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时间:2019-05-12 23:0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第一篇: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熊咏霞 临江乡龙潭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 “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我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分享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再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把家里这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起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从而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总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第二篇: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班级的孩子有来自于农村的也有来自乡镇和林业局的,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我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的村子。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对居住镇里和林业局的孩子,告诉他们社区就是我居住的乡镇和林业局。这些孩子头脑中呈现的是镇医院、健身器材区、超市、宾馆等。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我的邻里乡亲》《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

二、要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生活的情景

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我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能表达家人对自己的成长关怀,很有意义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几天后,孩子们带来了各种物品开始向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奶奶带着老花镜织就的毛衣,让人联想起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部妈妈奖励的学习机,孩子解读出父母对自己殷切的期望……通过这样温馨回顾,激发并增强了体验强度,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三、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观察课间同学们在楼道里、活动时的表现、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公共场所的素养,课堂上大家把收集到的各种现象互相交流。但有时学生的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汽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四、要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服务生活

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设置要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图像、声音、视频等带入课堂,触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情境中真实地体验、交流。在教学祖国宝岛台湾一课时,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利用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导入,在思念、盼望、惆怅等多种无法言表的感情交织下拉开了本课的教学序幕。这种导入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迫切地想了解台湾的更多知识。在学习台湾的地理位置时我将其制作成微课展示得学生,台湾的美丽与富饶、台湾文化两个知识点中我将农远资源中相关的视频如美丽的台湾、富饶的台湾、台湾故宫通过电子白板展示给学生,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生活之中。使学生很快地构建了生活与教材的联系,顿时学习热情高涨,感到品德课堂不再枯燥、抽象,从而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亲切感。

总之,让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创设出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样,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白石山镇中心小学校)

第三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谭宝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小学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诚然,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效地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即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一、立足生活需要,教学目标确定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本课程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如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 1 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驾照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然学校和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效甚微。所以,教学这课时我就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由此这堂课的目标不仅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掌握农村山多、水多导致的安全注意事项,还补充了更多的学生不常能看到的一些交通知识,甚至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 2 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家门前新事多》这一课时,在引领学生对比学习“我们村里的变化”、“我们学校的变化”和“家乡路的变化”后我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家乡的社区、学校和交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为家人添欢乐》时,让学生知道家人对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学会体察家人,管好自己,体谅家人的难处,尽量少给家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让他们真情回报家人爱!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 3 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的公共场所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就可能引起危险,于是通过“案例再现”让学生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四篇: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让品德课堂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常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课的课堂。给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如何让我们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这点值得我们教师思考。[关键词] 选取场景 创设情境 参与实践

品德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品德课的课堂。应让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品德课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成为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下面我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我听过的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一开始,这位上课教师就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这位教师首先

说了自己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这位教师就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二、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新课标指出“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显然,鲜活的生活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了学生的观察,经历的生活情境,没有他们的具体而生动的表象认识,同样也就没有他们抽象知识的升华,没有具体的事件,没有可以借以分析讨论的东西,哪来的判断,评价呢?从此看出创设鲜活的生活情境是品德与社会课开展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老师在每备一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你要利用何种事物来创设生活情境,方法比较多,手段也比较多,但是要遵循一个原则,创设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越真实越好,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漫画邮政》这一课中,就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创设了一个“少年邮局”的招募会。因为学校正好有一个“当湖少年邮局”,而且少年邮局的局长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这位老师就利用这个真实的生活资源,把少年邮局的局长请到课堂上,先让局长介绍了“当湖少年邮局”的一些发展和活动资料,让学生对少年邮局有个大致的印象,然后,采用了有关邮政知识的有奖竞猜环节,考考大家,答对的奖品就是一张邮政明信片。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涨,邮局局长是一位本校的大姐姐,她的到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少年邮局之间的距离。因为真实存在,所以学生表现得非常投入,纷纷要求加入少年邮局,也对邮政知识更感兴趣了,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参与生活实践,扎实落实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说道根本上是“育人”,教育出一个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的社会主义新人。想一想,如果没有体验的过程,没有自己亲身

经历的过程,你讲的再精彩,学生学的再扎实,事件分析的再怎样正确,那也只是纸上谈兵,与实际生活的经验有这一段距离。因此,在课堂上要扎实地进行活动体验,让他们当再遇到此类事件的时候,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这种体验的经验来进行处理,获得感受。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上的《走近你,亲爱的消防员》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消防员在平时训练的刻苦,加深对消防员叔叔的了解。这位教师先让学生看了有关消防队员平时训练的录像和图片。看完之后让学生马上体验消防队员的一个训练项目之一:做俯卧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双手做俯卧撑比赛,时间为一分钟。做好之后,教师马上采访这两个小朋友,问:“怎么样,累不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累!”教师马上说道:“小朋友,你们才做了一分钟,做了二十几个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可是我们的消防队员叔叔每天要做600个俯卧撑,而且还是单手做,是不是很厉害?”学生纷纷点头说道:“是”。教师马上又按排了第二个体验项目:穿消防衣。教师先让学生看消防队员穿消防衣的视频。然后请大家猜一猜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学生有的猜5分钟,有的猜10分钟,教师马上邀请班上动作比较快的学生上来体验一下,看看到底花多少时间。一个学生兴致勃勃上来穿,结果花了两分钟,老师马上采访:“感觉怎么样?”学生说道:“衣服实在太重了,不好穿。”教师马上说道:“是呀,这件衣服不是普通的衣服,很重,可是我们的消防员叔叔只要花30秒就穿好了,这是他们平时经过刻苦训练得来的。”学生听了这个数据之后,都感到非常惊讶。都觉得消防队员叔叔非常的了不起。这位教师通过这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消防队员叔叔,真正做到了走近消防队员,从而加深了对消防队员的敬佩之情。从而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只有立足于生活,着眼于生活,让品德课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品德课生活化,才能使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

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

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

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因此,思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进行生活化教学,符合新课标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下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潘略辉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温州第四中学 潘略辉 摘 要:《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5篇材料]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的生活化。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秉持“教学即生活”的现代教学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中期报告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课题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问题的提出 】 话中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德育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所关心的人、事、物作为......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 南昌市绳金塔小学饶玮瑜 摘要: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一、从生活......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

    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本文从分析现行教学的问题入手,在教学设计、教学举例、实验选材及教学方式......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内蒙古突泉县溪柳小学——刘强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许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让社......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让作文教学“生活化” 大河二小 吴标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一句广告台词凝聚着的不仅仅是其中所包含的商业价值,更多时候折射出来的是其中的人文内涵;与他人交流时,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