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二单元 10酬赠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10
酬赠诗四首
生命旅行的真谛
一个胆小如鼠的骑士将要进行一次远途旅行,于是他竭力准备好应付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他带了一把剑和一副盔甲为的是对付他遇到的敌手,一大瓶药膏为防太阳晒伤皮肤或毒藤刮伤皮肤,一把斧子用来砍柴火,一顶帐篷,一条毯子,锅和盘以及喂马的草料。他出发了,——叮叮,口当口当,咕咕,咯咯,似乎一座移动的废物堆。
他来到一座破木桥的中间,桥板突然塌陷,他和他的马都坠入河中,淹死了。临死前那一刻,他很懊悔,他忘了带一个救生筏。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爱之,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赏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赏读:千里长堤,是由于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溃决的。用来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一、作者视窗 《节妇吟》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代表作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诗两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
二、写作背景
《节妇吟》: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
《酬乐天频梦微之》: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七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极为不易,好友的来信自是倍加珍贵。白居易赠元稹一首诗,问元稹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您。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因此,元稹一接此诗,老朋友的深情令他深深感动。赋诗一首回告白居易: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对好朋友的惦念、感激,和欲梦不得的凄苦之情表达得入骨三分。
《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籍水部”。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成为文学史上传诵的佳话。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不幸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世称“柳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湮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妻妾()
(2)罗襦()
(3)执戟()...(4)缠绵()
(5)夫婿()
(6)剑铓()...答案(1)qiè(2)rú(3)jǐ(4)chán(5)xù(6)mánɡ 2.词语释义
(1)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夫誓拟同生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唯梦闲人不梦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眉深浅入时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海畔尖山似剑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若为化得身千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丝绸做的短袄(2)苑:园林。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3)打算(4)不相干的人(5)合乎时尚(6)刀刃的顶端(7)怎么能够 3.名句背诵
(1)还君明珠双泪垂,________________。
(2)山水万重书断绝,________________。我今因病魂颠倒,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1)何不相逢未嫁时(2)念君怜我梦相闻 唯梦闲人不梦君(3)洞房昨夜停红烛 画眉深浅入时无(4)若为化得身千亿
整体感知
1.《节妇吟》
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不便说明的婉拒之意。2.《酬乐天频梦微之》
这首诗通过写不同寻常的梦境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同时写出了自己的凄苦处境。3.《近试上张籍水部》
这首诗写了晨起时一对新婚夫妇的对话,是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4.《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这首诗写贬官异地的思乡之情。诗题“寄京华亲故”,意在借此诗诉说自己迫切的归思和惨苦的心情,希望京城故旧能施援手,使自己不致客死他乡,终老此蛮瘴之地。
文脉梳理
感君知己
自家富贵《节妇吟》―→妾(拒绝)―→君别有 用心拉拢申明己志《酬乐天频梦微之》―→梦乐天频梦-抒念旧之情微之不梦-写凄苦心境 成婚比《近试上张籍水部》―→新婚将要拜见公婆――→应试
期待和不安《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之深剑铓割肠形象―→乡心之重化身千亿之刻骨铭心峰头望乡
重点突破
一、《节妇吟》、《近试上张籍水部》和《酬朱庆馀》三首诗都是采用比兴手法以诗代简、表
达情意的佳作。请细细品味,说说各诗的立意构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籍的《节妇吟》,是张籍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又不便直言硬说,才假托节妇口吻,委婉地推辞,不但表明了己志,而且将唐王朝渲染得辉煌威武,具有不可抵御的力量,也婉言劝谏李师道不要背叛朝廷,可谓立意深远,构思精细。“此诗为文昌却聘之作,乃假托节妇言之。徒令千载之下,增才人无限悲感。”(清·黄周星《唐诗快》)《近试上张籍水部》一诗构思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唐代士子向名人行卷,此为时风,但能够如此贴切、含蓄地表明自己的心思的,却少之又少。新婚女子第一次见公婆的惶恐不安,很好地契合了朱庆馀面对这次重大科举考试时的忐忑心情。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得此诗颇具文采。难怪张籍看到此诗,立即写下回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酬朱庆馀》)此诗亦运用了比兴手法,将才华横溢的朱庆馀比做美丽清新的采菱姑娘,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肯定了她的才艺出众,虽然有许多其他的姑娘,她们身上穿的是齐地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朱的赠诗比得好,张的回诗比得妙,珠联璧合,传为了诗坛佳话。
二、古诗中常通过记梦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白居易《梦微之》即是如此。元稹酬赠诗《酬乐天频梦微之》写梦却别出心裁。请试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诗通过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却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世所常有,写人之常情,而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念旧之心,实为迫切,如在梦里相见,即使虚假,也能安慰己心,然而,因为病体难安,身心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在梦里都很难见到好友,因而倍添凄梦之情。
三、请说说《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寄情于景。
秋来气爽之时登高望远,本是令人心旷神怡之事,但由于作者被贬于此,抱负不得伸展,前途未卜,因而愁思满怀。挺拔峭立的山峰,在他眼里也化作支支剑锋,仿佛要割断自己的万丈愁肠。
(2)利用形象思维来揭示诗人内心世界。
身在贬所,登上高峰“望故乡”而不得归,为了安慰自己的思乡情绪,希望化身千亿,每个自己都站在山巅之上远望故乡。
名句品评
(1)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品评 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比“良人”更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古人遇事不便明说,每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
(2)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品评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用入梦写苦思,是写人之常情的惯常手法;而元稹却别出机杼,用不能入梦写心境,写人之至情,就是事所罕有了。在此基础上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在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
(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品评 新娘对新郎的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致逼真。这段晨起 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酬赠诗
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之时,诗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品格清迥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因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长盛不衰。
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本诗兼有酬赠诗和节令诗的双重特点。处士,旧指有才德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赏菊、怀远的习俗。诗人从“惊秋老”起兴,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的是,本文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两种情感有机地熔铸在一起,使得整首诗苍凉沉郁,颇具老杜之风,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一、延伸阅读
最普通的也是最宝贵的
一位高贵的男子渴望得到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石。为此,他做了九九八十一个美梦,每个美梦都闪耀着彩虹般迷人的宝光。梦中的他,俨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幸福的人。可一旦从梦中醒来,那璀璨夺目的宝光倏然消失。于是,寂寞与空虚的阴霾便一直笼罩着他的心田。
一位高贵的女士丢失了一串精美绝伦的金项链。为此,她泪湿了九九八十一条枕巾;她那丰腴娇艳的脸庞也日渐憔悴,她那舒心甜美的微笑,连同她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也随着那串金项链的消失而消失了。
许多年后的一天,他和她不约而同地经过一所乡村小学,并听到师生间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教师问:“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
有的说:“金子最宝贵。”有的说:“宝石最宝贵。”有的说:“爸爸给我买的裙子最宝贵。”有的说:“时间最宝贵。”有的说:“友谊最宝贵。”……
一个脸蛋黝黑的男孩说:“我看,再没有什么比水、土地和空气更宝贵的了。” 教师的脸上露出笑容。
一个扎羊角辫的女孩问:“老师,世界上到底什么最宝贵呀?” 教师亲切地望着大家,郑重地回答说:“最普通的,也是最宝贵的。” 孩子们纷纷鼓掌。那位高贵的男子和女士呢,也陷入了沉思。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200字。示例
柔和的力量,幽默的张籍 ——张籍《节妇吟》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原诗是写节妇的忠贞守节,今人每喜用“还君明珠双泪垂”作为表达难舍难分的感情的辞谢,用“何不相逢未嫁时”来惋惜所思慕的异性的已婚——相逢恨晚也。
据记载,唐宪宗时,藩镇割据,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拥兵跋扈,勾结朝廷的官吏文人,图谋不轨。李师道想收买张籍,张籍特写此诗,以节妇的坚贞自比,来表示对李师道的拒绝。
整首诗,从表明自己是“有夫之妇”写起,到从夫同生死,表明了张籍不以李师道为伍的鲜明立场,层次分明,婉转动人。用一个娇妾的口气,娓娓道来,写作技巧之高超,着实让人扼腕叫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清丽深婉,妙句天成。作者巧妙运用了比兴、暗喻的手法,开一代风气之先,为中华诗库贡献出绚丽的文学瑰宝!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妻妾(qiè)
红罗襦(rú)执戟(jǐ)
颠倒(dào)....B.夫婿(xù)
剑铓(máng)缠绵(cán)
化妆(zhuānɡ)....C.相逢(fénɡ)深浅(qiǎn)等待(dài)
舅姑(jiù)....D.海畔(pàn)勒紧(lè)
转蓬(pénɡ)
蜡烛(zhú)....答案 C
解析 A项中的“倒”应读dǎo。B项中的“缠”应读chán。D项中的“勒”应读lēi。2.下列各句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感君缠绵义,系在红罗襦 B.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C.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D.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答案 A 解析 “义”应为“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似剑铓(刀刃的顶端)B.若为化得(怎么能够)....C.唯梦闲人(空闲的人)D.连苑起(园林)...答案 C 解析 闲人:不相干的人。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5分)A.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这两句写出诗人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你誓同生死”。B.念君怜我梦相闻:诗人终于收到好友的来信,知悉还有远在异地思念入梦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夜不能寐。
C.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这两句写成婚和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此句描写的重点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
D.海畔尖山似剑铓:这一句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答案 A 解析 后一句是表明“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5分)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①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主要体现在衬托手法上: ①以声衬静,用猿的哀鸣反衬出山村的宁静。
②以乐景衬哀情,青山澄江,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用明媚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③以哀景衬哀情,以猿的哀鸣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愁。
其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筼筜、杜鹃人格化,用“筼筜竞长”“踯躅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张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人感受到那股怀才不遇无故遭贬的被压抑着的怨愤感情的潜流,读来为之感动,令人回味。诗意婉转,韵味醇厚。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颔联对仗工整,运用典故,十分精妙。体会“空”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空”字写出了诗人无所寄托,空虚和惆怅之情。
(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有很大变化,前后两部分有什么不同?(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半部分沉郁悲凉,后半部分昂扬向上。(3)仔细体味,请分析一下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5分)
④
③
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同时又于困境中看到希望,产生了激扬乐观的思想感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0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注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
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涵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答案 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解析 属于典型的炼字题,同一“望”字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起的作用不同。但却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中心,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与原句的句式一致。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答案 曰“尖山似剑铓”,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泻而出的强烈感情。
解析 先分析诗句借助“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分析运用比喻及想象的好处。答案句式要尽量与上句的句式保持一致。
第二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1王维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
1王维诗四首
把最坏的日子挨过去
梵·高在成为画家之前,曾到一个矿区当牧师。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机中,他陷入巨大的恐惧。颤巍巍的铁索轧轧作响,箱板在左右摇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听凭这机器把他们运进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这是一种进地狱的感觉。事后,梵·高问一个神态自若的老工人:“你们是不是习惯了,不再感到恐惧了?”这位坐了几十年升降机的老工人答道:“不,我们永远不习惯,永远感到害怕,只不过我们学会了克制。”
有些生活,你永远也不会习惯,但只要你活着,这样的日子你还得一天一天过下去,所以你就得学会克制,学会忍耐。你不习惯黑夜,但黑夜每天适时而来,你忍耐着,天就亮了;你不习惯寒冷的冬季,但冬天的脚步渐渐逼近,你忍耐着,那春天还会远吗?
面对日子,把最坏的都挨过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
赏读: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用来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丹青不知老将近,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赏读: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之中而不知老之将至,情操高尚,不慕荣利,把功名富贵看得如天上浮云一般淡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赏读: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赏读: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会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一、作者视窗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清新恬淡,精美雅致,于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二、写作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该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辛夷坞》: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
《送沈子福归江东》: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王维知南选,到襄阳。这期间,他的行踪处于江汉一带,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观猎》: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他前期的边塞诗。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蒸藜炊黍().(2)啭黄鹂()
..(3)芙蓉()(4)红萼()..(5)风劲()(6)罟师()..答案(1)shǔ(2)zhuàn(3)róng(4)è(5)jìng(6)gǔ 2.词语释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罟师荡桨向临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用酒食等款待,此指送饭(2)渔人,这里指船夫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阴阴夏木啭黄鹂。(2)__________,纷纷开且落。(3)____________,江南江北送君归。
(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______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1)漠漠水田飞白鹭(2)涧户寂无人(3)惟有相思似春色(4)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整体感知
1.《积雨辋川庄作》
这首诗通过描写恬静的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淡泊自然的心境。2.《辛夷坞》
这首诗通过对山林中花开花落这一自然景象的描写,衬托了山林的清幽安静,寄寓了诗人自然淡泊的情怀。3.《送沈子福归江东》
这首送别诗,通过对送行之地的景色描写,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抒发了友人走后诗人的思念之情。4.《观猎》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将军的狩猎活动,渲染了激烈、紧张的狩猎气氛,描写了狩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和猎后风定云
平、满载而归、悠然自得的心情,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脉梳理
写景首联写田家生活山上静观颔联写自然景色 《积雨辋川庄作》
抒情颈联抒写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尾联前两句:春天来到 辛夷花开
寂寞→宁静 《辛夷坞》后两句:春天不永 花开花落
淡泊
前两句:送行之地→景《送沈子福归江东》
后两句:依依惜别→情哀而不伤
重点突破
一、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显著特色。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前两联为例。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往田头,农夫们田头野餐。展现了一系列人物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美感。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静观所得: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飞,意态安详,黄鹂唱和,歌声甜美。加以它们各自背景的描绘,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二、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请联系学过的《渭城曲》,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表达情感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写杨柳渡头送客,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是写现成之景,而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送别地的凄清,反映送别人依依不舍之情。
三、四句借春色寄寓思念的无穷无尽,将心灵中的感情比作自然界的春色,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
三、《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你还能说出相似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照手法。
《观猎》诗前半部分写出猎,发端突兀,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射猎场面;同时写出了猎鹰的迅捷敏锐,骏马潇洒地扬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超的猎技和射猎动作的迅疾。
而诗的后半部分写猎归,收笔意远,以写景作结,非营地景色,而是回看行猎处景,已是“千里暮云平”,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彼此呼应,形成对比:当初是风起云涌,是出猎的紧张;此
时是风定云平,是猎归后的从容。
李白的《越中览古》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手法。原诗如下: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歌将昔时的繁盛(前三句)和今日的凄凉作了鲜明的对比:诗歌着重渲染了昔日的繁华,末句以今日的凄凉来进行反衬;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充分地表达了主旨。
四、说说下列诗句中加□的词的意思,并指出它对全诗意境的构成起了什么作用。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飞:白鹭在广漠空濛的平畴上,翩翩起飞,意态娴静潇洒。啭:指快活的黄鹂在甜美地互相唱和。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更加写出环境的恬静优美,增添了意境的诗情画意。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开、落:指辛夷花纷纷扬扬飘落。是一种对美好春光的怜惜,而且落向空寂幽静的涧谷,写出了极其幽静沉寂的意境。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惊”意即受惊吓。写出鸟儿因明月升起、银辉洒照而产生的反应,对月出感到新鲜惊奇。“鸣”即鸟鸣。受到惊吓的鸟儿,在林间偶尔发出几声啼鸣,更加映衬了春山之夜的和平宁静,带来一种静中有动的美感。
名句品评
(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品评 诗句中用“漠漠”和“阴阴”两个叠词,使得此联成为名句。这两个叠词,鲜明生动地描绘了积雨后水田的景色。“漠漠”状积雨后的水田上空朦胧寥廓极为真切,“阴阴”状夏天树木在积雨后的阴浓湿润也很贴切。总之,由于用词贴切鲜明,使得诗中景色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鲜明地表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品评 诗人巧设比喻,化虚为实。以有形可感的春色来比喻无形的相思,将抽象的情感化为
可观的春色,且境界寥廓,这是以景寓情,借景抒情,收到了极好的表达效果。形象感人,作品深厚蕴藉。
(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品评 因草枯,猎鹰很快发现猎物;因雪尽,主人追踪而至便觉格外轻快。“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面互相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品评 这两句写打猎归来正当日暮时分,野旷云低,景象如画。在结构上,此联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射猎时“风劲角弓鸣”,风劲云涌,气氛激烈;猎后“千里暮云平”,风定云平,满载而归,心情悠然自得。结句用兴,常在诗情抒写到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生动的画面,或画面兼有画外音。(5)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品评 辛夷花这一形象给人带来的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寂寞无人的环境。这一环境的插入,使前后情况迥异,由秀丽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感慨虽未直言,却能从形象中得到暗示。(6)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品评 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可分以下几类:
一、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一)景物形象(意境)【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二)景物形象的特点 【答题思路】
对于考查分析景物特点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诗歌中有关描写景物的句子。苏轼的《海棠》首句写海棠花在春风吹拂下的光彩焕发的艳丽,第二句写香气的馥郁。“月转廊”又点出了朦胧的背景。吴涛的《绝句》选择典型的“游子”春衫试单的细节,再通过描写仲春开放而“飞尽”的桃花,于夏初结子的梅子以及“蛙声歇”“十日寒”等景物,显示了乍暖忽寒的季候特征。钱钟书的评论,重在“情味”,落脚点是在“游子”。他们天涯飘零,对气候冷暖的变化尤其敏感,一个“试”字写出了这种心理:因气候乍暖还寒,变化无定而尝试。第二步,根据解读结果,组织简练的语言拟写出答案。(三)分析刻画景物形象的方法
【答题思路】
描写刻画景物形象,其方法多样。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需要注意的是:
(1)从语言入手,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2)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4)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乐景写哀情、烘托、渲染)等。
二、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题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一、延伸阅读
聆听的微风
有风的日子我聆听风的絮语,有雨的时节我聆听雨的张扬,阳光撒满大地的时候我感受阳光的味道和温暖。独处的时候,我喜欢静静地聆听,聆听寒来暑往,聆听斗转星移,聆听阳光的微笑,聆听花开的音符,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盈润,那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欣慰。
希望的种子在朝气蓬勃中聆听,聆听生命的呐喊;微绽的莲花在星光灿烂下聆听,聆听天籁之音的梵唱;皎洁的月光在飘香的大地上聆听,聆听收获的喜悦;琼林玉树在混沌世界里聆听,聆听强者的忍耐。
飘飞柳絮在江南的岸边聆听,聆听烟花三月的朦胧;千年胡杨在滚滚沙洲中聆听,聆听大漠孤烟的惆怅;孜孜学子在流芳百世的圣贤书中聆听,聆听四书五经儒家思想的智慧;万里长城在宇宙洪荒里聆听,聆听炎黄子孙团结拼搏后的繁荣富强。
在美妙的聆听中,心情开始慢慢淡定,心灵开始渐渐纯净,放飞聆听的翅膀,让它翱翔到云端,你会发现聆听是一种轻盈的快乐,聆听是一份淡泊的宁静,聆听是以一颗睿智从容的心去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
喜欢聆听,宛如风喜欢在雨中舞蹈,犹如雨喜欢在风中吟诵,我要站在日月之巅聆听浩然正气,我要躺在滚滚浪尖聆听潮汐起伏,我要躲在母亲怀抱聆听她无微不至的叮咛,微风徐徐,遐想绵绵,我在思绪的海洋里感受着聆听的妙处,沐浴着天地人三者之间和谐的春风。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王维
题目:请以“走近王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200字。示例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的那棵茱萸草,一直鲜活着,一直被家乡的亲人用思念喂养着,有血有肉着。
思念从夜幕闭上眼睛,到清晨睁开眼睛,无论是透着寒意的满江,烟雨移入吴地,还是春梦缠绵,共顶一轮明月,处处鸟啼的山水相接间。
任千愁万绪搜索情怀。
任思念冰一般晶莹纯洁的心。
思念涨了潮。
思念在淋湿你的,我的心迹后,人们围拢来,联通着四面八方发达的神经末梢。
打电话后。发信息后。刹那间,思念裂断所有新科技的不锈钢的细胞。压抑不住的激动,从视线内,从视线外起伏。
凸现着做凡人的无奈。
凸现着王维的那棵茱萸草,那绿绿的梦,袅袅着春红绿柳的霓虹灯下的悲欢离合,穿越千年风雨。
父母情,兄弟姐妹情,师生情,朋友情。
无不让我泪流滚滚。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A.炊黍(shǔ)
.B.啼啭(zhuàn)
.C.罟师(gǔ)
.D.临圻(qí)
.答案 A 解析 A项“饷”读。
饷.朝槿(jǐn).辋川.红萼(è).
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 B.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C.杨柳渡头行客希,罟师荡桨向临圻 D.回看射雕处,千里幕云平答案 B 解析 A项“转”应为“啭”,C项“希”应为“稀”,D项“幕”应为“暮”。3.下列句子中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积雨空林烟火迟
迟:迟缓。.B.罟师荡桨向临圻
罟师:渔人,这里指船夫。..C.草枯鹰眼疾
疾:快。.D.忽过新丰市
过:拜访。.答案 D 解析 过:经过。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5分)A.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风空灵、典雅,极富诗情画意。
B.“野老与人争席罢”典出《庄子·杂篇》,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仍未得道,心机太重。
C.“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借用此地名,多了一重意味,意在表现狩猎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相呼应。
D.“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典出《北史·斛律光传》,史载北齐斛律光狩猎时,射中一雕,称“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答案 B 解析 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尘垢:尘埃。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14分)
栾家濑 王 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白石滩 王 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这两首诗的尾句都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营造的意境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共同的描写手法:以动衬静(反衬)。意境的相同点:都具有灵动的生命气息。不同点:
“白鹭”句有世外自然的空灵自在,“浣纱”句有田园生活的清新纯美。
第三篇:2018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一、作者视窗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蓟中作》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塞下曲》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是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是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的。
《塞下曲》: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羌笛()
(2)塞垣()
(3)惆怅()...(4)烁石()
(5)一隅()..(7)单于()
(8)海窟()..答案(1)qiānɡ(2)yuán(3)chànɡ(4)shuò(5)yú(6)bǎn(7)chán(8)kū 2.词语释义
(1)更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何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海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遍遍地吹(2)无奈(3)边塞的城墙(4)有何必要(5)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无那金闺万里愁。(2)策马自沙漠,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白日黄云昏。(4)______________,热海炎气为之薄。(5)______________,定远何须生入关。(6)莫遣只轮归海窟,______________。
答案(1)更吹羌笛关山月(2)长驱登塞垣(3)边城何萧条(4)柏台霜威寒逼人(5)伏波惟愿裹尸还(6)仍留一箭射天山
(6)赤坂().
整体感知
1.《从军行(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写了一幅悲凉伤感的边塞战争画面,抒发了戍卒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流露出作者渴盼和平、厌恶战争的情绪。2.《蓟中作》
这首诗描绘了苦寒萧条、肃杀黯淡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悲叹。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以此为衬托,赞颂了为官公正、清廉无私的友人崔侍御。4.《塞下曲》
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
文脉梳理
叙事渲染环境《从军行(其一)》 ↓抒情怀乡思亲
重点突破
一、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根据传说并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夸张性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而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
二、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超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报国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匹马只轮无反”,表现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这里是正用。
“仍留一箭射天山”,引用唐代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这里是反用,“仍留一箭射天山”,意谓留下军队驻守边防要塞。
三、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抒情上:诗一抒情委婉曲折,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同时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而不得归的结果。这样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诗四的结尾处直接抒情——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
环境和心理描写上:诗一的环境描写是定点观察,站在瞭望台上四顾原野,荒凉寂寥,而这种氛围也渲染了征人心理上的孤独寂寞。在心理描写上,不直接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而是写主人公的对面——闺中妻子的心理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诗四中景物是次第展现的,空间上不连续,青海湖上空——雪山——玉门关,画面开阔,这些转换的画面渗透着战士复杂的心理情感: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情。各种情感都融会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最后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直抒胸臆,直接表现戍边战士坚定、深沉的心理世界。
名句品评
(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品评 “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既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写,偏从
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马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品评 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品评 两句出言精警,意绪起伏,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蕴含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典故的巧妙使用,间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曲折透射出了对朝廷的不满。
(4)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品评 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由“侧闻”转入“所见”,由虚入实,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即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5)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品评 用了联想和比喻。“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6)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品评 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的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
一贬。考点链接
诗词鉴赏边塞诗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
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
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
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一、延伸阅读
麦 笛 姚 笛
迎着四月的天空,明媚得像成熟的麦穗的天空,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
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果园像一顶花冠,龙眼树开放着米黄色的小花,橙花散发着醇酒一般的浓香。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麦田像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呵,故乡的歌手,我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
把劳动的欢情,从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来吧。吹出劳动的欢情,吹出梦和收获的甘美。一往情深的,把音乐的阳光和花瓣,洒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己劳动又由自己收割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由的国土上。
四月来了。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王昌龄
题目:请以“走近王昌龄”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旗亭赛诗
唐玄宗开元年间。
天上下着雪,虽然不大,但路上已经泥泞起来,使行走变得极为艰难。而呜呜作响的一阵风吹来,吹得雪花直往人的袖子里、脖子间窜。
昔日繁华的长安大街上已经没有几个行人:这样的寒冷天气,人们大都躲在屋子里了。自然,一边烤着火炉,一边喝酒、谈天,是这种天气下最幸福的选择。因此,这家名为“秦楼”的酒店里人满为患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酒店的一角,有三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书生就正一边围着火炉畅饮美酒,一边谈着天,从他们中间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来。
这时,从门外陆续进来一群打扮艳丽的男女:原来,酒店为了给客人助兴,特意请了梨园子弟前来表演。
走在最后的四个姑娘,更是美丽无比,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和大方气质。看得出,她们是这一梨园的台柱子。
只见她们每人手执琵琶,开始唱起歌来,唱的都是时下特别流行的词曲。那三位书生显然知道她们要唱什么。“我们来打个赌,如何?”
其中一人在姑娘们唱歌之前,这样提议道。另两人来了兴趣,一同说:“好啊,赌什么?”
“我们三人也称得上当今诗坛上的名人了,但一直没分出过高下,今天我们就来赌赌她们唱谁的诗更多,看看到底谁更有名,如何?”
“哈哈哈,”那二人都大笑起来,连忙表示赞同。只听得第一位姑娘清声宛转地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哈哈哈,我的。”提议赛诗的那人得意地在背后墙壁上画了一道横线,以示自己有了一首。
那两人都含笑不语。只听得第二位姑娘又唱了开来: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三人中身材看上去最魁梧的书生拍掌大笑起来:“我的,一首。”一边也在墙上画了一道横线。
说话间,第三位姑娘已唱开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未等唱完,提议赛诗者已大笑着:“又是我的。哈哈。两首。”一边在墙上又画了道线。一看前三首都没自己的份,年龄最大的那位倒也没有慌忙:
“她们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我的嘛,乃属阳春白雪,自然不可让她们唱的。” 一边说,他一边指着最后出场的、也是四人中最漂亮的那位姑娘道:
“这位最漂亮的姑娘唱的肯定是我的。如若不然,我甘愿拜你们为师;假如唱的是我的话,你们可就得奉我为师啦!”
这时,只听那姑娘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哈哈哈哈”,三人听了,不由一同放声大笑起来,一边举杯相碰,一饮而尽。这三位赛诗者,正是唐代诗坛上有名的三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这就是诗史上著名的“旗亭赛诗”。其中,那个提议赛诗的,即是王昌龄。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蓟中作(jì)
.塞垣(yuán)
.B.更改(ɡēnɡ)
.赤坂(bǎn)
.C.海窟(kū)
.烁石(shòu)
.D.阴火(yīnɡ)
.一隅(yú)
.答案 A 解析 B项“羌”读qiānɡ。C项“烁”读shuò。D项“阴”读yīn。2.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B.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C.阴火浅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D.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答案 C 解析 “浅”应为“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无那金闺万里愁(无奈)..B.每愁胡虏翻(反复,叛乱).C.长驱登塞垣(边塞的城堡)..D.柏台霜威寒逼人(秋霜肃杀的意思,指执法威严)..答案 C 解析 C项塞垣:边塞的城墙。
4.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是虚写,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
B.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单于(chán).烽火(fēnɡ).羌笛(jiānɡ).薄饼(báo).防御(yù).胡虏(lǔ).岑参(cén).柏台(bǎi).
C.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这两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意思是说为保家卫国,尽管边塞将士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但是还是渴望活着回到玉门关。D.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这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答案 C 解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雨雪曲 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14分)
从军行 王昌龄
②
③
①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设置了怎样的背景?(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两句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氛围。为主人公的抒情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7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军城早秋 严 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第四篇: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灭。.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虏云。.然:同“燃”(4)每愁胡虏翻。.翻:反复,叛乱(5)长驱登塞垣。..塞垣:边塞的城墙 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6)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从军行(其一)》后两句:怀乡思亲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蓟中作》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间四句:思考、描绘
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前两句:保家卫国
典故 《塞下曲》后两句:杀敌要彻底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蓟中作》
《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塞下曲》
这首诗基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典故的使用,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从军行(其一)》
1.由情入景,承转自然。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戍边将士的寂寞孤独。
三、四句转为抒情。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2.善于用字。“更”字用得很是巧妙,它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敏感,流露出一丝对羌笛的抱怨之情。因为这笛声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乡思之苦;“无那”一词,在抒发这种相思的痛苦时,诗人运用了曲笔;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蓟中作》
1.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2.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3.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让诗歌大放异彩。例如诗中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既是夸张,又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到热海的水热的程度,有身临其境之感。
2.大胆奇异的想象。例如“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 坂通单于”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火,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想象奇特,瑰丽多姿。
3.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对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四句诗化用四个典故,用词简约而意蕴深长。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热海奇异的景色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案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夸张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3.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的报国决心。
第五篇: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王维诗四首学案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深为各族人民珍爱。
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前后,诗歌无论是情思格调、意境形象,还是声律形式,都已为唐诗繁荣的到来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继之而来的便是开元、天宝盛世唐诗的全面繁荣。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把山水田园静谧明秀的美表现得让人心驰神往;出现了边塞诗人高适、岑参,把边塞生活写得瑰奇壮伟、豪情慷慨。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等一大批名家。当然最重要的是伟大诗人李白,以其绝世才华,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如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如滔滔江水,美如清水芙蓉。让我们梦回唐朝,体验一次心驰神往的诗歌之旅!
学习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灵飘逸的写作特点。2.品味王维田园诗的超凡脱俗、格调高雅的情致。3.背诵这四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 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意解读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的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是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的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质朴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 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名句识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考点演示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案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插茱萸两个意象,抒情一反前两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缺少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需体贴。这正是这两句诗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一、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天宝十一载(752)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生活、思想与创作,可以四十岁左右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主要是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思想奋发向上,其诗歌创作的基调也是积极乐观的。后来张九龄罢相,朝政日非,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王维的生活也由前期的积极仕进转变为后期的亦官亦隐。这期间他生活的主要内容是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惟以禅诵为事。因此 2 他的思想也趋于消极遁世,诗歌创作的基调也变为幽静恬淡甚至带有枯寂。
二、写作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
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急剧变化,朝政日非,王维不再积极出仕,而是亦官亦隐。他隐居辋川,啸咏山林,笃志奉佛。该诗就写于这一时期。《辛夷坞》
王维隐居辋川期间,寄情山水,吟咏自然,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后编为田园组诗《辋川集》。该诗就是组诗《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组诗中,作者不仅以细腻的笔墨描绘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还写出了景物的精神气质。《送沈子福归江东》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王维知南选,到襄阳。这期间,他的行踪处于江汉一带,该诗就是诗人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时所写。《观猎》
四十岁以前的王维,思想奋发向上,积极仕进,支持张九龄的开明政治,诗歌创作积极乐观,写下了不少具有强烈批判性的政治诗和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边塞诗。《观猎》就是其中一首。
1.文学常识填空。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笃志奉佛,亦称“诗佛”。他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不仅是著名诗人,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蒸藜炊黍(shǔ)
(2)啭黄鹂(zhuàn)..(3)芙蓉(rónɡ)(4)红萼(è)..(5)风劲(jìnɡ).
(4)罟师(ɡǔ).3.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2)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3)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积雨辋川庄作》情景交融 颈联:独处山林 怡然自乐 尾联:与世无争 淡泊宁静禅寂生活
首联:田家劳作 静谧祥和
田园风光颔联:自然景色 生机盎然
前两句:春天来到 辛夷花开
寂寞→宁静淡泊 《辛夷坞》后两句:春天不永 花开花落前两句:送行之地→景《送沈子福归江东》后两句:依依惜别→情(哀而不伤)
首联:空摹声势
渲染气氛颔联:狩猎场面《观猎》
颈联:猎毕收科尾联:猎后追想
悠然自乐
《积雨辋川庄作》
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和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细描细绘,表达了诗人厌倦尘世喧嚣、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创造了一种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辛夷坞》
充分描绘了辛夷花美好的形象,渗透着诗人对时代环境寂寞感的体味,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送沈子福归江东》
诗歌写了诗人在长江上游送别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场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基调明快,哀而不伤。《观猎》
写一次普通的打猎场面,表现了打猎主人公的意气风发、飒爽英姿的英武精神,又写了猎归后的轻快和喜悦的心情,蕴涵着诗人的豪情壮志。
《积雨辋川庄作》 1.形象鲜明,诗中有画。
善于描写自然景物是王维诗的特点之一。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无论是田园风光,还是山川景物,都描摹得细致入微,神形毕肖。《积雨辋川庄作》就是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相结合的一个范例。诗的首联,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出一系列人物活动的画面,生动传神。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 4 所得。在广漠空濛、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舞,意态娴静潇洒;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辋川之夏,百鸟之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最突出的特色。2.闲静孤寂,兴味深远。
王维后期的诗作,主要是写隐居终南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积雨辋川庄作》便是其后期代表作。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出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诗中无论是描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还是令人陶醉的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的辋川山庄,便是对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的逃离。诗人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借清斋素食,机心已失,淡泊自然。因此,整首诗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而被推为盛唐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辛夷坞》
1.描摹细腻,平凡中见美感。
《辛夷坞》是《辋川集》中的第十八首,《辋川集》是一组描写田园风光的组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整首诗描绘了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呈现出一种生命律动的美感。2.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此诗绘景状物写得幽美,但只要联系诗句“涧户寂无人”,就不难感受到诗人感情的幽冷和孤独了。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不念皆寂”,在对辛夷花开花落的描写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辛夷也就是芙蓉花,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送沈子福归江东》 化虚为实。
诗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可观可感的春色,形象感人,深厚蕴藉。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像眼前的春色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情: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你去吧!将自然界的景色比作心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写之景如在眼前。
《观猎》
1.遣词用字准确凝练,前后照应。
“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阻碍,观察刻画极为细致。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写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用字俱妙。2.诗中藏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实指。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直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地,在此用来就多一重意味,写出狩猎主人公亦具有大将风度。
尾联以写景作结,但它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恰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满志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
第七句语出有典,相传北齐斛律光狩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
3.灵转自如,气势贯通。
综观全诗,上半部分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趣,远非实际功利所能计量。下半部分转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既生动描写了猎骑的情景,又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猎罢归来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上下贯通,一脉相承。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发,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首尾回环映带。
1.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显著特色。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作简要说明。
答案 本诗的颔联,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 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2.《辛夷坞》字面上客观地描写山涧的辛夷花,不露情感的脉络,但其中寄寓着诗人委婉细腻的感情。试分析: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辛夷花由秀发到凋零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宁静与落寞的情怀。3.王维的送别诗善于借景抒情。细细品味《送沈子福归江东》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答案 《送沈子福归江东》诗中,诗人开篇先写了送别渡头的景物,烘托了送别气氛。
三、四两句即景寓情,情景妙合,自然地抒写出作者心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依依不舍地望着友人乘船而去,眼前剩下的只是大江南北两岸无限的春色,此时此刻,诗人仿佛觉得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就像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由此忽发想象: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随处可见的春色,从大江南北一齐涌向你,随你乘船而去吧。诗人在这里,化实景为虚情,借助美好的想象和景物,来展现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
4.《观猎》前六句表现出的紧张、激烈、迅疾,与最后两句的淡静、平缓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 《观猎》诗前半部分写出猎,发端突兀,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展现了风起云涌的射猎场面;同时写出了猎鹰的迅捷敏锐,骏马潇洒地扬蹄,充分体现了将军高超的猎技和射猎动作的迅疾。
而诗的后半部分写猎归,收笔意远,以写景作结,非营地景色,而是回看行猎处的景色,已是“千里暮云平”,这样就做到了首尾彼此呼应,形成对比:当初是风起云涌,是出猎时的紧张;此时是风轻云淡,是猎归后的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