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扶放”教学法
课题研究:引领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
浅谈“扶放”教学法
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刘 芬
“扶放法”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有利于对学生自学素质原培养,那么什么是“扶”,什么是“放”呢?
所谓“扶”,就是教师对于书本中某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部分加以启发诱导,帮助学生,怎样学习;所谓“放”就是指在条件允许下,教师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正确运用“扶放”教学法,既在教师讲解的同时,树立放手意识,让学生积极地发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久的习惯,终生受之,永远实践。”
教师的“扶”要少而精,要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为“放”做好准备;“放”要多而巧,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放”得自然,“放”得大胆。
一、扶一扶,有助于学生理解。素质教育要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活动的时间、空间扩展了,学生的自主性增强了,但这并不意味教师撒手不管了。相反地,由于可控因素的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显得重要了。“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适时的“扶”是为了给“放”奠定基础,为“放”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适当的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师要把学生引向课本,促进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深入领会,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先让学生找一找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详写了哪一 课题研究:引领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
次?为什么?„„教师根据课本,精心设计问题,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理解能力。
2、适当的点拔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营造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适当点拨学生融入课文,深入思考。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去思考,这样就能深深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揭示主题,进而再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提高学生的情感意识。
二、放一放,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正确的放手意识是培养学生自学素质的必要条件,教师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获得全面的发展。
1、鼓励让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教师就应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例如教学布丰《松鼠》一课时,就让学生先看课文,然后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巧妙地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小组归纳。这样既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疑难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其阅读的能力。
2、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平时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在课文中圈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动口(互相讨论、交流)、动脑(遇到问题多问、多思考),寻找时机,放手让学生自学。课题研究:引领学生走自主学习之路
如教学《柳叶儿》一课时,就让学生运用了自学法,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昂,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之后一些自读性课文,也用了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用;授之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也向培养跨世纪创造人才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破应试教育“唯知识”教学的窠臼,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掘学生潜在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现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这不单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扶放”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对学生自学素质的培养,也让学生在愉快中接爱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第二篇:由扶到放 自主评改-教学教案
——人教版第十一册看图作文评改课的案例及评析 邮编:213232地址:江苏省金坛市涑渎小学 姓名:徐吉华电话:0519——2731743 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如何修改作文的?” 生1:“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和不通顺的句子。” 生2:“看看内容是否突出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生3:“能否更具体、生动些。” 师:“刚才三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了他们修改作文的心得,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修改上次的作文,好吗?” 生(齐):“好!”
(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修改能力,但存在一定的差异。让学生说心得,有效的帮助了后进生,避免了教师的灌输,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用自己的方法学习,必定使学生饱含热情积极投入,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文介绍给大家?” 学生甲读作文。(略)师:“和你的作文相比,你认为他有那些优点和不足?” 生1:“他的文章主题鲜明,从描写花的美中突出了女孩对老师的爱戴。” 生2:“他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具体地描绘了摘花、送花的情景。” 生3:“我觉得‘女孩看着菊花的笑脸仿佛看见了老师慈祥的微笑’这句话写的很好,若补充出老师平时工作认真、关心我们就更好了。” 师:“说的真好,你认为可以怎样补充?” 生3:“我认为可以补充仿佛看见了老师神采飞扬的讲课,仿佛看见了老师在灯前孜孜不倦的批改作业,仿佛看见了老师和我们一起开心的游戏,仿佛看见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 师(鼓掌):“补充的真妙,不但写出了老师的伟大,而且句式工整。” 学生乙读作文(略)。生1:“我发现他有一个地方重复,‘一路上,她看见一路上那朝气蓬勃的野菊花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气。’应去掉一个一路上。” 生2:“他具体地写出了野菊花的各种颜色,显得十分美丽。可没有突出为何只摘黄花,因为图上送给老师的是黄花。” 师:“观察的真仔细,她为何只摘黄花呢?” 生3:“因为老师喜欢黄色,摘黄花可以使老师高兴。” 生4:“黄花代表着温暖,它象征着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我们对老师温馨的祝福。” 生5:“他能把扎蝴蝶结这一细节写出来,表现姑娘对老师的爱戴。”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介绍自己的作文?”(过了好一会儿,学生丙举起了手。)师:“我非常佩服你的勇气,真不愧是校运动员,若是在草原上一定是第一勇士,说不定还会封为金刀驸马呢!(学生一片欢笑)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朗读与评议略。)
(开始有许多学生举手,后来怎么都不敢呢?反思后发现,无意中选的前两位同学是我们班作文最好的,增加了后面学生的压力,他们自认为作文无法和前两位学生比拟,不好意思发言了。因此,在请学生介绍时,若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由低到高的阶梯性,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的讨论氛围,课堂才有生命活力。)
学生分小组评改,教师巡视,及时为各小组提供帮助。最后由学生独立修改。
评析:作文评改以前是教师的专利,这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极为不利。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作文的能力。”开放的作文教学观认为,评改的途径应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改。但绝非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扶助,否则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本课教学能由扶到放,充分体现教学的双主性。扶是让学生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即评是紧扣重点训练项目,指出全文优缺点。改是用约定的符号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放是让学生自主的评改,教师不包办代替,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首先,学习评改。请能力较强的学生介绍评改方法,指名朗读作文,集体评改。能力较弱的学生便从其他学生的评改中学到了具体的方法,为尝试评改作好准备。接着,尝试评改。根据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改,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弥补了后进学生不敢发言的缺陷,同时优秀学生也能给后进生及时的帮助,共同形成评改作文的技能。最后,自主评改。小组讨论后,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巩固已形成的技能。
当然,人的认知水平是螺旋式上升的,形成良好的作文评改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评改,进行长期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水平,不断增强习作能力。
(此文尚未发表,诚请各报刊杂志编辑前来指导、编稿。)版权归徐吉华所有,谢绝引用、转载。
第三篇: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我与“十六”字教学法共成长
自从县教研室提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反馈的“十六“字教学法之后,我就开始认真学习,努力研究,深入实践,大胆探索,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很有收获,感触也颇深,不但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有所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得更主动,更有兴趣,也更有效果。我打心里高兴,打心里感谢“十六”字教学法的提出。
一、自主学习,主动获取新知。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很少有自主学习的环节,往往就是课一开始,就是老师滔滔不绝的讲,没有课前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听,不知今天要讲的内容自己哪里懂,哪里不懂,哪里是重点难点?而如今呢?在正式讲课前,都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给每个学生发一篇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上的要求进行自学,自学的目的性更强了,学生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或知识,自己就能掌握,对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学习效果自然也很明显。
现在我班的学生,对于自主学习,已经从当初的不知怎么学,开始向“想学”、“能学”、“会学”转变了,学习能力大幅度提高,我上课也轻松了很多。
二、合作探究,同伴共同学习。
在以往的教学中,也尝试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是对于“合作探究”理解不深,掌控不好,学生的学习效果总感觉不够好,往往
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自己研究的深入,我懂得要想提高合作探究的效率,首先要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依据学生学习成绩、性别性格、特长爱好、家庭背景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物质的学生编成合作小组。还须注意各小组之间的相对均衡,使各小组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公平竞争。
2、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
3、应正确把握合作时机,合理分配合作时间。
4、教师要适时监控与指导等等。通过对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在我已经能够很熟练的驾驭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了。
如今我班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能基本上达到生生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展示交流,展示学习所得。
展示交流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体现,或体现的不够到位,如果有,也只不过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展示的不全面,交流的不透彻,仍然是重形式,轻内容。
如今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朗诵,唱歌,编顺口溜等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收获。从而大大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增强的记忆效果,愉悦了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果。记得有一次我讲《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讲得“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时,有的小组集体朗诵“珍爱和平”; 有的小组唱“祈祷”这首歌,还有的组的同学说相声
等等这些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就会还给你很多精彩。
四、训练反馈,检验学习效果。
这环节,在以前的课堂中,比较常见,但是占的份额比较重,也就是说,过于注重这一点,课讲完后,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因此重复机械的练习较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现在,训练的题目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是比较典型的,即有针对性,代表性的题目,避免了简单重复机械的练习。学生做起来更有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也好了很多,有时再有些小奖品,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反馈也能够更加及时,因为有些题目,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之间就能订正,改正得快,消化吸收的也就更快速,效果也就更明显。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再组织全班同学分析研究,让同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反复激励的争辩中,正确答案就会慢慢浮现出来。
“十六”字教学法提出后,我收获了许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地研究它,探索它,实践它,让它更加丰富完善,也更好地为我服务。我想,“十六”字教学法是顺应课程改革而提出,提出得及时,提出的恰当,它给里县的教育指出了一条明路,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中必将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篇:监督法共分9章48条
第十条 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务委员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释义内容:
【释义】 本条是关于就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的规定。
各地开展工作评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开展评议之前,对评议部门的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视察、检查、调查、座谈等形式掌握被评议单位的情况,使评议更有针对性。监督法总结各地开展评议工作的经验,将这一做法从法律上加以规范。这也是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一个重要发展。
视察是人大代表了解各方面的现实情况,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人民群众意见的重要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根据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按视察的内容,视察可分为全面视察和专题视察。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的视察,就属于专题视察。视察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有目的、有准备地进行。专题调研是人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活动的一种新的形式,全国人大代表一般在年中进行为期一周的专题调研。专题调研结束后,要形成调研报告,送常委会办事机构处理。结合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视察或专题调研,丰富了代表闭会期间的活动......您好!没有登录不能查看法规全部内容!如果您想继续查看,请登录 或注册成为会员!联
监督前提下,又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职责做了明确划分。人大对政府、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和促进。这与西方国家的“三权鼎立”、相互掣肘有本质区别。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人大监督的内容是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两个方面。工作监督,就是监督“一府两院”是否严格依法办事,是否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彭真同志说:“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主要是监督它是否违宪、违法,是否正确执行国家的 方针、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监督,就是对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和执法检查,发现这些文件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释义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
·第2条 本法的适用范围和人大常委会行使
·第3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遵循的 ·第4条 人大常委会必须坚持集体行使监督
·第5条 人大常委会必须坚持监督“一府两 ·第6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受本级
·第7条 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必须坚持公
第二章 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8条 专项工作报告选题和计划
·第9条 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确定途径
·第10条 就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进行视察或 ·第11条 报告机关应当在报告中对各方面的·第12条 专项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和提前印发 ·第13条 专项工作报告人 ·第14条 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
第三章 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审计工作报告
·第15条 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决算草案
·第16条 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民经
·第17条 计划、预算部分调整和预算资金使 ·第18条 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
·第19条 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计工作报告
·第20条 人大常委会对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
·第21条 人大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四章 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第22条 执法检查的主体和内容 ·第24条 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 ·第26条 执法检查报告
第五章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第23条 执法检查计划及其具体组织实
·第25条 委托执法检查
·第27条 落实常委会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
·第28条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 ·第29条 法规以外由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其他
·第30条 撤销省级以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第31条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
·第32条 对司法解释提出审查要求和建议
第六章 询问和质询
·第33条 司法解释同法律相抵触时如何处理
·第34条 询问制度 ·第36条 质询案答复
·第35条 质询案的提出程序和要求 ·第37条 对质询案答复不满意如何处理
·第38条 质询案由谁到会答复和书面答复由
第七章 特定问题调查
·第39条 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主体和 ·第40条 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提议的提
·第41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人员组成 ·第43条 调查报告及其处理
第八章 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 ·第44条 撤职适用的对象范围
·第46条 撤职案的内容要件、审议与表决
第九章 附则
·第47条 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对本法的实施 ·第48条 本法生效时间
·第42条 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权
·第45条 撤职案的提出和处理
法共分9章48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章是总则,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原则。第二章至第五章规定了人大常委会经常性监督的四个方面,一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和法院、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二是审查和批准决算,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三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四是进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第六章至第八章规定的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审议和决定撤职案。
监督法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明确地规定了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条: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二是坚持依法行使职权,处理好加强人大监督与支持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依法行使 3 职权的关系。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集体行使权力,把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下面着重就监督法基本精神讲六个重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监督。
总结成功的实践经验,监督法第二章对人大常委会监督政府和法院、检察院专项工作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监督形式、监督重点和注重实效三个问题上:
一是突出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这种主要监督形式。监督法第八条规定: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并将计划向社会公布,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二是突出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进行监督应当直接反映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要求解决的问题。监督法第九条规定: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①本级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②本级人大代表对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③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④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⑤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⑥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同时规定: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三是突出监督实效。监督法第十四条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研究处理。“一府两院”应将研究处理情况由其办事机构送交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征求意见后,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作出决议,要求本级政府、法院或者检察院在规定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可以反复多次地开展,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而不必每个部门轮一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程序是:
1、制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
2、公布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计划。
3、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
4、常委会办事机构汇总各方面的意见,提供专题材料。
5、常委会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
6、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第二个问题,关于对计划、预算的监督。
监督计划、预算执行情况,是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监督法根据这些年各级人大常委会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实效的要求,在同预算法、审计法和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相衔接的基础上,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人大常委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重点审查下列内容:(1)预算收支平衡情况;(2)重点支出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3)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4)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5)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6)本级人大关于批准预算的决议执行情况。
二是,计划、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的,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三是,人大常委会每年审查和批准决算的同时,听取和审议本级政府提出的审计机关关于上一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四是,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监督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大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政府应当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第三个问题,关于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
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遵守和执行。
监督法根据成功的实践经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执法检查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
一是,人大常委会参照确定听取和审议政府、法院和检察院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二是,人大常委会根据执法检查计划,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组织执法检查组。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级人大常委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下一级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报送上一级人大常委会。
三是,执法检查结束后,执法检查组应当及时提出执法检查报告,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第四个问题,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职权,对于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至关重要。
一是,依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不适当的决议、决定和本级政府发布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二是,按照司法体制改革精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人大常委会对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有权予以撤销。从实践经验看,人大常委会行使这项权力,既是严肃的,又是慎重的;既能解决问题,又避免简单化。具体来讲,人大常委会通过备案审查,发现有的规范性文件是违法的或者不适当的,一般是先由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同制定机关沟通,由制定机关自行纠正。通常的情况是,一经人大有关专 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工作机构提出这方面的问题,制定机关就会自行依法纠正。只有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制定机关拒不纠正,人大常委会才需要动用撤销权。
第五个问题,关于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询问和质询,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人大常委会行使对政府、法院、检察院监督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监督法对询问和质询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询问和质询作出统一的规定。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属于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需要作出决议、决定,但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提请常委会审议。五分之一以上常委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提请常委会审议。调查委员会在调查过程中,可以不公布调查的情况和材料。调查委员会应当向产生它的常委会提出调查报告。常委会根据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第六个问题,关于监督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度。
监督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这是我国法律首次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公开原则。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除非涉及到国家秘密,或者 涉及到具体案件中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保护等依法应当保密、不宜公开的以外,其他有关监督的内容、监督的议题和方式、程序,作出的决议或决定,以及“一府两院”对监督的反馈等,都应当公开。依法做好监督工作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神圣职责,依法自觉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是同级“一府两院”的义务。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府两院”的工作人员都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严格执行监督法,全面、正确地履行监督法规定的各项监督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共同期望和重托。
第五篇:“扶”与“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扶”与“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巧
妙运用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教数学,犹如教孩子走路,有时应先扶后放,有时应扶放结合。这里的“扶”是指教师的精讲巧引,“放”是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注重“扶”又敢于“放”,“扶”中有“放”,“放”中辅“扶”,这样巧妙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一、教师精讲巧引——扶
如果教材中首次出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那么对于教师是非讲不可的内容,教师应立足于讲解和引导,也就是“扶”,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扶着学生自学:分母是100的分数叫做百分数吗?“8吨的1/100等于8/100吨”,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当学生从课本中找不出现成的答案,通过思考仍不能把道理说清楚时,教师在抓住“百分数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的后面不带有计量单位”进行引导,并围绕“倍数”这个关键词语,百分数的概念很快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来。接着再出示一组辩析题:(1)因为30/100=30℅,所以30/100与30℅所表示的意义完全相同;(2)11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0份,表示这样的115份;(3)每袋大米重9℅吨;(4)因为7℅这个分数的右面不带计量单位,所以7℅是百分数。通过辩析,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百分数的内涵和外延,使百分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既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益,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二、以旧启新,激思引渡—扶放结合
数学知识结构十分严密,新旧知识环环扣紧,在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与旧知识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时,应有扶有放,扶放结合。如“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例3:把3 /
4、1/6化成百分数,教学时,可先出示两道过渡题辅助学生思考:(1)把分数4/
5、2./
3、3 /20化成小数;(2)把小数0.8、0.667、0.15化成百分数。这是学生刚学过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如下板书:4/5=0.8、0.8= 80℅;2/3≈0.667、0.667=66.7℅;3 /20=0.15、0.15=15℅。紧接着出示例3并引导学生找出,例题与过渡题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基本懂得了解题思路。这时“放”的时机已经成熟,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独立试做。这就是先扶后放的教学。又如“三位数乘多位数”的例1:计算236×152.因为学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就能悟出计算方法,所以新课开始后,可先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先试一试,并说出算理。然后,针对少部分后进生的思维还处于模仿阶段,对例题的算理仍存有模糊或错误认识,及时公布尝试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例,在全班展开讨论,使他们在思考、争论和说理中真正懂得:新知识中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数表示几个百,其末位应写在百位上、从而订正错例。让学生真正掌握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方法。这就是先放后扶的教学方法。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化讲为学、训练智能—放
心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索的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教师应化讲为学,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其在主动的探索中发展智能。也就是“放”。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可以让学生各自取出书本,练习本等物体,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它们的面,指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再让学生用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讨论,互相补充,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概念。这样,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不仅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也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巧妙地运用“扶”与“放”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