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案
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案
一、目的: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创新意识。
二、内容:第8章:直流稳压电源
三、教学方式: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1、考核题目
(1)利用7805、7905设计一个输出±5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5)说明三端稳压器输入、输出端电容的作用及选取的容值。(2)利用7809、7909设计一个输出±9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5)说明三端稳压器输入、输出端电容的作用及选取的容值。(3)利用7812、7912设计一个输出±12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5)说明三端稳压器输入、输出端电容的作用及选取的容值。(4)利用7815、7915设计一个输出±15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电压;
5)说明三端稳压器输入、输出端电容的作用及选取的容值。
(5)利用7805、7905设计一个输出±(5~9)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最大输出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和可调电阻的调节范围。
(6)利用7809、7909设计一个输出±(9~12)V、1A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最大输出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和可调电阻的调节范围。
(7)利用7805设计一个输出5V、2A(扩大输出电流)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8)利用7809设计一个输出9V、2A(扩大输出电流)的直流稳压电源;
要求: 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9)用LM117设计一个输出1A的恒压源,输出电压为3-10V;
要求: 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可调电阻调节范围。
(10)用7812设计一个输出0.5A的恒流源;
要求: 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
(11)用LM137设计一个输出1A的恒压源,输出电压为-3~-10V;
要求: 1)画出系统电路图,并画出变压器输出、滤波电路输出及稳压输出的电压波形;画出变压器副边电流的波形。
2)输入工频220V交流电的情况下,确定变压器变比;
3)在满载情况下选择滤波电容的大小(取5倍工频半周期); 4)求滤波电路的输出最大电压;
5)求电路中固定电阻阻值、可调电阻调节范围。
2、总体要求
(1)画出完整的电路图;
(2)画出整流、滤波、稳压各环节的电压波形;(3)选择各环节所用器件的参数。
四、组织与考核
1、组织:每3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自由组合),从11个题目中抽取一题。通过自学、讨论,设计出该电路。每小组提交一篇报告即可。
2、考核: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答辩,由班长、课代表、班级代表负责组织临班进行答辩,根据设计报告(50分)、讲述(40分)、回答问题(30分)、EDA软件仿真出结果的(30分)。
3、给出一个总分数,其中优20%,良40%,中30%,其他10%。
4、本设计占期末总成绩的15%。
五、说明
1、要求掌握全章的所有内容,答辩过程中可提问本章所有概念或与本设计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
2、要求独立完成,答辩过程中发现有抄袭现象的按零分处理。
第二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特制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实施。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严格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结合《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过去“一考定成败”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使教学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并以教学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形式,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原有课程教学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的考察,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教学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四、教学改革的方法
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采用理论、实践、应用三结合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上采用“一体两翼“的教学形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为两翼,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制作能力。实践教学中,我们努力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优势,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的电子技能和方法。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电子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自主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课外学习环境。
教学课件设计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采用的教学动画:本征激发、PN结的形成、PN结的单向导电性、三极管载流子的分配、输出特性曲线、JFET结构、JFET工作原理、MOSFET结构、MOSFET工作原理、FET转移特性、FET输出特性、共射电路组成、共射基本电路、共射输出特性、工作点设置、动态图解分析、分压式偏置电路、微变等效电路画法、微变分析、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频率失真、反馈的基本概念、反馈组态判断、瞬时极性反馈增益、负反馈对性能的影响、差模和共模信号、差放电路输入、虚短与虚断、抑制零点漂移、运放、求和运算、功放类型与效率、基本互补电路分析、交越失真、单电源供电OTL乙类互补对称电路、振荡条件、桥式整流、电容滤波等。几乎所有重要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动画。
自主式学习内容:半导体型号命名方法、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电极的判别、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等。
项目式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防盗报警器、三端稳压集成电路的应用设计等。
3、运用虚拟仪器进行数字化课堂演示实验和实验教学。
数字化课堂演示实验:单级低频放大器实验、集成运算放大器实验、负反馈放大器实验、整流和滤波电路实验等。
数字化实验教学:08和09级电子信息工程和物理专业均采用了数字化实验仪器进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4、考试方式的改革
将期末教学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和期末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70%)综合评定而成。平时成绩考核应该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课堂问答、作业、案例分析等内容,课堂出勤成绩原则不超过总成绩的5%。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期末教学采用课程综合设计的方法,要求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个完整的电路,并进行测试,以此作为期末教学成绩。
实施方案:设计并制作一个1kHz的正弦信号发生器和一个1W的功率放大器及电源电路。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李文联 2011年6月
第三篇:电子技术应用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办出职业教育特色,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决定对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实
施全方位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
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1、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
我校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毕业生流向主要为南京、苏州、常州、本县等电子产品加
工业和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近几年,随着国际制造业向沿江地带的转移,苏南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制
造业的龙头地带,对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
电子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既包括在产品研发上追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包括在加工技术上的高技能性、熟练性;要求能够严格按照产品设计进行高质量地加工。因此,它对人才需求
呈现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中高级技术
工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中的比例一般超过70%。
根据近几年技术发展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分析,要求中等职校毕业生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五个主要方面,综合职业能力
包括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五
个主要方面。
2、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校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切入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通过严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时反映市场要求;通过规范教学实施过程,突
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落实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通过分块管理、分层教学、多方合作、产教结合、紧贴市场、争创特色等途径强化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加强社会服
务、创新就业模式来拓展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空间。
教学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起着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
几年电子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更新,带动了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化,反映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
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新的培养目标与旧的课程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
业技能的训练比较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急待提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等,不仅影
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应把工作的重点更多地转移
到充实专业、苦练内功、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通过课程改革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
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
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
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富民强省”
和“两个率先”服务。
主要目标和任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特点和行业企业的要求,我们的人
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的岗位群应定位于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基础素质、职
业技术素质、创业素质,以及良好的生存和从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调控
能力、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掌握电子电工技术工人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电子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与检测的基本能力,并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高级操作维护人员,能够在电子整机类生产企业与服务业从事电子整机装配、维修、销售与售后服务、电子设备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因此课程改革应定位于通过实验工作,探
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改革,建立职教特色明显,突出区域特点的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
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基于以上课改目标,本轮课程改革应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开发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国家和省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文化课程
改革的精神和关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和研究性
学习,建立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3、完善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
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4、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
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的管理和
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等制度。
5、形成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机制。组织开展以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研究和专题培训,提
高教师的课程素养以及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引领,整合各类资源,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创设有利于课程实施的学习环境。
6、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架构
1、课程开发: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
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是要做到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整合、学历证书
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嵌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相互衔接。改变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由原有的学科知识理解向职业能力的形成转变,以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和社会能力为中心,促进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开发;课程模式由原有的“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
为主线”转变,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项目化课程体系下,形成一
系列学习模块,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2、教学模式改革: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形成学生的综合知识及技能的获得与提高;改革传统的以单一“课堂式”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模
块的需求灵活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下的教学方法,按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形成“以
工作任务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入式教学向以“学生为导向”的双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要努力构建模拟任务、模拟车间、模拟
企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尽量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情境反差。
3、评价机制改革: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
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
以使能力的组合。这种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下通过单一的考试或考核进行分数量化进行课程评价的弊端。因此,我们应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彻底改革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重心以
及单一的评价主体,研究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以能力评价为中心,形成新型的课程评价
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教学管理改革: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适应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项目课程的实
施,必将带来原有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教研体制等多方面管理的配套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建立起项目课程开发制度、完善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制度、教师业绩评价和教师发展制度、课堂管理制度、实验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制度、教学计划开发和管理制度等。
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为课程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
规划、协调和管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立有关行业、企业的人员组成的课程改革实验专业指导小组,切实发挥行业企业对课程改革的指导、参与作用,使课程改革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市场、地方需求密
切结合。
2、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保障。将相关教学部门、教研部门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研组长吸纳进改革领导小组,充实课改科研力量。课改过程中,充分发挥一线教
师的积极性,进行课题目标细化,研究任务分解,确保一线骨干教师人人参与课改研究。强化对课改研
究过程的控制,加强课改成果的实验论证和完善,保证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可操作性。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将研究重点转向课程改革实验方面来,不断加强校本研究。
3、制定详实的课改推进计划和相关制度,保障课改工作有序开展。按组织动员——课改培训—
—研究任务分解——课题统筹——实验论证——修订完善——成果推广落实的基本程序,由领导小组确
定课改推进日程。建立教师课程开发专题培训制度和定期交流、检查、评比制度,定期向上级部门报告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展情况。
4、设立专项资金,为课程改革提供经费保障。学校设立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
课题调研、研究物资消耗、人员培训以及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制定有效的专项经费管理
机制,经费运作方式应起到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作用。
5、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成长机制。定期分批选派素质好的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脱
产培训、考级;教学生产实习时,师生共同训练;利用假期举办教学业务和实践技能培训班;校企挂钩,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改善教师专业结构;以课程改革为
主旨,有意识地派出专业骨干教师参加省内外及国外相关培训、交流活动;提高一线教师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强调校本研究的基础性、主干性地位,强化教研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校本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改小组
第四篇:模拟电子技术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院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
成果总结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院校工科电子信息、电气信息类各专业和部分非电类本科生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而且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也不断成为几乎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我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由原电子技术系首先开设,目前已建成由模拟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三门课组成的系列课程。2002年被列为学院精品课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获得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申报并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一、基本内容
1.确定课程在本科生基本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和广泛性,使之在本科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不但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而且由于本课程特别有利于学生系统集成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仿真能力的培养,可使学生建立以下几个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1)系统的观念:一个电子系统从信号的获取和输入、中间的处理到最后的输出和对负载的驱动,各部分电路之间的功能作用、增益分配、参数设置、逻辑关系……都需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只有不顾此失彼、通盘考虑、全面调试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2)工程的观念:数学、物理的严格论证及精确计算到工程实际之间往往有很大差距,电子技术中“忽略次要,抓住主要”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更切合工程实际。因而特别有利于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
(3)科技进步的观念: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器件的换代,比其它任何技术都快,学习电子技术可以让人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不断前进。学习时应着眼于基础,放眼于未来。
(4)创新意识:在阐述电子器件的产生背景、电路构思、应用场合等问题时特别具有启发性,电子电路可在咫尺之间产生千变万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特别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加强了场效应电路、集成电路和可编程模拟器件等新知识的介绍,拓宽了知识面,延续了所学知识的生命周期。
上述观念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铺平道路,而且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在工作后还会起作用,将受益一生。
2.创建先进科学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结构
电子技术学科是突飞猛进发展的学科,如何更好地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矛盾,处理好知识的“博”“新”“深”的关系,建立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结构,以适应不断更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本课程建立起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如图所示。各教学环节各司其职,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 “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同一个目标。
模拟电子技术 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网络教学 EDA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结构
(1)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突出基本内容
基础性是指其具有广泛性和适应性,即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它们之间那些普遍起作用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课堂教学的学时限制使得必须去掉针对具体器件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技巧等方面实用性的内容,而将电子技术最基础最经典的部分作为基本内容。根据“精讲多练,启发引导,留有余地,注重创新”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环节学习电子元器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实际教学中采用黑板讲述、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多种模式综合应用于各种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反复强化基本理论和基础概念。同时兼顾理论应用和新知识,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合理性。
(2)阶梯式实验教学,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
目前实现了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模拟电子综合设计实验和部分学生的系统实验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使学生从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电子电路的测试方法学起,通过综合应用到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经历完整的科学的自主的训练过程,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之在“硬件”实现和EDA技术的应用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引进电子技术的新器件、新技术和新发展,紧跟当前的新发展。
另外,加上之后的各个级别的“电子设计大赛”、知名厂家的专题应用大赛和贯穿学生学习期间的课外科技活动,形成一个整体,还可使对电子学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健康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
模拟电路教研室还参与了《电子技术实验基础》模拟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正式出版了适合我校学生特点、与仪器配套的实验教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设置了开放式学生实验室,使得学生在自主安排的时间段进入实验室学习,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同时在实验报告中设置相应思考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实现目的。使学生用自主、探索的态度学习。
(3)利用网络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实现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活跃教学气氛。根据“自主学习,交流互动,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的原则,为更多希望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看法的条件,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前进,实现因材施教。同时,缩小了师生间距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我们专门制作了统一风格的电子教案,并上传在网络课堂。此外,在“网络课堂”中还有 “教学要求”、“实验辅导”、“平时作业”、“答疑”、“师生讨论”、“问题集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4)课程中贯穿EDA软件的应用,突出课程的先进性
课程进行中,我们强调了EDA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课中引入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
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的自学潜力的具体情况,我们没有模拟电路EDA方面的课堂教学,而是在课程中贯穿EDA软件的应用,要求学生以自学和实验为主掌握EWB和PISPICE等多种EDA软件的使用方法。
电子电路乃至电子系统设计的计算机化,使得平时作业中更有条件去做更具复杂性、设计性和答案多样性的习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基础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中,要求利用EDA软件进行分析、设计、仿真,然后再具体实现,使学生学会电子电路先进的科学的设计方法。
3.努力建设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一流的课程应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因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课程的基本建设。我们用“以老带新”、“优势互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及时补充具有较高学历的新生力量等办法,建设和培育教师队伍。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甘于奉献、具有良好传统的师资队伍。他们具有乐教精神、奉献精神、钻研精神、集体精神和自律精神,表现出我院教师的风范。
主讲教授承担了课程规划、课程教学、对新进教师指导等主要工作。教研室的主要成员均有自己明确的学科方向,并承接了一些各级科研项目,及时地将科研的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并将教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科研中去。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紧密跟踪电子技术发展的前沿。
目前有多位青年教师在攻读硕士学位,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主要教师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各种问卷调查中,他们都获得了有关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4.选用最新教材、优化教学体系 紧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适于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始终是课程建设的中心。课程内容体系是通过教材来具体体现的。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体现一定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教材综合地体现出我们教学改革成果的方方面面。
我们综合分析了正式出版的多种教材,根据我校学生特点,按照“内容精”“结构新”“重实用”的原则选择了近两年出版的教材,并建立了完整的电子教案、习题辅导等内容并全部上网供学生使用。在教学中也摒弃了部分偏重理论计算、缺少使用价值的内容。
二、主要创新点 1. 培养“系统观念、工程观念、科技进步观念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指导方针。2. 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EDA教学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3. 以因材施教为目的的网络教学。4. 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5. 适当引入EDA教学。6. 多元化的教材。
三、实践情况
1.广泛的教学实践和良好的理论教学效果
上述基本建设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4~2006年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共教授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控制工程系、光电技术系、计算机系等近100个班次的课程教学,接纳学生课内实验10万余人时数,课外与学生上机学时数1.6万人时数。在各种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综合分数均在90分以上。在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很有收获、主讲教师很称职、所用教材对我很有用、教师授课很有特色;对教师讲课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思路清晰,阐述准确,重点和难点突出,联系实际,内容更新,善于启发,因材施教,注重创新,作业利于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要求严格,考核及评分改革明确。
理论考试成绩逐年稳步上升,一次性通过率和优秀学生比例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反映现在的模拟电路已经不再是“魔鬼电路”了。
2.电子技术科技实践活动硕果累累
实践应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综合应用于各个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科技制作竞赛和模拟电子应用专题大赛,这些都是我院教学成果的实际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学改革。
在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赛事中我院15个参赛队,有10个队获奖。获奖率为67%。其中,有3个全国二等奖,4个四川省一等奖,2个四川省二等奖等。获奖学生涵盖我院各相关系级单位的选手。
在2005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竞赛中我院22个参赛队,有10个队获得四川赛区一等奖,其中4个队被评为全国一等奖(在全国525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六),6个队被评为全国二等奖(在全国525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二),总成绩名列全国一般高等院校第一名。
电子系的黎波同学的课余制作成果“多路智能温、湿度采集控制器”参加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举办的“2003/2004年中国模拟技术应用技术应用设计大赛”获得优秀奖。
这些都是教学改革成果的一个缩影,充分肯定了课程革新的思路是正确的。
四、存在不足
电子技术是快速发展的技术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意识培养、科研应用等方面还差得较多。但是我们相信,在学院重视、支持下,模拟电子技术一定会成为教学体系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的精品课程。
2006年3月27日
第五篇: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B)内容安排
实验一仪器使用(P37页)(2课时)
实验二单级低频放大器(p71页)(2课时)
实验三集成运算放大器应用(P99页)(2课时)实验四RC有源滤波器的设计(P112页)(4课时)
实验五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发生器设计(P136页)(4课时)
上7周考试一周共八周考试:
平时 50%考试30%实验报告 20%
上面的页码是那本实验书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与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