰富,需要在这方面给予加强。
(3)教师活动开展中所需物品及其摆放位置,应考虑清楚,关注到后面幼儿的视线所及。图片的提供,除了注重教育性外,也要注重美观、适宜。
(4)常规性要求要加强,除了要事先提清楚,比如举手回答问题时,应一个一个地举手回答。当教师要求幼儿闭眼时,就应检查幼儿,训练幼儿能按教师指令活动。
(5)教师的“教育机智”还应在实际教学中得以磨练、提升。比如,幼儿说到“瞎了”,教师对于幼儿抛出的“球”应所作出较好的回应,对于小班的幼儿可多详细讲解:瞎了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活动点评:
1.将活动目标定位在眼睛的主要作用和保护眼睛,充分考虑新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很好地把握该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的重点:感官训练及培养感知能力。通知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体会眼睛的重要作用,顺理成章地引出“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2.活动注重综合性,将科学领域与健康知识相互渗透。3.在组织幼儿游戏的环节,能注意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但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形象性,同时要突出眼睛的作用。
4.在环境布置上,应有意识投放与平常玩具有着较明显差别的物品,甚至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你的小眼睛还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鼓励和促进幼儿多关注周围环境极其变化。
第四篇: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以内的加减》
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大班数学活动《学习8以内的加减》
设计意图
面对大班幼儿,对数学的数字概念有了初步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范围,为了让幼儿对加减法式子中的每一个数字的理解,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地进入小学,为了幼儿将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激发幼儿探索数学奥秘。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3.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的乐趣。活动准备
1.教具:学习8以内的加减PPT、数字1-
8、符号、-、=。2.学具:人手一张练习卡、算式卡。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开火车的方式引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7以内的加减。师:今天我们要玩开火车的游戏,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小司机,我是客人。可是我不知道我的车几点开,你们可以告诉我吗?
师:请你们算一算自己胸前的算式,看看火车几点开?
二、看图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法。
师:你们看,火车把我们开到了城堡王国!这么漂亮的城堡你们想不想进去参观?
师:可是城堡国的国王跟庄老师说:小朋友参观城堡时,他会给你们提出许多问题,你们愿意吗?
(一)出示图片一:幼儿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师:图上有什么?怎么编应用题呢?
(二)出示图片二,幼儿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师:图上有谁呢?怎么编一道减法应用题?
三、教师讲解算式的互换规律。
(一)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小结:1 7=8、7 1=8数字相同,位置不同,但总数不变;所以看到1 7=8,马上就想到7 1=8,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
师:同样看到8—2=6,马上就想到8—6=2。我们也把他们称做为朋友题。
(二)练习互换,老师拿出题卡,请我们小朋友马上说出他的朋友题是谁?
四、幼儿操作练习卡,教师巡回指导。
(一)介绍练习卡。
师: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张练习卡,共两题:一题是有图形宝宝,请你们根据图形列算式;另一题是根据算式,找出得数。
(二)提出操作要求:
A:请小朋友根据图形列出算式。B:做完后请小朋友回到位置上。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列出算式的小朋友可以也列出它的朋友题。对能力较差的幼儿:认真看看应该列出加法算式还是减法算式。4.评价练习卡并结束活动。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做对了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在《学习7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次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贴近幼儿学习生活的游戏情节引入。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从活动目标方面,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习根据不同的画面进行编应用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2)理解互换规律,懂得运用互换规律列出另一道算式。(3)体验数学活动中操作的乐趣。
二、从教具使用方面
1、教具方面:
这次活动中,我自己制作了PPT。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是为了:(1)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2)利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活动中的重点和难度。(3)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
2、材料的提供
在这个活动中,我准备1张练习卡,练习卡难易层层递进:主要从实物图进行加减运算到从看算术题解出得数。练习卡的不足之处是我没有很好的考虑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设计。
三、从引导方面
在活动中,第一个环节我是以游戏“开火车”的方式引入,让幼儿能在游戏中轻松的复习7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个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孩子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在发现中体验,他们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才能协同发展,才称得上真正有效的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幼儿自由观察PPT,自己进行编应用题、列算式。在这个环节中,幼儿能较好的自己编应用题,大部分幼儿有较大的变现自己的欲望,但是我给幼儿回答的机会较少,幼儿没有很好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第三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朋友题”,在这一环节中,我能利用“朋友题”这个词帮助幼儿很好的记住互换规律。
第四个环节,让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练习卡进行练习。大部分幼儿能较好的完成,并进行交流。而我在最后的评价环节中,让幼儿互相评价的方式进行。幼儿积极回答自己的做题,伙伴们能很好的进行评价,达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评语:
1、本次活动教师能根据幼儿经验设计目标,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画面编应用题。
2、活动开头能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活动设计层层设计深入,环节清晰,指导明确。
3、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练习卡,但是练习卡一致,不能体现幼儿的能力差异。
第五篇: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小班科学活动:响罐
晋江市2012年优秀校级课题案例与反思——小班科
学活动:响罐
设计意图
有次早谈过程中,教师启发幼儿猜想:如果你捡到了空罐子,会把它做什么?幼儿想出了许多有趣的方法,其中有几个幼儿借助在音乐区自制小乐器的经验,想出:“可以在空罐里面装些珠子、豆子做出好玩的响罐。”于是教师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生成并开展了以下系列教育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以集中、小组、个别化等不同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充分地与环境、材料互动,自主探索、比较,建构有关声响与材料关系的丰富经验,从而激发幼儿观察、探究日常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探索、制作会发出声音的响罐,对探究声音感兴趣。2.初步学习“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通过玩盖子与罐子的匹配游戏,练习开、盖罐子的技能。2.物质准备:
大记录表,笑脸、哭脸贴纸。 幼儿人手一个空罐子。
每组一份:易发出声响的实物,如扣子、黄豆、弹珠;不易发出声响的实物,如纸片、海绵、碎布。活动过程
一、以“制作乐器”引题,激发兴趣。
师:上一次我们在为儿歌配上节奏时,许多小朋友都想选用沙球,可是沙球不够,怎么办?
师:老师这有一个空罐子,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它来制作沙球呢?
二、引发幼儿猜想:往罐子里装什么会使罐子发出声音。1.出示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师:我们就一起想办法用这些罐子来制作沙球,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
师:猜一猜往罐子里装什么才会做出像沙球一样会发出声音的响罐? 2.根据回答直接在大记录表上用笑脸、哭脸记录猜想。
师:老师这儿有一块记录板,上面有贴上这些材料,如果你们认为哪个材料放在空罐子里能作响罐,老师就画个笑脸;如果你们认为哪个材料放在空罐子里不能作响罐,老师就画个哭脸。
师:现在请小朋友先想一想,猜一猜往罐子里装什么材料才能作响罐?
三、幼儿动手操作,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并记录自己实验验证的结果。
师:刚才老师根据大家的想法做好记录了,那我们猜的到底对吗?待会让你们来试一试,但在操作前老师有几点要求: 1.请小朋友先按自己想法来试一试,认为放豆子进去罐子会发出声音,你就放一些豆子到罐子里,盖上盖子,摇一摇,听一听,声音是什么样的?
2.每次只放一种,放的材料要适量;而且不能混在一起放,试完一种,倒出来再换另一种材料试试。
3.小朋友听到老师的信号拿着你的罐子回到座位上。
四、出示大记录表,幼儿分享交流验证的结果。1.讨论:
师:刚才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小声地说说。2.集中交流: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在空罐子里放入什么东西,它会发出声音吗?和你猜的一样吗?声音是什么样的?
3.根据孩子回答,师在大记录表上贴上笑脸和哭脸,并小结。
五、用制作好的响罐为儿歌配上好听的声音,体验自己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师:今天,小朋友发现扣子、黄豆、弹珠适合制作响罐,现在,请小朋友选其中一种喜欢的材料来制作响罐,为《采野花》这首儿歌配上好听的声音吧!
六、活动延伸:(1)请小朋友在教室及家里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空罐子也可以制作响罐。
(2)探索哪种类型的材料适合制作响罐。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根据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两点活动目标:探索、制作会发出声音的响罐,对探究声音感兴趣;初步学习“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借助会发出声响的实物和不易发出声响的实物,让幼儿探索制作中,让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发现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让幼儿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乐趣;而学习“猜想—验证”的科学方法,对孩子也是一种思维的锻炼。
从整个活动来看,幼儿都能较好地达成目标要求。在活动材料的准备中,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平等”意识,我在每组准备了相应的材料,并以幼儿熟悉的材料入手准备,材料丰富多样化,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而大记录表颜色鲜艳,同时结合笑脸哭脸记录更具体形象化,但如果在验证时,笑脸和哭脸的颜色有所变化,孩子应能更加地明了。
从活动设计来看,层次清晰,步步递进,目标层层落实,但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各环节较流畅,活动也开展得较为顺利,但同样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首先我以“制作乐器”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兴趣;接着引发幼儿猜想,在此环节中我分成两小点,一是出示材料,二是出示记录表,如果将两小点结合集中介绍,将可节省时间;在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记录时,我是依集体回答进行记录,而忽略了个别不同意见的幼儿,在这里我应该尊重幼儿的猜想,探索新的记录方法,如:个别幼儿回答海绵放入罐子能发出声音,而大部分幼儿回答不行,而我采取了举手表决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进行记录,这样就忽略了幼儿的真实想法,我可以采取新的记录方法,如:大部分说可以的笑脸画大点,说不行的哭脸画小点。而在提问你们觉得扣子放入罐子能做响罐吗?有的回答不行,也可进一步追问幼儿:为什么觉得放入扣子不能做响罐,进一步扩展幼儿的猜想。
在第三个环节,让幼儿进行操作,孩子们都很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并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操作,但在操作时间上过长,导致整个活动时间较为拖沓。在第四个环节,我让幼儿分享交流验证的结果,首先我让孩子们先跟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他们发现了什么,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表达的一种方法。在集中交流中,孩子们都很积极地发言,在孩子们上来回答时,我都有相应地让其进行当场验证,并对所放材料响罐发出不同的声音结合儿歌进行巩固。在此环节中,在让幼儿上去验证时,可以不用全部材料当场验证,如弹珠,孩子一看就知,可能直接进行小结,弹珠可以发出什么声音;但比如有争议性的材料,如海绵,让幼儿当场验证完,还应该多增加提问:你们操作的结果跟他一样吗?征求其余幼儿的意见,尊重幼儿的操作结果。还有最后应该多加一个总结性的提问:为什么有的有声音?有的没声音?起到一个总结性的概括。
最后让孩子选择一种喜欢的材料来制作响罐,并为儿歌配上好听的声音,幼儿的情绪进一步调动起来,都非常地开心,很投入地参与到活动中。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念了一遍儿歌,孩子们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接着我将其投入区角延伸此活动。
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兴趣很高,特别是制作响罐时,孩子们都积极地进行尝试、探索,孩子们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在收获中进步。
通过此次活动,发现对于时间上的把握不够,今后应更注重活动各环节细节的衔接,依据年龄段控制好时间。且本次活动虽说制订的符合小班年龄段的目标,但由于我班幼儿的能力较强,实施下来发现难度偏低,今后不仅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而且要结合我班幼儿的实际水平进行制定,如尝试个人记录等。而且在本次活动中我也存在一个疑问:当孩子个人的验证结果跟最终的验证结果有出入时,我们应该采取何种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