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生活化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生活化案例分析
黄成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在学校的花池里,有许多可爱的蜗牛,蚂蚁这些小动物。针对三年级孩子观察事物后写不具体,写不详细的缺点,还有农村的孩子家里没有人辅导的弱点,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我们学生的特点,我就抓住我们学校有利的条件,叫学生利用午休的时间去抓蜗牛,观察蜗牛。我就重点教学生写观察蜗牛,然后我设计了一篇:
蜗牛观察日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写下观察蜗牛的新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介绍蜗牛,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想象。
2.培养学生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记。
4.会用总分的结构描述蜗牛的特点。用上“接下来我观察的是蜗牛的„”“更神奇的是„”等连接语连接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说: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快乐,今天,我们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观察发现写成一篇日记,谁来说说日记的格式?
2、师生复习日记格式
3、师说:今天同学们去观察了蜗牛,我们今天就来写写蜗牛,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说)
4、老师展示蜗牛的图片,学生看看蜗牛有哪几部分组成。
5、学生说说还了解的有关蜗牛的知识?
6、生展示蜗牛(课前每一桌准备好两只蜗牛,装好放在瓶子里)
师:同学们静静观察五分钟,看到底两只蜗牛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习作指导:师提示怎样写蜗牛的触角
1.、从“头”开始,先来看它的触角。(生说师写,交流。板书重点词或好词,板书并给予表扬。)
2、师出示例文:
蜗牛的头上有两对一长一短的触角。长的一对顶端有圆鼓鼓的小黑点,那是蜗牛的眼睛。蜗牛总是睁着它那芝麻大的眼睛,好奇地探寻着世界,好像有千万个为什么。蜗牛向前爬行的时候,总爱摇着头,晃着两只长着眼睛的触角慢慢前进,仿佛在刺探前方的敌情。要是你用手触碰一下它的触角,它就像触电似的马上缩回它的安全屋——蜗牛壳里,老半天才慢慢地爬出来,谨慎得很!蜗牛的触角可以自由地伸缩,很有意思。
三、习作指导:迁移运用,观察蜗牛的其他部位和活动 1.连接语:
除了蜗牛的触角,你还想说说蜗牛的什么?(生说,师板书)
板书预:观察
头
触角
嘴巴(进食)
腹
腹足(爬行)
壳
尾
老师送你一个过渡句:接下来我观察的是蜗牛的()
更神奇(有意思)的是()()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2、师出示例文: 壳:一圈一圈螺旋形的;壳比较硬;跟田螺的壳差不多。背上背着重重的壳,当遇到危险时,就会钻进壳里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侵害。
口: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26000颗牙齿左右。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腹:蜗牛可以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爬行时用它的足紧贴在别的物体上,足部肌肉作波状蠕动,缓慢地向前爬行。腹面有长而扁平的足,借肌肉收缩而前进,前进时分泌粘液,干后闪闪发亮。
四、学生写日记
五、交流日记
六、评议日记
七、再写日记
八、展示优秀习作
案例分析:
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要先教会他们审题时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所以在揭示课题之后就马上出示习作要求,听听学生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后再开始下一步的指导。老师在对本次习作进行指导时注重分解习作操作的难度,帮助学生客服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把本次习作分成几个步骤来做,最具亮点的地方是叫学生自己观察蜗牛。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指导学生写具体,写详细。本节课所指导的教学生写好蜗牛的每部分,学生先说,教师板书重点词语或句子。然后再出示一些例文,学生就知道怎样去写生动,写具体。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去思考,去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表达观察后的感受,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讲评习作时,先进行总评,从题目的新颖、文章角度的不同、语言的流畅、情感的真实感人等方面表扬优秀的学生,然后展示精彩语段,让学生进行评价,再出示一篇完整的习作采用修改符号、眉批和总评的形式指导讲评,最后宣布四星习作的标准,鼓励学生写好习作。让学生观察后再习作,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第二篇:科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太阳和影子
课程改革启用的新教材,编排科学合理,紧贴学生的生活。因此使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时,应该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构建科学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生活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以前,科学这个词眼在我们看来是高、精、尖的代名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当真正接触科学课程,我自己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而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课文,它改变了室内实验研究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为光源进行实验研究,由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身体的解放,贴近孩子的生活;但完全遵照课本安排去研究,孩子们的兴趣显然不大,摆弄一会儿就失控了,满操场地跑开了,我感到这时只解放了孩子们的身体,没有完全溶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完全投入这个学习状态中,望着孩子们欢快跑动的身形,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投其所好,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秘密。于是,我把孩子招集过来,给他们布置了四个活动任务:①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出来;③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④想尽办法去踩到别人的影子。最后,跑累了,大家围坐在草坪上,进入了研讨:一找—藏两次活动,无形中的比较使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了影子产生的条件,根本无需你多说半句,而这是本课的重点!更让你惊喜的是,他们对影子的描述是那样逼真、细腻、实在:我的影子有时比人大,有时比人小;影子在我的前面,是因为太阳在我的后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记得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分米的认识”感触颇深。“分米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如: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份学生日记:今天早晨,我跑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做到了4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的听课。我刚读完,一些学生就开始笑起来。
师:你们笑什么呢?
生:怎么会有4米那么高的凳子啊!师:那改成4厘米呢? 生:4厘米不行,太小了!
师:看来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对,怎么办呢?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由此引出课题:分米的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长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来认识分米、建立对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然后联系生活,我问:“你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吗?(学生有的仔细观察教室有的在认真思考„„,不一会儿都举起手来。)生:讲台上粉笔盒的高度、我的文具盒的宽度、我这支(用了一些)铅笔的长度、我们家用的水杯的高度„„。
然后再出示1米长的小棒,学生通过猜想、验证、来知道米和分米的关系。随后让学生测一测自己的课桌的长度,学会用分米作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在学生认识了分米,知道了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自学教材例3,在小组里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在巩固练习中,贴近学生生活,我设计了把一些常见的动物的身高作单位,如小猫高20()、山羊高7()、小狗高50()„„,以农村孩子亲眼见过的动物来设计问题。
在课后,我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可以用分米作单位的物体长度,测一测,然后回来交流汇报。
【案例分析】这里,我从学生平时的生活日记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测量课桌的长度等活动,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来认识分米,使课堂活跃起来。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1分米的长度观念,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分析以上教学片断我认为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在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己有经验来体会分米产生的意义,经历分米的含义及1分米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并学习知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他们熟悉的“学生日记”导入学习,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实用性”是这节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分米在生活中应用都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学习和探讨的必要。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并通过课后延伸等方式,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深广的学习空间。
三、不足之处。本节课没有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教学内容讲到学生课桌,可以渗透国家学生课桌标准,在一些数据中进一步了解分米、厘米、米在生活中的运用。练习题型过于单一,设计练习题还应注重形式多样。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下面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学数学生活话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
一、导课生活化。
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
(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案例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
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里面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笑笑和淘气毕竟是课本上一动不动的人物,没有活力。所以有时候我让学生扮演淘气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一些题目里的人物。这样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为了当小演员而投入了到学习活动中。比如讲位置与顺序的
《上下》这一课时,我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面赛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把跑步得第一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得第二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同学的照片贴在最下面,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三名同学照片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案例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上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案例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我经常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孩子
们在生活中用数学。比如学完立体图形以后,我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在自己家里面找这些立体图形。学完0的意义以后,我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里面找一找哪里有0这个数字。学完观察物体以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用相机站在不同的位置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拍照并上传到qq群分享。孩子们在这样的练习中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乐趣。
第五篇: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
[教学片断 ] 师:同学们,我们家现在都有电话。有的小朋友家里有固定电话,有的家里有手机,那么你会打电话吗? 生:(齐声说)“会!”„„
师:“谁能说说怎样才能打电话给别人呢?” 生:“先拿起电话,然后拨数字。”„„ 师:“拨的数字是什么?” 生:“是电话号码。”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还会打电话。那你们知道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现在用数字写出家里的电话号码。” 生:“写好了。”
师:“请你们数一数,你们家里的固定电话号码和手机号码分别由几个数字组成?” 生:“ 8个„11个„” 师:“我们的家庭固定电话号码都是 8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8个数字一个也不能遗漏;同样你打手机的时候,11个数字也是一个都不能少。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别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吗?” 生:“想。”
师:“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可以自由活动去记一下你们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带上纸和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记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刚才都记得很认真,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 生:“想。”
(教师写出电话号码,学生记。)
师:“如果学习遇到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吧,老师帮你解决!” 生:“谢谢老师。” 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寻找生活中的数、让数学走进生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特意设计了一节《我们身边的数》的活动课。
一、在选择教学内容和定位教学目标上寻求创新 本节课将“我们身边的数”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对教材的把握与创新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较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二、紧紧围绕“生活中的数”设计教学环节
这节课,就是从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在以上的教学片断中,通过认识电话号码,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记一记、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记录、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
三、回归“生活天地”,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这个教学片断,通过电话号码的认识与学习,让学生认识数字、记录与分析数字,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旨在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