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时间:2019-05-15 05:4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第一篇: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的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思想方法不是数学独有的方法,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他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还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14、化归思维方法:

把有可能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以便解决可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这就是“化归”。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15、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

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抓不变的量为突破口,往往问了就迎刃而解。如:科技书和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20%,后来又买来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占30%,又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16、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17、整体思想方法: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从宏观和大处着手,整体把握化零为整,往往不失为一种更便捷更省时的方法。

小学数学评课常用语:

1.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4.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6.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7.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8.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10.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

几例评课记录

一、《四边形》点评:

1.利用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2.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

4.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总评: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二、《周长》的评课记录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建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老师进一步调控。

三、《角的分类》

1、复习直接导入,引出新课。让学生说学过的锐角、直角、钝角特点,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2、探究新知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活动扎实有效。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练一练等活动,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数,在具体操作中归纳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3、学具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

4、教学紧扣教材,精讲多练,练习题设置由浅入深,学生训练有素,教学目标完成好。

四、《组合图形的面积》

1、以猜拼图组成的游戏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初步形成了对“组合图形”意义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3、课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在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先估算、再独立思考计算、最后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对于一道题想出了多种解题方法,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用哪种方法好,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寻找最简洁的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放手,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机会,精讲多练,学以致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很到位。

五、《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设疑:为什么动作缓慢的小乌龟先算出2+2+2+2+2=()的答案?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新知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2、在教学认识乘法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儿童乐园主题图,让学生求班级男女生分别喜欢的游戏的总人数,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加数的特点将算式分类,利用对比、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的意义,学生思考层层递进,并且板书贯穿始终,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演变的过程。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指导学生看书,低年级指导学生会观察主题图,并能在图中找出条件很重要。许老师还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在做练习时,让学生在图下面先画一条横线,再在横线上写出乘法算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势必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此外,从2+2+2+2=8和4+4=8 两个算式中渗透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思想。

4、强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思想。课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知引入,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如,班级男女生喜欢游戏项目的总数、图中玩游戏项目人数、观察药品包装等)始终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建议板书突出重点,字多、小观察起来不方便。

六、《5的乘法口诀》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老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七、《分数的基本性质》

1、教学导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和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内容,通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八、《统计》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数袋子里的饼干,统计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别投进了几个球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安排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搜集、整理数据的意义。同时,在统计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并且组内有分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互动交流。课始,沈老师以学生喜爱的“口袋里的饼干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数目分别是多少”作引,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动态演示饼干一块一块掉下来之后便随机消失,让学生体会到“数一数”不能正确地统计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饼干的块数,从而产生了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需求自然生成。在学生产生统计需求后,放手让学生进行第一次记录,当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适时指出:可以小组合作。在强调了注意事项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的尝试记录,这次,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可谓精彩纷呈:按次序画图形记录;把图形归类记录;打“√”记录;画“︱”的方法“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记法。哪一种记法既清楚又简便?”沈老师有选择地出示几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使学生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九、《不退位减法》

钱老师通过一系列的口算复习,为今天要学习的三位数减法做好铺垫。接着,钱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索335-123=?主要突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数器计算和列竖式计算,目的不只在于呈现算法多样化,而是在于启发学生由直观到抽象地思考三位数笔算方法的算理,启发学生以数的组成为依据来表述算理。这样安排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商场买衣服的这道题目的处理,教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本堂课学习的是关于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难度不大,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对学生来说是种小小的挑战,让学生尝试自己探索的快乐,本节课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整节课,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本节课有效的练习,使学生内化算法,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练习过程中,特别注意反馈纠错,既关注了后进学生,又使全班学生吸取教训,提高认识。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十、《退位减法》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和验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因此王老师充分应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方法,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着去解决新问题: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多多少本?335-185=?在教学时,王老师突出了十位上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算法。同时,教师还安排学生说说“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看上去一堂很朴实的课,实际上蕴藏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安排。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后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突出退位的过程,在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说一说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想一想,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那些相同的地方,那些不同的地方?这样一步步的推进,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并且出示例题,组织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再相互交流,这种安排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合作交流中,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留给学生探索、思考、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十一、《认识人民币》

这堂课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老师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和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简单的付币和换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积极主动。

胡老师设计的练习由易到难,安排了付币、取币、找币等多种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找规律》

这节课,先由学生回答的一种主食配一种水果引出“搭配”,接着安排学生搭配主食和水果,认识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搭配方式,明确每次选一种主食和一种水果作为一种搭配,思考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为了使学生能形象地认识搭配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符号进行搭配,能借助直观发现并总结搭配规律,了解怎样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教学环节安排似乎有点前松后紧,学生探索搭配规律时,填表格花了不少的时间,教师是不是把表格里的一些次要内容填进去比较好呢。

《植树问题》 综观整节课,在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注重教材重组,注意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体现教学设计的问题性和实效性,凸现课堂实效,让学生享受课堂的真实。

2、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探索多样化的解决途径和选择合理简便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享受课堂生成的空间。

3、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不再是教师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尊重学生,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完成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让学生享受课堂主体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选取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例,请学生设计一条路上植树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进行分类,共三类:两端都种树、一端种树和两端都不种。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探究,设境激趣,建立知识表象,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教师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挂灯笼、锯木头等问题,并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看上去跟植树问题毫不相似,但是只要善于观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明白它与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很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十三、《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小学生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而且的比较枯燥的。刘敏森老师的这节课,找准了知识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有效地迁移诱导使学生比较顺利地进行了新知的学习,完成了认知上的一次飞跃。刘老师鼓励学生自己用字母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是一个让学生尝试的好机会,不少的学生能写出来,而且写得很正确,也很科学,这又是一次很大的认知飞跃。总体说来,这节课看似很平实,细细品来,却是很有味道。,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3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 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育“瓜傻式”教学法----将数学那种严密的逻辑演绎过程还原为生动活泼的知识生成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的产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知道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作欲。使枯燥干涩的数学概念演绎变得生动起来。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 结论 ,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 再创造 ”有关数学问题口在这个过程中 ,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 还对数学 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效益高的较少 , 有的只是流于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 , 小组学习有独立型、竞争型、依赖型、依存 型等几种类型。目前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后相互交流 ,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一一相互依存地来研究或者共同解决一个问题还太少。

“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

(一)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

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2、发现法的主要优点及其局限性 发现法有如下几个主要优点。

(1)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2)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发现法经常练习怎样解决问题,所以能使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乐于创造发明的态度。

(3)运用发现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4)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内部改组,这种改组,可以使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更好的联系起来,这种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知识,就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发现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学效率而言,使用发现法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再发现的过程,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去获得,或者重新发现,而不是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必然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摸索过程。

(2)就教学内容而言,它的适应是有一定范围的。发现法比较适用于具有严格逻辑的数、理、化等学科,对于人文学科是不太适用的。就适用的学科而言,也是只适用于概念和前后有联系的概括性知识的教学,如求平均数、运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师来讲解。

(3)就教学的对象而言,它更适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因为发现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为发现的前提条件,因此,年级越高的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就会越强。所以,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有必要和可能采用发现法教学。

3、发现法教学举例(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

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10个组成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们,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9+9+9+3+3+3+3=39(块)↓↓↓↓↓↓↓

3+3+3+1+1+1+1=13(人)

(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9+9+9+9+3=39(块)↓↓↓↓↓

3+3+3+3+1=13(人)

(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30+3+3+3=39(块)↓ ↓↓↓

10+1+1+1=13(人)

(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给3个人。30+9=39(块)↓ ↓

10+3=13(人)

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提出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二)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尝试教学法产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内有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大量地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邱学华老师多年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文革”前后进行了多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调查与实验,深感研究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对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设想。他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原理、发现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的思路,综合地分析和研究这些教学法的长处与不足,试图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2、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和课堂教学结构 尝试教学法基本的教学程序可分为五个步骤。

(1)出示尝试题

尝试题一般是与课本上的例题相仿的题目,是课本上问题的变形。如书上例题:1/2+1/3 尝试题:1/4+5/6 出示尝试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2)自学课本

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

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3)尝试练习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4)学生讨论

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5)教师讲解

学生会做题,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教师这时可按照一定逻辑系统向学生讲解所学的内容。这种讲解是有针对性的,是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通过某种方式学会了或部分学会了解题方法时进行的讲解,更能够突出重点。

以上五个步骤是尝试教学法在进行新课时所用的,作为一节完整的课,尝试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以下六个环节:

(1)基本训练(5分钟);(2)导入新课(2分钟);(3)进行新课(15分钟);(4)巩固练习(6分钟);(5)课堂作业(10分钟);(6)课堂小结(2分钟)。

这一教学结构的优点在于:突出了教学重点;增加了练习时间;改变了满堂灌的做法。

3、尝试教学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其优越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想自己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最佳时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内容的学习,并以较多的时间进行尝试性和巩固性的练习。

(3)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都可以掌握,并且更有利于差等生的学习。因此它可以适用于更广泛的场合,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其局限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学能力,对年龄较小的学生不适合用这种教学方法。

(2)适合于后继课的教学,对于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学不宜使用。(3)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不适用于运用。

4、尝试教学法应用举例

尝试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许多内容的教学。下面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教学实例。(梗概)

(1)基本训练(略)口算: 板演:645÷3(2)导入新课

把练习题中的645改成615,来继续学习。(3)进行新课 ①出示尝试题:615÷3 ②尝试练习

试试看,这道题和以前的题有些不同,能做出这道题吗? ③自学课本 ④学生讨论

针对学生的三种算法进行讨论(明确其中只有第二种算法是正确的): 2 5

⑤教师讲解(4)巩固练习(5)课堂作业(6)课堂小结

(三)自学辅导法

1、自学辅导法的基本含义

自学辅导法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影响。有人也在小学进行相似的实验研究。特别是运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自学辅导的实验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并且进行实验的,开始是借鉴了西方的程序教学的原理,实行小步子、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后来进行了改造,并命名为自学辅导法。

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自学辅导法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分为五步。

(1)提出课题。教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也可以复习有关知识后提出课题,后一种方法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课题的同时,还应提供自学提纲,使其带着问题自学,围绕课题的中心问题边读边想,求得问题的解决。

(2)学生自学。这一步主要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认知水平和教材难易选用相应的方式指导自学,考题指导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也可以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在答疑之后,还要以再让学生阅读课本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4)整理和小结。由教师出题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理解方面的问题要及时补救,还要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小结时尽量让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5)巩固和应用。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堂独立作业,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对自学辅导法的评价

此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得教师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研究学生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外多看其他参考书,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学辅导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特别是它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

4、自学辅导法教学实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具体教学过程:(1)教师谈话(2)准备练习(3)进行新课

①出示例题和自学思考题

例题: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时间(时)2 5 路程(千米)80 200 从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思考:什么是比例?组成比例需要什么条件?由这几个条件可以得到比例吗?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是怎样的?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②引导自学,总结法则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比例,说出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集体讨论:组成比例的条件。让学生将比例转化为分数的形式。引导学生练习,思考:比和比例的区别。让学生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加、减、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③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解释疑惑的基础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课堂练习

(四)“探究—研讨”法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的一位教学法专家兰·本达(Lan Benda)教授提出来的。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80年代初介绍到我国。在理科教学和数学教学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1、“探究—研讨”法的基本内容

“探究—研讨”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分为两个大的环节,即“探究”和“研讨”。

第一个环节“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摆弄,研究问题中各种因素或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选择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条、几何拼板等。

第二环节“研讨”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发表意见,充分利用语言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且在

研讨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找出所学习问题的规律或结论。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受这两个环节的限制,灵活地组织和运用。

2、“探究—研讨”法的主要特点 “探究—研讨”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气氛。

3、“探究—研讨”法的应用举例(求平均数问题)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个人。

量出每个学生的身高,并根据测量的身高剪下一张纸条。教师提出,“怎样知道四个人连起来一共有多高?”“四个人平均有多高?”

然后教师说明什么是平均数。并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表示出这个平均身高?”学生说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来,然后再用总人数去除。接着学生把表示每一个人身高的纸条贴在墙上钉的一张纸上,在平均数的地方画一条线。发现有些在线的下方,有些在线的上方。并分别用“-”和“+”来表示。学生把高出来的部分剪下来,恰好可以补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学生感到非常兴奋。

接下来又有同学提出了计算平均数的简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学的身高。把全班同学高出这个数字的值加起来,再除以全班总人数,再加上最矮的同学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还有的同学提出了随便找一个标准线,与这个标准线进行比较计算平均身高的简便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分析

过去,多数人认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主要是指数学事实(如概念、公式、法则、算理等等),但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随着数学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人们对学校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入反思,数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学样数学主要是“活动的、操作的”数学,而不是形式化的数学。“学生应经历数学化,而非数学;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骤化,而非步骤;形式化,而非形式;算法化,而非算法;语言表述,而非语言”的数学学习过程。因此,课堂里学习的数学认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活动经验。新

授课的教学不应再是以往以教师系统传授教材内容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伴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学、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

第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赫尔巴特(J.F.Herbert)为代表的传统的“三中心”,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和严格的纪律,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为代表的“新三中心”,将学生比作太阳,把教师视为行星,把儿童独立学习的可能绝对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两种极端,将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把这一教学的主要矛盾视为具有动态性、转换性、发展性和层次性的对立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对于情景问题,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准备,他们的想法也会彼此不同。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教师能够将全班上课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会数学地交流和交流地学习数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语言对思维的表达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第二,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第三,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如计算教学,可以鼓励学生

运用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笔算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思维。教师通过先出示带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先估算,然后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第四,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五,在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外,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态度、情感、价值观作为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开启学生认知结构的大门。

第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教学方法的增多以及对教学方法本质的深入研究,广大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而有所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另外,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形、声、光结合起来,生动、形象、鲜明,感染力强,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在我国开展的CAI、微格教学。都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直接产物,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现代技术设备的引入对常规教学方法的冲击和变革,找到其中的组合点和发展方向,使其为教学方法服务。

以上是现代教学方法呈现的新特点。但纵观各种小学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教学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观随意性很大,不够科学;一些教学方法的“内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学方法存在着将某种教学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倾向;有些教学方法缺乏教学理论依据;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决。否则不仅有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碍于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开展。

第四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

一、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经后的数学学习,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从低年级的学生入手,认真、严格的训练,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更有利于提高班级平均分(初考的仅仅第一题“计算”——30分。还有后面的题中还有计算)

二、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

“数的运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算结果(估算、口算、笔算、计算器),运算侓、运算性质。数的运算模型简单归纳起来就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则运算。在小学低段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小的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老师就可以用一些物体和一些实物进行演示和排列来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下面我谈谈小学阶段四则运算的模型。小学阶段四则运算的“模型”有以下几种:

1、加法可以作为合并、增加、移入等模型:如在教学加法时老师可以摆小棒的方法或者直接摆一些实物让学生观察,小组再讨论观察到了什么,该用什么方法解决。创造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去发现和解决。实例:小男孩有10人,小女孩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属于把两部分合并的类型);教室原来有24人,又来了7人。现在教室有多少人?(属于增加类型)。

2、减法可以为剩余、减少、比较等模型如:操场上原来有48人在打篮球,走了27人。还剩多少人?男生有24人,女生有30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3、乘法:求相同加数的和、倍数(几分之几)等。比如说:在教学表内乘法时老师可以把一些学生叫到前面摆成一个方阵,不断的改变学生的方阵来确定方法,让学生很直观形象的了解乘法的来源和方法(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按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很快的掌握表内乘法的算理。而对于以后比较大的自然数的运算就应该改变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模式。

4、除法 :平均分配、比率等模型、等分除、包含除、倍数等,如: 有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个?有24个人,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

在运算比较大的自然数时,老师可以创设生活情景,贴近生活,提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抓好契机对学生进行运算的教学,经过反复的练习使其掌握算法和算理。任何一种运算都是一个“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设计“好活动”让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有效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思考,交流探讨,而不仅仅是回忆,背诵概念的定义。

总之,数学学习就是一种表达形式的转换,感悟并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出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运算中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方法和算理。合理利用以上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许多数学知识,使之能在生活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和发展。

三、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这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基础准备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张小汝)

2、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

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除“凑十法”外,还可以运用数轴上的点进行教学。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又如: + =,先通过图解,使学生直观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实际上是若干个分数单位相加减,然后再引导学生抽象出法则等等。

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4、精选习题,巩固训练

学生学习计算的能力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但并非任何练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使练习的数量与效益较好地统一起来,教师在选择习题和设计练习层次时要使练习题具有“四性”。

目的性:目标必须明确恰当。

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习,难点内容着重练习,关键内容突出练习。多样性: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计算的算理。趣味性:形式活泼,新颖有趣,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避免盲目、机械、重复、无效甚至有害的练习,练习层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对教学计算的练习设计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1、准备练习。在新课前完成,目的在于以旧换新,为学生探究新知识迁移做准备。

2、基本练习。在预习或讲授新课时边讲边练。习题与例题相似,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新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变式练习。采用变化习题的结构形式,清楚定势思维。

5、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梁冬“2+6”先伸两个手指,再伸六时连着2数,利用生成性资源教学)

6、养成反思、验算的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爱恩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在计算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反思、评价,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发言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从而鼓励和赞赏学生想出不同的算法,使学生的计算热情处于高涨状态。同时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可以促使巩固和深化计算教学的成果,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解方程15X÷2=60,学生独立计算,几名学生板演,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得出结果X=8。此时,要鼓励学生把所求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看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确定自己的计算结果的对错,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为计算的正确性打下扎实的基础。无形之中也成为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反思、评价、验算的过程,帮助他们重新梳理算法,总结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启发和感悟,此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做对了一道计算题,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在做题时要先依据不同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

总而言之,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法、算理、多样化的练习、养成反思、验算的习惯,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在教学上设计富有兴趣的情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教学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培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起来才有味道,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也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的有效方法

棠香小学

唐智慧

当沉甸甸的书包压在孩子稚嫩的肩头时,在老师奋笔疾书的批改中,结果却是学生对学习的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的各种隐含的天赋也被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扼杀。面对这样的结果,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提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向40分钟要质量的教学目标,而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去钻教材、备学生,讲究教学教学效率;钻教法、备课堂,讲究教学艺术和艺术化教学手段;备学生、备作业,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首先,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计算学习,即使大量的计算练习,也换不来很高的准确率。因为只是单纯的进行计算方法的教,没有让孩子动脑筋思考,经历算理的探索,孩子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效果自然差,但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经历探索、讨论、交流的自主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例如;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教学中,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给小猴“分桃子”的素材,探索学习48÷2=()个,让孩子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算法。基于第一单元的除法口算,很多孩子能够很快口算出等于24,口算过程;40÷2=20,8÷2=4,20+4=24。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40个桃子先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20个,在把剩下的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4个,那么每只猴子都可以得到24个桃子。个别学生说出了竖式的计算方法,却不能说清每一步表示意义,而学生重点是学习竖式计算,这三种算法看似不一样,其实异曲同工。经历了前两种的算法的旧知铺垫,以及算法比较的交流、讨论,找出多种算法的共同的地方,结合实际理解了算理。从已知到不知又到已知的过程中,孩子经历了应用旧知、探索新知,交流收获,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整个课堂成为知识发现者的载体,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

同样,开展丰富多彩的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运用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方法也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还是在教学计算中,在有趣的游乐场处处都是有趣的数学问题,当孩子发现了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解决“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中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在探讨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并小组交流,在集体汇报中展示算法多样化,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知道“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在这一学习环节中孩子理解和掌握都很快,在交流中算理也很清楚。但是在孩子计算技能的练习中我发现了,很多孩子在进位乘法竖式计算中不愿意作出记号,有的作出记号却忘记了加,这两种原因造成了错误较多。于是我创设了一棵大树病了,你能当啄木鸟给它检查一下吗?改正写在大树上的错误算式(孩子平时的错误典型),孩子的兴趣很浓厚,在发现错误并改正之后体验到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自觉的纠正。为了加强孩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设计了乘加的针对练习,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减少了练习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一些特殊的计算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美及其有趣的规律。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1×9+12×9+

3123×9+;9×9+7

98×9+6

。在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之后,学生发现隐藏着的规律,兴奋极了,迫不及待的继续编写下去,最后又在计算得数中进一步验证所写的算式是否正确。孩子们的发现得到验证后,学习热情很高,使我体验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使学习变得快乐和自我需要。也是一种很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的情感体验。

其次,在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也是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将贴近生活的素材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孩子,又可以让孩子最直接的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之后,又应用到生活中去。孩子感到学习知识真有用,我一定要掌握它,而不是学会这些能有什么用呀。这样对学习不会是抵触的心理,而是一种积极的情感需求。

再次、提高课堂的知识容量,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个方面。这并不是给学生增加难度,而是适时的利用教材,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思维训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做足够的认知铺垫,比如校教研讲课比赛中;“比”的认识这一课,大量的旧知铺垫自然的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最后又在比较中感知二者之间的联系,在练习中又举例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国旗比例的实例,教师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合理的提升教材的容量,将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得到的结果,运用多媒体,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直观的展示给孩子。既有对新知识的探究又有对知识的体验,相信孩子对这一知识的印象深刻,并不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完成。

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在课堂中一句简单的夸奖。熟知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起点很重要,有了这份了解,可以让教师省去许多无谓的复习铺垫,节约课堂有效教学时间。

最后、减轻学生负担,还表现就是关于作业的设计上。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而不是大量的重复性的练习。将学生深埋在题海中,抬起头在生活中却是什么也不会。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只有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考虑作业设计和策略。

作业选择要精心挑选。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贴近孩子生活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下载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最新教学方法有哪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案例 一、 谈话法案例: 某教师在教××比××多(或少)的概念时师生的一段对话。 师问:图上有什么(见图15)? 生答:图上有一排三角形;一排圆形。 师问:有几个三角形?有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

    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陈庄一、完善多种教学手法,提高教学效率 1.加强完善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所以,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小学......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究

    小学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探究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布敦中心学校)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使用了较多的“经历……的过程,获得……的体验(感受)”,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摘录于百度文库)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直观教具等手段,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定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摘 要:在小学的数学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更有效的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更直接的让学生接触到关键的知识点,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我们......

    小学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个性化教学方法 个性化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或特点,是以个性充分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个性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