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洲曲》教案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 确: ①每四句一换韵
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 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 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 确: 梅花 ——
初春
伯劳
乌臼
——
仲夏
莲子
飞鸿 ——
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 确: 第一部分:1-6句
第二部分: 7-10 句
第三部分: 11-18 句
第四部分: 19-26 句
第五部分:
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女主人公发现梅花开了,由此她想去干什么呢? 明 确:
折梅寄江北
2、梅花到处都有,随地可摘,为何要划船下西洲折梅呢? 明 确:西洲之上有两人梅下相会的往事
3、“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按逻辑应紧承”折梅寄江北”之后,为何中间插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呢?
明 确:
① 女子的姣好美丽
②盛装打扮,渴望情郎的到来
4、“折梅寄江北”这一行动中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害 羞
渴 望 ㈡、赏析第二部分
1、”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一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 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一方面表明季节;另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
此诗句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此时女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呢?从中可以体会到她怎样的心理? 明 确:日暮门中望 ——
急 切
失 落 ㈢、赏析第三部分
1、女主人公为了掩饰自己失落的心理,出门去做什么了呢? 明 确:采莲南塘秋
2、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想到去采莲,而不是去做其它事呢?难道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吗?
明 确: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青年男女欢歌嬉戏,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充满诗情画意。
②“莲”有其双关隐语,与“怜”谐音双关,“怜”有喜爱之意。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可见其对情郎热烈的思念。
3、“采莲南塘秋”这一行动中又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失 意
热 烈 ㈣、赏析第四部分
1、主人公为何仰首望飞鸿呢?结果怎样?
明
确;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结果是等书书不到。
2、女主人公是否就此罢休了呢?她接下来又去做什么了? 明
确:望郎上青楼
3、“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可见女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及对爱情的态度? 明
确:失 望
执 著 ㈤、赏析第五部分
1、女主人公痴痴凝望,一直望到什么时候?结果又怎样呢? 明
确:望到天晚,但情郎终未到来
2、“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哪两个字呢?可见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明
确:“自”、“空”两个字,“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有徒劳之意。不管天高还是水绿都不能影响女主人公望郎的情怀,可见其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3、女主人公望郎郎不至,只能把与郎相会的愿望寄托在哪里呢?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明
确:寄托在梦中,希望梦中与郎在西洲相会。——西洲梦中会
多 情
痴 迷
五、总结全诗
此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
六、艺术特色
1、蝉联接字,顶真勾连,环环相扣,情味无穷。
2、善用谐音双关,诗歌委婉含蓄。
3、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4、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七、课外欣赏
《上邪》
浮梁一中
吴柳华
第二篇:西洲曲教案ok
西洲曲
一、导入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炽热的爱情,用在《荷塘月色》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朱自清《荷塘月色》)}
二、关于作者
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从《西洲曲》具有的民歌本色,诗中纯真的感情、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表现方式来看,都是与文人的创作大异其趣的。但其格调之缠绵、词句之工巧、结构之精美又显然是经过文人的修饰的。因此,后世论者大都肯定其为南朝乐府民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
三、关于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
这里说的“南朝民歌”,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乐志》、《魏书·乐志》)。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
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往往逾矩不驯。干宝《晋纪·总论》说,晋时女子每每“先时而婚,任情而动,故皆不耻淫佚之过,不拘妒忌之恶”。从中可以窥见时代的风气。在这样的风气下,专门歌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容易被人们喜爱和接受。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
南朝乐府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
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
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
本篇虽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沈德潜《古诗源》),但由于字句有所省略,文意时有暗转,因而时地、人物、情节等都颇难确定,众说纷纭。以下简述三种解读:
(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具体而言,少女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春去秋来,少女的思念绵绵不断,又于采莲、于登楼中痴痴期待。最终只能寄希望自己的“梦”被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
(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从开篇至“海水摇空绿”句都是男子口吻,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梦吹到西洲。
(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要言之,无论是诗的情感逻辑发展: 忆—思—梦;还是结构形式: 写梦前、梦中;抑或是写法上末四句两次写梦等等,都表明了《西洲曲》是一首梦幻杰作。
五、课文赏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下”者,到也。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下”正是“到”的意思。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其意甚明。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说明,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现在所思。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
“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烘托。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说明了这一希望的存在。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单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所谓“两桨桥头渡”,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其实这是误解。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正好贯通。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如上所说,盼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
“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正体现了这种情形。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在此情形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韵味悠长。“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然而信也没有。
怎么出门采的是六月的“红莲”,低头弄的是八月的“莲子”,举头望的却又是深秋才有的“飞鸿”呢?原来,将一件事分解成几种不同场合来串写,在古代民歌中并不罕见,大家熟悉的《木兰诗》里就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写法。你若觉得不合生活逻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成一次买齐,那固然不无道理,但要知道,那些民间诗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专注于突出诗中主人的“情”,而无关生活常理了。只有这样,这种跳跃联缀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某种情感或情绪,“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其意是说,时值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因为此时“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这种心理活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甚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流”,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韵。
“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则“青楼”指帝王所居。梁诗人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青楼”便指妓院了。
“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漫不经心的注意,“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观察。余冠英说:“以上二句似倒装。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先生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绘:“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句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毋宁说它指的是湖水。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确切把握“南风吹梦”的诗意。范云《闺思》诗有“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南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际,缠绵不绝。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合情合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感人。它是情之所至,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唯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这种含蓄、细腻、婉转的表情方式,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六、艺术特色
1、以景写情,情致深婉。
诗中用不同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表明了季节的更替。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美清新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人物服务的,女子情感的表达,正是由自然景物、季节物候的变化来推动完成的,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使情致的表现尤显深婉动人。
2、托物寄情,耐人寻味。“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3、、动态刻画,微妙出色。
深情的思念推动着女子不停地行动、动作: 下西洲、折梅、寄梅、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卷帘、做梦,全诗在一系列富于动态的刻画中,极有层次地写出了女子执著的情爱,又微妙地传达出她柔情郁结的情态。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4、结构奇特,声律精妙。
全诗三十二句,共分八节,由于作者多用重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从而形成了各节层层相续、似断实连、回环往复的奇特结构。如“树下即门前”等四句四用“门”字,“出门采红连”等七句七用“莲”字,重字的出现本是犯忌的,但本诗则大巧若拙,多用重字以传情达意。“接字”,修辞学上称作“钉真(针)”或“联珠”,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接字不仅使句意紧相衔接,而且将不同画面巧妙地组接在了一起。“钩句”有加强上下句联系或互相映衬的作用,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谐音双关”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清如水”既写景又双关爱情纯洁如清水。
此外,在韵律上,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四句一换韵,律句与古体的声律并用,平韵与仄韵的韵脚相间,在起、承、转、合的多次换韵中,极富音乐之美,读来琅琅上口,流畅动听,声情摇曳。
附:翻译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第三篇: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请看下面的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原文翻译
西洲曲
南北朝: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⒂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海水一样悠长。
第四篇:《飞天曲》教案
《飞天曲》
教学内容:
演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
2、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飞天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介绍歌曲:这是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歌曲旋律优美,采用的3/4拍节奏,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宇宙的向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
2、分组视唱,听琴跟唱,二声部合唱(练习重点:合唱歌曲,做到声部准确)。
3、视唱歌曲,比一比谁唱的最准确?
4、学唱歌曲1~8小节。
5、听琴学唱歌曲第一、二声部。
6、分组学唱歌曲。
7、聆听歌曲范唱,重点聆听自己所唱得声部。
8、复听歌曲范唱。
9、集体分声部合唱歌曲。
10、欣赏《飞天曲》数遍,要求学生能够哼唱歌曲《飞天曲》,能体会音乐情感,理解歌曲内容。
三、总结:
我们学完了歌曲《飞天曲》,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五篇:《梦幻曲》教案
梦幻曲
教学内容:
听一听《梦幻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梦幻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中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芬芳的幻想以及每一段落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境;能区别乐器小提琴和大提琴。
3.通过音乐游戏《都睡着啦》,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听赏乐曲《梦幻曲》,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洋乐器大提琴独奏营造谧静甜美的表现力感受乐曲跌宕起伏,婉转流连,探索、表现乐曲表现的情境。
2.能随着乐曲的情绪把自己的幻想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准备:
粘贴板,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发四块粘贴板;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组里起个好听的名字,如:“梦幻队”“梦想队”等等。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看课件,闭着眼睛的小姑娘)可是这个小客人不理我们,她在干什么呢?(引导说出在听音乐)对,她在听音乐,是什么音乐这么好听,让我们也来听一下。
(三)新课教学。1.初步完整感受。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听这首乐曲你联想到什么?心里有怎样的想法? 播放乐曲,生静听。给发言积极的一组粘上一面彩旗。师:噢,有些小朋友说听了想打瞌睡,有些小朋友说想睡觉,那小朋友你们平时是怎样睡觉的呀?师:你是倒在床上就睡着的吗?师:噢,有的小朋友上床了还要想想今天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才睡觉,有的小朋友睡不着要翻几个身,那你能听着音乐表现一下你是怎样准备睡觉的吗? 2.分段聆听。
第一乐段。师:天色暗了下来,四周静悄悄的,小朋友要睡觉了,你是怎样睡觉的? 播放第一段音乐,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演准备睡觉。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段音乐是怎样的感觉?很吵闹吗?(平静,柔和)
第二乐段。师:好,现在有好多小朋友“睡着”了,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你们平时睡着了会怎样?生:做梦。师:你会梦见什么吗?假如你现在睡着了,你会想些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我们那位小客人,她在做什么梦?
播放第二段音乐,及课件图片(小姑娘变成了一只小鸟,在森林里快乐的飞翔舞蹈,看见美丽的花朵,摘了几朵,飞去送给了她喜爱的妈妈和老师,祝她们节日快乐)。
师:恩,原来这个小客人是个很细心的小姑娘,我们一起站起来学习一下小姑娘好吗?(看画面,让学生跟着老师学习简单的律动)师:小朋友你们听了这段音乐,你们会做怎样的梦?
请小朋友听音乐表演,可带上自己喜欢并相配的头饰,要求学生站起来自由 表演,给有创新的组分别粘上彩旗。
师:小朋友都表演的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吗?(请学生为乐曲起名字)给有创新的一组粘上彩旗。
师:德国的舒曼叔叔也给这个乐曲起了一个名字叫《梦幻曲》(让学生读课题),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看黑板。(出示主旋律)
师:大家看,这几句句子音比较多,旋律有较大的起伏(教师手势上下演示),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哼唱一下,好吗?
师生听音乐哼唱,教师要做相应的上下手势,表现旋律的跌宕起伏。师:你们的声音真好听,老师都被你们吸引住了,再唱一遍给我听好不好!师:好,小朋友想想我们这一段音乐用哪一种线条或颜色来表现呢?学生练习。给表现好的组粘上彩旗。
师:老师已经看到了小朋友的好多梦想,你们的理想是美好的,是伟大的!但梦想不能光靠想,只有梦想醒后勤奋的人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小朋友你们能做个勤奋的人吗? 生:„„
3.完整体验。
师:舒曼叔叔写的《梦幻曲》好听吗?喜欢不喜欢?那好,咱们再听一遍,把你感受到的和学到的知识都表现出来!
师:你知道这么好听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吗?(大提琴)
介绍大提琴:(用课件对比认识)出示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图片,主要让学生看图片和听声音来区别和掌握认识大、小提琴。
师:这首乐曲好听吗?它还有用钢琴来演奏的,你们想听吗? 欣赏钢琴演奏的《梦幻曲》。
(四)综合游戏
师:大家积极性这么高呀!那我就再领大家做一个《都睡着啦》游戏。教师带学生跟音乐做音乐游戏,在游戏中要节奏练习“他 睡着 啦 ”。
(五)小结
师:今天的音乐课大家都学到了什么? 生:(自由畅谈)
师:看来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今天我们通过听赏优美的《梦幻曲》,共同感受了舒曼叔叔抒情、遐想的作品风格。有机会我们再欣赏他的更多作品,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