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性泥塑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
开放性泥塑活动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而泥巴是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最原始最喜爱玩具,这一时期我们应该利用泥塑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情感,发挥幼儿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同时也是锻炼意志、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摔打、揉捏、雕刻泥的过程中,使幼儿的情绪得到宣泄,让幼儿在泥塑中身心得到愉悦。有这样一个例子:熊辰阳是班上一个非常好动的小男孩,上课是没有一下坐得住的,一会儿用手摸这摸那,一会儿又找别人说说话,老师对着他一筹莫展,可是这位幼儿一到陶泥室,却出奇地安静,做出来的作品总是与众不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泥塑作为美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融合了视觉、触觉等知觉经验,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为幼儿所喜爱,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亦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鉴于此,笔者认为,实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将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泥塑活动中,开放性教学如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怎样做呢?
一、呵护童真,接纳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自由创造
幼儿的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因为好奇就会产生要玩一玩,试一试的想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喜欢的,用自己的稚嫩的小手,通过泥塑作品表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虽然简单,甚至有些笨拙,但想象丰富,感情很真实,而且他们会将有意思的、认为好玩的地方加以夸张,其他则简单化。捏塑“树”时。崔彬小朋友柳树枝塑得很长很长,笔者问他:“你为什么把柳树枝拉得那么长,而把树干捏得那么小?”他笑着说:“我最喜欢柳树枝,像妈妈的长头发,风一吹,柳枝就飘呀飘,漂亮极了。”他的这个泥塑作品,看起来很稚嫩甚至滑稽,却表现了柳树最基本的特征和对柳树的喜爱之情。
二、放飞情感,鼓励孩子――让幼儿在泥塑世界中充满自信
在日常的泥塑课中,经常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够大胆,很拘束;因此,教师在组织泥塑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多激励幼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运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幼儿创造信心。我们班组织幼儿泥塑“长颈鹿”。陈小显得很拘束,脖子捏得短短的,这时,笔者对他说:“长颈鹿的脖子长得太短了,它吃不到树上的叶子。”在笔者的鼓励下,他大胆地把长颈鹿的脖子拉得长长的,笔者当着全班幼儿的面表扬他。从那以后他对泥塑有了很大的兴趣,自信心也增强了,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如此大变化,只缘于一句表扬。可见,鼓励作用之大。
2.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幼儿之间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能力稍弱的幼儿,我们不能要求他(她)一定要做得和谁谁一个样,要降低要求和难度,帮助他们克服不敢动手的胆怯心理,即使做得不像、老师也能责怪,要允许孩子犯错,当他(她)做不成功时,帮助、引导,是老师应该做的,避免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和信心。
三、聆听童声,关注孩子――让幼儿情感在泥塑中得以宣泄
幼儿玩泥塑是他们儿童思维和认知的表现、表达,是他们的自我展现,也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在幼儿泥塑的过程中,很少有合理和不合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和情感的表达。我们应该蹲下来,听听幼儿对泥塑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他们美好心灵的呵护
四、鼓励合作,共同创作――让幼儿的人际关系通过泥塑更显融洽
幼儿在泥塑活动中小组合作,这也是开放性泥塑活动有效尝试。《刺猬》这一作品时,擅长搓泥条的选择了做围栏,擅长手捏的设计制作苹果、梨、枣等水果的造型,擅长构图的负责摆放。在这次合作中,他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增进了情感。
五、科学评价,赏识孩子――让孩子通过泥塑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会激发幼儿再创造的自信心。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我们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首先尊重孩子。评价泥塑作品并不是标准划一,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评价作品,不能以“像不像,对不对,好不好”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听听他们的心声,接纳他们大胆想象和创造,肯定他们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第二赏识作品。对幼儿的作品要表示认可、肯定。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出来,给同伴看,给家长看,让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注意言行。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老师都很喜欢自己的作品。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增强幼儿各方面的承受力,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开放性的泥塑活动,为幼儿创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第二篇:中班泥塑活动
中班泥塑活动《向日葵》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向日葵的形态特征,感受鲜艳的色彩风格。
2.能用捏、揉、搓、压、按等方式塑造向日葵,体会向日葵盛开的勃勃生机。
3.在活动中感受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幼儿集体感知向日葵的美,并通过作画的方式掌握过向日葵。
二、物质准备:
1.幼儿人手一盒橡皮泥 2.教学PPT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欣赏体验
(一)、看图
1.师:我们前两天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小朋友们也画了自己心中的向日葵,现在我们来看一种特殊的向日葵(出示图片:橡皮泥做的向日葵)
2.你们喜欢这朵向日葵吗?为什么?
二、教师示范,共同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用橡皮泥做一朵美丽的向日葵
(一)、原有经验示范 1.向日葵是什么形状的?(师揉成一个圆压扁,做成花盘)强调花盘要做的大,才可以捏花瓣,开果实。
2.花瓣可以怎么做?(师从圆上捏出椭圆形花瓣)强调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紧密。
(二)、提升引导
老师知道这些你们之前就会做了。
1.怎样让中间的花盘更好看,像真的向日葵那样?幼儿回答,教师引导。要捏出细长条,(要搓粗的地方,变得很细很细,但不能太用力会断,放在花盘上,多出来的要切掉)变成一个个整齐的小房子。
2.那中间的小瓜子我们要怎么做呢?要小圆点,不能太大。
三、幼儿操作,进行指导
(一)、小朋友们操作,伴随音乐
1.现在请小朋友们拿自己的橡皮泥捏出好看的向日葵 2.提要求
作品要求:(1)大大的花盘(2)排列紧密的花瓣(3)整齐的格子(4)要有小瓜子
行为习惯要求:(1)不允许大声喧哗(2)不拿不需要的工具(3)多做几朵,找出最好看的一朵放在向日葵花园里,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教师指导
1.总体指导:观察小朋友是否能做出基础的花形。2.个别指导:幼儿情绪是否积极,是否每个幼儿都投入到游戏中,有没有玩别的东西。
四、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一)、评价
1.让小朋友们说说一朵向日葵和一个花园的向日葵哪个好看,引导幼儿共同欣赏,说说感受。
(二)、整理
师幼共同整理:幼儿将自己的橡皮泥收好,教师整理桌面,地面。
反思:有个别小朋友不愿意将向日葵放到大花园里,要让他知道这是光荣的事,可以让别的小朋友都看到你做的美丽的作品。
第三篇: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教案
中班幼儿心理健康活动《甜甜的糖果》
一、活动目标
1、体验“馋”的感受,引导幼儿克制糖果的诱惑,体验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
2、初步建立幼儿自我控制意识。
二、活动准备
糖果数粒,礼品盒,盘子,小熊头饰若干,透明的玻璃小瓶若干,多媒体课件,装饰挂满糖果的大树,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甜甜的糖果)体验“馋”的心理
1、教师以熊妈妈的身份导入。
师:亲爱的熊宝宝们,大家好,妈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猜猜看会是什么呢?
2、教师倒出糖果,放在鼻子上闻一闻,引起幼儿馋的欲望。师:啊,好多甜甜的的糖果啊,熊宝宝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糖果,你们有什么感觉呢?(辅助提问:嘴巴怎么样?有没有流口水的感觉?)
师小结:妈妈告诉你们,这种感觉叫做“馋”。
3、把糖果分给幼儿,让幼儿感知糖果五颜六色的包装,请幼儿放到鼻子上闻闻,好香啊,激起幼儿想吃的欲望。
师:宝宝们的嘴巴馋了吗?妈妈送给每位宝宝一颗糖果,好不好?
(二)、了解、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
(1)、对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后,观察幼儿第一次延迟满足情况,了解幼儿原有心理,引导幼儿初步抵制诱惑。
1、师:糖果好吃吗?你们还想不想吃?妈妈这里还有许多呢,教师把糖果放在盘子里,每位熊宝宝都可以来拿一颗。妈妈告诉宝宝们一个秘密:拿到后你可以吃掉它,也可以不吃。如果你不吃的话,等一会儿妈妈就再送给你一颗,可如果你吃掉了,妈妈就不能再送给你了。宝宝们听懂了吗?快去拿一颗吧!
2、师:你吃掉了吗?你真是个小馋猫;你没有吃掉,为什么?(先让孩子回答没有吃掉的原因,不要着急告诉答案)——你想到妈妈还要给你一颗就忍住馋,不让自己的嘴巴吃。这是个好办法!(同伴经验分享)
3、激励:给忍住的小朋友一颗糖果。师:现在宝宝们可以吃掉手中的糖果了。
(2)情景表演。通过情景渲染,培养幼儿有意识克制“馋”的行为,再次抵制诱惑。
1、让小朋友们带上小熊的头饰,再请出扮演大象伯伯的老师。
师 :大象伯伯来家里做客了,熊宝宝们想把糖果送给大象伯伯吗?妈妈再分给你们几颗,我们一起送给大象伯伯吧!
2、教师和大象伯伯来到幼儿当中,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颗糖果,认识糖果包装的颜色。与幼儿交流“你为什么不吃呀”,让幼儿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幼儿学习同伴达到克制自己的目的。对能始终克制自己的幼儿,教师可用夸张的语言说:“哇,你真不错!”“多可爱的孩子呀,把自己的糖果留给大象伯伯吃,大象伯伯肯定会喜欢你的!”对克制不住自己的个别幼儿,可婉转地说:“大象伯伯也会喜欢你的,请你下次把糖果带给他好吗?”
3、分发透明玻璃小瓶,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妈妈准备了许多小瓶子,我们把五颜六色的糖果都放进瓶子里,再送给大象伯伯好吗?
4、组织幼儿把瓶子里的糖果送给大象伯伯。
(三)、讲故事(内容附后)
师:宝宝们,现在妈妈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糖果树的故事,想不想听?
出示多媒体课件,听故事《糖果树》。
提问:
1、小咩咩有没有把糖果吃掉?
2、那小咩咩是怎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乖的?它是怎样对小鸟说的?(学学小羊的话)
3、故事里的小咩咩可真棒呀!宝宝们,你们能不能和她一样忍住馋,让心里的小鸟变得很乖呢?那我再送你一颗糖果,你能不能把它吃掉呢?分发糖果。你想把它怎么样?
四、活动延伸
表扬鼓励,出示结满糖果的糖果树,引导幼儿享受延迟满足的收获。
师:宝宝们都忍住了馋,真是一群有耐心的好孩子!现在请大家关上小门(两手蒙住眼睛),变变变,原来我们忍住了馋,一颗糖果真的长成糖果树了!树上结出了这么多的糖果啊,我们带上这些好吃的糖果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吧!
附故事: 糖 果 树
山羊妈妈有个女儿叫小咩咩。小咩咩很馋,最爱流口水。“妈妈,馋是什么?”小咩咩问。妈妈说:“馋是一只小鸟,住在你心里。”小咩咩说:“小鸟不乖,老想吃东西!”妈妈说:“你应该让它乖起来!”小咩咩问妈妈:“我能吗?”妈妈说:“试试看!”
有一天,妈妈带她去散步,拾到了一颗糖果。小咩咩非常想嚼这颗糖果,口水流出来了。但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把糖果种上吧!”
小咩咩忍着馋,把糖果种在土里了。
过了几天,土里钻出一棵绿芽,又肥又嫩。小咩咩又馋得流口水,她多么想吃绿芽哟!可是她忍着馋,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绿芽长成糖果树吧!”
不久,绿芽长成了糖果树,青枝绿叶,美丽极了。小咩咩想吃树枝树叶,可她拍着肚子说:“小鸟,小鸟,乖一些,咱们让糖果树结果吧!”
小雨滴滴嗒,糖果树开花啦。阳光照亮亮,糖果树结果啦。
秋风吹来,糖果树的果子成熟啦,小咩咩数了数,糖果有很多很多呢。
妈妈问小咩咩:“宝贝儿,你心里的小鸟乖不乖呀?” 小咩咩说:“乖!乖!小鸟听我的话!它不让我流口水啦,妈妈!”
糖果树,多好的一棵糖果树啊!
第四篇: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游戏活动与幼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指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我们国家在心理健康这一领域起步比较晚,相对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对这个领域我们需要从认识、了解到关注、重视的转变过程。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更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相对要比呆在家里的时间长得多,因此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应更多的关注、调节孩子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一日生活包括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其中游戏活动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孩子在幼儿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不论是教育活动还是生活活动都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不仅能帮助幼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还反映了幼儿各个方面的的发展现况。游戏活动在调节幼儿心理健康方面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将儿童游戏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我们可以在这些游戏中调节幼儿的心理健康。前苏联教育学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
现代社会家长和教师不管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观察、发现幼儿的心理出现异常并及时的进行调解指导,游戏活动是教师发现幼儿心理问题、调整幼儿心理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游戏活动比起说教、家访、调查、问卷等形式更为方便快捷。因为游戏活动幼儿每天都在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进行长期有效地观察、干预来调节幼儿的心理。
今年是自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带小班,相对大班孩子来说,小班孩子年龄小、自我反思能力相对大班孩子差很多、表达能力更是有限。心理有了问题以后没办法像大班孩子那样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不能很好的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因此游戏对小班孩子来说是最好表达心理需求、排解心理问题的媒介。孩子通过游戏来自我疏导、环节焦虑、失落,获得欲望的满足。孩子通过游戏不自觉地将心理的问题表现在老师面前,老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引导的方式可以是教师创设的游戏活动、采用专业的游戏手段(区角游戏)、亲子游戏等多种引导方式。
案例一:我们三月份来了一个新小朋友,他刚来时一句话也不说,老师说什么他都能按照去做,但他从不主动说话,时间一长我发现他一个朋友也没有,自己一个人玩玩具,从不跟小朋友打招呼;每天都会因为不告诉老师而尿湿裤子、洗湿袖子。多次的说教、叮嘱他都还在一次次的尿湿、洗湿;后来通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有时想说话,可是不知道该怎么说甚至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交流。根据他的这种情况我组织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他参与其中,孩子们在音乐找朋友的歌声中自由的舞蹈,找到朋友后必须和好朋友打招呼拥抱一下,刚开始小朋友走到他面前,他头都不敢抬,小朋友和他拉手拥抱他也是红着脸不说话,我走到他面前和他拉手边唱边带着他跳,慢慢的放松下来后,他跟我说了一声“你好”我表扬了他,让他在游戏中向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渐渐地他开始向一个、两个小朋友问好,融入了游戏当中,融入了集体。慢慢的早上来了他开始问好,洗手不会挽袖子会找老师帮忙了,上厕所知道告诉老师了,游戏活动是会主动找小朋友玩,与小朋友分享他的小粘贴、玩具。
案例二:角区活动中一个小男孩总被小朋友告状“老师,他抢我的玩具”“老师,他抓我、拽我”问他半天他也说不出来。后来在角区活动中,我观察他原来他希望和向朋友分享他的作品,可是没人理他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一幕幕,于是我组织了一个“作品大比拼”的游戏当孩子们玩出了作品,就请他向小朋友们介绍并教会其他小朋友,这个游戏在满足他表达欲望的同时还教会了孩子们许多玩具的新玩法,真是一举两得。
案例三:一次角区活动时,孩子在娃娃家和搭建区里声音很大而且不好好进行搭建和表演,反而,模仿老师弹琴,上课、做操,有的孩子还在模仿动画片里的对白,使得其它角区的孩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于是我将娃娃家改成了“苹果剧场”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表演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自由组织内容表演,这样是游戏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而且也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案例四:角区游戏苹果剧场游戏孩子们都喜欢玩,可是有的孩子却总争着抢着都想演爸爸、妈妈不愿扮演孩子,为此经常会争吵起来,而且互不相让,后来通过老师的调节孩子们学会了轮流表演,原来孩子想要当爸爸妈妈是因为他们经常约束孩子他们通过这个游戏进行自我发泄,游戏活动是老师了解孩子、关注孩子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活动中表现的并不是那么显眼,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群体,而在游戏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掌控度低,教师相对而言面对的是单一的个体,老师可以对某个幼儿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获得最直接最及时的资料,在游戏戏中分析孩子的心理问题。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调节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也称为游戏疗法,游戏疗法可以分为:团体游戏治疗、单独游戏治疗、音乐游戏治疗。游戏活动能够缓解幼儿紧张的情绪促进幼儿意志力的发展,它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幼儿紧张的情绪放松下来,游戏中慢慢的表现自我,从而排解孩子心理问题。
游戏满足了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健康的精神赋予健康的身体,二者缺一不可;游戏恰恰为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案例二中通过游戏活动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望,使他想要表现自我的想法得到展示,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在游戏中他们有机会获得满足,从而达到孩子情感、语言与交往上的平衡。其实在幼儿独自游戏中,他们常会边想边玩边说,这些语言中有模仿,也有了孩子自己的经验,需要的是给孩子一个游戏的空间。缓解了掌握了与他人沟通的技能,学会了交往的能力是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更符合社会的规范性,案例三则告诉我们老师要弯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善于发现他们想的做的,并提供游戏平台让他们进行换位思考。
弗洛伊德曾经这样描述游戏的特点: “每一个游戏时的儿童就像一位想象力丰富的作家,在那里他创造了他自己的世界,更准确的说,他安排了那个世界的事物并按照他更加喜欢的方式去指挥它。”案例四则反映了孩子们渴望自由自在,不想总受约束,想要在游戏中进行一种宣泄,排解,在游戏中表达了他们平时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感受;或者是害怕遭到教师或家长的批评的感受。因此老师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调节了消极情感也培养了规则意识。
游戏活动通过它自身的感染力能培养大胆活泼的性格,能够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社会交往机会,克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的现象,形成规则意识,发展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游戏活动在幼儿心理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让游戏起到作用的是我们的老师,因此老师们要做有心人。
第五篇: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浅谈泥塑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
刘楠楠
泥对孩子来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是他们的天性,很少有孩子视而不见,是深受幼儿欢迎的手工材料之一。同时,泥塑是个体自我认知与创造性的表现途径,它是通过黏土为主要原料,用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物体、动物、人物形象等。它有着较大的可塑性,幼儿喜欢捏捏、搓搓、拼拼,可以说,泥塑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尤其体现出泥塑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形象逼真、容易操作的活动之一,并且幼儿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他们的小肌肉发展不是很灵活,创作意识也不是很强,但对可塑性强、变化多的泥塑材料却十分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玩泥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他们在玩耍过程中不仅能手脑并用,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配合协调,更能启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你给幼儿一团泥时,他们会很高兴地反复捏弄着玩,在一双双稚嫩的手里,几经拿捏,活脱脱便跳跃出一个个可爱、童趣的造型来,宛若一群伶伶俐俐的小精灵,呼之欲出,好像随时会起来跟你热闹一番,是孩子们的小手和想象赋予了它们生命。如何在泥塑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在搓搓捏捏的玩耍中启发孩子们的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呢?
一、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观察力,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观察的能力,犹如给予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走进知识的宝库,这种能力是极其宝贵的,对幼儿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益处。在泥塑活动中,观察是幼儿创作的基础,他们在活动中所能表现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而相对于那些自己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事物,就难以操作了。因此在泥塑活动中,势必要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的观察,掌握观察的顺序,学会必要的观察技巧。在泥塑活动中我运用较多的是观察比较法,如:选择典型的形象让幼儿观察,比较不同物体形象的不同,掌握泥塑的要领。例如:圆球和圆桶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掌握圆形和圆柱体,团、搓技巧的差别。在《小鸭子》活动设计中,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塑造造型,而是向幼儿展示了许多不同造型的鸭子玩具和鸭子图片,让幼儿先看一看、玩一玩,接着在熟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比一比、看一看,飞的、跑的、游的小鸭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由于观察的仔细,幼儿自然就捏得顺手。又如在捏《月季花》时,我课前准备了一盆真的月季花,引导幼儿首先从花的造型入手;接着再让幼儿观察花、茎、叶的形状如何以及大小的区别、花朵的形状和生长的位置。等到幼儿捏时,自然而然就捏出了盆花的主要特征。有的花瓣用圆形来捏,有的用半圆形、三角形,形象非常丰富。在幼儿的观察中,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如鲜艳的颜色、优美的造型等。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欣赏,讲讲什么地方是美的,帮助幼儿挖掘美、发现美。例如通过欣赏鲜花、树叶、天空、小草的色彩、形态,了解大自然的美。在欣赏城市、房屋的造型后,感受人为创造的美。并且鼓励幼儿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积极地用捏泥和给泥塑作品上色来表现美。
二、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动手能力,促进手脑并用。
从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来看,大多数幼儿都是大肌肉发展明显,小肌肉动作不灵活。由幼儿动手操作的泥塑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泥塑活动中,幼儿动手操作可以充分发展其手指、手掌、手腕和手臂的小肌肉及手部动作的灵活性。科学家证明: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精巧,就越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可以说训练手就是训练大脑。幼儿园的泥塑活动需要幼儿用双手进行来进行操作,再者幼儿时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的心理需要,特别喜欢搓搓捏捏,因此泥塑活动中,我除了为幼儿提供泥巴材料以外,还适当准备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垫在奶油蛋糕下的镂空雕花底盘、一次性盘子、牙签、吸管等,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泥塑。如在开设《一盘点心》课程时,鼓励幼儿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小点心,学习使用各种辅助材料。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不光要回忆各种吃过的、见过的点心,还要选择不同的材料来进行制作,从而发展了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在泥塑活动中,一开始幼儿手眼动作不协调,加上小肌肉动作的不精确性,很难做出满意的作品。于是,我就由易到难,从简单的小圆形、饼干入手,慢慢提高要求,捏出具体形象的物体,促进幼儿手的控制能力以及与眼睛的协调能力的发展,从而达到训练大脑的目的。
三、泥塑活动能发展幼儿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对幼儿来说,表达情感,发挥创造更为重要。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如《基本形塑-我们捏泥巴》的课程上,用一根线条或一些图形,让幼儿说说像什么,启发幼儿的多种回答。如一根泥条,在孩子眼里会变成一条小爬虫、河里的波浪、妈 妈的卷发、方便面条等。这种训练,有助于幼儿开拓思路,发挥想象力。用一个图形,让幼儿添上一些东西,变成不同的事物,也是一种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好方法。我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将两种不同形态的物品进行有机组合,成为另一种具有超能量的物体。活动中幼儿的已有经验被充分调动起来,想象出了许多异质同构的组合。如:人与老鹰的身体和翅膀组合,可以使人不用坐飞机就能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虎头与龙身的组合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与奔马的组合能让人像马一样快速地奔跑。蝴蝶与青蛙的组合使它既能飞又可以在水里游等等。这种活动,没有“对”与“错”、“象”与“不像”的局限,从而能使幼儿更大胆地表现,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
四、泥塑活动能让幼儿体验无穷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趋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幼儿尤其如此,对于能带给他们快感并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的活动,幼儿总是乐此不疲,并能表现出不凡的创造性。”泥塑这种工艺创造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它更多的是一种游戏。比如,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泥塑活动时,我并不急于教幼儿完成作品,而是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这些泥团会变......,你们变变看,它可以变成什么?”这时孩子们欢快、有序的动起手来,有的搓,有的团,有的捏。一会儿的功夫,泥团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的泥变成了小圆子!”、“我的泥变成了胡萝卜!”、“我的泥变成了小蛇!”。看着孩子们那惊喜的神情,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真能干!”初次泥塑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以后的活动,幼儿始终兴致很高,常常是还没到泥塑活动的时间,他们就来问我:“刘老师,你什么时候再带我们去捏泥呀?”于是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教授了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慢慢地我再引导他们将泥巴用捏、搓、盘出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不断引发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并引导幼儿尝试创作。我深深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起来了。
一块小小的泥块,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小孩子的手中能变成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他们把想象融入小泥块中,用灵巧的双手塑造智慧的闪光,可见泥塑活动不仅能充分解放幼儿的双手,同时对培养幼儿技能技巧,开发幼儿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泥塑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幼儿的潜质,并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