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大河二小 吴标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一句广告台词凝聚着的不仅仅是其中所包含的商业价值,更多时候折射出来的是其中的人文内涵;与他人交流时,往往漂亮精彩的阐述更能够得到对方的青睐,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语文,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对生活的一种艺术加工再现,是生活的艺术化。然而艺术化的语文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作文的模块上。而事实上的情况是如今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每每是谈“作文”而色变,逃避作文甚至是讨厌作文,针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着不可退却的责任,我们要指导学生规避这种浓郁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去体察生活,向生活这个万花筒汲取营养,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学生向生活学习,写作体现生活色彩。然而要怎样去实现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呢?生活是博大的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选材该如何做出抉择,是不是什么题材都是向现实生活随意的撷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否则一切就显得杂乱而没有了章法。现在我们不妨以具体的个例作为出发点去简明的阐发一下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1.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这就要求咱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进
行写作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要求学生去写平时的所见所闻,不能只是记流水账似的流于表面上的功夫,否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空洞无质感,对此就要求学生在描述生活场景的时候表现自我的个性,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提炼升华主题。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们在记录同样的一个生活事件时,却会出现许多的学生诸多行文上质的差别,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上的训练很有必要。比如我们在上《芦花荡》的时候,里面有很多烘托气氛的描写环境的句子,这些句子给文章增添了美感。当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学生仿照例句进行仿写。如“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句话以一幅优美静谧的自然之境,暗示了战时环境的险恶。学生在写作时就可以以此为例进行仿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渲染来展示一定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2.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不要给学生框定死了作文框题,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超常的想象力。而要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如我在开学之时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话题作文,以“我的理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但是不能够出现四不像的情况,要以一种文体为主,结果很多同学是以时下比较流行的穿越形式写成了文章,通过穿越学生们将自己的想象
力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穷极变化,耐人寻味。
3.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写作文源于生活,要善于观察生活。比方说在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十月,当你沐浴温暖的阳光时,要求你以一句话来写你的感受,你会怎么写?不少同学可能当时想到了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温暖,但同样的一种温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借助于另外的一种触觉去感知呢?“清晨,站在阳台,沐浴着暖和的阳光时,我仿佛嗅到了一股秋天的味道。”同样是写感受,这里面就用到了通感的艺术手法,将本是触觉上的感受付诸于味觉,这样一来不仅更加的形象传神而且还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4.厚积薄发,重视生活的积累。众所周知,写作教学与写作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养成好的习惯,要博览群书,在书中寻找灵感,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一部好书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看一部好书也是间接的向生活讨教,这是前人在总结生活经验的前提条件下的真实感悟,对于学生的写作大有裨益。
5.巧练多思,多评多议。写作不是自发自为的活动,需要系统的训练。然而在写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写作训练往往具备随意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尽管如此要想将一篇文章写得能够有点深度,这就要对生活进行思考和感悟
了,感悟和思考的深度也就影响了作文的气质和深度,所以说一篇好的作文终究是要体现一种大的作文“生活观”的。因为生活才是一切思想的源泉,是作文的灵魂所在。
语文的学习贯彻人的一生,学好语文至观重要,而学好语文又以一个人的作文水平相牵连,因此身为语文教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它是任重而道远的。让作文教学“生活化”,也许谈的很勉强,存在诸多错误之处,本人也是才走上教学的岗位,诸多缺点,还有赖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最后以一首诗结束我的论述,也算给自己的一个自勉吧!
三尺讲台一生爱,青春多彩黑白开。
时间爱心如良种,穿越贫瘠秋收来。
第二篇: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本文从分析现行教学的问题入手,在教学设计、教学举例、实验选材及教学方式几方面提出了“让教学要回归生活”的看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回归;生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这一目标呢?大家知道,要想被评上优质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落幕,教学过程则要反复推敲揣摩,什么时候提问,多少时间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回答问题等,做到丝丝入扣、无微不至。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备学生”。试问:这种“华而不实”的物理课是新课程改革下所需要吗?
有篇报纸报道了国外这样一节生物课:蚯蚓。上课从学生捉蚯蚓开始的,把蚯蚓掉在地上,教室里一片乱哄哄的。事后有人问这位教师,你为什么要让他们去捉蚯蚓呢?这位教师说:“如果这节课下来,学生连蚯蚓也不会捉,那我讲它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教学不必一味追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任务是否落实”,“课堂板书是否美观”等表面的东西,只要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无须面面惧到,哪怕教学任务没有落实又有何妨呢?
二、探索
⑴教学设计:来源于实际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质疑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从而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开普勒发现了与第谷观测数据有不可容忍的8’误差从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卢瑟福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等等。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中,我问学生:“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桥,有石桥,有木桥,有平板桥,还有圆拱桥,为什么圆拱桥要造成圆拱状?”好多学生各抒己见,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美观,圆拱状和水面的倒影浑然一体,像一轮圆月;二是为了坚固,拱起来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当我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时,学生都想不出来。进行了受力分析后,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车在拱桥上以一定速度行驶时,对桥面竟没有压力,这桥真神奇”,“老师,那么古人设计出拱形的赵州桥,他们知道这原因吗?”等等,这节课就在学生的惊嘘声中结束了。当然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给他们解释清楚,但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来,教和学结合在了一起,师生一起探讨、研究,虽然教学次序乱了些,调控起来难了些,有时甚至得不出结果,但学生学得很投入,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说这样的课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使他们觉得原来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⑵选材:来源于生活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新课程目标所强调的。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就现场向学生要了一张纸,来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所有实验:白纸和粉笔同时下落,粉笔先落地,就得出“越重落的越快”的结论,对吗?再将这张白纸一撕为二,一半扭成团,一半摊开再一起下落,然后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最后出示“牛顿管”来验证;这样许多学生都纠正了原先 “越重落得越快” 的错误观点;另外,可以利用吸管来演示加速度的方向;用一个可乐瓶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用筷子放在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⑶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到与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有关的环境中去,而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共同研究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例如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用电情况,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这样,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既培养了兴趣又开拓了眼界。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张万兴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内蒙古突泉县溪柳小学——刘强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 课改 生活 语文 教学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多次呼吁:“要变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的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要达到这一理想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会生活进入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近年来,我们前石畔小学语文教研组在学习同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践,走出了一条课改的新路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家庭生活学语文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家庭文化建设。不久前,我到一位同学家家访。一进门,发现一家三口正围绕着外面的春雨吟诵古诗呢。孩子摇头晃脑:“远上寒山石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妈妈则应声朗诵:“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爸爸也不甘落后:“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今天布置的这一家庭作业,这孩子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的,真是出乎意料呀。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语文,让他们抓住听广播、看报、看电视、接待客人等机会帮助孩子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在教学《游子吟》后,我布置了一道给父母洗脚的“孝心作业”,学生在亲手触摸父母那布满老茧的手和脚时,内心的震撼肯定不是用文字和讲解所能代替的,它能挖掘出植根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愫,激发出孩子们把因感恩而产生的孝敬之情化为努力学习的品质和关心他人的纯洁爱心。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相信涓涓细流必定会汇成爱的海洋,进而把爱扩展得更远。在家庭生活学语文,也可以让孩子变的更有爱心。
二、在校园生活中学语文
学校是专门的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在育人方面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诸如文学社团、校报板报、红领巾广播站、读书节等都是很好的阵地,我们都可以赋予其浓郁的“语文味”。这样做,不仅能成功地建设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使社会生活富有“语文味”,就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投身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工具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旅游、社区服务、义务劳动等等。学生参与这类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积极性,更能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自主体验的过程。语文课上,学生可以从文本上获取某种体验,达到心灵的共鸣。但是,如果把学生的体验过程引入生活,就会产生裂变的效应。在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后,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在大自然这位老师的启发下你有过怎样的发现,你观察过那些有趣的现象?请将这些发现和现象用文字表述出来。一位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雷雨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先打雷,后下雨的话,那么即使是下雨也不会下的很多;反之则要下瓢泼大雨。你相信吗?只要多观察,你就会发现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课文的启发下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此时在学生的眼中似乎又变得五彩缤纷,似乎处处都充满了宝藏,等着自己用眼、用心去找寻。此时安排学生写话,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要求,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了生活中的精彩发现。学生的语言回归到生活,所以记录的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现象、最真实的情感。在生活体验中学语文,努力缩短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生活的需要。
五、在生活中的“偶然”中学语文
教学必须以生活为本。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教学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儿童在生活中捕捉乐趣,并在这种乐趣中不知不觉地培养语文素养。教师如果
第四篇:让作文生活化
让作文生活化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这是叶圣陶先生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形象比喻。学生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每天都会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让学生把这些写下来,就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体验,这样才能寻到作文的泉源,从中汲取到清澈的溪水。
一、热爱生活
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优美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满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用独特的目光来观察生活,反映世界。大千世界的一草一木、一动一静,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艺术家的灵感。由于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热爱,所以他们笔下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充满着灵性。学生作文与文学家创作,其实质是一样的,必须热爱生活,用一颗善良的心触摸生活、感受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留心身边的景和物,这样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文章来。
二、丰富生活
写作离不开生活,可以说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不置身生活的海洋,不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亲身经历和感受,没有丰富的生活实践,便不会写出动人心弦的文章来。不登临巍峨耸立的泰山,不会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不游历天下,饱读经书,便不会有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没有曹雪芹对封建家庭的感受,便不会有旷世杰作《红楼梦》;没有谢尔克莱格四年的荒岛生活,便不会有《鲁宾逊漂流记》。学生要写出好的作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自然风光,体味生活百味,丰富生活实践,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1.到大自然中去。人是大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之摇篮,也是学生观察、求知、思维的活水源头。语文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不同风貌。草木吐绿的春天,可以去野外踏青、采野花、放风筝,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明媚,寻找春天的脚步,欣赏春天的美景,体会春光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山清水秀的夏天可以到高山大川游览,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游泳,让学生体味山的巍峨、海的辽阔。桃李满园的秋天,可以去农田、菜园、果园,欣赏秋高气爽、霜色洁白的秋景,感受秋天的厚重和丰硕的果实,体验劳动的艰辛。银装素裹的冬天,可以在银白色的世界里堆雪人、打雪仗,欣赏冰清玉洁的世界,回味童年生活的美好。
2.到家庭生活中去。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掌握劳动的技能,增强生活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自己常怀感恩之心。3.到学校活动中去。参加升旗仪式,目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耳闻激人奋进的国歌乐曲,涌动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感。参加军训,体验军人的威武和军纪的严明,给青春岁月抹上异常鲜亮的色彩。参加夏令营,领略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培养学生独特独行的自立精神。观看各类球赛,欣赏和学习运动健儿高超的竞技、优良的作风和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发挥特长,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参加献爱心活动,享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到图书馆、阅览室读书,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4.到社会生活中去。去农村调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憧憬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明天;去工厂访问,看工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开发;去商贸市场,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体会改革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丰富生活,能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有话可写。
三、观察生活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离开了观察,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1.多感观察。实践证明,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输入大脑的信息就越多,观察所建立的印象就越深刻。这就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以获得对观察对象的丰富认识。例如走进大自然,不仅要看到繁茂苍翠的树木,还要闻到野花的纷芳味,听到鸟语蝉鸣的婉转声,尝到泉水的甘洌、野果的青涩,触摸到泉水中卵石的光滑,还要用脑去思考,用身去体验,用心去感悟。
2.多角度观察。苏轼有一著名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达芬奇的老师说:“即使同一个鸡蛋,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形状就立即不同了”。可见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方面的,观察的角度不同,其特点就不同,所获得的认识也就不同。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比较中,摘取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发现。
总之,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才能文如泉涌,一泻千里,才能写出内容丰富、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感人的作文。
第五篇:让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让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生活学习,它应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事物缺乏兴趣,美术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是事物的照片、作品的图片,学生想象力减弱,技能跟不上,感受力也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艺术的美,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的体验„„
(2)不能体会美术课的使用价值,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多数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只停留在完成美术作业上,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绘画作品呈现在美术作业当中,却不能体会美术独特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会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针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这一段时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我在教学中,开设写生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二、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1、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手工课时,我从不规定学生带什么材料。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要做的手工去寻找,做手工的材料不是一定的,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布置食品店、写宣传语、卖泥塑食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食品” 模仿生活情境再让学生去“买泥塑食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看看谁的泥塑食品卖的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3、把生活经验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糖入手,问他们平时都是怎么选择糖块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品牌、口味、色彩、包装„„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设计花花绿绿的糖纸制作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糖果、分析糖纸的形状、色彩。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糖果。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怎能不引人入胜?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一味掌握专业知识、临摹固定概念的画以及成人眼中的造型发展,轻松愉快的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让同学们去调查生活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空气的恶化,水土的流失„„通过美术创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练习,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培养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四、运用美术,回归生活
1、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2、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3.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整理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总之,立足于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是鲜活生动的,为学生生活服务的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唤醒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了生活中的好,感悟到了艺术无处不在,美无处不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有效地去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