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游戏活动在特殊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活动在特殊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更是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并不快乐,他们也有许多学习、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烦恼,却经常遭到任课老师的忽视。帮助特殊学生乐于学习,寻找快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开展这一工作呢?近几年来,在我区进行的一系列特殊教育教研活动中,大力提倡游戏活动辅助学习,提倡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游戏活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成效明显,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实践和借鉴依据。我们以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为载体进行特殊学生的数学教育。主要措施如下:(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关键词】游戏活动 学习心理 交往心理 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一、案例与反思
对于数学课,如果教师还是用课本上的例题与复习导入的老方法,虽然可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已很难吸引孩子们,尤其是特殊学生,更难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内化到他们的心中。如何让他们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这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案例
顾*,男,11岁,是我班一轻度弱智学生。平常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做作业了,只要他在上课时不扰乱课堂秩序,各任科教师已感激不尽。
那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行程应用题》。这可是典型的传统应用题。
来到教室,孩子们已经在等我了。呵,只见孩子们的课桌上有小轿车,有摩托车,还可看到顾*拿了辆坦克趴在课桌上。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已经读出,他们已将一辆辆小车发动起来了。“孩子们,请将你的车,缓缓的向对方开去。当你们两车相遇到一起时,请停下来,打个招呼。”
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有孩子拿起小车一下子冲到了对面,有孩子的车与同桌狠狠地撞在了一起,更多的孩子只是在嬉戏中找到一点玩的快乐,哪里还听得我所说的“缓缓”二字。
好不容易待教室里静了下来,我问孩子们:“驾驶员同志们,感觉怎样?”
“乱死了,顾*将我的车都撞翻了。开车要没有秩序,像我们这样,要出很多事故的。”汪静奕有点不满了。
看来,这样一个乱糟糟的情境,在孩子们的心中,也引发出关于秩序的话题。
“那么我们就按规则来,谁违反规则,可是要亮红灯的。”我对孩子们说。
“请各位师傅倒车,将车停到指定位置。”孩子们很安静地将车停在课桌左右两侧的边沿。
“同时出发,向对方开去。”
“相遇后,停下来,与对方握个手。”
“调头,再将车开回原处。刚才向对方开去,叫相对而行,那么现在这样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去,用数学的语言又该如何说呢?”有孩子说叫相反而行,有孩子说相背而行……其实这意思都差不多,已说到位了。我是不需要再为了所谓的规范而将孩子们又拉到课本的言语表述中的。
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已理解了相对、相背、同时出发、相遇等抽象的词语。小车又由孩子们驾驶着开往更好的生活情境。
“左侧的同学每小时行30千米,右侧的同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相遇,准备出发。”
这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已应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发展隐于其中了。
“出发,一小时。说一说,这一小时你行了几千米,你们共行了几千米?”这可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不过我选择了手举得高高的顾*来回答,他的回答很正确,语言表达也不错,同学们都为他鼓掌。顾*笑咧了嘴。
“驾驶员同志们,我们再出发……停,又行了一小时。”我说了一声“停”,孩子们手中的小车又纷纷向前跳了一大步。就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操作中跳跃起来吧,我想。
“告诉同桌,这时你已行了几小时,行了几千米,你们两人共行了几千米?”
孩子们便又停下车,纷纷交流起来。当然,孩子们此时,已很自觉地找到了两种计算路程和的方法。
当孩子们的小车相遇在一起的时候,那相遇的快乐写满了孩子们的脸上。通过这样的操作,路程、时间、速度和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而随着这音符跳动的,是数学素养的生成与知识的真正建构。
课堂进入到应用环节,按课本的知识点出示的一道道习题,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已变得特别的简单,做起那些题目来,似入无人之境。但对于顾*来说,却又变成了一种折磨。究竟是什么使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今天会成为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这极大的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教师的注意和思索。经调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三条“鸿沟”难以逾越:学习方面,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交往方面,从“不会交往”转化为“会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极大的阻碍了特殊学生在学校里“愉快的学习生活”。
(二)反思
特殊学生的学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小学以“考”为中心,要考的多教,不考的不教,学习目标的单一化,这使许多教师片面的追求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形式单一,布置大量简单机械的作业,而学生较喜欢的形式,如游戏被认为是分散学生经历,野了学生的心思。除偶尔开展的一些体育游戏,游戏几乎在小学里、在少先队活动里绝迹。教学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直接扼杀了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特殊学生的低学习力也使他们无法在课堂上时刻集中思想,注意力易分散,个别教师往往强制要求特殊学生“认真”听课。他们往往在教师的被动灌输下摆一副“要我学”的应付模样。
特殊学生的交往 在小学里,学生必须学会独立与老师、同学交往。这与他们在幼儿园的交往是不同的,因为这是孩子们真正学习的开始,他们的身上有了学习任务,他们会因为学习、行为、生活上的各种原因,独自与老师打交道,有可能接受批评,遇到教学手段简单粗暴的老师会因为接触到批评、不公、困惑等,害怕与老师交往。同时,孩子也有了离开老师视线的时间。一下课,他们必须独立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问题、矛盾。这使有些特殊学生出现“不会交往”的烦恼。
特殊学生的行为 在入学前,孩子们是自由自在的。但在小学里,老师总是硬性规定他们必须遵守许多规范。比如,不能迟到早退,每天要戴红领巾,戴安全帽;上课要把手放好,脚并拢,头抬高,背挺直,不能看窗外,不能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不能在教室、走廊奔跑喊叫等等,稍不留神,名字就会出现在监督岗的批评栏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特殊学生的行为由“他律”难以转化为“自律”,令人苦恼。
综上所述的几点,真实的存在与每个特殊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给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学习交往、遵守行为规范,是他们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那么,怎样消减特殊学生由此形成的压力,找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因素呢?对此,我校特教教研组进行了思考:我们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单调的形式,以儿童喜欢的“游戏”介入学生学习、交往、规范形成的教育教学。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游戏为载体对小学高段特殊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认为,游戏是超越儿童生活中一切水平的、包罗万象的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游戏就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更重要的学习。在游戏中,儿童不是在做无用的事,他们是专心致志、兴致勃勃的在做着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也在探究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同时显露着他们的本性。甚至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童年应以游戏的时间来度量。剥夺了儿童的游戏,就是剥夺了儿童的童年。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要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五种价值:身体上的价值,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筋骨肌肉,发展儿童的知觉和运动能力。智慧上的价值,游戏使儿童学得知识,培养了注意力,锻炼了想象力,发展了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交往上的价值,儿童在游戏中建立了人际关系,培养团体意识,学会如何比赛竞争、如何合作共处。游戏中交往的需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减少了在团体中打开敌视情形,增加了和谐气氛。道德上的价值,儿童从游戏中学习规则,学习公正、诚实、信用、自律和输赢之间应有的风度。治疗上的价值,游戏是儿童的愿望与目的得到实现,使他们得到快乐。游戏可以帮助儿童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在的情绪,可以松弛或减少精神的压抑。也使儿童过剩的精力得到合理的发泄,不致精神紧张或脾气急躁。
(三)特殊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特殊学生,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学生人格的形成、行为的养成,帮助特殊学生获取数学的初步认知,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
三、实施策略
(一)在游戏中培养特殊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心理
课堂教学是特殊学生学习的主场,在教学的多种方法中,游戏教学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减轻负担、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的必要性表现在:游戏教学符合“愉快教育”的指导精神。“愉快教育”的实质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游戏教学正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使这一变式成立的。在游戏过程中,特殊学生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在愉快中得到知识、学到技能;巩固知识、熟练技能。
我们根据高段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差,好玩好动的特点,收集或设计了一些短小而适合在课堂上进行的小游戏,老师再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纳入课堂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游戏介入课堂教学常规,主要是设置课前戏和课后戏。游戏介入教学内容是将教学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培养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要求任课教师能根据上课的内容、特殊学生的情绪、时间等实际情况,合理编排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特殊学生,态度亲切、和蔼,并能参与其中,与孩子们同玩同乐同学。
1.游戏介入课堂常规
根据特殊学生自控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们设计让游戏成为课堂常规,通过有目的的游戏活动,以达到教师所预定的目标。
课前戏 铃声响了,特殊学生满头大汗的冲进教室,人坐在教室里心还在操场上,真所谓是神形分离,根本就无法进入学习。这里,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课前小游戏,把学生的心神拉回课堂,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如“头脑风暴”,上课前当学生无法安静时,教师讲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因为是有奖竞猜,特殊学生很感兴趣,主动进行思考与猜测,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课中戏 特殊学生自控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很难在四十分钟里集中思想,我们可以在他分散注意时,适时进行课中戏。例如“我是闹钟人”游戏:利用特殊学生的双手来模仿闹钟。当老师说 “12点”,学生举起双手;说“3点”,学生把一手放平,一手上举;说“铃……”的时候,学生全身抖动几下。
课堂中出现课前戏和课中戏,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集中学生的思想,还可以避免由于学生不认真听讲,使教师生气、发怒,进而产生师生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不愿意听你的课。这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前提。
2.游戏介入学科教学内容
根据特殊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在教学时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巩固知识。如学习《计算器的使用》,老是计算比较单调、枯燥,学生很快就厌倦,教学时,我先设计了“阿里巴巴寻宝藏” 的游戏,特殊学生根据计算器算出的数据,在藏宝图上找到相应的数据,以此证明谁先找完所有宝藏。
这样的游戏,学生在玩中学,既巩固了知识,又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与人人学习的矛盾,真正提高了课堂活动的效益,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在游戏中培养特殊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是人存在的形式之一。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当前的特殊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家长的过分关爱之中,缺乏了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他们的交往能力也就日趋弱化,逐渐缺乏交往的技巧和交往的意识,不会与他人正确交往。这同样也影响了他们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特殊学生的交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老师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
我们设计了一套交往三步曲,交往的范例:通过在游戏中老师与学生的交往,教师能以自身的言行给特殊学生交往的示范;交往的尝试:教师要设计让特殊学生在游戏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尝试;交往的实践:在课余的时间里,教师逐渐放手,让特殊学生自主的与他人进行交往的实践。
1.游戏介入课堂交往
特殊学生在校的时间多是在课堂上,大部分的交往也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游戏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与进行的双边活动,是特定情境中的一种人际交往活动。在游戏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包括两种方面:⑴有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⑵生生之间的个体交往和群体交往。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到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也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阶段的特殊学生比较喜欢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群体性游戏。通过这类游戏既能使学生初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如结合小数乘法的知识设计的“超市大赢家”。活动的主题是模拟超市购物,有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在购物的过程中,就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顾客间又有营业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活动时要灵活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妥善地处理在购物中遇到的偶然事件(如找零)。借此,培养特殊学生的灵活性、主动性,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从而培养特殊学生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这一游戏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其中
师生互动——交往的范例 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彼此要尊重对方的人格。教师也是一个参与者,首先,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尊重,树立了特殊学生交往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言行、态度也成了特殊学生学习的范例。
生生互动——交往的尝试 有了师生交往的范例,生生之间课堂人际交往也就有了方向。例如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亲切,说话有礼貌,学生在游戏中的交流自然也是这样。这种尝试将影响他们的真实交往。学生之间的课堂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交往活动,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可以自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大大扩充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活动内容以及个性。
2.游戏介入课后人际交往
课后人际交往是特殊学生在学校中的又一重头戏,虽然也有师生交往,但更多的是同伴交往。这时候的交往基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没有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合,也没有了特定的情景,是学生之间独立的交往,也是更真实的交往,可以说是交往的实践。
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游戏,最多就是互相追逐、打闹。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的游戏,让他们在课间进行。比如:“抱成团”,组织者说出一个一位数,大家以这个一位数的个数抱成一团,如果抱的个数出错,就算失败,在边上观看,以此渗透“倍数”的思想。又如:打24点,拿出扑克牌,利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计算出24,提高特殊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些游戏都需要较多人参与,并且都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有合作,有语言的交流,也会产生不愉快的经历。但慢慢地,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处事态度,学会交往技巧。
(三)在游戏中培养特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学校的规范是制定成文的,学生必须遵守的,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规范的养成,有一个过程,空洞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严厉的批评和禁止也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有时甚至出现潘多拉效应——愈禁愈为。怎样促使学生把要求、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我们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游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认知——内化——自控。
游戏——感性认知 特殊学生情感思维比较感性,在游戏中学习规范,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明白,接受所说的道理,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并自觉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教育学生不能走进花坛,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设计了游戏《花草树木的对话》,通过角色表演,知道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随便采摘,他们会伤心,会落泪。最后总结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特殊学生在行动中加以贯彻。
游戏——实践内化 特殊学生对规范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需要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新基础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所感受到的道理,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和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游戏正是一种最好的形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一讲、做一做、演一演,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和他人交往要文明礼貌,孩子们已经知道说话要用礼貌用语,但怎样用呢?游戏《做客》,就需要他们实际运用了。当孩子看到亲戚时,要打招呼,亲戚给红包时,要说“谢谢”,离开时要说“再见,谢谢款待”等。
游戏——强化自控 特殊学生对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内化后,也会出现反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二是虽然在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规范形成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控能力训练。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例如,游戏《熊与木头人》,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使特殊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锻炼,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适当减轻一天来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在音乐声中,学生边念歌词(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我们小学生,也往树林跑。采上几朵花,再把舞来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千万别乱跑。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当音乐突然停止的时候,学生必须自由造型并保持不动。坚持不动才能胜利,游戏中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训练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效果与思考
(一)效果
1.特殊学生的心理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活动心理均表现良好。从整体上看,我校特殊学生较爱学习,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自信心等大幅度提高。
⑴学习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游戏的介入,孩子们比以前更喜欢他们的老师,更喜欢学习了。课堂上,他们神情专注,变得爱动脑,爱发言了。对于我班的顾*,老师针对他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的现状,特别设计了游戏《传口令》、《走迷宫》、《九个点的连接》等,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平时在进行教学游戏时他能积极参与,在学习上有了一些进步,对教师的提问有了想法。
⑵交往方面 有许多学生原来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说话声音都听不见。现在,他们也挺起了自信的胸膛,自如的与老师交往。同学之间少了“拔刀相见”,多的是“和平建交”。甚至连原先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也在游戏中和他人建立了友谊。
⑶行为规范养成方面 特殊学生的忘性特别大,且自控力差。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遵守校纪校规,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走廊上横冲直撞,为什么不能走花坛,为什么不能打人、骂人……下课时,教室里安静了,同学之间的活动文明了。课堂上,也少了老师由于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生气的呵斥声。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
研究的实践,有效的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成效有
⑴研究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花更多精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在研究中,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游戏和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进行游戏的收集、编排、选择、实施。同时,教师们还必须在游戏中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的情绪的变化、游戏的效果……自然,随着研究的进行,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⑵教师能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主动加强行为调控。教师行为更多趋向于自觉遵循教育政策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更讲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教师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效应。学生对教师的外显行为的感受亲切,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得更近,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能。
教师素质的提高,心理和行为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良好发展。
(二)思考
⑴完善教师人格,优化教师行为。学生的快乐很多源自教师的行为,首先,教师必须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其次,教师必须在交往中给予特殊学生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优化自己的行为。教师完善的人格,优化行为是教师进行教育辅导的必备条件。
⑵了解学生,给予所需。真正的了解特殊学生,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求知兴趣是特殊学生快乐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让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给予调整。
⑶继续研究,不断完善。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研究有许多欠缺,如学生心理的变化是微妙的,游戏辅导的成效很难量化,只能用简单的观测评估来验证它的效果,这是不太成熟的一点,有待继续研究,不断完善。
我们觉得游戏活动是特殊教育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游戏介入特殊学生的学习、交往、行为规范的养成的效果十分理想。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实践中再探究,再完善以游戏为载体的特殊教育教学形式。
四、参考文献
1.汪朝著:《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康健主编:《教育环境优化与学生个性发展》,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9月版。3.徐光兴:《儿童游戏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版。
第二篇:浅谈游戏活动在特殊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活动在特殊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宝山培智学校
姚惠忠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特殊儿童的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更是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并不快乐,他们也有许多学习、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的烦恼,却经常遭到任课老师的忽视。帮助特殊学生乐于学习,寻找快乐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开展这一工作呢?近几年来,在我区进行的一系列特殊教育教研活动中,大力提倡游戏活动辅助学习,提倡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游戏活动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成效明显,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实践和借鉴依据。我们以学生最喜欢的游戏为载体进行特殊学生的数学教育。主要措施如下:(1)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一、案例与反思
对于数学课,如果教师还是用课本上的例题与复习导入的老方法,虽然可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已很难吸引孩子们,尤其是特殊学生,更难以将一个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内化到他们的心中。如何让他们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喜欢数学,这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案例
顾*,男,11岁,是我班一轻度弱智学生。平常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更别说做作业了,只要他在上课时不扰乱课堂秩序,各任科教师已感激不尽。那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行程应用题》。这可是典型的传统应用题。
来到教室,孩子们已经在等我了。呵,只见孩子们的课桌上有小轿车,有摩托车,还可看到顾*拿了辆坦克趴在课桌上。
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已经读出,他们已将一辆辆小车发动起来了。“孩子们,请将你的车,缓缓的向对方开去。当你们两车相遇到一起时,请停下来,打个招呼。” 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有孩子拿起小车一下子冲到了对面,有孩子的车与同桌狠狠地撞在了一起,更多的孩子只是在嬉戏中找到一点玩的快乐,哪里还听得我所说的“缓缓”二字。好不容易待教室里静了下来,我问孩子们:“驾驶员同志们,感觉怎样?”
“乱死了,顾*将我的车都撞翻了。开车要没有秩序,像我们这样,要出很多事故的。”汪静奕有点不满了。
看来,这样一个乱糟糟的情境,在孩子们的心中,也引发出关于秩序的话题。
“那么我们就按规则来,谁违反规则,可是要亮红灯的。”我对孩子们说。
“请各位师傅倒车,将车停到指定位置。”孩子们很安静地将车停在课桌左右两侧的边沿。“同时出发,向对方开去。”
“相遇后,停下来,与对方握个手。”
“调头,再将车开回原处。刚才向对方开去,叫相对而行,那么现在这样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开去,用数学的语言又该如何说呢?”有孩子说叫相反而行,有孩子说相背而行„„其实这意思都差不多,已说到位了。我是不需要再为了所谓的规范而将孩子们又拉到课本的言语表述中的。
孩子们在自己的操作中,已理解了相对、相背、同时出发、相遇等抽象的词语。小车又由孩子们驾驶着开往更好的生活情境。“左侧的同学每小时行30千米,右侧的同学每小时行40千米,3小时后相遇,准备出发。” 这时的数学课堂教学,已应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发展隐于其中了。
“出发,一小时。说一说,这一小时你行了几千米,你们共行了几千米?”这可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不过我选择了手举得高高的顾*来回答,他的回答很正确,语言表达也不错,同学们都为他鼓掌。顾*笑咧了嘴。“驾驶员同志们,我们再出发„„停,又行了一小时。”我说了一声“停”,孩子们手中的小车又纷纷向前跳了一大步。就让孩子们的思维在操作中跳跃起来吧,我想。
“告诉同桌,这时你已行了几小时,行了几千米,你们两人共行了几千米?”
孩子们便又停下车,纷纷交流起来。当然,孩子们此时,已很自觉地找到了两种计算路程和的方法。当孩子们的小车相遇在一起的时候,那相遇的快乐写满了孩子们的脸上。通过这样的操作,路程、时间、速度和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种快乐的音符,而随着这音符跳动的,是数学素养的生成与知识的真正建构。
课堂进入到应用环节,按课本的知识点出示的一道道习题,对于别的孩子来说已变得特别的简单,做起那些题目来,似入无人之境。但对于顾*来说,却又变成了一种折磨。
究竟是什么使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在今天会成为一件令人厌倦的事情?这极大的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我们高段数学教研组教师的注意和思索。经调查我们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三条“鸿沟”难以逾越:学习方面,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交往方面,从“不会交往”转化为“会交往”。行为规范养成方面,从“他律”转化为“自律”。这极大的阻碍了特殊学生在学校里“愉快的学习生活”。
(二)反思
特殊学生的学习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小学以“考”为中心,要考的多教,不考的不教,学习目标的单一化,这使许多教师片面的追求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形式单一,布置大量简单机械的作业,而学生较喜欢的形式,如游戏被认为是分散学生经历,野了学生的心思。除偶尔开展的一些体育游戏,游戏几乎在小学里、在少先队活动里绝迹。教学形式单调,内容枯燥乏味,直接扼杀了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特殊学生的低学习力也使他们无法在课堂上时刻集中思想,注意力易分散,个别教师往往强制要求特殊学生“认真”听课。他们往往在教师的被动灌输下摆一副“要我学”的应付模样。
特殊学生的交往
在小学里,学生必须学会独立与老师、同学交往。这与他们在幼儿园的交往是不同的,因为这是孩子们真正学习的开始,他们的身上有了学习任务,他们会因为学习、行为、生活上的各种原因,独自与老师打交道,有可能接受批评,遇到教学手段简单粗暴的老师会因为接触到批评、不公、困惑等,害怕与老师交往。同时,孩子也有了离开老师视线的时间。一下课,他们必须独立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问题、矛盾。这使有些特殊学生出现“不会交往”的烦恼。
特殊学生的行为
在入学前,孩子们是自由自在的。但在小学里,老师总是硬性规定他们必须遵守许多规范。比如,不能迟到早退,每天要戴红领巾,戴安全帽;上课要把手放好,脚并拢,头抬高,背挺直,不能看窗外,不能做小动作;下课要文明休息,不能在教室、走廊奔跑喊叫等等,稍不留神,名字就会出现在监督岗的批评栏里,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特殊学生的行为由“他律”难以转化为“自律”,令人苦恼。
综上所述的几点,真实的存在与每个特殊学生的校园生活中,给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学习交往、遵守行为规范,是他们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那么,怎样消减特殊学生由此形成的压力,找到校园生活的快乐因素呢?对此,我校特教教研组进行了思考:我们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是重要原因。我们认为,有必要改变单调的形式,以儿童喜欢的“游戏”介入学生学习、交往、规范形成的教育教学。为此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以游戏为载体对小学高段特殊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尝试。
二、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认为,游戏是超越儿童生活中一切水平的、包罗万象的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说游戏就是学习,而且是更有效、更重要的学习。在游戏中,儿童不是在做无用的事,他们是专心致志、兴致勃勃的在做着他们喜欢的工作。他们也在探究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同时显露着他们的本性。甚至有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童年应以游戏的时间来度量。剥夺了儿童的游戏,就是剥夺了儿童的童年。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就要给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五种价值:身体上的价值,游戏可以锻炼儿童的筋骨肌肉,发展儿童的知觉和运动能力。智慧上的价值,游戏使儿童学得知识,培养了注意力,锻炼了想象力,发展了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交往上的价值,儿童在游戏中建立了人际关系,培养团体意识,学会如何比赛竞争、如何合作共处。游戏中交往的需要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也减少了在团体中打开敌视情形,增加了和谐气氛。道德上的价值,儿童从游戏中学习规则,学习公正、诚实、信用、自律和输赢之间应有的风度。治疗上的价值,游戏是儿童的愿望与目的得到实现,使他们得到快乐。游戏可以帮助儿童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在的情绪,可以松弛或减少精神的压抑。也使儿童过剩的精力得到合理的发泄,不致精神紧张或脾气急躁。
(三)特殊学生在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具有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特殊学生,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保持愉悦的学习情趣。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渗透到课堂教育教学、学生人格的形成、行为的养成,帮助特殊学生获取数学的初步认知,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
如结合小数乘法的知识设计的“超市大赢家”。活动的主题是模拟超市购物,有售货员与顾客的角色。在购物的过程中,就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既有顾客间又有营业员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活动时要灵活地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还要妥善地处理在购物中遇到的偶然事件(如找零)。借此,培养特殊学生的灵活性、主动性,培养与人交往的自信心。活动结束后,还要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讨论,交流各自的体会,从而培养特殊学生进行交流的习惯和能力。
这一游戏包含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交往,其中 师生互动——交往的范例
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平等的,彼此要尊重对方的人格。教师也是一个参与者,首先,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尊重,树立了特殊学生交往的自信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言行、态度也成了特殊学生学习的范例。
生生互动——交往的尝试
有了师生交往的范例,生生之间课堂人际交往也就有了方向。例如教师对学生态度和蔼、亲切,说话有礼貌,学生在游戏中的交流自然也是这样。这种尝试将影响他们的真实交往。学生之间的课堂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生间的交往活动,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可以自觉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大大扩充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活动内容以及个性。
2.游戏介入课后人际交往
课后人际交往是特殊学生在学校中的又一重头戏,虽然也有师生交往,但更多的是同伴交往。这时候的交往基本脱离了老师的视线,没有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合,也没有了特定的情景,是学生之间独立的交往,也是更真实的交往,可以说是交往的实践。
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基本没有什么具体的游戏,最多就是互相追逐、打闹。我们选择了许多适合课间做的游戏,让他们在课间进行。比如:“抱成团”,组织者说出一个一位数,大家以这个一位数的个数抱成一团,如果抱的个数出错,就算失败,在边上观看,以此渗透“倍数”的思想。又如:打24点,拿出扑克牌,利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计算出24,提高特殊学生的计算能力。
这些游戏都需要较多人参与,并且都有一定的规则,孩子们在游戏中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孩子们在游戏中需要有合作,有语言的交流,也会产生不愉快的经历。但慢慢地,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处事态度,学会交往技巧。
(三)在游戏中培养特殊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能力
学校的规范是制定成文的,学生必须遵守的,从而形成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规范的养成,有一个过程,空洞的说教往往事倍功半,严厉的批评和禁止也只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有时甚至出现潘多拉效应——愈禁愈为。怎样促使学生把要求、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化,我们尝试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游戏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认知——内化——自控。
游戏——感性认知
特殊学生情感思维比较感性,在游戏中学习规范,学生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明白,接受所说的道理,进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之产生共鸣,并自觉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比如,教育学生不能走进花坛,要爱护花草树木,我们设计了游戏《花草树木的对话》,通过角色表演,知道花草都是有生命的,如果我们随便采摘,他们会伤心,会落泪。最后总结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特殊学生在行动中加以贯彻。
游戏——实践内化
特殊学生对规范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需要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习惯。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新基础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所感受到的道理,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促使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和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游戏正是一种最好的形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讲一讲、做一做、演一演,引导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教育学生和他人交往要文明礼貌,孩子们已经知道说话要用礼貌用语,但怎样用呢?游戏《做客》,就需要他们实际运用了。当孩子看到亲戚时,要打招呼,亲戚给红包时,要说“谢谢”,离开时要说“再见,谢谢款待”等。
游戏——强化自控
特殊学生对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内化后,也会出现反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二是虽然在主观上想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下过多次决心,但在行动上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在规范形成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控能力训练。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它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使人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积极地支配自身,排除干扰,使主观恰当地协调于客观,并采取合理的行为方式去追求良好的行为效果。
例如,游戏《熊与木头人》,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使特殊学生的自控能力得到锻炼,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情轻松、愉快,适当减轻一天来紧张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在音乐声中,学生边念歌词(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我们小学生,也往树林跑。采上几朵花,再把舞来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千万别乱跑。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讲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当音乐突然停止的时候,学生必须自由造型并保持不动。坚持不动才能胜利,游戏中学生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训练了他们的自控能力。
三、效果与思考
(一)效果
1.特殊学生的心理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通过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特殊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活动心理均表现良好。从整体上看,我校特殊学生较爱学习,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力、自信心等大幅度提高。⑴学习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游戏的介入,孩子们比以前更喜欢他们的老师,更喜欢学习了。课堂上,他们神情专注,变得爱动脑,爱发言了。对于我班的顾*,老师针对他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的现状,特别设计了游戏《传口令》、《走迷宫》、《九个点的连接》等,训练他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平时在进行教学游戏时他能积极参与,在学习上有了一些进步,对教师的提问有了想法。
⑵交往方面
有许多学生原来在老师面前唯唯诺诺,说话声音都听不见。现在,他们也挺起了自信的胸膛,自如的与老师交往。同学之间少了“拔刀相见”,多的是“和平建交”。甚至连原先不愿意和人交往的也在游戏中和他人建立了友谊。
⑶行为规范养成方面
特殊学生的忘性特别大,且自控力差。但是,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学会了遵守校纪校规,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走廊上横冲直撞,为什么不能走花坛,为什么不能打人、骂人„„下课时,教室里安静了,同学之间的活动文明了。课堂上,也少了老师由于学生不遵守纪律而生气的呵斥声。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教育心理和教育行为优化
研究的实践,有效的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成效有 ⑴研究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花更多精力,从而提升自身的素养。在研究中,教师们阅读了大量的关于游戏和学生心理方面的书籍,进行游戏的收集、编排、选择、实施。同时,教师们还必须在游戏中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的情绪的变化、游戏的效果„„自然,随着研究的进行,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⑵教师能主动进行角色扮演和角色转化,主动加强行为调控。教师行为更多趋向于自觉遵循教育政策法规,遵守职业道德,更讲为人师表的行为规范。教师自身心理和行为的转变大大加强了学生心理的正向发展效应。学生对教师的外显行为的感受亲切,师生间心理距离拉得更近,教师的合理期望在学生身上产生了明显的效能。
教师素质的提高,心理和行为的优化,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良好发展。
(二)思考
⑴完善教师人格,优化教师行为。
学生的快乐很多源自教师的行为,首先,教师必须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其次,教师必须在交往中给予特殊学生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优化自己的行为。教师完善的人格,优化行为是教师进行教育辅导的必备条件。
⑵了解学生,给予所需。
真正的了解特殊学生,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求知兴趣是特殊学生快乐的根本。在教育教学中,要根据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让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在活动中要注意多观察他们的变化,及时给予调整。
⑶继续研究,不断完善。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研究有许多欠缺,如学生心理的变化是微妙的,游戏辅导的成效很难量化,只能用简单的观测评估来验证它的效果,这是不太成熟的一点,有待继续研究,不断完善。
我们觉得游戏活动是特殊教育中比较可行的一种教育形式,游戏介入特殊学生的学习、交往、行为规范的养成的效果十分理想。当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我们仍将继续努力在以后的实践中再探究,再完善以游戏为载体的特殊教育教学形式
第三篇:自闭症儿童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自闭症儿童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时间:2009-05-21 08:20来源:珠海市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wenwen1 点击:221次
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自闭症儿童有些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有些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不
我们知道自闭症是一个谜,也是介入上的挑战。自闭症儿童有些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有些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注意力不集中,有些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等等,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不会与他人交往,只会独自玩耍,对人的心智状态不理解。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面的世界似乎和他们无关,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参与活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专家也曾提出:“让孩子得到情绪上的成长,满足他某些发展上的需要,并获得自我结构上更统整的层次和情感控制的统整。”那么游戏教学在让自闭症孩子走出孤独并得到情绪上的成长就起着独特的作用。
一直以来,国内的教育包括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都只停留在一种军事化的教学上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最本质的需要,那就是游戏教学,让儿童真正在快乐中学,寓教于乐。那自闭症儿童游戏如何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呢?
首先,我们对孩子选择游戏时要对他进行仔细的观察再进行客观的评估,因为每个孩子的年龄不一,能力不一,侧重点也不同,选择的游戏也会有所差别。比如刚进科的年龄较小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都会有哭闹、焦虑、恐惧等情绪,抗拒与他人接近,静坐时间短,很难较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根据这些小朋友特点,我们选择的主要是动态和感官性的游戏为主,从最简单的做起,如“瘙痒”的游戏活动(老师在孩子身上瘙痒,让孩子笑起来)。叠罗汉游戏活动(准备一些枕头,让孩子躺在地板上,把枕头一个一个的往上叠,当叠到一定的高度时,突然“哗”的一声掉下来,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给儿童意外的惊喜)。规律性感官活动的中断(摇摇停,滚滚停)。融合儿歌和肢体动作的游戏活动“小蚂蚁上树”等等,这类游戏可以给儿童营造愉快的气氛,让他们真正笑起来,拉近儿童与老师的距离,使他们形成很好的配对。排除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从而抑制了不良情绪的产生。
现在大部份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即使已有开口说话的能力,但也缺乏交流性质,只会应答,主动语言少。那么我们选择的游戏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语言交流的能力。如我们的“ 点心游戏时间”,几位儿童分别从家里拿来食物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老师会请儿童上来自己说说他都带来哪些食物?他想和谁一起分享?想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怎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得到食物的小朋友应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谢意等等?点心游戏时间我们科每天每个班都有一节,长时间的实践证明,点心游戏时间在促进儿童的主动语言发展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同时我们还会设计一些日常生活的简单情节,如“上学了”、“午餐时间到了”、我家来客人了’、“打电话”等等。在这些情节游戏里,我们给他们设计了日常生活常用的台词,刚开始儿童在游戏中都是机械化的把台词背下来,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发现,在生活中有些儿童已把这些场景在泛化了。如我班的贝贝(化名)小朋友,来园时从不主动向老师问好,每次都需要父亲的提醒,为此我给他选择了“上学了”这个游戏活动,经过多次的情景表演。孩子现在来园,都是主动向老师问好,不需要父亲再次提醒他。
其次,自闭症儿童不能与正常儿童一样,与周围的人们和环境建立联系,不会去观察某人某物,不会产生联想。但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如我们给他们选择的规则性游戏“口香糖,粘哪里?”“大风吹”(老师说:“大风吹,”孩子问:“吹什么?”老师答:“吹穿红衣服的人。”)这时就需要儿童进行观察,自己有没有穿红衣服,如果有则要换位置,没有则不动位置。刚开始在玩这个游戏时都是让他们从五官、衣着、头发观察起,慢慢的我们可以泛化到他的喜好、性格特征等等。如我们可以说:“吹一个爱发脾气的人或一个爱吃巧克力的人。”当儿童熟悉这个游戏规则时,我们就可以跟他进行角色变换。通过这些游戏活动,激发了他们观察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那面对静坐能力差、注意力差的孩子,我们在教学中选择的游戏案例,如“滚接球”(一张桌子,两个小筒,孩子把球滚过去对面让对方接住,反之。)“抢食物”(桌子上摆放着食物或玩具,教师或儿童喊“1、2、3、,”一起抢,抢到的就会得到食物和玩具。)“躲避球,”教师让儿童站在靠墙的地方,教师往儿童丢球,儿童要迅速躲闪)等。儿童在进行这类游戏时,需要全神注视着对方。因此,长期进行这种游戏活动,可以大大改善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好,静坐能力也随之延长。
最后自闭儿最重要的缺陷还是他对自己或他人心智的不理解,不明白自己或他人是高兴、害怕还是不开心,不能正确辨认处境,导致自己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如我班的东东(化名)小朋友,他很喜欢和兴兴(化名)小朋友玩,他平时只要一见到兴兴,都会高兴的上去抱一下。但这天兴兴是哭闹着来园的,他一见到兴兴,就跑过去抱住他,兴兴这时已很烦躁,当看到东东抱他时,一气用脚踢了东东,东东痛得“哇哇”大哭。针对这情况,我们很快把情节记下来。上课时,请他两人一起变换角色来演,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情节进行旁白,儿童在自己的演绎和老师的旁白下,渐渐理解,“当别人在哭时,我应该是去告诉他别哭,而不是紧紧抱住他,这样会令人感到不舒服。”通过经常运用这些他们发生过的实际情节表演,使儿童较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心智理解能力。
总之,游戏是小朋友最亲密的朋友,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不管是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游戏的气氛能直接影响孩子的能力,促进儿童能力的全面提高,不管是学校、机构或是家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希望都以游戏为主,让儿童自由参与,快乐中学,在活跃的气氛中得到精神的乐趣。
第四篇:浅谈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收藏 分享 2011-1-27 01:00| 发布者: preschool| 查看数: 139| 评论数: 0|原作者: 莱阳市机关幼儿园 孙慧村|来自: 互联网
将本文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也需要通过数学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数学活动是多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困难,如果教学方法不当,会使幼儿对数学感到枯燥和乏味。然而,通过教学我发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大班小朋友,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对相邻数尤感困难,怎么办?我想到了游戏,利用大家熟悉的扑克让他和小朋友玩“扑克牌”的游戏,这位小朋友兴趣很浓。其实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出牌的人先出“7”,大家再轮流前后接牌,接“6”和“8”,手中的牌先接完者为胜,小朋友久玩不厌,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毫不困难地复习了相邻数的知识。由此可见,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游戏这一独特的教学手段。
一、利用各种数学材料和玩具进行数学游戏
在教学中我发现:桃核、杏核、冰糕棒、圆点卡片、套玩具、数字棋类、可操作的序列卡片、图形拼板以及一些可供分类或配对的材料等都是数学游戏的好材料。
利用了彩色皮筋和钉子板这一可操作的玩具材料,来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分析图形特征,幼儿通过两两合作、创新孩子既玩得尽兴,又能快速分析掌握图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将桃核、杏核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幼儿按颜色分类;冰糕棒涂上的颜色,让幼儿拼摆不同的形状,按数取物,我经常笑着说:“冰糕棒弟子准备”,孩子们便会马上拿好手中若干的冰糕棒,接着我又说:“听令--4(5、6)”,孩子们便会齐刷刷的从中挑出相同数量的冰糕棒,教室内有的是操作声与口令声,幼儿注意力相当集中,不起眼的材料只要教师有心收集并加之利用,孩子们会视之如宝,反复玩耍,从而巩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的玩具本身就要求幼儿运用数学知识,如套玩具,主要用于辨别大小、分类和排序,圆点接龙可用于认数、数的组成和加减等。我尽量让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间内运用这些材料“玩”--从事数学活动,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下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
二、利用结构游戏进行数学教育
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形体的再现,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了空间、几何图形、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的比较等相联系。我便有意让幼儿多和积木“交朋友”,并和
幼儿一起玩。故意请幼儿帮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和幼儿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时,我又作为支持、引导、帮助者的身份适时渗透数学知识。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作用。
收积木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种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如:我请幼儿将积木按形状、长短、大小分类收拾到玩具柜或玩具柜上,比一比哪组放的又快又整齐;请幼儿讲讲某种形状积木的数量,长方形的有几个?梯形的有几个等等;请幼儿按某种顺序摆放,按照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的顺序摆放,还请幼儿想想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摆放?孩子们想出了许多不同于我的有规则和无规则的摆放方法;我还请幼儿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分别放在玩具柜的上中下格内,将幼儿分成:青蛙队、蝴蝶队、小熊队等进行比赛,幼儿很感兴趣。
三、利用角色游戏进行数学活动
角色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也可以不同程度的运用数学知识的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在开商店的游戏中,我让幼儿首先将物品分类摆好,确定出他们的价格,和幼儿一起制作价目牌并贴在物品上。出售时请幼儿数一数物品和收回的“钱款”数量,在收钱和找钱时请幼儿进行一些加减运算,我经常扮演售货员假装不知找多少钱给幼儿,问:一盒水彩笔6元钱,你给我7元钱,我该找你多少钱呢?本来很难掌握的加减法口头应用题出现在开商店的游戏中很容易就掌握了。
在玩邮局的游戏中,我请幼儿将画有各种图形或花样的信分类放好,再按门牌号分送信件,幼儿在反复操作中兴致很高,掌握了按号取物和一一对应的数学知识。在这些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按一定的情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了很多数的经验,效果很不错。
四、利用玩沙、玩水的游戏进行数学教育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具有吸引力。除了玩具、掉落的树叶、路边的石子等等,玩沙、玩水也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种游戏。
玩沙时,我请幼儿动动自己的手和脚,通过触摸沙石,来感受沙的性质,我又给幼儿提供各种玩沙的玩具,利用形状的模子、瓶盖、碗请幼儿当“糕点师”,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糕点”,最后请大家一起边说边品尝各种精美“糕点”,孩子们乐此不疲。
玩水时,我给幼儿提供许多大小不同的瓶子,请幼儿在感受装水以及翻倒的过程中,比较容量的大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形状、大小、多少等数学知识。
五、利用体育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在各年龄段的体育游戏中,我发现都可以进行数学教育活动。
小班的幼儿在玩“小兔跳”的游戏中,我让幼儿根据我的口令跳一下或许多下,区分“1”
和“许多”;中大班的幼儿根据我说的数字结成朋友,如念口令“3”,就3个人抱在一块儿,念口令“6”,就6个人抱在一块儿,幼儿紧紧抱在一起的感觉真是好;我还将写有“1-10”的数字头饰,分别戴在幼儿头上,按我说出的数或拿出的卡片,玩复习相邻数、数的组成等“找朋友”游戏。如出示“8”,那戴“7”和“9”的幼儿便迅速站在“8”的两边。找找“6”由什么数组成,那可热闹了,戴“1”“5”,“2”“4”,“3”“3”便迅速站在“6”的两边手拉手,这样的体育游戏,既锻炼身体又学到了不少数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啊。
六、利用亲子游戏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家长是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该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随机性较强的事物作为材料,在与孩子玩的游戏中自然而然的渗透数学。
我请幼儿数爸爸妈妈的手指头,看看衣服上有几个扣子;请幼儿分碗、分勺子;请幼儿看看父母拿几朵红花,幼儿就举数字几;请幼儿帮父母过难关,算出手中拿的数学题;请幼儿看父母手中有几个圆点卡就跳几下,然后跑到他们的身边。在亲子游戏中,不仅增进了幼儿与父母的感情,对应等思想也就自然而然的渗透于当中。
七、师幼互动、共同参与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孩子们永远欢迎教师以玩伴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游戏,我在游戏中尽量让自己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
如买糖果:我扮演商人大声吆喝“又甜又香的糖果谁来买哟!”幼儿来买糖果,我便以“平等游戏者”的身份问幼儿:你给我5元钱,买给你的糖是4元钱的,该找你多少钱?或者是请幼儿看看哪个盘子里的糖果多,多几颗,怎样分就一样多?等幼儿回答出来,我便很夸张的说:多聪明的孩子!真棒!真了不起!
在玩出拳的游戏中我进行了改编,我和幼儿共同说:“剪子、包袱、数”,谁出的数大,就大声说“耶”,并在输的一方轻轻的刮个鼻子,幼儿赢了,可以刮老师的鼻子,孩子愿意亲近老师,和老师玩,学习兴趣自然提高,我愿意永远带着一颗童心去参加游戏,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和幼儿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快乐。
八、运用趣味儿歌、歌曲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
各种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我和幼儿一起为数字编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鸭子水上飘,3像耳朵听声音„„一起加动作说数字,把数字形象化,幼儿非常容易理解;我和幼儿一起说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相信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幼儿念这首儿歌,我请幼儿和老师比赛同时掰手指,借此掌握一至五的数量和数序;而儿歌《数青蛙》: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2只青蛙„„边说脑子快速反应,当遇到
难度时借助图片请幼儿观察,帮助幼儿认识加法,并寓有乘法含义。再如我和幼儿一起唱歌曲“打电话”帮助幼儿学习了序数。音乐游戏“我们邀请一个人”每唱完一遍,便问问幼儿甲队少了几个人?乙队多了几个人?再唱一遍,请幼儿数一数原先有几个人?现在有几个人?多还是少?多几?少几?在音乐游戏中帮助幼儿理解了多1和少1。总之,通过这类游戏,可以让幼儿在唱、念和动作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因此,作为教师我应多积累和探索,创新更多更好的游戏活动,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灵活地引导幼儿认识和复习数形知识,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引起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更高兴趣。
第五篇: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对于新型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尤为重要。随着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娱乐和游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新模式,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游戏教学的相关概念为主要概念,分析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也希望能够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小学数学;应用思考;探索实践
目前正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它也反映了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正确训练学生学习数学,数学知识可以接触实际生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游戏化教学使数学课程的学习变得生活化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数学知识更加注重生活化。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可以对他们周围的一些东西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数学知识使用一些游戏并结合实际生活,学生会对学习有更多兴趣,氛围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容易和印象深刻学生学习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游戏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教学。围绕学生制作一个圈子,每个代表1到9之间的不同数字,老师给出说明,而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就可以成为一个组。例如,如果老师说7号,那么代表2和5,3以及4,还有1和6的学生就可以组成一个组。这种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也有吸引力,这对小学生的数学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游戏设计中保持灵活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思路为游戏设置,不能重复使用同一种游戏,因为随着知识的丰富和学习,同一个游戏将无法全部应用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有一个比较新颖的想法,游戏的设置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注意游戏的设计,合理使用一些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学生思维更灵活,被新事物吸引。新颖灵活的游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制造新的游戏理念,提供更加灵活的游戏和理念,让学生感到新鲜,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达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角色,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掌握自己的学科定位,在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过程中,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游戏教学的真正意义。
二、游戏应该严格按照顺序进行
在设计课上,游戏中的老师要承担指导作用,对于游戏和秩序的原则必须严格控制,让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应严格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结束后应该评估和学习也要严格遵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教师必须确保游戏的完整性和适合性,并确保与所教授的知识完美匹配。在游戏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确定游戏规则,让学生能够理解规则和顺序,让学生了解游戏顺序的重要性,?学生之间进行协作,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团队精神,这样的能力可以让游戏顺利运行。而且,游戏和知识应该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教授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游戏结束后,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中的优劣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对游戏过程中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评论,鼓励优秀的学生,对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批评。此外,在课堂上设置游戏时,教师必须首先澄清游戏的目的。游戏在课堂上并不像一般的学生,他们的游戏之间很有趣,以教学为目的主要侧重于游戏中的教学,因此将教学作为主要目的,并且只是扮演一个简单的游戏辅助功能。小学数学通常对学生来说很无聊,学生学习乏味。与游戏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因此,游戏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过程,即通过游戏完成教学任务。
三、比赛的时间是定时的
所谓游戏化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每个班级都会玩游戏,而不同的知识学习则不同。有些知识内容适合于游戏教学,但有些知识不适合。因此,在不同的教学知识内容中不适合使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和教学任务做出适当的安排,看看能否更好地利用游戏来完成教学目标,玩游戏不能盲目设置。多元化的游戏也很有必要,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是一个活泼活跃的年龄层,对于未知事物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好奇心。如果同样的事情重复出现,学生们会感到无聊。这是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游戏中,教师一定要分析游戏的类型,并且经常去创新新游戏,让新老游戏交叉教学,这样也可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让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概念知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你抽我猜”等游戏。一名学生描述了这个概念或者画出了这个概念,其他学生则做出了猜测。这类游戏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授的知识对我们做什么进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朝红.探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9):50.[2]马梅莲.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35):159.作者简介:
吴学莲,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州省贵安新区中八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