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生活化作文教学案例
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案例
南方一小张赛
设计思路:小学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对其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就相应有所提高。不仅能通顺流利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会分段,有中心。还应学会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使文章增色。结合本班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语言平淡,缺乏说服力的问题。设计本课,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排比句准确而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怎样使自己的作文更添亮点。教学步骤:
片段1:师:(大屏幕展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根据此排比句修改过的陈述句,学生比较。并说一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句子1:母爱是什么?
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
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
母爱是早上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
母爱是„„
句子2: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生1: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
生2:我读排比句似乎更能表达我对母亲的爱。而且用了排比句感情更强烈。
生3:后面用了一个省略号似乎还没有说完。而陈述句是平铺直
叙,感情一般。师:很好,你们能比较出排比句有这么多好处,那为
什么不把它用在我们的作文中去呢?(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直接入题,既节省时间,让学生很快地明白本
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而且对一般的陈述句和排比句进行了比较,初步
感受了排比句的妙处。)
片段2:
师: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你还能说出更多的句子吗?(大屏幕展
示句子)
希望是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
希望是春天归来的燕子;
希望是 ;希望是 ;希望是 „„
生1:希望是春天刚展开笑脸的桃花
生2:希望是春天刚扎好辫子的柳树
生3:希望是春雪覆盖下努力生长的麦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赶快把这个排比句工工整整地写在你的作文本上,并向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春天的景物作为此排比句的原材料,再加上拟人的修辞手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被打开了,相应的精妙的句
子应运而生。无不另人为他们质朴的童心拍手叫好,学生把自己所说的排比句写在作文本上,读着这和儿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特别有
片段3:
出示多个课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找出排比句的普遍特点。学生
归纳出:
1、几个句子句式相同;
2、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构成。
片段4:
师:请补充下列句子,并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
句子:
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
难道友谊 ?
难道友谊 ?
难道友谊
„„
生1:难道友谊不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吗?
生2: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
生3:难道友谊不是你摔倒时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吗?
生4: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
生:这个排比句他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
师:观察得真仔细啊!我们都知道,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那谁
还能说一说,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反问句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拟人,设问等等。
师:那你能上面这个“排比句+反问句”的句子改成“排比句+设
问句”的句子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回答:
生:友谊是什么?友谊是你心灵的一张创可贴;是你劳累时的一
杯清茶„„
(设计意图:此过程通过对排比句中另外的修辞手法的观察,让学
生明白了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
容。学生在补充句子的同时,通过同学及老师赞许的目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积极发言的快乐。同时也找到了拿捏文字的乐趣。)
片段5:
师: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旅游观光区,一家三口正
高高兴兴地坐在缆车上观赏周围群山的风景。突然缆车绳索断裂,三
个人随即掉入水潭,说时迟,那时快,爸爸用双手将女儿举过头顶,努力举出水面。女儿才没被水淹没,而她最爱的爸爸妈妈却永远地离
开了她„„(播放音乐FLASH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学生欣赏师(深
情地):事后,小女孩时时陷入深深地痛苦之中,这痛苦中有思念,有愧疚,有伤心。如果,此刻你就在小女孩的身边,你会怎样安慰这
个小女孩呢?请用上排比句。学生思考并书写。
生1:爸爸离开你了吗?没有。你就是他生命的延续;妈妈离开你
了吗?没有。她在天堂看着你要好好活下去;老师离开你了吗?没有。
他(她)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学习;同学离开你了吗?没有。他们
都在盼着你回家。
生2:别再难过了!昨天已经过去,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别再难过!
噩梦已经消失,世界依然美好;别再难过!爸妈没有离开,他们只是
去远行„„
(设计意图:写作本就是为生活的感悟而写。它不应该被命令所挟
持,被烦闷所压迫,被平淡所充斥。另外也让学生明白“人情练达即
文章”的道理。)
教学反思: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
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
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
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
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
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
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
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
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
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第二篇:科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太阳和影子
课程改革启用的新教材,编排科学合理,紧贴学生的生活。因此使用这些教材进行教学时,应该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构建科学教学的大课堂。让学生参与生活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体验。以前,科学这个词眼在我们看来是高、精、尖的代名词,离普通人的生活太遥远了。当真正接触科学课程,我自己才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而儿童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否,最终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和科学生活习惯的养成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这样一个观点:人人可以做科学,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在学习《阳光下的影子》一课,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课文,它改变了室内实验研究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到室外以太阳为光源进行实验研究,由室内转向室外研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身体的解放,贴近孩子的生活;但完全遵照课本安排去研究,孩子们的兴趣显然不大,摆弄一会儿就失控了,满操场地跑开了,我感到这时只解放了孩子们的身体,没有完全溶入他们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完全投入这个学习状态中,望着孩子们欢快跑动的身形,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投其所好,让他们利用自身的跑去研究影子的秘密。于是,我把孩子招集过来,给他们布置了四个活动任务:①快速找到自己的影子;②很快把影子藏出来;③变化你的影子,你有什么发现;④想尽办法去踩到别人的影子。最后,跑累了,大家围坐在草坪上,进入了研讨:一找—藏两次活动,无形中的比较使孩子们毫不费力地发现了影子产生的条件,根本无需你多说半句,而这是本课的重点!更让你惊喜的是,他们对影子的描述是那样逼真、细腻、实在:我的影子有时比人大,有时比人小;影子在我的前面,是因为太阳在我的后面;要是太阳在东面,那影子就在西面;影子是黑色的……。
第三篇:教学生活化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生活化案例分析
黄成池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就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在学校的花池里,有许多可爱的蜗牛,蚂蚁这些小动物。针对三年级孩子观察事物后写不具体,写不详细的缺点,还有农村的孩子家里没有人辅导的弱点,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我们学生的特点,我就抓住我们学校有利的条件,叫学生利用午休的时间去抓蜗牛,观察蜗牛。我就重点教学生写观察蜗牛,然后我设计了一篇:
蜗牛观察日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写下观察蜗牛的新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介绍蜗牛,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想象。
2.培养学生亲近小动物的情感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试着写观察日记。
4.会用总分的结构描述蜗牛的特点。用上“接下来我观察的是蜗牛的„”“更神奇的是„”等连接语连接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说: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快乐,今天,我们要把自己最感兴趣的观察发现写成一篇日记,谁来说说日记的格式?
2、师生复习日记格式
3、师说:今天同学们去观察了蜗牛,我们今天就来写写蜗牛,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生说)
4、老师展示蜗牛的图片,学生看看蜗牛有哪几部分组成。
5、学生说说还了解的有关蜗牛的知识?
6、生展示蜗牛(课前每一桌准备好两只蜗牛,装好放在瓶子里)
师:同学们静静观察五分钟,看到底两只蜗牛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二、习作指导:师提示怎样写蜗牛的触角
1.、从“头”开始,先来看它的触角。(生说师写,交流。板书重点词或好词,板书并给予表扬。)
2、师出示例文:
蜗牛的头上有两对一长一短的触角。长的一对顶端有圆鼓鼓的小黑点,那是蜗牛的眼睛。蜗牛总是睁着它那芝麻大的眼睛,好奇地探寻着世界,好像有千万个为什么。蜗牛向前爬行的时候,总爱摇着头,晃着两只长着眼睛的触角慢慢前进,仿佛在刺探前方的敌情。要是你用手触碰一下它的触角,它就像触电似的马上缩回它的安全屋——蜗牛壳里,老半天才慢慢地爬出来,谨慎得很!蜗牛的触角可以自由地伸缩,很有意思。
三、习作指导:迁移运用,观察蜗牛的其他部位和活动 1.连接语:
除了蜗牛的触角,你还想说说蜗牛的什么?(生说,师板书)
板书预:观察
头
触角
嘴巴(进食)
腹
腹足(爬行)
壳
尾
老师送你一个过渡句:接下来我观察的是蜗牛的()
更神奇(有意思)的是()()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2、师出示例文: 壳:一圈一圈螺旋形的;壳比较硬;跟田螺的壳差不多。背上背着重重的壳,当遇到危险时,就会钻进壳里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侵害。
口: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26000颗牙齿左右。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腹:蜗牛可以在各种物体上爬行,爬行时用它的足紧贴在别的物体上,足部肌肉作波状蠕动,缓慢地向前爬行。腹面有长而扁平的足,借肌肉收缩而前进,前进时分泌粘液,干后闪闪发亮。
四、学生写日记
五、交流日记
六、评议日记
七、再写日记
八、展示优秀习作
案例分析:
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要先教会他们审题时着重联系生活实际,所以在揭示课题之后就马上出示习作要求,听听学生对习作要求的理解后再开始下一步的指导。老师在对本次习作进行指导时注重分解习作操作的难度,帮助学生客服对习作的畏难情绪,把本次习作分成几个步骤来做,最具亮点的地方是叫学生自己观察蜗牛。然后再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指导学生写具体,写详细。本节课所指导的教学生写好蜗牛的每部分,学生先说,教师板书重点词语或句子。然后再出示一些例文,学生就知道怎样去写生动,写具体。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去思考,去扩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表达观察后的感受,充实自己的情感体验,讲评习作时,先进行总评,从题目的新颖、文章角度的不同、语言的流畅、情感的真实感人等方面表扬优秀的学生,然后展示精彩语段,让学生进行评价,再出示一篇完整的习作采用修改符号、眉批和总评的形式指导讲评,最后宣布四星习作的标准,鼓励学生写好习作。让学生观察后再习作,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生活化。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案例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面对21世纪的小学数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为人人所学”。下面是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学数学生活话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
一、导课生活化。
在教《整理房间》这一课的时候,我们把情景图送到广告公司打印,打印出来的情景图足有半个黑板那么大。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再比如《看一看
(一)》这节课导入的时候,直接给学生出示了一个布娃娃玩具,让表现好的学生(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师的手机给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在电子白板上让全部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也不一样。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案例
二、学习过程生活化。
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里面有几个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和学生一起学习。但是,笑笑和淘气毕竟是课本上一动不动的人物,没有活力。所以有时候我让学生扮演淘气和笑笑,或者扮演课本上一些题目里的人物。这样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很多学生为了当小演员而投入了到学习活动中。比如讲位置与顺序的
《上下》这一课时,我选了三个学生在讲台前面赛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领奖台,把跑步得第一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讲台的最上面,得第二名的学生的照片贴在奖台的第二层,第三名同学的照片贴在最下面,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三名同学照片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的学习过程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案例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让几个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和收到苹果的数量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根据黑板上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并且解答。再比如上位置与顺序《教室》这节课时,我说哪一排、从左数的第几个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谁右边的第几个小朋友特别自觉,让学生找我说的是谁。每个学生都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样的课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案例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所以我经常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孩子
们在生活中用数学。比如学完立体图形以后,我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在自己家里面找这些立体图形。学完0的意义以后,我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里面找一找哪里有0这个数字。学完观察物体以后,我布置的作业是用相机站在不同的位置给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拍照并上传到qq群分享。孩子们在这样的练习中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得到了乐趣。
第五篇:作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戴莎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作文教学不仅要面向书本,还要面向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项活动,给学生创造出可参与的环境和事情,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启发他们回忆、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和能力。
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是课堂生活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开展主题队会、科技小组、才艺活动组,学生可根据爱好,选择某一活动。学生喜欢某种活动,也就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全身投入。在活动中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也在活动中感受了生活,从而想表现生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这对于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极为有利的。作文课如何变老师讲得多、指导多为学生趣味多、主动多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记得我曾亲眼目睹了我校李老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作文课。那是三年级的一堂作文训练课,李老师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同学写作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学生亲身经历的写起来顺手,也有感情。作文指导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显得有活力、有情趣。
“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呢?”作文课一开始,李老师就兴奋地问道。
“想!”大家笑着回答,声音特别响亮。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对游戏是多么喜欢,尤其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老师一起参加,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李老师首先告诉大家游戏的玩法规则。如:选两位同学当“木头人”(不动、不笑的人),另外再选出几名同学在两个“木头人”面前做各种夸张、搞笑的动作。如果“木头人”笑了,说明装“木头人”失败,反之成功。在游戏过程中,许多同学为了使“木头人”笑起来,都使出自己搞笑的“绝招”。课堂上时常出现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声。其中就有一位较胖的男生在“木头人”面前拼命扭屁股的动作,惹得同学们及全体听课教师捧腹大笑……
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挑一个最喜欢的、有趣的过程说一说时,个个手举得高高的,抢着说。
“你们再给这游戏取个题目吧,写在纸上,比一比,看看哪位小朋友取的题目最棒。”话音刚落,只见学生笑眯眯地写起来。我想:可能把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他们思路会更开阔,兴趣会更足。
果然不出所料,只一会儿工夫大家便写好了。于是李老师让一组组同学上台展示交流,说说理由。结果
题目真的各式各样。例如“木头人”活了,有的命题为“我成功了”,还有的命题为“木偶历险记”等等。我暗自惊喜,这远比老师的统一命题好多了。
针对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二十分钟的写作比赛。计时刚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唰唰地埋头写起来。
比赛结束,老师又让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推荐佳作。在小组里,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你这句话不通!”“哟,你这里有好几个错别字!”“你只写自己,活动中还有其他同学的情景,你为什么不写?”“你的过程太简单了”“你没有写出心理活动”……小朋友们互相阅读着、议论着,有批评、有表扬,他们全然忘了这是在上课。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读!”“我!”“我!”各组的同学争着举手,不愿下课。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改革以往的“一言堂”,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因此他们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在笑声中,他们尝到了学习作文的快乐,我们老师也从中体会到了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的甜头。
二、面向生活 放胆习作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本体”,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是一种自觉形式的生活教育,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生活教育。
生活是有“序”的,作文教学的尝试必须遵循三个序列:一是以表达为主线。围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两项语言表达要求,尝试句子说话、片断说话、篇章说话训练;尝试看图说话、片断仿写、观察日记、课堂素描、布局谋篇等训练。二是以观察为先导。因为,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会作文的基本素质,通过观察画面,落实图文对应;观察自然,寻找素材,增长见识,感受大自然气息,体验自然乐趣;生活则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人生事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特征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观察画面、观察实物、观察生活这三个循环的尝试,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这就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三是以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只要在尝试观察画面、观察实际的人、事物、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和谐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决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是“生”的,生机盎然,无时不在。作文的取材和教学,都难以避免程式化和学术气。如果我们把枯燥的命题作文进行一番“消化”,就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生机”。根据现实结果,尝试一些信息见闻,辩论争议,感想体会,通信便条,布置设计,说明介绍,过程描述等,作文不至于“无病呻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作训练,以前作文指导由于老是模仿、依样,所获得的结果总比
别人慢几个节拍。罗索就曾断言:“人类事业的创造原理是希望…….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生活是“活”的,要有活的教材,就要将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活的教材,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才,这活的人才就是创造人才。
教学需要活教材,活方法。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命题作文可以分解操作,实验、设置场景、补写、扩写、续写、看图作文、课文同步习作。在强调自主意识的同时,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动”的形式,进行遣词造句,游戏生活,表演情景等尝试。社会生活是沸腾的,又是美好的。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作文教学的治本之道,就是以生活为基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由自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放开眼界,面向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就像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因此,我们在指导作文时,提倡四多:一是多读课外书,观看影视作品。二是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凡人小事。三是多练笔,勤修改。四是多提问,多思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议可发。那么,作文就由苦事、难事变成了乐事、趣事。
※此文荣获2005年端州区小学语文课改优秀论文二等奖。
谈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
作者:韦国江 文章来源:田东县思林镇兴恒希望小学 点击数:737 更新时间:2009-11-10
谈到作文指导,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不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真的那么难呢?笔者认为,那可未必。主要看我们的教师怎样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指导,是以“我”为核心,把学生套在条条框框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采用过去陈旧的方法,将学生套在一个模式里,按老师的模式来写,那简直是强制性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必然抑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做好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说话开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城镇学生所见视面窄,很少接触外面先进的世
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就是由于视面问题,造成农村小学生胆小怕事、害羞、不善言语;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单一,更加抑制了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堂作文课上,只听到教师的说教声,却听不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唯唯喏喏。这样,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岂能不被抑制,教师指导起作文来怎能不困难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办法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核心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一、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会说一句通顺的话,将他们观察到的、想到的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表述出来。到了三、四年级就要加强片段作文的指导,这段时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或近段时间来喜闻乐见的事情口头表述出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用文字写下来,就了片段作文;这样,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何愁学生写不出三、四百字的片段作文呢?更何惧已有一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五、六年级学生写不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呢?主要学生会说了、能写了,他们不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了吗?有了“兴趣”这位老师,我们指导起作文来还有何困难可讲呢?
二、从范文出发,向生活掘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小学生,我们要逐步提高片段作文的要求,帮助他们挖掘作文题材。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作文常出现写不具体、突出不了重点等毛病。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在讲授课文或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嚼、品味文章的内容及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布置他们在课后找一些同类的文章阅读或在班上朗读,模仿说、写。这样,读同类的范文多了,写起同种类型的作文也就容易了。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学一写三,即学一段(或一篇)范文,就让学生说、写几段(或几篇)同类的文章。如学了《海上日出》就引导他们写《山上日出》或《乡
村月出》,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就引导他们写《记家乡的×××洞》,学了《我家的小花猫》就引导他们写《我家的小××》等。千万别让学生陷入范文里不能自拔,切忌抄范文,而是让他们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自如、更熟练地把生活中的题材构思成自己的作文。
三、走进大自然,向生活思意
农村小学的学生每天无不在大自然中度过。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他们同样具有城市孩子所具备的天真活泼,所不同的是他们每天所接触的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规律,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水,雨后万马奔腾的自然洪水,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都是农村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值得观察、描写、感受的内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悟出自然生活的乐趣。如指导学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蜜蜂的勤劳酿蜜,进而联想到蜜蜂勤劳酿蜜的原因是为了一年到头有甜蜜的蜂蜜吃;结合现实生活人们只有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甜蜜幸福的好日子。指导学生写《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靠技术才能喜获丰收;从《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没有春天人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秋天的丰收硕果。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学生将自己在自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作文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既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也开发了学生智力,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享受生活。
四、走进民间,丰富学生想象
农村小学生跟城镇的小学生所见的世面不同。他们虽然看不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但他们却能真实地看到农村人们生活的日益美好,听到丰富、神奇的民间故事。所以,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深入民间,到民间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预定家乡未来的美好前景;听老人讲那丰富、神奇、动人的故事。回到学校指导他们写想象作文。如《我们村的甘蔗楼》、《我们村的瓜果楼》、《我们村的2050》等;或组织学生开展续写故事(编故事)竞赛。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感受,让他们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写到作文里。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精彩的作文。同时,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指导作文难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三)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居教学原则之下,比教学原则具有更多的操作性;居教学方法之上,比教
学方法具有更多的综合意义和理性指导。
据此,我们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作如下的界定:小学作文生活化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
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主要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都一直认为,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
练笔育人的途径。
(二)生活作文思想是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内容
(一)创设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环境,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
写的境界。
(二)营造好作文环境,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
水平,让学生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能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
五、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生活化策略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反映。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二)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动生成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性,没有生活化策略。
(三)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 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五)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六)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七)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前进,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
教学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
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著名风景区导游”……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科技艺体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 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具体抓了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了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 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们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
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设计人物角色。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设计班队活动,设计美化校园,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七、研究成绩。
(一)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我们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生活作文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学校的师陶学陶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
(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通过研究,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编印《作前指导教案集》一套。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作品增多,现共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学校编成《童心》一书。
(三)取得了整体效应。由于生活作文研究的整体性,学校的整体工作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工作综合评估连续四年获得县第一名。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作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达到了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生活教育理论育 真人的目标。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大语文教学的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改趋势》 河南大学出版社
《构建生活大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 2000、9 2001、1 2002、2
《小学语文教师》 2001、6 2002、5
《人民教育》 2001、9 20025 《小学教学参考》 2001、10 2002、1
《小学教学研究》 1999、11 《语文教师之友》 2000、3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5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作者:李修成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163期 2009-12-16 9:37:01
热点推荐:
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文学大赛截稿倒计时
悼念本网小作家、我们可爱的朋友董旭云同学
说说您对三大集团的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的看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现在,很多学生一提笔就觉得无话可说,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心里没有“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生活情境。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我的班主任”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互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模拟角色,使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拟定生活化的习作文题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命脉,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单一化现象,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作文强调从现实生活及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
1.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让大千世界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例如,我指导学生观察街道的建设与变化,留心家中生活设施的改变,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慢慢地,学生笔下的世界开始变得精彩起来。
2.创造想象氛围。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其大胆想象。
例如,教学“假如我是……”时,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在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未来。
3.优化活动,写出童趣。
活动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眼中有物,笔下才能“有神”。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在描写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用几个象声词的练习。这个练习看似简单,但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不精心设计,学生是写不出精彩来的。因此,教学时我带学生去不同的地方体会不同的象声词。于是,“湖面炮声隆隆,汽笛声声,电光弹腾空而起,人工烟雾笼罩湖面”“蓝色的天空中伞花朵朵,刺耳的呼啸声不绝于耳”等一幅幅声像结合的立体画便跃然纸上。
四、设计人性化的作文评语
教师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1.情感性。
教师的评语要以情感人,敞开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轻扣学生心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用心关心他,用情欣赏他,用爱发现他,以此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一次,我们班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的学生在《我渴望》中吐露真情。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从你的字里行间,老师看出了你对母爱的渴望。你质朴的语言,淳朴的感情,令人动容。老师觉得你是个优秀的孩子,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让家人对你刮目相看,并以你为荣的。”当这个学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从此,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2.趣味性。
教师一句深刻而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一个不会用标点符号的学生的习作中这样写道:“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我在文中的位置呢。‟。”从此,这个学生很少再乱用标点符号了。
3.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
例如,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在写作中能运用到古诗文。此时,教师不妨在评语中送上一句:“你真了不起!能把古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我想,每一个学生读到这样的评语都会心花怒放的。
4.启迪性。
当教师面对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时,不应直接给予批评,而应用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例如,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炒鸡蛋》中,没有把自己学炒鸡蛋的过程写具体。我并没有直接用“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指出文章的不足,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学生看了批语后,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修改。
综上所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从生活化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准确地抒发自己“心中”的“意思”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