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案
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案
人力资源部 张岚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至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在积极的推动中,最近几年,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施秉恒盛公司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的职业病群发事件,凸显出职业卫生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明显没有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此时接手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说也是临危受命。如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监督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企业业主均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
第一部分:我国职业病现状
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
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
职业中毒方面,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
2009年全国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只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
有专家指出,由于现在发布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有关报告数字。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
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1)有毒物质: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性传染病源物。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
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二、职业病概念
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
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
三、职业病的特点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
2.第二级预防
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级预防
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病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
第二部分:粉尘危害与控制
一、粉尘及主要危害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生产性粉尘污染的产生与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防止其产生。
一、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
(二)生产性粉尘分类
粉尘分类方法很多。
1.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两大类。
①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铝、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
2.根据粉尘颗粒在空气中停留的状况分类
由于粉尘颗粒的组成不同,形状不
一、密度各异,为了测定和相互比较,目前统一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来表示颗粒大小。即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即b的直径即可算作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单位用微米(μm)表示。
①降尘: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
②飘尘:指粒径1~10μm的粉尘。
飘尘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的机会更大,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3.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沉积部位不同分类
①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为不可吸入粉尘,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
②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被吸入呼吸道。其中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在呼出的粉尘,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
③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μm的粒子可以到达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即能够到达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粉尘,不包括可呼出的那一部分。
二、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
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侵入为主要途径。人体对吸入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
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
2.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
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在人体防御和清除粉尘颗粒的整个过程中,鼻腔主要阻留直径大于10μm 的粉尘颗粒,约占吸入粉尘总量的30~50%;进入气管、支气管的粉尘,通过黏液纤毛系统将粉尘运送到咽喉部位,随痰咳出或咽下,称为支气管清除;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主要通过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
呼吸系统通过上述各种防御功能,可将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排出,约1%~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长期较大量吸入粉尘可削弱上述各项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
四、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
所有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不同特性,特别是不同理化特性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不同的疾病。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局部作用、中毒作用。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为主要。
(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尘肺
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我国法定的尘肺病有13类,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2.粉尘沉着症
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
吸入棉、亚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等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4.呼吸系统肿瘤
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5.呼吸系统炎症
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2.存在生产性粉尘的主要环节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工种不同,工人可分别接触矽尘、煤尘和煤矽尘,而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发生矽肺、煤尘肺、煤矽肺,统称为煤工尘肺。其中煤矽肺是我国煤工尘肺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工龄多在15~20年左右,病情发展较快,危害较重。
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因开采方式不同有很大差异。露天煤矿工人的尘肺患病率很低,井下开采工作面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均高于露天煤矿,尘肺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
三、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原则和方法
通过定期的粉尘监测能及时了解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保存完好的长期监测资料,能用来研究粉尘浓度与尘肺发病的规律,对指导尘肺防治有重要意义。粉尘浓度测定也是安全生产的需要,首先粉尘监测是评价所采用的或改进的防尘措施效果好坏的依据;同时,某些粉尘具有爆炸性,当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及时把握粉尘浓度,将其控制到职业接触限值以下,既能防止爆炸危险,又能有效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所以,准确的作业现场粉尘监测是防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评价粉尘控制效果最有效的手段。第三节
粉尘危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一、粉尘危害的防护原则
目前,由粉尘造成的尘肺病无特异性治疗,因此预防粉尘危害,加强对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十分重要。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应采取三级预防原则:
(一)一级预防(1)主要措施包括:综合防尘,即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遥控化操作;尽可能采用不含或含游离二氧化硅低的材料代替含游离二氧化硅高的材料;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取湿式作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2)定期检测,即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实施定期检测,使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是允许范围内。
(3)开展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4)宣传教育,普及防尘的基本知识。(5)加强防尘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四、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
我国目前的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以概括为“革、水、风、密、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具体分析为:
(一)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二)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
(三)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生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
(四)密,将发生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在通风罩中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
(五)护,即个体防护,是防、降尘措施的补充,特别在技术措施未能达到的地方必不可少;
(六)管,经常性的维修和管理工作;
(七)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和劳动者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
(八)教,加强宣传教育。
五、控制粉尘危害的主要技术措施
各行业根据其粉尘的产生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控制粉尘浓度的技术措施,防尘和降尘措施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
(二)湿式作业,通风除尘和抽风除尘
除尘器、喷雾洒水、通风和负压吸尘等方法经济、简单、使用。除尘器包括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等。
六、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是对技术防尘措施的必要补救,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如井下开采的部分场所),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个体防尘用品包括:防尘口罩、送风口罩、防尘眼镜、防尘安全帽、防尘服、防尘鞋等。1.防尘口罩
用于防尘的口罩主要有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过滤式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自救器、空气呼吸器、防微粒口罩等。2.防尘安全帽
具备滤尘送风功能,佩戴舒适,阻尘效率高,但价格偏高。3.隔绝式压风呼吸器
具有防尘、防毒双重功能。但使用时需压风供给,并且与佩戴者用供气软管连接,使活动范围受限。4.防尘服
对防尘要求极高的场所配备。5.护肤霜和皮肤清洗液
预防和治疗皮肤干燥等。
此外,粉尘接触作业人员还应注意个人卫生,作业点不吸烟,杜绝将粉尘污染的工作服带回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个人体质。
七、卫生保健措施,开展健康监护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要求,从事粉尘作业的工人必须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第三部分、物理因素的危害与控制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的分类及危害
(一)噪声的概念与定义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声音以声波形式传递,声音的频率就是声源振动的频率。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为20~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为超声,人耳听不到次声和超声。
卫生学给噪声下的定义就是,凡是使人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二)噪声的分类
按照噪声的来源,生产性噪声可分为:
1.机械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冲压、打磨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或施放(汽笛)发出的声音。
3.电磁性噪声
如变压器所发出的声音。
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情况,生产性噪声又可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而连续声按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又可分为稳态声和非稳态声。随着时间的变化,声压波动小于5dB的称为稳态噪声,否则即为非稳态噪声。间断声包括脉冲声,声音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大于40dB者称为脉冲噪声。
(三)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主要包括: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2.噪声对神经系统影响。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影响。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6.噪声对生殖功能及胚胎发育的影响。7.噪声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目前,噪声危害的评价以及噪声标准的制定等主要是以听觉系统损害为依据。其损害有:暂时性听阈位移和永久性听阈位移。
听阈:人耳所能感受的声音,其强度范围很大,以1000Hz声音为例,正常青年人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最低可听到的声音强度。
1.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2.永久性听阈位移 :是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这种情况下,听力损伤不能完全恢复,听阈位移是永久性的。
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以及噪声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是噪声对听觉器官的长期影响结果,是法定职业病。
二、噪声的主要控制措施 1.制定工业企业卫生标准
现行标准《工作场所职业危害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GBZ2.2-2007)对作业现场噪声职业危害作出规定,其职业接触限值规定为85dB(A)。2.控制噪声源
3.控制噪声的传播
4.个体防护
最常用的是耳塞,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的隔声效果可达30~40dB,但佩戴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5.健康监护
6.合理安排劳动和休息
第二篇: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案
职工安全健康培训教案培训时间:培训地点:
一、培训要求
1、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应掌握其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危害机理、预防方法的常识
2、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要重点了解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的分布情况和危害程度
二、培训内容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危害机理、预防方法的常识
1、职业安全健康职业安全健康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发生职业性伤害和健康危害,保护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所保护的对象是作业场所中的员工、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不是对所有方面的保护,而是专指在作业场所内、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伤亡和职业危害的保护,不包括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所说的“作业场所”一般来说是指组织生产活动的场所。
2、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采取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条件和行为,防止事故和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其内容包括: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女工保护、未成年工保护、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可以看出,劳动保护并不是指对劳动者所有方面的保护,而是专指对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起伤亡和职业危害的保护,它不包括职工其他劳动权利和劳动报酬等方面的保护,也不包括一般的卫生保健和伤病医疗工作。我们常说的劳动 保护我个人理解是指对特定工种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对员工配备具有相应防护功能的个人防护用品。
3、职业病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例如从事矿山开采、翻砂造型、玻璃、陶浇等作业的工人,因长期接触含二氧化硅粉尘而得的矽肺,从事铅冶炼、蓄电池、铸铅字等工人因接触铅烟、尘而患铅中毒等。
4、危险、危害因素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是指特定危险时间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总体说,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通常为了区别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5、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我们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方法。
(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非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闭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 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臵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音危害(机械性噪音、电磁性噪音、流体动力性噪音、其他噪音)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和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度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湿高温、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臵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臵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和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6)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对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1)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氛围16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形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被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臵物倒塌等,不适用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放炮,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3)化学性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
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 15)中毒和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6)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刺、割伤和非机动车辆碰撞、轧伤等(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水、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2)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他危害因素等七类。
6、根据我们公司现阶段生产的特点,可以确定我们公司在焊修场所存在电焊烟尘、压铸熔化区存在熔化烟尘、压铸车间的高温、压铸车间噪音、清铲区存在粉尘、喷丸操作存在粉尘、喷漆作业存在二甲苯等有毒物质。根据存在的这些危害因素我们简单介绍各种危害。
(一)生产性毒物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机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职业安全卫生中的毒物是指生产性毒物(又称为职业性接触毒物),是指职工在生产过程中接触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烟尘等形式存在的原料、成品、半成品、中间体、反应副产品和杂质,并在操作中可经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进入人体,对健康产生损害、造成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或死亡的物质。毒物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毒物的毒性、接触毒物的时间和剂量、人体健康状况及体质差异有关系。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职业性接触毒物的危害程度是以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发病情况、慢性中毒患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综合分析、全面权衡,以多数指标的归属定出危害程度的级别,但对某些特殊毒物,可按其急性、慢性或致癌性等突出危害成物定出级别。在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将毒物危害程度分为: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列入国家标准的常见毒物有56种,其中Ⅰ级13种、Ⅱ级26种、Ⅲ级12种、Ⅳ级5种。我公 司喷漆处二甲苯在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毒物危害程度分为Ⅲ级(中度危害)。
(二)生产性粉尘生产过程中,有尘作业工人长时间吸入粉尘,能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病变、硬化,丧失正常的呼吸功能,导致尘肺病。尘肺病是无法痊愈的职业病,治疗只能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不能使肺组织的病变消失。此外部分粉尘还可以引发其他疾病,如造成刺激性疾病(沥青烟尘、石灰、皮毛、烟草等粉尘使皮肤、眼睛发生溃疡性皮炎、结膜炎等)急性中毒、(铅尘、锰尘等)、致癌率增高(石棉尘、砷尘及放射性物质粉尘等)。
(1)尘肺的分类按尘肺的发病原因,通常可以分为5类 1)矽肺由于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的尘肺。矽肺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发病周期短、病变过程快,是危害面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尘肺病。
2)硅酸盐尘肺由于吸入含有硅酸盐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石棉肺、滑石尘肺、云母尘肺、水泥尘肺均属于硅酸盐尘肺。
3)炭素尘肺由于吸入炭素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煤尘肺、碳黑尘肺、石墨尘肺均属于炭素尘肺。
4)金属尘肺由于吸入含有金属性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铝尘肺、电焊工尘肺等。
5)混合性尘肺由于同时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粉尘和其他粉尘而引起的尘肺。如煤矿工人所患的煤工尘肺(煤矽肺)和铸造工人所患的铸工尘肺多属于混合性尘肺。
目前我国把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石棉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 工尘肺这12种尘肺列为法定职业病。
(2)影响尘肺的致病因素尘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粉尘的沉积量、粉尘的致病性和吸入量。
1)粉尘在肺泡中的沉积量是发生尘肺的首要条件,沉积量和下面的因素有关。粉尘粒径:人体呼吸器官对粉尘的进入有防御功能,进入的粉尘大部分被阻留在鼻腔中或粘附在各级支气管的黏膜上,随呼吸或痰液排出体外,仅有一小部分粒径较小的尘粒才可能进入肺泡而沉积。粒径大于15微米很难进入肺泡,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径在10微米以下,阻留在肺泡内的粉尘95%以上的粒径都小于5微米。表面活性:粒径越小、破碎生成的粉尘越新、表面活性越大,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的作用越强。荷电性:空气中悬浮的粉尘大部分带电,温度升高荷电增大,湿度增大荷电减少;荷电多的粉尘容易被阻留在肺内,并能影响细胞的吞噬速度。
2)粉尘的致病性(毒物粉尘除外)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不与其他元素氧化物结合在一起的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的时间越短,病变发展速度越快,危害性越大;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粉尘的发病时间远低于接触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下的粉尘;石棉、铅、铬、镍、滑石联苯胺粉尘、焦炉烟尘及放射性矿尘等是致癌粉尘;金属致癌粉尘除与剂量有关外,且与吸烟有关,如接触铬尘的工人,肺癌死亡率吸烟的约为不吸烟的6倍;有机粉尘均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肺泡炎;难溶性粉尘都能引起气管炎和肺组织纤维化。
3)粉尘的吸入量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越高、有尘作业的劳动强度越大、接触粉尘的时间越长、粉尘吸入量就越多,越容易得尘肺。
(三)噪音噪音能引起听觉功能敏感度下降甚至造成声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噪音干扰影响信息交流,听不清谈话或信号,促使误操作发生率上升。噪音可分为:机械噪音(由固体振动、金属摩擦、构件碰撞、不平衡旋转零件撞击等产生。如冲击力作功机械等)、空气动力性噪音(又称气流噪音,是因为气体流动的压力、速度波动产生的。如喷气式飞机、风机叶片旋转、管道噪音等)、电磁噪声(因电磁作用引起振动产生。如变压器、励磁机噪音等)。
国家标准GBJ87-8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对各类作业场所的噪音限制值及接触噪音时间做出了规定。部颁标准LD80-95《噪音作业分级》依据作业环境的等效连续A声级、接触噪音时间将噪音作业的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
(四)高温作业高温作业人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作业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感觉敏感性及感觉运动协调功能都明显下降。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左右;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30℃只有一般情况的50~70%,35℃时则仅有30%左右。高温使劳动效率降低,增加操作失误率。高温环境还会引起中暑,长期高温作业(数年)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和消化功能障碍病症。高温危害程度与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热和个体耐热性有关。
国家标准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依据生产性热源、工作地点气温、劳动时间率将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是依据工作地点温度和湿度、劳动强度制定的(不使用于辐射强度超过12.56J/㎝2.min或3卡/㎝2的高 温强辐射和露天作业)。
7、职业危害的预防对策
(一)防尘对策需要对工艺、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劳动卫生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
(1)工艺和物料选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工艺,采用无危害或危害小的物料是消除、减弱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3)通风排尘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工艺特点和排尘的需要,利用风压、热压差,合理组织气流(如进排风口、天窗、挡风板的设臵等),充分发挥自然通风改善作业环境的作用。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臵全面或局部机械通风排尘装臵。
(二)防毒对策应对物料和工艺、生产设备(装臵)、控制及操作系统、有毒介质泄露处理、抢险等技术措施进行优化组合,采取综合对策。
1)物料和工艺应尽可能以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是防毒的根本性措施。
2)工艺设备(装臵)生产装臵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防止有毒物质泄漏、外逸。
3)通风净化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存在有毒物质逸散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臵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臵,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浓度降低到最高容许浓度值以下。机械通风排毒方法主要有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三种。
(三)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根据各地区对限制高温作业级别的规 定采取措施。
(1)尽可能实现自动化和远距离操作等隔热操作方式,设臵热源隔热屏蔽(热源隔热保温层、水幕、隔热操作室、各类屏蔽装臵)。
(2)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臵全面、局部送风装臵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供应清凉饮料。
(3)依据GB935-89《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的规定,限制持续接触热时间。
(4)使用隔热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国家安全生产相关重要法律、法规介绍国家安全生产相关重要法律、1、宪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违背,因为宪法是各种法律的总法律或总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第1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规定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保护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条件和休假制度。《宪法》第48条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宪法》的这些条款是我国安全生产方面工作的原则性规定。
2、刑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条款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2006年6月29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
(六),加重了对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刑事处罚力度。刑法修正案
(六)将刑法第134条修改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将刑法第135条修改为: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法第135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5条之一: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法第139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139条之一: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3、劳动法中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中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根据《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以下几种权利:(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2)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3)休息休假的权利
(4)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5)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6)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有以下几种:
(1)完成劳动任务(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二)用人单位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职责
(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劳动法》第52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
(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劳动法》第53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劳动安全卫生设施”是指安全技术方面的设施、劳动卫生方面的设施、生产性辅助设施(如女工卫生室、更衣室、饮水设施等)。
(3)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及劳动防护用品。《劳动法》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 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4)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工伤事故,产生职业病是不可避免的。为了真实的掌握情况,有效的采取对策,预防和防止事故隐患和职业病的发生,《劳动法》第57条规定: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5)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劳动法》第55条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在现代的劳动生产过程中,除了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技术培训以外,其他普通劳动者在上岗前也必须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和取得任职资格。这是现代化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安全生产本身的必然要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之后,即有责任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操作训练和安全技术培训。
(6)劳动者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56条规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4、工会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对工会组织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群众监督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及工会的各级组织的作用。如企业、事业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工 会有权要求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方面或者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工会可以提出意见调节处理。企业研究决定有关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以及劳动安全卫生、劳动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应当有工会代表参加,应当听取工会的意见。工会有权参加伤亡事故和其他严重危害职工健康问题的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有权要求追究直接负责的行政领导人和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等内容。
5、消防法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1998年4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8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火灾预防;第三章消防组织;第四章灭火救援;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详细内容略。
6、民法通则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通过,1987年1月1日起施行。《民法通则》是劳动安全卫生方面发生责任事故时有关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第六章民事责任第三节侵权的民事责任中,第119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第123条: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7、劳动合同法中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8年1月1日施行。是处理劳动合同中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8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第17条规定:劳动合同中应该有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的条款。第32条规定: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不视为违反劳动合同。劳动者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劳动条件,有权对用人单位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第42条规定:在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得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和41条的规定解除合同。
8、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对如何防治职业病分别规定了相应的制度、措施。
(一)前期预防职业病防治法总结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所做规定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的源头实施管理。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项目盲目上马,再走先危害后治理的老路,从源头管起,从根本上控制或消除职业危害。
(二)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防治职业病,用人单位是关键。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对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作了以下具体规定:
(1)为了保护劳动者健康,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所致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对特殊职业危害工作场所实行有别于一般职业危害工作场所的管理。
(2)为了保护用人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及职业卫生状况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①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②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价。③发现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工。
(3)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而没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没有说明书或者中文说明书,劳动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缺乏防范意识,造成健康损害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当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的事项和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救治等措施,并在醒目位臵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4)针对在经济活动中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现象,职业病防治法对转移产生职业危害作业的双方作了限制性规定,即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 单位或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5)针对一些用人单位存在隐瞒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事实,不告知劳动者的真相,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劳动者不提供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条件,导致职业危害发生的情况,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①产生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臵设臵公告栏,公布与职业病防治有关的事项;
②用人单位应当在产生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写明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危险。劳动者因调动岗位或工作内容改变而从事合同中未事先告知的存在职业危险、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危害、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并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6)为了防止用人单位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所禁忌的作业,作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职业性健康损害和职业病病人,并通过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明确劳动者的职业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为了解劳动者健康状况、指导劳动者选择职业、解决纠纷提供依据,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①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禁忌的作业;对在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 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臵;不得接触或终止与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
③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期限妥善保管。此外,职业病防治法还对劳动者应当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履行的义务以及工会组织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关于职业病的诊断管理,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三方面作了规定:
(1)考虑到职业病诊断属于医疗活动,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对承担职业病诊断的机构应有特殊要求。据次,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从事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在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注明获准的职业病诊断项目。
(2)考虑到劳动者的流动性较大,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需要对劳动者赋予职业病诊断选择权。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3)考虑到职业病诊断比较复杂,其结果往往关系到劳动者享有的待遇,需要严格规范管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3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诊断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当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4)对职业病病人的治疗与保障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发生患有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的,必须及时诊断、治疗,妥 善安臵。职业病防治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规定:
①关于对疑似职业病病人的诊断,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②关于对已诊断为职业病的病人,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Ⅱ、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没有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造成职业病的用人单位承担。
③关于对职业病病人的安臵和社会保障,防治法规定:Ⅰ用人单位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Ⅱ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臵;Ⅲ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职业病待遇不变;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臵职业病病人。
9、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年6月29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全文分7章,共97条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到第十五条,共15条概括了立法的目的、原则、适用范围、法律主题等内容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第十六条至四十三条,共28条从法律上确立了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了要求,是本法的重点。第三章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四条至第五十二条共9条从业人员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人,规定了其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第四章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第五十三条至六十七条共15条明确了安全生 产过程中政府各职能机构的权责第五章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第六十八条至七十六条共9条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十九条至九十五条共19条在明确了主体的权利、义务之后,概括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九十六、九十七条共2条
职工安全健康培训大纲
第三篇:职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培训教案
高安市泗岗煤矿
“职业安全健康 ”“自救与创伤急救”
安 全 知 识
二〇一三年一月
煤矿职工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培训
第一章 管理和监测
1、煤矿企业必须加强职业危害的防治与管理,做好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尘、互危害,保证作业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煤矿企业国家规定对生产性粉尘进行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总粉尘:
(1)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井下每月测定2次,地面及露天煤矿每月测定1次;
(2)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测定1次。
(二)呼吸性粉尘:
(1)工班个体呼吸性粉尘监测,采、掘(剥)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业场所每6个月测定1次。每个采样工种分2个班次连续采样,1个班次内至少采集2个有效样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样品不得小于4个;
(2)定点呼吸性粉尘监测每月测定1次。
(三)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每6个月测定1次,在变理工作面时也必须测定1次;各接尘作业场所每次测定的有效样品数不得小于3个。
第二章 健康监护
1、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新入矿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必须拍照胸大片。
煤矿企业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对接触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等的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对检查出的职业病患者,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及时给以治疗、疗养和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并做好健康监护及职业病报告工作。体检时间间隔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对在岗接触粉尘作业工人,岩石掘进工种每2~3年拍片检查次;混合工种每3~4年拍片检查1次;纯采煤工种每4~5年拍片检查1次。
(二)对离岗工人必须进行离岗的职业性健康检查。
(三)对接触毒物、放射线的人员每年检查1次。
职业性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职业病治疗应由取得相应资格的职业卫机构承担。
2、I期尘肺患者每年复查1次。
疑似尘肺患者(0+):岩石掘进工种每年拍片复查1次、混合工种每2年拍片复查1次、纯采煤工种每3年拍片复查1次。
3、有下列病症之一的,不得从事接尘作业:
(一)活动性肺结核病及肺外结核病。
(二)严重的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疾病。
(三)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肺脏或胸膜病变。
(四)心、血管器质性疾病。
(五)经医疗鉴定,不适于从事粉尘作业的其他疾病。
4、有下列病症之一的,不得从事井下工作:
(一)规程第七百四十六条所列病症之一的。
(二)风湿病(反复活动)。
(三)严重的皮肤病。
(四)经医疗鉴定,不适于从事井下工作的其他疾病。
5、癫痫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严禁从事煤矿生产工作。
6、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深度近视等病症以及其他不适应高空(2m以上)作业者,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7、粉尘、毒物及有害物理因素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除采取防治措施外,作业人员必须佩戴防尘或防毒等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第三章 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相关规定
一、预防职业危害的有关规定
《职业病防治法》、《工伤保险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对预防职.业危害的主要规定:
(1)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2)煤矿企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职工交纳工伤保险费。
(3)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新入矿工人 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接尘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必须拍照胸大片。
对检查出的职业病患者,煤矿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及时给以治疗、疗养和调离有害作业岗位,并做好健康监护及职业病报告工作。
二、职工因公患尘肺病应享受的待遇
(1)尘肺病是煤矿职工的主要职业病,煤矿职工因.公患尘肺病属于工伤,除此之外,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认定或视同工伤:
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④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⑤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的;
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
(2)煤矿职工工伤(包括因公患尘肺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九条至四十三条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
(3)煤矿企业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人诊断或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在诊断和医学观察期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4)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费用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用人单位承担。
(5)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对工伤认定不服或对经办机构核定工伤认定有异议,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6)因公患尘肺病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外,职工有权依法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四章 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的有关知识
一、煤矿工人的基本条件
1、热爱煤矿事业,安心煤矿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热爱集体,以矿为家,做一名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觉悟的煤矿职工。
2、有健康的身体。新工人入矿前必须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有禁忌症者不得从事煤矿工作。
3、学习掌握井下安全生产知识。每一个煤矿职工都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培训,学习井下安全生产知识和相关安全技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未经安全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4、要熟悉井下各主要井巷的路径、避灾路线和各种安全标志,以免误入危险地区和迷失方向,发生意外事故。新下井的工人,必须先由 熟悉井下情况的人员带领到井下熟悉路径和安全出口。
5、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和《作业规程》。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自学抵制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
二、煤矿企业职工的作业环境
煤矿井下的作业环境是复杂的、特殊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劳动条件艰苦。比地面田园、车间等任何场所的工作环境都艰苦得多,特别是地方小煤矿尤为突出。劳动强度大,一般矿井采掘工纯工作8小时,在井下就需10小时左右,没有阳光照射,上下、前后、左右无时无刻不受到安全威胁,甚至连呼吸空气都要通风解决。虽无大的矿尘,但余尘、余烟仍存在,以及由于地热作用、人体和机电设备散热、水分蒸发等,井下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气候条件,即使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标准化矿井采掘面也远不如地面环境。(2)生产工艺复杂。井下生产是多工种、多方位、多系统立体交叉连续作业。不论是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排水等,哪一个工种、哪一个方面、哪一个系统中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酿成事故。
(3)自然灾害严重。特别是瓦斯、煤尘爆炸,水、火灾害和大冒顶事故破坏性很大,严重的矿毁人亡。机电操作、运输环节也时常发生事故。机械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如局部通风机和风动凿岩机尤为突出)、施工中所用材料(如水泥和锚固剂对人的腐蚀和毒害)以及井下的泥水环境等,每时每刻都对人产生着伤害。为了防止职业危害,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我们就要采取各 种可能的措施进行劳动保护,尽可能地防止或减少职业危害。
三、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的原则与任务
为了保障煤炭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煤矿必须为职工提供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劳动保护措施和劳动防护用品。对此,我国有关法律都有明确规定。《煤炭法》第8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劳动保护,保障煤矿职工的安全健康。国家对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第39条规定:“矿务局局长、矿长及煤矿企业的其他主要负责人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煤炭行业的安全规章、规程,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第43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为职工提供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劳动保护用品。”《安全生产法》第16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38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1.劳动保护的原则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它既是我国指 导劳动保护工作的方针,又是从事劳动保护管理工作的原则。这个方针要求一切经济部门和企业在生产和安全发生矛盾时,要首先保证安全,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将事故和危害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控制。
(2)“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它要求生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明确安全和生产是个有机整体,要安全和生产一起抓,哪一个都不可轻视。因为不安全因素和各种职业危害是企业在组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只有从生产管理上抓安全,才是最有成效的。
(3)“安全具有否决权”的愿则。安全工作必须是衡量企业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在对企业各项指标考核和升级评比中,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使其具有“否决权”。2.劳动保护的任务
(1)制定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建立劳动保护监察制度。(2)积极开展劳动保护科学研究工作。
(3)采取包括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组织措施。(4)经常开展群众性安全教育和检查活动。
四、煤矿企业职工劳动保护措施
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包括作业场所特殊保护和自我劳动保护。作业场所特殊保护可分为人身安全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
1.人身安全劳动保护 人身安全劳动保护,就是在特殊作业环境下所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1)必须建立井下通风系统,保证井下空气流通,防止有害气体对职工的危害;
(2)必须加强对井下瓦斯的监测,建立瓦斯监测系统,防止瓦斯中毒或爆炸;
(3)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建立完善的防尘系统,避免煤尘爆炸;(4)必须采取防水措施,建立排水系统,防止水灾事故;
(5)必须采取防火措施,建立消防系统,防止火灾或因火灾引起瓦斯爆炸;(6)加强救护工作,建立救护队伍,以便抢救事故。2.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
职业病防治劳动保护,主要是防治尘肺病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尘肺病是煤矿严重的职业病,煤矿企业必须把防止尘害和防治尘肺病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防止粉尘危害,一方面应积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另一方面必须为职工配备防止粉尘的防护用品,避免或减少粉尘危害。防治尘肺病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定期对接尘职工进行健康检查诊断。
(2)对已确诊为尘肺病的职工,必须按规定调离粉尘作业岗位。(3)对尘肺病患者,必须给予治疗或疗养,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尘肺病特殊劳保待遇。
五、煤矿企业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
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是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 健康的一种辅助性措施,它不能代替机械设备的安全防护和对尘毒有害物质的治理。职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不是一般性福利待遇,应根据企业安全生产需要,按不同工种及不同劳动条件,发给职工。严禁将劳保用品折合现金发放,发放的劳保用品不准转卖。
煤矿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为职工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包括自救器、矿用安全帽、工作服、防尘口罩、护膝、安全靴(鞋)、安全带等,使其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煤矿企业现有劳动保护用品有下列几种:
(1)自救器。当井下发生瓦斯煤尘爆炸或火灾等事故时,可能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为了防止人员中毒可戴“自救器”。自救器在矿工下井时随身携带,以防不测。自救器分隔离式和过滤式两种。
我矿现在使用的是隔离式自救器,它的使用条件和方法如下:
①使用条件是:发生瓦斯与煤突出、火灾、爆炸等灾害,造成环境缺氧或出现有害气体危及安全时。
②使用方法是:扯下保护带→用拇指扳起扳手,拉断封印条→揭开上外壳→抓住头带,取出呼吸保护器,丢掉下外壳→拔掉口具塞,整理气囊→拉起鼻夹,将口具片放人唇齿间,咬住牙垫→闭上嘴唇,向自救器呼气进行呼吸→拉开鼻夹弹簧,用鼻夹垫夹住鼻子,用口呼吸→取下矿灯帽,戴好头带→戴上矿灯帽,撤离灾区。
(2)工作服。煤矿井下不但有粉尘,且气候潮湿,所以工作时要穿比较坚固结实的工作服。
(3)安全帽。矿工下井必须戴安全帽,以防头被撞、砸伤。(4)防护鞋(胶靴)。因为井下泥水环境较多,矿工往往要站在泥水中工作,所以必须穿胶靴。
(5)防护手套。在井下工作时,往往要接触对人皮肤有伤害物品。如水泥施工或喷射混凝土施工和注树脂锚固剂等都必须戴防护手套。(6)呼吸护具。如防尘、防毒口罩。
(7)眼防护用具。如喷混凝土时要戴防护眼罩。还有用于防止紫外线、激光照射的眼镜。
(8)听力护具。耳塞、耳罩、帽盔等用于预防90dB(A)以上噪声。
此外,还有防止坠落的安全带、安全绳、安全网;用于护肤的护肤膏和洗涤剂等。
六、特殊劳动保护
煤矿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有它的特殊性。所以在某些方面需要进行特殊保护。《劳动法》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井下劳动,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劳动者)从事井下劳动。
另外,为了使井下职工在作业过程中身体遭受伤害时获得合理补偿。《煤炭法》等44条规定:“煤矿企业必须为煤矿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对于有效降低煤矿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和职工职业风险,稳定煤矿职工队伍,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促进安全生产,发展煤炭生产力,都具有重大意义。煤矿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是法定强制性保险。所有煤矿企业都必须为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职工一旦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并具备有关条件,保险人应按规定的伤害等级和相应的补偿标准给付保险金。给付对象为致残职工本人、工亡职工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第五章 自救、互救及现场急救
第一节 自救与急救
一、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1.及时报告灾情
发生灾变事故后,事故地点附近的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定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并迅速地利用最近处得电话或其他方式向矿调度室汇报,并迅速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使其他工作人员尽快知道灾情。2.积极抢救
灾情事故发生后,处于灾区内以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应沉着冷静。要采取防止灾区条件恶化和保障救灾人员安全的措施,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中毒、窒息、爆炸、触电、二次突出、顶帮二次跨落等再生的发生。
二、自救器和避难硐室
自救器是入井人员在井下发生火灾、瓦斯、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时防止有害气体中毒或缺氧窒息的一种随身携带的呼吸保护器具。自救器是一种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防护个人呼吸器官的装备。矿工自救中,设置避难硐室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自救器有效时间较短,当佩戴自救器后,在其有效作用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撤退路线无法通过;若有自救器而有害气体含量又较高时,避难硐室可以发挥作用。
第二节 现场急救
一、外伤出血急救:
主要是全身软组织损伤出血,临时急救止血包括六种方法:
1、加压包扎法:用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如井下可用毛巾直接捆住出血部位,以减少出血。
2、缚带止血法:可用橡皮管、毛巾,切忌用绳索、铁丝、雷管线、以免缚住过久造成远端缺血坏死或损伤。如:上臂中1/3上止血的横神经。应缚住伤口上方。
3、加垫止血法:主要用于前臂、手和小腿。足的出血方法是将棉垫或布块垫放在肘窝或 窝部,使肘关节或膝关节尽量屈曲,并做8字形包扎。
4、充填止血法:如软组织损伤局部缺损,尽量找干净的棉垫或纱布,毛巾填充缺损处,然后包扎即可。
5、直接指压法:如现场没有毛巾、纱布,可直接用手按压出血部位。
6、间接指压法:用手指按压伤口近端或伤口近端血管博动处。
二、骨折的临时急救处理:
1、看伤肢是否变形,触摸是否有骨擦音。
不要慌张、盲目搬动伤员,还要观察伤员是否清醒、瞳孔的变化(如散大等)。
2、抢救生命
如骨折较重,或造成内伤导致失血或疼痛性休克,可用大指按压人中穴或涌泉穴,可找如针尖大小的利器针刺十宣穴。
3、骨折临时固定法
(1)、目的:减少疼痛及继发损伤,减少断端的再移位,可以避免加重骨折端附近组织、神经、血管的损伤,便于搬运。
(2)、固定材料:木板、木条、木棒、毛巾、皮带,为了减少皮肤损伤,在骨突部位或变形部位用毛衣或衣物衬垫。
①、上肢骨折固定可直接用毛巾或皮带将上肢捆在躯干上。②、下肢骨折固定可用木板条伸直位从腋下至脚跟,捆在伤肢侧位。(3)、背椎骨折处理:应牵引下平放木板搬运
搬运方法有滚动式、平托法两种。尽量用双手托住背部、腰部、骶部和下肢。颈椎受伤,应保持中立位,头颈两侧用衣服或其它垫保护,不要头歪向一方。
滚动式:即采用整个躯体直体翻滚,不能使肢体及腰背弯曲。平托法:即多人搬运,整个躯干抬起放在木板上,躯干不能屈曲。
三、循环呼吸骤停的抢救
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循环呼吸的突然停止和意识的丧失。
1、诊断标准:①、触摸心脏博动消失。②、瞳孔散大。③、触摸颈动脉消失。④、呼吸停止。⑤、面色灰白、口唇紫绀、意识丧失。
2、现场急救:一是及时。二是方法得当。(1)、保持呼吸道畅通,清除口中异物。(2)、人工呼吸,心脏按摩。
四、电击伤抢救
1、切断电源、脱离电器。
2、击伤后对神志清楚的伴有心慌、全身软弱者休息数天,并观察。
3、对伤后呼吸停止,心跳存在的用人工呼吸法,包括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压胸式人工呼吸,呼吸频率每分钟12次左右。
4、对心博停止,呼吸存在的,主要进行心脏按摩也可辅助人工呼吸,首先选择胸外心脏按摩法,手掌压迫的部位要准确,用力要适当,每分钟60次左右。
5、心博与呼吸同是停止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
五、心脏复苏法:
1、叩击心前区:
左手掌覆于病员心前区,右手握拳捶击左手背数次,一般心脏停博后一分半钟内,心前区叩击可使心脏复跳。
2、胸外心脏挤压:
病员仰卧硬板床或地上,头部略低,足部略高,以左手掌置于病员胸骨下半段,以右手掌压于左手掌背面,挤压时手臂与病员胸骨垂直,用力急剧压下,然后放松,加压后使胸骨下段下陷3~4厘米,每分钟60~80次/分。
3、人工呼吸:
托起下颌,尽量使头部后仰,一手捏住病员鼻孔以免漏气,以病员口对口吹气,直至胸部扩张为止,然后放开病员鼻孔,让气从病员肺部排出,反复进行;每分钟16~20次左右。
注意:吹气压力不宜过高,易造成肺泡破裂,胃胀气和影响循环。
第四篇:职业安全健康培训讲稿
职业安全健康培训讲稿
各位学员,下午好:
今天是大渡口区安监局组织的第一批职业安全健康培训班。在座的各位有各街镇安监办管理人员,有各企业主管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第一线人员,因此掌握了解职业安全健康的有关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我区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抓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职业健康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认识抓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在国际国内引起了高度关注(介绍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也成为国外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的又一标靶。客观的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宪法》第42、43、44条对公民劳动权利和义务,对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等作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十三章一百零七条就设立了关于用人单位在安全健康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劳动者安全健康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关于伤亡事故管理的规定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2002年5月1日正式施行,2011年进行重大修改后,2012年1月1日正式
施行。但是,职业病防治的现状不容乐观也是客观事实,因此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原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因此在一些重点行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职业病防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这里面有认识上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总体来讲对职业病防治在很大的程度上重视程度不够,这也造成了近几年职业病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见诸网络。这一方面说明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形势十分严峻,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也说明了职工自我保护、自我维权意识的觉醒。所以,职业病防治工作必须适应形势,通过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企业(用人单位)的主体防治责任,切实改变职业病防治工作不力的现状。为了进一步强化职业病的管理,国家对职业病防治的职能做了调整,根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我们安监局主要履行以下职能:
1.负责起草职业卫生监管有关地方性法规,拟订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职业卫生监管相关规章。组织拟订地方职业卫生标准中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程控制、职业防护设施、个体职业防护等相关标准。
2.负责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监督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
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组织查处职业病危害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不含煤矿、医疗机构)。
3.负责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不含煤矿、医疗机构)的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及监督检查。负责监督管理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
4.负责依法管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不含煤矿、医疗机构)的颁发工作。负责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不含煤矿、医疗机构)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并监督检查有关职业卫生培训工作(不含煤矿、医疗机构)。
5.负责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依法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相关职业卫生检查等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和督促用人单位(不含煤矿、医疗机构)提供劳动者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
6.负责汇总、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等信息。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三)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
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除了要有雄厚的资本外和规范的管理外,还需要一支过硬的队伍。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是
第一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企业要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再是、也不能是牺牲人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也不可持续,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企业也如此。同时,2011年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也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企业必须履行告知义务、必须进行职业危害的公示、必须建立起职业病防治的相关制度,还规定了当员工进行职业病申请时,企业负有举证责任,也就是说企业必须提供有关证据证明与该员工的职业病无关,否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企业面临的新的一大挑战,也是抓好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改善企业职业病防治现状的一大机遇。
二、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职业安全健康的理论水平此次培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们聘请的专家将从法律法规、危害因素申报和管理实务几个方面进行授课。为了做好此次培训,我想对大家提两点要求:一是端正态度。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单位和企业的骨干,业务繁忙。但是来到这个课堂就要“既来之,则安之”,要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做好记录、认真领会,不要一坐下来就玩手机、打电话,这样就达不到学习培训的目的,回去后也不知道改如何抓好工作。二是遵守纪律。培训有培训的纪律,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遵守作息时间,遵守课堂纪律,这既是对老师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手机要关闭或者是置于震动状态,不要随意走动。我想这些都是很基本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模范遵守纪律,共同完成好此次培训。
三、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水平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培训结业后,各位学员回到工作岗位上,要运用好学到职业安全管理工作知识。首先要在单位上普及职业病防治的有关法律和法规,多向主要领导和有关同志介绍职业病防治的基本常识、基本做法,起好宣传的作用。其次要按照规范要求,认真落实职业病防治的有关要求,建立制度台账,完善健康档案,做好职业危害公示和告知等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牵好头、抓好总,推动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实现职业病为“0”的目标。
谢谢大家,祝大家学有所成,工作顺利!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培训
职业安全健康知识培训
单位:姓名:得分
一 选择题(每题 5 分 共计50分)
1、职业病是()
A 劳动者在工作中患的疾病 B 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疾病。C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2对于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统称()
A 职业病危害 B 职业危害 C 职业危害因素
3职业病危害侵入人体的途径()
A皮肤B呼吸道 消化道 C皮肤 呼吸道 消化道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卫生防治法 于()执行
2002年11月1日 B 2005年11月1日 C 2002年5月1日
5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
A以人为本 标本兼治B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C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6职业病防治法 规定()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A 单位职工 B用人单位 C 劳动者
7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该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用关职业病放置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结果。
A职工健康体检 B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C 职工职业病监测
8对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A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 B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 C 在岗期间
9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
A 治疗 康复和定期检查B 治疗和康复C 康复定期检查
10粉尘作业时必须戴()
A棉纱口罩 B防尘口罩 C 防毒面具
二 判断题(每题5分,共计50分)
1职业病人不适宜从事原工作的可以调换工种。()
2用人单位必须采取必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并为劳动者提供劳动防护用品。()3在合同期间,用人单位调换工种,劳动者无权拒绝。()
4职业病有不可治愈和难治疗等特点。()
5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平时的健康检查。()
6用人单位在和劳动者订立合同时,劳动者无权知道干什么工种,接触什么危害。()7用人单位发生分立 合并 解散 破产等情形,应当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
8职业健康检查和相关医学观察的费用应由劳动者自己负担。()
9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印件,并要求用人单位在所提供复印件上盖章。()
10工作场所应设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操作规程 应急救援措施等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