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作文教学生活化
把作文教学生活化
— 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二 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三 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写作文要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可以写,所以要想尽办法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只有在真实的生活真心经历了,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的作文才能智慧闪烁,才会有奇思妙想。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有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这样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的。同时也是学生易于写作作,乐于写作,让写作真正成学生们表的自己情感的真正需要。
— 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我们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例如,学习完第五单元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后,我安排学生也写一写来自父母的关爱,先在课堂上说一说。因为就是写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所以孩子们说起来眉飞色舞,话题较广泛。之后就让学生写出来,他们写出了很多内容真实、情感细腻的好文章。其中有一个孩子是在这样写的:一个普通的苹果,在别人眼里,不管怎样,它也只是苹果。但我不这么认为,苹果,它就是爱的果实。
那一次,我写作业到很晚。正当我在台灯下奋笔疾书时。妈妈悄悄地走到我的身后,从纸箱中挑出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拿到厨房削去皮,递给我,临走时轻轻地掩上了门。虽然当时已经很晚,但是吃 着苹果,我满身的劳累顿时化为乌有。灯光映在苹果上,竟使苹果也发出淡淡的光。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一边啃着苹果,一边写作业。母亲又一次进来了,望着我疲惫的眼神,轻声嘱咐道:“早点睡,别累着。”我“嗯”了一声,心头泛过一丝酸楚,再尝那苹果,竟有些发苦……
终于,写完了。我推开了那扇虚掩着的门。母亲看着我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我大口咬着剩下的苹果,只觉得苹果甜得要命,一直甜到我的心头……
很多时候,人们都觉得只有在自己受重伤时,母亲的照料;在自己遇到危险时,母亲的保护;在自己走投无路时,母亲的帮助,才算得上是母爱。其实,母爱就是在你沮丧时一句安慰的话;就是在我们耳畔喋喋不休的唠叨;就是在天冷时披在我们身上的外套------
孩子能积累这些实在的生活中的素材,随着年级的升高一定能写出完美的文章来。
2、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有计划地为积累作文材料进行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种植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庭的变化,从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设计了“周末我掌勺”作文栏目。要求孩子双休日在家里做一道饭菜。把制作过
程写清楚,谈出自己感受。顾思睿是这样写做菜过程的:我先把蒜苔掐头去尾地择干净,用清水洗好,放在案板上,一刀切下去,感觉有点短,又一刀下去,又有点长了,结果,一把蒜苔被我切的七长八短。磕鸡蛋也很麻烦,第一次磕鸡蛋,竟然不小心将蛋黄掉在了地上,好不容易将鸡蛋打在碗里。接着,我往锅里倒油、放葱花,然后把鸡蛋倒进锅里。不一会儿,蛋香扑鼻而来。我赶紧把炒好的鸡蛋出锅,放在盘中备用,然后又按先前的顺序去炒蒜苔。油热了,我发现忘了切姜,赶紧把姜片切好,与蒜苔一起放进锅里去翻炒,加盐、味精,再把刚才炒好的鸡蛋放进去继续翻炒,再加香油。一道美味的蒜苔炒鸡蛋就新鲜出炉了。
“叮铃铃”门铃响了,原来是妈妈回来了。她看到我做的饭,高兴地说:“儿子,你真棒!”看了妈妈高兴的样子,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是我第一次做饭,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但是我却在这第一次中体验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乐趣。
语文习作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结果。言语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应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是构成语言环境的重要材料。为此,在作文教学中,不仅在固定的时间内练写,还努力发挥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收到学生发来的短信,(一般都是父母代发)但内容大多都是人们互相转发的流行短信,虽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与祝福,但远没有来自学生心底的言语更能打动人心,为此,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我开展了一个“祝福妈妈节日快乐”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自主创编给自己的妈妈发一
条短信,活动要求是健康,有情有意,祝福的,绝不能下载,每条在三十—七十个字之间,活动时间一周。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开始自己创编短信了,他们编写出的短信真实、真情、真话。三八妇女节那天,我收到了许多条短信,都是发自学生肺腑的话。这种习作实践也深受家长的好评,因为在实践中孩子们既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感恩教育得以体现。
二 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
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具体抓了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了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线入轨,掌握写法。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三 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们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总之,“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写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
第二篇:作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戴莎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作文教学不仅要面向书本,还要面向生活。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多项活动,给学生创造出可参与的环境和事情,调动他们的各种器官,启发他们回忆、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作文兴趣和能力。
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校园活动丰富多彩,是课堂生活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开展主题队会、科技小组、才艺活动组,学生可根据爱好,选择某一活动。学生喜欢某种活动,也就对活动有了兴趣,就会全身投入。在活动中加深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友谊,锻炼了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学生也在活动中感受了生活,从而想表现生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又开发了他们的智力,这对于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极为有利的。作文课如何变老师讲得多、指导多为学生趣味多、主动多是众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记得我曾亲眼目睹了我校李老师上了一堂非常成功的作文课。那是三年级的一堂作文训练课,李老师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同学写作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想法。学生亲身经历的写起来顺手,也有感情。作文指导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才显得有活力、有情趣。
“老师今天要教大家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呢?”作文课一开始,李老师就兴奋地问道。
“想!”大家笑着回答,声音特别响亮。看得出来,小朋友们对游戏是多么喜欢,尤其是在课堂上同学们、老师一起参加,当然是求之不得了。
李老师首先告诉大家游戏的玩法规则。如:选两位同学当“木头人”(不动、不笑的人),另外再选出几名同学在两个“木头人”面前做各种夸张、搞笑的动作。如果“木头人”笑了,说明装“木头人”失败,反之成功。在游戏过程中,许多同学为了使“木头人”笑起来,都使出自己搞笑的“绝招”。课堂上时常出现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掌叫好声。其中就有一位较胖的男生在“木头人”面前拼命扭屁股的动作,惹得同学们及全体听课教师捧腹大笑……
游戏结束后,老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挑一个最喜欢的、有趣的过程说一说时,个个手举得高高的,抢着说。
“你们再给这游戏取个题目吧,写在纸上,比一比,看看哪位小朋友取的题目最棒。”话音刚落,只见学生笑眯眯地写起来。我想:可能把作文命题的自主权交给孩子,他们思路会更开阔,兴趣会更足。
果然不出所料,只一会儿工夫大家便写好了。于是李老师让一组组同学上台展示交流,说说理由。结果
题目真的各式各样。例如“木头人”活了,有的命题为“我成功了”,还有的命题为“木偶历险记”等等。我暗自惊喜,这远比老师的统一命题好多了。
针对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李老师又引导他们进行二十分钟的写作比赛。计时刚开始,同学们一个个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唰唰地埋头写起来。
比赛结束,老师又让同学进行交流评价,推荐佳作。在小组里,同学们个个畅所欲言。“你这句话不通!”“哟,你这里有好几个错别字!”“你只写自己,活动中还有其他同学的情景,你为什么不写?”“你的过程太简单了”“你没有写出心理活动”……小朋友们互相阅读着、议论着,有批评、有表扬,他们全然忘了这是在上课。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我想读!”“我!”“我!”各组的同学争着举手,不愿下课。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改革以往的“一言堂”,注意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因此他们兴趣浓,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在笑声中,他们尝到了学习作文的快乐,我们老师也从中体会到了改革作文课堂教学的甜头。
二、面向生活 放胆习作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看作是教育的“本体”,他指出“生活即教育”是一种自觉形式的生活教育,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生活教育。
生活是有“序”的,作文教学的尝试必须遵循三个序列:一是以表达为主线。围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这两项语言表达要求,尝试句子说话、片断说话、篇章说话训练;尝试看图说话、片断仿写、观察日记、课堂素描、布局谋篇等训练。二是以观察为先导。因为,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会作文的基本素质,通过观察画面,落实图文对应;观察自然,寻找素材,增长见识,感受大自然气息,体验自然乐趣;生活则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人生事态,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特征感受生活的乐趣。通过观察画面、观察实物、观察生活这三个循环的尝试,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这就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且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三是以思维为核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只要在尝试观察画面、观察实际的人、事物、观察生活、搜集材料和布局谋篇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和谐地得到发展。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决不能脱离生活,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是“生”的,生机盎然,无时不在。作文的取材和教学,都难以避免程式化和学术气。如果我们把枯燥的命题作文进行一番“消化”,就不难发现作文教学的“生机”。根据现实结果,尝试一些信息见闻,辩论争议,感想体会,通信便条,布置设计,说明介绍,过程描述等,作文不至于“无病呻吟”。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验、去建设。”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作训练,以前作文指导由于老是模仿、依样,所获得的结果总比
别人慢几个节拍。罗索就曾断言:“人类事业的创造原理是希望…….一切使人成为伟大的都是从要得到好东西的尝试中产生出来的。”生活是“活”的,要有活的教材,就要将教材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活的教材,才能培养出活的人才,这活的人才就是创造人才。
教学需要活教材,活方法。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命题作文可以分解操作,实验、设置场景、补写、扩写、续写、看图作文、课文同步习作。在强调自主意识的同时,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动”的形式,进行遣词造句,游戏生活,表演情景等尝试。社会生活是沸腾的,又是美好的。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作文教学的治本之道,就是以生活为基础,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由自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放开眼界,面向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就像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因此,我们在指导作文时,提倡四多:一是多读课外书,观看影视作品。二是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凡人小事。三是多练笔,勤修改。四是多提问,多思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议可发。那么,作文就由苦事、难事变成了乐事、趣事。
※此文荣获2005年端州区小学语文课改优秀论文二等奖。
谈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
作者:韦国江 文章来源:田东县思林镇兴恒希望小学 点击数:737 更新时间:2009-11-10
谈到作文指导,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最感到头痛的问题。是不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真的那么难呢?笔者认为,那可未必。主要看我们的教师怎样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指导,是以“我”为核心,把学生套在条条框框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如果我们教师还是采用过去陈旧的方法,将学生套在一个模式里,按老师的模式来写,那简直是强制性地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必然抑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怎样做好农村小学的作文指导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说话开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城镇学生所见视面窄,很少接触外面先进的世
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就是由于视面问题,造成农村小学生胆小怕事、害羞、不善言语;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单一,更加抑制了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堂作文课上,只听到教师的说教声,却听不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唯唯喏喏。这样,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岂能不被抑制,教师指导起作文来怎能不困难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办法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核心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一、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会说一句通顺的话,将他们观察到的、想到的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表述出来。到了三、四年级就要加强片段作文的指导,这段时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或近段时间来喜闻乐见的事情口头表述出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用文字写下来,就了片段作文;这样,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何愁学生写不出三、四百字的片段作文呢?更何惧已有一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五、六年级学生写不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呢?主要学生会说了、能写了,他们不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了吗?有了“兴趣”这位老师,我们指导起作文来还有何困难可讲呢?
二、从范文出发,向生活掘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农村小学生,我们要逐步提高片段作文的要求,帮助他们挖掘作文题材。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作文常出现写不具体、突出不了重点等毛病。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在讲授课文或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嚼、品味文章的内容及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布置他们在课后找一些同类的文章阅读或在班上朗读,模仿说、写。这样,读同类的范文多了,写起同种类型的作文也就容易了。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学一写三,即学一段(或一篇)范文,就让学生说、写几段(或几篇)同类的文章。如学了《海上日出》就引导他们写《山上日出》或《乡
村月出》,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就引导他们写《记家乡的×××洞》,学了《我家的小花猫》就引导他们写《我家的小××》等。千万别让学生陷入范文里不能自拔,切忌抄范文,而是让他们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技巧,更自如、更熟练地把生活中的题材构思成自己的作文。
三、走进大自然,向生活思意
农村小学的学生每天无不在大自然中度过。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孩子们的内心体验,他们同样具有城市孩子所具备的天真活泼,所不同的是他们每天所接触的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规律,漫山遍野、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水,雨后万马奔腾的自然洪水,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都是农村小孩子喜闻乐见的值得观察、描写、感受的内容,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悟出自然生活的乐趣。如指导学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蜜蜂的勤劳酿蜜,进而联想到蜜蜂勤劳酿蜜的原因是为了一年到头有甜蜜的蜂蜜吃;结合现实生活人们只有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甜蜜幸福的好日子。指导学生写《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靠技术才能喜获丰收;从《春天的播种——秋天的收获》让学生体会到没有春天人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秋天的丰收硕果。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学生将自己在自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和亲身体验到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作文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既塑造了学生美好的心灵,也开发了学生智力,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享受生活。
四、走进民间,丰富学生想象
农村小学生跟城镇的小学生所见的世面不同。他们虽然看不到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但他们却能真实地看到农村人们生活的日益美好,听到丰富、神奇的民间故事。所以,农村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学生深入民间,到民间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预定家乡未来的美好前景;听老人讲那丰富、神奇、动人的故事。回到学校指导他们写想象作文。如《我们村的甘蔗楼》、《我们村的瓜果楼》、《我们村的2050》等;或组织学生开展续写故事(编故事)竞赛。这样,既能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将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感受,让他们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写到作文里。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精彩的作文。同时,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指导作文难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三)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习生活,学习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策略,居教学原则之下,比教学原则具有更多的操作性;居教学方法之上,比教
学方法具有更多的综合意义和理性指导。
据此,我们对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作如下的界定:小学作文生活化策略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教学策略研究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高效途径,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
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主要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习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都一直认为,生活越充实,作文内容越丰富,学生才会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来。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创设良好的作文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
练笔育人的途径。
(二)生活作文思想是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订版“大纲”也强调,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改变单调的课堂作文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研究内容
(一)创设有利于作文教学的环境,实现学生从“怕写”到“愿写”的转化,达到会写、乐
写的境界。
(二)营造好作文环境,走“生活作文”之路,丰富写作素材,激发表达欲望,提高习作
水平,让学生人文素质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能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
新能力。
五、研究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生活的主人,作文生活化策略必须绝对尊重学生的主体,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反映。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二)活动性原则。生活是活动生成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的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性,没有生活化策略。
(三)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生活化策略研究 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处理好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五)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
(六)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七)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前进,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生活
教学策略。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
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的方法。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进行记事作文的训练时,我们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利用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中国伟人介绍”、“著名风景区导游”……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科技艺体节……让学生的才华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
(二)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
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 小学生作文,往往对客观事物描摹得不够具体,不够真切.而单项素描,是小学生作文十分重要的写作基础训练。基本功练得好,学生写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笔自如。因此我们首先强化学生的单项素描,指导学生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多方面的特点 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教学中我们具体抓了物件、植物、动物、景物、场面、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素描。通过训练,学生练就了基本功,为作文综合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 小学生习作,无非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写好这类文章的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写法,把握规律。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为了表现人物的特点,必须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点;必须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结合范文剖析,学生从读写中领悟。
3、全面拓展,自由倾吐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因而学生能以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以新颖为前提,去描绘那绚丽多姿的生活。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
1、看物联想。小学生想象力往往是随着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作文课上,我们有意识出示几件小物件,给学生直观刺激。引导他们看物
件,想联系,构环节,写成文。
2、动手创作。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小发明竞赛,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一些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动手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大胆地发挥创造才能,于是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脱颖而出,我们引导学生把构想的过程和实践经过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升华了学
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设计人物角色。我们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医生、工人……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工作、成果。
另外 我们还让学生设计班队活动,设计美化校园,设计课文学法,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七、研究成绩。
(一)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绩。我们对影响作文教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得出了生活作文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了学校的师陶学陶工作与教学改革工作。
(二)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通过研究,教师作文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学校编印《作前指导教案集》一套。学生写作能力与生活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生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作品增多,现共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学校编成《童心》一书。
(三)取得了整体效应。由于生活作文研究的整体性,学校的整体工作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学校工作综合评估连续四年获得县第一名。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作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达到了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生活教育理论育 真人的目标。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陶行知文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大语文教学的探索》 山东教育出版社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教改趋势》 河南大学出版社
《构建生活大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学》 2000、9 2001、1 2002、2
《小学语文教师》 2001、6 2002、5
《人民教育》 2001、9 20025 《小学教学参考》 2001、10 2002、1
《小学教学研究》 1999、11 《语文教师之友》 2000、3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2、5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文章作者:李修成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小学总第163期 2009-12-16 9:37:01
热点推荐:
第二届“语文报杯”原创文学大赛截稿倒计时
悼念本网小作家、我们可爱的朋友董旭云同学
说说您对三大集团的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的看法?
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现在,很多学生一提笔就觉得无话可说,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心里没有“生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
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生活情境。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再现生活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教学“我的班主任”时,教师可以设计师生互打电话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模拟角色,使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和体贴。这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有话可说。
二、拟定生活化的习作文题
文题是一篇文章的命脉,一个好的文题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在命题时要克服单一化现象,可采用半命题、自由命题的形式,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多元化命题,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作文强调从现实生活及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
1.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让大千世界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例如,我指导学生观察街道的建设与变化,留心家中生活设施的改变,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慢慢地,学生笔下的世界开始变得精彩起来。
2.创造想象氛围。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鼓励其大胆想象。
例如,教学“假如我是……”时,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在一个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未来。
3.优化活动,写出童趣。
活动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学生眼中有物,笔下才能“有神”。
例如,四年级上册中有一个要求学生在描写一件事或一个场景中用几个象声词的练习。这个练习看似简单,但如果教师不认真对待,不精心设计,学生是写不出精彩来的。因此,教学时我带学生去不同的地方体会不同的象声词。于是,“湖面炮声隆隆,汽笛声声,电光弹腾空而起,人工烟雾笼罩湖面”“蓝色的天空中伞花朵朵,刺耳的呼啸声不绝于耳”等一幅幅声像结合的立体画便跃然纸上。
四、设计人性化的作文评语
教师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1.情感性。
教师的评语要以情感人,敞开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轻扣学生心弦,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用心关心他,用情欣赏他,用爱发现他,以此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一次,我们班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孤僻的学生在《我渴望》中吐露真情。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从你的字里行间,老师看出了你对母爱的渴望。你质朴的语言,淳朴的感情,令人动容。老师觉得你是个优秀的孩子,相信,通过你的努力,一定会让家人对你刮目相看,并以你为荣的。”当这个学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从此,他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容。
2.趣味性。
教师一句深刻而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给学生创造出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一个不会用标点符号的学生的习作中这样写道:“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我在文中的位置呢。‟。”从此,这个学生很少再乱用标点符号了。
3.激励性。
教师要善于用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信心。
例如,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在写作中能运用到古诗文。此时,教师不妨在评语中送上一句:“你真了不起!能把古诗文巧妙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我想,每一个学生读到这样的评语都会心花怒放的。
4.启迪性。
当教师面对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时,不应直接给予批评,而应用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例如,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炒鸡蛋》中,没有把自己学炒鸡蛋的过程写具体。我并没有直接用“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指出文章的不足,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学生看了批语后,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修改。
综上所述,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从生活化角度设计作文教学,让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准确地抒发自己“心中”的“意思”和“情感”。
第三篇: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而生活又是多姿多彩、日新月异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大世界。同学老师、操场教室,父母兄妹、住行衣食,媒体舆论、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天上地下、过去未来,想象所至,下笔可成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
一、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
常有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他们面对文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大都是他们对生活缺乏细致观察,缺少积累体验。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他还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些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好的写作,应建立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积累体验之上。
1、指导观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为此,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观察豆子发芽、观察太阳落山,写观察日记。有的学生开始只写了100多个字,简简单单的一个骨架。于是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选取不同的观察角度,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指导写作。由于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参与,进行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为目的的系列作文教学活动,这样,作文时就有素材可写、会写了。很多学生作文不具体生动,是不会把“死”东西“活”写,作文也变得粗糙而没有生气。教师再指导学生作文时,应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来写。
二、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鼓励自主性作文。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元旦,开迎新会;春节,搞慰问活动;元宵,看灯笼;妇女节,给妈妈做份礼物写封信;植树节,栽种小树苗;儿童节,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成文章。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训练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3、布置生活作文。学做家务,学做小制作,这些都能成为写作的好材料。
三、作文评语多样性。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象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四、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
(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
(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教师评。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师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第四篇:生活化作文教学
让作文贴近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
丁营乡楼李中心小学
王书丹
关键词:作文
生活
相互联系
摘要:生活因为有了人的描绘而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养成诸如随时写练笔的习惯会让他们大大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真实表达内心世界,培养用文字表达真感情的习惯,引领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然而,生活在学生的作文中常常是 “千人一面” “千口同腔”,而学生作文是也是绞尽脑汁,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俗套”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与生活脱轨。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可很多学生却缺少机会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就形成了作文与生活联系不紧的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富有时代动感,以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众不同的品质吸引读者。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拓展作文空间。
一、以景生情,以情动人,切忌胡编乱造,脱离实际。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以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
二、作品来源于生活,也可以优化生活
1、作文和生活的“鱼水之情”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是孩子们的梦想之源,让学生的作文中有花儿的绽放,有蝴蝶起舞,有鱼儿戏水,有月儿弯弯。在缤纷的世界里,学生会怀有许多美好的期待,用美妙的生活织成七彩的梦想。
2、“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小学生也不缺乏写作的素材。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近他们的生活,农村田野中水稻、油菜等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又各具特点;农家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楼房、庭院,是现代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只要细心观察,思考品味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是写作素材。比如不起眼的物品表达出来的友谊;爸爸妈妈叮咛嘱咐体现出来的亲情。让学生回忆印象深刻的老师,曾经让他很感动的事情,生活方面的细节,建议从老师在生活上的帮助上下笔,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作文流畅不做作,切入的角度特别,从走近生活到思考生活,就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作文。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因此,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
⑴向书本学习,书本是教学的基础,可是读书也要有正确的选择
① 不要专看一个人的著作。,现在的学生往往因崇拜某位作家,而专看他的作品。如一些男生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谈起打呀杀呀来,头头是道,真实这样一来,他们获得的知识非常有限,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② 不要专看作文书。
一讲到要提高写作水平,我们的学生就大量购买作文书,苦读背诵,写作时生搬硬套,过了三年五载,还是不会写作文,其实单读作文书是绝不能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应该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到书海中去汲取丰富的养料,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
⑵向宣传栏学习。
我们在学校里、社会上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宣传栏,如果留心阅览的话,宣传栏中的很多内容将会成为学生写作的好材料。
①班级内的黑板报是由学生精心设计的,主题鲜明,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更换及时,如能细读的话,肯定受益匪浅。
②各种布告栏、报廊、标牌广告似乎是供大人们阅读的,有的甚至是起装饰作用的,其实小学生也可以从中选出写作内容来,如了解某些产品的特点,学习介绍产品的方法;再如通过看报能了解国家大事,发现很多新鲜事。
4、“想象是生活的点睛之笔”
生活不但是作文的源泉,而且是想象的凭借。根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想象出一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千姿百态的生活,是学生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鼓励学生将身边的事、有意义的活动编写成童话故事,贡献给大家,学生会受到启发,得到启迪。
5、“写作犹如流星划过夜空,雨后看见彩虹”
生活因为有了人的描绘而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养成诸如随时写练笔的习惯会让他们大大提高对生活的感知能力。真实表达内心世界,培养用文字表达真感情的习惯,引领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以看出,作文应当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受。
第五篇:生活化教学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一部丰富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内,作为江苏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六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在这里拥有常州市最大的开放式公园“青枫公园”,以“树”和“花”命名的道路更是开发区的一大特色。在此背景下,我园积极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生态园区的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力求将开发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作为突破点,丰富并完善园本课程,挖掘并利用生态园区资源优化幼儿园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路》为例,谈谈我们对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态园区以横穿南北的童子河为界,童子河西是工业园区,童子河东是生活商贸配套区,区域内共有纵横31条主干道路,东西纵向路以“树”命名,如:银杏路、水杉路、香樟路、梧桐路等。南北纵向路以“花”命名,分别有月季路、梅花路、茶花路、桂花路等。而且根据路名种植相应的树和花。自2003年钟楼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孩子们经历了从拆迁到搬进新家的过程,融入了开发区建设的大潮中,感受着家乡的日益变化。在孩子们的眼中,以前的乡村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树木葱郁,繁花似锦,每当上学路上、外出游玩,孩子们都会被这路边的树和花吸引,为充分利用生态园区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态园区,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生态园区路的同时,感受生态园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关于“树”和“花”的知识。
二、活动开展情况
1.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确立主题目标,构建主题网络。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源泉,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点出发,可延伸到探索、发现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事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视点幼儿可从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生活世界的美。
幼儿回归生活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建构反映幼儿生活的课程。
大班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各类经验日益丰富,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亲自参观、体验、调查、操作,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兴趣,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主题目标和网络图。
①通过调查、参观、体验、制作、实验等活动认识路并初步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探究兴趣。
②在参观、欣赏图片、相互讨论及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体验路的时空变迁,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创造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④运用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观察、审美等能力,并能在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制作表现路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⑤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路”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幼儿爱护我们身边的路、增强交通规则意识及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活动。
(1)我眼里的路。金秋十月,秋色满园。孩子们饭后悠闲地散步在幼儿园门前的银杏路上,一阵秋风吹来,片片银杏叶在风中打着转,仿佛婀娜多姿的舞者轻盈落下,许多孩子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硕硕拽着一片叶子跑到我的眼前,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说着,就握着银杏叶使劲地扇给我看。“是啊,是啊,这是什么叶子,真好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听到大家的疑惑,聪明的晓晓自豪地说:“这都不认识啊,这是银杏树的叶子,我妈妈告诉我的。”“哦!”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老师,这里有好多银杏树呀!”孩子们一棵一棵地数着玩。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兴趣,对知识也十分的渴求。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去接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我们每天都会然孩子来到路边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银杏树叶的变化。随着孩子对银杏路得熟悉,他们关注到了路边的路牌,在自主性学习意识中,认识了银杏路,了解了银杏路得特点。同时对路牌下面的字母“S”、“N”、还有方向标志“?邛”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社会实践活动《马路上的标志》、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语言活动《树真好》,等等。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周边还有哪些路的好奇心。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路。孩子们每天都会走在放学的路上,马路上发生的点滴,都会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午间散步范围的扩大,我们来到了童子河边的桂花路,对于路边阵阵散发的桂花香味,孩子们欢呼着、寻找着……于是,我们认识了桂花路。此刻,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很想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有趣的路呢?我们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孩子们对路的好奇心凸显出来,在孩子们的追问下,《我们周围的路》的观察记录表就诞生了,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调查记录表,于是,生态园区的主要干道就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参观生态园区的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学习的方式。在交流调查表《我们周围的路》后,孩子们对身边路的兴趣明显增强。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的准备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玉龙路和星港大道这两条生态园区的主干道。孩子们从寻找路牌到观察不同的行车道;从比较不同的路灯到了解红绿灯的作用;从观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到学习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从模仿交警指挥交通到观看马路边的各种建筑……他们显得那么的兴奋,宽宽的马路仿佛突然变得奇妙起来,尽管他们的问题有些稚气,但他们已经进入了路得世界里。生态园区的路还有许多,孩子们探寻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他们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牛奶盒、废旧纸箱、水管、饮料瓶盖等,建造了“仿真模拟马路”主题游戏活动区。热闹的马路被“搬进”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忙碌的“清洁工人”、严谨的“交通警察”、热情的“出租车司机”,等等,孩子们的智慧在这里启迪,孩子们的快乐在这里放飞。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为生活而服务,我们不仅希望活动内容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求,也希望前后活动的联系更紧密,使每个活动成为后一个活动的经验基础,不断拓展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4)路是怎么造出来的。随着对生态园区路的认识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不仅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路呢?”“这些路是么造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坚持在了解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让幼儿先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再借助家长资源、教师资源、多种资料以及具体操作,丰富相关体验,积累具体经验和感受。在科学活动《路的作用》、《路是怎么来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收集相关图片,了解了生态园区路的发展史。在音乐欣赏活动《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孩子们懂得了筑路工人的辛苦,懂得了一条宽阔的马路来之不易,激发了幼儿爱护马路、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修好路,才会有更便捷的交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巨变,感受到了家乡环境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爱家乡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三、我们的收获
1.筛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会了更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在我们所处的生态园区里,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说所有资源都有必要进入教育领域,在利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组织活动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态园区潜在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组织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1)所选的教育资源应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引导他们学习其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注重利用社会中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充满情趣、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使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了解路的发展、路的作用,通过了解路名和路边为什么要种植树和花,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生态理念。在幼儿的生活中,每天与身边的路接触,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则。
(2)所选的教育资源应是幼儿能够接触的、感兴趣的。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课堂向外延伸,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马路,寻找马路上的各种标记图,来到马路上访问清洁工人、交通警察、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引领幼儿对探索路的兴趣。我们幼儿园的大门口就是一条银杏路,每到秋天落叶的时候,我们就会带领幼儿来到马路上捡落叶,观看黄黄的银杏树叶飘落时的美景。由于马路离得比较近,出行比较方便,而且幼儿虽然是在户外,但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幼儿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浓厚。
2.只有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在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需求,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在深透把握教育目标,把握幼儿学习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兴趣,明确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与重点,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热情,获得新的经验。
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当观察了解到幼儿在自主交流时表现出来对交通标志的关注与兴趣后,教师及时调整目标与内容,围绕“交通安全标志”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收集信息。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带领幼儿到马路上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交通标志,教师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3.引导幼儿运用经验,亲身体验,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完成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完成。”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亲身感受,如:为让幼儿充分感受筑路工人劳动的辛苦,我们特意带领幼儿到筑路现场,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访问筑路工人,引发幼儿对筑路工人的尊敬。
整个主题活动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灵活指导,平等参与的意识,和幼儿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现代教育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我们的思考
1.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生态园区有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应该组织孩子走向社会,接触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的活力。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以“路”为载体,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孩子们通过到马路上观察,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知道了快车道、直行道、转弯道、人行道等,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通过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了解了路是怎样筑出来的,感受到了筑路工人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建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尊敬劳动者的情感。由于生态园区的路名都是以“树”和“花”来命名的,随着主题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使孩子们认识了原来从未认识的,从未看到过的树和花。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自然融入到了我们的课程中。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的一切是他们感到新奇,当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够听到风儿的歌声,能看懂海浪的舞蹈,能够和小草交谈,能够以昆虫为伴……大自然和大社会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象,使幼儿萌发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事实证明,充分挖掘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能让孩子们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初步了解生态园区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不仅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既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又把生活当成教育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制作调查表“你认识我们身边的哪些路?”“你上幼儿园经过哪些路?”还引导孩子们画出上幼儿园的路线图,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对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和形状各异的路灯感兴趣,而且对马路上的树和花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身边的路”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与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另外,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生活经验也是我们这一主题的特色。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交流。如:马路上的警察叔叔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马路上的游戏场景,用废旧纸盒制作交通岗亭、汽车,让孩子们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扮演出租车司机运送乘客,扮演马路上的清洁工人打扫卫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遵守马路上的交通规则,如何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以分享生活经验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但使孩子们获取了自身结构意外的内容,更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让家长成为主题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参与与合作,因为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为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让家长在互动中体验孩子的成长,使家长从傍观者变成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由于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变得精彩而又充满生活气息。星期天,家长们会带着孩子们去认识生态园区的路名,带领孩子去观察马路上的树和花,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当交通警察的爸爸会自觉地来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演示指挥交通;游戏活动中,家长们会自发为孩子们寻找各种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享受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家长们津津乐道,融入了主题活动中,俨然成为了主题活动中的一员。
《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为孩子们提供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的良好条件,为孩子们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开辟新的领地,我们将不断地追求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