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

时间:2019-05-15 06:4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

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

《研究透镜》说课稿

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研究透镜》说课稿

同江市第一小学 刘正学

一、说教材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在学生对光源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带领学生研究凹透镜与凸透镜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研究更多的有关透镜问题的兴趣。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二、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较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或支离破碎的。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学生原有的理论储备知识要在这节课中得到升华,转化到实践中。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迅速采集所需知识内容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认识凸透镜与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学会做凸透镜聚焦和成像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达路线,知道凹透镜和凸透镜的镜片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是:认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凸透镜与凹透镜外形特点的不同。了解凸透镜放大、聚焦、成像的作用。

五、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本节课以启发诱导为主,讲授法与提问法相结合,运用了引导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课堂辅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如下教学流程: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动手实践—交流汇报—延伸探究。

1、创设情境,组织讨论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反射现象,引入折射这一现象,请学生上台观察笔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发生了什么现象,让学生考虑图中铅笔是否真的折断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畅谈想法,进而提出折射的概念。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这个概念,加深记忆。

2、动手实践 交流汇报

接下来提问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水,还有什么涉及到了折射这个现象?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通过观看照相机、眼镜、投影机、望远镜、幻灯机的图片,设问: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引导启发学生得出它们的镜片叫做透镜。到此,我引导学生说出透镜的概念。在此,教师就按排学生用不同形状的透镜去观察纸上的图片或是其他物品。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有的透镜是可以让物品变大的,有的透镜是能让物品缩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变物品的大小的。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知道能让物体放大的透镜叫放大镜,能让物体缩小的透镜叫缩小镜,让物体不发生变化的透镜叫平面镜。到此,我就引导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透镜的概念。接着教师趁热打铁:“那谁能用一个字来说一说放大镜的特点?”学生观察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一个字形容:凸、鼓等。“那缩小镜呢?”学生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凹、陷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科学上我们就把放大镜称为凸透镜,缩小镜称为凹透镜。

在认识了凹凸透镜的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有什么变化,他们很快就能发现凸透镜能放大的作用。接着我提问:在没有凸透镜的情况下你们还能用什么放大物体呢?展示水珠和玻璃球放大物体的效果图,让学生认识到一滴水就是一个凸透镜,从而归结出凡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都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在此环节上让学生对凹凸透镜的认识从感性的层面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在带领学生认识了凹凸透镜的情况下,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凸透镜聚焦的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能够把光线汇聚到一点。亲自动手去体验凸透镜的聚光作用。提示学生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在阳光下做一做这个实验,警告学生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这样会灼伤眼睛导致失明。接着指挥学生用纸和放大镜对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发现:纸屛上出现了窗户的倒立影像。

3、拓展活动、延伸探究

今天你收获到了什么?学生尝试对本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再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补充。目的是让学生加深记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对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话题:关于凹透镜和凸透镜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那些方面运用了凹凸镜,进而谈谈望远镜的发明历史,引发望远镜制作的兴趣,教师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对制作的过程有所了解,启发学生想象出创造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二篇:初三物理说课课件:透镜

导语: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镜头是由几片透镜组成的,有塑胶透镜(plastic)和玻璃透镜(glass)两种,玻璃透镜比塑胶贵。下是小编整理初三物理说课课件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研究透镜》教案

一、教材分析: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色彩》的第三,共2个时,本堂为第2个时。在本时里,将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实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和它们各自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前面2年科学程的学习,孩子们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研究透镜》第1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充分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空气进入到透明物体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本时,学生将通过一系列比较实验,认识两种透镜的镜片特点,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透镜的分类及各自的镜片特点。

●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能通过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作用。

●能够通过回忆旧知,总结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作用,是因为光进入透镜时发生了光的折射。

【情感目标】

●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

●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实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探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光的不同作用。

【难点】: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

五、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手电筒、贴纸、实验记录单、教学视频等。

六、教学方法

“19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合作学习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七、时安排:共2个时,本为第2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看“冰能生火”视频,提出问题,导入新

问题:为什么改变形状后的冰块能够生火?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活动:

1、观察透镜,认识透镜在形状上的不同。

2、师生交流总结: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镜。

3、习题分辨,巩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1】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察桌上的文具。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近处物体放大,凹透镜使近处物体缩小

【实验2】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①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屏幕上的图片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学生汇报,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远处物体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实验3】透镜对光线的变化

①教师演示:光线“会聚”和光线“发散”现象。

②学生小组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③师生总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拓展应用、用两个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观察变化

2、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展示生活用品图片,学生说出它属于哪种透镜,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回答前问题——为什么“冰能生火”。

回忆旧知,巩固新知——为什么透镜会有这些奇妙的作用?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通过回忆第一时的“光的折射现象”,师生交流得出结论,透镜之所以有这些奇妙的现象,就是因为光线经过透镜时传播方向改变了,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六)我的收获

学生总结本节收获,再通过师生交流巩固新知。

(七)欣赏水滴图片,感知大自然的美

展示水滴图片,感知水滴也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让孩子们乐于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升华孩子们发现美,热爱生活的情感。

(八)【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凸透镜

放大

倒立

会聚

凹透镜

缩小

发散

第四篇: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他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由于小学生处于打基础阶段,科学认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中获得新知识。科学实验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载体,学生在实验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对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得到发展,使他们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步接近,不断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可见,科学实验是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梯。

最近的课程就是一些实验课,内容很多,很丰富。今天教学的是《研究透镜》一课。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教学反思《研究透镜实验课教学反思》。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放到室外,让学生自己探究。所以,今天让学生听清所有的要求到学校后操场去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作用。学生玩凸透镜,观察现象,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把凸透镜放在阳光下玩的这项活动中发现它可以把光线集中,使它汇聚成一个亮点,点燃树叶或纸张。用望远镜过程校园里的人和景物,了解望远镜的原理。结果发现学生非常活跃,主动做好各项实验,各小组成员也能互相配合,按照规定完成了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这让学生和我都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第五篇:研究透镜(教案)

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

2、尝试制作望远镜。科学知识: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4、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偏着现象的不同。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交流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小烧杯、载玻片、滴管、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前面的课上我們一起研究了光,谁来说一说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

2、师: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光行进的路线(PPT演示:光沿直线行进的图)若是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PPT演示:反射现象的图)

3、师: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

(出示PPT演示:光照在水里的折射现象),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

4、(PPT演示光的折射)教师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PPT出示插着铅笔装满水的玻璃杯)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

二、新授课

(一)、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两块透明的镜片,我们可以叫它透镜。我现在用一个手电筒来作光源,我要让电筒的光通过第一块透镜。教师演示,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提问:说明光穿透它时会怎样?

3、提问:如果照在这块透镜上呢?

(换凹透镜,按同样方法演示,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比较)

4、提问:这次看到的现象与刚才看到的现象一样吗?

5、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现象呢?想知道原因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透镜。(PPT演示板书课题:

3、研究透镜)

6、谈话:下面每组会拿到两块我这样的透镜,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像这样用手摸摸它们,(师示范用手摸透镜)比较这两块透镜有什么不同?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学生观察透镜组)

7、提问:谁来描述一下这两块透镜各是什么样子的?

8、教师小结:

观察的真仔细,大的透镜中间比较厚越到边缘越薄,如果把它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的话,是不是这样的?(师用手势表示凸透镜)中间比较凸,那么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种透镜。(画图示意)由于它的样子是中间凸边缘薄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

9、提问:而另一块中间比较薄越到边缘越厚,如果从上到下切开看剖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个示意图来表示这种透镜?(指名画凹透镜示意图)。你们看看这个透镜的样子能不能给它也起个名字?其他同学画在记录纸上。

10、谈话:刚才我们是通过用手摸来观察它们的,因为这些透镜就是为我们上课研究用的可以用手来摸,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光学仪器上的透镜不能直接用手去摸,因为那些镜片都是很精密的,用手摸会容易损坏镜片,影响了仪器的正常使用。

11、提问:现在老师这张图上有几种透镜,请你根据它们的样子来判断一下那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2、提问:谁来说说图上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13、教师小结:

由于生活中某些仪器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但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反之就是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的放大、聚光、成像作用。

1、谈话:请大家先把凹透镜收起来,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研究凸透镜。在研究之前,我们来玩一玩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教师讲解玩水的游戏方法(实物投影):

△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书中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进行玩水游戏。

4.提问:通过刚才的几个游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5.学生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6.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7.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8:提问:放大镜属于什么透镜?

9、谈话:对,就是凸透镜。凸透镜最常见的一大本领就是它的放大作用,(板书:放大)因此它在生活中最常用的名字是放大镜,凸透镜只是它的学名。它还有别的玩法吗?(PPT出示凸透镜折射光线图)教师讲解:光穿过凸透镜时并没有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行进,而是向中间发生了偏折,使得光能汇聚到一点上,而正好在这点上有黑板、地面或是其它不透明的物体挡着,于是就在这些物体上留下了一个亮点。我们把凸透镜这样的作用叫做聚光作用。(板书:聚光)

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1、谈话:今天大家观察的都很认真,研究时也很动脑筋,那老师再出一题难一难你们,马上每组都将拿到一根蜡烛,点燃蜡烛后,把蜡烛固定在桌子的一边,用我们的书封底当作一个白屏,放到桌子的另一边,谁能有办法利用你手上的凸透镜将蜡烛的烛火清晰的像投到白色的屏幕上?注意是要在这本书的上面看到,而不是从凸透镜里看到。有办法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2、谈话:你们看到什么现象?有没有做到在白屏上呈现出蜡烛的样子?我们可以称为蜡烛的像。

3、提问:那你们看到的这个像是什么样子的?

4、提问:不管成的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但都是倒的,烛光射到凸透镜上为什么会在另一边的白屏上出现蜡烛的样子?

5、教师讲解光路图: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就像刚才老师用手电筒实验那样,当蜡烛的上的任一束光穿过凸透镜后也会聚集在一起,(将板图手电筒换成蜡烛)但这个聚点这里并没有不透明的物体档着,所以就会继续沿着直线的方向行进,当后面某一个位置放上白屏后,光线还能不能穿过去了?于是就会投射在白屏上,形成了倒立的像。

6、教师小结:

我们把凸透镜的这种作用叫做成像作用。(板书:成像)

五、总结凸透镜的应用,布置作业。

1、谈话: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透镜,研究了凸透镜,知道它有放大、聚光、成像的本领,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里用到了凸透镜?是利用了凸透镜的哪一个本领?

2、提问:这是用了凸透镜的哪一个本领?

3、谈话:非常好!看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出示照相机)

4、提问:这里有凸透镜吗?哪有?

5、谈话:对,就是照相机的镜头。大家会去还可以利用凸透镜自己制作一个(出示自制照相机)。

(师演示自制照相机成像给学生看)

6、教师小结: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透镜,了解凹透镜的本领,甚至可以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合在一起研究,比比将是谁的发现最多,研究的好!

课后反思: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教材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3.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与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一开始就是一杯水里面放了一根吸管的图片,在书上写道“当你注视水中的吸管,你会发现吸管好像弯折了,这说明了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按这样教学孩子不太容易理解这些内容,而只能记忆了,而我直接出示本课要研究的主角“凸透镜和凹透镜”,通过电筒光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这一事实。我用一段视频向学生解释了光的折射,是学生能更加深刻理解光的折射的含义,尤其是什么是“交界面”。

孩子对凸透镜能放大和聚光能够很轻松的的发现,但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现象却不能直接发现,而是通过看远处能看到物体倒像间接发现,但是他们还不明白这是凸透镜成像这一现象,我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孩子们,使她们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和实验当中去,通过实验孩子发现了她原来不知道事情,他们在课堂上就有了惊奇的发现,凸透镜竟然能把烛光搬到白屏上,孩子由此对于研究凸透镜就更为有兴趣了,也产生更多的问题。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要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尽情地研究科学,即使需要我们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只要能用我们的艰辛换取学生成功的笑容,也是值得的!

下载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五年级研究透镜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透镜教案

    3、研究透镜 一、课程标准: 科学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知道在探究过程......

    研究透镜说课稿

    小学科学《研究透镜》说课稿 一、说教材《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10x = 5.5 x - = x 1.2 = 6二、填空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

    5.1透镜教学案

    5.1透镜教学案 课前预习: 1.透镜分两种:中间 ,边缘 的镜片叫做凸透镜。 中间 ,边缘 的镜片叫做凹透镜。 2、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的半径,这种透镜叫做 。 3、透镜上通过两......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9中物理组:孙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孙兆辉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用比较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2、尝试了解望远镜的结构原理 科学知识: 1......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郑华清《研究透镜》 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中的第三课。 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1 整节课显得意兴盎然,学生十分感兴趣,我自己感想也很多。如果一节课没有好的开头,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而学生一旦对开头发生......