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谈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领、扶、放、创”模式
谈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领、扶、放、创”模式
内容提要:笔者从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常规教学着手,重点阐述了劳技课教学中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技巧,提出了“领、扶、放、创” 四字诀的劳技教学模式,以及在此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
关 键 词:劳技教学 “领、扶、放、创” 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笔者认为: “创新是宗旨,能力是关键,操作是基础”。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关键。本人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模式,即“领”、“扶”、“放”“创”四字诀教学模式,在此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规范演示,“领”字诀
在指导学生操作训练中,教师的操作演示是关键的一步,即讲解知识要点,示范操作方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具体做法应以下面四方面考虑:
1.要领精讲,操作规范。把整个操作过程化为几个主要步骤,简单明了。有录像先用录像讲解,没有的可用摄像机摄录下来,特别是细小的内容用摄像机特写镜头放大。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忆。精讲的要领,语言与操作动作协调一致,一般应先讲后做,应使用规范、简练的专业术语。教师的每一步操作都应规范、严谨、科学,每一个动作都应娴熟、实在、真切、利索。教师应为该项劳动技术的能手、高手。使操作的动作更有可信度,让学生有信服感、佩服感,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因而,本人在备课中,注重操作演练,有的问题甚至走出校门,虚心请教专家,才取得理想的操作效果。
2.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在操作过程中,应把握好重点环节,把重点环节讲细、讲明白,让学生看清楚,但不可面面俱到,如果每个环节都细讲,每个动作必做,势必冲淡了主题。如我在《自行车内胎修补》一课教学中,认为具体操作可体现在内胎修补的方法上,其整个操作过程的重点,应是粘合面的挫毛、涂胶、剪标准补块等问题。而此环节的要点,一是把旧胎皮剪成标准补块(两个要求:①剪成一个适当大小的椭圆形;②补块边要剪成倾斜角为30°~45°);二是涂胶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是一定要待胶水略干后才可粘合。所以,当我把以上问题交代清楚后,具体操作稍加指点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
3.善于观察,勤于辅导。班级式授课方式,给劳动技术课中教师的演示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而,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换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如在《粉笔雕刻》一课的教学中本人已掌握娴熟的技术,一手持粉笔,一手执刻刀,来回走动,现场雕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时我将雕刻操作的过程用摄像机录下,加上特写镜头,效果也很好。也可进行分组演示。教师操作演示是教会学生操作的基础,整个操作过程可分步实施,或一次完成。让学生先观察思考,获得整体感知,再进行操作上的紧随模仿,此步骤时间不应过长,不可超过总操作时间的四分之一。教师操作演示目的是起到把学生引上路的作用,要充分体现一个“领”字。
二、模仿指导,“扶”字诀
教师操作方法演示完后,学生还不能独立操作需教师再扶上一把,才能使其“走正”、“走稳”。当课堂中的操作内容相应增多,难度相应增大时。教师演示完后,有些环节学生当时记不清,动作要领掌握不好,还需要我们指导、点拨。即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让学生把整个过程练习一遍。这一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扶”字,具体做法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师生同步,忙而有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动作统一,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劳动技术课中,学生好奇好动。使学生忙而有序,是劳技课教学成功的保证。因而,在每个环节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请同学们跟老师做”、“请大家自己做”等组织性语言,有效地组织学生操作。同时教师要时时把握学生操作的进度,尽量让学生做完成,再进行下一个环节,这样师生同步,始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刻印章》这节课,初一学生指力小。而石头比较硬,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采取了师生同步、忙而有序的方法。先用事先拍摄的录像简介一下刻印章的过程,接下来组织学生“跟我学”,从①磨印石、②定稿、③渡稿、④刻印开始,要求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地进行动手操作,特别是在刻印中,从“执刀”到“运刀”,要求学生细心认真地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慢慢掌握执力、握刀的方法。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了“冲刀”“切刀”等运刀方法。
2.分组进行,正确模仿。劳技课中涉及的操作内容以及所需工具材料相应复杂,一般操作应分组进行。分组操作时由一人持工具,其他人协助配合,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换或本组同学交替轮换进行。如《金属薄板的剪切和弯曲》一课中,把每四人分成一组,两人负责剪切,两人负责弯曲。当教师指导剪切时,负责剪切的一组一人站立,持剪刀剪切,另一人负责选料。负责弯曲的一组辅助配合。当进行弯曲时,弯曲组实施操作,最后两组再交换。
3.小结回顾,强调要点。指导模仿练习完成后,师生还应进行各环节的回顾。教师对关键的地方进行归纳,巩固强化、深化记忆。同时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存在时未讲明的注意事项,也可在此说明。
三、独立操作,“放”字诀
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操作方法,尚不熟练的情况下,应让学生大胆地独立练习,使其放开走。这一过程要注重一个“放”字,具体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独立操作,及时纠正。让学生放开操作,并不是教师袖手旁观,相反正是教师个别指导的良机。对于操作有困难或存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手把手地进行辅导,力争使全班每个组都按时完成任务。如《自行车脚蹬的拆装》这节课,我就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发给他们一个脚蹬,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第一步要求学生两人一起把脚蹬全部解体,观察零部件的构造、作用和组合;第二步要求学生正确操作安装,学生很快完成了拆卸,进行安装,在安装过程中学生往往出现把脚蹬碗按反,碗内钢球过多或过少(正确是11粒)轴挡与脚蹬之间的间隙过大或过小造成旷动或卡死现象等等毛病。这时,我就巡回辅导、纠正,使全班每一个同学基本上掌握了脚蹬拆装的技术。
2.分组练习,轮换操作。每组由组长组织练习、分工和轮换。做到分工合作,任务明确。人人都能有一次操作的机会。
3.注意问题,重视评价。教师在巡回辅导时,要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及时进行讲评纠正。发现效果好、动作快的小组,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劳动成果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对于较好的劳动成果,要向全班同学展示,作为好的典型介绍。评价方式可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通过评价可促进相互交流,共同参与,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标新立异,“创”字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中小学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劳技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可从下面几方面考虑:
1、创设情景,挖掘潜能。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所以在教学中,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创新潜能。
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粉笔雕刻》这节课,本人花了好多时间,事先雕刻了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小动物,十二生肖等)。开始上课时,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他们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这时笔者就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而不是局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同样,在学生雕刻成小动物的上色问题上,也不能作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着上自己喜爱的颜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3、提倡自主,发展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笔者在 “风筝制作”一节课的教学中,从“提倡自主学习”出发,精心设计了“了解风筝”——“放飞风筝”——“制作风筝”——“设计新风筝”的四步的教学模式,收效良好。具体做法是:通过“了解风筝”,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放飞风筝”,使学生回归自然,激发兴趣。同时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学会调节风筝重心及拉线角度等技术;动手“制作风筝”,使学生学会画线、折叠、定位,扎线、剪纸、粘贴等基本手工技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愉快,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在“设计新风筝”的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自然、美工等知识的整合运用,开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在小组讨论设计新型风筝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更加开放,设计出各种更新颖、更先进、更科学的新型风筝。如:气球带动风筝、滑翔风筝、遥控风筝等等。同学们的这些想象、设计就是创新。
3、开展竞赛,促进创造。有一位科学家曾经指出:“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需要实践,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能力的土壤”。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各种操作的竞赛,就是最好的实践。笔者利用各种机会,正常性地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例如:每学期都开展一次风筝制作比赛,电子制作比赛,海、陆、空模型比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废旧物制作比赛等,进行评比表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选拔出好的同学参加省、地、市各种比赛,获得优秀成绩。我校每年参加市电子制作及模型比赛,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个人、团体获奖人次各列前茅。如二(7)班陈
同学的作品,获省21届青少年技创新大赛项目二等奖。陶红同学的小发明“无绳电烙铁”获省科技创新项目二等奖。特别是、、三位同学,发明了“振动能量转换器”,获浙江省科技创新项目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摄制组曾来校采访,其事迹曾在中央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上报道。
总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领、扶、放、创”四字诀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由实践到创造的学习与提高过程,这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规律,达到了学知识、会技术、能创造的教学目的。然而,“四字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课程不同而灵活变通运用“四字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还是强调: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思想上重视,教学上认真,操作上灵活,内容上落实,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杂志 2008年1—12期
2、谈松华等著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01月
3、李嘉曾著 《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与训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4、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全部)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第二篇: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摘 要: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了实践经验: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兴趣,让课外拓展做加法。关键词:劳动与技术;创新;发散思维
在很多年前的劳技课堂上,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挖掘学生身上的“创造力”,然而多年后,劳技课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却见微知著。面对这样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全员创新的时代”,各行各业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全员创新”。我们,已占有了一个庞大资源体系的教育业,不应该在新的平台上扎扎实实地探究一下学科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这一问题吗?
作为一名从事劳技教学的老师,我深知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我研究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目的并不仅仅为了刺激“模仿”,而是希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科创造力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只有先寻根探源,才能找到促其生成的点。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也时常会问自己,我们的劳技课堂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平台,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劳动体验”和“良好的技术素养”了?然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孩子们在课堂上习得的,主要是作品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在思维方式和精神高度上,缺少了独特的建设。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相对固定的操作流程及成效目标的学习空间里,存在太多的“统一”要求。每一课,学生只能用相同的材料,按着书本上的步骤制作相同的作品,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求同感”“依赖感”会猛增,但这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却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必须允许“统一”变得“多样”,并想尽各种办法将其转化成可操作的方式,让它在劳技课堂的内外生根发芽。
一、细节,让课堂教学显创意
笔者认为,我们劳技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将课程内容解码,分解出操作技巧,并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个“创新能力”的推进器,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思维。下面就是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与方法。
1.让“教学数据”实现多样性使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的形式,了解抽拉式衣架的制作步骤和准备工作,并完成《我的计划》这张表。备课时笔者发现,本课的配套视频中,对制作抽拉式衣架所需准备的五段金属丝,有明确的长度提示,但是书上却没有标明。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我们对衣架各组件做出长度的规定,势必能让学生对衣架各部分的比例把握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制作的难度,做出来的衣架也会更加匀称、美观。但是,教科书的编者更看到了提供数据带来的弊端:它会缩小创意制作的空间。如果孩子们根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制作,做出来的衣架不管是大小、形状肯定趋于类似,同时也没有了再创造的可能。所以,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劳技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书本或教辅材料中提供的制作参考数据进行“多样性使用”的指导。就像这个案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提供的数据作为参考调整数据(加长或缩短五段金属丝的长度),在衣架的细节处做一些创意设计,这样就能做出更美观、更独特的抽拉式衣架了。
2.让“需要”指引多样性设计
五年级下册的衣架制作一课,是技术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操作课。本课分别安排了《抽拉式衣架》《防风衣架》两个课时,对于这样的教学安排,笔者进行了思考:《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教材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我们的劳技课,本身就“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就是让学生在“了解劳动创造世界,理解劳动的意义”这一过程中形成能力。再看这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不管是抽拉式衣架还是防风衣架的制作,都是在指导学生针对衣架的不同功能开展的学习、制作活动,都是为了解决我们晾衣过程中遇到的小麻烦。正因为有了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才有这样的制作需要,这就是《说明》中指的“劳动的意义”。所以,劳技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技术传授的层面,更应指导学生从生活的“需要”出发,去思考,去创新。为此,笔者设计了《做一个实用的衣架》一课。课中,笔者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在晾衣服时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创新制作的需要,再引导他们通过改变晾衣架的形态或改换制作材料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劳技课多方位,多角度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在设计、制作、介绍自己设计、制作衣架的过程中,收获了多样性的思考与成果。所以,只有切入“需要”的视角,才能凸显有意义、有创意的制作。
3.让“发散思维”引导多样性体验
20世纪60年代,从吉尔福特对智力的早期研究之后,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成为与创造行为关系最紧密的概念,然而,由于人们忽视了发散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没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笔者尝试将发散思维的训练融入劳技课堂教学。
案例
(一):《创意相框》(四年级下册)
师:老师想请你们再看看,这些相框除了在制作方面存在一些不到位之外,它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缺点?四人小组观察讨论,每组找1~2个缺点。
生1:框架单调。
生2:照片替换不便。
生3:支架功能不强。
生4:相框只能放照片,功能性不强。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框架单调、照片替换不便)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提出初步的改进策略。
师提问一小组:对于框架单调,你们有什么办法?
生1:给它加一些装饰品,如小花。
生2:可以贴一些不同形状的东西,如,爱心、小草等。
生3:我们也可以在色彩搭配上动脑筋,让颜色更吸引人。
生4:我们可以在相框上面剪一些小洞,让相框与众不同。
生5:我们可以剪些不同形状的小洞,可能效果更好。……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了“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想出了很多新的创意,很好!
借助团队的力量,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观察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共振,通过相互启发,使创造性的设想产生了连锁反应,你的想法,引发我的想法,让创造性的思维大量产生,并逐步延展,突破,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提出了更多有创意的设想。
二、兴趣,让课外拓展做加法
其实,完成一个劳技作品,从材料的搜集准备,到创意设计,直至最后完成制作,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很多学生课后一般都不会对课堂上的拓展延伸环节进行实践操作。然而,课外拓展延伸环节又是学生开展创意制作的良好平台,我们如何才能让课外拓展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制作动机是关键:让学生对拓展延伸的制作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让这一项活动成为促成学生友好交往的推进器……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抓手,让课外拓展创新显实效。为此笔者在孩子们学完(五年级下册)中国结单元后思考着,如何才能在不增加难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并尝试开展了一些活动。
1.游戏活动,提高制作效能
(1)创编赛: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用学到的编织技法,编一个作品
活动中,学生绞尽脑汁,创意多多:他们有的利用鞭炮结细细长长的特性,穿插编织成各种形态,一个个充满古韵的字体让人眼前一亮;有的用毛线编织了长长的平结,一圈圈绕起,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尽显美姿……
(2)中国结贺卡制作活动
学生尝试着将中国结固定在硬卡纸上,通过中国结与水彩笔的完美搭配,结构精巧的鞭炮结爱心、美丽的小花园,可爱的熊猫吃竹图……成了贺卡上最能传达美好祝愿的图案。活动结束后,他们互赠贺卡,传递友谊。
(3)“给你N个喜欢吉祥结的理由”活动:做多个吉祥结进行组合制作
活动中,有的学生将外观像花朵的吉祥结,多个整齐地排成一排,看上去就像美术课程中的多方连续图案,然后将它们固定在一布条上,一条美丽的腰带就诞生了。很多学生受到启发,也做了各式的手环与花环。
各类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进行劳技课外拓展实践的内动力,让他们突破了固有的思维,开阔了视野,在新的活动形式中,运用老的技巧,求新,求变,在发挥“创意”的平台上,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寻得了发展友谊的渠道。
2.联想创造,重组生活资源
想要有突破常规的创造构思,就要让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进行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联想。然而,我们经常习惯于将相近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不曾想过,很多时候,一些差距较大的事物也是可以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创造的。
中国结单元教学结束后,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看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结”由小变大,是否也有可能让它从平面形态变成立体造型。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是学生充满智慧的老师。有个学生看到妈妈在钩花,一根线来回编织,一圈又一圈,呈螺旋形钩上去,花就越变越大。他转身,也尝试着将编好的一条平结一圈又一圈地盘绕,不一会儿,一个立体的大圆盘就完成了,再在上面加两个鞭炮结,它就成了一只催人奋进的小闹钟。有的孩子看到了起支撑作用的汽车轮毂,也尝试取来一个金属小三角,沿着它将平结一圈圈地绕上去,果真,一个立体三角形也完成了。于是我们的中国结立体作品越来越多:可爱的小金鱼,神气的小雪人,美丽的小蝴蝶……联想创造的成功体验,激励着孩子们睁大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寻找着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偶然的发现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结合形成的奇思妙想,付诸于劳技作品的创新中。无尽的源头活水,让劳技课程充满生机。
三、结束语
要想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不难,难在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去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与学生深情的对视中,养一养他们的兴趣,激一激他们的自信,看一看他们的需求,探一探他们的底气,寻找一条稍稍向上倾斜的路,并引领他们一路前行!
参考文献: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6.编辑 段丽君
文档资料:谈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教育有效性的思考与研究 精彩作文,源自于情境创设 小学高年级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讨论 递进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之路 浅谈合作纠错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与思考 数学生态课堂从尊重差异开始 小学二年级数学创新教学的新思路 小学高段语文多媒体的科学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困境及其解决对策探讨 浅谈农村中小学数学“班班通”课
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第三篇:初中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识图与制作1---识图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不同造型的相架及功能,了解各种相架的材质和加工特点。②初步了解平面图画法,认识示意图。③学会正确画出作品的示意图和结构图。
③初步学会从作品的功能、结构、材料、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作品设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不同造型的相架,初步学会用草图表达自己的构思设计。②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评价,能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体验劳动创造美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② 通过作品的设计、探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③ 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设计,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平面图设计技能。
2、难点:相架结构设计和工艺流程设计。
三、【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木制相架模型
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
(一)确定设计要求
(二)收集分析资料
(三)学习构思方案
(四)相架设计表达
(五)技能体验
(六)修改相架设计
(七)交流评价
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识图与制作1---自制小书架
一、【教学目标】
1.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2.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多种制作小书架的方法。3.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 的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不同形状小书架制作方法。2.难点:不同形状小书架的识图能力。
三、【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木制书架模型
2、学具:铅笔、尺、量角器、圆规等。
四、【教学过程】 1.准备工具材料。
2.图片导言按作品的特点归纳分类。3.针对每类作品,讲解演示制作方法。4.分小组,发工具。
5.创作制作小书架成果展示。6.小组讨论推选出优胜作品。
五、【展示交流】 学生谈心的体会。
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家庭采暖4---2土暖气的安装
一、【教学目标】
1.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能力。2.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土暖气安装的方法。3.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土暖气的安装方法。2.难点:实际安装土暖气的能力。
三、【教学器材】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土暖气的样品
四、【教学过程】 1.设计土暖气安装图。2.土暖气安装步骤:
(1)选择合适的采暖炉和散热器。(2)安装散热器。
(3)制作安装立管、供水管、回水管。
(4)将采暖炉、散热器与立管、供水管、回水管用弯头、短管、接头、活接头等管件连接起来。(5)安装膨胀水箱。(6)加水点火。
五、【展示交流】
学生实践操作,谈心的体会。
八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 风味食品2---2制作果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发展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能力。2.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果脯制作方法。3.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果脯的制作方法。2.难点:实际制作果脯的能力。
三、【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果脯的样品
2.原料和工具:红薯、白糖、蜂蜜、柠檬酸、亚硫酸、锅、刀、案板等
四、【教学过程】 1.准备原料和工具 2.红薯干果脯制作步骤:(1)洗净 切块。(2)配料 煮熟。(3)捞出 烘干。
3.学生实践操作,谈体会。
五、【展示交流】
1.尝一尝,说一说谁做的红薯干口感最好。2.看一看谁做的红薯干色泽形状美观。3.交流学做果脯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
学会钉纽扣
一、知识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与实践,使学生们了解纽扣的有关知识,宏扬传统文化。
2. 通过本课实践了解纫针、打线结、钉纽扣的方法,学会利用合适的针和线钉纽扣。
二、能力目标:
1. 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能根据老师要求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3.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德育目标:
1.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学生收集和汇报资料使学生理解纽扣中的文化。2.学会纫针、打结、钉纽扣的方法。难点:掌握不同纽扣的不同钉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式各样的扣子、针、录相带、电化教具等。学生准备:各种针、线、纽扣、卡纸、剪刀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1)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看有不同的地方?看看谁的观察能力强?(自由答)
师:那纽扣掉了怎么办?(学生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钉纽扣。(板书课题)
2、激发学生探究
师:同学们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扣子?(自由答)
师: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都收集到的各种扣子? 师:好,老师也收集了好多纽扣,请同学们看看。师:你能说出衣服上为什么钉扣子吗?它的作用是什么?(出示实物)
师:纽扣有这么多的作用,谁来说一说钉扣子需要什么工具?(出示板书)工具:针、线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针,哪位同学到前面汇报一下你们收集到的针。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同学们准备好的线,请大家把它举起来。(学生展示)
师:钉扣子选择线时要注意线不能太粗,线的颜色也要与扣子搭配好。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图片中是如何教我们钉扣子的,大家边看边想钉扣子需要哪几步?
(1)纫针:(2)打线结:(3)钉纽扣
师:谁来汇报一下钉纽扣一共分几步完成?都是什么?(出示板书)
师:同学们今天带来了很多种纽扣,可在录像中只示范了两个眼儿 纽扣的钉法,如果给你一个不是两个眼的扣子,你能钉好吗?(生答)
师:为了保证同学们在钉纽扣比赛中能安全操作,请大家注意以下几点。(课件演示)
3、学生研究实践:
师:希望同学在分组实践时先一起研究一下你带来的纽扣该怎样钉?(学生研究实践,老师辅助指导)
4、师生共评: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师:谁来汇报一下你钉了几个纽扣?都是几个眼的?(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5、师生共结:
师: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今天我们学会了钉纽扣的步骤,希望同学们从今天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6、板书设计: 学会钉纽扣 工具:针、线等
步骤:纫针、打线结、钉纽扣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问题式教学模式初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初谈
武威十三中
徐鹏程
传统教育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填鸭式”、“管束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机器”,作为教师教育的对象,单纯强调智商的开发,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僵硬,这样的知识不但没有生命力,也不可能转为人的智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注重学生问题的开发,必须要有活生生的政治教学情境的创设,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政治问题教学模式
政治问题教学模式主要通过阅读、思考、回答或启发回答的提问,一步步展开对知识点及内涵的探究活动。政治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预习提问,学生自疑→学生讨论,探索质疑→教师导拨,合作释疑→巩固反思,实践创新。这种的教学模式体才能引导学生从“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方面发展。
二、问题教学模式中的四结合
1、一节好课源于教学的第一环节——课文导入,在每节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预习提纲,从而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向教材处延阅读范围,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启发与自学相结合
自学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而阅读又是自学能力的开始,只有通过训练,学会阅读,才可能进入深思“质疑”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教材中的字都认识,就人人都会阅读,熟不知阅读需要思考,绝非仅凭识字就能完成的。因此我提出政治阅读“问”(即一问是何主题、二问在我国有何现实意义、三问我们当今社会有哪些代表物或现象、四问我们该怎么做)的要求,对于教材中的课前导语、大小正文和小字资料,阅读时都不能轻易放过,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找出有效的信息并作好相应的笔记。
3、质疑与释疑相结合 教师必须“授人以渔”,在课堂上大胆引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或是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向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从而把政治学深、学透。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中学生也有社会责任”这一问题,同时倡导学生进行否定回答,经过思考讨论,学生发表见解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归纳。质疑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引起积极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分析讨论中,人人动脑,人人动口,既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4、政治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问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理论与生活结合,特别是“以事证理”,让政治理论而谈理论,突破政治抽象的思维定式。例如在学习“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时,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的最高理想和近期理想分别是什么?”、“你为实现自己的最高理 想和近期理想准备怎么做?”要求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回答。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理解、掌握一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联系自身实际,向独立思考问题的方向迈进。
三、问题教学模式中的四注意
1、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使学生懂得敢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利用教材中一些成功人士的经历教育学生,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想别人所不能想,问别人所不能问的问题,从而自觉地把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
2、注意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启发同学们的思维,就必须消除学生紧张和自卑两大障碍,营造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培养学生“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敢于大胆质疑的学风,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
3、注意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第一根据课文上下节并没有提出问题。第二,在对照比较中寻找问题。第三,进行假设性提问。例如在讲对外开放时,提出假设“我们现在有了一定的成就,我们开始了大肆享受行吗?,这类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4、注意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反之,就有可能挫伤学生积极性。教师在解答问题时,绝不要以给学生唯一正确答案为目的,教师应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应多设几个参考答案,少几个标准答案。
总之,问题式政治教学模式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但是我们也应避免满堂课都在提问的弊端,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造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真正造就出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