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时间:2019-05-15 06: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第一篇: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

第15课 蒋家王朝的覆灭

教材分析

1947年6月~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为了调动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同年,党在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9月~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党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赓兵团和陈、粟大军的配合进攻;《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垮台。

2.思想教育: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可靠保证;三大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转变问题。②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能力培养:①通过解放军反攻、决战、渡江战事的系统讲述,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对土地改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意义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图示法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全面内战何时爆发?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了怎样的进攻?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是: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一、挺进大别山

1.刘邓大军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进攻的序幕是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为什么挺进大别山呢?如何挺进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并阅读小字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阅读后教师总结)

大别山位于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容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陈赓兵团和陈、粟大军的进攻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进攻,陈赓等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部(太岳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开辟豫陕边解放区;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向鲁西南出击,发展了豫皖苏解放区。这三路大军布成品字阵势(指图),互为犄角,开展大规模进攻。

3.我军在各战场的反攻

(请同学阅读课本小字部分,结合地图了解聂荣臻率华北解放军、谭震林等指挥山东兵团、林彪和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彭德怀和贺龙指挥西北解放军的进攻情况)

在反攻作战中,人民解放军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董存瑞就是突出的一个。(让学生看插图并阅读有关课文小字部分)

同学们,我人民解放军从防御转入反攻,具有重大的意义,是历史的转折点。为使你们牢牢掌握,二、土地改革

1.《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制订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以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土地改革的情况及其意义

(关于土改情况,请同学看插图《斗争地主》并阅读课文中的小字)

经过一年的斗争,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土改的开展,在农村推翻了封建剥削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了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前,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请同学看课本插图,并阅读刘少奇一段话)

三、三大战役

1.主力决战时机的成熟

(请同学阅读课本小字)

2.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同学们看过《三大战役》这部影片,对三大战役已有大概了解。现在我们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再学这段历史。

辽沈战役是从1948年9月开始的,由林彪、罗荣桓(板书)指挥的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根据课本小字指出的东北的形势,你认为辽沈战役应采取什么战术呢?(同学回答:“关门打狗”的战术)怎样才能把大门关住呢?(同学回答:先打锦州)短短几天,我军就攻克锦州,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这时,守卫长春的敌人感到退而无路,守而无望,一部分起义,其余全部投降。蒋介石调沈阳敌军一部西进,企图夺回锦州。东北解放军在黑山地区进行顽强阻击,将其消灭。接着解放军又攻克沈阳。至此,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多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刚结束,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的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进行的淮海战役开始了。这次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的。(请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解放军先后在碾庄、双堆集顽强作战,歼灭大量敌军。徐州的国民党军队见大势已去,向西南逃窜,解放军占领徐州。接着,在河南东部陈官庄全歼敌军。淮海战役历时65天,歼敌55万多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为了统一领导,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统一指挥作战。解放军以神速的动作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的据点。敌人从海上南逃和向绥远西窜的通路已被截断,退无退路,逃无逃处,成了“瓮中之鳖”。人民解放军制定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又攻下天津。由于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多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大战役里,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我军进行的三大战役是举世闻名的,为使你们掌握其要点,制表如下:

四、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1.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内容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濒临土崩瓦解,民主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为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主要内容有:①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请同学回忆:党的工作重心何时转入农村的?为什么现在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②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请同学看小字部分)

2.会议的意义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根据毛泽东的报告,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这次会议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移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思想上作了准备。

五、百万雄师过大江

(请同学阅读有关国共北平谈判的小字部分)国共和谈破裂后,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了进军的命令。(请同学看课本上命令的引文)等候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指《渡江战役示意图》)从江苏的江阴到江西湖口500多公里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中心南京。南京解放了,统治人民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请听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放录音)。

南京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人民。

(小结)本课重点讲的是蒋家王朝的覆灭。其基本线索是:转入进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蒋家王朝覆灭。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迎来的将是新中国的诞生。

布置作业。(略)

(北京市六里桥中学 谢安娘)

第二篇:《第15课蒋家王朝的覆灭》—一松溪郑墩中学 杨芳位

《第15课蒋家王朝的覆灭》—一松溪郑墩中学 杨芳位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蒋家王朝的覆灭》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最后一个阶段即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也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的分析:

依初中历史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任务和历史现象,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挺进大别山;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灭。同时引导学生描画战争示意图,加深对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理解,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课前观看《挺进中原凡《董存瑞人《三大决战火《渡江战役》等影片,先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以少胜多”在军事上打败国民党500万军队的?同时结合本课内容,让学生阅读小字部份和分析战争示意图,分组讨论并概括归纳我军战略战术原则、总体战略目标及人民和英雄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课后布置小组集体撰写历史小论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违背人民的意s,预示着蒋家王朝覆灭的必然”,树立学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b、通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教学难点;

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全国性战略进攻的转折。

二、说教法:

本课教学采用了讲述法、提问法、图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示法一着重让学生认识形成历史发展时序性与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历史发展

基本线索和脉络。又如多媒体演示一着重在视听两方面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着更加形象、感性的深刻认识,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启发式教

学,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以求达到传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认为可采取课前组织观看影片、课中分组讨论、课后撰写历史小论文及阅读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二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

四、说教学过程:

l、复习提问,导人新课:

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哪两个解放区?

华东解放军是在哪次战役中歼灭国民党主力整编七十四师的?

总结学生回答后,指出;

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违背人民的意愿,遭到全国人民的反观战场上又接连失利,这一切都预示着蒋家王朝覆灭的必然。同时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平”、“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板书课题)

“挺进大别山” 首先引用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形势的生动描述,“两头强,中间弱”恰似哑铃状,中间突入,好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又如“双拳出击i 中间胸膛露出空档,中间插入,可直捣黄龙府”。给学生以生动、深刻的认识。采用多媒体演示,通过对大屏幕上示意图一《解放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入使学生对三路大军”品”字型进攻有较感性和直观的了解。同时强调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是当时我军主力之一,为什么要以牺牲刘邓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12万大军损失三分之一,最终开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局面?强调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对军事作战乃至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国民党800万军队为什么惨败?除了政治上、人心向背等因素外,就是其新旧军阀派系林立,各自为政,缺乏大局、全局意识,缺乏集体合作意识。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因学生己经有所了解,请同学生动讲述。并演示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状一“为解放全中国,冲啊”。让学生思考“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碉堡?”总结:“苟利国家生死己,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国家而死重于泰山。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而献身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部分结束时,指出:”我们的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能真正的为人民谋利益。”由此引出一土地改革”这部分,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然后请学生讨:上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培养其用历史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总结”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再次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艰苦作战,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使战争形势开始向有利于我方转化。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由此引出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三大战役”是本课重点之一,内容多、线索繁且杂,哪课件进行演示和讲述,中间插入图片,以增强直观性。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三大战役为什么首战选在东北发动?

2、毛泽东、林彪、刘伯承、邓小平等军事指挥者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贡献表现在在哪些方面?总结: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有促进作用,但人民才是历史的最终创造者、原动力。最后请学生总结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

本课最后一目的”渡江战役”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同样也以课件演示为主,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形成较清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在讲到”百万雄师过大江”时,利用图片进行生动讲述,引用毛泽东《七律》一“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孤呜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亦沧桑”。培养学生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操。

2、小结:

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3、复习巩固、;

课后习题。

4、布置作业:

以历史练习册第历课。

b、小组集体撰写历史小论文:英雄人物与人民一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邓大军一>大别山根据地

陈(庚)谢,(富治)太岳兵团一>豫陕鄂根据地

陈(毅)粟(裕)华东解放军一>豫皖苏根据地

—一>形成“品”字型战略态势,各解放区进入战略进攻。

二、土地改革三、三大战役

时 间一名称

歼敌和改编

意 义 1、1945.9一1945.11 辽沈战役47万

解放东北全境 2、1448.11一1949.1 淮海战役

55万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洲基础 3、1945.11一1949.1平津战役52万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四、百万雄师过大江 1、1949.4.21

渡江战役 战线;江苏江阴一江西湖口

分三路渡江作战 2、1949.4.23 南京解放一标志着国民党政垮台

第三篇:国民党军队覆灭之际的政治工作

国民党军队覆灭之际的政治工作

国民党政权土改无能为力,使得军队与农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在中共各种舆论的宣传下,国民党政府被定位为地主利益的代表,“国军”成为维护地主利益的武装工具,南京政府自吹自擂的全民性,在现实面前受到底层民众与舆论的严重拷问。

蒋介石视察庐山

高级军官训练团

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第4期

作者:李翔

军队实施政治工作,是古今中外的惯例。尽管名称、内容和实施方式不尽相同,目的都在培养军人对己方政治文化、社会价值、权威标准的认同与情感。政治工作是个笼统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国别、政治环境等的不同而改变,但激励士气的精神教育、争取民心的鼓动工作,一直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学界对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北伐时期,其次是抗战时期。越往后延伸,成果越少。①厚此薄彼,既不利于整体把握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全貌及其流变,也不利于从不同的角度总结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快速覆灭的缘由。本文择取这个时段政治工作对官兵士气的激发与民众之间的互动这样两个方面,主要用意是从最关键的士气和民心入手,更有针对性地化验出南京政府弥留之际政治癌变的前因与后果。

快速恶化的战况与弃“新”复“政”

早在1945年重庆谈判之际,蒋介石就重印了《剿匪手本》。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阅读手本后列举中共在施政方针、根据地面积、部队规模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与江西时代的不同,特别提及中共在政略上,不仅继续实施农工政策,且团结各党各派倡导民主政治,因此提出要解决中共问题,必先安定民众。②刘峙提议的出发点,是以政治问题的处理,来带动军事问题的迎刃而解。

刘峙的提案,能够得到高层军事将领的共鸣吗?稍稍回溯一下历史,就不难发现答案。自建立全国政权起,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几乎完全依赖于军队。从某种程度上言,它只有政治和军事的组织机构,而缺乏社会基础。后者在政府的政治议程中,“列于最后一项”③。其军事将领推崇武力,迷恋用极度的专横暴力来威吓、解决周围的一切“纷扰”,“这些就是拿破仑式的人物,这种人很容易毁掉自己或别人”④。

刘峙的呼吁,自然没有任何的市场可言。1946年2月,国民党政府召开整军会议。其间,由何应钦、白崇禧主持,在南京城外举行陆空军联合攻击演习。白在讲评时,声称以现代化武器去打共产党不成问题。演习部队是美式装备的张灵甫第七十四军,将领们与张倾谈时,其面有得色。⑤在精神武器与物质武器的抉择上,蒋介石有时尽管提出信仰的重要性,但总体上更倾向于武器装备。⑥过度相信武力,以为优势装备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几乎是国民党将领的普遍特性。政治工作在军事将领们的眼中,一向就是卖狗皮膏药的,起不到太大疗效。战后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武力资助,又使得轻政工、重装备的念头在军事将领心中更为突出。

在高层军事将领普遍轻视下,在战后美国及国内中间势力“军队非党化”和“军队国家化”的压力下,国民党政府被动接受了美军新闻机制。⑦1946年6月,问题丛生的军委会政治部被缩编为国防部新闻局。地位更低、更无效率、更受将领唾弃的军队党部被迫取消。作为党部解散之后的应对之策,原计划在军队里面成立的三民主义研究会或三民主义力行会⑧,由于将领的杯葛,并未得以组建。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国共双方政治工作的效果,立即受到残酷战争的检验与宣判。在美军中行之有效的政治工作模式——新闻局制,“其基础则建筑在先进工业国家的自由民主思想上”⑨,受制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立场,新闻制引入后,军队政治工作不仅没有丝毫的起色,反而带来政治工作的迷茫与凌乱。政治工作的劣势在国民党嫡系军队全面进攻时就已开始显现。杨伯涛回忆,1946年8月与刘伯承部队第一次交手,打得如此蹩脚,原因就包括侧重军事“进剿”、无视政治对垒,既没有掀起宣传高潮,调动士气;也没有安抚人民,加强军民合作。⑩

随着国民党军队占地面积的扩大,人员大量伤亡,兵员补充与后勤供给越来越难以维持。(11)在许多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兵士一遇机会,即行逃跑。战斗环境的恶化,新闻人员看得很清楚:“我们的处境与日本人无异,老百姓都把我们当作敌人看待,因之全线不能控制。”(12)1946年冬,蒋经国视察东北,痛骂治军不严的将领和贪官污吏。(13)

嫡系将领的检讨、新闻人员的反思、蒋经国的痛诋,突出说明国民党军队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隔阂与芥蒂竟然如此之深。其原因,绝不仅是政治工作的无力,而是与国民党政权疏离群众的寡头统治息息相关。

1947年6月30日,第三次四平战役虽以国民党军队的胜利告终,但却是强弩之末。“四平战役后,军事、政治弱点完全暴露。„„国军完全处于劣势。在空间上,由广大的面缩短为线,由线更缩短为点,再由多数的点缩小为少数的点。”(14)同一天,刘邓大军揭开解放军战略反攻序幕。10月10日,中共中央批准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15)

一边是构筑新型经济基础的土地法,一边是要解构掉的上层建筑的最高代表蒋介石。回想重庆谈判时,蒋还被中共认可为国家领袖。而两年后,授予底层民众土地的大纲,与呼吁民众起来打倒蒋介石的宣言,竟都选择在国民党政权的国庆日发表。这表明中共清楚无误地认识到,国家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已从抗战时期的民族主义,转变到战后的民事与民生。在双方军事力量强弱差距逐步缩小的背景下,涉及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否,就成为国共两党政权被民众选择或抛弃的根本指针。国庆日的大纲与宣言,更等于是向国民党政权宣告,中共要用千千万万获得土地的农民和人民的军队,去掀翻蒋介石的统治宝座,终结南京政府的国庆日。

民心加速向中共聚拢和军心急剧涣散的严峻现实,迫使蒋不得不沉重反思。军队政治工作何去何从,成为蒋反省的重点之一。12月,国防部新闻局按蒋的旨意,在南京召开团以上军队新闻工作检讨会议,强调以“对敌心理作战”为主要工作内容。会议期间,曾在南京孝陵卫表演过一次攻心战宣传品发射的实验。(16)与会人员,“眼见国军部队,军心涣散,士气消沉,而政工无能挽救狂澜,困心衡虑,更觉现行制度,实不足以应付来日大难”(17)。内心焦灼的蒋介石,同意提高政工机构的权责,加强“绥靖”政务。(18)会议决定将新闻局改为政工局。政工改组,是蒋企图为政工人员打气的举措。可是,“参加会议回来的军政人员,除在南京或上海游逛一趟和买点美国货物带回来以外,他们的士气更低沉了”(19)。政工人员对工作的懈怠与麻木,并非某个系统的个案,而是败亡之际国民党政权各机构各部门工作散漫、责任心缺失的普遍场景中的一幕而已。

按照决策,军队各级新闻机构随即筹备改组。1948年2月,国防部政工局成立,仍以邓文仪为局长。无论新闻局,还是政工局,编制较抗战时的政治部均大为缩小,“在解放军政治攻势下,很难发挥反击作用”(20)。4月,为配合总体战(21),政工局主要使命定为:“在充实军队政治工作,瓦解匪军之作战意志,加强绥靖地区政治工作,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总体战的方略,借以集中力量,达成剿匪救民戡乱建国的使命。”(22)

南京政府自建立起,每逢军事进展顺利,政工机构及其权责就会被缩减,仅仅负责战地宣传;每遇战争困境,蒋介石就会扩充政工机构及其权限,另外赋予政工机构民事权和保防权。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人员,尽管没有中共军队政工人员的工作热情、责任心与多样的工作方法,却经常缅怀1920年代大革命时期军队政工机构的权责。战况的恶化,对国民党军队政工机构反而是个福音。政工人员在意的,主要不是服务军队的机会增多,而是权力的升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工局部署了“戡乱”时期的若干政工事项。

纸上谈兵:政工局主要事项

政工局编印《三十七国军政治工作实施计划》,制定了政治工作在整训和作战时期的内容、实施办法、要求标准,并督导组织地方武力和加强民众组训。(23)依据1948年4月21日的组织规程,政工局负责拟定并推进军事区内一切民事配合军事的行动计划。(24)1948年6月4日,《各级军事机关部队医院学校政工(训导)纲领》发布,规定政工局除继续新闻局业务之外,1947年初划出新闻局的民事及康乐业务重新划归政工建制,并增加协同监察部队经理补给及军风纪事项等职权,派驻部队的各级监察官均由各级政工处指挥督导。(25)

与新闻局编制地位一样,政工局仍旧为建制幕僚单位,受单位的军事长官直接指挥监督。尽管如此,部队中的人事经理有所改变,军中国民党的组织得以报准恢复,并由政工人员推动党部工作。(26)改组后,政工组织体系未变,部队新闻机构改换新的名称,级层系统依旧,分特种、甲种、乙种、丙种、丁种、戊种6级政工处。(27)

为配合作战,随着政工机构改组的推进与职能权限的重新划分,各级政工单位试图贯彻蒋介石的旨意,力抓激励士气、加强军民合作等中心事项。

1.四大公开与士气提振

1948年初,政工人员反思过去政治训练只是虚有其名,连队基层工作并没有实际开展。为此,政工机构出台《连队新闻工作目录》,提出以连为单位,加强士兵思想教育,寄望能够达到团结军心和鼓舞士气的目的。(28)《目录》虽为新闻局所定,但其内容为稍后的政工局所承继,成为政工局意图推进基层政治工作的重要条文。1948年2月起,内战规模继续扩大,“国军士气日趋消沉,降匪屈辱之事时有所闻”(29)。有鉴于此,蒋令政工局编订《剿匪问答》,目的是让官兵知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无论是连队的思想教育,还是向官兵灌输《剿匪问答》,其意都是要激起官兵对中共的仇恨与敌意,增强战斗力。但能否实现目标,关键还是取决于政权的政治立场和部队自身的内部建设。邓文仪希望通过扭转部队风气,来改善军民关系,力推194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的部队人事、经理、意见、赏罚等四大公开。其要义是,通过整肃部队的坏风气,树立新的官兵关系,从而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既提高士气,又使官兵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提升战斗力,加强军民合作。(30)

人事公不公正,直接影响官兵的情绪,尤其关系到军心和士气的升降。《国军政工史稿》对此有深刻的检讨:各级部队的人事,多紊乱无章,徇私情讲关系,仅凭私人因素决定官兵职务的升降。甚至有因个人恩怨或妒忌心理,往往借权力,使应奖者不但不能得奖,且以各种罪名予以黜免。这使许多优秀干部心灰意懒,逐渐由向心变为离心,士气低落消沉。一到战时,不待解放军攻击,士气即先瓦解。(31)为扭转颓势,各级政工机构以团连为单位,组织包括官兵在内的人事评判会。

国民党部队士兵待遇微薄,生活清苦,将领吃缺营私,贪污中饱者比比皆是。即使比较有操守的高级将领,其收入与士兵所得,也是云泥之别。官兵之间的敌对情绪因此加速蔓延。为改善士兵生活,缓和官兵关系,政工局提请组织经理伙食委员会,促使经理公开。(32)

收入的悬殊,拉大了官兵之间的心理距离。官兵离心离德,下情不能上达,意见不能互相沟通,以致军心涣散,阻碍团结。部属中很多良好的意见与建议,因慑于长官的威势,不敢陈述。甚至有的部队官长,反对、阻挠军中的民主风气,强行向士兵灌输服从意识。(33)政工局为此建议各级部队,运用小组讨论会、时事座谈会、批评会,促使意见公开。此外,组织纪律监察评判会,促使赏罚公开。

2.土地条例与军民结合

对于如何改善民生,如何加强军民结合,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前有所规划,胜利后相继出台了系列有关农村问题的规章条例。1946年4月15日,南京政府公布《公有土地管理办法》;29日,又公布《土地法》及《土地法施行法》。(34)这比中共出台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还要早几天。可惜,各地并未解决底层民众的土地问题。蒋介石更在意用军事力量控制地方,而中共将减租、生产和练兵定为建立和巩固解放区的战略举措。(35)

战局的恶化,统治危机的加深,迫使蒋介石检讨“戡乱”之策。面对中共的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等组合拳的击打,政工局得出结论:“土改运动是中共兵役政策、财政政策和粮政政策的源泉,是中共的生命线和革命的总资本。”(36)1948年5月,特别接受蒋介石之命,检讨土地问题的政工局,主要从两个方面拟定对策,向蒋呈文:

一、土地所有与使用:荒地收归国有,奖励人民租垦,荣军遗族、复员官兵和退休退职退役的官兵配给耕田;政府照价收买多余的土地,转让给无地少地的民众耕作;制止地主的反攻倒算,不准还乡地主收回土地,以保障佃权,并将其列为各级行政官吏的重要考成指标;全国实行限田制度,避免土地的兼并与集中;确定地价累进税制,建立增价归公,及照价收买等实施平均地权的策略。

二、农业生产:政府应严格执行“三一”减租,并实施农业合作集体经营,以保障官兵日常生活,提高作战士气;设立农村合作社及农款贷借制度,以消灭剥削农民的高利贷资本。(37)

为改变民心离散、军民分割的被动状态,1948年6月,政工局被赋予促进军民合作及改善军民关系等各项职能,如:协助清查户口,编组保甲,恢复地方秩序;协助建立地方民众武力;扶植各种民众团体,组训地方民众战时任务队;协助地方政府处理土地田赋、财政金融、救济合作及社会文化教育事业。政工局决定各师政工处设政治工作队,以协导军民互助合作、建立地方自卫武力、组训民众、肃清零散的解放军为主要任务。(38)

为扩大宣传军民合作事宜,政工局提出敦请名人广播及发动学校社团出刊爱民墙报等,并将会议记录分送各合作单位查照施行。政工局为宣扬爱民事实,以激励士气振奋民情,曾编撰新闻稿及通讯稿十余篇,送各报馆刊登。为促进爱民拥军,造成拥军热潮,6月10日,政工局编成拥军须知小册子。17日,政工局将爱民拥军实施办法修正案及实施细则,签请行政院核颁施行。同月,政工局订定《加强实施爱民拥军教育方案》,签准以国防部令颁行,并分函教育、内政、社会3部及各省市政府,饬令遵办。(39)

政工局拟定的士气提振和军民结合的若干措施实施状况到底如何呢? 覆舟之鉴:主要事项实施评点

政工局长邓文仪如此回忆:“因为这时我们的工作早已失去主动,只有被动的应付,防制敌人的发展,不能主动的彻底打击敌人,当时环境的危急,工作的艰难,真非笔墨所能形容。”(40)邓的话语无奈地承认,士气振奋和军民结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绩。《国军政工史稿》的表达更为直接,如实陈述军队政治训练的虚空状况,在“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灌输方面,作战部队“无从实施”;即便实施,“亦无效果”。(41)

邓把工作无效的原因归结为改组时间的延误:“改组工作在实效上说已经是迟了,如果在一年前或军事委员会改组为国防部的时候,就改组或不放弃政治工作的名称与实质,也许共匪全面叛乱要延长时间及主客易势。”(42)《史稿》主要从工作方法和技巧入手,总结国民党军队与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优劣,得出国民党军队政治训练没有成绩的缘由。为何出现毫无效果的结局,无论是《史稿》,还是邓本人,都没有从官兵斗志、军民关系等最能代表政权政治立场处具体阐释。

1.官兵斗志沦丧

官兵斗志的沦丧,与四大公开没有取得成效紧密相关。

四大公开实施初期尚能发生些微作用,然而国民党部队习染已深,积重难返。各级政工人员为推行四大公开,被部队将领胁迫去职。《国军政工史稿》为此感言:“故法良意美,只以部队长执行不力,导致军事失败,良非偶然。”(43)军队全方位的腐败,导致政治工作中的四大公开难以推动。

四大公开推行无果,加剧了国民党军队各单位、各系统、各将领之间,以及官兵之间的隔膜与生疏。而这份隔膜与生疏,更直接导致各级部队军心离析。其后果,不仅底层官兵不知道“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即使高层之间,也是处处设防、处处钩心斗角。

全面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军队作战十之四五是打糊涂仗,底层官兵经常不知道与其作战的解放军的番号实力,士兵有十之八九不知为何而战。(44)不仅士兵不知道下一步如何行动,不知道为何而战,不少高级将领对军事计划也不知悉。即使在战时,部队将领对作战谋划也互不通气。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期间,国防部严电催促第12兵团北上行动,军师长以下各级干部,不明作战方针,干部多有隔阂,兵团司令黄维根本不做政治鼓动工作。(45)一连一团不知道作战计划与“为何而战”,还可以说与基层政治工作的效果有关。军师兵团也不知道作战规划与目的,绝非政工局和政治工作所能解决。这表明,到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从高端到基层,从整体到个体,整个作战机器与结构均已病入骨髓,完全是被动应付中共的打击。

到了危机总爆发时,在强大无比的中共党力的重击下,政工局及南京政府想起了党力的重要性。1948年5月,政工局吁请:“执行铁的党纪,贯彻党的命令,整肃党的阵容,树立新的作风。”(46)国民党军队中,党部历来仅具形式,并无权威。部队长官一律为党部委员或特派员,全体官兵均为党员。党部组织极为松懈,官兵对党的意识淡薄。党对部队的积极作用无由发挥,政工人员更不能运用党的组织关系,加强其权力与效能。在现实面前,政工局指出的党的问题与开列出的药方,纯粹是走走形式,发发牢骚而已。

除了大革命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不能有效地将党的大政方针与军队的行动结合在一块。面对军事局势的全面糜烂,甚至连蒋介石也无法用新的合理的话语来激励部下。1948年7、8月份的一天下午,蒋在励志社宴请与会人员,又讲了一些打气的话,并散发“为什么要剿共”之类的宣传印刷品,叫大家带些回去对官兵讲解。这些宣传物品,内容仍然是“共产党是不要国家民族的,共产党是苏俄的第五纵队,共产党人不要历史、不要文化、不孝父母、共产共妻”等等陈词滥调。(47)蒋与中共你死我活地斗争了几十年,竟然还是只能用陈腐的第五纵队、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等由头来反击中共,不得不说,作为军人的蒋,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太少,以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成绩,用以反击中共对国民党政权和国民党军队性质的分析与揭露。

缺乏有效的精神打气,导致从高层将领到底层官兵,都不愿意拼死效命。平津战役,尤其是军无斗志的最佳注解。1948年12月下旬,傅作义起家老本第35军被解放军歼灭,对傅的精神构成极大打击。(48)1949年1月中旬,天津被解放军拿下,傅部西窜绥远和东出大海的道路均被堵塞。傅意志动摇,与中共展开和谈,最终北平和平解放,近20万蒋的嫡系部队,仅李文、石觉等黄埔将领乘飞机离开。傅在1927年底守卫涿州一战成名,作战很有一套,到北平守城时还有近20万部队可以调用,却已没有再战下去的决心。驻平部队多是蒋的嫡系,也全然丧失继续战斗的勇气。刘安祺回忆:“北平一战实在令人遗憾,十几万大军就那样解体,在国军战史上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丑事。那么多人,很可以打的,结果那么完整的部队,出来时连带一个参谋的都很少。”(49)

自古以来,任何国家、任何军队、任何政治力量,不管采取任何形式教育军队,激发官兵的斗志,都不仅是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其重中之重。精神武装即告缺失,斗志自然全无,再强大的物质装备,再多的军队人数,再有名的军事统帅,在军事的对决面前,均成为瞎子点灯白费蜡。诚如《国军政工史稿》所言,“军事既已解体,政治工作更是无能为力,纯粹走走过场而已”(50)。

政工局的士气提振没有获得多大的疗效,另一项政工机构的重要事务——军民互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2.军民关系形同陌路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可以用民族主义来凝聚民心与军心。虽然民生问题一直处于危机边缘,但在大是大非的民族问题面前,暂时退居到从属地位。抗战胜利后,地方元气未复,人民生活困苦,人心士气都不振奋。(51)挟洋自重的国民党政权,没有真心与民更始。

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漠视,党组织对农工的排斥(52),军队内部的混乱不堪,使得党政军民隔膜丛生。一旦国共战争的军事天平从国民党军队转向共产党军队时,过于倚赖军事强力支撑起来的国民党政权,必将面临统治危机的全面爆发。

不管政工局纸上如何调整方略,军民感情都是越来越淡漠、敌对。在华中地区,为扭转军事颓势,国民党政府意图给伤残军人授田,以收买军心与民心。1948年1月7日,华中“剿匪”总司令部颁布《荣誉军人授田条例》,省政府还发布健全农会、实施有功战士授田及农地处理计划草案,决定以实施土地改革为提振士气的中心工作。(53)纸上的草案远远不等于真正的行动实施。从草案到定稿再到实施细则,从过去的保甲到现在健全农会,都需要时间去准备去消化。且在国民党政府军事、行政、党务、民事几乎瘫痪的环境里,草案根本无力落实。以华中的松滋县为例,1949年5月,湖北省松滋县成立有功战士授田委员会,并决定改组各级农会组织,未及实施,地方即告解放。(54)

面对党政军民的支离破碎,1948年3月,蒋亲临主持华中“绥靖”会议,决定以军事为主体,配合政治和经济,同时“进剿”。国民党政府决定采取竭泽而渔的战略,将战区内一切人力物资尽量征购迁移。总体战方案,先不说其能否推行下去,单从征调战区所有人力物力分析,就是逆民意而动。底层民众不仅没有从国民党政权那里得到切身利益,还要为战争承担人力物力成本。总体战方案,不啻是统治者焦头烂额之际想出来的饮鸩止渴的臭棋,使得军民之间难以形成合力,而且更激化原本就非常冷漠的官民关系与军民关系。

1948年4、5月间,根据政工局命令,华北“剿总”政工处人民服务大队成立,队员从青年军第208师中文化较高的下级人员中挑选出来,任务是随军搞战地宣传和战地情报。几个月后,这个大队就被撤销。

5月,国防部召开绥靖政务研究会,研讨总体战推行办法。行政院根据前项决议与研究结论,并参酌实际需要,订定《绥靖区总体战实施纲要》,颁布实施。透过《纲要》,能够看出国民党政权急火攻心,特别提出平均农地使用权、军人及遗族授田、组织合作或集体农场等条规,以实现耕者有其田。(55)

可惜国民党政府的土地等民生政策根本无法推动。华北“剿总”政工处。1948年曾经拟定《土地改革方案》,秋季招收一批大学毕业生,成立土改工作队。方案基本要点是没收不在乡的地主土地,在乡地主实行二五减租,并在北平南苑进行试点。该行动立即遭到有势力人物的反对,拥有土地的李培基在傅作义为他所设的便宴上,毫不掩饰地表示不满和反对:“共产党搞土改,怎么你们也闹土改呢?”傅在饭桌上没有作任何表示,事后嘱咐主持试点的人说办事原则是“外圆内方”。另一拥有土地的热河籍某政客则勾结国民党北平宪兵,故意向试点工作人员寻衅;某些反对者还直接向南京反映,弄得蒋介石亲自来电查询。(56)

政工机构设立军民合作站,原意是军民互利,改善双方关系。但实施结果并不是为民众谋利益,而是变相搜刮民众上。这些军民合作站的任务,“是对当地驻守的国民党军部队进行补给,强迫劳苦大众天天送粮、送菜、送肉,来供给他们的驻地官兵”(57)。军民合作站由团指导员与地方保甲人员采购每日所需的菜蔬和马料,但价格却比市价少三分之一,面粉价也比市价少一半,以致“当地人怨声载道,称国民党为刮民党,骂蒋介石为蒋该死”(58)。

国共战起,政工机构被赋予诸多民事权力。但政工机构加强军民联系的重点,却放在了组织保甲,控制民众。政工人员无力推进军队爱民的政治教育,仅靠政工人员在行军过程中进行消极监视,借以维持军队纪律。这并不能杜绝士兵对于军纪的破坏,偶尔守纪律的部队留下的好印象随即就被后来的部队所摧毁,军民关系一直不能改善。多年以后,政工最高部门不得不承认,在军民关系中,“只见民众不断的供应,而未见军队服务民众;且更有不法苛扰情事,是以民众虽恨匪畏匪,而对国军亦未表示欢迎”(59)。

结语:无力的哀挽

国民党政权土改无能为力,使得军队与农民之间的距离越隔越远,与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也是背道而驰。在中共各种舆论的宣传下,国民党政府被定位为地主利益的代表,“国军”成为维护地主利益的武装工具(60),南京政府自吹自擂的全民性,在现实面前受到底层民众与舆论的严重拷问。国民党统治的公平性、正当性、合法性不可阻挡地加速流失。

对于军民关系的恶劣程度,1949年11月,黄埔一期生宋希濂的反省掷地有声:“自黄埔以来,在军队中20多年,从未像这次指挥的部队,纪律败坏到这个地步。我们当年在广东的口号和国民革命军的信条,是‘爱国家,爱百姓’,而今天却弄到这样危害百姓,将何以自解!”(61)

中间人士何廉曾有这样的描述:“国民党政权在丧失仅剩的一点点民众支持的同时,它的军事力量也急剧削弱,那些当兵的人不愿再打下去,他们不能再打,他们吃不饱肚子,面对内战中的敌人,就很容易缴械投降或者被击溃。我回想快到1949年的时候,国民党在人民群众中哪里还能找到支持!”(62)

士气的沦丧,意味着作战力量大减。敌对的军民关系,不仅造成战力削弱,而且使得军队处处遭到掣肘,大减的军事力量,更被稀释与分解。

在败象纷呈、政权覆灭已定的大局势下,越来越多的部队自然不愿再做国民党政权的殉葬品。自1948年9月起,大面积的投降与倒戈,如烈性传染病般地在国民党军队中弥漫开来,令统治者甚为可怕的场景大规模出现了。

这一切,最突出地说明了政治工作的功效完全丧失。精神武装的极度匮乏,造成战斗力量的急剧衰弱。军事溃败,导致南京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

注释:

①学界有关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研究,鲜见专题论文发表。著作方面,台湾1960年版的《国军政工史稿》,是有关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的断代史巨著,相关章节探讨了1948~1949年的政治工作。

②“蒋介石批复刘峙修改〈剿匪手本〉报告代电”(1945年11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21~622页。

③[美]易劳逸:《蒋介石与蒋经国(1937~1949)》,王建朗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④[美]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1页。

⑤⑩(45)《杨伯涛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124~125、160页。

⑥蒋介石:“特种兵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上(1946年6月7日)、“特种兵的任务和努力的方向”下(1946年6月8日),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321~331、332页。

⑦参见李翔《战后国民党军队政治工作转向因素试析》(1945-1946),《民国档案》2011年第4期。

⑧蒋介石:“政工人员对于时局应有之认识与努力”(1946年8月8日对高级政工人员会议讲),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378页。

⑨(17)(29)(31)(41)(43)(50)(55)(59)国军政工史编纂委员会:《国军政工史稿》,(台北)“国防部总政战部”1960年版,第1046、1060、1260、1282~1285、1271~1281、1287、1044、1310、1373页。

(11)(14)沈云龙等编:《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台湾)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9~80页。

(12)(35)《中共之兵运工作》,中联出版社1946年编印,第23、4~6页。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藏号:E22/17。

(13)贾亦斌:《我与蒋经国从友好到决裂》,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3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15)中共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13日通过,正式发表于1947年10月10日。参见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 第十二卷1947~1949》,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429页。

(16)李廷芳:《解放战争期间的南京政府国防部新闻局(政工局)见闻点滴》,广东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48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18)(51)邓文仪:《从军报国记》,(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374~375、368页。

(19)周钧:《傅作义部队政治工作概况》,《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

(20)李以劻:“两度相随蒋经国的经过”,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51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21)国防部政工局编印:《绥靖区总体战之实施》,国防部政工局1948年版,第1页。

(22)(36)(40)(42)邓文仪:《老兵与教授——陆官第一期生的传奇经历》,(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337~338、339、338~340、340页。

(23)(44)国防部政工局编印:《三十七国军政治工作实施计划》,第51、33~35页。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藏号:E22/63。

(24)“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检发修正国防部政工局组织规程训令”(1948年4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页。

(25)(38)“国防部颁布各级军事机关部队医院学校政工(训导)纲领”(1948年6月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军事(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15、313~315页。

(26)政工局虽然明文规定政工人员兼办党务与政治工作,但实际上军队党务工作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参见孙桂珍《国民革命军政工制度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第228~229页。

(27)(32)中央训练团新闻工作高级干部训练班编印:《如何加强实施士兵教导》,国防部新闻局1947年版,第1、20页。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藏号E22/12。

(28)国防部新闻局:《连队新闻工作目录》,1948年版,第1~3页。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藏号E222/5。

(30)“国防部政工局三十七年六月份重要工作简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七八三/87。

(33)朱宏源:《罗友伦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49页。

(34)李新总主编:《中华民国史·大事记》第十一卷(1945-1946),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034、8043页。

(37)(46)《国防部政工局编〈剿匪方策〉政治部分》(1948年5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23、216~218页。

(39)“国防部政工局三十七年六月份重要工作简报表”,“该部政工局核派人员名单和第四处重要工作简报表,业务职掌分配表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七八三/87。

(47)(61)《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338页。

(48)《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页。

(49)《刘安祺先生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126页。

(52)“吴铁城在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党务检讨报告”(1945年5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政治(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85页。

(53)《湖北省健全农会组织,有功战士授田及农地处理实施计划草案》,湖北省档案馆藏,卷宗号:LS1-4-3906。

(54)松滋县志编纂委员会:《松滋县志》(内部发行),1986年版,第202页。

(56)仲文:《关于傅作义的华北剿总》,《傅作义生平》,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346页。

(57)郑重之:《第一快速部队被歼经过》,《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2页。

(58)周开成:《第八军进攻胶东解放区的回忆》,《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全面内战》(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60)“绥靖区处理地权扶植自耕农实施计划纲要说明书”(1946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财政经济》(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62)朱佑慈等译:《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0页。

第四篇:从三鹿的覆灭看企业文化建设

《易友》从三鹿的覆灭看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三鹿集团的覆灭是令人遗憾的,其董事长田文华晚节不保更是让人惋惜。如果三鹿的管理者们在接到顾客投诉的第一时间就认真对待,在查明真相后勇敢地召回不合格产品,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结石宝宝,三鹿也不会走向破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不可思议的大崩溃呢?

三鹿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利的外部因素,比如不法奶贩子的贪婪,在原奶里掺入三聚氰胺;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为扩张争夺奶源;政府监管不利,名优产品实行免检。这些原因虽然客观上影响了三鹿,但并不是三鹿失败的主要原因。

究其原因,三鹿其实是死在自己手里的。从内部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是因为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企业决策者忘记了核心价值观这个处理大是大非的指南针。其覆灭的原因,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见利忘义。

什么是义呢?核心价值观就是义。三鹿的决策者都忘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古话,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更忘记了他们自己提炼的核心价值观:为提高大众的营养健康水平不懈进取。结果,当他们发现问题时,不是及时纠正错误,而是知错犯错,一错再错,给无数消费者带来了痛苦,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么让三鹿忘掉大义的是什么呢?是利益。如果披露真相,召回产品,企业就要回收销毁货品,赔偿消费者和经销商的损失,企业信誉受损失,还会丢失市场,影响公司上市,甚至会影响国家形象(当

时正值奥运开幕前)。而如果能够蒙混过关,这些损失都可以避免。最终,在这场利与义的权衡中,三鹿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痛定思痛之余,我们有必要总结一下三鹿事件留给后人的启示。

一、要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三鹿事件告诉我们,要永远从顾客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是健康的文化基因,是打造百年老店的根基。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谁欺骗坑害消费者,认最终被消费者抛弃;真正把顾客放在心里,顾客就会把他放在心里。

二、要恪守核心理念,即使因此蒙受损失也不放弃。岁寒方知松柏高洁,企业文化核心理念要时刻坚守,尤其在不利条件下还能始终如一,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百年老字号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这就是同仁堂永远恪守的核心价值观,也正是它支撑着同仁堂历经四百余年而依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要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地。从公开的资料看,三鹿集团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文化在关键时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文化是伪文化,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在利益面前就把核心价值观抛到脑后。企业文化一定要落地,要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全体员工的思想,否则企业文化永远只能是墙上的标语和嘴上的口号。

愿我们的企业管理者能记住三鹿这个案例,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并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工作,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基业常青的DNA,成为支持企业持续成长的原动力。

2009年6月1日星期一

第五篇: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后感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读书心得

卢梭,一个天才式的构想家,在一个呼吁理性的时代,却将世俗的理性排斥在外。他把彼岸拉到此岸,把天国拉到人间;把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空间对立转化为人间道德沉沦向着道德拯救的时间发展,从而重新构建起一个道德共同体——道德理想国。

罗伯斯庇尔,一个天才式的实践家,被誉为是行走中的卢梭,他让卢梭的政治哲学从“贵妇的梳妆台上”真正迈入实践阶段,并最终演化为大革命广场狂欢山呼海啸的历史一幕。可以说,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一个天才构想家建构起一个此岸的道德理想国,另一个天才实践家将这个道德理想国付诸现实,乃至成为危险的政治乌托邦。然而,这个完全按照卢梭理想所建立起的雅各宾共和国最终还是越过了道德的边界,道德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的血腥暴戾成为卢梭在政治神学论在实践中的灾变。

朱学勤先生在他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一书中,以“从神学政治论到政治神学论”为引,重新解构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之父”——卢梭心中的道德共同体,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而在卢梭百年后,生前受到教会和启蒙学派双重排斥的卢梭却像受难后的耶稣一般重生。另一个行走中的卢梭——罗伯斯庇尔——和他的雅各宾共和国,一同演义了道德理想国的诞生、昌盛直至覆灭。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道德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也始终摆脱不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法国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如此相像?”道德的优越感、亢奋的革命情绪,这一切难道不是法国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所共同展现给世人的图景?或许正如朱学勤先生在本书的序中所说:“我哪里是在批判卢梭?我实在我自己和同代人的心里剥离出一个卢梭。”在现世中,我们同样也摆脱不了道德共同体的共鸣。一、一个人的卢梭

卢梭刚去世,帕克即断言卢梭是启蒙运动的集中代表,并首次把法国革命的激烈程度与卢梭思想的影响联系在一起。然而,卢梭的思想和当时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运动并不合拍。事实上,他移动了启蒙的重心,甚至攻击了启蒙的前提——理性和进步。这一看似绝对正确的前提在卢梭眼中显得一文不值。他把“进步”称作“最大的不幸”、“不断地使人类和它的原始状态背道而驰”,他把“文明社会的发展史”称作“人类的疾病史”。卢梭与整个启蒙学派最大的区别,或许就在于卢梭始终有着一颗“教士心”。卢梭少年时代的梦想,把人们牵入一种准宗教化的现世赎罪的心理状态。卢梭在总结与狄德罗等人的决裂时,就认为他有宗教意识,而对方都是一些居心险恶的无神论者:“无神论之所以不造成流血的行为,并不是由于爱好和平,而是由于对善漠不关心。哲学家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同专制制度通知洗啊的国家的宁静是想象的,那是死亡的宁静,它甚至比战争的破坏性还大。”

从哲学角度分析,卢梭在英国经验理性和法国先验理性之间做出了自觉选择。卢梭的这种“倒退”可以从帕斯卡到笛卡尔的法国本土先验理性中找到共鸣。他认为“有追溯到自然状态的必要,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追溯到这种状态。”因而首先需要清扫地面并抛弃一切陈旧的材料,以便重新建造一座美好的大厦。可以看到,卢梭之“倒退”,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倒退;卢梭之目的,是以逻辑方法尝试着把人类已然状态抽象净尽,大扫除一块空白的起点,以此建立批判的基地,审视人类已经走过的道路是否都属必然、应然,尝试更为理性更为理想的重建道路。当然启蒙学派并不会认同卢梭的这种“倒退”,甚至被他“教唆人类倒退”所激怒。在这场进与退的较量中,唯一能够读懂卢梭的也只有康德一人。卢梭的“倒退”就好像托古改制。古往今来,但凡托古改制者,大都是抱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尚古训、好古制,然而最终却逃不开一败再败的命运嘲弄。这一点上,卢梭像极了西汉末年的王莽。作为一个崇尚周礼的儒士皇帝,王莽企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其一切理论根据就是一部儒家经典《周礼》。王莽“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他一次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下属和贫民,自己却过着清苦的生活,夫人的穿着打扮像个仆人;又如他的儿子杀死了一个奴婢,为了表示法不阿贵,他勒令儿子自杀。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因为托古改制的失败,被史学家描绘成一个窃国的乱臣贼子。王莽企图将这个世界重新建构成一个《周礼》之下的理想世界,而卢梭想的则更远。他将历史一点点拆卸、还原,最终直指人类内心的自然状态:天赋良知。这就好比面对外族的入侵,王莽曾经说出:“我是有德之人,其奈我何?”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困惑,因为在他的眼中,道德是永远不会错误的,而自己既然是大德之人,就必然站在真理那一边。既便如此,卢梭同样也没有受到当时教会的认可。卢梭“把彼岸拉到此岸,把天国拉到人间。把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的空间对立转化为人间道德沉沦向着道德拯救的时间发展。”这意味着彼岸神性救赎话语转移为此岸意识形态话语,卢梭将一个世俗的人间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不可避免地出现某种回归神正论救赎传统的守旧色彩,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第一次探索人类生活于一个神性缺乏的世界如何重建道德理想,尤其是如何重建政治程序中的道德理想。”于是,一个心怀“教士心”的理想学家不得不遭受被哲学阵营排斥,又被教会当局驱逐的双重流亡命运。

二、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

卢梭死后,他生前的思想却得到了整个法国的认同,卢梭也如受难后的耶稣一般复活,从背景走上了前台。教会的迅速衰落使得神性的道德被打上了问号,而孟德斯鸠、伏尔泰可以作为理性的导师,却不具备道德的魅力。人们开始呼唤道德的回归。于是,卢梭成为一个由人而神的道德偶像。人类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成为卢梭论述自由的最好表征。“道德是拉紧理性与自由的关键一环。失落这一环,理性将误入歧途,自由也将迷失方向。”因而道德是可以凌驾于任何法律、信仰之上的。卢梭在政治法、刑法与民法后面加上了内心统治法——这种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者代替那些法律。

道德的异化使得原本神圣的道德理想演变成一场充满血腥的文明灾难。“上帝使人自由,以便使人通过选择而为善弃恶;那些想把政治与道德分开论述的人,于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将一无所获。”道德理想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将出现对是市民社会的大规模入侵,出现美德与恐怖相结合的道德转正,最终成为一个由道德构建起的政治乌托邦。而真正将卢梭的这一道德理想国付诸实践的,是另一个道德实践家——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曾在演讲中说到:“世界上的革命已经搞了一半,另一半也应该完成。这另一半革命则来自人最预料不到的角落——文明规范、文明程序、文明社会的解构和重建。”社会重建、政治实践,正是罗伯斯庇尔所要做的工作。他一手建立了一个道德法庭,并建立了一种新的逻辑:少数人总是有罪,居于人类中的少数这一事实本身,就是邪恶的证据,邪恶者不受法律保护。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道德审判成为残暴、自私的个人审判,最终使整个法兰西共和国陷入一场道德的漩涡之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个是道德理想国的精神教父,另一个是雅各宾共和国的创造者、道德的审判者,两人最终的命运也出奇的相似——控诉者被控诉、颠覆者被颠覆。卢梭窃取了教会的神职,在世俗的此岸呼吁道德的回归;又抽空了启蒙的基础,反对进步和理性。这势必激起了教会和哲学家的同时声讨。而后期的罗伯斯庇尔则和晚年的卢梭一样陷入了一场自己营建的道德困惑之中:“既然我是道德的,那么反对者只可能是站在反道德立场上反对我;而反道德者不是有错,只可能是有罪;唯我有美德,他人在犯罪。”这样的困惑一直伴随着卢梭走进先贤祠,也伴随着罗伯斯庇尔走向他自己设立的绞刑台。而他留给国民公会议员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强盗们得胜,共和国完了。”

三、道德共同体的现世共鸣

罗伯斯庇尔的墓志铭上刻着:“过往的人啊!不要为我的死悲伤,如果我活着你们谁也活不了!”这句话或许是所有法兰西人民在将罗伯斯庇尔送上绞刑台时内心共同的想法。在罗伯斯庇尔执政的后期,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立场和信仰的唯一标准。所有的政治斗争全部转化为了道德判断、道德斗争。“人民是美德的化身,我是人民的化身,因而我也是美德的化身;因此发生的所有政策分歧、政策对抗,只能有一种判断:他人在堕落,他人在犯罪。”这成了罗伯斯庇尔的道德逻辑。

道德共同体的另一个表现是个人意志的消灭。在道德共同体至上的前提下,个人意志不容许存在。公意是道德共同体共有的意见的表达,而在公意面前,任何个人的意见都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甚至由若干个人意志所组成的众意同样将受到异类者的待遇。公意被卢梭视为其整体思想框架中的灵魂和尖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公意代替了个人意志的表达,道德准绳被无限扩大,甚至最终代替了法律审判。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熟悉。朱学勤先生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前卢梭道德共同体思想的反思、大革命期间对道德底线的逾越,回眸中国、理解中国。事实上,当我们一步步抛开过往的陷落、迈向美好的未来之时,无论是欧洲的哲学家、历史学家,还是政治领域,都在试图用理论的方式剖析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市民生活和精神状况。是什么造就了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基础?启蒙运动究竟在大革命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建构于何处?朱学勤先生从对卢梭的解构中给予了答案。而从卢梭的道德理想国、罗伯斯庇尔的道德审判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个中国的影子。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的唯一准绳,任何人都无法摆脱政治的道德化和阵营化。罗伯斯庇尔在雅各宾派执政期间,将市民机械地区分为“人民的”和“反对人民的”、“革命的”和“反革命的”,以大量的道德理想词语换算具体的派别利益,最终全民族都进入了不言功利只言德化的理想阶段。只有正对历史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反思,从而更加真实的、坦然地面对将来。从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中,我们分明看到了文革时期的社会精神面貌,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道德审判的哲学逻辑。而这些,是我们无法忽视和必须面对的。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虚拟社区的兴起,网络道德审判的力量也变得愈发强大。在网络中,网民的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少。当所有的人都从事与你想象的锻炼项目时,你自我意识的东西会减少。在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的保证,仿佛与集体的信念想抵触的事实全都不再存在,最终成为集体意识的附庸者。这种集体意识的无限放大使人无意间产生了众意即是公意的假象,从而让整个网络社区成为一个虚拟的道德共同体。网络社区成员之间的意见互相影响,最终成为集体的意见。而这些意见很容易随着舆论的扩张,最终使得网络间弥漫着“我的意见即是舆论的意见”的心理暗示。而从卢梭和罗伯斯庇尔的悲剧来看,这种“我即是人民,人民即是我”的心理暗示很有可能在一个理想的道德环境中生根发芽。这些或许是我们在读了《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后所尤其应当引起警惕的环节。

下载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蒋家王朝的覆灭·教案示例之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5篇范文]

    初中历史《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教学设计 富顺县飞龙镇新农九年制学校 张映祥 第18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1、学情分析 在经过一年的历......

    黑恶不除 基础不牢——古代小说中西门庆团伙产生覆灭的启示

    黑恶不除 基础不牢——古代小说中西门庆团伙产生覆灭的启示 西门庆是《水浒传》和《金瓶梅》中一个臭名昭著的角色。他及其家人、家仆、猪朋狗友等,形成较稳定、人数较多的犯......

    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安娜·卡列尼娜》列文形象分析(共五则)

    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 ------《安娜·卡列尼娜》列文解读摘要:列夫·托尔斯泰笔下最具道德光辉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他极致的体现了作者“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主题,......

    教案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教 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

    there be教案

    There be 句型教案 一、学科: 英语 二、课例名称: “There be”句型 三、课型:新授课 四、:年级: 六年级 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理解并灵活掌握句型“There......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初步学会选择适当的测量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2、通过测量和比较等活动,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案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主备人:顾海芳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及学习刻画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 3. 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案

    《竞争?合作?》教案 高家堰中心学校 黄华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学生第一”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受到思品教学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