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下语文教案:文言文字词(文言句式)
高一下语文教案:文言文字词(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第二篇: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4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第三篇:文言句式教案 文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讲座
教学目的: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 共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5.用 “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7、无标志性判断句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刘备,天下枭雄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遂见用于小邑(被任命为小官)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5.无标志的被动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总结: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例如: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
例如: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判定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惟马首是瞻
惟兄嫂是依
惟你是问。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滕王阁序》)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
4.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7、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四)、主语后置:
1.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2.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美哉,我少年中国。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文言文句式练习题
专项突破一(40分钟,3*21=6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夫晋,何厌之有
C.沛公安在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
D.不能容于远近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5.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遂见用于小邑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A、猥以微贱
B、则刘病日笃 C、臣具以表闻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9.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或棹孤舟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D.目吴会于云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A.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具以表闻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项伯杀人,臣活之。.1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A.而后乃令将图南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3.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4.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5.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慈父见背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6.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7.下列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刘备,天下枭雄。18.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且臣少仕伪朝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
D.燕军扰乱奔走。· ....20.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既自以为心为形役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蚓无爪牙之利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2、下列与“既自以为心为形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军中无以为乐
B、童仆欢迎,稚子候门 C、临清流而赋诗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答案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2.A.(主谓倒装。)3.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4.B.(都表被动。)
5.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7、B(名词做状语)6.A.(其余被动句。)8.A.(“弱”,使天下之民弱。)9.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10.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1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1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13.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14.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15.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16.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17.D
18.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19.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20.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21.B 22..D
第四篇:文言句式
文 言 句 式
[教学目的]
1、立足课本,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倒装句的一般特点、规律,面向会考。
2、学会运用倒装句的特点和规律来正确判断句式、理解句意,知识与能力结合,延及高考。
[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里的例子归纳出判断文言倒装句的方法,然后作知识的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解题能力。
2、精选典型题例,让学生通过示例,便能总结出特点和规律。
3、示例覆盖高中课本,立足会考基本篇目。
4、示例遵循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的原则,最终达到高考检测的难度。
[教学媒体] 归纳特点、规律及举例采用投影片投影,目标达成检测印成资料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古今言殊”。他说,尽管是为《论语》作注的大学者朱熹,假如时光倒流,让他参与孔子与其弟子的交谈,春秋孔子他们的说话,宋人朱熹一句也听不懂。为什么?“古今言殊”。
这一课我们一起复习古今语法歧异的几种特殊句式。有哪几种?归纳为:
判断句
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被动句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省略句
二、指导学生归纳文言倒装句的种类和特点:
(投影)[第一组例子](1)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
甚矣,汝之不惠!
分析:例(1),联系上下文,这是赵国局势紧张之时,赵胜平原君心急如焚,用激将法,向魏国信陵君求救时说的,是责备的语气。“安在”即“何在”,“公子”,尊称信陵君,“急人之困”意为“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信陵君是一个重情义、德高望重之人,解人之困、急人之急,是他受人敬仰的精神品质。因此从语境看,此句句序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是谓语前置句。例(2)由学生分析。
思考:谓语前置的作用?(板书):
一、谓语前置句
特点: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投影)[第二组例子]默译下列四组句子,并说说是什么句式。
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
(板书):
二、宾语前置
特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曷)
3、“之”或“是”作提宾标志;
4、介词宾语前置。
(投影)[第三组例子]先让学生举。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石钟山记》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板书)
三、定语后置
标志:
1、“者”字煞尾,2、“之”字
思考:现代汉语的介词短语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短语的位置。(投影)[第四组例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板书)
四、状语后置:
规律:古汉语里,介词短语作状语,移到谓语之后。
三、明确考点要求,确定备考对策:(投影)2001年会考试题第10、19题。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9、下面的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3分)(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
小结:由上述会考题看,文言特殊句式到底要考考生什么?其实,它考查我们的识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分数比重教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加强积累、强化识记和运用的训练。
四、目标达成检测练习:
(一)说出下面句子是什么句式?
1、尔何知!
2、何功之有哉!
3、皆不可限以时月。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6、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
7、莫我肯德。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0、为命是从/ 为才是举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3、言于孙权。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1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公与之盛,战于长勺。
1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19、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中国少年,与国同疆。20、甚矣,吾衰也。
(二)拓展训练:
1、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2、阅读下文,找出宾语前置句。
颢弟,尝得危疾,上谴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怒,叹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与我家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宫,立之阶下,不之视。公主惧,涕泣谢罪。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视戏乎?”谴归郑氏。(选自〈〈资治通鉴〉〉)
第五篇: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案
小组活动,探究为上
——“梳理探究”专题《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
一、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应该不是以教定学,而是以学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从而确定“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共有三个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二、成立合作小组,明确探究内容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可以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合作完成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另外组成一个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小组。
三、教学过程
师: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第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非凡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 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 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生乙:
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繁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1
生丙: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生丁: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
2、不远万里(认为„„远)
3.鱼肉百姓(以„„为鱼肉。)
4、春风又绿江南岸(使„„绿)
5、烛之武退秦师(使„„退)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提问,使动意动小组同学解答。
师补充: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意动用法是表示主观意念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这种主观熟悉不一定与客观情况相符。比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中的作文素材,是选自《韩非子》的一个寓言故事,其原文是这样的: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有名的“智子疑邻”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汉语的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其子智即认为自己家的孩子聪明。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所表示的性质状态。这个失窃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聪明,也可能并非很聪明,凭此一点不能作出聪明与否的结论,更不能因此而对邻居家老人产生怀疑。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丰衣足食::使„„丰足。“丰、足”是客观上使“衣、食”发生了变化。
(二)实词词义
师: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问题: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碰到实词时,如何正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生甲: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
(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
(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生乙:(第二小组补充)
3、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其他例句略。2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
(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轻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据以上例句,总结规律: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实词词义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师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词多义辨析时,如能辅之以技巧,根据字形推断,利用句式辨别,结合语境把握等,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垒,要害靠平时的日积月累。第二、文言句式宾语前置
师: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假如对一些句式,尤其是像宾语前置等比较非凡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句式,进行梳理和探究。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探究问题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生甲:宾语前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②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③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⑤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⑥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⑦成语:唯利是图
生乙:
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例③至例⑤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介词的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师总结: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宾语前置共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③用“之”、“是”提宾。
生丙:
请其他小组同学做拓展练习:
1、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2、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3、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
4、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5、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其它小组同学质疑,宾语前置小组同学解答。
师根据情况补充。
四、学生评价
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评分细则:
评分标准
实词词义组
使动意动组
宾语前置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规律是否正确(30分)
表达是否流畅(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课件是否精美(10分)
师总结:
同学们在“文言词语和句式”专题的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我们“探究并快乐着”。好,这个专题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这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是要害,“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爱好,学生就能出聪明,就可以由被动的、反应性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者。
为了让学生有爱好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留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以学定教,在课前先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梳理探究的,哪些是需要学生合作梳理探究的,通过讨论,我们共同确定了三个问题作为合作探究目标。
然后,让学生根据爱好分成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梳理探究一个问题,给学生一周预备时间,让学生根据问题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一至五模块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较,也答应学生上网搜集资料,从而探究出规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认真梳理了课本中的典型例句,碰到疑难问题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计算机技术好的同学制课件,语言表达流畅的同学担任成果展示时的发言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合作完成了“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学习任务。
最后,由六个小组各派一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对六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打分评价,同学们从“例句是否典型,规律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流畅,合作是否默契,课件是否精美”五个方面着手,综合测评,最后,“词类活用小组” 获得了“最佳小组”的称号,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词类活用小组”的同学备受鼓舞。
课后,许多同学对我说,通过这次梳理探究活动,许多以前不太明白的问题弄懂了,受益匪浅。这次课后被人教社录成了优质课制成光盘全国发行。
其实,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钱梦龙先生就说过:“学生的熟悉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在他们自己头脑进行,别人谁也替代不了。”在“文言词语与句式”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参与教学为核心,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进步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满足。新课程强调活动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在学生的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叶老曾说过,要让学生奋其力,自致其知,而学生开展的质疑和答疑、自评和互评等活动,让学生把握了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在讨论、交流、竞争中主动获取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