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

时间:2019-05-15 05:1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

第一篇: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

1、一袋面,第一次用去,正好是4千克,第二次又用去这袋面的1/4,还剩多少千克?

2、某工厂计划生产一批零件,第一次完成计划的1/2,第二次完成计划的3/7,第三次完成450个,结果超过计划的1/4,计划生产零件多少个?

3、张师傅四天做完一批零件,第一天和第二天共做了54个,第二、第三、第四天共做了90个,已知第二天做的个数占这批零件的1/5。这批零件一共多少个?

4、六(2)班男生的一半和女生的1/4共16人,女生的一半和男生的1/4共14人。六(2)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5、甲、乙、丙、丁四人共植树600棵。甲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2,乙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3,丙植树的棵数是其余三人的1/4,丁植树多少棵?

6、五(2)班原计划抽调1/5的人参加文娱汇演,临时又有2人参加,使实际参加的人数是余下人数的1/3,原计划抽调多少人参加文娱汇演?

7、玩具厂三个车间共同做一批玩具。第一车间做了总数的2/7,第二车间做了1600个,第三车间做的个数是一、二车间总和的一半,这批玩具共有多少个?(两种方法解)

8、有五个连续偶数,已知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与第五个数的和的1/4多18,这五个偶数的和是多少?

9、甲、乙两组共有54人,甲组人数的1/4与乙组人数的1/5相等,甲组比乙组少多少人?

10、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30厘米。如果长增加2/7,宽减少1/3,得到新的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求原来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11、学校图书馆原有文艺书和科技书共5400本,其中科技书比文艺书少1/5,最近又买来一批科技书,这时科技书和文艺书本数的比是9︰10。图书馆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12、甲、乙两人原来的钱数的比是3︰4,后来甲给乙50元,这时甲的钱数是乙的1/2。甲、乙各有多少元钱?

13、甲、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那么它们的价格之比是7︰4。甲商品原来的价格多少元?

14、一个最简分数的分子、分母之和为49人,分子加上4,分母减去4后,得到新的分数可以约简为3/4,求原来的分数?

15、甲、乙各存款若干元,甲拿了存款的1/5给乙后,乙拿出现有存款的1/4给甲,这时他们都有180元。他们原来各存款多少元?

16、山上有株桃子树,一只猴子去偷吃桃子,第一天偷吃了1/10,以后八天,分别偷了当天现有桃子的1/9,1/8,1/7,……,1/

3、1/2,偷了9天,树上只剩下10个桃子。树上原有桃子多少个?

17、一堆西瓜,第一次卖出总数的1/4又4个,第二次卖出余下的1/2又2个,第三次卖出余下的1/2又2个,还剩2个,这堆西瓜共有多少个?

18、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8还多16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6少2页,还剩下8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19、一实验五年级共有学生152人,选出男同学的1/11和5名女同学参加科技小组,剩下的男、女人数正好相等。五年级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20、甲、乙两班共有162人参加科技小组活动,甲班参加人数的1/5比乙班参加人数的1/4少2人。甲、乙两班各有多少人参加科技小组活动?

第二篇:六年级奥数十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师版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小六奥数专题十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一、知识点概述

1.分析题目确定单位“1”

2.准确找到量所对应的率,利用量÷对应率=单位“1”解题 3.抓住不变量,统一单位“1”

4.分数应用题是研究数量之间份数关系的典型应用题,一方面它是在整数应用题上的延续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解题规律.在解这类问题时,分析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找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题技巧:分数应用题经常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我们往往把其中的一个量看作是标准量.也称为:单位“1”,进行对比分析。在几个量中,关键也是要找准单位“1”和对应的百分率,以及对应量三者的关系 例如:(1)a是b的几分之几,就把数b看作单位“1”.

1,乙比甲少几分之几? 819191方法一:可设乙为单位“1”,则甲为1,因此乙比甲少.888891方法二:可设乙为8份,则甲为9份,因此乙比甲少19.9(2)甲比乙多

三、怎样找准分数应用题中单位“1”

(一)、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和总数作比较关系时,部分数通常作为比较量,而总数则作为标准量,那么总数就是单位“1”。例如:

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几分之几?——世界人口是总数,我国人口是部分数,世界人口就是单位“1”。解答题关键:只要找准总数和部分数,确定单位“1”就很容易了。

(二)、两种数量比较

分数应用题中,两种数量相比的关键句非常多。有的是“比”字句,有的则没有“比”字,而是带有指向性特征的“占”、“是”、“相当于”。在含有“比”字的关键句中,比后面的那个数量通常就作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

例如:六(2)班男生比女生多——就是以女生人数为标准(单位“1”),解题关键:在另外一种没有比字的两种量相比的时候,我们通常找到分率,看“占”谁的,“相当于”谁的,“是”谁的几分之几。这个“占”,“相当于”,“是”后面的数量——谁就是单位“!”。

(三)、原数量与现数量

有的关键句中不是很明显地带有一些指向性特征的词语,也不是部分数和总数的关系。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单位“1”比较难找。需要将题目文字完善成我们熟悉的类似带“比”的文字,然后在分析。

典型例题

【例 1】 甲、乙两人星期天一起上街买东西,两人身上所带的钱共计是86元.在人民市场,甲买一双运动鞋4花去了所带钱的,乙买一件衬衫花去了人民币16元.这样两人身上所剩的钱正好一样多.问甲、9乙两人原先各带了多少钱?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巩固】 一实验五年级共有学生152人,选出男同学的正好相等。五年级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1和5名女同学参加科技小组,剩下的男、女人数11

1【例 2】 甲、乙两个书架共有1100本书,从甲书架借出,从乙书架借出75%以后,甲书架是乙书架的2倍

3还多150本,问乙书架原有多少本书?

11【例 3】 五年级上学期男、女生共有300人,这一学期男生增加,女生增加,共增加了13人.这一

2520学年六年级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1【巩固】 把金放在水里称,其重量减轻,把银放在水里称,其重量减轻.现有一块金银合金重770克,1910放在水里称共减轻了50克,问这块合金含金、银各多少克?

42【例 4】 光明小学有学生900人,其中女生的与男生的参加了课外活动小组,剩下的340人没有参加.这

73所小学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例 5】 从飞机窗向外看去,看见了部分海岛、部分白云以及不大的一块海域,假定白云占窗口画面的一半,它遮住了岛的1【例 6】 养殖专业户王老伯养了许多鸡鸭,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1倍.鸭比鸡少几分之几?

43【巩固】 某校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11,因此岛在窗口画面上只占,问被白云遮住的那部分海洋占画面的多少? 44

【例 7】 学校阅览室里有36名学生在看书,其中女生占有看书人数的

4,后来又有几名女生来看书,这时女生人数占所99.问后来又有几名女生来看书? 19

【巩固】 有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质量是乙桶的乙桶的5倍,从甲桶中倒出5千克油给乙桶后,甲桶油的质量是24倍,乙桶中原有油 千克.

3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例 8】(1)某工厂二月份比元月份增产10%,三月份比二月份减产10%.问三月份比元月份增产了还是减产了?

【例 9】(2)一件商品先涨价15%,然后再降价15%,问现在的价格和原价格比较升高、降低还是不变?

【例 10】 某校三年级有学生240人,比四年级多

【巩固】 把100个人分成四队,一队人数是二队人数的1倍,一队人数是三队人数的1少个人?

【例 11】 新光小学有音乐、美术和体育三个特长班,音乐班人数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相当于另外两个班人数的【例 12】 小刚给王奶奶运蜂窝煤,第一次运了全部的,比五年级少 .四年级、五年级各多少人?

54131倍,那么四队有多42,美术班人数53,体育班有58人,音乐班和美术班各有多少人? 73,第二次运了50块,这时已运来的恰好是没运来的85.问还有多少块蜂窝煤没有运来? 7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1【巩固】 五(一)班原计划抽的人参加大扫除,临时又有2个同学主动参加,实际参加扫除的人数是其余人51数的.原计划抽多少个同学参加大扫除?

3【例 13】 小莉和小刚分别有一些玻璃球,如果小莉给小刚24个,则小莉的玻璃球比小刚少小莉24个,则小刚的玻璃球比小莉少

3;如果小刚给75,小莉和小刚原来共有玻璃球多少个? 8【例 14】 小明是从昨天开始看这本书的,昨天读完以后,小明已经读完的页数是还没读的页数比昨天多读了14页,这时已经读完的页数是还没读的页数的【例 15】 某校有学生465人,其中女生的【例 16】 一炉铁水凝成铁块,其体积缩小了

【巩固】 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它的【例 17】 某工厂二月份比元月份增产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1,他今天91,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324比男生的少20人,那么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 351,那么这个铁块又熔化成铁水,其中体积增加了几分之几? 341.问:冰化成水后体积减少它的几分之几? 1011,三月份比二月份减产.问三月份比元月份增产了还是减产了? 1010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课后练习:

1某小学六年级有三个班,一班和二班人数相等,三班的人数是全年级总人数的7,并且比一班多3人,六20年级共有多少人?

2有三堆棋子,每堆棋子数一样多,并且都只有黑、白两色棋子.第一堆里的黑子和第二堆里的白子一样多,第三堆里的黑子占全部黑子的2,把这三堆棋子集中在一起,问白子占全部棋子的几分之几?

53有一块菜地和一块稻田,菜地的一半和稻田的三分之一放在一起是13公顷,稻田的一半和菜地的三分之一合在一起是12公顷。那么这块稻田有多少公顷?

14五年级选出男生的和12名女生参加数学竞赛,剩下的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已知五年级共有

11学生156人,其中男生有多少人?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学远教育小六奥数资料

15甲、乙两个书架,已知甲书架有600本书,从甲书架借出,从乙书架借出75%以后,甲书架是

3乙书架的2倍还多150本,乙书架原有多少本书?

356甲、乙两班共有学生100人,甲班的比乙班的少1人,乙班有学生有多少人.

7一堆围棋子,黑子的个数是白子的3倍,每次拿5枚黑子,2枚白子,拿了若干次后,白子拿完,还剩11枚黑子.这堆棋子中,共有白子有多少个.

18某公司有的职员参加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后来又有2名职工主动参加,这样参加新产品开发的职

51工人数是其余人数的,原来有多少职工参加开发工作?

关注教育

关注成长

第三篇:小学 六年级 数学奥数 分数运算 练习题 带答案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12317例1(3+6+1+8)×(2-).434320

13217解:原式=[(3+1)+(6+8)]×(2-)4433207=(5+15)×(2-)207=20×2-20×

20=40-7=33.14例2 4×25+32÷4+0.25×124.5714解:原式=4×25+×25+32÷4+÷4+0.25×4×31

5711=100+5+8++31=144.772.约分法

例3 1×2×32×4×67×14×21.1×3×52×6×107×21×351×2×323×(1×2×3)73×(1×2×3)解:原式=1×3×523×(1×3×5)73×(1×3×5)(1×2×3)×(12373)(1×3×5)×(12373)

1×2×32 .1×3×551111例4 99×(1-)×(1-)×(1-)ׄ×(1-).2349912398解:原式=99×××ׄ×=1.

234993.裂项法 d11根据=-(其中n,d是自然数),在计算若干个分

n×(nd)nnd数之和时,若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则能大大简化运算.

111111例5 +++++.2612203042

111111解:原式=+++++.1×22×33×44×55×66×711111111111=1-+-+-+-22334455667

16=1-=.771111+++„+.1×33×55×797×99

12222解:原式=×(+++ „ +)21×33×55×797×99例6 11111111=×(1-+-+-+ „ +-)2335579799

1119849=×(1-)=×=.29929999例7 在自然数1~100中找出10个不同的数,使这10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1.

分析与解:这道题看上去比较复杂,要求10个分子为1,而分母不

111同的分数的和等于1,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巧用“-=”

nn1n(n1)来做,就非常简单了.

11111111因为1=1-+-+-+-+- „,所以可根据

22334455题中所求,添上括号.此题要求的是10个数的倒数和为1,于是做成:

1111111111=(1-)+(-)+(-)+(-)+(-)223344556

111111111+(-)+(-)+(-)+(-)+***1+++++1×22×33×44×55×611111 6×77×88×99×10101111111111=.***010=所求的10个数是2,6,12,20,30,42,56,72,90,10.

1111本题的解不是唯一的,例如由+=+推知,用9和45

1030945替换答案中的10和30,仍是符合题意的解.

4.代数法

1111111例8(1+++)×(+++)-2342345

1111111(1++++)×(++).2345234分析与解:通分计算太麻烦,不可取.注意到每个括号中都有

111111++,不妨设++=A,则 23423411原式=(1+A)×(A+)-(1+A+)×A551111=A++A2+A-A-A2-A=.5555 例2 计算:

分析与解 题中的每一项的分子都是1,分母不是连续相邻两个自然数之积,而是连续三个自然数的乘积.下面我们试着从前几项开始拆分,探讨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因为

这里n是任意一个自然数.利用这一等式,采用裂项法便能较快地求出例2的结果.例3 计算:

分析与解 仿上面例

1、例2的解题思路,我们也先通过几个简单的特例试图找出其规律,再用裂项法求解.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2,分母是两个自然数的积,其中较小的那个自然数正好等于分母中自然数的个数,另一个自然数比这个自然数大3.把这个想法推广到一般就得到下面的等式:

连续使用上面两个等式,便可求出结果来.因为第一个小括号内所有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为2,3,4,„,199,所以共有198个分数.第二个小括号内所有分数的分子也都是1,分母依次为5,6,7,„,202,所以也一共有198个分数.这样分母分别为5,6,7,„,199的分数正好抵消,例4 求下列所有分数的和:

分析与解这是分数求和题,如按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算,必须先求1,2,3,„,1991这1991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单是这一点就已十分麻烦,为此我们只好另找其他的方法.先计算分母分别为1,2,3,4的所有分数和各等于多少.这四个结果说明,分母分别为1,2,3,4的上述所有分数和分别为1,2,3,4.如果这一结论具有一般性,上面所有分数的求和问题便能很快解决.下面我们来讨论一般的情况.假定分数的分母是某一自然数k,那么分母为k的按题目要求的所有分

这说明,此题中分母为k的所有分数的和为k,利用这一结论,便可得到下面的解答.例5 自然数m至n之间所有分母为P的最简分数和是多少(这里m<n,P是奇质数)?

分析与解 先写出这些分数来,因为P是奇质数,所以与P互质且比P小的数有1,2,3,„,P-1,共(P-1)个.换句话说,每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以P为分母的最简分数都有(P-1)个,故

下面来求这些分数的和:

因为m至(n-1)之间自然数的个数为:(n-1)-m+1=n-m,所以上面结果

故上面结果又可改写为:

由以上例题可知,认真观察,发现题目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去解题,是我们解题的一大法宝.

第四篇:小学_六年级_数学奥数_分数运算_练习题_带答案

六年级分数运算

1.凑整法

与整数运算中的“凑整法”相同,在分数运算中,充分利用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使部分的和、差、积、商成为整数、整十数„„从而使运算得到简化.

例1(314+623+134+813)×(2-720).解:原式=[(314+134)+(623+813)]×(2-7

20)=(5+15)×(2-720)=20×2-20×720

=40-7=33.例2 4145×25+327÷4+0.25×124.解:原式=4×25+15×25+32÷4+47÷4+0.25×4×31 =100+5+8+117+31=1447.2.约分法

例3 1×2×32×4×67×14×211×3×52×6×107×21×35.33

解:原式=1×2×32×(1×2×3)7×(1×2×3)1×3×523×(1×3×5)73×(1×3×5)(1×2×3)×(12373)(1×3×5)×(12373)1×2×321×3×55.

例4 99×(1-1)×(1-123)×(1-114)ׄ×(1-99).解:原式=99×1×3ׄ×982×23499=1.

3.裂项法

根据d1n×(nd)=n-1nd(其中n,d是自然数),在计算若干个分

数之和时,若能将每个分数都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差,并且使中间的分数相互抵消,则能大大简化运算. 例5 1112+16+12+20+130+142.解:原式=1+1+1+11

1×22×33×44×5+15×6+6×7.=1-111112+2-13+3-14+4-155116617

=1-17=67.例6 1111×3+3×5+5×7+„+197×99.=122×(2+2+„ +2

解:原式1×33×55×7+ 97×99)=12×(1-1111„ +13+3-5+5-17+ 97-199)1

=2×(1-112×984999)=99=99.例7 在自然数1~100中找出10个不同的数,使这10个数的倒数的和等于1.分析与解:这道题看上去比较复杂,要求10个分子为1,而分母不

同的分数的和等于1,似乎无从下手.但是如果巧用“11n-1n1=n(n1)”

来做,就非常简单了.

因为1=1-1112+12-3+13-4+114-5+15- „,所以可根据

题中所求,添上括号.此题要求的是10个数的倒数和为1,于是做成:

1=(1-111111112)+(2-3)+(3-4)+(4-5)+(15-6)+(11

6-17)+(17-18)+(11118-9)+(9-10)+10=11×2+12×3+13×4+14×5+15×6+116×7171×88×99×10110

=1112612120113042156172190110.所求的10个数是2,6,12,20,30,42,56,72,90,10.

本题的解不是唯一的,例如由1+11030=1+1945推知,用9和45

替换答案中的10和30,仍是符合题意的解.

4.代数法

例8(1++++)-23451111(1++++)×(++).23452342131411+1+1)×(1111

分析与解:通分计算太麻烦,不可取.注意到每个括号中都有

12+13+14,不妨设12+13+14=A,则

原式=(1+A)×(A+)×A55111122=A++A+A-A-A-A=.55551)-(1+A+1

例2 计算:

分析与解 题中的每一项的分子都是1,分母不是连续相邻两个自然数之积,而是连续三个自然数的乘积.下面我们试着从前几项开始拆分,探讨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因为

这里n是任意一个自然数.利用这一等式,采用裂项法便能较快地求出例2的结果.例3 计算:

分析与解 仿上面例

1、例2的解题思路,我们也先通过几个简单的特例试图找出其规律,再用裂项法求解.这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2,分母是两个自然数的积,其中较小的那个自然数正好等于分母中自然数的个数,另一个自然数比这个自然数大3.把这个想法推广到一般就得到下面的等式:

连续使用上面两个等式,便可求出结果来.因为第一个小括号内所有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为2,3,4,„,199,所以共有198个分数.第二个小括号内所有分数的分子也都是1,分母依次为5,6,7,„,202,所以也一共有198个分数.这样分母分别为5,6,7,„,199的分数正好抵消,例4 求下列所有分数的和:

分析与解这是分数求和题,如按异分母分数加法法则算,必须先求1,2,3,„,1991这1991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单是这一点就已十分麻烦,为此我们只好另找其他的方法.先计算分母分别为1,2,3,4的所有分数和各等于多少.这四个结果说明,分母分别为1,2,3,4的上述所有分数和分别为1,2,3,4.如果这一结论具有一般性,上面所有分数的求和问题便能很快解决.下面我们来讨论一般的情况.假定分数的分母是某一自然数k,那么分母为k的按题目要求的所有分

这说明,此题中分母为k的所有分数的和为k,利用这一结论,便可得到下面的解答.6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行程问题

第一讲 行程问题

走路、行车、一个物体的移动,总是要涉及到三个数量: 距离走了多远,行驶多少千米,移动了多少米等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例如1小时内)行走或移动的距离;时间行走或移动所花时间.这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距离=速度×时间

很明显,只要知道其中两个数量,就马上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从数学上说,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这样的数量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例如

总量=每个人的数量×人数.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因此,我们从行程问题入手,掌握一些处理这种数量关系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能解其他类似的问题.当然,行程问题有它独自的特点,在小学的应用题中,行程问题的内容最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它不仅在小学,而且在中学数学、物理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重点内容.因此,我们非常希望大家能学好这一讲,特别是学会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处理技巧.这一讲,用5千米/小时表示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用3米/秒表示速度是每秒3米

一、追及与相遇

有两个人同时在行走,一个走得快,一个走得慢,当走得慢的在前,走得快的过了一些时间就能追上他.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实质上,要算走得快的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比走得慢的人多走的距离,也就是要计算两人走的距离之差.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内,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通常,“追及问题”要考虑速度差.例1 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速度每小时快6千米,小轿车和面包车同时从学校开出,沿着同一路线行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当面包车到达城门时,小轿车已离城门9千米,问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先计算,从学校开出,到面包车到达城门用了多少时间.此时,小轿车比面包车多走了9千米,而小轿车与面包车的速度差是6千米/小时,因此

所用时间=9÷6=1.5(小时).小轿车比面包车早10分钟到达城门,面包车到达时,小轿车离城门9千米,说明小轿车的速度是

面包车速度是 54-6=48(千米/小时).城门离学校的距离是 48×1.5=72(千米).答:学校到城门的距离是72千米.例2 小张从家到公园,原打算每分种走50米.为了提早10分钟到,他把速度加快,每分钟走75米.问家到公园多远? 解一:可以作为“追及问题”处理.假设另有一人,比小张早10分钟出发.考虑小张以75米/分钟速度去追赶,追上所需时间是

×10÷(75-50)= 20(分钟)? 因此,小张走的距离是 75× 20= 1500(米).答: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1500米.还有一种不少人采用的方法.家到公园的距离是

一种解法好不好,首先是“易于思考”,其次是“计算方便”.那么你更喜欢哪一种解法呢?对不同的解法进行比较,能逐渐形成符合你思维习惯的解题思路.例3 一辆自行车在前面以固定的速度行进,有一辆汽车要去追赶.如果速度是30千米/小时,要1小时才能追上;如果速度是 35千米/小时,要 40分钟才能追上.问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解一:自行车1小时走了 30×1-已超前距离,自行车40分钟走了

自行车多走20分钟,走了

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

答:自行车速度是20千米/小时.解二:因为追上所需时间=追上距离÷速度差

1小时与40分钟是3∶2.所以两者的速度差之比是2∶3.请看下面示意图:

马上可看出前一速度差是15.自行车速度是 35-15= 20(千米/小时).解二的想法与第二讲中年龄问题思路完全类同.这一解法的好处是,想清楚后,非常便于心算.例4 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这时是几点几分?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图上可以看出,从爸爸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小明走了 8-4=4(千米).而爸爸骑的距离是 4+ 8= 12(千米).这就知道,爸爸骑摩托车的速度是小明骑自行车速度的 12÷4=3(倍).按照这个倍数计算,小明骑8千米,爸爸可以骑行8×3=24(千米).但事实上,爸爸少用了8分钟,骑行了 4+12=16(千米).少骑行24-16=8(千米).摩托车的速度是1千米/分,爸爸骑行16千米需要16分钟.8+8+16=32.答:这时是8点32分.下面讲“相遇问题”.小王从甲地到乙地,小张从乙地到甲地,两人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小王和小张一起走了甲、乙之间这段距离.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甲走的距离+乙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 =(甲的速度+乙的速度)×时间.“相遇问题”,常常要考虑两人的速度和.例5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步行需要36分钟,小王骑自行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12分钟.他们同时出发,几分钟后两人相遇? 解:走同样长的距离,小张花费的时间是小王花费时间的 36÷12=3(倍),因此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也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内,小王骑车走的距离是小张步行走的距离的3倍.如果把甲地乙地之间的距离分成相等的4段,小王走了3段,小张走了1段,小张花费的时间是 36÷(3+1)=9(分钟).答:两人在9分钟后相遇.例6 小张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步行5千米,小王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步行4千米.两人同时出发,然后在离甲、乙两地的中点1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解:画一张示意图

离中点1千米的地方是A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张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多1千米,小王走了两地距离的一半少1千米.从出发到相遇,小张比小王多走了2千米

小张比小王每小时多走(5-4)千米,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是 2÷(5-4)=2(小时).因此,甲、乙两地的距离是(5+ 4)×2=18(千米).本题表面的现象是“相遇”,实质上却要考虑“小张比小王多走多少?”岂不是有“追及”的特点吗?对小学的应用题,不要简单地说这是什么问题.重要的是抓住题目的本质,究竟考虑速度差,还是考虑速度和,要针对题目中的条件好好想一想.千万不要“两人面对面”就是“相遇”,“两人一前一后”就是“追及”.请再看一个例子.例7 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于C点.如果甲车速度不变,乙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2千米;如果乙车速度不变,甲车每小时多行5千米,且两车还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相遇地点距C点16千米.求A,B两地距离.解:先画一张行程示意图如下

设乙加速后与甲相遇于D点,甲加速后与乙相遇于E点.同时出发后的相遇时间,是由速度和决定的.不论甲加速,还是乙加速,它们的速度和比原来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论在D点相遇,还是在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一样的,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下面的考虑重点转向速度差.在同样的时间内,甲如果加速,就到E点,而不加速,只能到 D点.这两点距离是 12+ 16= 28(千米),加速与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时.因此,在D点

(或E点)相遇所用时间是 28÷5= 5.6(小时).比C点相遇少用 6-5.6=0.4(小时).甲到达D,和到达C点速度是一样的,少用0.4小时,少走12千米,因此甲的速度是

12÷0.4=30(千米/小时).同样道理,乙的速度是 16÷0.4=40(千米/小时).A到 B距离是(30+ 40)×6= 420(千米).答: A,B两地距离是 420千米.很明显,例7不能简单地说成是“相遇问题”.例8 如图,从A到B是1千米下坡路,从B到C是3千米平路,从C到D是2.5千米上坡路.小张和小王步行,下坡的速度都是6千米/小时,平路速度都是4千米/小时,上坡速度都是2千米/小时.问:(1)小张和小王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多少时间后他们相遇?(2)相遇后,两人继续向前走,当某一个人达到终点时,另一人离终点还有多少千米? 解:(1)小张从 A到 B需要 1÷6×60= 10(分钟);小王从 D到 C也是下坡,需要 2.5÷6×60= 25(分钟);当小王到达 C点时,小张已在平路上走了 25-10=15(分钟),走了

因此在 B与 C之间平路上留下 3-1= 2(千米)由小张和小王共同相向而行,直到相遇,所需时间是 2 ÷(4+ 4)×60= 15(分钟).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是 25+ 15= 40(分钟).(2)相遇后,小王再走30分钟平路,到达B点,从B点到 A点需要走 1÷2×60=30分钟,即他再走 60分钟到达终点.小张走15分钟平路到达D点,45分钟可走

小张离终点还有2.5-1.5=1(千米).答:40分钟后小张和小王相遇.小王到达终点时,小张离终点还有1千米.二、环形路上的行程问题

人在环形路上行走,计算行程距离常常与环形路的周长有关.例9 小张和小王各以一定速度,在周长为5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王的速度是180米/分.(1)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反向跑步,75秒后两人第一次相遇,小张的速度是多少米/分?(2)小张和小王同时从同一点出发,同一方向跑步,小张跑多少圈后才能第一次追上小王? 解:(1)75秒-1.25分.两人相遇,也就是合起来跑了一个周长的行程.小张的速度是 500÷1.25-180=220(米/分).(2)在环形的跑道上,小张要追上小王,就是小张比小王多跑一圈(一个周长),因此需要的时间是

500÷(220-180)=12.5(分).220×12.5÷500=5.5(圈).答:(1)小张的速度是220米/分;(2)小张跑5.5圈后才能追上小王.例10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反向行走,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C离A点80米;在D点第二次相遇,D点离B点6O米.求这个圆的周长.解:第一次相遇,两人合起来走了半个周长;第二次相遇,两个人合起来又走了一圈.从出发开始算,两个人合起来走了一周半.因此,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合起来所走的行程是第一次相遇时合起来所走的行程的3倍,那么从A到D的距离,应该是从A到C距离的3倍,即A到D是 80×3=240(米).240-60=180(米).180×2=360(米).答:这个圆的周长是360米.在一条路上往返行走,与环行路上行走,解题思考时极为类似,因此也归入这一节.例11 甲村、乙村相距6千米,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在出发后40分钟两人第一次相遇.小王到达甲村后返回,在离甲村2千米的地方两人第二次相遇.问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画示意图如下:

如图,第一次相遇两人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间距离的3倍,因此所需时间是 40×3÷60=2(小时).从图上可以看出从出发至第二次相遇,小张已走了 6×2-2=10(千米).小王已走了 6+2=8(千米).因此,他们的速度分别是 小张 10÷2=5(千米/小时),小王 8÷2=4(千米/小时).答:小张和小王的速度分别是5千米/小时和4千米/小时.例12 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解:画示意图如下.第二次相遇两人已共同走了甲、乙两村距离的3倍,因此张走了 3.5×3=10.5(千米).从图上可看出,第二次相遇处离乙村2千米.因此,甲、乙两村距离是 10.5-2=8.5(千米).每次要再相遇,两人就要共同再走甲、乙两村距离2倍的路程.第四次相遇时,两人已共同走了两村距离(3+2+2)倍的行程.其中张走了 3.5×7=24.5(千米),24.5=8.5+8.5+7.5(千米).就知道第四次相遇处,离乙村 8.5-7.5=1(千米).答:第四次相遇地点离乙村1千米.下面仍回到环行路上的问题.例13 绕湖一周是24千米,小张和小王从湖边某一地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小王以4千米/小时速度每走1小时后休息5分钟;小张以6千米/小时速度每走50分钟后休息10分钟.问:两人出发多少时间第一次相遇? 解:小张的速度是6千米/小时,50分钟走5千米我们可以把他们出发后时间与行程列出下表:

12+15=27比24大,从表上可以看出,他们相遇在出发后2小时10分至3小时15分之间.出发后2小时10分小张已走了

此时两人相距 24-(8+11)=5(千米).由于从此时到相遇已不会再休息,因此共同走完这5千米所需时间是 5÷(4+6)=0.5(小时).2小时10分再加上半小时是2小时40分.答:他们相遇时是出发后2小时40分.例14 一个圆周长90厘米,3个点把这个圆周分成三等分,3只爬虫A,B,C分别在这3个点上.它们同时出发,按顺时针方向沿着圆周爬行.A的速度是10厘米/秒,B的速度是5厘米/秒,C的速度是3厘米/秒,3只

爬虫出发后多少时间第一次到达同一位置? 解:先考虑B与C这两只爬虫,什么时候能到达同一位置.开始时,它们相差30厘米,每秒钟B能追上C(5-3)厘米0.30÷(5-3)=15(秒).因此15秒后B与C到达同一位置.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B要追上C一圈,也就是追上90厘米,需要 90÷(5-3)=45(秒).B与C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15,105,150,195,…… 再看看A与B什么时候到达同一位置.第一次是出发后 30÷(10-5)=6(秒),以后再要到达同一位置是A追上B一圈.需要 90÷(10-5)=18(秒),A与B到达同一位置,出发后的秒数是 6,24,42,78,96,…

对照两行列出的秒数,就知道出发后60秒3只爬虫到达同一位置.答:3只爬虫出发后60秒第一次爬到同一位置.请思考,3只爬虫第二次到达同一位置是出发后多少秒? 例15 图上正方形ABCD是一条环形公路.已知汽车在AB上的速度是90千米/小时,在BC上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在CD上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在DA上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从CD上一点P,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中点相遇.如果从PC中点M,同时反向各发出一辆汽车,它们将在AB上一点N处相遇.求

解:两车同时出发至相遇,两车行驶的时间一样多.题中有两个“相遇”,解题过程就是时间的计算.要计算方便,取什么作计算单位是很重要的.设汽车行驶CD所需时间是1.根据“走同样距离,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可得出

分数计算总不太方便,把这些所需时间都乘以24.这样,汽车行驶CD,BC,AB,AD所需时间分别是24,12,16,18.从P点同时反向各发一辆车,它们在AB中点相遇.P→D→A与 P→C→B所用时间相等.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 =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18-12 =6.而(PC上所需时间+PD上所需时间)是CD上所需时间24.根据“和差”计算得 PC上所需时间是(24+6)÷2=15,PD上所需时间是24-15=9.现在两辆汽车从M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M→P→D→A→N与M→C→B→N所用时间相等.M是PC中点.P→D→A→N与C→B→N时间相等,就有 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 =P→D→A所需时间-CB所需时间 =(9+18)-12 = 15.BN上所需时间+AN上所需时间=AB上所需时间 =16.立即可求BN上所需时间是15.5,AN所需时间是0.5.从这一例子可以看出,对要计算的数作一些准备性处理,会使问题变得简单些.三、稍复杂的问题

在这一节希望读者逐渐掌握以下两个解题技巧:(1)在行程中能设置一个解题需要的点;(2)灵活地运用比例.例16 小王的步行速度是4.8千米/小时,小张的步行速度是5.4千米/小时,他们两人从甲地到乙地去.小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0.8千米/小时,从乙地到甲地去.他们3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后5分钟,小王又与小李相遇.问: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要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图中A点是小张与小李相遇的地点,图中再设置一个B点,它是张、李两人相遇时小王到达的地点.5分钟后小王与小李相遇,也就是5分钟的时间,小王和小李共同走了B与A之间这段距离,它等于

这段距离也是出发后小张比小王多走的距离,小王与小张的速度差是(5.4-4.8)千米/小时.小张比小王多走这段距离,需要的时间是 1.3÷(5.4-4.8)×60=130(分钟).这也是从出发到张、李相遇时已花费的时间.小李的速度10.8千米/小时是小张速度5.4千米/小时的2倍.因此小李从A到甲地需要 130÷2=65(分钟).从乙地到甲地需要的时间是 130+65=195(分钟)=3小时15分.答:小李从乙地到甲地需要3小时15分.上面的问题有3个人,既有“相遇”,又有“追及”,思考时要分几个层次,弄清相互间的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图中设置一个B点,使我们的思考直观简明些.例17 小玲和小华姐弟俩正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向东去某地,而他们的家要从公园门口沿马路往西.小华问姐姐:“是先向西回家取了自行车,再骑车向东去,还是直接从公园门口步行向东去快”?姐姐算了一下说:“如果骑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4∶1,那么从公园门口到目的地的距离超过2千米时,回家取车才合算.”请推算一下,从公园到他们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解:先画一张示意图

设A是离公园2千米处,设置一个B点,公园离B与公园离家一样远.如果从公园往西走到家,那么用同样多的时间,就能往东走到B点.现在问题就转变成: 骑车从家开始,步行从B点开始,骑车追步行,能在A点或更远处追上步行.具体计算如下:

不妨设B到A的距离为1个单位,因为骑车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所以从家到A的距离是4个单位,从家到B的距离是3个单位.公园到B是1.5个单位.从公园到A是 1+1.5=2.5(单位).每个单位是 2000÷2.5=800(米).因此,从公园到家的距离是 800×1.5=1200(米).答:从公园门口到他们家的距离是1200米.这一例子中,取计算单位给计算带来方便,是值得读者仿照采用的.请再看一例.例18 快车和慢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5小时两车相遇.已知慢车从B到A用了12.5小时,慢车到A停留半小时后返回.快车到B停留1小时后返回.问: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相遇共需多少时间? 解:画一张示意图:

设C点是第一次相遇处.慢车从B到C用了5小时,从C到A用了12.5-5=7.5(小时).我们把慢车半小时行程作为1个单位.B到C10个单位,C到A15个单位.慢车每小时走2个单位,快车每小时走3个单位.有了上面“取单位”准备后,下面很易计算了.慢车从C到A,再加停留半小时,共8小时.此时快车在何处呢?去掉它在B停留1小时.快车行驶7小时,共行驶3×7=21(单位).从B到C再往前一个单位到D点.离A点15-1=14(单位).现在慢车从A,快车从D,同时出发共同行走14单位,相遇所需时间是 14÷(2+3)=2.8(小时).慢车从C到A返回行驶至与快车相遇共用了 7.5+0.5+2.8=10.8(小时).答:从第一相遇到再相遇共需10小时48分.例19 一只小船从A地到B地往返一次共用2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的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因此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6千米.求A至B两地距离.解:1小时是行驶全程的一半时间,因为去时逆水,小船到达不了B地.我们在B之前设置一个C点,是小船逆水行驶1小时到达处.如下图

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驶的行程,恰好是C至B距离的2倍,它等于6千米,就知C至B是3千米.为了示意小船顺水速度比逆水速度每小时多行驶8千米,在图中再设置D点,D至C是8千米.也就是D至A顺水行驶时间是1小时.现在就一目了然了.D至B是5千米顺水行驶,与C至B逆水行驶3千米时间一样多.因此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5∶3.由于两者速度差是8千米.立即可得出

A至B距离是 12+3=15(千米).答:A至B两地距离是15千米.例20 从甲市到乙市有一条公路,它分成三段.在第一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40千米,在第二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90千米,在第三段上,汽车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已知第一段公路的长恰好是第三段的2倍.现有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市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小时20分后,在第二段的

解一:画出如下示意图:

当从乙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三段到C时,从甲城出发的汽车走完第一段的

到达D处,这样,D把第一段分成两部分

时20分相当于

因此就知道,汽车在第一段需要

第二段需要 30×3=90(分钟);

甲、乙两市距离是

答:甲、乙两市相距185千米.把每辆车从出发到相遇所走的行程都分成三段,而两车逐段所用时间都相应地一样.这样通过“所用时间”使各段之间建立了换算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例

8、例13也是类似思路,仅仅是问题简单些.还可以用“比例分配”方法求出各段所用时间.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三段所用时间=5∶2.时间一样.第一段所用时间∶第二段所用时间=5∶9.因此,三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是 5∶9∶2.汽车走完全程所用时间是 80×2=160(分种).例21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车速提高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达.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设原速度是1.%后,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时间的

这是具体地反映:距离固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用原速行驶需要

同样道理,车速提高25%,所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

如果一开始就加速25%,可少时间

现在只少了40分钟,72-40=32(分钟).说明有一段路程未加速而没有少这个32分钟,它应是这段路程所用时间

真巧,320-160=160(分钟),原速的行程与加速的行程所用时间一样.因此全程长

答:甲、乙两地相距270千米.十分有意思,按原速行驶120千米,这一条件只在最后用上.事实上,其他条件已完全确定了“原速”与“加速”两段行程的时间的比例关系,当然也确定了距离的比例关系.全程长还可以用下面比例式求出,设全程长为x,就有 x∶120=72∶32

下载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试题练习题考试题教案小学六年级奥数题 专题训练之分数应用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牛吃草问题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专题训练之牛吃草问题1.牧场上长满牧草,每天牧草都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那么,供25头吃几天?2.牧场上有一片牧草,可供27头牛吃6周......

    小学二年级奥数练习题100题

    小学二年级奥数练习题100题 1.修花坛要用94块砖, 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计算) 2. 王老师买来一条绳子,长20米剪下5米修理球网,剩下多少米? 3.食堂......

    经典小学五年级奥数应用题100题

    1.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之二十

    小学五年级奥数训练二十 班级:五()班姓名家长审阅 (1) 计算 784070+78407.1+7840.72+784.073+78.40733×34+34×35+35×36+36×37+37×38(2)有两个自然数相除,商是17,余数是13,已知被......

    小学六年级奥数分数的计算-专项

    第1讲 分数的计算 知识点、重点、难点 分数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竞赛的重要内容之一 分数计算同证书计算一样,既有知识要求又有能力要求。法则、定理、性质......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01比较分数的大小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案—01比较分数的大小 本教程共30讲 比较分数的大小 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

    小学四五六年级数学奥数题

    1.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到达乙地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 的速度返回到甲地,求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分析:往返的平均速度不是往返速度的平......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奥数题及答案 工程问题 1.甲乙两个水管单独开,注满一池水,分别需要20小时,16小时.丙水管单独开,排一池水要10小时,若水池没水,同时打开甲乙两水管,5小时后,再打开排水管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